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诗歌教学特点 涵咏体验诗歌意境

把握诗歌教学特点 涵咏体验诗歌意境

ID:11305482

大小:29.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11

上传者:U-3335
把握诗歌教学特点 涵咏体验诗歌意境_第1页
把握诗歌教学特点 涵咏体验诗歌意境_第2页
把握诗歌教学特点 涵咏体验诗歌意境_第3页
把握诗歌教学特点 涵咏体验诗歌意境_第4页
把握诗歌教学特点 涵咏体验诗歌意境_第5页
资源描述:

《把握诗歌教学特点 涵咏体验诗歌意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把握诗歌教学特点涵咏体验诗歌意境摘要:诗歌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和文学素养提升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课标对初中诗歌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提高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的效果,就应当优化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并激发学生诗歌学习的兴趣。关键词:初中;诗歌;教学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4-0068-02目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诗歌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然而,诗歌教学的现状并不尽如人意。在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怎样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把握诗歌教学的规律,改进诗歌教学效果,进而实现诗歌教学的目的,成为了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一、初中语文诗歌教学概述7 1.诗歌教学的目标。新课标指出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应当是综合的、三维的,是知识和能力目标、过程和方法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统一。初中诗歌教学目标受到了语文教学总体目标的制约,如果要全面地认识、实现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的目标,就需要逐步实现每个子目标,并将三个子目标有机地整合起来。首先,知识和能力目标。该目标主要包括了解、掌握诗歌的特征和表现手法,熟记一些经典的诗歌,增加传统文化积累;欣赏、品味诗歌语言,培养良好的语感,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感受诗歌形象,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其次,过程和方法目标。该目标主要包括鼓励学生富有创意地、积极地构建诗歌文本意义,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鉴赏;引导学生掌握、运用工具书等学习辅助工具,自行清除阅读学习中遇到的障碍;大力倡导探究、合作、自主学习方式。第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诗歌鉴赏的浓厚兴趣,抱有积极的鉴赏态度,陶冶情操,不断丰富内在的情感世界,并运用现代理念审视诗歌作品,认清诗歌的历史局限和积极意义。总而言之,只有明确了初中诗歌教学的各个子目标,才能够发挥诗歌教学的积极作用,将诗歌教学作为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培养的突破口,通过诗歌鉴赏促进其对其他文学体裁的鉴赏。7 2.诗歌教学的本质。初中诗歌教学的本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是指诗歌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着眼于诗歌教学的实用功能与实践性特点。和其他学科教学相比,语文教学对语言的依赖性最大,而诗歌的突破性、实践性、语言的讲究性等往往在其他文体之上。“不学诗,无义言。”诗歌教学不但能够使学生接触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精髓,积累大量的语言素材,夯实语言功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使学生认识到语言的渊源与演变,提高思维的严谨性,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与感受力。“人文性”指的是诗歌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感情,重视传统优秀文化对学生的人文性熏陶。在诗歌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和爱国主义感情,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的养成,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与文化品位,所以诗歌教学在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学生人格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诗歌的熏陶,诗歌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的胸怀、精神、智慧等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促进学生的成长,夯实其人文精神的基础。7 3.诗歌教学的内容。初中诗歌教学的内容是诗歌语言、诗歌文学与诗歌文化的统一。首先,诗歌语言教学。诗歌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既要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又要培养他们的思想感情。语言文字教学是初中诗歌教学的首要任务。品味、揣摩语言文字是诗歌鉴赏的基础。因此,在具体的诗歌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扫除诗歌学习中的疑难障碍,引导学生掌握关键词语,详细剖析重点词句,掌握词语与语法知识。其次,诗歌文学教学。鉴赏诗歌不但要了解诗歌语言,还需要了解诗歌的风格流派(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诗歌的类别(如咏物言志、咏史怀古等)等文学常识,从而培养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欣赏诗歌中蕴含的建筑美、音乐美、意境美,品味诗歌中蕴含的诗情画意。第三,诗歌文化教学。诗歌是重要的文化载体,诗歌负载着丰富的思想内容,负载着广义的文化、知识,记录了社会的历史进程和人类的心灵历程。诗歌延续的文化既体现在文化底蕴、情思、内容上,又反映在诗歌的载体、形式上。简约的诗经、一咏三叹的楚辞汉赋、朴拙本真的乐府、精工典雅的近体、参差灵动的词曲、自由潇洒的新诗、随心所欲的散文诗,等等,一脉相承的诗歌具有优美的形式,是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在倡导人文教育的今天,诗歌能够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学生,促使学生吸收诗歌中的精髓与养分,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二、提高初中语文诗歌教学效果的措施1.激发学生诗歌学习的兴趣。目前,许多初中教师按照“读、译、抄、背”的思路开展诗歌教学,教师把持着课堂,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使得文言文教学毫无活力与情趣。教师口干舌燥地逐字逐句地讲7 解,学生一头雾水、昏昏欲睡;教师将黑板写得密密麻麻,学生将课本的字里行间插满注解……这种费时费力、单一无趣的教学方法,往往使得教师出力不讨好,导致学生畏惧学习诗歌。因此,改进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的现状,就必须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诗歌教学中,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利用诗歌的学习意义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在教授诗歌时,可以向学生展示诗歌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良的道德传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第二,联系生活激发学生兴趣。初中教材所选诗歌中包涵的一些内容和现代社会现象之间具有可比性。教师在教授诗歌时,通过创造性思维,赋予诗歌以现实意义,拉近学生和诗歌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导入式激发法激发学生兴趣。在教授诗歌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灵活地设计教学导语,营造或有趣、或愉悦、或紧张的学习氛围。教师可以在上课时补充介绍一些与诗歌相关的历史典籍、文化背景以及礼仪风俗等内容。7 2.教学方法优化。不论是现代诗歌教学,还是古典诗歌教学,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过于重视讲解分析,而轻视意境鉴赏;过于重视传授知识,而轻视感情熏陶;追求统一性,教学培养缺乏个性。为了提高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的效果,就应当优化教学方法。首先,重视吟诵,培养“美读”能力。吟诵涵咏,是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重要方法,通过感受作品的节奏、声音,实现和作者心灵感应、神气相通的审美境界。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当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吟诵能力。其次,把握意境,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初中语文诗歌教学应当重点突出意境教学,采用恰当的措施让学生发掘、探寻、揣摩诗歌中的意境,以提高其审美情趣和诗歌鉴赏能力。例如,在《春望》中,杜甫怀着国破家亡之痛去观物,连花鸟都成了有情之物,诗人的主观情感跃然纸上。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反复吟诵,探寻意境;敲打“诗眼”,拓展意境;读出个性,深化意境。第三,采用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体悟”。在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可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体悟。例如,在教授《孔雀东南飞》时,将诗歌的相关故事改编成舞台剧,让学生在情境中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3.教学手段更新。多媒体辅助教学是语文诗歌教学现代化、科学化的重要表现之一。运用多媒体,将诗歌配以音乐、画面等呈现出来,从听觉、视觉等多方面对学生的感觉器官进行刺激,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发挥,激发其学习诗歌的兴趣,有利于学生深刻领悟诗歌内涵。在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诗与画结合,将诗与歌结合,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是苏轼对王维诗的评价。好的诗不但有诗情,还有画意,例如,在教授《使至塞上》(王维)时,运用多媒体设备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画面呈现出来,创设符合诗的意境,引导学生深入领悟。三、结语7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诗歌教学能够促进学生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积累大量的语言素材,夯实语言功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教师若是希望开展好初中诗歌教学,不但需要优选文本、营造良好的氛围,还需要正确地把握诗歌鉴赏规律,根据诗歌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本质,不断地探寻合理、有效的诗歌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思路,促进诗歌教学知识和能力目标、过程和方法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参考文献:[1]马玲.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小酌韵律美在诗歌教学中的再现[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1).[2]丁治玺.语文课程中古典诗歌教学与现代诗歌教学的比较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2004.[3]黄秀英.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的意象分析法——以徐志摩诗歌为例[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7).[4]潘家明.回归诗性的阅读——兼论中学语文诗歌教学[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3).7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