《英汉翻译》(笔译)课程建设自评报告

《英汉翻译》(笔译)课程建设自评报告

ID:11325174

大小:73.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11

《英汉翻译》(笔译)课程建设自评报告_第1页
《英汉翻译》(笔译)课程建设自评报告_第2页
《英汉翻译》(笔译)课程建设自评报告_第3页
《英汉翻译》(笔译)课程建设自评报告_第4页
《英汉翻译》(笔译)课程建设自评报告_第5页
资源描述:

《《英汉翻译》(笔译)课程建设自评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英汉翻译(笔译)”课程自评报告新世纪以来我校提出了“要把我校建设成为具有教师教育特色的、科研教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学”的办学宗旨,为实现这一目标,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我们对原有翻译教学体系进行了相应的修改,并于2001年起开始了翻译课程的建设。在校级优秀课程“英汉语篇翻译”基础上建设起来的“英汉翻译(笔译)”课程于2005年被评为天津市级精品课程,之后针对翻译教学改革的新要求,我们进一步对翻译课程进行了整合。整合后的“英汉翻译(笔译)”课程囊括了英译汉和汉译英两部分的内容,完善了网络版的教学内容,对课程内容进行了补充和拓展。“英汉翻译(笔译)”课程具有以下特点:一、教师队伍:合理化教师是教育的

2、三大要素之一,教师队伍的组成是否科学直接影响着课程体系的建设、学科发展以及教学质量。“英汉翻译(笔译)”课程教学团队共有六名成员,主要承担天津师范大学外语学院英语专业高年级翻译教学工作,每年平均师生比为1:14。教学团队中一人具有博士学位,五人具有硕士学位;教授1人,副教授2人,讲师3人;课程负责人现年63岁,毕业于清华大学英语专业;其他成员中40-45岁的两人,30-40岁的三人,2人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外语学院,1人毕业于天津外国语学院,1人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外语系,1人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源结构合理。本教学团队实施以老带新的培养机制,每门课程至少由两位教师教授;负责人李运兴教

3、授从教37年,经验丰富;其他成员有三人教龄达十年以上;其中四人参加了由《中国翻译》杂志社主办的“2004年暑期翻译教学高级研讨班”的学习,多人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学术活动及学术会议并宣读论文(大部分论文均已发表),与业界进行广泛交流;学院还组织部分教师前往北师大、首师大、华东师大、上海师大、南京师大进行教学调研活动,以提高我院的教学质量;2008年9月到2009年7月间选派郭红去北京外国语大学作访问学者。此外,我们还选用优秀的翻译方向研究生作为学生网络学习辅导员,轮流对网络平台进行监控,及时总结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师共同探讨答案并及时在网上进行回复。二、教材:特色教材+优秀教材。一本好的教材是

4、课程的重要保障。针对原有教材缺乏系统性,没有较好地体现翻译的特点,理论与实践结合得不够好,缺乏科学性和实用性,忽视翻译过程的描写等问题,我们以语篇翻译研究为理论框架,密切结合翻译操作的焦点和翻译学习者常遇到的问题,编写了包括《英汉语篇翻译》(2003年第二版)和《汉英翻译教程》(2006年出版)在内的特色教材。教材编写的理论支撑点为:1]翻译不只是产品,更是一个过程;2]语篇类型、功能与翻译方法密切相关;3]语篇是一个级层体系,不同级层上有不同的翻译操作焦点;4]语境。这两本教材运用对比的方法,强调文化的差异性,突出翻译的语篇意识和文体意识,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意识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5、引导他们切换思维模式,善于运用变通技巧。此外,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了解翻译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选用了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些优秀翻译教材为主要教学参考书,如连淑能编写的《英译汉教程》,王振国编写的《新英汉翻译教程》,王宏印编写的《中外文学经典翻译教程》等。教材的应用及推广《英汉语篇翻译》(1998年版)自出版以来,一直作为天津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本科生英译汉翻译课教材,另外,据我们了解的有限信息,大连外国语学院、西安外国语学院、深圳大学外语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及合肥大学也选用该书为翻译课的教材,香港岭南大学翻译系也一直以该书作为教学参考书并选用部分章节作为授课内容。三、教

6、学内容:系统实用+网络互动依托天津市级精品课程“英汉翻译(笔译)”,我们对现有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理清翻译理论与教学的关系1980年代以来我国翻译理论及教学研究蓬勃发展,新鲜理论和模式层出不穷、目不暇接,怎样将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共识用于翻译教学,一直是我们着力思考并解决的问题。经过近年的探讨和摸索,我们认为,教师必须具有相当的理论素养,并用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保证教学始终在一个合理有效的理论框架下进行。但是,应区分翻译理论教学和技能教学两种模式,“英汉翻译(笔译)”属于后者。这就意味着理论不应直接进入教学,而要经过教师的“过滤”、变通和整合,以易于接受的“

7、原则+方法”的形式出现在技能培养过程中。我们确立的理论指导模式简单说就是:语篇分析加德国的功能主义。我们编写的两部教材和以“语篇翻译教学”为代表的数篇论文即是我们近年来教研的结晶。2、分清文学性翻译和实用性翻译的作用传统的翻译教学侧重文学语篇或带有文学色彩的语篇的翻译。这无疑有助于培养学生在文体、修辞等语言素质方面的提高。但翻译的实用性以及市场需求也是教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近年来我们一直坚持文学语篇、实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