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167586
大小:24.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10
《关于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的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关于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的思考 摘要:初中数学在教学的开展过程中以传统的教师中心讲授制展开,学生在数学学习上表现出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内容的机械模仿,学习结果的低效等问题,本文以建构主义为指导,探究初中数学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力图提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进行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效率;自主建构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309-01 1.初中数学教学的现状分析 1.1初中数学在教学方式上以讲授法为主。教学方式指的是教师将自我知识外化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转化给学生的一种艺术。初中数学在开展过程中由于学生数量庞大,大多采用大班化教学的方式开展教学,初中数学的教学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体,教学手段还是采用"黑板+粉笔"的传统方式。教师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模式,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上存在低效甚至无效的状态。在初中数学的课堂上经常出现以下画面,教师在讲台上讲解数学试题,学生在下面看小说、玩手机、聊天、睡觉,这样的教学不再是师生以数学知识为内容的交流和互动,而是教师个人的展示活动。 1.2初中数学重机械训练轻自主建构。受到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初中对学生数学知识的评价集中在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测定上,这就引导初中课堂教学注重学生的解题能力,注重学生依葫芦画瓢的解题训练。例如,函数的学习过程中,大多数教师的课堂教学知识的模仿性,表现为能够正确地讲解知识点,准确的解释函数的基本表示方法和不同函数的画图法、图形特征以及其他与此教学知识相关的练习。学生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没有建构起新旧知识之间的链接,没有真正理解运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方法,而依靠在机械模仿中掌握,显然是费时费力的。 2.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的有效策略 2.1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初中数学课堂是传授新知识的课堂,相对于学生而言的,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水平上进行自主建构,对新知识进行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因此,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开展,以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为前提进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的设计,密切联系与学生相关的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自主建构和主动学习,以促进学生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的双重发展。例如,在《全等三角形》判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将判定定理呈现给学生,然后教师讲解证明过程解释判定定理,重点放在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的使用和练习上,而是采用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首先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三角形,通过举反例的方法,首先确定判定三角形全等至少需要几个条件,从确定一个条件开始,学生剪出一个条件(如一个角相等),但是三角形不全等的两个三角形,依次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最终确定至少需要三个条件时,两个三角形才有可能全等。然后通过对三个条件进行分类,学生分组来发现哪些条件一样时,三角形会全等,并想办法证明。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课堂教学是由学生的思考推动的,而不是由教师的思维来指导的,提高了教学效率。 2.2构建问题情境促进初中生数学知识的学习。初中生的思维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初中数学的学习离不开问题情境的支撑,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的为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展开关于知识的学习。例如,在《一次函数》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对所出示的生活问题进行分析和解答,理解一次函数是因变量Y随着自变量X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也就是这样的问题是一个动态化的变化过程,没有相对固定的答案,怎样能够有效的表示结果呢,显然用列举的方法是不太方便的,这时教师引导学生使用图像表示,引导学生通过对未知数赋值,来通过图像展示Y随X变化的动态过程,学生逐渐画出图像,并借助图像把握Y=aX+c的函数的变化规律,理解一次函数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解答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师引导学生对未知数x、y进行赋值,然后分别画出两个方程的图像,两个方程出现一个交点,这个交点就是方程组的解,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将新知识和已有的知识相联系,提高了数学学习的效率。 2.3设计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初中数学的教材设计是结合全国初中生的共性特征,在一些内容的设计上并没有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生活化教学提出生活中处处都存在着数学教育的资源,教师要通过不断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知识,结合本地区和本班学生的特征,在课程目标的基础上设计教学内容,促进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的密切联系。例如,在《图形的旋转》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图形旋转的教学内容,选择秋千的旋转、风车的旋转、汽车刮雨刷的旋转以及自行车轮子的转动等学生平时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图形旋转现象,引导学生来思考这些旋转的图形中有什么共同的规律。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很快的展开了思考,并给旋转下了定义。在运用定义识别旋转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没有采用书本上案例,而是采用学生都玩过的游戏"俄罗斯方块"作为教学案例开展教学。教师通过ppt展示游戏,设计三个教学环节。第一,猜一猜。图形进行一次旋转后教师定位,学生自由回答,旋转的中心、角度和方向;第二个环节是,学一学。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关于游戏中所有图形旋转的探讨,包括这种图形可以旋转几次,每一次的旋转方向、角度和中心各是什么,是否一致;第三个环节是,比一比。学生两两自愿结合参与游戏,一个同学口述图形的旋转要求,另一个学生按要求行动,看哪组学生的得分最高。在联系生活的教学内容中,围绕学生熟知的游戏,图形旋转的相关知识学习和运用在学生的高度参与中完成了,促进了课堂的高效开展。 综上所述,新课程背景下,传统的知识教学和讲授制教学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对学生知识和能力发展并重的要求,必须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设置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宁亚云.新课程下普通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初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 [2]李晓洁.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实践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