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吸收、解剖型颈椎椎间融合器的临床应用初步报告论文

可吸收、解剖型颈椎椎间融合器的临床应用初步报告论文

ID:11170825

大小:58.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10

可吸收、解剖型颈椎椎间融合器的临床应用初步报告论文_第1页
可吸收、解剖型颈椎椎间融合器的临床应用初步报告论文_第2页
可吸收、解剖型颈椎椎间融合器的临床应用初步报告论文_第3页
可吸收、解剖型颈椎椎间融合器的临床应用初步报告论文_第4页
可吸收、解剖型颈椎椎间融合器的临床应用初步报告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可吸收、解剖型颈椎椎间融合器的临床应用初步报告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可吸收、解剖型颈椎椎间融合器的临床应用初步报告论文.freelicaldesignfusioncage(ADFC)implanta-tion,andanalyzeitscharacteristics,indicationsandplications.MethodsEighteenpatientsy-elopathyplantationofADFC.Allpatientsonths(11-18months).ResultsTheeighteenpatientsallachievedbonyfusionfoundtohavee

2、xcellentoute(basedonOdom′scriteria),onefoundtohavegoodoute;andnoplicationsencountered.ConclusionADFCcaneffectivelymaintainthephysiologicalcervicallordosisandthediskspaceheight,canprovideinitialandintermediastabilitytoachievebonyfusion,andcaneffectivelypreventsubsi

3、denceandstabilizethefusionsegment.Easyassessmentoffusionisitsanothercharacteristic.Keyaterial;cervicalfusioncage钛合金颈椎椎间融合器(cervicalfusioncage,CFC)具有实现术后即刻稳定,撑开和维持椎间隙高度,促进融合等优点,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与之有关的并发症值得关注,如:融合器的下沉导致椎间隙塌陷、融合器脱位、不融合导致的颈椎不稳等。再者,颈椎前路的金属内植物存在移位、疲劳、应力遮挡及干扰成像

4、等问题[1];因此,有必要研制一种能避免这些不利因素,能透X线,不产生伪影且当椎体间融合后能吸收的新型内植物[2]。基于此,我们采用可吸收高分子材料―――聚-DL-乳酸(poly-DL-lacticacid,PDLLA,由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研究所提供)研制成可吸收颈椎椎间融合器(absorbabledesignfusioncage,ADFC)并应用于临床。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2001年8月―2002年4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对1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前路减压ADFC植入术,其中男性15例,女性3例,年龄56~67岁

5、(平均54.5岁),病程19~36个月,平均25.4个月。ADFC批准号:食药监械临(2003)3号。1.2手术器械Caspar撑开器、角度刮匙、ADFC试模及锤骨器。1.3手术方法及术后处理仰卧位,颈后垫小沙袋,保持颈部轻度后伸。颈丛神经阻滞,右侧颈前横切口。椎体暴露后,C臂X线透视定位;Caspar撑开器撑开椎间隙,以尖刀切除病变纤维环的前部,然后以髓核钳去除髓核组织,角度刮匙刮除骨赘,彻底止血。取自体髂骨植入ADFC内,用锤骨器压实后,植入椎间隙,术后颅骨牵引,7天后改硬围领固定,下床活动。1.4影像学评价所有患者均

6、于术前、术后拍摄颈椎正、侧位片,末次随访时加摄屈伸侧位片。判断融合的标准为以下3个方面[2]:①屈伸侧位片上,棘突间无运动;②植骨块和椎体终板间无透亮带;③植骨块和椎体终板间有连续的骨小梁、骨桥形成。屈伸侧位片上棘突间存在运动,植骨块和椎体终板间有透亮带、植骨块和椎体终板间无连续的骨桥形成均视为假关节形成。前凸的测量:颈椎侧位片上,在头侧椎体的上终板作一直线,同样在尾侧椎体下终板作一直线,对两条直线各作一垂直线,两条直线的交角即为Cobb角。后凸为“+”,前凸为“-”。椎体、椎间隙高度的测量:在侧位片上测量头侧椎体的上终板

7、的中点与尾侧椎体下终板的中点间的距离。1.5临床疗效评价参照Odom的标准[3]。优良:无颈椎病的不适症状,能从事日常工作;良好:颈椎病的不适症状间歇发作,但对日常工作无明显影响;满意:主观症状改善,但日常活动受限制;差:症状无改善或比术前更严重。1.6统计学处理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ˉ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2结果2.1椎体间融合率18例患者末次随访时均获得骨性融合,融合率为100%。患者的X线表现为:屈伸侧位片上,棘突间无运动;植骨块和椎体终板间无透亮带

8、;植骨块和椎体终板间有连续的骨小梁、骨桥形成。2.2颈椎生理前凸的变化术后及末次随访颈椎生理前凸(Cobb角)与术前相比明显增大(P0.01),术后颈椎生理前凸与末次随访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见表1)。表1术前及术后不同时期颈椎生理前凸的变化(略)与术前比较:**P0.012.3椎间隙高度的变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