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2008-2009年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2008-2009年

ID:11039967

大小:315.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7-09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2008-2009年_第1页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2008-2009年_第2页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2008-2009年_第3页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2008-2009年_第4页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2008-2009年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2008-2009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2008-2009年  内容摘要:2008年,中国经济景气进入到本次经济周期的收缩阶段,在将核心CPI指数通货膨胀率控制在2%以下的同时实现略低于10%的实际GDP增长速度。2009年,中国宏观经济管理应该在长期中性的需求管理原则指导下,建立以促进国内投资需求为核心的政策体系,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支持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关键词:中国经济,增长与波动,通货膨胀,宏观经济政策  一、中国宏观经济指标预测   中国经济在经历1991-2001年的完整波谷——波谷经济周期后,从2002年起重新进入本次经济周期的扩张阶段,连续呈现高经济增

2、长与低通货膨胀的良好运行格局。经过2003年与2004年的恢复性和补偿性增长,中国经济景气在2005年完成从经济萧条到经济繁荣的周期形态转换,在2006年继续强劲扩张,最终在2007年度达到本次增长型经济周期的波峰。  从2007年下半年起,中国经济景气转折下行。特别是2008年以来,加强宏观调控与从紧货币政策的先后施行、人民币实际汇率的持续升值以及美国次贷危机向全球经济和中国经济的逐渐扩散,其投资需求与净出口需求紧缩效应显现,与中国经济周期的内在收缩倾向叠加,共同导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逐季减缓。2008年,中国经济能够在将核心CPI指数上涨率控制在2%以下的同时实现

3、接近10%的实际GDP增长速度,然而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本次经济周期的收缩阶段。  2009年,中国宏观经济管理应该在长期中性的需求管理原则指导下,建立以促进国内投资需求为核心的政策体系,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启动国内需求与国外需求以及消费需求与净出口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全面拉动作用,在中国经济景气进入收缩阶段后防止出现衰退状态。这样,在2008年实际GDP水平略高于潜在GDP水平而实际GDP增长速度略低于潜在GDP增长速度的基础上,避免2009年实际GDP增长速度过分低于潜在GDP增长速度,从而使得2009年实际GDP水平平稳回复至潜在GDP水平。  依据中国人民

4、大学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模型——CMAFM模型,分年度预测2008年与2009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形势,其主要预测结果如表1所示。其中,2009年预测的主要宏观经济政策假设包括:(1)2009年中央财政预算赤字为4450亿元;(2)2009人民币与美元的平均兑换率为6.65:1。   二、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一)经济增长潜力与经济周期相位   在二元结构条件下,中国经济具有类似AK模型的内生增长性质,在非边际收益递减的投资驱动下进行持久的资本深化,其潜在国民收入增长过程能够容纳滞后效应(hysteresis)。在时滞阶数k=5与分布概率的代表性情形下,

5、使用OLS方法在1978-2007年拟合中国实际国民收入自回归方程   中国经济的高储蓄——高投资——高增长模式是动态有效的,1983-2007年其潜在GDP自然增长率δ=10.003%。依据中国实际国民收入自回归方程,动态预测1983-2007年的中国潜在国民收入,由此建立1983-2007年中国国民收入绝对缺口与相对缺口,其时间路径如图1所示。图2依据增长型经济周期的标准波动形态,分年度定性2001年以来中国经济周期相位。  中国国民收入相对缺口在波峰年度2007年达到极大值1.548339%,而未过度偏离零基准状态,并且在2008年后向零基准回归。由于2004

6、-2007年中国实际国民收入以超过其自然率的速度加速增长,必然通过滞后效应大幅度提升中国潜在国民收入,中国经济增长在2009年的过度减速可能产生明显的负向国民收入缺口。  (二)通货膨胀的历史趋势与结构因素   以1997年为界限划分为1984-1997年与1998-2007年两个历史阶段,依据中国GDP平减指数的二阶自回归过程历时稳定必要条件下,测度作为核心通货膨胀率的定态解,其时间路径如图3所示。  与中国经济体制的市场化转型相对应,中国通货膨胀机制完成了从高核心通货膨胀率向低核心通货膨胀率的历史性转变,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在一般通货膨胀率下降的同时形成了

7、低核心通货膨胀率的历史趋势。由于重型化的产业结构、严格的环境保护标准与完善的国有产权制度,资源性产品价格上涨难以避免。不过,在竞争性市场体系支持下的技术进步,能够沿产业链方向逐级吸收资源性产品价格上涨的影响,基本消除了中国通货膨胀的资源成本推动因素。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CPI指数与PPI指数以及原材料、燃料、动力价格指数(以MFPPI表示)的协整分析,其短期误差修正模型具有规范的负值回归系数,即:   正是由于技术进步沿产业链对成本推动的逐级吸收作用,中国CPI指数对PPI指数与MFPPI指数的成本感应是不完全的,其对MFPPI指数的成本感应相对弱于对PP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