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942076
大小:27.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09
《vp方案治疗难治性itp20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VP方案治疗难治性ITP20例【摘要】目的研究VP方案治疗难治性ITP的治疗效果。方法用长春新碱、强的松组成VP方案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0例。结果其中显效8例,良效5例,进步6例,无效1例,有效率65%。结论VP方案治疗难治性ITP疗效确切,无严重副作用,值得推广应用。【关键词】ITP;难治性;长春新碱;强的松作者单位:461500河南省长葛市人民医院血液科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常见的获得性出血性疾病,其发病与免疫因素、感染等密切相关,临床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慢性难治性ITP的治疗是非常棘手的难题,至今尚无理想的治疗手段。我们采取VP
2、方案(长春新碱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2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51998~2009年我院收治ITP患者20例,患者均符合ITP诊断标准[1],排除继发性ITP;其中男8例,女12例;年龄19~65岁,平均46.0岁;病程10~52个月。所有患者经糖皮质激素及各种内科治疗无效;或治疗虽有效,但停药或减量后复发,呈激素依赖状态;脾切除术后血小板仍无明显上升,为难治性ITP。20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皮肤黏膜出血,表现为牙龈出血10例,月经过多5例,鼻出血3例,血尿1例,咯血1例。1.2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治疗前血小板为(5~18)×109
3、/L,平均15.4×109/L。骨髓细胞学检查:巨核细胞增多18例(65~98个/全片),正常6例(15~34个/全片),减少2例(5~6个/全片),经骨髓活检排除再生障碍性贫血。所有骨髓涂片中,巨核细胞功能均较差。1.3VP治疗方案长春新碱2mg,加入0.9%氯化钠溶液500ml中缓慢静脉滴注6~8h,每周1次,连用4周,此后每两周1次;共2次;同时联合应用强的松口服,1mg/(kg・d),有效后强的松逐渐减量,每周减5~10mg至停用,总剂量较正规单用强的松有所减少。1.4疗效评价[2]显效:血小板恢复正常,或无出血症状,持续3个月以上;良效:血小板升至5
4、0×10。9/L或较前水平上升30×109/L以上,无或基本无出血症状;进步:血小板有所上升,出血症状改善,持续2周以上;无效:血小板计数及出血症状无改善或恶化。2结果2.1疗效治疗后19例患者临床出血症状明显改善,血小板计数1周内明显上升,2~3周达高峰,血小板达峰值时间为9~25d,平均15.8d;其中显效8例,良效5例,进步6例,无效1例,有效率65%;随访6个月,其中复发8例。52.2不良反应手指麻木6例,给予维生素B12治疗后恢复正常;血糖升高3例;血压升高1例;无一例骨髓抑制。3讨论ITP是一种与自身免疫相关的疾病,是临床上较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之一。
5、糖皮质激素是治疗ITP的首选药物,约80%的慢性ITP患者行糖皮质激素和/或脾切除术治疗有效[3]。部分ITP患者行激素及脾切除术治疗无效,称难治性ITP,该疾病临床治疗非常棘手,国内外资料报道不一。目前有报道且已经在临床上应用的治疗方法有脾切除、脾栓塞、血浆置换以及使用免疫抑制剂、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雄性激素等[4-8],但这些方法单一,且脾栓塞、血浆置换、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等需特殊设备,价格昂贵,远期效果有待评价,难以在基层医院推广。现代免疫学观点认为,ITP的发生主要由自身抗体介导,自身抗体致敏的血小板通过巨噬细胞表面的Fcr受体在脾脏等部位加速清除所5致。
6、除体液免疫异常外,在ITP发病中细胞免疫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ITP患者体内存在细胞免疫调节异常,从而导致B淋巴细胞活化,产生大量抗体,导致血小板生存时间缩短,同时抑制骨髓巨核细胞,使其成熟障碍,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9]。ITP的发病机制可能是多步骤功能失调的结果,尤其是T淋巴细胞免疫在巨核细胞受到抑制和血小板的破坏起了关键作用[10]。长春新碱为抗肿瘤药物和免疫抑制剂,能促使骨髓巨核细胞分化,改变血小板膜结构使其避开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同时长春新碱的细胞毒作用可封闭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泼尼松可封闭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对血小板的清除,抑制抗体产生及抗体与血小板抗原结
7、合,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11]本文资料显示,长春新碱联合激素治疗难治性ITP患者有效率高,无严重毒副反应,两药联用有协同作用,且较单用激素治疗剂量有所减少,从而减少了激素的副作用,可作为综合治疗的一部分。对于难治性ITP患者在应用其他治疗方法效果欠佳时,可考虑应用此方法,特别是在基层医院因其价格低廉值得推广使用。但是其联合应用的深层次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参考文献[1]中华医学会血液学会血栓与止血组.几种出血性疾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的修订.中华血液学杂志,1995,19(6):331.[2]张之南.血液病诊断与疗效标准.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281
8、.[3]苏丽萍.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