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顾炎武对家、国、天下的思想

清朝顾炎武对家、国、天下的思想

ID:11152142

大小:57.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10

清朝顾炎武对家、国、天下的思想_第1页
清朝顾炎武对家、国、天下的思想_第2页
清朝顾炎武对家、国、天下的思想_第3页
清朝顾炎武对家、国、天下的思想_第4页
清朝顾炎武对家、国、天下的思想_第5页
资源描述:

《清朝顾炎武对家、国、天下的思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清朝顾炎武对家、国、天下的思想  有亡国,有亡天下。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於率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日知录正始》《日知录》作为顾炎武的重要代表作,以明道救世为宗旨,囊括了顾炎武全部的学术、政治思想,遍布经世、警世内涵。其卷十七中对于亡国亡天下保国保天下之阐述更是集中体现了顾氏对家、国、天下的思想。也从另一个角度明确的表明了顾氏对中华民族命运的深层思考与探索。  一、国仇家恨    17世纪的中

2、华大地上,正是暴雨肆虐.浩浩荡荡的农民起义刚刚推翻了一如僵尸般的明王朝,随之又迎来了满清蛮夷的统治。神州处处是凄凉,人人俱哀愁。黄梨洲口中的天崩地解正是如此!为何在中国历史上再平凡不过的朝代鼎革到明清更替成为了文人口中的天地崩裂呢?更是衍生出了一群独特的明遗民士群?这一切,除了明清易代所带来的人事创伤外,更因明清易代直接的后果就是满族入主中原。这在深信夷夏大防的汉族士人不仅意味着汉族正统的丢失,更是象征着中华文化因夷族的践踏而有毁灭之危。传统儒家学者与明代遗民的双重身份的顾炎武自然亦是夷夏大防的守护者,明清易代给他的一方面是国破家

3、亡的人间惨剧,另一方面更是净胜上的政治传统的背叛。  首先,明王朝的覆灭与夷族统治的芒刺在心。  1644年,顺治元年十月顺治亲诣南郊,告祭天地,即皇帝位,称大清皇帝祗荷天眷,以顺民情,兹定鼎燕京,以绥中国,仍用大清国号,顺治纪元告天祭地,改元称号,意在向天下郑重昭示,清朝之得统乃蒙天眷佑,顺天应人。  自此开始,清朝的正式确立宣告了明王朝依然成为历史。  正如历史上的改朝换代都要经历人事的冲刷与百姓的灾祸一般,清朝的建立亦是在无数的鲜血与牺牲之中,无一阶层可幸免。可是,为何独独清的建立在广大士人阶层激起如此大的反抗?甚至于产生了

4、阶层中遗民与贰臣的分裂长达几百年之久?这一切,都要归咎于满族入主中原,政治的易主发生在汉族与非我族类的满族之间,这就挑战了汉族士大夫的夷夏之防,不仅仅是政权上的交易,更像是文化上的、道统上的一记响亮耳光。而关于明清易代、夷族入主中原对于广大明朝遗民的政治文化意义,则在吾师孔定芳教授《论明遗民之出处》一文中有详尽且深刻的阐述:不幸而遭遇此变局的明遗民骤然面临一系列的人生选择。每一次选择都是一番政治操守和道德毅力的严峻考验。对于明遗民而言,在做出了生与死的艰难抉择之后,接踵而至的是一连串事关立身处世的选择。就如芒刺的痛楚,明遗民们无法

5、忽略的人生抉择时时逼迫着他们,有人选择的与国俱亡;有人选择了隐逸林间;有人选择了遁入空门;更有一批人选择了消极沉默式的对抗。顾氏便是怀着大难初平,宜反己自治,以为善后之计的信念成为了夷族之民,然其内心却是无时无刻不深扎芒刺,以待汉室光复。  其次,以孝遵礼的拒不复出。  清代明的历史事件给顾炎武的家庭最为巨大的打击便是:顾母王氏深痛国之灭亡,绝食自尽。其临终还留言炎武:我虽夫人,深受国恩,与国俱亡,义也。汝无为异国臣子,无负世世国恩,无忘先祖遗训,则吾可以瞑于地下。顾氏自幼跟随其嗣母王贞孝成长,深厚的母子情自不必说,更重要的事母亲

6、王氏对炎武在思想上的深远影响。王氏生前未嫁守节与断指疗姑的贞孝事迹不仅在明崇祯九年时受到当时朝廷的大肆嘉奖,其贞与孝的品行更在日常的生活中为炎武树立了礼与孝的典范。她对于顾氏的意义已经超越了一种简单意义上母亲的含义,更是顾氏在信仰上的支柱。这时,随着明王朝的灭亡,炎武的信仰支柱倒了。并以为国绝食而亡这样一种凄美轰烈的方式为顾氏的爱国观深深上了一课。故此,无论是之后的臣事南明弘光、从军苏州、起义昆山、遥奉隆武还是最后的隐逸逃社、游于北国无可否认,王母的爱国行为与临终嘱咐已改变了顾炎武的人生轨迹。从退而读书犹感国之多事之虞到与国相系撰

7、四论再至坚守吾心,誓不为二姓臣的遗民生涯,顾氏的思想因国破而经受历练,因清统却成熟发光于世间。于此,与其说炎武不愿与清廷同流合污而誓不仕清,不如讲炎武是以为亡母尽孝而遵循了为学者之大礼.  二、炎武个人学术、思想所致    晚明学风空疏,经由巨大政治变动,学术界文人士大夫掀起一股痛砭王学,提倡经学之风也为在顾氏学术思想上提供了一个思索家国现实与命运的契机。  首先,对王学的批判。  顾氏就曾不掩饰的将明亡的罪责归于王学说:以一人而易天下,其流风至于百有余年之久矣,古之有之。王夷甫之清谈,王介甫之新说,其在于今,则王伯安之良知是也。

8、将三王并提来指王学误国,应为明亡负全责。他认为王学的兴起破坏了整个学术的发展,其良知的观点流祸甚深,皆是无用之空言;阳明新学对六经的解读又是在败坏先儒的优秀传统;而且王学又给学术界带来了讲学之风,使得人人皆讲学,人人讲学皆为名;《日知录》中更言明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