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浅析影响学生体质健康下降因素与学校体育的应对措施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析影响学生体质健康下降因素与学校体育的应对措施论文论文关键词:学校教育体质健康心理健康下降论文摘要:运用专家访谈法、文献资料法和比较分析法对我国学生体质现状的调查和分析,发现学生体质健康存在的问题,找出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原因,其中社会论文关键词:学校教育体质健康心理健康下降论文摘要:运用专家访谈法、文献资料法和比较分析法对我国学生体质现状的调查和分析,发现学生体质健康存在的问题,找出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原因,其中社会经济发展引起生活方式的变化、家庭和学生个人原因及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是主要原因,并着重对学校教育原因进行分析,努力寻找解决的途径和方法:转变传统思想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
2、思想;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学校体育在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方面肩负重任: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改革学校体育的教学时间、内容、手段、评价与考核方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让学生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加强体育师资的培养和体育课的管理,积极推进学生大课间活动和课外体育活动;针对学生体质健康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学生的疾病防治、生理卫生和营养健康方面的教育,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检查制度;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能为我国学校教育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意见。1研究目的2005-2008年连续四年我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部分体能指标继续呈下降趋势,反映心肺
3、功能的肺活量继续下降超重及肥胖学生明显增多;学生的视力不良检出率居高不下;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学生与周围人的人际关系日益疏远和淡漠,社会适应能力差等主要问题。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青少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本文通过对我国学生体质现状的调查和分析,发现学生体质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并针对主要问题和原因就学校教育方面努力寻找解决的途径和方法,提出意见和建议,为我国学校教育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意见。2研究方法2.1专家访谈法在研究过程中,访问了学校体育学方面的专家和有关中学体育教师,咨询并参加了他们关于学生体质健康下降问题
4、的意见和建议。2.2文献资料法在研究过程中,参阅了大量学校体育学方面的专著和论文,查阅了我国最近的几次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结果和国民体质监测报告的有关数据,搜集了包括国家体育总局网站、教育部网站等多家体育类和教育类网站上关于学生体质健康的有关知识和数据。2.3比较分析法对不同年份和不同地区的有关学生体质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力求找到其中的问题及其背后的原因。3研究结果与分析3.1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现状3.1.1速度、爆发力、耐力、力量耐力等部分体能指标继续呈下降趋势2008年与2005年相比,反映速度素质的50米跑,反应爆发力素质的立定跳远,反映力量耐力素质的男生引体向上、女生仰卧起坐,反映耐力素
5、质的男生1000米跑、女生800米跑等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3.1.2反映心肺功能的肺活量继续下降2008年与2005年相比,7一18岁汉族城男、城女、乡男、乡女的肺活量水平分别平均下降285毫升、303毫升、237毫升、259毫升;19~22岁汉族城男、城女、乡男、乡女肺活量水平分别平均下降160毫升、238毫升、16l毫升、225毫升。3.1.3超重及肥胖学生明显增多7~22岁汉族学生中超重与肥胖检出率继续增加,成为影响学生营养健康状况的另一大因素。3.1.4学生的视力不良检出率居高不下2008年与2005年相比,各年龄组的视力不良检出率均有所上升,且有随年龄增加视力不良检出率明
6、显升高,城市学生视力不良率高于农村学生,女生高于男生的特点。3.1.5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有调查表明,因心理异常以至自杀身亡的大、中学生占了全国每年自杀人数的最高份额,2004至2006年的3年间,仅北京高校,就有43名学子自杀,2007年5月份短短数天内,北京已相继有5名高校学生坠楼身亡。另外有很多大、中学生因患上了忧郁症或其他心理疾病而辍学。3.1.6学生与周围人的人际关系日益疏远和淡漠,社会适应能力差目前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特殊的家庭环境使许多学生性格倔强、不善于合作、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同情心等;长期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致使亲情的疏离、友情的冷漠,这些在一定程度上不利
7、于学生之间人际关系的和谐及将来的社会化。3.2导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主要因素3.2.1社会经济发展引起生活方式的变化电视、电脑进入普通家庭,使得大部分学生看电视、玩网络游戏的时间过长,占用了活动时间;现代人出门坐汽车、上楼乘电梯,大大减少了活动量;缺乏营养知识教育,膳食结构不合理,营养摄入太多;城市化小区生活限制了学生的活动空间。3.2.2家庭和学生个人原因独生子女受到家长的畸形“呵护”,家长怕子女受伤,不愿意让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