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102382
大小:31.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5-25
《浅探电教中的阅读教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浅探电教中的阅读教学阅读是人类摆脱野蛮进入文明的一种社会行为,是人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的精神动力。《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把阅读定义为“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曾祥芹先生主编的《阅读学新论》一书在讨论汉文阅读本质论时,将阅读定义为“因文得义的心理过程”。阅读过程实际上是阅读者用大脑进行认识、想象、联想、判断、分析、归纳、推理及创造的思维过程。对中学语文教学怎样用电教手段完成阅读的心理过程,我认为可从以下四个方面人手。一、利用电教媒体激活学生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阅读产生了强烈而浓厚
2、的兴趣,被书中丰富多彩、瑰丽多姿的世界所吸引,阅读的欲望才会激发出来,心灵深处才会产生对知识的渴求。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课堂上利用投影和电脑多给学生提供一些精彩片断及图片供学生阅读,创设各种生动活泼的激趣氛围,“不能用冷漠的知性分析取代动情的文本感受,不能用教师既定的阅读教案框限学生多样的阅读心理,必须引导大家一起挖掘课文的思想意蕴和文化内涵,实行阅读认知教学、智能训练、人格教育的三统一”(曾祥芹语)。要利用多种机会,采取各种形式,不断提高学生对阅读及其教育的认识,促其产生强烈的自我需求感、占有欲。给
3、学生提供阅读成功展示的机会与场所,如利用计算机开设报告会、专题讲座、美文欣赏等,让学生不断受到阅读成功的鼓舞,让他们逐步感受到作为认识主体的价值与潜能,经常品尝到经过艰苦劳动而获取成功的欢乐。二、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己“走路”传统教学注重的是教师对学生这个“知识的容器”注入了多少知识,学生完全成为课堂上的客体。而素质教育则强调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根据学生这一主体的实际学习状况,制定出适当的引导程序,使师生的教与学的双向活动都围绕着教学目标的实现。为达到这一目的,教师要设计最优化的教
4、学方案,选择最恰当的教学手段或媒体,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变被动的听为主动的想,在想的过程中学会自己走路。《故都的秋》是郁达夫的一篇散文,全文近一千八百字。对于一个远离作家所处的时代,毫无作家心境和生活环境的学生来说,要在短短的一课时里真正理解并把握住文章,用一般的教学设计是很难做到的。因此,可设计多媒体组合课件,帮助完成下面的教学目标:(1)阅读文章,体味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特点。(2)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能自己总结出散文情与景的关系。(3)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课件的设计思路是:1.导读铺路课文一共描绘了五幅老北京的秋
5、景,要先请画家根据这些秋景绘制五幅秋景图,扫描到电脑中,制成图形文件。然后利用电脑的音响处理技术,将教师的朗读和选取的背景音乐,实时合成为声音文件;同时将课文中的有关段落制成文本件;最后运用功能强大的多媒体幻灯片制作软件,将图形文件、声音文件和文本文件进行合成,制成多媒体幻灯片演示课件,并加入动画效果,使文字能够跟随朗读的声音同步出现。在课堂上,学生能同时调动视觉和听觉,在富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朗读的同时,还能进一步从相应的画面中看到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导读铺路的目的是通过画面和音乐营造与课文相应的气氛,让学生一下子就
6、沉浸在故都的秋色、秋声、秋味之中。2.设疑引路计算机将教师设计的导引问题制成多媒体幻灯片。学生在轻悠的乐声中思考、寻找答案,与作者一同体会着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通过解答教师设计的问题,学生发现作者笔下传递的秋声、显现的秋景均笼罩在一种冷色调之中,这里的秋不是惯常所说的“金秋”,没有了“天高云淡”,没有了“金风送爽”,一切都在一种淡淡的冷意之中。此时教师实时地就学生的新疑惑,设疑导引,开拓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古都北京,即使是在郁达夫那个时代,秋天里,明艳之色有,热闹的地方也有,作者却为何避而不写?”“为什么作者笔
7、下的秋是这样的?”3.解疑“走路”学生在教材文字、多媒体声像、投影文字所提供信息的共同作用下,联系过去所学的知识,寻找到了自己解疑的方法:联系时代背景,作家的境况、心境综合地分析,进而得出结论——作者笔下秋的清、静、悲凉。正是作者心境的清、静、悲凉,作者书写的是自然之景,抒发的却是内心之情,也就是作家对自然之景的内心体验。正所谓“感时生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也就是王国维先生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接着以三个问题再次从秋声与秋色的角度印证散文情与景的关系,教学目标的完成可谓水到渠成。三、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深入阅
8、读,提高审美鉴赏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阅读一篇课文的过程,是一个审美实践的过程。审美,特别强调感受。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加强感受。如果跳跃了感受阶段,而单纯对它的某些属性进行理性分析,最后得出几条抽象的结论,那就丢失了对象活生生的形象和它内在的生命,丢失了对象的美。叶圣陶先生在讲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