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078479
大小:321.50 KB
页数:175页
时间:2018-07-09
《中外教育史考试复习指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一章中国教育制度的发展和演变一、中国古代官学制度的发展和演变(一)教育的起源与学校的产生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人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及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原始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生产劳动教育、生活习俗教育、原始宗教教育、原始艺术教育、体格和军事训练等。原始社会的教育处于自然形态,没有专门的组织形式,没有阶级性,没有从生产劳动和“原始礼仪”中分离出来,没有文字与书本,主要是通过语言、口耳相传和行动模仿进行的。我国的学校萌芽于原始社会末期或奴隶社会初期。这时,由于
2、青铜器的大量使用,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劳动产品有了剩余,贫富差别、脑体劳动的分工初步出现,学校产生的社会物质条件大致已经具备;社会事物日渐复杂,需要培养专门人员进行管理;文字的产生为日益繁复的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的积累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同时也造成了产生学校的现实需要,因为要掌握文字和由文字保存下来的社会经验,就更加需要专门的指导和学习,就是说必须经过有组织的学校教育。传说唐虞以前的五帝时代已有大学,名叫“成均”。虞舜时代有“上库”、“下库”、“米凛”等学校,兼作养老、藏米之所。学官有“司徒”、“
3、秩宗”、“典乐”等。(二)夏、商、西周官学的建立夏代可能有“库”、“序”、“校”三种学校的雏形,“库”是从虞、舜时代继承下来的,“序”和“校”是新增加的。“序者,射也”(《孟子·滕文公上》),“夏后氏以射造士”(《文献通考·学校考》),即用射箭的技术训练学子。商代的学校名称有“序”、“库”、“学”和“警宗”等。“替宗”原是商人祭祀乐祖的宗庙,后来发展成为商代贵族子弟学习唱歌、舞蹈的场所,即所谓“以乐造士”。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证实古籍中关于商代学校的记载大致是可信的。教师由国家职官担任,教育的内
4、容包括宗教、伦理、军事和一般文化知识。西周形成“学在官府”、“官守学业”的局面,政教一体,官师合一,以“明人伦”为教育宗旨,培养治术人才,即所谓“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礼记·王制》)。西周已建立了两大系统的学校,即国学和乡学。国学设在天子、诸侯所在的都城;乡学设在都城以外的乡遂。国学分为小学和大学二级。·小学设在王宫内。王子和贵族子弟,到了七八岁,进人小学,学习数数、辨别方位、写字和家庭礼仪。大学设在都城近郊,有辟雍和浮宫之别,天子所设的大学叫辟雍,诸侯所设的大学叫洋宫。乡学
5、设立于间的叫“塾”,设立于党的叫“库”,设立于州的叫“序”,设立于乡的叫“校”。西周学校的教师都由官吏兼任,官即是师,师即是官。国学的教官由大司乐(即大乐正)主持,大司乐是国家的礼官,负责宗教祭祀与国家典礼。除大乐正外,还有小乐正、大青、小青、大司成、禽师、禽师A、太傅、少傅、师氏、保氏等。乡学的教师,也都由国家及地方各级行政官员兼任,由大司徒主持,除大司徒外,还有乡师、乡大夫、州长、党正等。还有致仕(即退休)的大夫与士,也直接担匡乡学教师,称之为“父师”、“少师”。西周国学的教育内容,包括德、
6、行、艺、仪四个方面,而以礼、t、射、御、书、数等六艺为基本内容。在大学以诗、书、礼、乐为R点,在小学以书、数为重点。乡学的教育内容,没有国学那么详密。“礼”,后世称为周礼,包括周代的典章制度(如宗法制、世袭制、等级制、分封制等)和以孝、梯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以及各种礼仪礼节。“乐”,包括歌咏、舞蹈和演奏乐器等。礼乐配合,所谓“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礼记·文王世子》)。礼是外在的政治原则、道德行为规范,是其思想行为准则,具有强制性。乐则陶冶人的感情,使强制性的礼转化为人们内在的道德和精神的需
7、求。“射”,即拉弓射箭的技术。“御”,即驾驶战车的技能。“书”,是读书、写字。“数”,是计数。“六艺”体现了文武兼备、诸育兼顾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文明发展早期的辉煌。(三)汉代太学的特点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兼并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整理和统一文字,普设郡县官学—“学室”(《云梦睡虎地秦简·秦律十八种》)。学室的任务,是训练培养文书官,但人学者,只限于史之子弟。秦培养法吏,实行吏师制度,即新的法吏由老一代法吏培养。由于实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政策,无形中取消了学校教育的功
8、能。汉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对秦的兴亡历史和统治策略的得失进行了认真的探讨和总结,认为强秦所以速亡,其根本原因是治国的指导思想没有因时而变,即“守天下”时期仍然沿用了“取天下”时期的统治策略。认为法家思想适合于用武力夺取天下,但无助于守成;而儒家思想虽“难以进取,可与守成”。故汉封建大一统国家建立以后,应适时地从“以法治国”转变为“以儒治国”。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三项重要的文教政策建议,即“独尊儒术”、“罢黝百家”;“兴教化”、“正万民”;建立太学,改革选士制度。汉武帝接受了这三大文教政策建议。至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