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076154
大小:49.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5-24
《青少年人际关系问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青少年人际关系问题1“我非要和她坐同桌不可” 【案例概述】案例中的军母亲,着急地找到心理辅导老师,说她儿子一直不喜欢与男同学玩,非要与某位女同学坐同桌,说如果不能如愿,就会影响到学习,成绩就会下降,要家长去找班主任做那个女同学的工作,事实上,军也确实因为此事成绩在下滑,妈妈逼于无奈,只好找心理辅导老师,希望辅导老师能够帮着给班主任说说,让班主任劝劝那个女生,就与她儿子坐同桌算了。辅导老师让军的母亲认识到,这件事的问题是出在她儿子身上,那么找那个女生解决问题是没有用的,他们没有权力让女同学做出牺牲
2、,再说了,心理辅导不可能是为救一个人而去伤害另一个人,这不符合原则,建议军的母亲带军来咨询室,一起来面对问题。军在母亲及班主任的强迫下,来到咨询室,心理老师在与军的交流中,发现军是个非常偏执,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他只要与那女同学为中心,绝不管别人的感受是什么,为了帮助他走出这个思维误区,辅导老师利用“空椅子技术”来解决他的问题。辅导老师让军设身处地站在女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而且在回答时,尽可能地模仿她的语调、语气和身体语言,经过几个回合,军似乎明白了别人为什么拒绝与他同桌。经过这次辅导后,军的母亲打
3、电话感谢心理辅导老师,说军现在好多了,回去后再也没有提换座位的事,学习也能学得进去了。心理辅导老师让军的母亲周五再来做一次咨询,心理辅导老师明白,军母亲所说的问题解决,仅是表面现象,事实上,他更多的是靠自制力去压抑和约束自己,并没有找到问题的根结,如果只靠自我约束的话,难免还会重犯,甚至会以更严重的形式爆发出来。军再一次来心理咨询室,辅导老师了解他的近况,得知,军虽然不再提换座位的事,但内心还是非常渴望与那个女生坐同桌,白天好些,晚上为此事,翻来覆去睡不着,他自己也奇怪,为什么单单选择那个女生做
4、同桌。心理老师在交谈中,发现军并不是青春期那种朦胧感情的萌发,推测有可能是早期的经历或者创伤由于压抑变成潜意识,以这种形式释放出来。辅导老师让军尽可能轻松平躺在按摩床上,从头到脚做放松训练后,回忆小时候与女生交往的情况,军回忆起,小时候父母在外地做生意,他寄宿在姑妈家,因体形瘦小被男孩子欺负,是表姐帮他解的围,从此,他只愿与女孩子玩,不愿与男生交往。找到这个心结,辅导老师劝慰宽解下,军意识到自己潜意识中的错误想法,解开心结后就阳光灿烂地能与男生多交往了。【心得感受】这个案例,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辅导
5、老师所采用的让军换位思考的办法,也就是心理学格式塔流派的“空椅子技术”,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从小都受到特别多的关注,很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考模式,他们思考问题,只注重自我的感受,很少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这种思维模式,在群体交往中,会无意识习惯地把同学、朋友都当成自己能支配的对象或无意识地依赖他们,这种孩子表现出自私自利、心胸狭隘且固执已见,那样会严重影响他们的人际关系。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条件的,恨不能满足孩子任何要求,但随着孩子长大,父母发现孩子离自己越来越远,并且,自己对孩子的引导,
6、根本无法让孩子完全满意。是呀,孩子大了,渐渐不再注重父母师长的看法,更侧重同龄人的看法,同伴的认可与尊重,在他们的心目中占据首要的地位。因为,心理健康的内容包括自我和他人保持良好的接触,与人接触是成长的必需品,与人接触意味着改变自我及自我对外界的体验,能更加全面地正确地看待问题与解决问题,这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地成长。心理老师在解决军的这个案例中,采取了“空椅子”技术,这种设计,让军能够有机会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与感觉,让受压抑的情绪宣泄出来,也能换位去体验那女生的感受,知道自己强迫别人与自己坐同桌是
7、不对的。像这个案例,刚开始读时,我认为,军非要与那个女生做同桌,可能是因为对那女生产生一丝情愫,毕竟是高中生了,爱慕异性很正常。但像小孩子似的要挟家长去找班主任调位,又表现出军的幼稚一面,再往后读,才知道,自己的判断是错误的。这个案例,让我懂得,每个问题的存在,都不能只看表象,要学会深挖问题背后的潜意识,透过现象看本质。解决问题时,也不能浅到辄止,要有针对性,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才能准确无误,没有后患地彻底排除问题的隐患。而像军这样,以自我为中心去思考的学生,在现社会占有的比例是相当大的,如何帮
8、助那些以自我为意识的学生改变思维的习惯呢?为个案例除了告诉我们以自我为中心学生有什么特点外,剖析了这种特点形成的规律以及危害性。还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去帮助这类孩子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自我为中心的人总是将精力过分集中在自我身上,过分关注自己的问题,很少主动关心别人和社会,他们没有耐心倾听别人的诉说,总爱喋喋不休地讲述自己的感受,从不想别人此时的心情或别人是否需要帮助。——张明《学会人际交往的技巧》 大量的科学研究揭示,准确了解别人期望的最有效的途径是“角色获得”,即站在别人的立场上,体验别人的角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