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教育目的(14年)

第三章 教育目的(14年)

ID:11293197

大小:62.0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07-11

第三章 教育目的(14年)_第1页
第三章 教育目的(14年)_第2页
第三章 教育目的(14年)_第3页
第三章 教育目的(14年)_第4页
第三章 教育目的(14年)_第5页
资源描述:

《第三章 教育目的(14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三章教育目的一、单项选择题1、教育目的可以发挥下列哪几种作用?(C) A.导向、规范和权威作用  B.激励、评价和统一作用 C.导向、激励和评价作用  D.宣传、引导和激励作用2、美育的直接功能是(C)。    A.育德B.促智C.育美D.健体3、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是(A)。 A.智育  B.德育  C.体育  D.美育4、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是(A)。A.卢梭、洛克、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B.杜威、洛克C.杜威、孔德D.涂尔干、赫尔巴特5、新中国的第一个教育方针是由毛泽东于( A)提出的。 A.1957年  B.1958年  C.

2、1966年  D.1964年6、美育的最高层次的任务是形成学生的什么能力?(C) A.观察美  B.鉴赏美  C.创造美  D.感受美7、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D)。 A.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  B.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 C.劳动观点和劳动技能  D.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8、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是(B)。 A.教育目标  B.培养目标  C.课程目标  D.教学目标9、教育目的层次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学校教师的(B)。 A.教育目标  B.教学目标  C.教学方法  D.教育内容10、智力的核心是(D)。 A.观察力  B.记忆力  

3、C.想像力  D.思维力11、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B)。A.体育、美育B.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C.体育D.体育、美育、综合技术教育12、国家对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就是(B)。     A.教学目的B.教育目的C.培养目标D.教学目标13、在选择和确立教育目的时应把满足(C)的需要作为根本价值取向。A.人B.社会C.人与社会14、提出教育目的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认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教育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发展个性,增进他们个人价值的教育观点是(A)。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形式教育论 D.实质教育 15、小学劳动教育最基本的内容是(

4、A)。A.自我服务劳动B.社会生产劳动C.社会公益活动D.勤工俭学活动16、下列选项中哪一项不属于素质教育的三大基本任务(D)。   A.发展身体素质B.培养心理素质C.形成社会素质D.提高政治觉悟17、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A)。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B.教育与体力劳动相结合C.教育与脑力劳动相结合D.教育与科学技术相结合18、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和方法是( A)。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加强现代科学教育  C.开展网络教育D.高等学校扩招 19、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C)。A.社会本位论B.人本位论C.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D.社

5、会生产关系20、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的教育的“四大支柱”是(C)A、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共同生活B、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C、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D、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交往、学会生存21、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A)。A 教育目的 B教育内容C教育手段D教育方法22、以下选项不属于教育目的基本层次的是(D)。A国家的教育目的B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C教师的教学目标D学生的学习目标23、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称为(

6、 C )。A.培养目标 B.教育目的C.教学目标 D.课程目标24.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叫做(D)A.教学目标B.教育要求C.教育目的D.培养目标25.提出:“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的是(C)A.胡锦涛B.邓小平C.江泽民D.温家宝26.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是(C)A.智育B.体育C.德育D.美育27.体育是以(D)为目标的教育活动。A.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B.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C.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D.发展体能,锻炼体魄28.确定教育目

7、的的客观依据是(D)A.哲学观念B.人性假设C.理想人格D.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29.(A)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又是教育活动的归宿。A.教育目的B.教育任务C.教育内容.D.教育规律30.“真正有效的教育目的必须是内在教育,或通过教育过程去实现的目的”,并且教育无“过程之外”的目的。这一观点属于(D)A.神学的教育目的论B.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C.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D.教育无目的论31.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