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郭初阳《珍珠鸟》课案

评郭初阳《珍珠鸟》课案

ID:10633770

大小:32.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7-07

评郭初阳《珍珠鸟》课案_第1页
评郭初阳《珍珠鸟》课案_第2页
评郭初阳《珍珠鸟》课案_第3页
评郭初阳《珍珠鸟》课案_第4页
评郭初阳《珍珠鸟》课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评郭初阳《珍珠鸟》课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精品文档★评郭初阳《珍珠鸟》课案fontsize=“6”>评郭初阳《珍珠鸟》课案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53(郭初阳《珍珠鸟》课案详见《人民教育》2005年第4期,本文发于《人民教育》第5期。)区别于传统的板书、普通话、下水作文等技能,我认为可以将文本解读与组织课堂教学视为当下语文教师最重要的两个新基本功。在课程代替大纲与教参解放了教师后,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已经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从相反的角度来看,也可视将这个解放看成一次“放天足”,对那些已经在裹脚布里留恋得太久而长成三寸金莲的教师而言,新课

2、程带来的并不是解放的快乐而是寸步难行的痛苦。面对一个文本如何才能解开它从表层到深层的结构?如何才能探得深埋于文本深处的骊龙之珠?郭初阳的《珍珠鸟》一课,无疑在这方面作了大胆、前卫、有益的探索。一直以来,文本的意义掌握在“作者”(一个并不实际存在的权威解说者)手中,阅读的任务就是准确地理解作者蕴含在文本中的意义;作为阅读教学的任务,也就相应地成为“学会理解课文中蕴含的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9/9★精品文档★。这种陈旧的阅读观和陈旧的阅读教学观使得师生(读者

3、)成为被动、消极、无所作为的消费者,使得教学活动不仅没有能够成为富有创造的智力活动,而且往往单调枯燥得如上下级间传递公文。郭初阳《珍珠鸟》一课,无疑是不同于这种被动的阅读观与阅读教学观的,这是一种迥然不同于传统以作者声音为文本意义的解读方式,它认为文本的意义是由读者与文本(含有作者意图而不仅仅只有作者意图)对话的结果;而语文教学的任务,也就是展开这种师生与文本的自由对话,同时在此过程中实践性地掌握创造性解读文本的方法。在此文中,如果用传统的阅读观来阅读,读者的任务就是通过涵咏词句,体会作者所描绘的人鸟和谐的美

4、好境界,理解作者已经清楚地点明的“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一哲理。而阅读教学也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虚心涵咏”,进行“切己体味”,进行“抓住中心句进行读读议议”。但是,郭老师的课堂无疑提出了相反的意见:从来如此,便是对的么?是不是文本中还具有超越作者表层意识的更多的东西?一个时代的局限与它对身在其中者所打下的烙印,每个人书写背后的无意识,文本展开时自身的发展规律……这一切使得文本意义与作者思想二者之间从来不能简单地划上等号。但显然只有拥有了一种全新的阅读观和阅读教学观,我们才有可能从原来消极的附属地位上

5、获得真正的解放。郭老师通过对文本结构的“解构”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9/9★精品文档★,通过互文性阅读(用筱敏的《鸟儿中的理想主义》、影片《群鸟》和古诗词中的鸟等与《珍珠鸟》原文构成相互解释的文本群),不仅让学生理解了作者所希望寄寓的上面所述的表层意义,还深刻地指出:“《珍珠鸟》中作者的沾沾自喜与津津乐道,实有‘欣赏囚禁’的嫌疑”,“《珍珠鸟》一文,实是研究中国作家自由缺失的下意识表现的最好案例。”这样,便从狭隘的就文解文,上升到了在文化的乃至普世价值的高度上来对一个文本进

6、行观照了。当然高度并不一定意味着正确,在对文本解读的时候,我们还必须注意到多元解读的边界,并防止对文本作“过度阐释”。此点,郭老师显然是清醒的。如果不是抱有成见的话,细读课案后我们不得不承认,郭老师的解读是“深度”的而非“过度”的。整堂课,其实是教师经过整理后的自己对文本解读的一次成功地呈现:“以人与鸟之亲近,来观察鸟与笼子的距离;以筱敏与冯骥才态度之差异,来发掘对囚禁的欣赏;以影片《群鸟》中笼子的置换,来反省人类自恃有力的迷狂;以小竹笼束缚身体与大房间束缚精神,来推究天生的囚徒对自由的担当”……这个过程是有

7、理有据的层层剥笋,而不是脱离文本的天马行空。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9/9★精品文档★但是,在教师个人完成对课文的深度阐释之后,课堂教学(学生的阅读)又该以怎样的方式进行?在课程解放了语文教师解读的自由之后,它有没有确保学生的自由解读?作为课堂教学的集体解读,究竟应该是呈现教师阐释的结果还是师生一道重新探索文本的意义,完成阐释的过程?是谁在向文本提问并最终由自己作出回答?考察这些“教学学”的问题,我认为郭老师此课在“教学推进”的方式上,还是有值得推敲的地方的。(.co友情提醒

8、: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珍珠鸟)此文转载用建构主义认识论的观点,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理解一个学生在阅读一个文本过程中是如何完成他个体的认知过程的。一个新的完整而有效的阅读也许可以视为一个“平衡→(干扰)→不平衡→(同化与顺应)→再平衡”的过程。当学生怀着某种期待阅读《珍珠鸟》的时候,如果没有郭老师的指点,那么我们可以认为学生也许会只不过是重温了一个感人的动物故事,他原有的认知平衡不会被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