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博《诗论》“大敛材”与孔子的荐贤思想

上博《诗论》“大敛材”与孔子的荐贤思想

ID:10370067

大小:64.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7-06

上博《诗论》“大敛材”与孔子的荐贤思想  _第1页
上博《诗论》“大敛材”与孔子的荐贤思想  _第2页
上博《诗论》“大敛材”与孔子的荐贤思想  _第3页
上博《诗论》“大敛材”与孔子的荐贤思想  _第4页
上博《诗论》“大敛材”与孔子的荐贤思想  _第5页
资源描述:

《上博《诗论》“大敛材”与孔子的荐贤思想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上博《诗论》“大敛材”与孔子的荐贤思想内容摘要:关于上博简《孔子诗论》论《邦风》中的“大敛材”,诸家解释各异。其实,“敛材”就是选举贤才,是孔子“任贤举能”思想在《诗》论中的体现。关键词:孔子诗论敛材解诂上博简《孔子诗论》论《邦风》,说《邦风》“其纳物也溥,观人欲焉,大敛材”。其中的“大敛材”,诸家解释各异。马承源先生说:“敛材”见于《周礼·地官·大司徒》:“颁职事十有二于邦国都鄙。使以登万民:一曰稼穑……八曰敛材……”此“敛材”为收集物质,简文“敛材”指邦风佳作,实为采诗。[①]庞朴先生说:“观人俗焉”与“大敛材焉”为排比句,“大”用作动词。“人俗”即民俗,“敛材”似指“敛材者”。盖

2、“敛材”乃一种职事,《周礼·太宰》:“以九职任万民,……八曰臣妾,聚敛疏材。”又《大司徒》:“颁职事十有二邦国都鄙,使以登万民,……八曰敛材。”可见,敛材是由臣妾来承担的职事,其具体的内容,据经师们说,是收集百草根实可食者。至于臣妾,则是贫贱的男女百姓们,所以“大敛材焉”,是说看重这些从事敛材的男女百姓们,而这是《邦风》“纳物也专”的表现,也是它“观人俗焉”的渠道。我们只要默诵《国风》的诗篇,便能相信这个评价是不差的。[②]王志平先生说:“敛材”疑读为“敛采”。“材”为从母之部字,“采”为清母之部字,音近可通。《礼记·王制》:“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注:“陈诗,谓采其诗而视之”。《史

3、记·乐书》:“故博采风俗,协比声律。”……[③]董莲池先生说:大敛材焉:敛,即佥字。《尚书·尧典》:“佥曰……”,孔《传》:“佥,皆也。”《楚辞·天问》:“佥曰何忧?”王逸《章句》:“佥,众也。”材,当读如哉。安,用作焉。“材安”即“哉焉”,为两个语末语气词连用。句当是言邦风“群”的教化作用,“大敛材焉”谓能和大众。[④]程二行先生认为所谓的“材”就是“物”,内容包罗万象,举凡自然界的动植物、矿物、人工产品、半成品皆可谓“材”。“大敛材”也就是说可以从《邦风》中积累有关“物材”的丰富知识,相当于孔子所说的“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⑤]刘信芳先生则认为“材”兼指物材与人才,“敛”是一种选

4、取性聚集,诗人将实际生活之材写进诗中,此所谓“敛材”,而“大”可以理解为哲学之“提升”,文学之“提炼”,所以他认为《诗论》评《邦风》为“大敛材”,极为准确地概括了《邦风》的文学特征。[⑥]诚可谓各执一端,莫衷一是。但我认为,这些理解都未能切中要害,有的理解虽有些道理,但惜乎又未能深入。要准确的理解“大敛材”的内涵及其与《邦风》的关系,一是要联系周代的举荐制度,二要结合孔子的“任贤举能”思想来理解。诸家大都注意到了《周礼·天官·太宰》与《地官·大司徒》,以为《诗论》“敛材”一词源于此,实则大错。在我看来,“敛材”一词应该与《礼记·文王世子》“凡语于郊者,必取贤敛才焉:或以德进,或以事举,

5、或以言扬”中的“敛才”同。孙希旦《集解》云:“郊,谓六乡之学在四郊者,《王制》所谓‘虞庠’是也。语,考论也。语于郊,谓乡大夫询众庶,宾贤能也。人材各有所长,随其所能而用之。”材“材”与“才”通,如《书·咸有一德》:“任官惟贤材”,《论衡·自纪》:“好杰友雅徒,不泛结俗材”。简帛一般都借“才”为“在”,而“才能”之“才”写作“材”,比如郭店简《六德》第13、14简“大材艺者大官,小材艺者小官”,《语丛四》第24简“虽以勇力闻于邦,不如材”等皆是。可见,所谓的“敛材”即“敛才”,也就是选举贤才,这与西周的地方教育行政特点有关。西周的地方行政教育是政教合一的,地方行政长官——大司徒、乡大夫—

6、—肩负着教化职责。据《周礼》,知地官司徒属教官,大司徒总其事,职责是“掌邦教”:施十二教焉:一曰以祀礼教敬,则民不苟。二曰以阳礼教让,则民不争。三曰以阴礼教亲,则民不怨。四曰以乐礼教和,则民不乖。五曰以仪辨等,则民不越。六曰以俗教安,则民不愉。七曰以刑教中,则民不虣。八曰以誓教恤,则民不怠。九曰以度教节,则民知足。十曰以世事教能,则民不失职。十有一曰以贤制爵,则民慎德。十有二曰以庸制禄,则民兴功。……正岁令于教官曰:“各共尔职,修乃事,以听王命。其有不正,则国有常刑。”又,《礼记·王制》记司徒职掌亦云:修六礼以节民性,明七教以兴民德;齐八政以防淫,一道德以同俗;养耆老以致孝,恤独孤以逮

7、不足;上贤以崇德,简不肖以绌恶。这里言及“大司徒”职责时,都提到举贤任能之事。何以举贤?《王制》云:命乡论秀士,升之司徒,曰选士。司徒论选士之秀者尔升之学,曰俊士。升于司徒者不征于乡,升于学者不征于司徒,曰造士。郑玄注:“升于司徒,移名于司徒也。秀士,乡大夫所考,有德行道艺者。学,大学。”乡大夫如何考论秀士?《周礼·乡大夫》记乡大夫职掌云:乡大夫之职,各掌其乡之政教禁令。正月之吉,受教法于司徒,退而颁之于其乡吏,使各以教其所治,以考其德行,察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