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172438
大小:27.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6-12
《浅论体育教学情境创设的误区及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论体育教学情境创设的误区及对策 所谓的情境教学是指在《体育与健康》实践课中,根据教材内容,提供假设与预置环境,启发角色的自我投入,发挥想象与创造能力,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通常是借助于一定故事情节、环境氛围或动作表演等,使学习内容与相应的情景相结合。有助于学生从整体结构上感知和把握学习内容。如教学中模拟军事学习,模拟运动会或体操比赛等等。这样一来使学生可以生动活泼地掌握知识,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这一教学法目前被许多体育教师广泛地采用。然而在运用中,大多数体育教师运用得较为死
2、板,设计的情境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在创设情境教学时存在着许多误区。那么在体育教学中如何避免这些误区,从而创设出有效的教学情境呢?本文结合教学,谈谈自己的体会。一、体育教学中情境创设存在的误区1.以情境创设为目的,走入极端化的误区5在实践过程中,我们的体育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很容易走入极端化的误区。要么情境创设得很简单,在情境内容的设计中,设计空洞无物,不含技术成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激发不起探索欲和创造欲,对于兴趣培养也十分缺乏,这样的情境设计是失败的。要么情境创设得过于复杂,情境创设过于追求完美、追求
3、理想,这样虽然趣味性符合课的要求,但教学的重点、难点不明显。在内容的确定之后,也容易出现主题不明,并且达不到锻炼身体的目的。2.过分关注情境创设的形式,步入体育教学无效性的误区目前,许多体育教师在情境创设的形式上下功夫,形式花样百出,不惜脱离教学的有效性。如在一些示范课中,经常会发生与日常体育课教学严重脱节的现象。个别学校和教师为了体现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把电视机搬到操场上,配合体育老师进行课堂教学。也有的将职业技术训练设施、道具搬进课堂,且占用相当时间,使体育课演变成职业训练场。3.组织不严密,
4、未考虑安全因素的误区在情境设计的组织过程中,设计内容组织脱节,造成冷场现象,而且在学生参与过程中未充分考虑安全因素,这一点是十分严重的。二、在体育课中创设情境教学的对策1.带入情境,变被动学习为自我需要5教学是有目的的行为,它是求得发展的有意义的活动。教学的目的,只是通过学习者本身的积极参与、内化、吸收才能实现。教学的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其能否主动地投入,成为教学成败的关键。情境教学正是针对学生既蕴藏着学习的主动性,又有可能消失的可变的心理特点,把学生带入情境,在探究的乐趣中
5、激发学习动机,又在连续的情境中,不断地强化学习动机。如教学“立定跳远”,可采用模仿小青蛙找妈妈的线索。开始时引导学生成为一只可爱的小青蛙,在找妈妈的途中遇到许多动物,指导学生模仿它们做准备活动;模仿大雁飞(上肢运动)、小鸭子走路(下肢运动)、小猴看东西(头部运动)、小熊摘玉米(体转运动)、大象走路(腹部运动)、小白兔跳(跳跃运动)。遇到小河,要踏石过河(专项准备),要过比较宽的河,进行立定跳远的训练,看谁的本领学得快。小青蛙学到了本领勇敢地过了河。在稻田里要消灭害虫,于是,它们拿起武器(沙包)去
6、消灭害虫(投准)。最后,小青蛙终于找到了妈妈,与妈妈一起跳起了优美的舞蹈(放松活动)。这一情境的设置,让技术教学在情境教学的过程中进行。真正变被动学习为“自我需要”,促使学习的动机稳定、持续、强化。2.优化情境,变单一的“训练式”为多侧面的锻炼学习动机激发起来后,学生会兴致勃勃地去参与学习活动,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某项内容练习时间稍长,就会感到枯燥乏味,练习的情绪也会低落下去。因此,我们必须寻找一个5突破口,一个着手处。而《体育与健康》教材中的游戏,我们必须用它帮助我们打开思路;即通过优化情境,
7、引导学生从多侧向的锻炼中去获得知识与能力。因此,游戏和比赛法是体育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不仅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提高学生掌握运用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团结协作、遵守纪律、勇敢果断等品质。在学习“仰卧起坐”练习时,学生总感到既吃力,又枯燥,而采用游戏练习,就能达到较好的效果,仰卧起坐传递接力,一组人仰卧,双臂后举,二人间手脚相触,第一人双手持球仰卧起坐,将球传至脚下第二人手上,依次进行。当兴致不高时,改为仰卧起坐持球掷远比赛,仰卧双手头上持球,起坐掷远。
8、学生通过游戏和比赛,情绪高涨,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包括力量、速度、柔韧、灵巧、耐久等基本运动素质,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等社会适应方面的基本素质。3.展拓情境,变“教、训、练”主导为“学、乐”结合5情境教学由于本身具有的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特点,巧妙地把学生的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平衡。协同大脑两半球的相互作用。从而教学活动进入师生共处的忘我的、几乎是无意识的状态,这种状态,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精神饱满地、生动活泼地参与学习活动。例如在队列练习中的原地向后(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