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104741
大小:26.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5-25
《最后的常春藤叶公开课评课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最后的常春藤叶》公开课评课稿每位教师的课都是自身和学生的展示,其展示的内容都是不同的,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又应该是一个建造者,运用于教学中,既能驾御教材,又能将自己的设想运用于课堂实践中。由于评课内容过多,而这位老师的教学基本功也很扎实,因此,我的评价将定位在她对教材的把握和整个教学过程这两个方面,粗浅的说说自己的看法。其优点在于:一、教材把握充分:《最后的常春藤叶》这篇课文选自高中语文课本苏教版必修二中的专题一“珍爱生命”的第二篇。这一专题对于学生的要求是:学生通过学习激发热爱生活的感情,培养珍爱生命的意识,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情感体验,对
2、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能够品味作者的作品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的魅力,发展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从整体上来看,学生的“能力性,活泼性”在课堂上得到很好的体现,授课教师也能基本上把握住该课的主题“信念和关爱”,在课堂中显示自身和学生的语文素养,语言严密,且具有较强的课堂性,对教材的知识体系较熟稔,也能很好的驾御教材,教学定位上有一定的高度和深度。二、教学过程的评价: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过去的“填鸭式”,“问答式”,学生就象容器,教师就不停的在课堂上往里灌输思想和内容。而如今,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已开始尊重学生,承认学生的能力,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倡导学生积极参与
3、,使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听了这位长中老师的课,就给人这样一个感觉,她的课已突破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做到以学生为本,教师只是促进者,只是在适当时候给予评价和帮助,从某种意义上讲,她已走进新课程。下面我就整个过程中的几点做具体的评价:1.导入简洁明了,紧扣主题;学生是一群充满热情、活力的主体,将一片绿叶生动形象的展现在大家面前,生机勃勃的样子顿时引起学生的注意和疑问好奇,这就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并且还暗含了主题《最后的常春藤叶》。2.主题明确,分析深刻;“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这篇课文的主题是“珍爱生命”,联系到这点,授课教师将主题定位在“信
4、念和关爱”上,非常明确,而且是通过一个问句:“是_______挽救了琼珊?”来完成这个主题的分析,在此分析中还顺带分析了贝尔曼、苏艾、医生这些人物,着重体现出人性的光辉、生命的希望和震撼,从而使答案呼之欲出。这位教师还一反以往的教学模式,将重点放在情节中的“结局”上,通过结局来引出重点人物:贝尔曼,这种方式是值得借鉴的。3.课外拓展紧扣主题:用生动的童谣:“一撇一捺写个人,一生一世学做人“来引出人生中的感动和爱,又用名句来引发学生的感受,使学生明白惟有坚强的信念方能战胜一切。然后让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充分体现学生的感受和思考,引发他们产生审美联想和情感体验。能运
5、用多媒体放录影片段(洪占辉的故事)给学生欣赏,给学生一个直观和感官的冲击,使他们更能体会主题。所有的教学都是百花争鸣中求发展,且语文教学始终是一门缺陷的艺术,因此,我们只能做到更好,无法做到最好,谈完优点后我想指出这堂课的缺点,发点感慨:1.课堂应是双边的活动过程,而这堂课没有真正体现“对话式”的课堂模式。对话,并不仅仅包括师生之间的对话,还包含了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学生和作者之间的对话,而这堂课虽说有师生之间的交流,但还是有过多的提问,仿佛所有的答案都是老师“问”出来,而不是学生自己想出来的,特别是那个结局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这个答案完全是老师百般提示,最后还
6、是老师自己讲出来的,不过,我想,这是所有语文老师的通病吧?2.文本内容挖掘太少。听这堂课,给我的感觉是:不是因为阅读文本而阅读,而是需要了要找问题的答案了才去书中寻找,找完后马上丢弃,在分析贝尔曼为什么要救琼珊时,点到贝尔曼正面描写这一段,没让学生阅读,教师就直接归纳说“暴躁”,其实,对于贝尔曼这个人物形象应该联系课本做一个分析,作者在他身上花如此多的笔墨,从正面,从侧面去描写,我想,不该用“暴躁”这个简单的词来点评他的性格吧?3.学生回答问题后没有给予适当的指导。提出一个问题,当然期待学生能向自己设计的方向去回答,但不管满意与否,都应给予适当的指导。让我感到遗憾的是
7、,这位老师没有做好这一点,她只是笼统的说“好”,“请坐”,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有两处,一处是分析结局的“情理之中”时,一学生回答“太奇怪了,无法想象”,她没有做出点评,只是淡淡的让她坐下;另一处是课外拓展时学生举的例子到底是主题中的“信念”还是“爱”,她都没有进行点评,以至于偏离了主题“信念”,而集中在“爱”上。4.课堂结构安排不甚合理。学生讨论时间过多,有些地方比如说“是______挽救了琼珊?”这个问题让学生交流了两次,我觉得没有必要,而且时间还较长,以至的分析语言和结尾的妙处都显得太仓促,时间安排不够合理。5.缺乏激情。这是一篇很感人的文章,如果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