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粘膜肠上皮化生的反重演律假说

胃粘膜肠上皮化生的反重演律假说

ID:10512213

大小:27.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7-07

胃粘膜肠上皮化生的反重演律假说_第1页
胃粘膜肠上皮化生的反重演律假说_第2页
胃粘膜肠上皮化生的反重演律假说_第3页
资源描述:

《胃粘膜肠上皮化生的反重演律假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胃粘膜肠上皮化生的反重演律假说陈小野  重演律是指:生物个体胚胎发育重演系统发育过程的规律【1】。这一规律也适用于组织的再生修复过程【2】。  胃病时胃粘膜肠上皮化生是胃粘膜多种病理改变的中心点,并与胃病预后有密切关系。对胃粘膜肠化的大量研究大多数集中于其组织来源,鉴别技术和预后诊断意义上,但对肠化的生物学本质则研究较少,一般认为它只是一种非特异性适应性变化【3~6】。我们认为这种认识过于简单,难以解释肠化的多种特异性生物学现象。本文提出的如下假说:肠化不是简单地由一种消化道上皮代替另一种,而是一种去分化现象

2、,其过程也即胃粘膜反重演律性的演变。  一、胃、肠进化程度比较  1.从器官发育来看,肠早于胃发育形成。进化学上,胃的出现在鱼类才开始,是为吞咽大块食物所需【7】;低等脊索动物如海鞘目类似胃的结构其细胞尚有呼吸功能【8】;胚胎学上胚13周~14周胃才最后形成【9】;胎胃粘膜上皮有肠和胃两种抗原,肠上皮抗原只维持到出生后数月,后则只剩下胃上皮抗原【10】。十二指肠及回肠上皮膜抗原(EMA)均阳性,结肠上皮EMA为阴性,EMA存在于人体正常上皮细胞表面及起源于上皮的高分化肿瘤细胞,不合成EMA的肿瘤细胞分化较低,

3、这提示结肠上皮比小肠上皮分化低。  2.从腺体发育来看,进化学上,大肠腺于脊椎动物亚门软骨鱼纲出现,小肠腺于硬骨鱼纲出现,胃腺于两栖纲出现【7】。十二指肠腺主要在哺乳动物出现【8】。胚胎学上,胎9周~11周从十二指肠至结肠依次形成肠腺原基,13周胃形成胃腺原基,并开始形成贲门腺和幽门腺,14~15周出现十二指肠腺【9】。  3.从细胞发育来看,进化学上,肠吸收细胞出现较早,从两栖类至鸟类胃腺主细胞分泌盐酸和胃蛋白酶原,至哺乳动物才有主细胞和壁细胞的分化【8】。胚胎学上,胎9至11周出现肠杯状细胞,然后柱状上皮

4、开始分化为吸收上皮,胎15周胃腺原基中可见主细胞,壁细胞和分泌细胞。  4.从粘液发育来看:大肠杯状细胞含硫酸粘液和氧乙酰基唾液酸粘液为主,小肠杯状细胞含氮乙酰基唾液酸粘液为主,胃被复上皮细胞、胃腺上部粘液细胞、贲门腺、幽门腺、十二指肠粘液细胞均分泌中性粘液【12】。硫酸粘液是一种胚胎性粘液【12,13】。胚胎期胃肠道上皮均分泌酸性粘液,随胚胎的发育在出现胃上皮的同时也开始分泌中性粘液【14】。胚胎期十二指肠粘膜分泌硫酸粘液,M3C抗原在胚胎十二指肠粘膜及成人结肠粘膜杯状细胞均可见到【4】。幼稚型十二指肠杯状

5、细胞分泌中性,氮乙酰基唾液酸、氧乙酰基唾液酸、硫酸粘液,但成熟后则失去分泌后两种粘液的功能【15】。  5.胃粘膜被复上皮和腺上皮两种上皮成份比较:被复上皮原始于腺上皮,进化学上胃出现于鱼类,而胃腺在两栖类才出现;胚胎学上胚9周形成胃小凹,13周小凹底部才出现胃腺原基【9】。被复上皮代谢形成与肠上皮完全相同,即增殖带位于上皮底部,细胞更换方式是同步的。与胃腺完全不同【12】。  综上所述,胃肠道粘膜上皮组织按进化程度由低到高排列约为:结肠被复上皮和腺上皮、小肠被复上皮和腺上皮、胃被复上皮、胃中性粘液腺(如贲门

6、腺和幽门腺)上皮和胃体腺上部粘液细胞、胃体腺中下部由壁细胞、主细胞等组成的腺上皮和十二肠腺上皮。张氏也认为,胃粘膜上皮是肠道上皮发育过程中的高级组织细胞【14】。  在生理和病理情况下,胃粘膜上皮可出现重演上述进化、发育规律的现象。这也反证了这一规律的存在。  颈粘液细胞分化为被复上皮细胞和胃腺上部粘液细胞的过程重复了从硫酸粘液转变为中性粘液的过程。  大鼠胃粘膜模式图见【16】。从幽门部或贲门部向胃体部及从胃小弯向胃大弯推移过程中各种上皮发育顺序如下:被复上皮→中性粘液腺(如贲门腺和幽门腺)上皮和胃体腺上部

7、粘液细胞→胃体腺中下部以壁细胞和主细胞为主的腺上皮。图清楚显示贲门腺或幽门腺代表中性粘液腺与胃体腺上部粘液细胞本质一致。  人胃进化程度高于大鼠胃,因此,人胃粘膜单纯被复上皮阶段不明显,而从中性粘液腺始。人胃粘膜与大鼠胃粘膜相比,硫酸粘液细胞减少而中性粘液增多【16】。  胃溃疡时胃粘膜修复的顺序也是:被复上皮→胃腺上部中性粘液细胞→胃腺中、下部以壁细胞和主细胞为主构成的腺上皮。  二、所以说:胃粘膜肠化的过程(包括从小肠上皮化生到大肠上皮化生的过程),就是胃粘膜上皮去分化和反重演律的过程。这一假说比之单纯的

8、代替说,更符合组织再生修复的一般规律【2】。朱氏有类似观点【17】。  三、这一假说可以解释:  1.肠化的顺序大多是:胃体腺→假幽门腺→小肠型肠化→大肠型肠化【12】。其发展方向是去分化。  2.肠化比未肠化易癌变,大肠型肠化比小肠型肠化易癌变【12】。因为后者分化程度低。  3.肠化与不典型增生关系密切:肠化往往在形态和功能方面都不成熟【10】。不典型增生主要发生在肠化基础上,不典型增生常具有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