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204098
大小:47.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6-12
《用换框法打破局限性的信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用换框法打破局限性的信念很多人在今天的环境里感到事事不如意,内心充满疲倦、无力感、愤慨、内疚、无奈,甚至厌恶生活的感觉。其中的原因便是一些局限性的信念所控制的行为模式得不出效果。若想人生有更好效果出现,必须先改变这些信念。这些没有效果、需要改变的信念,也就是日常挂在口边的"思想框框"。最妨碍我们在今天充满挑战的环境中找到突破的3个"思想框框"是:"应该如此"、"托付心态"和"没有办法"。这3个信念之间有关联,往往会一起出现。1."应该如此" 简单地说,"应该如此"的意思就是:"事情理应如我所认为的那样发生。"试想像一下,你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约了我吃午饭,约好中午12时半在某间餐厅
2、见面。你准时赴约,而我却一直没有出现。也许在12时45分时你开始感到内心的那份平静渐渐消失。1时10分时你尝试用手提电话找我,我的手提电话没有开,我的公司说不知我在哪里,你的秘书也说我没有来电留言。1时40分时你感到十分不满了,决定叫午餐给自己充饥,一面吃一面想起在过去我或有过各种不同的不负责任的表现或者其他缺点,终于,你在2时半付钱起行时,决定把我的名字从你的朋友名单上划去,之后再没有找过我。这只是一个虚构的过程。你当然有很多其他的做法带给你我之间的友谊不同的结果,但是就让我们暂时容许这个虚构的过程帮助我解释我想说的话吧。 事实上,我有一段不平凡的遭遇。我是在下楼准备赴约的过程
3、中出了意外:在楼梯上摔倒了滚下来,摔断了腿,晕了过去,4个小时后才被发现送进医院,更引起了并发症,在神智不清的状态中过了一个月。我一清醒过来,便马上从医院的病床上给你打电话,只是你的秘书说你不会听我的电话。你我的友谊便从此中断,本来有一个两人合作可以有很大回报的计划,也因此错过了。回想当天午饭时间,当你内心的负面情绪产生的时候,你脑中涌出的是一些怎样的话?是否会像下面的一些例子?"这个人为什么这样没有责任感?""真倒霉,白白浪费了两个小时,还生了一肚子的闷气。"你的负面情绪的来源是你认为事情应该是这样的:约好了我便应守时赴约。当事情没有如你所认为的那样出现,你的负面情绪出现了,同时假
4、设是我的行为破坏了事情应有的规律,带给你不理想的某些结果。现在明白了我的遭遇,你这一刻的念头也许是:你这样的想法是不可避免的,事情的确会使人误会,因此所引起的误会和友谊中断也是不可避免的。极其量是知道真相之后,我们重新再做朋友。 其实,"能否避免"这一点操纵在你的手里。如果认为不可避免,我们便只得准备承受因此带来的后果:不愉快的心情、友谊中断、生意计划的损失。如果你不想这些后果,希望改变"能够避免"从而带给你人生更多的收获,也许我们应该研究一下这个"应该如此"的感知模式。 佛经中有"因缘"二字。用种树一事去解释,树的种子就是因,而泥土、空气、水分、太阳、肥料等是缘。"主因助缘
5、"的意思就是树的生长,需要因缘和合才能成事。反过来说,试想来才是怪事呢!因此,事情发生了便有发生的原因;有发生的原因就是有发生的理由;有发生的理由也就是应该发生。不发生才奇怪呢!当时意外出现了,我无法赴约,也无法通知你;而你无法见到我,也无法知道我的遭遇,所有的事本来就应该这样发生,不是这样才怪呢!一位大师说的"应该知道的都已经知道;应该来的也已经来了"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你因我没有赴约而产生不忿,其实是在气自己不能知道世界上所有的事,你需要有这种能力--在当时明白事情的真相,而你我也当然明白:没有人有这种能力。我们没有这种能力,也无法学到这种能力。但是,我们无须有这种能力也可
6、以过开心成功的日子。我们只要提醒自己两点: ①事情发生了,自有它发生的理由,我未必能够知道。 ②如何配合已经发生的事情,给自己制造成功开心的机会? 人生在世,本来就无法要求事事如愿,大多数每天发生的事,我们都只是就实际情况而加以处理,努力从中取得更多更好,并继续走下去。例如,若李先生能够赴会,两人可以开开心心地共享一顿午餐,在两个小时中互相帮助对方有所收获,有所提升,固是乐事;若李先生不见出现,或者想到写封信给多年没有通讯的好友,或者好好享受那篇早应该但一直抽不出时间阅读的文章,同样可以使这两个小时有意义。这不是更好的人生吗?如何利用那两个小时使之给你带来更多的人生成功快
7、乐,你完全可以主宰,又何必任由一个"事情应该怎样"的信念来决定呢?! 其实,这个态度,在12时半你坐下时运用,人生便会更有效率了。2."托付心态" "托付心态"指的是把自己生活中成功快乐的控制权托付给别人。就工作环境来说,我记得几十年前的年轻人总是千方百计地进入一些大公司或者机构,因为它们"安定"、"前途好"。一些人加入了这些公司或机构之后十分进取,也有一些人满足于那份保障,不求上进,而只是努力于"练习学懒"。到了20世纪末期,这些公司和机构需要精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