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170550
大小:25.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10
《孔子与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思想比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孔子与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思想比较 摘要:中西方文明的相去甚远、中西文化传统的塑造与奠基者孔子、苏格拉底各自的思想主张有密切联系。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的道德教育思想,有利于进一步深化认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道德教育;价值追求;实现方法 中图分类号:B502.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1-0000-01 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年是人类文明进程十分重要的阶段。有学者将这一时间段称之为人类文明的“轴心期”,在人类以后的文明发展都是对这一阶段的不断重演与创新。这一阶段涌现出了
2、许多整个人类文明的精神引领者,如苏格拉底、孔子、老子、释迦牟尼等。他们用理智的方式来观察世界,开始塑造各自的文化传统。欲探寻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源头,比较一下孔子与苏格拉底的道德思想是十分必要的。 孔子生活在春秋时代,此前的“周礼”早已礼崩乐坏,各国争相称霸,社会矛盾丛生。苏格拉底的时代雅典民主制的极盛时代也一去不返,发展成为了极端的民主,使用抽签来决定官员的选任。两人都怀着对过去盛世的缅怀,关注社会问题,想要拯救当下的人们。二者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道德教育,形成了风格不同的道德思想。 一、价值追求不同 孔子的道德思想的
3、价值追求在于,重仁轻智。即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强调以道德教育为主,知识教育为次。孔子认为,社会的混乱是由于“礼崩乐坏”,积极倡导恢复周朝礼制。为此,他系统地提出了“仁、礼、孝、悌、忠、信”等为主的道德要求。其中,“仁”是核心。 《论语》中“仁”字出现了一百多次,孔子将其看作最高的道德原则与人生理想。从笔画而言,一人为人,二人为从,三人为众。“仁”字,体现的是两人之间的关系。《说文解字》说:“仁亲也,从人从二”。强调人和人之间要相亲相爱。其精神是以亲亲尊尊为基础,而后超越了血缘关系普遍地“爱世人”。 苏格拉底追求的是善
4、。他认为,人们对善的追求和实现就是美德。善包括正义、勇敢、节制、虔诚、友爱等诸多美德。苏格拉底主张“正义和其他一切美德都是知识,因为正义的事和一切道德的行为都是美好的;凡是认识这些事情的人决不愿意别的事情;凡是不认识这些事情的人绝不可能把它们付诸实践,即使去做也会失败”。在他看来,有知识的人必定是有德行的人,只有对善无知的人才会作恶。这即是他提出的著名的“美德即知识”的命题。 此时的知识并非所谓的社会知识、自然知识等,而是人本身,苏格拉底将认识自己作为知识的对象,这种知识是整个世界善的知识、自我的知识,是在伦理道德领
5、域中寻求以中国自然界中无法得出的确定的概念式的哲学的知识,它是对美德的理解和把握。美德、德性,即使人之为人的本性。苏格拉底认为,德性是神平均分配给每个人的,但这只是潜在的,需要人们在理性认识的指导下正确认识自己,才能实现自己的本性,才能够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 由此可见,孔子和苏格拉底在关于情感与理性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别。孔子强调情感,重视人伦情谊。苏格拉底崇尚智慧、理性、知识,强调了对人、事、善的真知。二者的区别为此后中西方文明发展的大相径庭埋下伏笔。 二、实现方法不同 孔子在教学过程中,总是以弟子问,孔子答的方
6、式因材施教,以循循善诱的方式启发弟子思考。其特点在于: 1.因材施教。颜回问仁,孔子曰“克己复礼以为仁”,具体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四目。子贡问仁,孔子曰“己欲立而力人,己欲达而达人”。司马牛问仁,孔子曰“仁者其言也?”。根据不同弟子的特点施以不同的教学。 2.循循善诱。在孔子与弟子的问答中,总是弟子问师答的方式,孔子扮演的是授业解惑的长者之姿,“诲人不倦”。在《论语?宪问》中,子路问何谓君子?孔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子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子曰:“修己以安
7、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在三次回答中层层递进引发学生思考。 3.启发式教学。在教、学与思三者的关系中,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要求弟子学与思并重,只有在弟子“百思不得其解”时才施以援手。 苏格拉底认为,道德首先出于天性,但他并不否认后天教育和训练的重要性。真理存在于每个人自己身上,但并不是人人能发现自己身上的真理的。教师的任务在于帮助学生发现存在于自我内心世界的真理,并将其引导出来。此即为苏格拉底自比为助产婆的原因。在《对话录》中,
8、苏格拉底不断地“弱化”自己的形象,与其辩论,时而他驳倒了其他人,时而他被人驳倒,双方在交谈中体现出平等的关系。这种谈话有几个特点: 1.在谈话过程中苏格拉底侧重于问而非答。他只要求对方回答自己所提出的问题,从对方的回答中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并以此诘问对方,如此反复直至对方承认自己的无知。这也便是有名的苏格拉底反诘法。 2.师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