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1631004
大小:31.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1-03-04
《创设教学情境的误区.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创设教学情境的误区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很多教师都注重通过“情境”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提供攀爬支架,课堂因此有了生气,有了效率,但是,有的教师只把它当作点缀,还有一些教师却因此迷失了教学的方向。1、形式化的情境 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与课程的内容没有实质性的联系,是在课程内容(糖果)上人为裹的一层糖衣,学生可能只是被花花绿绿的糖衣所迷惑,对五颜六色的糖衣感到兴趣,至于自己吞下去的糖果是什么,他却全然不知。如某教师在讲“两步计算式题”时,课始,创设了去游乐园玩的情境。课件演示:两个学生乘车来到游乐园门口,遇到了
2、“拦路虎”,要求学生闯过“迷宫”才能进门,教师充满激情地问:“同学们有信心闯过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有!”课件显示迷宫图:把算式和正确的答案连起来,连对了就能走出迷宫(只有一题是两步式题,其余均为一步式题)。学生顺利闯关后,教师表扬:“真能干!”追问:“这些题目中哪一题是与众不同的?”从而揭示课题“两步计算式题”。可以说,这种情境与教学内容并没有任何内在的实质性的联系,只是外加的一顶“高帽子”。2、假问题的情境 所谓假问题是指没有思维价值的问题或不能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 如案例:《梯形面积的计算》一课中“
3、推导公式”教学片段(吴烈) 师:我们可以把梯形转化成什么图形来探索它的面积计算公式? 生:已学的图形。 师:请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一拼,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操作发现拼成了平行四边形,合作讨论梯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 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拼图已具有丰富的经验,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中,也具有了推导面积公式的基础,但这不是全面、系统的,而是零碎的。教学中,教师示意让学生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来拼”,学生也就顺利地探索出了结果,整个教学过程比较顺利。但这是真的探索吗?“用两个
4、完全一样的梯形来拼”这好像是理所当然的,因为教材就是这样安排的。但怎么一开始就知道要“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呢?这是怎么想到的?学生不知。这也就在他们的认知上存在了一道空白,我们的探究也就成了一个空壳,有形而无实。看起来是问题,却没有激发学生思维的功能。3、缺乏真情的情境 情境不仅包含场景,而且内含情感。任何情境如果没有教师的感情投入,都会失去其教学功能。有些情境从认知层面看是到位的,是有价值的,但是教师却以一种机械的方式来展示它,结果正如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所指出的:“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
5、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当然,我们强调的是真实的情感,而不是虚假的情感。 如:一位教师上《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时,为了活跃气氛,问学生:“你们最崇拜谁?”学生纷纷举起了手。有的说崇拜球星罗纳尔多,有的说崇拜影星赵薇,有的说崇拜棋圣聂卫平……学生交流结束后,老师反问学生:“你们猜,我最崇拜谁?”话音刚落,学生们异口同声说:“老师崇拜董存瑞。”一听这么整齐的回答,在多媒体教室坐着的近百名听课教师顿时爆发出一阵哄笑。4、“猜
6、谜式”的情境(偏离教学的情境) 教学情境顾名思义就是指向教学的情境,促进学生学习的情境。有些教师创设情境却是兜圈子、猜谜语,让学生不知所云,反倒影响和干扰学生的学习。 如:有位教师上《乡愁》,设计了一个提问导语,目的是想让学生说出课题来。于是他叫起一个学生,启发道:“如果有个人到了一个遥远的地方,时间一长,他开始想念自己的亲人,这叫做什么?” 学生答道:“多情。” “可能是我问得不对,也可能是你理解有误。好,我换个角度再问:这个人待在外乡的时间相当长,长夜里他只要看见月亮就会想起自己的家乡,这叫做什么?”教师
7、又问道。 “月是故乡明。”学生很干脆地答道。 “不该这样回答。”教师有点急了。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学生回答的语气显然不太自信了。他抬头一看,教师已是满脸阴云,连忙换了答案:“月亮走我也走。” “我只要求你用两个字回答。而且不能带‘月'字。”教师继续启发道。 “深情。”学生嗫嚅道。 好在此时下面有同学接口:“叫做‘乡愁'”,教师才如释重负。5、“电灌”的情境 利用多媒休课件创设情境已经为广大教师所普通采纳,多媒体情境有其特有的优势,但是在实践应用中也出现了负面的效应,我们通过“圆柱的认识”教学案
8、例分析如下: 内容 教例A 教例B 导入 1、复习以前学过的立体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是由平面围成的立体图形。(课件演示) 2、今天我们学习一种由平面和曲面围成的立体图形,揭示课题“圆柱的认识”。 1、老师出示一个圆柱型的物体,问:“你们见过这样的物体吗?请你说说对它了解多少?” 2、在学生回答后,再问:“你们还想知道有关它的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