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浅谈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的教学创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的教学创新..毕业时光荏苒,转眼新课程的实施在我省已进入了第二个年头。新课改以来,出了好几个版本的教科书,但是没有哪一本可以让人一看就爱不释手的,都是光突突的历史主干知识,缺少真实的历史血肉。再加上历史本身又是副科的,学生不重视。如果不是由于考试的压力,没有愿意去学的。因而就会出现历史课上经常是教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精彩之处,学生也会静静聆听,但只是三分钟的热度,到了要思考的时候,他们宁可低下头发呆,..毕业完全不参与教学讨论。是什么原因导致现今的学生对历史不感兴趣呢?笔者仔细推敲了下,大致有以下三点:1、体系繁杂的教材:现在江苏的历史教科书主要有人教版、人民版两个版本
2、。总体来看两个版本的体系内容大体相似,但是两本教材也都有内容繁杂、结构松散的缺陷。再加上教材形式是以专题史的形式出现,时间跨度大,所以对于具体事件的描述过于简单枯燥,难以调动学生兴趣,更不要说拓展学生思维了。很多学生如果初中历史的基础不好的话,很难一下子进入高中历史的学习。2、滞后的课堂教学: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注重结论性知识的掌握。大多数教师都是充分地去挖掘历史事件的背景、尽量淡化事件的经过,尔后又深刻分析其历史影响。这种重两头、轻中间、重结论、轻史实的做法势必会让学生觉得索然寡味。再加上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又不注重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一味向学生灌输知识和结论,就会使得学生加倍地厌恶历史,产生
3、厌学情绪。如果没有了学习的乐趣那也就谈不上能力的提高了。3、竞争下的功利主义:现在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就业的压力也越来越大。高校里面热门的专业往往都是就业形势最好的。在这样的功利主义下,学科之间也有了高低上下之分了。甚至在中学阶段很多学生和家长之间都存在着贬低历史、轻视历史的现象。他们认为学习历史对以后的工作没有用处、它只是通向大学的一块敲门砖而已。于是,在课堂上学生提出了“江青是男是女”的荒唐疑问;在试卷上出现了“火烧圆明园的侵略者是八国联军”这样荒谬的答案。历史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那些自己能意识到的对实际生活起作用的知识最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顺利地实现
4、“链接”,让学生学到一种方法、思想或一种思维方式,培养学生步入社会、走向世界所必备历史眼光、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那么,在历史教学中怎样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怎样实现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连接呢?1、设疑导学: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子曰:知之者不如乐知之者。而设疑导学就是一种极好的手段,质疑、解疑是创造性思维的诱因和创新思维能力不断增长的有效途径。它可以营造气氛,并且触动学生的思维与情感,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如讲中央集权制度的演进与强化一课时,如果单纯地直接讲述就会感觉僵硬枯燥。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我引用毛泽东的泌园春.雪“江山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
5、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然后再设定三个连续的问题:①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到底他们有什么雄才大略,丰功伟绩,能激发起毛泽东对他们如此强烈的历史情怀,成为毛泽东心目中的杰出英雄呢?②他们对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有什么作用?③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进与强化对于中国社会又有怎样的影响?一个问题分解为三个紧密相连的,各为系统最终又有机形成整体的相扣环节,化大为小、化难为易,能够便于学生去思索作答。2、创设情境,鼓励探究:现代教学的一大特征就是启发性,启发的要素之一便在于创设问题情境。情境创设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课程标准灵活地、创造性地使
6、用教材,充分利用包括教科书在内的多样化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掌握知识、思索、探求、实践的空间。就历史学科而言,创设情境的基本来源是教材、以及相关的文字、图片、音像等资料。如讲到辛亥革命的纲领时,我提出问题: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如果让你参与制定革命纲领,它的内容应当是什么?请说明理由。由于这个问题满足了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探索、研究、发现问题的强烈愿望,学生们的思维异常活跃。把学生提出的内容与教材提供的内容相对照,想想产生差异的原因。引导学生用辨证的方法,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妥协性入手进行分析,得出民族资产阶级只能提出一个既有革命性、又具有明显妥协性的革命纲领的结论,进一步认识
7、到民族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历史必然性。最后在借鉴中确认,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如此从感性的参与到主动探寻、思维的参与,表现出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目的、有意识从事“创造”,创新精神与能力才会不断地得到强化与提高。3、补充观点、开拓思路:“让学生依据有关史料,通过独立思考,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产生个人质疑,认识和判断,得出相关的历史结论”这是新课程标准所强调的历史教育目的。要实现这一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