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344012
大小:22.3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06
《孔子和老子的为政思想以及二者的比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孔子和老子的为政思想以及二者的比较摘要:孔子与老子,两位哲人分别因为其所创立的儒家学派和道教,以及两种思想体系对中国后世乃至世界的深远影响,受到了历代国人的尊敬。近五周来,通过对《论语》,《道德经》的学习,作为一个工科生的我,也粗浅的领略到了两位先哲的思想魅力。在这两本著作中,孔子与老子的为政思想都或明确或隐晦的有所体现,并且存在着相通和不同之处。我通过自己对《论语》、《道德经》的理解,以及相关资料的查询,在本文中对二人为政思想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与对比。关键词:克己复礼;为政以德;无为而治;为而不争;谦退精神;理想主义引言在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割据的背景下,战争
2、频发民不聊生,社会秩序日益混乱,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在其教学生活中时时表达了对时政的担忧,同时描述着自己心中理想的社会秩序状态。在《论语》的为政篇、八佾篇等篇章里,孔子礼乐治国、为政以德的通过其与他人的问答形式有直接明了的体现。孔子不仅强调了以礼作为社会规范的重要性,同时讲求以德服人----统治者自身的道德修养,在政治中的本质作用。对中国文化有着深远影响的老子虽然被不少人误认为是消极出世的,其实他是在以辩证的视角,剖析社会如何才能顺应天道以安民生。在《道德经》短短五千余字中,经常可以看到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有所体现,虽然他并没有如孔子般明确的向提问人罗列自己的要求,但他
3、通过各种巧妙恰当的比喻表达了自己对君主谦退的期望,我想这正是道家精神的体现。两位先哲在当时社会状态下,分别提出了看似矛盾的理论,但各自能够自圆其说,下面我们就来对二人的为政思想进行分析。1孔子的为政思想《论语》为政篇第三小段写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我想这句直接点明了礼与德在君主治国中的重要性。接下来的《八佾》、《里仁》篇中分别详细的讨论了礼和仁(即道德)的重要性。孔子为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思想明确的体现出来。1.1为国以礼春秋时期礼乐崩坏,诸侯专权,社会阶级秩序混乱不堪,孔子在教学过程中提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
4、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措手足”(《论语·子路》)。只有名正言顺,复兴礼乐,才能使民举措得当。如何能够名正言顺?只有只有明确社会等级制度,不同阶级的人各安其事,各司其职,才能使社会井井有条。所谓为国以礼,正是孔子希望以礼规定社会等级制度,稳定社会状态。“齐景公问政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当不能恪守君主之道的齐景公向孔子请教时,孔子有针对性的告诉他,君臣父子应该各守其职,才能名正言顺。可惜齐景公并没有贯彻这种思想,以致齐国生乱。虽然孔子或教导或规劝的明确提出自己的思想,可在社会现实下,经常无法达到想要的效果,这点在后文
5、中会有分析。1.2为政以德《论语·为政》篇第一句点明“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意思就是如果君主能以道德治国,那么自然民心所向。“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孔子·宪问》)。修己,即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这正符合了《大学》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路,君主想要达到“天下平”的最终目的,自身道德在为政过程中的体现,起到决定性作用。2老子的为政思想老子的《道德经》围绕在一个“道”字,其政治思想也不例外。核心“道法自然”体现在为政方针中就是无为而治,顺应天道。统治阶级在管理国
6、家时,不应人为规划,强调制度,而应当让社会回归本态,休养生息。像孔子一样,老子也对君主的个人修养提出要求,做到“为而不争”,具谦退精神,是人君的应有品质。2.1无为而治老师在课上赞许有加的一句“治大国,若烹小鲜”(《道德经·六十章》),形象的表达了这种思想。《诗经·桧·匪风》中注:“烹鱼烦则碎,治民烦则散,知烹鱼则知治民也”,鲜鱼在烹饪中过度翻倒便会碎散,治国若是苛捐杂税,刑法泛滥就会民不聊生。“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道德经·四十八章》)。所谓“无事”意味着君主不扰民息,无为治国,才能取天下得民心,然若“有事”,侵扰民生,便会使民心扰乱,
7、国家动荡。无为而治,虽然在讲君主治国之道,却是以百姓利益角度出发,阐述着理想的社会状态。“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道德经·五十七章》),无为好静无事无欲,正是治国的四个原则。2.2为而不争“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道德经·八十一章》),“为”即指建功立业,努力奋斗,而“不争”是指建立在“为”的前提下,不恃功自傲,以统治者的姿态压迫百姓。春秋时期诸侯混战,老子提出“不争”,表达了自己希望战争消弭,百姓能够休养生息的期望,大国之君,虽然坐拥千乘,能够做到不去侵伐他国,才是圣人之道。2.3谦退精神“水”这
8、个意象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