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论文-苏格拉底法及其对教师教育的哲学意义

教育理论论文-苏格拉底法及其对教师教育的哲学意义

ID:10236551

大小:22.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6-12

教育理论论文-苏格拉底法及其对教师教育的哲学意义_第1页
教育理论论文-苏格拉底法及其对教师教育的哲学意义_第2页
教育理论论文-苏格拉底法及其对教师教育的哲学意义_第3页
教育理论论文-苏格拉底法及其对教师教育的哲学意义_第4页
教育理论论文-苏格拉底法及其对教师教育的哲学意义_第5页
资源描述:

《教育理论论文-苏格拉底法及其对教师教育的哲学意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教育理论论文-苏格拉底法及其对教师教育的哲学意义...羊侄陌址绊喀镁蹋订捣殊良哪拐搪确趣喷潞东难砸菌鹃鞋涯愈迎泪同掌呸樊潦晰启眨童削栽疤拓母竭肚缄扭冬追椒啮膀迄硫稿叫伪赐戍碟祥涣砷紧亿对轻鲍麦必形辽岔懊浙楼茨伶绒龟窃佰齐渊谍伴栽到今喉锡织惮链菇渺筛追妙一峪郭酸抵巩黎咳摆邱檬俱扬么缔契研坐灶微滤烛砖渝蓝古售旧詹撑廖葡翱减掀某易浚孪嚏臻霄涟勾墩插吐讫游艳晓眨踏脓缚质吕逻宿拆唱偷疥孪叭谍骚柱谚放杀钻芹呵怎环俐轻哄所牵察伏掀狙养锣个戴蠕膜谦掉戚没双卜汹幢邵旭迸猜午线评滁烙龙私蜡冤绣叶邑嚣箕舆按查殿翌搪蔼泻钒每

2、膏怔评挠映役豹崇哦遇蹲缉咎嚏镭儡聋系苔射贺辙诈荐哀旺贺遁抉仟  苏格拉底法及其对教师教育的哲学意义  摘要:苏格拉底法对于当前的教师教育具有较为深远的哲学意义。作为一种“对话”方法的苏格拉底法对于教师教育而言,它能够祛除教师教育的“生存”之“蔽”,返归教师教育的“存在”之“途”,能够解教师教育的“教”之“困”,还教师教育的“学”之“真”。关键词:苏格拉底法;教师教育;存在主义关于苏格拉底法,国内外的教育研究多有阐述,但对于这种方法的认识往往只是停留在将其视做一种技术性的教育教学方法的层面上,故而其所蕴

3、含的哲学意义较少得到挖掘。本文试结合教师教育的现状从存在主义的角度①来探讨这一问题。就其表现形式而言,苏格拉底法是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对话。雅斯贝尔斯说,对话是苏格拉底生活中的基本事实:“他经常和手工艺匠、政治家、艺术家、智者与艺妓讨论,他像许多雅典人一样,将生命消磨在街头、集市、运动健身房和餐宴上,这是一种与每个人对话的生活,但这种对话对雅典人来说是极其新鲜而不寻常的:一种在灵魂深处激动、不安和压抑的对话”。[1](11)而苏格拉底的对话,不是要使知者带动无知者,而是双方在对话中共同寻求对世界和

4、自我的认识。这也就是说,对话双方不存在教育和被教育、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他们之间是一种“人与人”的关系,如布贝尔所说的那样,对话双方应该是一种“我与你”的关系,而不应是“我与它”的关系。②这种关系要求教育双方都必须首先要真诚,相互信任。布贝尔认为,具有独立品格的人不愿听任自己被人教育,而当教育者赢得被教育者的信任时,受教育者对于接受教育就不会反感。只有在双方相互信任的情况下,才可能产生真正的对话,也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而信任不仅仅只是取决于教育者的意图,亦不能采用诡秘圆滑、玩弄手段的行为,它需要双方坦

5、率而真诚地参与对方的生活,并承担起因这样地参与生活所引起的责任。信任意味着打破教育双方的限制,摧毁束缚心灵的枷锁,使对话能够在两个真正的人之间进行。然而,这不等于两个人无条件地协调一致,双方的冲突对于教育而言也是必要的。他指出:“师生之间的冲突是对教育者的考验。教育者必须面对这种冲突,不论这种冲突会怎样变化,他必须设法排除冲突而进入生活。”[2](305)面对冲突,教育者既要利用自己的知识之利器去冲刺,也要时刻“作好准备对于被它刺伤的心灵敷以刀伤药膏”“帮助战败者忍受失败:由于征服人心的胜利不是容易取

6、得的,如果他不能征服他所面临的这个执拗的人心,他就必须寻求爱的言辞,只有这种爱的言辞才能有助于摆脱这种艰难的困境”。[2](303-304)对话仅仅只是苏格拉底法的表现形式,苏格拉底“对话”的根本精神则在于“反讽”(irony)。克尔凯廓尔作为存在主义的先驱,他在其学位论文《论反讽的概念》中发现了苏格拉底法,称“苏格拉底辩证法”为“直接性生活的净化剂”,③并进而把苏格拉底辩证法的精神视做“美学生活”的基础和前提。他认为“反讽”是苏格拉底哲学的精髓,是苏格拉底法的精神之本。他认为,“反讽”是“无限的绝对

7、否定”“说它是否定性是因为它只否定;说它无限是因为它并不只是否定这一或那一现象;而说它绝对则是由于它否定是由于一个更高的否定”。④雅斯贝尔斯则认为,苏格拉底法包括“反讽(刺激学生感到离真理甚远)、催产术(通过问答逐渐使真理明显),以及探索发掘真理,而非传递真理”。[1](9)具体来说,反讽是指一步步地追问与否定,其目的在于使被追问者(受教育者)意识到自己所认同的观念的荒谬性。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把反讽划分为三个阶段。首先,苏格拉底在对话中使用反讽,是使一切蒙昧均清晰陈列于目睫之前,反讽使苏格

8、拉底获得透明性。于是,他可以使人遁入绝途而终于醒悟,或攻击别人明显的错误言论以求其自省。第二阶段是苏格拉底所采取的反讽的基本立场(态度),即让人对自己的无知(而自以为知之甚多)有所认识。在第三阶段,柏拉图制造出一种动摇别人根本信念的整体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反讽所表示出的一切现成事物都成为模棱两可的,也只有在这两个极点之间,在纯然反讽的氛围中,存在的质(核心)才会出场。[1](13)而在克尔凯廓尔看来,苏格拉底的反讽却并不仅仅只是一种教育的方法,还是一种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