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268574
大小:21.7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11
《高校高层次人才定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高校高层次人才定义摘要:高校高层次人才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力量,其数量和质量决定着其所在院校国内和国际的竞争力。高校高层次人才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类型多种多样,其核心特征是高学历、高职称与高水平,同时具有事业上的高进取性、科研上的高创造性、需求上的高稀缺性和地域上的高流动性等一般性特征。 关键词:高校;高层次人才;概念;类型;特征 高层次人才是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是人才强国战略的关键因素。高校是高层次人才集聚的场所,研究高校高层次人才的概念,界定其范围,揭示其类型与特征,对把握高校高层次人才的成长规律、分析高层次人才队伍状况,创新高校人才政策和制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 一、对高校高层次人才内涵的不同界定 高校高层次人才这一概念有着丰富的内涵,目前国内高等教育界及各高校对高层次人才的理解和界定不尽相同,不同地域、不同省市、不同层次的高校对高层次人才的认定也有着一定的差异。 (一)教育行政部门对高校高层次人才的界定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5年度长江学者受聘仪式上的讲话指出:“高校教师队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队伍是国家高层次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决定着高水平大学的建设水平和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而且也是国家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一支主力军,是解决国民经济重大问题、实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一支生力军。”“要进一步构建促进优秀人才可持
3、续发展的培养和支持体系,大力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努力吸引和培养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学术大师和学科带头人,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重点支持一批高水平的创新团队和学术群体,带动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从周济部长的讲话中可以看出,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对高校高层次人才的认定是学术大师、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等从事科学技术研究与创新的高层次人才。根据教育部面向全国高校实施的优秀人才计划项目,以及1998年通过《面向2l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启动的“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可以看出,教育行政部门高等教育人才发展战略正在构建形成定位明确、层次清晰、相互衔接的人才培养和
4、支持体系,这一体系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以“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为主,吸引、遴选和造就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大师。“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是教育部与香港李嘉诚基金会于1998年共同筹资合作实施的,该计划包括实行特聘教授岗位制度和长江学者成就奖两项内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构成两院院士的一支后备梯队。 第二层次是以“高校青年教师奖”和“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为主,扶植一批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学科点和博士学科点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并已取得突出成果的优秀才。设立于1999年的“高校青年教师奖”与1993年开始实施的“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彼此衔接,并与“长江学者奖
5、励计划”相配合,其宗旨是立足国内培养和造就新一代优秀拔尖人才、年轻的学术带头人。这支队伍将作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的后备梯队。 第三层次是以“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和“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等项目为主,吸引、稳定和培养一批有志于高等教育事业的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前身为1987年设立的“国家教委优秀年轻教师基金”,是优秀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的“第一块馒头”。“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是《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人才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部为支持和鼓励高校青年骨干教师科研创新的优秀人才计划。“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设立于200
6、2年,凡获得博士学位,在外留学三年以上(获国内博士学位在外留学一年以上),年龄在45岁以下,回国后在教学、科研单位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留学回国人员均可在回国后一年内提出申请。(二)国内各高校对高层次人才的界定 国内各高校对高层次人才的界定标准和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大部分高校都是从两大方面来制订相关标准。一是硬件——工作资历与学术水平。主要内容包括:(1)学历:一般应具有博士学位,个别边缘学科定位为硕士以上;(2)职称:副教授以上;(3)外语水平:有熟练的阅读专业书籍文献和撰写论文及学术交流的英语能力或熟练掌握其它外语;(4)专业研究水平:发表SCI、EI、ISTP、CSSCI论文1-10篇
7、不等,着作1-2部,独立承担科研项目或作为主要参加人参加过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等;(5)教学经历:承担过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任务,主讲1-2门以上专业课程,具有指导硕士或博士研究生的经验。二是软件——品德能力。主要内容包括:(1)诚实勤奋,有责任心,热爱教学与科研工作;(2)对本学科发展有创新见解和设想;(3)具有较强的独立研究能力;(4)胜任核心课程讲授任务,教学效果好;(5)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沟通协调能力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