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理论视角下的《读者》人性因子透析的论文

接受理论视角下的《读者》人性因子透析的论文

ID:10797793

大小:59.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08

接受理论视角下的《读者》人性因子透析的论文_第1页
接受理论视角下的《读者》人性因子透析的论文_第2页
接受理论视角下的《读者》人性因子透析的论文_第3页
接受理论视角下的《读者》人性因子透析的论文_第4页
接受理论视角下的《读者》人性因子透析的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接受理论视角下的《读者》人性因子透析的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接受理论视角下的《读者》人性因子透析的论文要:通过对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期刊《读者》的分析,探究了人性至上的“真善美主义”的传播策略,发现从90年代初开始,植根于接受理论的《读者》双向循环传播策略一直为其制胜法宝。《读者》“文化连续体”的内核在经济异化的侵袭下,依然通过对传统的固化达成从接受到消费的转型。  关键词:“真善美主义”;接受理论;消费社会;经济内核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31(2012)02-0151-05  2011年在世界综合类期刊排名第四、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期刊《读者》迎来创刊30周年。早在2004年,它就已经开拓了

2、海外市场,实现了在北美、欧洲和澳洲市场上的发行。2010年,《读者》月平均发行量达到800万册,获得电子书出版牌照,同时还获准进入台湾发行,成为中国大陆第一本进入台湾公开发行的杂志。这本创造了骄人业绩的期刊从内容与形式上都赢得了各个年龄段和不同阶层读者的喜爱,甚至其收藏度也成为所有杂志中最高的。它在中国几代人心中已经成了塑造美好回忆的文化替代品,在文化快餐化的今天,其雅俗共赏的特质在个体日渐空虚的心灵神龛上,充当了准宗教偶像的“文化连续体”的作用,被誉为“中国人的心灵读本”。  在30年历程中,《读者》的成长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接受者心理变迁的历史进程,承担了阿尔都塞所讲的“

3、宗教意识形态”的作用,留下了一个时代关于人性的复杂同期声。然而,时代的变迁也同样深刻影响了《读者》期刊定位及在市场大潮中“文化连续体”的转型及异化作用,而正是这种异化作用形成了今天与创刊初期迥然不同的面相和精神旨趣。.本文着重以文化内涵为切入点,分析在市场大潮中《读者》人性至上的旨趣及从接受到消费的转型。  一、人性至上的“真善美主义”  众多的读者青睐《读者》,一个重要的出发点便是其叙事创造心灵回归的文化价值,当然,在刚刚开始创刊时,《读者》涉及了一些关乎国家民生和政治性的文章,很快引起高层注意。故而在后期,《读者》开始逐渐过渡到一些不太敏感的话题,关注生活中大量正面形象

4、,这些高大全形象与政治关涉很少,主要涉及人类的亲情、爱情和友情。这三种感情恰恰是在市场经济挟裹下人类区别于其他群落的最基本标志。以《读者》创刊以来杂志评出的“最具有影响力的十篇文章”为例,90年代之前的七篇文章与政治无关,其中有四篇都强调现实生活:《蠢人的天堂》《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如能再活一辈子》《一个人一生只能做一件事》;两篇故事《手表》《一碗清汤荞麦面》刻画人性温情;一篇《母亲的账单》通过无私亲情的描写追寻中国传统家庭之爱及中西方思想在“孝道”主题上的融合。七篇中有六篇都是编译性作品,只有一篇是中国作者周涛1989年第7期的《一个人一生只能做一件事》。可见《读者》已成

5、为中西文化进行融合的平台。多年来,在中国文化中故事强化的更多是群体的价值和利益,改革开放以来,西方对个体价值观的强调逐渐开始慢慢渗透到中国文化肌体中,形成了特殊的张力场。《一个人一生只能做一件事》描绘的是一个知识分子在物欲的诱惑下对自身理想的追寻。在文章中,作者几次提到了“不少的作家已经弃了笔,去做能赚钱的生意了”“我居于喧嚣的闹市,各种叫卖声嘈杂,起哄和讨价还价的叫声震耳欲聋”,“反省自己,物欲的骚动又会平息下去”知识分子对于自身的坚守与其说是对物质事件的陌生化表现出一种本能的排斥,同时更是一种充满豪情的个人表态。  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中谈到社

6、会有三个轴心“文化、政治和经济”,“文化连续体”的轴心原则为与经济背道而驰的保守原则,它总是“存在着回归”,寻找人们所熟悉的某种价值来与个体心中某些因素共鸣。这张文化之网决定了个体与“文化连续体”的深刻体认,“文化连续体”中个体与其生存境况之互动关系形成了一张隐性的意识形态替代物之网。《读者》创刊之后的故事定位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这种定位折射了典型的“人本主义”趋向,即“以人为中心的主义”这里的“人”是个体的人而非“群体的人”,即便是刻画一些特权人物时,《读者》也通常用平视的角度来进行叙事。按照梁漱溟先生的观点,中国文化是一种伦理文化,而西方则是团体的文化。伦理文化

7、首先以家庭为观念,进行同心圆式的蔓延“举整个社会各种关系而一概家庭化之,务使其情益亲,其义益重。由是乃使居此社会中者,每一个人对于其四面八方的伦理关系,各负有其相当义务;同时,其四面八方与他有伦理关系之人,亦各对他负有义务。全社会之人,不期而辗转互相连锁起来,无形中成为一种组织。”这是一种家国同构的框架,在其中更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  80年代《读者》中人性关怀成为仪式性文化符码,这些符码通过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不断复活传统文化核心。阿尔都塞讲过“文化连续体”必须通过四重组合体系渗透进个体灵魂中,“个体落人了被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