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们对沉思的认知及其与实践经验的关系

研究人们对沉思的认知及其与实践经验的关系

ID:10713525

大小:65.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7-07

研究人们对沉思的认知及其与实践经验的关系_第1页
研究人们对沉思的认知及其与实践经验的关系_第2页
研究人们对沉思的认知及其与实践经验的关系_第3页
研究人们对沉思的认知及其与实践经验的关系_第4页
研究人们对沉思的认知及其与实践经验的关系_第5页
资源描述:

《研究人们对沉思的认知及其与实践经验的关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研究人们对沉思的认知及其与实践经验的关系  实践智慧以成己成物为实质性内涵,以解释世界和变革世界、认识自我和成就自我为最高目标,其中涉及了认识论、本体论、价值论、方法论等哲学范畴。在探讨实践智慧的具体表现形式时,冯契先生曾提出了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的着名哲学命题,就是指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理论获得实践的品格。理论来之于实践,同时还诸于实践,使其为人的现实行动提供指导。实践智慧通过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通过理论的现实化、情景化,使实践智慧获得具体的表现形态。  特别是当实践智慧体现于知、行过程中时,认知就成为关键的环节。沉思默会是认知的一种重要形式,而

2、默会之知是明晰之知或名言之知形成的前提,也是转识成智的基础。因此,通过沉思默会或默会之知,就成为主体把握世界存在和自身之在、展开具体行动的重要手段,本文拟分几个方面试对之进行初步探讨。    一、沉思与默会之知    默会认识或默会之知(tacitknoiddot;波兰尼(MichaelPolanyi,1891-1976)于1958年在其代表作《个体知识》中提出来的。为了叙述方便,笔者现将默会与沉思相连,构成沉思默会一词,特指默会认识这一思维方式。同时,笔者也注意到在中外哲学史上,有诸多哲学家对沉思默会这一思维方式多有论及,虽然侧重点不同,但均具有相通或相近之处,那

3、就是思维主体通过沉思、反省、觉察等思维形式,以获得对思维对象的全面性和整体性的理解和把握,以获得明觉的意识或智慧,使主体在实践活动中处于自主、自由的境地,使知、行活动获得完美的统一,达到实践目标和理想的实现。  对于沉思默会这一思维方式,中外古代哲学家虽未提出统一的名称,但多有论及。如荀子在《劝学篇》言道: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其意是说君子广博学习,而且天天能够省察自己,就会智慧明觉,且行动不会有过失。在此,荀子所说的参省,就是通过参验、沉思、省察来把握自己的言行过错,这种参省的致思方式,近似于默会认识。他还说: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

4、事者,无赫赫之功。  此处志即是识之意,此句话是说,没有沉默专诚的意念、意识,就没有光明的智慧,没有隐微的行动,就没有显赫的功勋。在此,荀子显然认为,光明智慧的获得,来自于沉默专诚的意念、意识。由此可见,沉思默会这种致思方式,是获得智慧的重要途径。在我国古代,庄子提出了不知之知的概念,认为不知之知,需要意会,不可言传,这与现代学者波兰尼对默会认识或默会之知的解释非常接近。他说:世之所贵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有所随者,不可言传也。  其意是说,关于事物的名言之知是可以言传和讨论的,但对于超越名言表达范围的更深层次的认识,却需要意会

5、,即通过意会来认识。他还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认为真正有智慧的人是很少言说的,而经常爱言说的人,往往并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因其并没有获得关于事物的深层和完整的认识。这说明了在通常的名言知识之外,还存在着不知之知,即意会知识,这种意会知识,就接近于默会之知。对于知与不知的关系,庄子说:可以言传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  意思是说,可以言传的名言之知,是对事物的粗浅认识,可以意会的不知之知,是对事物的精深认识。这说明了意会认识是一种对事物的更深层次的精确认识和深层把握。他又说: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所不知,是知之盛也。在此,庄子说明了知与不知是可以相互促进的

6、,名言之知可以促进意会之知的增进。庄子认为,不知之知是大知,是知后之知.他说:  其解之也似不解之者,其知之也似不知之也,不知而后知之.意即在不知之后才可能有新知和大知,这说明了知与不知是认识活动的两个重要环节,而此两者可以相互促进,辨证发展。对于意(知)与言的关系,庄子提出了着名的得鱼忘筌、得意忘言的观点,他说: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认为语言只是获得认识事物的工具,在获得事物的深层而完整的理解和认识之后,就可以舍弃语言。这同样说明了,意会认识,或默会认识有语言所不能达致的意域或境域。对于如何达致不知之知?庄子认为可以通过忘座、心斋

7、即静默沉思的方式获得。他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道,此谓坐忘。即通过放下身心束缚和普通的名言之知,来体悟大道,就可以获致不知之知.他还说,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即通过虚心静虑,沉思默想,达到物我两忘的虚空之境,体悟万物的根本法则--道,就可以把握道、领悟智慧。并且,庄子还认为,在静默沉思中达到的体悟大道的境界,是一种精神高度涵养和心灵非常自由的境界。他说,立之本原而知通于神。此处的神,是指一种超凡拔俗、超越了物我的精神异常饱满和心灵绝对自由的状态,是一种自在愉悦的思想境界。这说明了通过沉思默会、通达本原的致思之境,也是一种体悟大道、涵养心灵、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