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9899937
大小:213.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07-14
《第三章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一节教育目的概念是指教育者要达到的目标,是根据一定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需要及规律,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同时也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广义的教育目的是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遵循的总体要求,以及各级各类学校在课程或教学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它是广义的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教育方针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包括三个组成部分
2、:1.教育的性质和服务方向2.教育目的核心和基本内容3.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我国当前的教育方针:2010年7月29日党中央、国务院正式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刚要(2010~2020年)》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两者联系联系教育方针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要求,命令颁布实行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或总方向。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具有政策的规定性,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必须贯彻
3、的强制性,教育目的只是教育方针的若干组成要素之一。区别1.教育目的是理论术语,是学术性概念,属于教育基本理论范畴,教育方针是工作术语,是政治性概念,属于教育政策学范畴。2.教育目的着重于对人才培养规格作出规定,教育方针着重于对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提出要求。3.教育方针有时是社会团体或个人提出的,对教育实践不具约束力,教育方针是由政策或政党提出的,对教育实践具有强制性。4.教育方针作为国家教育政策的概括,对于教育生产产生的影响大于教育目的。特点1.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2.教育目的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意义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核心,是
4、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价标准、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活动都有指导意义,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作用1.教育目的对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2.教育目的对贯彻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3.教育目的是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的重要标准;也有说法认为,教育目的的功能包括导向功能、调控功能和评价功能。总之,教育目的是衡量、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11分类作用的特点价值性教育目的解决培养具有怎样社会情感和社会情操的人(“心有所属”
5、)功用性教育目的解决人在各种活动中的实际能力和作用效能的开发与提升,发展和增强人在各种活动中的行为的有效性和功用性。(“身有所为”)要求的特点终极性教育目的=理想的教育目的,是指具有终极结果的教育目的,表示各种教育及其活动在人的培养上最重要实现的结果。发展性教育目的=现实的教育目的存在方式实然的教育目的特点:大众性、可操作性、具体化应然的教育目的特点:理论化、概念化、理想化、权威性、统一性等实际重视程度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体现的范围内在教育目的外在教育目的层次结构第一个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规定
6、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第二个层次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地位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指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某一专业对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教育目的在不同教育阶段、不同级别的学校、不同专业方向的具体化。特点同中有异、重点突出、特点鲜明。培养目标概念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习惯上称为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关系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是制定培养目标的依据,又通过培养目标实现。区别在于:①教育目的反映了培养人的方向性、共同性,培养目标体现了培养人的层次性
7、和具体规定性②教育目的是社会历史时期培养人的总要求,而培养目标是培养人的具体要求。第三个层次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概念意义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评价教学结果的最客观最可靠的标准是教学目标。关系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11确立依据(一)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是确立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 教育目的的本质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他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二)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 是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三)人们的教育理想;从根本上来
8、说,教育目的是存在于人的头脑中的一种观念,它反映的是教育者在观念上预先建立起来的关于未来新人的主观形象。从主观方面来看,教育目的首先是教育活动中人的价值选择。(四)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