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赖耶识与康德理论中的主体认识模式的互补互通

阿赖耶识与康德理论中的主体认识模式的互补互通

ID:11116025

大小:59.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10

阿赖耶识与康德理论中的主体认识模式的互补互通_第1页
阿赖耶识与康德理论中的主体认识模式的互补互通_第2页
阿赖耶识与康德理论中的主体认识模式的互补互通_第3页
阿赖耶识与康德理论中的主体认识模式的互补互通_第4页
阿赖耶识与康德理论中的主体认识模式的互补互通_第5页
资源描述:

《阿赖耶识与康德理论中的主体认识模式的互补互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阿赖耶识与康德理论中的主体认识模式的互补互通  源于印度文明的佛教哲学通过对认识过程的考察提出了阿赖耶识这一概念;源于欧洲文明的近代西方哲学也是通过对于认识论的考察至康德得出了一个别具特色的主体认识模式,此种主体认识模式在认识论上所带来的变化更是被称为哥白尼式的革命。本文意在考察阿赖耶识与康德理论中的主体认识模式有何相通、相异之处,亦欲借此说明不同文明发展之互补互通。  一、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梵语为alaya,阿赖耶正是其音译。因其音译的不同,也称为阿罗耶识、阿黎耶识、阿剌耶识、阿梨耶识,略称赖耶、梨耶。按其本意翻译,真谛旧译将之称为无没识,玄奘新译称之为藏识。其中,无没识之

2、没是消失之意,无没识即是没有消失之意;藏识之藏有能藏、所藏、我爱执藏之意,是约阿赖耶识的功能而言。  《摄大乘论》开篇礼赞佛法之时指出世尊所说诸法有十种殊胜,第一殊胜便是开示所知依,这所知依就指阿赖耶识。大乘中处处见说,谓阿赖耶识,说名所知依体。也即是说,阿赖耶识是我们获得一切知识的总依,一切认识依阿赖耶识而有。  阿赖耶识是如何成为我们获取诸多知识之依靠呢?这是因为阿赖耶识所具有之功能,即阿赖耶识的能藏、所藏、执藏能力。《成唯识论》中指出初能变识大小乘教名阿赖耶,此识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义故。  其中能藏、所藏、执藏的是什么呢?概括而言即是种子,此(阿赖耶识)能执持诸法种子令不失

3、故,名一切种。离此余法能遍执持诸法种子不可得故。.种子概括而言是一种能生性,此能生性具有两个层面的含义:首先,它为诸法的生起提供了可能性,从这一方面而言,一切种子的集合就是阿赖耶识,这也是《成唯识论》将阿赖耶识亦称为一切种的原因。但阿赖耶识并非是一切种子的物理集合,若将一切种称为阿赖耶识,那么重点则在于表述一切种为诸法生起提供了可能性。其次,种子还有另外一个所指,种子具有生起一切诸法、现行的功能,这种功能也即是种子。何法名为种子。谓本识中亲生自果功能差别。此(种子)与本识及所生果(诸法及现行)不一不异。体用因果理应尔故。  此处明确种子即是一种功能差别,即是一种具有差别的功能。因为

4、有差别才可以生成种种不同的法及现行。诸种子产生的可能性与诸种子之能生功能显然是不一样的。这段文字同样明示了阿赖耶识与诸法的关系,即不一不异。如果从体用分别的角度而言,阿赖耶识为体,种子专约功能而言,若从因果角度而言,阿赖耶识是因,诸种子是阿赖耶识所生之果。或者从差异角度而说,阿赖耶识之所以能执持诸法种子是说阿赖耶识为一切法的生起提供了可能性,而种子可以完成生起诸法的这一活动;若从同一的角度而说,阿赖耶识和诸法种子都是指诸法生起之可能性保障。  诸多种子又是如何生起诸法和现行的呢?这就涉及到佛教的另外一个概念---熏习。《大乘起信论》中说:熏习义者,如世间衣服实无于香,若人以香而熏习

5、故,则有香气。熏习概念即是根据某种气味熏染某物而使得该物也带有这种气味这一意象而来。约略而说即是影响之意。《摄论》在定义阿赖耶识时提到了阿赖耶识与杂染品法的关系。文本中先说阿赖耶识有自相、因相、果相三相此种安立阿赖耶识自相者,谓依一切杂染品法所有熏习为彼生因,由能摄持种子相应。此种安立阿赖耶识因相者,谓即如是一切种子阿赖耶识,于一切时与彼杂染品类诸法现前为因。此种安立阿赖耶识果相者,谓即依彼杂染品法无始时来所有熏习,阿赖耶识相续而生。  这里明确指出了一切种子阿赖耶识与杂染品法的关系。也即是说阿赖耶识摄持一切种子,为诸法现起提供可能性,诸杂染品法熏习种子所以我们得到了彼此差别的诸法

6、和现行。也正是由于杂染品法对种子的熏习才使得阿赖耶识相续不断。值得指出的是,从佛教的立场而言,此杂染品法即是虚妄分别法,换言之,这些种种差别是虚妄的,如梦幻泡影并不是真实存在的。产生这些虚妄分别的即是无始无明,也即是长久以来的蒙昧无知。此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无始时来所有熏习,也即是说这种熏习并不是从某个个体生命出生时才开始的,而是没有开始的,可以说是无限的,超越时间性的、先于时间而存在的。  关于阿赖耶识与诸杂染品法之间的熏习关系,《摄论》中将此熏习分为三种:此阿赖耶识差别云何?略说应知或三种,或四种。此中三种者,谓三种熏习差别故:一、名言熏习差别,二、我见熏习差别,三、有支熏习

7、差别。  也即是说阿赖耶识生起诸法种子之后,杂染品法再熏习诸种子,诸种子再强化杂染品法。这一过程可以分为三种,首先即是名言熏习产生种种差别。在此我们可以将阿赖耶识理解为概念产生之可能性,种子即是概念,杂染品法即是概念所指之事物。这一熏习过程则是指,自从生命产生以来,首先作为一种生命的形式,我们具备一定接受外部信息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将信息呈现给自己的能力,或者说有一种独特的信息接收、理解模式。这种模式就可以理解为阿赖耶识。此阿赖耶识通过接受外部信号而产生种种概念,起初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