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定位性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的实验研究

兔定位性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的实验研究

ID:10821740

大小:650.51 KB

页数:110页

时间:2018-07-08

兔定位性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的实验研究_第1页
兔定位性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的实验研究_第2页
兔定位性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的实验研究_第3页
兔定位性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的实验研究_第4页
兔定位性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的实验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兔定位性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的实验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描述:目的探讨定位性动脉粥样硬化模型中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及各因素间内在联系。方法将48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6只给予基础饲料+假手术,模型组42只饲以1%胆固醇、6%猪油的高脂饲料8周,...  [摘要] 目的探讨定位性动脉粥样硬化模型中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及各因素间内在联系。方法将48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6只给予基础饲料+假手术,模型组42只饲以1%胆固醇、6%猪油的高脂饲料8周,进食高脂饲料后1周行髂动脉球囊内膜剥脱术。酶学法测定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2、水平;放免法测定血浆内皮素(ET)、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水平;硝酸还原法测定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免疫比浊法测定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最大血小板聚集率(MPA)。8周时进行髂动脉造影,处死对照组及部分模型组动物行光镜检查。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配对或非配对t检验,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检验。结果模型组中所有髂动脉都有不同程度(15%~100%)的狭窄,平均(61.47±28.10)%,对照组未见明显狭窄。与对照组[TG:(0.96±0.78)mmol/L,TC:(

3、1.89±0.60)mmol/L,LDL-C:(0.85±0.42)mmol/L,ET:(297.55±44.67)ng/L,MPA:(33.72±6.35)%,TXB2:(68.55±8.90)ng/L,TXB2/6-Keto-PGF1α:19.67±3.38]相比,血清或血浆TG、TC、LDL-C、ET、MPA、TXB2和TXB2/6-Keto-PGF1α比值在模型组中均显著增高[TG:(4.61±2.15)mmol/L,TC:(40.49±9.53)mmol/L,LDL-C:(36.96±8.17)mmol/L,ET:(386.78±52.92)ng/L,

4、MPA:(48.10±7.25)%,TXB2:(184.14±27.51)ng/L,TXB2/6-Keto-PGF1α:85.75±37.50],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除TG外上述指标血清或血浆浓度均分别与髂动脉最大狭窄程度(MSD)呈正相关(P<0.05);而与对照组[HDL-C:(0.64±0.18)mmol/L,NO:(71.83±3.81)μmol/L,6-Keto-PGF1α:(361.11±71.69)ng/L,NO/ET比值:23.30±0.76]比较,血清或血浆HDL-C、NO、6-Keto-PGF1α以及NO/ET比值在模型组均

5、显著减少[HDL-C:(0.33±0.19)mmol/L,NO:(51.43±11.10)μmol/L,6-Keto-PGF1α:(240.20±67.53)ng/L,NO/ET比值:13.45±3.15],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均与髂动脉MSD呈负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MSD与血浆TXB2和ADP诱导的MPA相关(R2=0.804,P=0.015)。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内膜明显增厚,粥样斑块形成。结论高脂饮食及内皮损伤成功复制定位性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通过血小板分泌及聚集功能变化而发挥作用,体现了脂质浸润学说、内皮损伤学说、

6、血栓学说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  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机制极其复杂,涉及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巨噬细胞/单核细胞表型改变、血小板功能变化,进而相互影响,最终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本文采用血管内皮损伤及高脂饮食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观察血管活性物质及血小板功能变化,探讨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机制及其内在联系。  1材料与方法  1.1动物与分组  纯种新西兰大白兔48只购自福建省药检所,雌雄不限,体重2.5~3.5kg,5~6月龄,每只单笼饲养于福建省立医院动物实验室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只,喂养普通颗粒饲料(购自福建省科洪技术有限公司),每

7、日100g;模型组42只,喂养高脂饲料(含1%胆固醇,6%猪油,93%普通饲料),每日100g,自由饮水。  1.2双侧髂动脉内膜剥脱术  模型组动物在相应饲料饲养7~10d后,行双侧髂动脉内膜剥脱术,3%戊巴比妥钠1mL/kg经耳缘静脉注射麻醉,经股动脉逆行插入球囊导管(导管直径1.2mm,球囊直径2.5mm,球囊长度20mm,Cordis公司产品),插入深度为6cm,采用压力注射器向球囊内注入肝素生理盐水,维持压力4atm,缓慢回拉导管至切口处,抽空球囊内液体,重复上述过程3次,退出导管,结扎动脉,缝合皮肤。以同样方法剥脱对侧髂动脉内皮。术后给予肌注青霉素8

8、0万U/只,连续3d。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