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长夏季节如何养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长夏季节如何养生:针对痰湿和湿热人群的饮食建议长夏如何划分长夏:7月23日—9月22日,包括大暑、立秋、处暑、白露四个节气。大暑:7月23日-8月6日立秋:8月7日-8月22日处暑:8月23日-9月6日白露:9月7日-9月22日(以上日期是2009年的时间划分)长夏的特点长夏是夏秋之交,具有天气湿热的特点,长夏和人体五脏中的脾气相通。长夏易患疾病这个季节人体的阳气都发散到体表,因此人体脏腑机能比较虚弱,尤其是脾胃功能虚弱,因此容易造成脾虚腹胀、食欲不振、腹泻、便秘、消化不良等问题。湿热的天气同样会滋生体内的水湿(也就是中医说的痰湿)和湿热
2、。体内水湿停聚:会造成身体困重,疲倦乏力,胸部、腹部胀满,食欲不振等。体内湿热:会造成皮肤油腻,面部有痤疮,大便粘腻不爽,妇女白带异常,阴部潮湿、瘙痒、妇科炎症等。长夏的养生长夏季节适宜养脾除湿。“湿”是长夏的主气。长夏季节的湿邪,无论是外感引起,比如淋雨、涉水、环境潮湿等;还是内因引起,如脾虚造成水湿不能正常运化,停聚在体内,都能造成疾病的隐患。如果体内水湿停聚时间过久,还会化热,形成湿热,会造成更多健康问题。——长夏养生的关键,就是除湿,脾脏的特点是喜欢干燥而厌恶水湿,因此,除湿,就能起到养脾的作用。长夏饮食建议分辨痰湿和湿热:体内以
3、痰湿为主,主要表现为身体沉重,如头部、肢体困重;肥胖,尤其是腹部肥胖等,多吃些化痰除湿的食物:姜、葱、蒜能发散体内水湿;海藻、海带、紫菜、文蛤、海蜇、胖头鱼、橄榄、竹笋、冬瓜、萝卜、金桔、芥末等能化痰除湿。如果体内湿热重,主要表现为皮肤油腻有粉刺、痤疮,阴部瘙痒、阴道炎症等妇科问题,可以多吃这些清热利湿的食物:薏米、莲子、茯苓、红小豆、绿豆、冬瓜、丝瓜、葫芦、苦瓜、黄瓜、西瓜、白菜、芹菜、卷心菜、莲藕、空心菜、苋菜等。长夏养脾除湿饮食——山药薏米能补脾山药需选择药店的干山药,以白色微黄,无酸味为佳。山药补脾、胃、肺、肾等;薏米能健脾渗湿。
4、山药、薏米都为比较缓和的药食同源补益食物,适合长期吃。对于脾胃虚弱者,可以磨粉煮粥食用,或者用水充分浸泡后其用榨汁机磨碎煮粥,这样,能够容易被胃肠吸收。——夏秋季节多吃豆类清热利湿黄豆、红小豆、绿豆、扁豆等,都有清热利湿的作用。可以磨成豆浆喝,或者煮粥时加些红豆或绿豆。体内湿重——薏米红豆粥或薏米绿豆粥体内湿重的人,可以用薏米代替大米,加红豆或绿豆煮粥,也可以磨碎后煮粥。这样更能有利于去除体内湿气或湿热。需注意的是,如果有阴虚问题,则少吃红豆、绿豆等利湿的食物,原因是阴虚者的主要问题是由于缺水而滋生内热和虚火,多吃红豆、绿豆容易利水太过,
5、加重体内虚火。——冬瓜、黄瓜等瓜果能利湿冬瓜、丝瓜、黄瓜、苦瓜、西瓜等瓜果蔬菜,能起到清热利湿的作用。——少吃加重痰湿的食物:如肥厚油腻食物,甜食等;少饮酒,尤其是冰镇啤酒。推荐饮食食谱山药薏米粥:山药、薏米1:1比例,磨碎煮粥,补脾除湿,养脾胃。山药需选择药店的干山药,注意要选择无硫的(市场上有些山药用硫磺熏过,颜色非常白)、无酸味的。如果体内湿重,就用炒制的薏米,并增加比例。山药冬瓜汤:山药50g,冬瓜150g。慢火煲汤30分钟,加调味料。可健脾、除湿、益气。薏米红豆粥:薏米能健脾利湿;红小豆能清热、解毒、利水。薏米绿豆粥:薏米能健脾
6、利湿;绿豆清热、解毒、消暑。如何去除体内湿气真不懂为什么春天一到就会起湿疹。难道和换季有关?网上说“拔火罐能去,拔完后皮肤是紫黑色的就是体内湿气大的”网上说“每天早上喝薏仁粥,白术健脾,薏仁去湿”网上说“先要健脾胃。山药是健脾胃的但也是助湿的,食用山药的同时应该配合利水的东西吧。健脾和去湿是需要一起调理的。如果是女生我不建议喝凉茶”网上说“中医里所说的湿气是指体内滞留的不必要的多余水分。产生湿气的原因是脾虚。治寒湿最有名的药方是五积散,治湿温最有名的方剂是三仁汤、二妙丸(有成药)。怎样知道自己身体湿气重?全身或局部肿胀、发酸、犯困、发麻、
7、舌体胖大、舌苔厚、身体极不舒服等等。网上说“中医上认为体内的水液代谢主要靠脾的运输,运输到肺,通过肺的通调水道作用再下输于肾,存于膀胱,在一定的条件下排出体外。它相当于一个中转站.当它有问题时,水液就不能正常的输布,而它留在身体那个部位就出现那个部位的症状.因湿为中医病因六淫之一,它粘腻,易袭下位,易阻滞气机的运行.如果它停于胸肋,就会出现胸闷,肋胀,气短.停于胃,就出现胃胀,不消化,腹泻.在肌肉,会出现全身酸痛等等.舌苔是厚腻.湿气重多脾虚,应有易腹泻、多汗等症状,脉象应为软弱无力,散乱不整。滑脉主病:痰饮,食滞,实热。妇女无病则可能是
8、妊娠。若正气衰退比较严重,常见脾虚生痰者,亦滑而无力,或缓滑不任重按。湿气重的人应该吃什么?清热祛湿粥【原料】赤小豆30克,白扁豆、薏苡仁、木棉花、芡实各20克,灯芯花、川萆薢各10克,赤茯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