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765275
大小:783.59 KB
页数:45页
时间:2019-05-15
《孔子和老子的圣人观比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学校代码10530学号201230010027分类号密级硕士学位论文孔子和老子的圣人观比较学位申请人邹彩娟指导教师刘启良学院名称哲学系学科专业哲学研究方向中国哲学二〇一五年四月七日TheComparisonbetweenConfuciusandLaoTzu’sSaintViewCandidateZouCaijuanSupervisorProf.LiuQiliangCollegeDepartmentofPhilosophyProgramPhilosophySpecializationChinesePhilosophyDegreeMasterofPhilosophyUniver
2、sityXiangTanUniversityDateApril7th,2015湘潭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湘潭大学可以将
3、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摘要自古以来,中国就没有一神论信仰,但却极度崇拜圣人。春秋战国之际,诸侯纷争,社会动乱,人民疾苦,兴起了一阵“圣人崇拜”之风。诸子百家都通过神化圣人来表达自己治国救民的理想。儒、道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但二者的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孔子和老子分别作为儒家和道家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其二者的圣人观具有鲜明的代表性。比较孔子和老子的圣人观念,挖掘其内涵,有助于我们从根源上加深对圣人观念的认识和理解。“圣”最
4、初是听觉器官与发音器官的统一,而后渐渐被引申为聪明睿智之意,作为一种事实判断用来描述人的特征。“圣”字内涵的发展离不开环境的影响。从殷商至春秋时期,由于文化的发展进步,“圣”由最初的一种通晓天命的巫术转变成德才兼备的人物,圣人成为治国平天下的统治者。孔子和老子都崇拜圣人,体现在他们都以圣人为道德楷模,并以圣王之治为政治理想这两个方面。孔子和老子的圣人崇拜同源《周易》,《周易》作为中国最古老和最优秀的思想源头,共同为孔老两家所尊奉。老子从“以天地为父母”的角度继承《周易》的“生生”原则;孔子从“以父母为天地”的角度继承《周易》的“生生”原则。老子以直觉体证的方式趋向圣人境界,
5、孔子则以取象比类的方式通达圣人境界。孔子和老子的圣人观都强调师法先王先圣,孔子圣王一体,尊崇周公之制,老子虽然没有明确提到先王,也没有明确提出法先王的主张,但他多次强调了对圣人的效法。孔子心目中的圣人是阳观念的人格化体现,秉承的是意志之天和伦理之道;老子心目中的圣人是阴观念的人格化体现,秉承的是自然之天和形上之道。孔子积极入世,主张施行德政,以仁治天下,制礼作乐;老子消极入世,主张自然无为,解构礼乐。孔子的圣人观侧重人与社会的关系,老子的圣人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孔子和老子的圣人观有两个共同的维度:其一,圣人是是非标准的化身,其二,圣人境界是最高的精神境界。在对传统道德观念
6、的影响方面,孔子圣人观强调学圣以成君子,老子圣人观强调学圣以复归婴儿。在对封建政治统治的影响方面,孔子的圣人观念既被君主用来进行思想统治,又被士子用来规范王权,存在着内在的理论紧张。老子的圣人观念既有利于民众休养生息,又具有愚民特征。在对传统美学的影响方面,孔子圣人观推崇一种礼乐之道,老子圣人观念则推崇山林之趣。关键词:圣人观;孔子;老子;比较IAbstractSinceancienttimes,Chinaisacountryofsaintworship.DuringtheSpringandAutumnPeriod,theroyalfamilydeclined,vassal
7、scontendingforthehegemony,socialunrestandpeopleweresuffering,whenthewindofsaintworshipraisedup.Theancientphilosophersexpressedtheirideathroughdeifyingsaint.TheConfucianandTaoistculturearethemainstreamofChinesetraditionalculture,butthereareessentialdifferencesb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