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原发性乳头状癌合并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分析

甲状腺原发性乳头状癌合并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分析

ID:11281112

大小:5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11

甲状腺原发性乳头状癌合并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分析_第1页
甲状腺原发性乳头状癌合并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分析_第2页
甲状腺原发性乳头状癌合并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分析_第3页
甲状腺原发性乳头状癌合并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分析_第4页
甲状腺原发性乳头状癌合并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甲状腺原发性乳头状癌合并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甲状腺原发性乳头状癌合并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分析徐新运,章宜芬,吴鸿雁,孟奎,吕翔【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原发性乳头状癌(PC)合并鳞状细胞癌(SCC)的病理形态特点、组织发生、病因、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标本采用常规石蜡切片,行HE染色和EnVision免疫组化二步法染色,并应用EBER?1?Dig探针原位杂交检测EB病毒。结果:光镜下见甲状腺肿块内同时存在乳头状癌和鳞状细胞癌两种成分。免疫组化染色示乳头状癌表达AE3(+),AE1(++),TTF?1(+++),TG(+++),CK19(+++),Ki?6

2、7(+),p53(-);鳞状细胞癌表达AE3(+++),AE1(+),TTF?1(+),TG(-),CK19(+++),Ki?67(+++),p53(-)。原位杂交见乳头状癌及鳞状细胞癌表达EB病毒(+),均定位于癌细胞核。结论:甲状腺内存在乳头状癌和鳞状细胞癌两种成分,鳞状细胞癌可能由胚胎发育期残留于甲状腺的鳞状上皮或甲状腺滤泡上皮鳞状化生恶变而来。EB病毒感染可能与癌的发生有关。【关键词】甲状腺;乳头状癌;鳞状细胞癌;EB病毒 甲状腺原发性乳头状癌(papillarycarcinoma,PC)合并鳞状细胞癌(squ

3、amouscellcarcinoma,SCC)十分罕见,近20年来国内外仅有6例报道[1?6]。作者报道2例甲状腺原发性PC合并SCC,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病理形态特点、组织发生、病因、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等作一初步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例1女,66岁,发现右颈前肿块2年并进行性增大,无发热、吞咽困难、咳嗽等,曾在外院进行中药治疗,无明显效果。专科检查:颈软,气管居中,无颈静脉怒张;甲状腺右叶可触及约2.0cm×2.0cm包块,质地硬,无压痛,表面光滑,边界清楚,随吞咽上下移动;甲状腺左叶未触及包块

4、,颈部未触及肿大淋巴结。X线检查:双肺纹理增多增粗,其内散在小片状影。术前诊断为甲状腺腺瘤。术中见肿块位于甲状腺右叶上极,大小约3.0cm×2.0cm×2.0cm,质地硬,表面不平,与胸骨甲状肌粘连,甲状腺左叶及峡部未见包块。例2女,44岁,发现右颈部肿块3年入院。3年来肿块无明显增大,无疼痛、发热、盗汗、咳嗽、咯血、声音嘶哑及吞咽困难等。专科检查:右侧颈部可触及约1.5cm×1.0cm肿大淋巴结。颈部CT检查:右颈部胸锁乳突肌前内方、颈动脉鞘前方软组织密度影,甲状腺右叶占位,颈部多枚淋巴结。术中见肿块位于甲状腺右叶上

5、极,大小约1.0cm×1.0cm,质地硬,甲状腺左叶未触及包块,行甲状腺右叶上极切除术。  1.2方法收集上述2例患者的手术切除标本,用4%中性甲醛固定,石蜡包埋,4μm厚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并对石蜡切片采用EnVision免疫组化二步法染色。所用抗体AE3、AE1、TTF?1、TG、CK19、Ki?67及p53均为Dako公司产品;另对石蜡切片采用EBER?1?Dig探针原位杂交检测EB病毒。用PBS液代替一抗及EBER?1?Dig探针作为阴性对照。  2结果  2.1肉眼观察例1送检组织为甲状腺右叶及峡部切除

6、标本,为灰红色结节状组织1枚,大小5.0cm×4.0cm×2.0cm,表面部分区域可见包膜,切面见一结节,大小3.0cm×2.0cm×2.0cm,实性,质地硬。结节切面部分区域呈灰红色,部分区域呈灰黄色,灰红色区域和灰黄色区域分界尚清。例2送检组织为甲状腺右叶上极切除标本,为灰红色不整形组织1枚,大小4.3cm×3.0cm×2.0cm,表面部分区域可见包膜,切面见一结节,大小0.8cm×0.6cm×0.5cm,结节切面灰白色,实性,质稍硬。  2.2光镜检查镜下见2例标本内同时存在PC和SCC两种成分。PC区域见多量乳

7、头,乳头分支较多,中央可见纤维结缔组织轴心和血管,表面被覆单层立方及柱状上皮细胞。细胞核较大,呈圆形及椭圆形,核膜清楚,核染色空淡,呈毛玻璃样,可见核沟及核内包涵体,有的可见小核仁,核分裂像未见。另见瘤细胞形成多量滤泡样结构,滤泡表面被覆上皮细胞形态与乳头表面被覆的上皮细胞形态相同,滤泡腔内含胶质。PC在肿块的边缘呈浸润性生长(图1)。  图1甲状腺乳头状癌×400(略)  SCC呈中度分化,其边缘呈浸润性生长。瘤细胞呈多边形、圆形及梭形,胞质丰富,红染;细胞核大小不一,呈圆形、椭圆形及不规则形,染色较深,染色质粗,可

8、见核仁,有较多核分裂像。瘤细胞排列呈巢状、条索状及斑片状,细胞间可见间桥(图2)。其中例1的两种癌成分紧密相邻,但分界较清,无相互移行过渡现象(图3);例2SCC呈多发散在,与PC关系密切,两种癌成分有相互移行过渡现象,分界不清(图4)。  2.3免疫组化免疫组化染色见2例PC均表达AE3(+),AE1(++),TTF?1(+++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