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谚语中的中西道德观异同

汉英谚语中的中西道德观异同

ID:10064015

大小:29.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5-23

汉英谚语中的中西道德观异同_第1页
汉英谚语中的中西道德观异同_第2页
汉英谚语中的中西道德观异同_第3页
汉英谚语中的中西道德观异同_第4页
汉英谚语中的中西道德观异同_第5页
资源描述:

《汉英谚语中的中西道德观异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汉英谚语中的中西道德观异同摘要:谚语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英汉谚语极大地丰富了英汉两国的语言文化。道德观是文化主要内容之一,本文主要通过比较汉英谚语得出中西方道德观的异同。关键词:谚语;语言;文化;道德观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部分,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谚语的最大特点是表达人民群众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各种社会活动中积累的丰富经验,闪耀着人民智慧的火花。谚语一般精练短小,富有哲理,极其民族文化特色。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谚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点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道德观是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2、谚语集中的反映了中西道德观,其异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孝道问题。孝道就是孝顺父母之道。孝顺父母是儿女应尽的义务,包括听父母的话、在身边侍侯父母、尊敬父母、养父母老、继承父母的香火,等等。汉语中有许多谚语表现了孝顺的内容:父母在,不远游。千里烧香,不如在家敬爹娘。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十恶淫为首,百行孝为先。7养儿防老,积谷防饥。在西方道德中,虽然也要求儿女尊敬父母,但不强调对父母言听计从,子女都有自己的人格,更没有要求子女三从四德,以及把“无后”看作不孝的罪行。有些谚语表达了相反的观念。如:Childrenarenottobeblamedforthefaultsof

3、theirparents.不能因父母之过使孩子受到责怪。(与“父母责,须顺承”相反。)childrensuckmotherwhentheyareyoung,andfatherwhentheyareold.孩子小时吃母亲的奶,老了享受父亲的财。(与“养儿防老”相反。)Childrenwhentheyarelittlemakeparentsfools,whentheyaregreatmakethemmad.孩子小时使父母变傻,长大了把父母逼疯。(这条谚语更是与中国的孝道背道而驰。)(2)妇女问题。在长期的社会化过程中,女性因社会地位、生活方式、价值标准等不同于男性体现出独特的文

4、化特征。在封建社会的中国,男孩子出生为“弄璋之喜,梦熊之喜,天降麒麟,麟趾呈祥贺生子”。而女孩子出生则为“弄瓦之喜,明珠入艳,喜添金雏,风声清贺生女”。璋/瓦分别象征男子的高贵与女子的卑微。在西方莎士比亚就在其著名的《哈姆雷特》中提到:“Frailty,thenameis7woman.”。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与男性一样接受教育,参加社会活动,从事各类职业工作,女性地位得到提升,因为我们在日常交流的时候要尽量避免使用带有性别歧视的谚语,同时希望有更多类似“女人能顶半边天”这样肯定女性地位的谚语被创造出来(3)名誉问题。名誉和道德是紧密联系的。中国人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既重视名

5、誉,也重视面子。有关的谚语有:人有脸,树有皮,没脸没皮没出息。人怕不要脸,树怕剥掉皮。由于在乎面子,中国人最怕不利于自己的流言。谣言可以杀人。防人之口甚于防川。西方的传统道德观念认为,名誉很重要,人应该检点自己的行为。但只要自己不危害社会和他人,不违反法律,他人如何评价自己并不重要。所以,英语谚语涉及流言蜚语时并不感到害怕,而是觉得无所谓:Sticksandstonesmaybreakmybones,butwordswillneverhurtme.棍棒石头可能打断我的骨头,但话语决不会伤害我。比较汉语谚语“棍棒伤皮肉,恶语伤人心”,可见:中西观念对棍棒伤人认识一致,而言语伤

6、人则看法不同。下面一条谚语更能说明两者认识上的差别:Hardwordsbreaknobones.难听话不会伤筋动骨。(4)交友问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自身利益与国家、集体、家庭、朋友的利益比较起来是小利益。因此有这样的谚语:不求同日生,只愿同日死。岁寒如松柏,患难见知交。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与其有十两黄金,不如有一个知心。7但是,在西方社会中,个人利益总是超过其他利益(“我”不用“i”,而用“I”就是一个典型实例),比起自己来,朋友是次要的,甚至会带来不便。因此,英语中有这样的谚语:Loveyourfriend,butlookafteryours

7、elf.爱朋友但要照顾自己。Friendsarethievesoftime.朋友是偷时间的贼。在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之一是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交友讲究互惠互利,对一些人来说有着极重的功利色彩。这在谚语中也有反映:Hethathasafullpurseneverwantsafriend.钱包丰厚的人从来不需要朋友。Hungryknowsnofriend.饥饿不识朋友。Nevercatchatafallingknifeorafallingfriend.千万不要接落下的刀或正在落难的朋友。有趣的是,这条谚语中也用刀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