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301006
大小:62.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7-06
《论《抱朴子》的社会思想的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抱朴子》的社会思想的论文周永健(1973-),男,四川南部人,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成都,610064。 摘要:《抱朴子》展示了葛洪基于神仙道教立场的社会思想,社会成员应该崇尚仙道生活,但又必须融入群体与社会。社会组织及等级尊卑与仙道中的宇宙相伴而生,社会治乱的关键取决于统治者的修养素质,刑德与仙道神灵监察并重能够实现有效的社会控制。在理想的社会模式中,应当以仙道思想为指导,因时省益,行无为之政,实现国家至治。 关键词:道教;社会思想;葛洪 中图分类号:b9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
2、387(2012)02-0124-05 《抱朴子》既表达了神仙道教的宗教追求,亦基于其宗教立场,结合儒家思想,思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求治去乱,探索社会协调发展与良性运行的规律,体现了葛洪神仙道教对社会治乱兴衰的关注。 一、社会生活的仙道化取向 (一)个人生活的仙道化诉求 《抱朴子》认为,全体社会成员都应该崇尚仙道生活,但是又并非人人都能够成仙。首先,求长生修至道在于立志而不在于富贵,“是以历览在昔,得仙道者,多贫贱之士,非势位之人。”[1]同时,还必须始终如一地坚持与修炼,如果或始勤而卒怠,或不遭乎明师,或不
3、服丹药,都不可成仙。此外,修道学仙者必须明白有因无而生,形须神而立,身劳则神散,气竭则命终,气疲欲胜,则精灵离身。所以,山林养性之家,遗俗得意之徒,必须为乎无为,以全天理。应当“弃交修赊,抑遗嗜好,割目下之近欲”[2]才能修难成之远功。.因此,他们“遐栖幽遁,韬鳞掩藻……涤除玄览,守雌抱一……为乎无为,以全天理尔。”[3] 葛洪认为,要想得道成仙,除了努力修炼,保守精神之外,还得是已经禀受神仙之气的个体。“按仙经以为诸得仙者,皆其受命偶值神仙之气,自然所禀。故胞胎之中,已含信道之性,及其有识,则心好其事,必遭明师
4、而得其法,不然,则不信不求,求亦不得也。”[4]仙人与凡人虽秉气而生,但其为不同,故不与凡人皆死。二者殊趣异路,常人不能觌其形、闻其声。“夫圣人不必仙,仙人不必圣。圣人受命,不值长生之道,但自欲除残去贼,夷险平暴,制礼作乐,著法垂教,移不正之风,易流遁之俗,匡将危之主,扶亡征之国……至于仙者,唯须笃志至信,勤而不怠,能恬能静,便可得之,不待多才也。有入俗之高真,乃为道者之重累也。”[5]葛洪将圣人分为治世圣人与得道圣人两类,前者以周孔为代表,后者以黄老为典型,黄帝则是人类历史上能够将两类圣人兼而有之的特例,只是偶然现
5、象而已。这样的分与合折射出以葛洪为代表的神仙道教思想家将儒家伦理道德观融入神仙道教的社会理想之中,将个人修炼与群体、社会、国家利益结合在一起,希望由德行高尚,精神超迈的仙人引导的构想。 既然仙道化是个人生活的理想诉求,那么求仙者就应当先立功德,成为社会的榜样。“为道者以救人危使免祸,护人疾病,令不枉死,为上功也。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6]行恶事大者,司命夺纪,小过夺算,随所犯轻重,故所夺有多少也。凡人之受命得寿,自有本数,数本多者,则纪算难尽而迟死,若所禀本少,而所
6、犯者多,则纪算速尽而早死。立功之标准,“人欲地仙,当立三百善;欲天仙,立千二百善……积善事未满,虽服仙药,亦无益也。若不服仙药,并行好事,虽未便得仙,亦可无卒死之祸矣。”[7] 学仙道者亦当契合世俗生活,不以飞升为胜于世俗生活。“若委弃妻子,独处山泽,邈然断绝人理,块然与木石为邻,不足多也……笃而论之,求长生者,正惜今日之所欲耳,本不汲汲于升虚,以飞腾为胜于地上也。若幸可止家而不死者,亦何必求于速登天乎?”[8]在理想社会中,学道成仙之人可以将出世与入世融为一体。上界与人间息息相通,仙人往来自由。去留各从其所好,
7、加之,服还丹金液之剂量大小有助于调控升天住地。“若且欲留在世间者,但服半剂而录其半。若后求升天,便尽服之。不死之事已定,无复奄忽之虑。正复且游地上,或入名山,亦何所复忧乎?”[9]当然,一旦仙士有出世倾向时,国家应当尊重其选择,给予应有的宽容。统治者不能以留用人才为借口,干预仙士修炼,强行征召其参与世俗政治生活。 (二)人际社会的仙道化价值取向 虽然葛洪主张社会中的个体应该以求仙问道为个人修为的最高目标,但是就社会组织系统而言,神仙道教充斥的社会生活要想能够良性运行,还应该强调社会成员必须融入群体与社会。“单弦不能发
8、《韶》、《夏》之和音,孑色不能成兖龙之玮烨,一味不能合伊鼎之甘,独木不能致邓林之茂……良友结则辅仁之道弘矣。”[10] 在人际交往中,基于道家及其仙道思想考虑,应该先择而后交,详交而不可泛结。“吾闻详交者不失人,而泛结者多后悔。故曩哲先择而后交,不先交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