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冶炼工艺-教材

钢铁冶炼工艺-教材

ID:9981940

大小:3.82 MB

页数:252页

时间:2018-05-19

上传者:U-4187
钢铁冶炼工艺-教材_第1页
钢铁冶炼工艺-教材_第2页
钢铁冶炼工艺-教材_第3页
钢铁冶炼工艺-教材_第4页
钢铁冶炼工艺-教材_第5页
资源描述:

《钢铁冶炼工艺-教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钢铁冶炼工艺内容简介本书共分13章,系统地介绍了冶炼概述、高炉原燃料、高炉冶炼原理、高炉冶炼工艺、高炉炉况判断及炉况异常的处理、高炉技术的发展、炼钢原材料、炼钢基本原理、铁水预处理、转炉炼钢工艺、转炉炉衬材料及维护、电炉冶炼工艺、炼钢技术的发展等内容,较全面地反映了目前国内外钢铁冶炼新技术、新工艺及发展趋势等。书中每章均附有复习思考题,十分适合教学使用。本书为高等职业院校冶金专业学生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冶金企业进行职工培训的教材和供冶金工程技术人员参考。前言本书是根据职业技术院校冶金技术专业“钢铁冶炼工艺”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编写的教学用书,是在充分了解我国钢铁工业生产现状、分析了炼铁炼钢岗位能力要求的基础上,精选内容编写而成。全书以炼铁、炼钢的生产工艺为主线,也兼顾基本原理,突出生产现场实际应用性。书中系统地介绍了高炉原燃料、高炉冶炼原理、高炉冶炼工艺、高炉炉况判断及炉况异常的处理、高炉技术的发展、炼钢原材料、炼钢基本原理、铁水预处理、转炉炼钢工艺、转炉炉衬材料及维护、电炉冶炼工艺、炼钢技术的发展等内容,较全面地反映了目前国内外钢铁冶炼新技术、新工艺及发展趋势等。本书也可作为冶金企业进行职工培训的教材和供冶金工程技术人员参考。本书由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陈胜清、周秋松主编,王展宏主审。由于时间仓促,加之编者水平所限,书中不足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编作者2006年12月 目录第一章概述3第二章炼铁原材料10第三章高炉冶炼原理25第四章高炉冶炼工艺38第五章高炉炉况判断及炉况异常的处理92第六章高炉技术的发展108第七章炼钢的原材料117第八章炼钢基本原理133第九章铁水预处理146第十章转炉炼钢工艺156第十一章转炉炉衬材料及维护188第十二章电炉冶炼工艺199第十三章炼钢技术的发展243一、炼钢工艺方面2433.多段炼钢少渣吹炼2446.连续炼钢245二、电炉炼钢方面2463.超高功率电弧炉2474.电弧炉偏心炉底出钢248 第一章概述【本章学习要点】本章学习炼铁、炼钢工业的发展简史,炼铁产品及炼铁技术经济指标,铁和钢的区别,炼钢的基本任务和炼钢技术经济指标。 一、钢铁工业发展简史   1、我国炼铁工业的发展简史   我国是世界上用铁最早的国家之一。   我国古代冶炼技术有过辉煌的历史。早在25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生产和使用铁器,逐步由青铜时代过渡到铁器时代。公元前513年,赵国铸的“刑鼎”就是我国掌握冶炼液态铁和铸造技术的见证。而欧洲各国推迟到14世纪才炼出液态生铁。   冶炼技术在我国的发展,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力,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封建社会的经济繁荣。欧洲的冶炼技术也是从中国输入的。但是,到了l8世纪,特别是腐朽的清王朝,炼铁业和其他行业一样发展非常缓慢。与此同时,欧洲爆发了工业革命。19世纪英国和俄国首先把高炉鼓风动力改为蒸汽机,使炼铁炉的规模不断扩大。不久英国又用高炉煤气把鼓风预热,逐渐产生了现代高炉的雏形。当高炉生产向着大型化、机械化、电气化方向发展,冶炼技术不断完善的时候,中国却正处在落后的封建统治时代,发展迟缓,一直到19世纪末,不得不转而从欧洲输入近代炼铁技术。   1891年,清末洋务派首领张之洞首次在汉阳建造了两座日产lOOt生铁的高炉,迈出了我国近代炼铁的第一步。之后,先后在鞍山、本溪、石景山、太原、马鞍山、唐山等地修建了高炉。l943年是我国解放前钢铁产量最高的一年(包括东三省在内),生铁产量180万t,钢产量90万t,居世界第十六位。后来由于战争的破坏,到了1949年,生铁年产量仅为25万t,钢年产量l5.8万t。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于l953年生铁产量就达到了190万t,当时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1957年生铁产量达到了597万t,高炉利用系数达到了l.321,我国在这一指标上跨入世界先进行列(美国当时高炉利用系数为1.0)。1958年生铁产量为l364万t,1978年突破了3000万t,1988年达到了6000万t,1993年生铁产量为8000万t,跃居世界第二位,1995年生铁产量为1亿t,居世界第一位。1998年生铁产量为l.2亿t,2005年生铁产量约3亿t。2、现代炼钢方法及其发展趋势从1855年英国冶金学家亨利·贝塞麦发明酸性空气底吹转炉炼钢方法至今,现代炼钢生产在不断探索中发展了一个半世纪。  现代炼钢方法主要有氧气转炉炼钢法、电炉炼钢法。平炉炼钢法由于用重油、成本高、冶炼周期长、热效率低等致命弱点,已基本上被淘汰。氧气转炉炼钢法以氧气顶吹转炉炼钢法为主,同时还有底吹氧气转炉炼钢法、顶底复合吹炼氧气转炉炼钢法。l996年我国钢产量已达到一亿多吨,其中氧气转炉炼钢法所炼钢约占70%。2005年我国粗钢产量已达到3.49亿吨,其中氧气转炉炼钢法所炼钢约占75%。电炉炼钢法以交流电弧炉炼钢为主,同时也有少部分直流电弧炉炼钢、感应炉炼钢及电渣重熔等。纵观国内外炼钢方法的发展,以上三种主要炼钢方法的总发展趋势是:转炉炼钢法大力发展,成为最主要的炼钢方法;电炉炼钢法稳步发展、长兴不衰;平炉炼钢法则被淘汰。目前炼钢的生产流程主要有以下两种:铁水→铁水预处理→氧气转炉→初炼钢水→炉外精炼→连铸机→连铸坯 废钢→电弧炉→初炼钢水→炉外精炼→连铸机→连铸坯 二、高炉冶炼产品252 第一章概述【本章学习要点】本章学习炼铁、炼钢工业的发展简史,炼铁产品及炼铁技术经济指标,铁和钢的区别,炼钢的基本任务和炼钢技术经济指标。 一、钢铁工业发展简史   1、我国炼铁工业的发展简史   我国是世界上用铁最早的国家之一。   我国古代冶炼技术有过辉煌的历史。早在25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生产和使用铁器,逐步由青铜时代过渡到铁器时代。公元前513年,赵国铸的“刑鼎”就是我国掌握冶炼液态铁和铸造技术的见证。而欧洲各国推迟到14世纪才炼出液态生铁。   冶炼技术在我国的发展,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力,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封建社会的经济繁荣。欧洲的冶炼技术也是从中国输入的。但是,到了l8世纪,特别是腐朽的清王朝,炼铁业和其他行业一样发展非常缓慢。与此同时,欧洲爆发了工业革命。19世纪英国和俄国首先把高炉鼓风动力改为蒸汽机,使炼铁炉的规模不断扩大。不久英国又用高炉煤气把鼓风预热,逐渐产生了现代高炉的雏形。当高炉生产向着大型化、机械化、电气化方向发展,冶炼技术不断完善的时候,中国却正处在落后的封建统治时代,发展迟缓,一直到19世纪末,不得不转而从欧洲输入近代炼铁技术。   1891年,清末洋务派首领张之洞首次在汉阳建造了两座日产lOOt生铁的高炉,迈出了我国近代炼铁的第一步。之后,先后在鞍山、本溪、石景山、太原、马鞍山、唐山等地修建了高炉。l943年是我国解放前钢铁产量最高的一年(包括东三省在内),生铁产量180万t,钢产量90万t,居世界第十六位。后来由于战争的破坏,到了1949年,生铁年产量仅为25万t,钢年产量l5.8万t。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于l953年生铁产量就达到了190万t,当时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1957年生铁产量达到了597万t,高炉利用系数达到了l.321,我国在这一指标上跨入世界先进行列(美国当时高炉利用系数为1.0)。1958年生铁产量为l364万t,1978年突破了3000万t,1988年达到了6000万t,1993年生铁产量为8000万t,跃居世界第二位,1995年生铁产量为1亿t,居世界第一位。1998年生铁产量为l.2亿t,2005年生铁产量约3亿t。2、现代炼钢方法及其发展趋势从1855年英国冶金学家亨利·贝塞麦发明酸性空气底吹转炉炼钢方法至今,现代炼钢生产在不断探索中发展了一个半世纪。  现代炼钢方法主要有氧气转炉炼钢法、电炉炼钢法。平炉炼钢法由于用重油、成本高、冶炼周期长、热效率低等致命弱点,已基本上被淘汰。氧气转炉炼钢法以氧气顶吹转炉炼钢法为主,同时还有底吹氧气转炉炼钢法、顶底复合吹炼氧气转炉炼钢法。l996年我国钢产量已达到一亿多吨,其中氧气转炉炼钢法所炼钢约占70%。2005年我国粗钢产量已达到3.49亿吨,其中氧气转炉炼钢法所炼钢约占75%。电炉炼钢法以交流电弧炉炼钢为主,同时也有少部分直流电弧炉炼钢、感应炉炼钢及电渣重熔等。纵观国内外炼钢方法的发展,以上三种主要炼钢方法的总发展趋势是:转炉炼钢法大力发展,成为最主要的炼钢方法;电炉炼钢法稳步发展、长兴不衰;平炉炼钢法则被淘汰。目前炼钢的生产流程主要有以下两种:铁水→铁水预处理→氧气转炉→初炼钢水→炉外精炼→连铸机→连铸坯 废钢→电弧炉→初炼钢水→炉外精炼→连铸机→连铸坯 二、高炉冶炼产品252 高炉冶炼过程是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的总和。有炉料的挥发与分解,铁氧化物和其他物质的还原,生铁与炉渣的形成,燃料燃烧,热交换和炉料与煤气运动等。这些过程不是单独进行的,而是在相互制约下数个过程同时进行的。基本过程是燃料在炉缸风口前燃烧形成高温还原煤气,煤气不停地向上运动,与不断下降的炉料相互作用,其温度、数量和化学成分逐渐发生变化,最后从炉顶逸出炉外。炉料在不断下降过程中,由于受到高温还原煤气的加热和化学作用,其物理形态和化学成分逐渐发生变化,最后在炉缸里形成液态渣铁,从渣铁口排出炉外。   高炉冶炼的主要产品是生铁,副产品是炉渣、煤气和一定量的炉尘(瓦斯灰)。   1.生铁   生铁组成以铁为主,此外含碳质量分数为2.5%~4.5%,并有少量的硅、锰、磷、硫等元素。生铁质硬而脆,缺乏韧性,不能延压成型,机械加工性能及焊接性能不好,但含硅高的生铁(灰口铁)的铸造及切削性能良好。生铁按用途又可分为普通生铁和合金生铁,前者包括炼钢生铁和铸造生铁,后者主要是锰铁和硅铁。合金生铁作为炼钢的辅助材料,如脱氧剂、合金元素添加剂。普通生铁占高炉冶炼产品的98%以上,而炼钢生铁又占我国目前普通生铁的80%以上,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这个比例还将继续提高。我国现行生铁标准如下表所示。表1-1 炼钢生铁国家标准(GB717—82)                       表1-2铸造生铁国家标准(GB718—82)252    2.炉渣炉渣是高炉冶炼的副产品。矿石中的脉石和熔剂、燃料灰分等熔化后组成炉渣,其主要成分为Ca0、Mg0、Si02、Al203及少量的Mn0、Fe0、S等。炉渣有许多用途,常用做水泥原料及隔热、建材、铺路等材料。每吨生铁的炉渣量由过去的700-1000kg,降低至l50-300kg。3.煤气高炉煤气的化学成分为C0、C02、H2、N2及少量的CH4。由于煤气中含有可燃成分C0、H2和CH4,经除尘脱水后作为燃料,其发热值约(800~900)×4.18168kJ/m3随着高炉能量利用的改善而降低,每吨铁可产煤气2000~3000m3。   高炉煤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有毒易爆炸。应加强煤气的使用管理。   4.炉尘   炉尘是随高炉煤气逸出的细粒炉料,经除尘处理与煤气分离。炉尘含铁、碳、Ca0等有用物质,可作为烧结的原料,每吨铁产炉尘为l0~100kg,炉尘随着原料条件的改善而减少。   三、 高炉生产主要技术经济指标高炉生产的技术水平和经济效果可以用技术经济指标来衡量。其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有以下各项。   1.高炉有效容积利用系数() 式中——每立方米高炉有效容积在一昼夜内生产铁的吨数;      P——高炉一昼夜生产的合格生铁;     ——高炉有效容积,指炉缸、炉腹、炉腰、炉身、炉喉五段之和。    高炉有效容积利用系数是衡量高炉生产强化程度的指标。越高,高炉生产率越高,每天所产生铁越多。目前我国高炉有效容积利用系数为(1.8~2.5)t/(m3·d),高的可达3.0t/(m3·d)以上。2.焦比(K)和燃料比(Kf)252 式中 K——生产一吨生铁消耗的焦炭量;    Q——高炉一昼夜消耗的干焦量。式中——冶炼一吨生铁消耗的焦炭和喷吹燃料的数量之和;  ——高炉一昼夜消耗的干焦量和喷吹燃料之和。   如果只计算某种喷吹燃料的消耗,则分别表示煤比(M——每吨生铁消耗的煤粉量)、油比(Y——每吨生铁消耗的重油量)等。   焦比和燃料比是衡量高炉物资消耗,特别是能耗的重要指标,它对生铁成本的影响最大,因此降低焦比和燃料比始终是高炉操作者努力的方向。目前我国喷吹高炉的焦比一般低于450kg/t,燃料比小于550kg/t。    先进高炉焦比已小于400kg/t,燃料比约450kg/t。将燃料也折合成焦炭计算出的总焦炭量为综合焦比。3:冶炼强度(I)式中  I一每昼夜每立方米高炉有效容积燃烧的焦炭量。当高炉喷吹燃料时,每昼夜每立方米高炉有效容积消耗的燃料总量,称为综合冶炼强度(),即:   计算冶炼强度要扣除休风时间。冶炼强度是表示高炉生产强化程度的指标,它取决于高炉所能接受的风量,鼓入高炉的风量越多,冶炼强度越高。   利用系数、焦比和冶炼强度之间的关系(当休风时间为零、不喷吹燃料时)为:   冶炼强度和焦比均影响利用系数,当采用某一技术措施后,若冶炼强度增加而焦比又降低时,可使利用系数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4.生铁合格率   化学成分符合国家标准的生铁为合格生铁。合格生铁占高炉总产量的百分数为生铁合格率,即:    生铁合格率是评价高炉产品质量好坏的重要指标,我国一些企业高炉生铁合格率已达100%。   5.休风率   休风率是指休风时间占规定作业时间(日历时间扣除计划检修时间)的百分数,即:252    休风率反映设备管理维护和高炉的操作水平。降低休风率是高炉增产节焦的重要途径,我国先进高炉休风率已降到l%以下。   6.生铁成本   生铁成本是指冶炼一吨生铁所需的费用,包括原料、燃料、动力、工资、车间经费等。成本受价格因素的影响较大,一般原燃料成本费占80%左右;其余20%左右为冶炼成本费,其中动力、工资、折旧、运输费约占18%,车间经费约占2%,副产品回收费应从成本中扣除,目前大型高炉此项回收费占成本的8%~9%。降低消耗,尤其是降低焦炭消耗是降低成本的重要内容。   7.炉龄   高炉从开炉到停炉大修之间的时间,为一代高炉的炉龄。延长炉龄是高炉工作者的重要课题,大高炉炉龄要求达到10年以上,国外大型高炉炉龄最长已达20年。   四、钢和生铁的主要区别钢和生铁都是铁基合金,都含有碳、硅、锰、硫、磷5种元素。其主要区别见表1—3。表1—3 钢和生铁的主要区别    钢和生铁最根本的区别是含碳量不同,生铁中ω(C)>2%,钢中ω(C)≤2%。含碳量的变化引起铁碳合金质的变化。钢的综合性能,特别是机械性能(抗拉强度、韧性、塑性)比生铁好得多,从而用途也比生铁广泛得多。因此,除约占生铁总量10%的铸造生铁用于生产铁铸件外,约占生铁总量90%的炼钢生铁要进一步冶炼成钢,以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的需要。    五、炼钢的基本任务   所谓炼钢,就是通过冶炼降低生铁中的碳和去除有害杂质,再根据对钢性能的要求加入适量的合金元素,使之成为具有优良性能的钢。   炼钢的基本任务可归纳如下:   1)脱碳。在高温熔融状态下进行氧化熔炼,把生铁中的碳氧化降低到所炼钢号的规格范围内,是炼钢过程的一项最主要任务。   2)脱磷和脱硫。把生铁中的有害杂质磷和硫降低到所炼钢号的规格范围内。3)去气和去非金属夹杂物。把熔炼过程中进入钢液中的有害气体(氢和氮)及非金属夹杂物(氧化物、硫化物和硅酸盐等)排除掉。4)脱氧与合金化。把氧化熔炼过程中生成的对钢质有害的过量的氧(以FeO形式存在)从钢液中排除掉;同时加入合金元素,将钢液中的各种合金元素的含量调整到所炼钢号的规格范围内。   5)调温。按照熔炼工艺的需要,适时地提高和调整钢液温度到出钢温度。   6)浇注。把熔炼好的合格钢液浇注成一定尺寸和形状的钢锭或连铸坯,以便下一步轧制成钢材。浇注包括铸锭或连续铸钢。值得强调的是,炼钢过程主要是氧化过程。 252 六 炼钢生产主要技术经济指标1.年产量式中 n——年内工作日(24h为一个工作日);    g——每炉金属料重量,t;    a——合格钢锭(坯)收得率,%;    T——每炉平均冶炼时间,h。2.每炉钢产量   3.作业率式中 工作日(d)=日历时间(d)—停炉时间(d)。    4.利用系数   (1)转炉利用系数 指每公称吨位的容量每昼夜所生产的合格钢产量,即:(2)电炉利用系数指每千千伏安变压器容量每昼夜所生产的合格钢锭量,即:5.每炉钢冶炼时间6.转炉炉龄(炉衬寿命)7.按计划出钢率  8.钢锭合格率9.钢锭收得率 10.原材料消耗11.电炉电耗252 12.   复习思考题 1.简述我国炼铁发展简史。2.高炉冶炼的主要产品和副产品有哪些?3.高炉生产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有哪些?4.钢和生铁有哪些主要区别?252  第二章炼铁原材料【本章学习要点】本章学习铁矿石的分类及主要特性,高炉冶炼对铁矿石的要求,铁矿石冶炼前的准备和处理,焦碳在高炉炼铁中的作用和对焦碳的质量要求,烧结生产原料准备和烧结生产过程,球团矿生产等。 第一节 铁矿石及其分类一、矿物、矿石和岩石地壳中的化学元素经过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天然元素和天然化合物称为矿物。它具有较均一的化学成分和内部结晶构造,具有一定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矿石和岩石均由矿物所组成,是矿物的集合体。但是,矿石是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能经济合理地从中提取金属、金属化合物或有用矿物的物质。因此矿石和岩石的概念是相对的。矿石又由有用矿物和脉石矿物所组成。矿石中能够被利用的矿物为有用矿物,目前尚不能利用的矿物为脉石矿物。   二、铁矿石的分类及主要特性   在自然界中,金属状态的铁是极少见的,一般都和其他元素结合成化合物。现在已知道的含铁矿物有300多种,但在目前的工艺条件及技术水平下能够用作炼铁原料的只有20多种。根据含铁矿物的主要性质,按其矿物组成,通常将铁矿石分为磁铁矿、赤铁矿、褐铁矿、菱铁矿四种类型。   1.磁铁矿   磁铁矿化学式为Fe3O4,结构致密,晶粒细小,黑色条痕。具有强磁性,含S、P较高,还原性差。   2.赤铁矿赤铁矿化学式为Fe2O3,条痕为樱红色,具有弱磁性。含S、P较低,易破碎、易还原。   3.褐铁矿   褐铁矿是含结晶水的氧化铁,呈褐色条痕,还原性好,化学式为nFe2O3·mH2O(n=1~3,m=1~4)。褐铁矿中绝大部分含铁矿物是以2Fe2O3·3H2O的形式存在的。   4.菱铁矿   菱铁矿化学式为FeC03,颜色为灰色带黄褐色。菱铁矿经过焙烧,分解出C02气体,含铁量即提高,矿石也变得疏松多孔,易破碎,还原性好。其含S低,含P较高。各种铁矿石的分类及其主要特性列于表2-1。   表2—1 铁矿石的分类及其特性252   第二节      高炉冶炼对铁矿石的要求 铁矿石是高炉冶炼的主要原料,其质量的好坏,与冶炼进程及技术经济指标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决定铁矿石质量的主要因素是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及其冶金性能。高炉冶炼对铁矿石的要求是:含铁量高,脉石少,有害杂质少,化学成分稳定,粒度均匀,良好的还原性及一定的机械强度等性能。一、铁矿石品位铁矿石的品位即指铁矿石的含铁量,以TFe%表示。品位是评价铁矿石质量的主要指标。矿石有无开采价值,开采后能否直接入炉冶炼及其冶炼价值如何,均取决于矿石的含铁量。铁矿石含铁量高有利于降低焦比和提高产量。根据生产经验,矿石品位提高1%,焦比降低2%,产量提高3%。因为随着矿石品位的提高,脉石数量减少,熔剂用量和渣量也相应减少,既节省热量消耗,又有利于炉况顺行。从矿山开采出来的矿石,含铁量一般在30%~60%之间。品位较高,经破碎筛分后可直接入炉冶炼的称为富矿。一般当实际含铁量大于理论含铁量的70%~90%时方可直接入炉。而品位较低,不能直接入炉的叫贫矿。贫矿必须经过选矿和造块后才能入炉冶炼。二、脉石成分铁矿石的脉石成分绝大多数为酸性的,SiO2含量较高。在现代高炉冶炼条件下,为了得到一定碱度的炉渣,就必须在炉料中配加一定数量的碱性熔剂(石灰石)与Si02作用造渣。铁矿石中Si02含量愈高,需加入的石灰石也愈多,生成的渣量也愈多,这样,将使焦比升高,产量下降。所以要求铁矿石中含Si02愈低愈好。脉石中含碱性氧化物(Ca0、MgO)较多的矿石,冶炼时可少加或不加石灰石,对降低焦比有利,具有较高的冶炼价值。 三、有害杂质和有益元素的含量1.有害杂质252 矿石中的有害杂质是指那些对冶炼有妨碍或使矿石冶炼时不易获得优质产品的元素。主要有S、P、Pb、Zn、As、K、Na等。   (1)硫   硫在矿石中主要以硫化物状态存在。硫的危害主要表现在:   a.当钢中的含硫量超过一定量时,会使钢材具有热脆性。这是由于FeS和Fe结合成低熔点(985℃)合金,冷却时最后凝固成薄膜状,并分布于晶粒界面之间,当钢材被加热到1150~1200℃时,硫化物首先熔化,使钢材沿晶粒界面形成裂纹。   b.对铸造生铁,会降低铁水的流动性,阻止Fe3C分解,使铸件产生气孔、难于切削并降低其韧性。   c.硫会显著地降低钢材的焊接性,抗腐蚀性和耐磨性。   国家标准对生铁的含硫量有严格规定,炼钢生铁,最高允许含硫质量分数不能超过0.07%,铸造铁不超过0.06%。虽然高炉冶炼可以去除大部分硫,但需要高炉温、高炉渣碱度,对增铁节焦是不利的。因此矿石中的含硫质量分数必须小于0.3%。   (2)磷磷也是钢材的有害成分。以Fe2P、Fe3P形态溶于铁水。因为磷化物是脆性物质,冷凝时聚集于钢的晶界周围,减弱晶粒间的结合力,使钢材在冷却时产生很大的脆性,从而造成钢的冷脆现象。由于磷在选矿和烧结过程中不易除去,在高炉冶炼中又几乎全部还原进入生铁。所以控制生铁含磷的惟一途径就是控制原料的含磷量。    (3)铅和锌   铅和锌常以方铅矿(PbS)和闪锌矿(ZnS)的形式存在于矿石中。   在高炉内铅是易还原元素,但铅又不溶解于铁水,其密度大于铁水,所以还原出来的铅沉积于炉缸铁水层以下,渗入砖缝破坏炉底砌砖,甚至使炉底砌砖浮起。铅又极易挥发,在高炉上部被氧化成PbO,粘附于炉墙上,易引起结瘤。一般要求矿石中的含铅质量分数低于0.1%。   高炉冶炼中锌全部被还原,其沸点低(905℃),不熔于铁水。但很容易挥发,在炉内又被氧化成ZnO,部分ZnO沉积在炉身上部炉墙上,形成炉瘤,部分渗入炉衬的孔隙和砖缝中,引起炉衬膨胀而破坏炉衬。矿石中的含锌质量分数应小于0.1%。   (4)砷   砷在矿石中含量较少。与磷相似,在高炉冶炼过程中全部被还原进入生铁,钢中含砷也会使钢材产生“冷脆”现象,并降低钢材焊接性能。要求矿石中的含砷质量分数小于0.07%。   (5)碱金属   碱金属主要指钾和钠。一般以硅酸盐形式存在于矿石中。冶炼过程中,在高炉下部高温区被直接还原生成大量碱蒸气,随煤气上升到低温区又被氧化成碳酸盐沉积在炉料和炉墙上,部分随炉料下降,从而反复循环积累。其危害主要为:与炉衬作用生成钾霞石(K2O·A12O3·2SiO2),体积膨胀40%而损坏炉衬;与炉衬作用生成低熔点化合物,粘结在炉墙上,易导致结瘤;与焦炭中的碳作用生成插入式化合物(CK8、CNa8)体积膨胀很大,破坏焦炭高温强度,从而影响高炉下部料柱透气性。因此要限制矿石中碱金属的含量。   (6)铜   铜在钢材中具有两重性,铜易还原并进入生铁。当钢中含铜质量分数小于0.3%时能改善钢材抗腐蚀性。当超过0.3%时又会降低钢材的焊接性,并引起钢的“热脆”现象,使轧制时产生裂纹。一般铁矿石允许含铜质量分数不超过0.2%。   2.有益元素矿石中有益元素主要指对钢铁性能有改善作用或可提取的元素。如锰(Mn)、铬(Cr)、钴(Co)、镍(Ni)、钒(V)、钛(Ti)等。当这些元素达到一定含量时,可显著改善钢的可加工性,强度和耐磨、耐热、耐腐蚀等性能。同时这些元素的经济价值很大,当矿石中这些元素含量达到一定数量时,可视为复合矿石,加以综合利用。252     四、铁矿石的还原性   铁矿石的还原性是指铁矿石被还原性气体C0或H2还原的难易程度。它是一项评价铁矿石质量的重要指标。铁矿石的还原性好,有利于降低焦比。影响铁矿石还原的因素主要有矿物组成、矿物结构的致密程度,粒度和气孔率等。一般磁铁矿因结构致密,最难还原。赤铁矿有中等的气孔率,比较容易还原。褐铁矿和菱铁矿容易还原,因为这两种矿石分别失去结晶水和去掉CO2后,矿石气孔率增加。烧结矿和球团矿的气孔率高,其还原性一般比天然富矿的还要好。    五、矿石的粒度、机械强度和软化性   矿石的粒度是指矿石颗粒的直径。它直接影响着炉料的透气性和传热、传质条件。   通常,入炉矿石粒度在5~35mm之间,小于5mm的粉末是不能直接入炉的。确定矿石粒度必须兼顾高炉的气体力学和传热、传质几方面的因素。在有良好透气性和强度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炉料粒度。铁矿石的机械强度是指矿石耐冲击、抗摩擦、抗挤压的能力,力求强度要高一些为好。   铁矿石的软化性包括铁矿石的软化温度和软化温度区间两个方面。软化温度是指铁矿石在一定的荷重下受热开始变形的温度;软化温度区间是指矿石开始软化到软化终了的温度范围。高炉冶炼要求铁矿石的软化温度要高,软化温度区间要窄。 六、铁矿石各项指标的稳定性   铁矿石的各项理化指标保持相对稳定,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生产效率。在前述各项指标中,矿石品位、脉石成分与数量、有害杂质含量的稳定性尤为重要。高炉冶炼要求成分波动范围:含铁原料TFe<±0.5%~l.0%;ω(SiO2)<±0.2%~0.3%;烧结矿的碱度为±0.03~0.1。   为了确保矿石成分的稳定,加强原料的整粒和混匀是非常必要的。   第三节 铁矿石冶炼前的准备和处理   从矿山开采出来的铁矿石,无论是粒度还是化学成分都不能满足高炉冶炼的要求,一般要经过破碎、筛分、混匀、焙烧、选矿和造块等加工处理过程。   一、破碎   破碎是铁矿石准备处理工作中的基本环节,当矿石粒度很大时,破碎一般都要分段进行,根据破碎的粒度,可分为粗碎、中碎、细碎和粉碎。   粗碎:从l300~500mm破碎到400~125mm;   中碎:从400~125mm破碎到100~25mm;   细碎:从l00~25mm破碎到25~5mm;   粉碎:从<5mm破碎到αO时边缘焦炭增多,发展边缘。当αO>αC时边缘矿石增多,加重边缘。(2) 螺旋布料。螺旋布料自动进行,它是无料钟最基本的布料方式。螺旋布料从一个固定角位出发,炉料以定中形式在进行螺旋式的旋转布料。每批料分成一定份数,每个倾角上份数根据气流分布情况决定。如发展边缘气流,可增加高倾角位置焦炭分数,或减少高倾角位置矿石份数,否则相反。每环布料份数可任意调整,使煤气流合理分布。(3) 扇形布料。这种布料方式为手动操作。扇形布料时,可在6个预选水平旋转角度中选择任意两个角度,重复进行布料。可预选的角度有0°、60°、l20°、l80°、240°、300°。这种布料方式只适用于处理煤气流分布失常,且时间不宜太长。(4) 定点布料。这种布料方式手动进行。定点布料可在11个倾角位置中任意角度进行布料,其作用是堵塞煤气管道行程。3.无钟炉顶的运用根据无钟布料方式和特点,炉喉料面应由一个适当的平台和由滚动为主的漏斗组成。为此,应考虑以下问题:(1) 焦炭平台是根本性的,一般情况下不作调节对象;(2) 高炉中间和中心的矿石在焦炭平台边缘附近落下为好;(3) 漏斗内用少量的焦炭来稳定中心气流。为满足上述要求必须正确地选择布料的环位和每个环位上的布料份数。环位和份数变更对气流的影响如表4—3所示,从l~6对布料的影响程度逐渐减小,1、2变动幅度太大,一般不宜采用。3、4、5、6变动幅度较小,可作为日常调节使用。无钟炉顶和钟式炉顶布料的区别如表4—4所示。 表4—3环位和份数对气流分布影响表4—4无钟炉顶和钟式炉顶布料的区别252  (五)批重1.批重对炉喉炉料分布的影响批重变化时,炉料在炉喉的分布变化如图4—3所示。(1)  当y0=0,即批重刚好使中心无矿区的半径为0,令此时的批重W=W0,称为临界批重。(2)  如批重W>W0,随着批重增加,中心y0增厚,边缘yB也增厚,炉料分布趋向均匀,边缘和中心都加重。(3)  如批重W4000m3)为保证渣铁出净及炉况稳定,采用连续出铁,即一个出铁口尚未堵上即打开另一个铁口,两个铁口有重叠出铁时问。出铁量的波动不宜过大,出铁量相差不应超过l5%。    2)打开出铁口方法   打开出铁口的方法如下:   (1)用开口机钻到赤热层(出现红点),然后捅开铁口,赤热层有凝铁时,可用氧气烧开,此法应用较普遍。   (2)用开口机将铁口钻漏,然后将开口机迅速退出,以免将钻头和钻杆烧坏。此法不宜提倡,特别是铁口有潮泥时不能使用。   (3)采用双杆或换杆的开口机,用一杆钻到赤热层,另一杆将赤热层捅开。   (4)埋置钢棒法。将出铁口堵上后20~30min拔炮,然后将开口机钻进铁口深度的2/3,此时将一个长5m的圆钢棒(≯40~50mm)打入铁口内,出铁时用开口机拔出。这种方法要求炮泥质量好,炉缸铁水液面较低,否则会出现钢棒熔化,渣铁流出事故。此法一般应用于开口机具有正打和逆打功能的大型高炉上。(5)烧铁口。高炉无准备的长期休风后的送风出铁困难,或炉缸冻结,可采用一种特制的氧枪烧铁口,事先将送风风口和铁口区域烧通。从铁口插入氧枪吹氧,在送风状态下依铁口前渣铁熔化的数量定期拔出氧枪排放出渣铁,最终使铁口区域与风口区域形成局部通道,从而加快炉况的恢复时间。此法常用于无渣口高炉炉缸冻结时出铁口的处理。     3)堵铁口及拔炮作业程序   铁口见喷时进行堵前试炮,确认打泥活塞堵泥接触贴紧,铁口前残渣铁清理干净,铁口泥套完好,进行堵铁口操作。程序如下:   (1)启动转炮对正铁口,并完成锁炮动作。   (2)启动压炮将铁口压严,做到不喷火、不冒渣。   (3)启动打泥机构打泥,打泥量多少取决于铁口深度和出铁情况。   (4)用推耙推出撇渣器内残渣。   (5)堵铁口后拔炮时间:有水炮泥5~10min,无水炮泥20~30min。   (6)拔炮时要观察铁口正面无人方可作业。   (7)抽回打泥活塞200~300mm,无异常再向前推进100~150mm。   (8)启动压炮,缓慢间歇地使炮头从铁口退出抬起。   (9)保持挂钩在炉上2~3min(或自锁同样时间)。   (10)泥炮脱钩后,启动转炮退回停放处。252 4.出铁操作   A.出铁前的准备工作   做好出铁前的准备工作是保证正点和按时出净渣铁,防止各种意外事故发生的先决条件。其准备工作如下:   (1)清理好渣、铁沟,垒好砂坝和砂闸。   (2)检查铁口泥套、撇渣器、渣铁流嘴是否完好,发现破损及时修补和烤干。   (3)泥炮装好泥并顶紧打泥活塞,装泥时要注意不要把硬泥、太软的泥和冻泥装进泥缸内。   (4)开口机、泥炮等机械设备都要进行试运转,有故障应立即处理。   (5)检查渣铁罐是否配好,检查渣铁罐内是否有水或潮湿杂物,有没有其他异常,发现问题及时联系处理,如冲水渣应检查水压是否正常并打开正常喷水。   (6)钻铁口前把撇渣器内铁水表面残渣凝盖打开,保证撇渣器大闸前后的铁流通畅。(7)准备好出铁用的河沙、覆盖剂、焦粉等材料及有关的工具。    B.铁沟的操作新做的铁沟应彻底烤干,每次出完铁后应清理干净,如有损坏要进行修补,修补时必须把旧料及残渣铁清理干净,然后填进新料按规定尺寸捣紧烤干。    C.出铁操作安全注意事项   出铁操作安全注意事项包括:   (1)穿戴好劳保用品,以防烧伤。   (2)开铁口时,铁口前不准站人,打锤时先要检查锤头是否牢固,锤头的轨迹内无人。   (3)出铁时,不准跨越渣、铁沟,接触铁水的工具要先烤热。   (4)湿手不准操作电器。    (5)干渣不准倒人冲制箱内。   (6)装炮泥时,手不准伸进装泥孔。(7)不准戴油手套开氧气,严禁吸烟,烧氧气时手不可握在胶管和氧气管的接头处,以防回火烧伤。 D.铁水和炉渣的流速保持适宜的渣铁流速,对按时出净渣铁、炉况稳定顺行和冲渣安全有重要影响。渣铁流速与铁口直径、铁口深度、炮泥强度(耐磨蚀与熔蚀的能力)、出铁口内径粗糙度、炉缸铁水和熔渣层水平面的厚度、炉内的煤气压力等因素有关,见表4—13直径影响很大,特别是与渣铁侵蚀掉的炮泥量成正比。 表4—13  各种因素对出铁量的影响252  5.出铁事故及处理   在铁口维护不好,铁口不正常的情况下,往往会因为某些客观原因或操作不当造成各种事故,轻则影响高炉的正常生产,重则迫使高炉长时间休风处理,甚至造成设备损坏和人身伤亡,并额外增加许多繁重的体力劳动。因此,炉前操作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防止事故的发生。一旦发生事故,应沉着、冷静、果断及时地处理,避免事故扩大化,尽量减少损失。    铁口事故发生的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如表4—14表4—14铁口事故的现象、原因及处理  252     泥炮是炉前最重要的设备,平时应加强维护,防止出铁时因泥炮事故而堵不上铁口。一旦泥炮发生故障和事故不得不采用人工堵铁口时,人工堵口必须在出净渣铁和拉风或休风后才可进行。随着高炉操作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各种先进技术的采用,铁口事故有逐年减少的趋势。四.撇渣器的操作1.撇渣器的构造   撇渣器又称砂口,它位于出铁主沟末端,是出铁过程中利用渣铁密度的不同而使之分离的关键设备。   撇渣器由前沟槽、大闸、过道眼、小井、砂坝、砂闸和残铁眼组成。撇渣器与铁口有一定距离和倾斜度,以利于渣铁分离和减少渣铁对撇渣器的冲刷。   撇渣器的尺寸要合适,孔道过大,渣铁分离不好,导致撇渣器过渣,孔道过小对铁流阻力大,易发生憋流,造成铁水流人渣罐的事故。   撇渣器的修补工作繁重,所以出现了活动式可整体更换的撇渣器,还有采用双撇渣器和水冷式撇渣器的,其目的都是为了减少修补时间,延长其使用寿命。     撇渣器砂闸后即连接下渣沟,砂坝后通过支沟与下渣沟连接。下渣沟垂直于出铁主沟,坡度不小于6%,下渣沟为金属结构,必须设沉铁坑,下渣经此溢流后进入渣罐或去冲水渣。252 撇渣器后至铁水罐或炉前铸铁机的铁水流槽为支铁沟,断面尺寸要小一些。当采用多个铁水罐时,铁水沟上必须分段安装拨流闸板,使铁水分别流入各铁水罐,大型高炉多采用铁水摆动流槽,它的位置在出铁场铁沟末端流嘴的下方。从铁口流出的铁水经主沟、撇渣器、铁沟和沟嘴向下注入摆动流槽,当一个铁水罐装满时,即可通过改变摆动流槽的倾角,使铁水流人另一铁水罐。摆动流槽也有做成贮铁水式的,目的也是为了减少铁水对摆嘴的冲击,延长其寿命,但动力消耗较大,使用摆动流槽可使出铁场和铁水沟的长度缩短,节约投资,减少日常维修量。    撇渣器是使渣铁分离的关键设备,对它的要求是:渣沟不过铁,铁沟不过渣。   撇渣器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渣铁密度的不同,使熔渣浮在铁水面上,撇渣器的铁水出口处(小井)有一定的高度,使大闸前后保持一定的铁水深度,过道眼连通着前沟槽和小井,仅让铁水通过,达到渣铁分离的目的。浮在铁水面上的熔渣,被大闸挡住,当前沟槽中的铁水面上积聚了一定量的熔渣后,推开砂坝使熔渣流入下渣沟内。因此,适宜的过眼和沟头高度是确保渣铁完全分离的关键。2.撇渣器的操作及注意事项   撇渣器的操作及注意事项包括:   (1)钻铁口前必须把撇渣器铁水面上(挡渣板前后)的残渣凝结盖打开,残渣凝铁从主沟两侧清除。     (2)出铁过程中见少量下渣时,可适当往大闸前的渣面上撒一层覆盖剂保温。   (3)当主沟中铁水表面被熔渣覆盖后,熔渣将要外溢出主沟时,打开砂坝,使熔渣流入下渣沟(此时冲渣系统处于待工作状态)。   (4)出铁作业结束并确认铁口堵塞后,将砂闸推开,用推耙推出撇渣器内铁水面上剩余的熔渣。(5)主沟撇渣器的表面(包括小井的铁水面)撒覆盖剂进行保温。五.放渣操作(一)渣口装置渣口装置位于风口与铁口水平面之间,其高度及各套的尺寸,主要根据高炉容积的大小,炉顶压力的高低,渣量的多少及高炉冶炼强度等因素来确定。为了便于拆卸和安装,也因为各套的工作条件不同和便于加工制适,一般小型高炉的渣口装置均由4个套(大套、二套、三套和小套)组成,目前部分大型高炉已取消了渣口。如图4—8所示。252 图4-8 渣口装置l-渣口小套;2-渣口三套;3-渣口二套;4-渣口大套;5-冷却水管;6-挡杆;7-固定楔;8-炉皮;9-大套法兰;l0-石棉绳大套和二套由于有砖衬保护,不直接与铁水接触,热负荷较低,因而采用中间嵌有循环冷却水管的铸铁结构。三套和渣口直接与渣铁接触,热负荷大,采用导热性好的铜质空腔式结构。渣口大套安装在固定于炉壳上的大套法兰内,各套之间的接触面均加工成圆锥面,使彼此接触严密,又便于拆卸更换。大套和法兰接触面的间隙,必须用粘有耐火泥加玻璃水的石棉绳塞紧,以免漏煤气。   实际生产中渣口非常容易损坏,使高炉经常休风更换。所以不断对渣口的材质进行改进,如采用等离子喷涂和合金质的小套等,以延长其使用寿命。(二)放渣时间的确定   确切的放渣时间应该是熔渣面已达到或超过渣口中心线时开始打开渣口放渣。而实际生产中放渣时间的确定通常是:上次出铁堵口后至打开渣口出渣的间隔时间依据铁渣量、上次出铁情况和上料批数来确定。如果上次铁没有出净,则放渣时间应提前。    渣口打开后,如果从渣口往外喷煤气或火星,渣流很小或没有渣流,说明炉缸内积存的熔渣还没有达到渣口水平面,此时应堵上渣口稍后再放。(三)放渣操作   1.放好上渣的意义为:   (1)可减轻炉渣对炉墙壁的侵蚀。   (2)及时放出上渣可减少炉缸中的存渣,改善炉内料柱的透气性,为炉况顺行创造条件。   (3)多放上渣,下渣量必定减少,可减轻熔渣对铁口的冲刷侵蚀,有利于铁口的维护。   2.放渣前的准备工作有:   (1)放渣前要清理好并垫好渣沟,检查渣口泥套、水槽及沟嘴是否完好,叠好各道拨流闸板。   (2)检查堵渣机是否正常好用,冷却水、压缩空气是否已开启,堵渣机头与渣口小套是否对好,防止到时堵不上渣口。252    (3)检查渣罐是否对正沟嘴,罐内有无积水和潮湿杂物,防止发生渣罐爆炸。如冲水渣,按冲水渣要求办。   (4)检查渣口各套有无漏水,固定装置是否坚固,冷却水是否正常。(5)准备好放渣用的工具,如长短钢钎、大锤、瓦套、楔子、铁锹、通渣口用的长铁棍、人工堵渣口用的堵耙等。 3.放渣操作:(1)采用带风堵渣机时,堵渣机头拔出,炉渣会自动流出,一般应用铁钎子打开渣口。如渣口眼内有铁打不动时,可用氧气烧开渣口。正常情况下是不需要的。   (2)放渣过程中应随时观察放渣情况,渣口破损或带铁严重时应立即堵上;如发现渣罐将满(要求罐内液面距罐的上沿300mm)或机车来拉渣罐时,也应立即堵口。(3)放渣过程中应做到勤放、勤捅、勤堵,渣口两侧如有积渣要随时清理,防止积渣影响堵口工作。    4.渣口的维护包括:   (1)按高炉规定的料批及时打开渣口放渣,要求上下渣比的合格率达到70%以上,渣中带铁多时,应勤透、勤堵、勤放。   (2)渣口泥套必须完整无缺,保持完整适宜的渣口泥套,发现破损应在放渣前及时修补,做新泥套时一定要把残渣抠净,泥套要与渣口严密接触,与渣口眼下沿平齐,不得偏高或偏低,新泥套应烤干后使用。   (3)保持渣口大套和二套表面的砌砖完好,三套的顶辊和小套的固定销子要牢固,做到定时检查。   (4)长期休风和中修开炉,在铁口角度尚未达到正常及炉温未达正常水平时,不允许渣口放渣。   (5)渣铁连续出不净,铁面上升到渣口水平面时,严禁放渣。   (6)正确使用堵渣机,拔堵渣机时应先轻拔,拔不动时应用大锤敲打堵渣机后再放。防止渣口松动带活,造成渣口冒渣的事故。对于新换的渣口放第一次渣时,原则上用耧耙堵渣口。   (7)发现渣口损坏应及时堵上并更换,严禁用坏渣口放渣。渣口破损是由于渣中带铁多、渣口断水以及铁水达到或超出渣口水平面等因素造成,如不能及时发现处理,继续放渣,轻者造成渣口堵不上,重者造成小套烧坏或爆炸,后果严重。    5.渣口带铁的判断方法为:   (1)炉温偏低时,渣流中有许多细密的小火星跳跃,类似低炉温出铁时铁沟中的“牛毛”火花。   (2)炉温充足,放渣时从渣口往外喷火花,从流嘴处也可看到渣流下面有铁滴细流和火花。   (3)在不易做出判断时,可堵上渣口,观察渣沟内有无沉在沟底的铁水细流。(四)渣口事故及处理   1.渣口冒渣252    冒渣的原因:因新换的渣口没上严或堵渣口时,堵渣机冲力过大;堵渣机头与渣口的接触过紧,拔堵渣机时又没事先打松堵渣机头,硬拔时把渣口带出,使渣口和中套间产生缝隙,熔渣从缝隙中流出。   处理方法:发现渣口冒渣,高炉应先降压减风,缓解熔渣对接触面的冲刷侵蚀,同时减慢料速,防止铁水面上升到冒渣部位。第二步立即组织出铁,使渣面快速回落而终止冒渣。出完铁后即可休风处理,如渣口已坏应立即更换。   预防措施:新换渣口一定要上到位并打紧固定楔,如渣口的保护性渣皮层上有突出的残铁或残渣阻挡着上不严时,可用钎子打掉,若打不掉,可用氧气烧,确保渣口上到位。   2.渣口爆炸   渣口爆炸的主要原因是炉缸内铁水面过高,达到渣口附近,放渣时使渣口大量带铁,把渣口烧坏,若漏水过多,会引起爆炸。   渣口爆炸的原因有:   (1)渣铁连续出不净,使炉缸的铁水超过安全容铁量;   (2)炉缸工作不活跃,有堆积现象;   (3)长期休风后开炉或炉缸冻结,炉底结厚,使炉内铁水面升高;(4)小套破损未及时发现,放渣时带铁多。 为了避免渣口爆炸事故的发生可采取以下措施:   (1)严禁坏渣口放渣;   (2)发现渣中带铁严重时,应立即堵上渣口,渣流小时应勤透;   (3)不能正点出铁时,应适当减风控制炉缸内渣铁的数量;   (4)炉缸冻结时,可采用特制的炭砖套制成的渣口放渣;   (5)中修开炉时可不放上渣,大修开炉放上渣以疏通为主;(6)发生爆炸要立即减风或休风,尽快出铁,组织抢修。    3.渣口连续破损   渣口在短时问内连续烧坏,这种现象称为渣口连续破损。造成渣口连续破损的主要原因是:炉缸堆积,渣口区域有铁水聚积,或者因边缘太重,煤气流分布失调,渣铁分离不好,放渣时渣流不正常,渣口带铁多。   为了防止此种事故的发生,高炉操作中应采用使炉缸工作均匀活跃的调剂手段,即可改变渣口连续破损的被动局面。  4.渣口自动流渣   当渣口前凝渣过薄,在没有出净渣铁的情况下,更换渣口时,容易发生渣口自动流渣。如果处理不当,会造成漫渣和人身伤害。   渣口自动流渣基本上都发生在炉热、边缘煤气流发展和炉渣流动性较好的情况下,这时渣口前不易凝成硬壳或硬壳较薄,当渣面升高时,极易自动流出。   当发生渣口自动流渣时,应立即堵上渣口或用原渣口堵上打紧,待下次出完铁后再更换,以免漫渣烧坏铁道。   这类事故的防止方法是:渣铁未出净前不得更换渣口。用堵渣机的渣口,因其堵头有水冷,容易使炉渣凝成较厚的硬壳,可防止渣口自动流渣。252   5.渣口有凝铁堵不上   事故产生原因有:   (1)堵渣机塞头运行轨迹偏斜;   (2)泥套破损或不正,塞头不能正常入内;   (3)渣口小套与泥套接合处有凝铁;   (4)塞头老化、不规则,上面粘有渣铁。   对此,可采取的措施有:   (1)加强设备的检查,接班后应试堵;   (2)保持泥套的完好,不用泥套损坏的渣口放渣;   (3)塞头应完好;   (4)对用氧气烧开的渣口,放渣时应勤透,堵口前适当喷射后再堵;   (5)渣口堵不上时应酌情减风或用耧耙堵;   (6)当炉况失常时,打开渣口往往被先来的铁凝住。虽能放渣,但渣口内的凝铁较难完全熔化,或者是烧氧气时,氧气管燃烧后的残存物凝结在渣口小套的外口边沿上。此时无论用堵渣机还是用人工堵耙都堵不住,熔渣继续外流。如无大的影响,可将渣口捅大一些,让渣流大些,若有影响,则应拉风降压,用人工堵上渣口,渣口堵上后即可恢复风量,待出完铁后再更换渣口。第三节 热风炉操作一.热风炉燃料   1.燃料品种及其化学成分、发热量热风炉的主要燃料为高炉煤气。随着高炉强化冶炼的进行,高炉所需的风温越来越高,而焦比降低引起高炉煤气的发热值也降低。为了满足高炉对风温的要求,热风炉必须混入高热值煤气,如焦炉煤气,来满足热风炉的燃烧需要。表4—15分别列出几种热风炉常用煤气的成分和发热值。              表4—15 热风炉常用煤气成分及发热值    2.煤气及助燃空气的质量   煤气含尘量:煤气中粉尘主要成分为Al2O3、SiO2和Fe2O3,它们与热风炉耐火材料中的Al2O3和SiO2结合形成低熔点化合物,降低耐火材料的软化温度,造成格子砖渣化,甚至堵塞格子砖。现代大型高炉煤气含尘量小于0.5mg/m3,完全符合热风炉用煤气含尘量低于10mg/m3的要求。此外,助燃空气含尘量也应尽量减少。252    煤气含水量:煤气含水影响发热值及理论燃烧温度,应尽量降低湿法除尘的洗涤水温,以减少饱和水含量。在热风炉附近的净煤气管道上设置脱水器,除去机械水。目前,使用干法除尘的高炉可以克服这个缺点。   净煤气压力:为了热风炉强化燃烧和安全生产,要求净煤气支管处的煤气应有一定的压力,见表4—16。表4—16 热风炉净煤气支管处的煤气压力 3.气体燃料可燃成分的热效应(见表4—17)       表4—17 1m3气体燃料中各可燃成分l%体积的热效应 二.影响热风温度的因素1.拱顶温度  (1)拱顶温度的限制   受耐火材料理化性能限制:为防止因测量误差或燃烧控制不及时而烧坏拱顶,一般将实际拱顶温度控制在比拱顶耐火砖平均荷重软化点低l00℃左右(也有按拱顶耐火材料最低荷重软化温度低40~50℃控制)。   受煤气含尘量限制:格子砖因渣化而缩短使用寿命。产生格子砖渣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煤气含尘量和拱顶温度,不同含尘量允许的拱顶温度不同(见表4—18)。            表4—18 不同含尘量允许的拱顶温度    受燃烧产物中腐蚀性介质限制:热风炉燃烧生成的高温烟气中含有腐蚀性气体NOx,NOx生成量与燃烧温度有关。为避免发生拱顶钢板的晶间应力腐蚀,必须将拱顶温度控制在不超过l400℃或采取防止晶间应力腐蚀的措施。   (2)拱顶温度与热风炉理论燃烧温度的关系   由于炉墙散热损失和不完全燃烧等因素影响,我国大、中型高炉热风炉实际拱顶温度低于理论燃烧温度70~90℃。   (3)拱顶温度与热风温度的关系   据国内外高炉生产实践的统计,大、中型高炉热风炉拱顶温度比平均风温高120~220℃。小型高炉拱顶温度比平均风温高l50~300℃。采取增大蓄热面积和格子砖重量、加强绝热保温、实现燃烧换炉送风全自动控制等措施,可缩小拱顶温度与平均风温的差值。   测量拱顶温度可采用辐射高温计、红外线测温仪或热电偶。采用辐射高温计时,为防止镜头沾灰,须以压缩空气吹扫。采用热电偶时,其插入方式有两种:一是自拱顶中心插入,252 合理深度为电偶热端超出拱顶砖衬内表面30~50mm;二是自蓄热室侧大墙人孔插入,并以碳化硅管作保护套管。碳化硅管伸入炉内l50~200mm,电偶热端距碳化硅管热端30~50mm。2.废气温度   允许的废气温度范围:为了避免烧坏蓄热室下部的支撑结构,大型高炉废气温度不超过350~400℃,小型高炉不得超过400~450℃。   废气温度与热风温度的关系:提高废气温度可以增加热风炉(尤其是蓄热室中、下部)的蓄热量。因此,通过增加单位时间燃烧煤气量来适当提高废气温度,可减少周期风温降低,是提高风温的一种措施。在废气温度为200~400℃范围内,每提高废气温度100℃约可提高风温40℃。但这种措施影响热风炉热效率。   以下因素对废气温度的影响:   (1)单位时间燃烧煤气量。一般烧混合煤气时的废气温度比烧高炉煤气时的要低些。   (2)燃烧时间。延长燃烧时间,废气温度随之近似直线地上升。   (3)蓄热面积。当换炉次数和单位时间燃烧煤气量都一定时,热风炉蓄热面积越小,其废气温度越高。3.热风炉工作周期   热风炉一个工作周期,包括燃烧、送风、换炉3个过程自始至终所需的时间,热风炉炉内温度随之有周期性变化。   送风时间与热风温度的关系:随着送风时间的延长,风温逐渐降低。送风时间由2h缩短到lh,可提高风温水平50~70℃。送风时间缩短,燃烧时间随之缩短。若热风炉能力或煤气量等受限制,不能通过提高燃烧强度来弥补燃烧时间缩短造成的热量减少,则风温水平将反而降低。在一定条件下应选择合适的热风炉工作周期。   合适的工作周期:合适的送风时间最终取决于保证热风炉获得足够的温度水平(表现为拱顶温度)和蓄热量(表现为废气温度)所必要的燃烧时间。   高炉配备热风炉有3座或4座,因而工作制度有“二烧一送”或“三烧一送”,“并联”或“交叉并联”等。   合适的热风炉工作周期根据具体条件由经验选定。4.蓄热面积与格子砖重量   热风炉供热能力与蓄热面积有关。当格子砖重量相同并采用相同工作制度时,蓄热面积大的供热能力大。现代热风炉蓄热面积为70~90m2/m3高炉有效容积,或30~37m2/(m3·min),有的甚至更大。蓄热面积越大,使热风炉结构庞大,投资增加。   其次,风温降落与格子砖重量有关。格子砖重量愈大,周期风温降愈小,利于保持较高风温。单位风量的格子砖重量增大时,热风炉送风期拱顶温度降减少,即能提高风温水平;单位风量的格子砖重量相同时,蓄热面积大的拱顶温度降小。5.其他因素   (1) 燃烧器形式和能力   强化燃烧可缩短燃烧时间,利于提高风温。但必须有充足煤气量和相应能力的燃烧器。此外,热风炉一代炉役后期,设备老化,阻力增加,也要求燃烧器预留一定余力。   陶瓷燃烧器的煤气和空气、混合较好,燃烧能力大,完全可以满足要求。   (2)煤气量(煤气压力)252    煤气量不足或煤气压力波动,使空气和煤气的配合不能适当,拱顶温度也就不能迅速稳定地升高,因而热风炉蓄热量减少;虽延长燃烧时间,风温水平仍可能降低。    (3) 高炉操作高炉顺行、稳定风温操作,是热风炉操作稳定的有力保证。而热风炉工作稳定,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持较高风温水平。 三.热风炉的操作1.蓄热式热风炉的传热特点   热风炉内的传热主要是指蓄热室格子砖的热交换。蓄热室的热交换可看成是烟气对鼓风之间的传热,而格子砖只作为传热的中间介质。在燃烧期,高温的燃烧产物通过格子砖以对流和辐射方式将烟气的热量传给格子砖表面。由于格子砖表面和中心的温差,格子砖表面的热量不断向内部传递,从而使格子砖储存了大量的热量。在送风期,具有一定流速的高炉鼓风(冷空气)不断以对流方式从格子砖表面获得热量,使冷空气得到加热,同时格子砖内部向表面传热而被冷却。   由于热风炉燃烧和送风的变化,热风炉格子砖通道壁的温度随加热和冷却呈周期性变化。蓄热室中的格子砖仅是热量的载体,它将高温燃烧产物的热量经格子砖传给高炉鼓风。高炉热风温度的高低,取决于蓄热室贮藏的热量及拱顶温度。2.热风炉的操作特点   高炉对热风炉的基本要求是风温高而稳定,结合蓄热式热风炉的传热特点以及热风炉结构特点,热风炉操作有以下特点:   (1)热风炉操作是在高温、高压、煤气的环境中进行,必须严格按程序作业,避免煤气爆炸、中毒和烧穿事故的发生。   (2)热风炉的工艺流程为:   a.送风通路:热风炉除冷风阀、热风阀保持开启状态外,其他阀门一律关闭;   b.燃烧通路:热风炉冷风阀和热风阀关闭外,其他阀门全部打开;   c.休风:所有热风炉的全部阀门都关闭。   上述三项操作包括了热风炉的全部操作,也是热风炉全部工艺流程。   (3)蓄热式热风炉要储备足够的热量。开始燃烧后,应迅速将拱顶温度烧到规定值,延长热风炉的蓄热期,达到足够的蓄热量。    (4)由于高炉的大型化和高压操作,热风炉已成为高压容器。热风炉各阀门的开启和关闭必须在均压下进行,否则无法进行正常的操作,甚至损坏设备。   (5)高炉热风炉燃烧可以使用低热值煤气,提供较高的风温。   (6)高炉生产不允许有断风现象发生,换炉操作必须“先送后撤”。在换炉过程中有一段时间有两座或三座热风炉同时给高炉送风。3.热风炉的燃烧制度  (1)燃烧制度的分类252    热风炉的燃烧制度可分以下3种:   a.固定煤气量,调节空气量;   b.固定空气量,调节煤气量;   c.空气量、煤气量都不固定。   各种燃烧制度的操作特点见表4—l9。                表4—19 各种燃烧制度的特点(2)各种燃烧制度的比较各种燃烧制度的比较见表4—20。 表4—20各种燃烧制度比较  (3)燃烧制度的选择燃烧制度选择的原则:a.结合热风炉设备的具体情况,充分发挥助燃风机、煤气管网的能力;b.在允许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增加热风炉的蓄热量,利于提高风温;c.燃烧完全、热损少,效率高,降低能耗。较优的燃烧制度是固定煤气量调节空气量的快速烧炉法,即燃烧初期利用砖温与烟气温度相差较大的时机,以最大煤气量和最小空气过剩系数来强化燃烧,尽快在15~30min252 内将拱顶温度烧到规定最高值。燃烧后期适当增大空气过剩系数,维持拱顶温度至燃烧结束(废气温度达到规定值)。最大限度地增加热风炉蓄热量,以利于提高风温。有预热的助燃空气或煤气时,调节其预热温度,也可在一定范围内作为控制燃烧的辅助手段。   (4)合理燃烧的判断方法   废气分析法:根据分析结果,判断成分是否合理(见表4—21)。                表4—21合理的烟道废气成分   火焰观察法:采用金属套筒燃烧器时,操作人员可观察燃烧器火焰颜色来判断燃烧情况。   目前热风炉操作主要以废气分析法进行控制燃烧。采用火焰观察的方法已经越来越少。   (5)过剩空气量的调整   过剩空气量主要是依据废气中的残氧量(通过氧化锆实测)来调节,通过调节助燃空气量获得最佳的空煤比,获得更高的拱顶温度和热效率。   过剩空气量和煤气成分影响废气成分。在控制废气成分时宁愿有剩余的氧,而不要有过量的CO。这是因为如果空气量不足,缺少氧,不仅浪费了可燃物CO,带走热量,而且造成热风炉内的还原性气氛,使热风炉的某些耐火材料内衬变质。而剩余氧的情况仅是带走部分显热。   实际上,热风炉燃料不可能完全燃烧。剩余空气量越少,废气中CO含量就越多。一般认为废气成分中O2保持在0.2%~0.8%、CO保持在0.2%~0.4%的范围比较合理。4.送风制度   由于热风炉的周期性质,包括送风、燃烧和闷炉3种工作状态,在3种工作状态之间还存在一个换炉的过程。送风和燃烧是主要的工作状态,闷炉只是各热风炉在燃烧或送风之间的一种调节方式或者是在特殊情况下(高炉休风),没有必要进行燃烧或送风的一种休止状态。   目前,大型高炉都有四座热风炉,其送风制度有单炉送风、并联送风等。   (1)单炉送风   单炉送风是在热风炉组中只有一座热风炉处于送风状态的操作制度,热风炉出口温度随送风时间的延续和蓄热室贮存热量的减少而逐渐降低。为了得到规定的热风温度并使之基本稳定,一般都通过混风调节阀来调节混入的冷风流量。单炉送风方式一般是在某个热风炉进行检修或高炉不需要很高的风温的情况下进行的送风方式。对于只有3座热风炉的高炉,也基本采用这种送风方式。(2)并联送风并联送风操作是热风炉组中经常有两座热风炉同时送风的操作制度。交错并联送风操作是两座热风炉,其送风时间错开半个周期。对于4座热风炉的高炉来说,各个热风炉的内部状态均错开整个周期的l/4。   热风炉从单炉送风向交错并联送风操作制度过渡时,热风炉的燃烧时间相对缩短,热风炉的燃烧率提高,两座热风炉同时重叠送风的时间延长。252    交错并联送风操作时,在两座送风的热风炉中,其中一座“后行炉”处于热量充分的送风前半期;另一座“先行炉”处于热量不足的送风后半期。前半期称为高温送风期,此时热风炉送出高于热风主管内温度的热风。后半期称为低温送风期,此时热风炉送出低于热风主管内温度的热风。   交错并联送风又分为冷并联送风和热并联送风,两种送风操作制度的区别在于热风温度的控制方式不同。冷并联送风时的热风温度主要依靠“先行炉”的低温热风与“后行炉”的高温热风在热风主管内混合,由于混合后的温度仍高于规定的热风温度,需要通过混风阀混入少量的冷风,才能达到规定的风温。冷并联送风操作的特点是:送风热风炉的冷风调节阀始终保持全开状态,不必调节通过热风炉的风量。风温主要依靠混风调节阀调节混入的冷风量来控制。   热并联送风操作时,热风温度的控制主要是依靠各送风炉的冷风调节阀调节进入“先行炉”和“后行炉”的风量,使“先行炉”的低温热风与“后行炉”的高温热风在热风主管中混合后的热风温度符合规定的风温。5.热风炉换炉操作   由于热风炉的设备、结构和使用燃料的不同换炉程序多种多样,有代表的基本换炉程序列于表4—22。                表4—22热风炉的基本换炉程序换炉操作的注意事项包括:(1)换炉应先送后撤,即先将燃烧炉转为送风炉后再将送风炉转为燃烧,绝不能出现高炉断风现象。   (2)尽量减少换炉时高炉风温、风压的波动。   (3)使用混合煤气的热风炉,应严格按照规定混入高发热量煤气量,控制好拱顶和废气温度。   (4)热风炉停止燃烧时先关高发热量煤气后关高炉煤气;热风炉点炉时先给高炉煤气,后给高发热量煤气。   (5)使用引射器混入高发热量煤气时,全热风炉组停止燃烧时,应事先切断高发热量煤气,避免高炉煤气回流到高发热量煤气管网,破坏其发热量的稳定。6.高炉休风、送风时的热风炉操作   倒流休风及送风:高炉休风(短期、长期、特殊)时,用专设的倒流休风管来抽除高炉炉缸内的残余煤气,谓之倒流休风,其热风炉的操作程序见表4—23。252           表4—23 倒流休风、送风热风炉操作程序   不倒流的休风及送风:高炉休风不需要倒流时,将倒流休风、透风程序中的开、关倒流阀的程序取消即可。7.热风炉全自动闭环控制操作现代大型高炉均设置4座热风炉,热风炉的操作采用全自动微机闭环控制操作。  (1)热风炉的工作制度与控制方式   热风炉的工作制度包括:   A.基本工作制度:“两烧两送交叉并联”工作制。   B.辅助工作制:“两烧一送”工作制,有一座热风炉检修时用。   热风炉闭环控制指令分时间指令和温度指令:   时间指令:根据先行热风炉的送风时间指挥换炉,对热风炉进行闭环控制。   温度指令:根据送风温度指挥换炉,对热风炉进行闭环控制。   热风炉的基本操作方式为连锁自动操作和连锁半自动操作。为了方便设备维护和检修,操作系统还需要备有单炉自动、半自动操作、手动操作和机旁操作等方式。连锁是为了保护设备不误动作,在热风炉操作中要保证给高炉送风的连续性,杜绝恶性生产事故的发生,换炉中必须保证至少在有一座热风炉送风状态下,另一座炉才可以转变为燃烧或其他状态。   连锁自动控制操作:按预先选定的送风制度和时间进行热风炉状态的转换,换炉过程全自动控制。   连锁半自动控制操作:按预先选定的送风制度,由操作人员指令进行热风炉状态的转换,换炉由人工指令。   单炉自动控制操作:根据换炉工艺顺序,一座热风炉单独自动控制完成状态转换的操作。   手动非常控制操作:通过热风炉集中控制台上的操作按钮进行单独操作,用于热风炉从停炉转换成正常操作状态时或检修时的操作。   机旁操作:在设备现场,可以单独操作一切设备,用于设备的维护和调试。   (2)自动控制要点   A燃烧控制   用微机控制的自动燃烧形式和方法很多,应用较为普遍的是采用废气含氧量修正空燃比,热平衡计算、设定负荷量的并列调节系统。它是根据高炉使用的风量、需要的风温、煤气的热值、冷风温度,热风炉废气温度,经热平衡计算,计算出设定煤气量和空气量。燃烧过程中随煤气量的变化来调节助燃空气量,采用最佳空燃比,尽快使炉顶温度达到设定值,并保持稳定,以逐步地增加蓄热室的储热量,当废温度达到规定值时(350℃)热风炉准备换炉。采用废气含氧量分析作为系统的反馈环节,参加闭环控制,随时校正空燃比。252    B高炉热风温度的控制   当热风炉采用“两烧两送交叉并联”送风制度时,靠调节两座送风炉的冷风调节阀的开度,来控制先行(凉)炉、后行(热)炉的冷风流量,保持高炉热风温度的稳定。使用该制度时混风大闸可以关死。   当热风炉采用“两烧一送”的送风制度时,需靠调节风温调节阀的开度,兑入冷风量的多少来稳定高炉的热风温度。   C换炉控制   按时间指令进行换炉的自动控制:当先行热风炉送风时问达到设定值时,发出换炉指令,将先行燃烧炉按停止燃烧转送风程序,转入送风状态。然后将先行送风炉,按停止送风转燃烧程序,转入燃烧状态。   如果是采用“两烧一送”的送风制度,送风炉送风时间达到设定值时发出换炉指令,按程序换炉。   按温度指令进行换炉的自动控制:当先行送风炉的送风温度低于设定值时(测点在热风出口)发出换炉指令,按停止燃烧转送风的程序,将先行燃烧炉转送风状态,然后按停止送风转燃烧的程序,将先行送风炉转入燃烧状态。   如果采用“两烧一送”的送风制度,送风炉的风温低于设定值后发出换炉指令,进行换炉操作。   D休风控制   一般休风控制为半自动操作,分以下两种:   a.倒流休风。   b.正常休风。 第四节高炉喷吹操作   喷煤是高炉强化操作的主要措施,它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大规模应用于钢铁工业生产。由于石油危机、环境保护和炼焦煤资源日益短缺等原因,高炉喷煤已不仅仅是高炉调剂的一项重要手段,同时还是弥补焦炭不足的主要措施。就世界范围而言,高炉喷煤已成为高炉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喷煤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   (1)喷煤量大幅度提高,焦比大幅度降低。   (2)高炉喷吹烟煤,或烟煤、无烟煤甚至褐煤进行混配喷吹。   (3)在大量喷煤的同时采用高风温、富氧操作。高炉喷煤对优化钢铁工业生产具有重大意义,它可以大幅度降低价格昂贵的焦炭消耗,缓解我国主焦煤短缺,减少炼焦过程对环境的污染。2002年重点钢铁企业实现了喷煤比125kg/t,比2000年升高了7kg/t。表4—24列出部分企业喷煤比变化情况。宝钢连续4年平均喷煤比超过200kg/t,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2002年我国有30个企业喷煤比是比上年度增加了,全国年平均喷煤比超过140kg/t的高炉有34座。   表4—24部分企业喷煤比变化   (kg/t)252  一.煤的化学组成与分类1.煤的化学组成   煤的基本组成是各种化合形式的有机物质、灰分、水分。这些有机物的组成元素有C、H、O、N和一部分S。煤中的灰分由SiO2、Al2O3、CaO、MgO、Fe2O3、Na2O等矿物质组成。   碳:煤的主要放热元素,1kg纯碳燃烧放出的热量约34000kJ。碳在煤中不是以自由状态存在的,而是与氢、氧或硫组成各种有机化合物。煤燃烧时,首先是这些有机化合物的分解,然后进行碳的燃烧。随煤的变质程度的加深,煤的含碳量增加,如烟煤含碳量为62%~77%,无烟煤含碳量高达90%~98%。   氢:氢是放热元素,虽然它在煤中含量不多,但lkg氢燃烧后所放出的热量几乎等于3.5kg碳燃烧放出的热量。氢在煤中有两种存在形式:可燃氢和化合氢。同碳、硫组成化合物的氢是可燃氢。同氧结合在一起的氢为化合氢。化合氢不能参加燃烧反应。在燃烧计算应以有效氢为准,有效氢百分含量为:   H有效=[H]-[O]/8   式中,[H],[O]分别为煤中H和O的元素分析值。煤中氢含量随煤的变质程度加深而减少。烟煤含氢4%~6%,无烟煤含氢1%~4%。   氮:煤中氮不参与燃烧反应,在高温条件下与氧形成氮氧化物,对环境造成污染。它的存在会降低煤的可燃成分,但一般含量很少,仅为l%~2%。   氧:氧是燃料中有害组成,它同煤中的可燃物质碳、氢结合成氧化物,故它的存在使可燃物氧化而失去了进行燃烧的可能。变质程度越深的煤含氧越低。   硫:硫在煤中以3种状态存在:252    (1)有机硫(S机)存在于煤中的有机化合物中,故用洗选的方法不能去掉。   (2)黄铁矿硫(S矿)和煤中的杂质铁结合在一起而呈硫化铁状态存在,可经洗选去掉。   (3)硫酸盐硫(S盐)以各种硫酸盐的形式存在于煤中,如CaSO4、FeSO4等。有机硫和黄铁矿硫统称为挥发硫,都参加燃烧反应,并放出热量,但它是有害组分。主要是硫燃烧生成SO2、H2S等有害气体,同时煤粉中的硫提高,会增加铁的硫负荷。   灰分:煤中不能燃烧的矿物质统称为灰分,它由多种氧化物组成。煤的灰分越高,发热量越低。根据灰分的来源,煤中的灰分分为两种:   (1)原生灰分,是转化成煤的古代植物体内含有的无机盐保留在煤里的灰分,这种形态的灰分任何选煤方法都不能去掉,其量约占2%~3%。   (2)再生灰分,是在煤的形成过程中,从外界混入一些砂、石之类的杂质与成煤物质夹杂掺和一起。这种灰分,将煤破碎再洗选之后可以除去。还有的是在煤的开采过程中,混入煤块中的岩石、杂石等。它很容易与煤分开,用手选和洗选的方法均可除去。   水分:煤中的水分是有害成分,煤燃烧时水分汽化吸热。煤中的水分以3种形式存在:   (1)外部水分,又称外在水分,是机械地附着在煤块表面的水分。这种水分只需把煤放在通风良好、空气干燥的地方即可自然去除。   (2)吸附水分,又称内在水分,是由于吸附作用或毛细作用而进入煤块内部的水分。这种水分用自然风干的办法不能去除,必须将煤加热到100~110℃之后,才能蒸发掉。 (3)结晶水,存在于煤的矿物中,如以CaSO4·2H2O,Al2O3·2SiO2·2H2O形态存在。结晶水很难去除,只有在高温下,灰分进行分解时它才被去掉。煤中结晶水的含量很少,在燃烧计算中不加以考虑,且测定煤的全水分也不计结晶水。 2.煤的化学成分表示方法   煤的成分通常用各组成物的质量百分含量来表示。通常要用下述几种表示方法:   (1)应用成分。煤都是由碳、氢、氧、氮、硫、灰分和水分7种成分所组成的,这7种组分称为应用基。习惯上将上述各种组分在应用基中的质量百分含量定义为煤的应用成分,表示方法为在对应组成的右上角加标y,即:   Cy+Hy+Oy+Ny+Sy+Ay+Wy=100%      (2)干燥成分。为了消除水分波动对煤的应用成分造成的影响,以便更准确地反映煤的固有本性,许多技术资料中常用不含水分的干燥基中的各组分百分含量来表示煤的化学组成,用这种方法表示的成分称为煤的干燥成分,表示方法为在相应组成的右上角加标g,即:   Cg+Hg+Og+Ng+Sg+Ag=100%      (3)可燃成分。煤的灰分也常常因受运输和存放条件的影响而有所波动,为了更确切地说明煤的化学组成状况,其组成也可用C、H、O、N、S在可燃基中的百分含量来表示,称为可燃成分,表示方法为在对应组成的右上角加标r,即:   Cr+Hr+Or+Nr+Sr=100%  上述用各种方法表示的成分之间是可以进行换算的,换算系数列于表4—25。表4—25煤的各种成分换算系数252    (4)煤的工业分析成分。煤的工业分析成分是指煤的水分、灰分、挥发分和固定碳的百分含量。高炉喷吹用煤一般采用煤的工业分析。   根据国家规定,煤的工业分析是将一定重量的煤加热到110℃,使其水分蒸发以测出水分的百分含量w,,再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将煤样加热到850℃,并测出挥发分的百分含量V,,然后再将煤样通以空气,使固定碳全部燃烧,以便测出灰分的百分含量A,最后可确定出煤的固定碳百分含量为:   Cy=(100-(Wy+Ay+Vy))×100%      根据前述原则,煤的工业分析结果也可选用干燥成分和可燃成分来表示,并按类似的规则进行相互换算。   挥发分高的煤,如烟煤,易燃易爆,高炉喷吹烟煤时,必须按规定采取防爆抑爆措施。因此,煤的工业分析结果是选择喷吹工艺方案时不可缺少的重要依据。3.煤的分类   煤不仅是冶金、机械、电力等部门的主要热能来源,还是化工部门的重要原料。煤的分类主要是按使用上的要求、煤的质量特性、煤的变质特性等划分。 (1)      按挥发分固定碳含量要求分类(见表4—26)      表4—26按挥发分(Vr)固定碳(c)含量要求分类(2)按煤的挥发分、胶质厚度分类(见表4—27)      表4—27 按挥发分(Vr)胶质层厚度(Y)分类252   (3)按煤的质量特性分类   按煤中灰分(A)含量分类:A≤15%,为低灰分煤;A=15%~25%,为中灰分煤;A=25%~40%,为高灰分煤。煤的灰分越低越好,一般要求煤的灰分低于或接近焦炭灰分,最高不大于l5%。   按煤中硫(S)含量分类:S≤l%,为低硫煤;S=1%~l.5%,为中硫煤;S>1.5%,为高硫煤。为改善生铁的质量,降低硫负荷,一般要求小于0.7%,最高不大于1.0%。  (4)按煤的发热量来分类   lkg煤完全燃烧后所放出的热量称为煤的发热量,单位为kJ/kg。发热量的大小是评价煤质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发热量有高发热量和低发热量两种表示方法。高发热量是在实验室条件下评价煤质的一个指标,而低发热量则主要用于燃烧计算和热工计算。   所谓高发热量QG,是指煤完全燃烧,并且燃烧产物冷却到使其中的水蒸气凝结成0℃的水时所放出的热量。   所谓低发热量QD,是指煤完全燃烧,并且燃烧产物中水蒸气冷却到20℃的蒸汽时所放出的热量。   表示煤的发热量可以用氧弹式量热计直接测定,也可根据工业分析和元素成分分析进行计算:QD>29300kJ/kg,为高发热量煤;QD>25100~29300kJ/kg,为中高发热量煤;QD>18800~25100kJ/kg,为中发热量;QD>12500~18800kJ/kg,为低发热量。   从燃烧带的反应可以知道,喷入高炉的煤粉在风口前进行燃烧反应,由于风口前碳多氧少,而且温度很高,超过CO2的稳定温度,因此煤中的碳的最终燃烧产物为CO,而煤中的氢不能燃烧。喷入风口的煤粉分解需要吸热,这样喷入高炉的煤粉在风口前燃烧放出的热量252 比煤的QD低很多。煤粉中含碳越多,放热量越高,含氢越高,则放热量越低。风口前未放出的热量在高炉内的问接还原区随CO和心的氧化而部分放出,其放出的程度取决于高炉冶炼过程中问接还原发展程度。4.高炉喷吹用煤的性能要求   高炉喷吹用煤应能满足高炉冶炼工艺要求并对提高喷吹量和置换比有利,以代替更多的焦炭。高炉喷煤对煤的性能要求为:   (1)煤的灰分越低越好,一般要求小于15%。   (2)硫的质量分数越低越好,一般要求小于1.0%。   (3)胶质层越薄越好,Y值应小于10mm,以免在喷吹过程中结焦堵塞喷枪和风口。   (4)煤的可磨性要好,HGI值应大于50。   (5)燃烧性和反应性要好。燃烧性和反应性好的煤允许大量喷吹,并允许适当放粗煤粉粒度,降低制粉能耗。   (6)发热值越高越好。喷入高炉的煤粉是以其放出热量和形成还原剂(CO、H,)来代替焦炭。煤的发热值越高,置换的焦炭越多。二.喷煤工艺的基本流程(一)喷煤系统的组成   完整的高炉喷煤工艺流程应包括原煤贮运系统、制粉系统、煤粉输送系统、喷吹系统、供气系统和煤粉计量设施,最新设计的高炉喷煤系统还包括整个喷煤系统的计算机控制中心。   1.原煤贮运系统   为保证高炉喷煤作业的连续性和有效性,在喷煤工艺系统中,首先要考虑的是建立合适的原煤贮运系统,该系统应包括综合煤场、煤棚、贮运方式。综合煤场的设计,一般要充分考虑能分别堆放两种或两种以上原煤及其他喷吹物,并方便存取或按工艺需要进行配煤作业。煤棚主要用于原煤的风干,以便于制粉,其设置应尽可能靠近制粉车间。依据地区的不同(降雨量有差异)和高炉喷吹能力的大小,煤棚容量应以贮煤量够1~2周使用为宜。煤场与煤棚间的运输方式可以采用火车、汽车或皮带,而煤棚至制粉间通常采用皮带运输。   为控制原煤粒度和除去原煤中的杂物,在原煤贮运过程中还须设置筛分破碎装置和除铁器。筛分破碎既可以控制磨煤机入口的原煤粒度,又可以去除某些纤维状物质。而除铁器主要用于清除煤中的磁性金属杂物。2.制粉系统煤粉制备是通过磨煤机将原煤加工成粒度和含水量均符合高炉喷吹需要的煤粉。制粉系统主要由给料、干燥与研磨、收粉与除尘几部分组成。在烟煤制粉中,还必须设置相应的惰化、防爆、抑爆及监测控制装置。3.煤粉的输送煤粉的输送有两种方式可供选择,即采用煤粉罐装专用卡车或采用管道气力输送,而气力输送连续性好、能力大且密封性好,是高炉喷煤中最普遍采用的煤粉输送方式。依据粉气比例的不同,管道气力输送又分为浓相输送(μ>50kg/kg)和稀相输送(μ=10~30kg/kg)。浓相输送不仅可以降低喷煤设备费用和能量消耗,而且有利于改善管道内气固相的均匀分布,有利于提高煤粉的计量精确度,是煤粉输送技术的发展方向。   4.喷吹系统252    喷吹系统由不同形式的喷吹罐组和相应的钟阀、流化装置等组成。煤粉喷吹通常是在喷吹罐组内充以压缩空气,再自混合器引入二次压缩空气将煤粉经管道和喷枪喷入高炉风口。其中,喷吹罐组可以采用并列式布置,装煤与喷煤交替进行,也可以采用重叠式布置,底罐只做喷煤罐,装煤则通过上罐及其均排压装置来完成。   5.供气系统   供气系统是高炉喷煤工艺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主要涉及压缩空气、氮气、氧气和少量的蒸汽。压缩空气主要用于煤的输送和喷吹,同时也为一些气动设备提供动力。氮气和蒸汽主要用于维持系统的安全正常运行,如烟煤制粉和喷吹时采用氮气和蒸汽惰化、灭火等,系统防潮采用蒸汽保温等。而氧气则用于富氧鼓风或氧煤喷吹。6.煤粉计量煤粉计量结果既决定着喷煤操作及设备配置的形式,同时又受喷吹工艺条件的影响。它是高炉操作人员掌握和了解喷煤效果,并根据炉况变化实施调节的重要依据。煤粉计量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了高炉喷煤技术的发展水平。目前煤粉计量主要有两大类,即喷吹罐计量和单支管计量。喷吹罐计量,尤其是重叠罐的计量,是高炉实现喷煤自动化的前提;而单支管计量技术则是实现风口均匀喷吹或根据炉况变化实施自动调节的重要保证。实现煤粉计量的连续化和提高煤粉计量的准确性是煤粉计量技术的发展方向。   7.控制系统   随着喷煤量的增加,喷煤系统设备启动频率增高,操作间隙时间减少,喷吹操作周期缩短,手动操作已不能适应生产要求,尤其是当高炉喷吹烟煤或采用多煤种配煤混合喷吹时,高炉喷煤系统广泛采用了计算机控制和自动化操作。根据实际生产条件,控制系统可以将制粉与喷吹分开,形成两个相对独立的控制站,再经高炉中央控制中心用计算机加以分类控制;也可以将制粉和喷吹设计为一个操作控制站,集中在高炉中央控制中心,与高炉采用同一方式控制。(二)喷煤工艺流程的分类及特点   喷煤工艺流程的种类繁多,特点各异,通常可以按喷吹方式、喷吹罐布置形式、喷吹管路形式进行分类。   1.喷吹方式   按喷吹方式,喷煤工艺流程可分为直接喷吹和间接喷吹。   直接喷吹方式是将喷吹罐设置在制粉系统的煤仓下面,直接将煤粉喷入高炉风口,高炉附近无需喷吹站。其特点是节省喷吹站的投资及相应的操作维护费用。   间接喷吹则是将制备好的煤粉,经专用输煤管道或罐车送入高炉附近的喷吹站,再由喷吹站将煤粉喷入高炉。其特点是投资较大,设备配置复杂,除喷吹罐组外,还必须配制相应的收粉、除尘装置。   2.喷吹罐布置形式   按喷吹罐布置形式,喷煤工艺流程可分为并列式喷吹和串罐式喷吹。通过罐的顺序倒换或交叉倒换来保证高炉不间断喷煤。   为便于处理喷吹事故,通常并列罐数最好为3个。并列式喷吹若采用顺序倒罐,则对喷吹的稳定性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而采用交叉倒罐则可改善喷吹的稳定性,但必须配备精确的测量和控制手段。另外,并列式喷吹占地面积大,但喷吹罐称量简单,投资较重叠式的要小。因此,常用于小高炉直接喷吹流程系统。   串罐式喷吹是指将两个主体罐重叠设置而形成的喷吹系统。其中,下罐也称为喷吹罐,它总是处于向高炉喷煤的高压工作状态。而上罐也称为加料罐,它252 仅当向下罐装粉时才处于与下罐相连通的高压状态,而其本身在装粉称量时,则处于常压状态。装卸煤粉的倒罐操作须通过连接上下罐的均排压装置来实现。根据实际需要,串罐可以采用单系列,也可采用多系列,以满足大型高炉多风口喷煤的需要。串罐式喷吹装置占地小,喷吹距离短,喷吹稳定性好,但称量复杂,投资也较大。这种喷吹装置是目前国内外大型高炉采用较多的一种喷吹装置。   3.喷吹管路形式   按喷吹管路形式,喷煤工艺流程可分为多管式喷吹和单管路加分配器方式喷吹。   A.所谓多管方式喷吹,是指喷吹罐直接与同风口数目相等的支管相连接而形成的喷吹系统。一般一根支管连接一个风口。其主要特点有:   (1)每根支管均可装煤粉流量计,用以自动测量和调节每个风口的喷煤量。其调节手段灵活,误差小,有利于实现高炉均匀喷吹和大喷煤量的操作调节。   (2)喷吹距离受到限制,一般要求不超过200~300m。这是因为在喷吹距离相同的条件下,多管方式的管道管径小,阻力损失大,过长的喷吹距离将导致系统压力的增加,从而使压力超过喷吹罐的允许罐压极限。   (3)单支管流量计数目多,仪表和控制系统复杂,因此投资亦较大。   (4)支管数目多,需要转向的阀门太多,因此多管喷吹仅适用于串罐方式,而不适用于并列式,  B.所谓单管加分配器方式,是指每个喷吹罐内接出一根总管,总管经设在高炉附近的煤粉分配器分成若干根支管,每根支管分别接到每个风口上。其主要特点有:   (1)一般在分配器后的支管上不装流量计,通过各风口的煤粉分配关系在安装试车时一次调整完毕,因此不能进行生产过程中的自动调节。此外,通过分配器对各支管煤粉量的控制精度不仅取决于分配器的结构设计,而且还受运行过程中分配器的各个喷嘴不等量磨损的影响。因此,需要经常加以检查和调整。   (2)系统的阻力损失较少,喷吹距离可达600m。   (3)支管不必安装流量计,控制系统相对简化,投资较少。(4)对喷吹罐的安装形式无特殊要求,既适用于并列式,又可用于串罐式。 三.喷吹系统的操作   高炉喷煤应做到安全、连续、均匀、稳定,为保证生产设备和人身安全,在操作和故障处理过程中,最重要的是防止高炉热风倒灌,这就需要防止喷吹系统低压,防止喷吹系统成为高炉热风倒流的通道。连续、均匀、稳定喷煤是高炉生产的需要,也是检验喷吹操作水平的重要依据。   在喷吹操作中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罐压控制。喷吹罐的充压管设在罐顶。充气从煤粉的上方进入,称为罐顶充气或补气。刚倒完罐的粉位高,料层厚;压力传递较难,这就需要较高的罐压。此时煤粉料面以上的空间小,罐压下降速度快,为保持较高的罐压;应当缩短补气的时间间隔。随着喷吹的不断进行,罐内料面不断下移,料层减薄,这时的罐压应当低些,补气时问间隔可适当延长。当料层进一步减薄时将破坏自然料面,补充气与喷吹气相通,这就要加大补气量,提高罐内压力。因此,罐压应随罐内粉位的变化而改变。如果罐压保持恒定,必然出现前期和后期的喷煤量小于中期喷煤量的现象。   罐顶补气容易将罐内的煤粉压结。喷吹速度越慢,停喷时间越长,煤粉被压结的可能性越大。因此,停喷时应把罐内压缩空气放掉,把罐压卸到零。252    利用喷吹罐锥体部位的流态化装置进行补气,不仅可起到松动煤粉和增强煤粉流动性的作用,而且还可以实现恒定罐压操作,故尽量少用或不用罐顶补气的办法控制罐压。   (2)混合器调节。混合器的喷嘴位置除在试车时进行调节外,在正常生产时,还要根据不同煤种和不同喷吹量做适当的改变。此外,在喷吹气源压力提高时,应适当缩小喷嘴直径,以提高混合比,增大输粉量。   近来使用带流化床的混合器是在原有混合器的基础上改进的,但进入流化床气室的空气流量与喷吹流量的比例需要精心调节。进入气室的空气量过大,将会使粉气的混合比下降,喷吹量减少;空气过小,则起不到流态化的作用,甚至会使流化床成为煤粉堆积的场所,破坏混合器的正常运行。   在喷吹系统使用的压缩空气中所夹带的水和油要经常排放,喷吹罐内的煤粉不宜长时问积存,否则将会导致混合器的排粉和混合器失常或者出现粉气不能混合的现象,喷枪成了空枪,即只吹风不带粉。   煤粉中的夹杂物可能会沉积在混合器内,所以除了定期清罐外,还应经常清理混合器。清理混合器的另一个目的则是检查和调节喷嘴,使喷嘴中心与喷枪出口的中心吻合。如果混合器带有给粉量控制装置,则应根据输粉量的变化及时调节给粉量的控制装置。(一)喷吹系统运行操作   喷吹系统的运行操作应掌握装煤、喷煤、倒罐、停喷等环节。   喷煤正常工作状态的标志为:   (1)喷吹介质高于高炉热风压力0.15MPa。   (2)罐内煤粉温度烟煤小于70℃,无烟煤小于80℃。   (3)罐内氧浓度烟煤小于8%,无烟煤小于12%。   (4)煤粉喷吹均匀,无脉动现象。   (5)全系统无漏煤、无漏风现象。   (6)煤粉喷出在风口中心,不磨风口。   (7)电气极限信号反应正确。   (8)安全自动连锁装置良好、可靠。   (9)计量仪表信号指示正确。   1.装煤操作   收煤罐向贮煤罐装煤程序为:   (1)确认贮煤罐内煤粉已倒净。   (2)开放散阀,确认贮煤罐内压力为零。   (3)开贮煤罐上部的下钟阀(硬连接系统)。   (4)开贮煤管路上部的上钟阀。   (5)煤粉全部装入贮煤罐。   (6)关上钟阀。   (7)关贮煤管路上部的下钟阀。   (8)关放散阀。一个罐在装煤前,首先要校正电子秤的零位,当电子秤达到所需重量时,关闭上、下钟阀,记录装入量。   贮煤罐向喷煤罐装煤程序为:   (1)确认喷煤罐内煤粉已快到规定低料位。252    (2)关放散阀。   (3)关上钟阀。   (4)开贮煤罐下充压阀。   (5)开贮煤罐上充压阀。   (6)关贮煤罐上、下充压阀,开均压阀。   (7)开下钟阀。   (8)煤粉全部装入喷煤罐。   (9)关下钟阀。   (10)关均压阀。   (11)开贮煤罐放散阀。(12)当下钟阀关不严时,开喷煤罐充压阀,待下钟阀关严后,关喷煤罐充压阀。   2.喷煤操作   喷煤罐向高炉喷煤程序为:   (1)联系高炉,确认喷煤量及喷煤风口,插好喷枪。   (2)开喷吹风阀。   (3)开喷煤管路上各阀门。   (4)开自动切断阀并投入自动。   (5)开喷煤罐充压阀,使罐压力达到一定的数值后,关喷煤罐充压阀。   (6)开喷枪上的阀门并关严倒吹阀。   (7)开下煤阀。   (8)开补压阀并调整到一定位置。   (9)检查各喷煤风口、喷枪不漏煤并且煤流在风口中心线。   (10)通知高炉已喷上煤粉。   调节喷吹煤粉量的方法应视喷吹煤粉混合器装置的不同各有所不同。   对于喷射型混合器,通常调节煤量有3种方法:   (1)喷枪数量,喷枪数量越多,喷煤量越大。   (2)喷煤罐罐压。喷煤罐内压力越高,则喷煤量越大。而且罐内煤量越少,在相同罐压下喷煤量越大。   (3)混合器内喷嘴位置及喷嘴大小。喷嘴位置可以前后调节,其效果极为明显。喷嘴位置稍前或稍后均会出现引射能力不足,煤量减少,所以应保持适当位置。喷嘴直径适当缩小,可提高气(空气)煤混合比,增加喷吹量,但过小则相反。   对于流化床混合器,可通过3种方法调节喷煤量:   (1)调节流化床气室流化风量,风量过大将使气(空气)煤混合比减少,喷吹量降低;但是风量过小,不起流化作用,影响喷吹量。因此应选择适宜的流化风量。   (2)调节煤量开度,通过手动或自动调节下煤阀开度大小来调节喷煤量。   (3)调节罐压,通过喷煤罐的压力来调节煤量。   对于流化罐混合器,这种混合器可实现浓相输送,影响喷吹量的因素有流化风量、罐压等,但通常调节喷吹煤量的方法是向喷吹管路补气。补气量越大,则管路压力高,煤粉浓度降低,喷吹量越小,反之则喷吹量越大。   对于喷吹罐上出料多管路流化法,多采用向喷吹管路补气调节喷吹煤粉量,其作用与流化罐补气作用原理相同。补气量越大则喷煤量越小,反之喷吹量增加。252    3.倒罐操作   两个喷吹罐轮换交替向一个高炉进行连续性喷煤,一个喷吹,另一个进行装煤等待作业。当喷吹罐内的煤粉喷完时,则要进行倒罐。倒罐的操作步骤:开备用罐充压阀,充压至一定值再关充压阀;关生产罐下煤阀;开备用罐喷吹阀、气路阀;关生产罐气路阀、喷吹阀;开备用罐下煤阀,用罐压调节到正常喷吹,开空罐的卸压阀,卸压至零位后再关上。再对空罐进行装煤作业,以备倒罐保证其连续喷吹。   4.停喷操作   造成停喷的原因包括高炉操作、喷吹系统两方面因素。   停止喷吹的条件为:   (1)高炉休风。   (2)高炉出现事故。   (3)炉况不顺,风温过低,高炉工长指令时。   (4)高炉大量减风,不能满足煤粉喷吹操作时。   (5)喷煤设备出现故障不能短期内恢复或压缩空气压力过低(正常值0.4~0.6MPa),接喷煤高压罐操作室停喷通知时。停煤操作程序为:(1)高炉值班工长通知喷煤高压罐操作室(关下煤阀)停送煤粉或接到喷煤高压罐操作室其通知已停止送煤后,方可进行停喷操作,继续送压缩空气10min左右。   (2)待喷吹风口煤股消失后,停风开始拔枪。拔枪时应首先关闭支管切断阀,迅速松开活接头,再拔出喷枪。   (3)喷煤高压罐罐内煤粉极少时,开泄压阀至常压,罐内煤粉多的,可不进行泄压操作。   在下列情况下可停煤不停风(但连续停风不允许超过2h):   (1)高炉慢风操作。   (2)放风坐料。   (3)喷煤设备发生短期故障。   (4)喷吹压缩空气压力低于正常压力停止送煤时。   喷煤罐短期(小于8h)停喷操作程序为:   (1)关下煤阀。   (2)根据高炉要求,拔出对应风口喷枪。   (3)根据高炉要求,停对应风口的喷吹风。(二)喷吹系统的故障及处理   喷吹系统碰到一些故障,对不同类型的故障要做相应的处理和排除:   (1)如突发性的断气、断电、防爆孔炸裂、泄漏严重、气缸电磁阀严重故障等,应立即切断下煤阀,根据情况通知高炉拔枪或向高炉送压缩空气。   (2)过滤器堵塞时,关下煤阀进行吹粉排污,至压力正常时再开下煤阀送煤。若吹扫无效时,需打开过滤器检查清理污物。在处理过滤器堵塞时,应保持向高炉送压缩空气。   (3)当喷吹管道堵塞时,关下煤阀,沿喷吹管路分段用压缩空气吹扫,并用小锤敲击,直至管道畅通为止。处理喷吹管堵塞要通知高炉拔枪。当罐压低于正常值(0.4~0.6MPa)时,应检查原因,是气源问题,还是局部泄漏造成,进行对症处理。252    (4)喷吹管过程中脉动喷吹、空吹、分配器分配不均现象。在喷吹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喷枪口煤股忽大忽小的脉动现象。出现脉动喷吹的原因是:煤粉过潮结块,粉中杂物多,混合器工作失常;给粉量不均以及分配器出口受阻等。最常见的是给粉量不均。因此,首先应加强下罐体的流态化,提高煤粉流动性能。清除混合器流化床上面的杂物、调整流态化的空气量。检查并清除分配器内的杂物。   喷吹罐内只跑风不带煤,始端压力下降,载气量为正常喷吹的两倍至数倍,在悬空管道上敲击管壁时声音尖而响亮,手摸管壁特别是橡胶接管振感减弱。空吹是脉动喷吹的加剧。其原因与脉动喷吹相同,由于粉潮或粉中杂物多而引起的空吹较为普遍。更换喷嘴时,因喷嘴安装位置不妥引起喷吹故障比较少见,常被人忽视,且不能及时排除。   分配器分配不均的征兆是:各喷枪喷粉出现明显偏析,甚至出现空枪和脉动喷吹。其原因是粉中有杂物,煤粉结块或调节板的分配器调节不当,分配器已严重磨损;设备本身缺陷或喷吹管架设不合理及风机工况变化等。因设备缺陷的应拆除改造,操作者则应首先清理杂物,吹通喷吹管道及分配器;改变调节板角度,加强载气脱水。 四.喷吹烟煤的操作   喷吹烟煤的操作,要清除和控制好导致爆炸的因素,使之达到安全运行。由于生产现场条件多变,影响安全的因素很多,有些因素难以预计;而且当一个条件变化时,往往会改变其他条件。因此,对所有能够控制的条件都应该重视和调节,不仅要防止煤粉爆炸,而且还要防止人身和设备事故的发生。(一)系统气氛的控制   煤粉制备的干燥剂一般都是采用高炉热风炉废气或者是烟气炉废气的混合气等。为了严格控制干燥剂的含氧量,必须及时调节废气量和烘干炉的燃烧状况,减少兑入冷风,防止制粉系统漏风。   布袋的脉冲气源一般都是采用氮气,氮气用量应根据需要进行控制。在布袋箱体密封不严的情况下,若氮气量不足或压力过低,空气被吸入箱内会提高氧的含量;反之,氮气外溢又有可能使人窒息。   在制粉系统启动前。各部位的气体含氧量几乎都与大气相同,需先通入惰性气体或先透人热风炉废气,经数分钟后转入正常生产。喷吹罐补气风源,流态化风源一般使用氮气,喷吹载气一般使用压缩空气。操作者必须十分重视混合器、喷吹管、分配器以及喷枪的畅通。否则喷吹风会经喷嘴进入罐内,使罐内的氧含量增加。为了杜绝由此引起的事故,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可用氮气作为载气进行浓相喷吹。处理煤粉堵塞和球磨机满煤应使用氮气,严禁使用压缩空气。(二)煤粉温度的控制   首先要控制好各点的温度。磨煤机出口干燥剂温度和煤粉温度不得超过规定值,且无升温趋势,否则要引入冷废气、氮气或尽快将煤粉喷空。煤粉升温严重时应采取“灭火”或排放煤粉的措施。另外要防止静电火花。在检修管道阀门、软连接时,动火前必须用惰性气体吹扫。若更换部件,要恢复各部件间的导电连接线和接地线。喷吹罐下面的混合器应全部投入运行?在高炉不允许全部运行的情况下应轮换使用,以防积粉自燃。   炉前喷煤插枪工负责高炉喷煤枪插拔,完成喷煤、停煤操作。喷煤时要求做到广喷、匀喷,保持管道畅通,尽可能避免风口小套不磨坏,是确保喷煤车间和高炉正常生产的重要环节。喷吹烟煤操作要点:(1)炉前喷吹的设施主要是分配器、喷枪和管路,要严防跑冒及堵塞煤粉。252 (2)经常与喷煤车间高压罐保持联系,做好送煤或停煤操作,及时处理喷吹故障。(3)至少每0.5h检查风口一次,注意插枪位置、煤粉流股大小和煤粉燃烧状况,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工长并立即处理。   喷吹烟煤的防火防爆措施目前已有多种方法。按煤尘爆炸的特点,比较简单且可靠的措施仍然是采用惰性气体保护的手动控制气氛含氧量,以达到防火和防爆的目的。对烟煤的制备和喷吹应采取以下安全措施:(1)将高炉热风炉的废气用引风机引入制粉系统作为磨煤机所需要的干燥气。如果在热风炉烟道内装设挡板,则必须保证挡板关闭时抽吸系统都是处在抽吸烟气的状态,而且在挡板处于全关闭位置时,还应能保证烟道截面有2/3以上的原烟道截面积的烟气流通道。热风炉废气的抽吸系统、烟气炉与磨煤机之问必须考虑防误操作的安全连锁装置。如果热风炉废气抽吸输送管道过长,在启动时应放散,在确认已将热风炉废气抽吸过来后再送进磨煤机。在磨煤机入口的前面应装设氧浓度监测仪。另外,热风炉换炉时排放的热空气应考虑设专用管道直接排入热风炉的烟囱中。   (2)在制粉系统的各危险部位都设置氮气或蒸汽灭火装置。一般都是在各设备的进出口部位设置氮气吹入点,但在吹入时要避免粉尘搅动,还应有充氮的自动停止措施。在制粉系统的袋式收集器的排放尾气处也应设置氧浓度监测仪,煤粉仓应设置CO监测仪。根据煤种和煤质的不同确定各处的最高含氧量。   (3)煤粉仓、袋式收尘器以及喷煤罐组都应设置煤粉温度监测。视煤质不同,安全温度可规定在80~100℃以内;煤粉仓还应设置吸潮管,设置超温和超CO浓度报警信号,并与事故充氮连锁。袋式收尘器应采取防爆和防静电设施,对各种超温和超浓度报警信号应能自动判别超限速度,在确认发出警报信号后,才能决定自动充氮装置是否启动。   (4)设置原煤仓和煤粉仓的高低料位信号、磨煤机入口断煤信号、堵煤信号以及磨煤机出口超温信号。各种设备和管道均应保温,煤粉管道水平段,其倾角一般都在50°以上。除有的设备和接头处以外,应尽量少用法兰连接,各种设备管道内部都必须光滑和不积粉,磨煤机后面的煤粉管道的流速应小于18m/s;各系统之间的气物管道不应串通。当多台磨煤机共用一台干燥气管道时,磨煤机人口应设置两道密封阀,两阀之间还应设置旁通阀。   (5)磨煤机的出口温度一般应按采用的煤种特性来进行控制。如可燃基挥发分高,则出口温度可低些,还应考虑设置磨煤机、给煤机以及风口相互间的事故安全连锁。在整个制粉系统中,除了煤粉仓之外,防爆孔的总面积占制粉系统容积之比每lm3容积可考虑0.025~0.04m2的防爆孔面积。在设备进出口的管道上装置防爆孔时,其面积应小于该处截面积的70%,防爆孔的爆破片距管道或设备的距离应小于或等于防爆孔直径的2倍。如果需要装置防爆引出管,其管长应小于或等于防爆孔直径的10倍,否则应考虑做成喇叭形引出管。防爆孔应设置在最有效的位置。   (6)煤粉仓、喷吹罐组以及气包等均应靠外墙布置。粗粉分离器和旋风收尘器等均可设置在露天顶层上。喷吹罐组和煤料仓应与磨煤机和上料系统用防火墙隔开,绝不允许将爆炸危险设备设置在地下。   (7)设置氮气源贮罐,以供倒罐充压、稳压、流化、布袋反吹以及事故充氮用,而且还应与压缩空气源贮罐留有通路。喷吹、倒罐、事故充氮以及各个阀门的控制都应分别设置分气包。从各分气包到各煤粉设备或煤粉管道的通路上均应设置逆止阀。喷吹系统各个阀门的电磁阀应集中装在靠近值班室的房内。电磁阀可采用双线圈,只有安全阀的电磁阀是采用单线圈。(三)喷煤生产安全措施252 1.安全注意事项喷煤生产安全注意事项包括:(1)下班时劳保用品必须穿戴齐全。   (2)严格执行岗位责任制及技术操作规程。   (3)插拔喷枪操作时,应站在安全位置,不得正面对着风口。   (4)喷枪插入后,迅速将喷枪固定好,以防喷枪退出伤人。   (5)上班时不准在风口下面取暖或休息,预防煤气中毒。   (6)处理喷煤管道时,上下梯子脚要踩稳,防止滑跌。   (7)拔喷枪时应把枪口向上,严禁带煤粉和带风插拔喷枪。   (8)经常查看风口喷吹煤粉是否正常,保证煤粉能喷在风口中心,防止风口磨损。发现断煤、结焦、吹管发红、跑风等情况时,立即报告工长并及时处理。   2.煤气事故的抢救   煤气在喷煤系统是用做加热炉的燃料,加热炉及其周围则为煤气区。应注意如发生煤气中毒、着火、爆炸和大量泄漏等煤气事故的发生:   (1)煤气中毒。将中毒者迅速及时地救出煤气危险区域,抬到空气流通的地方,解除阻碍呼吸的衣物,并注意保暖。中毒轻微者,如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可直接送往附近的卫生所急救。中毒较重者,如失去知觉、口吐白沫等症状,应通知煤气防护站和卫生所赶到现场抢救。中毒者未恢复知觉之前,不得送往较远医院急救,送往就近医院抢救时,途中应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并有医护人员护送。有条件的企业或厂矿应设高压氧仓,对煤气中毒者进行抢救和治疗。   (2)煤气着火事故。煤气设施着火时,应逐渐降低煤气压力,通人大量蒸汽或氮气,但设施内煤气压力最低不得小于100Pa,严禁突然关闭煤气闸阀或水封,以防回火而引起爆炸。直径小于或等于100mm的管道起火可直接关闭煤气阀灭火。煤气隔断装置压力表或蒸汽接头应有专人控制操作。   (3)煤气爆炸事故。发生煤气爆炸事故后,应立即切断煤气来源,迅速将残余煤气处理干净,如因爆炸引起着火应按以上第(2)项处理。   3.煤气设施的操作与检修   A煤气设施的操作   除有特别规定外,任何煤气设备均必须保持正压操作。在设备停止生产而保压又有困难时,则应可靠地切断煤气来源,并将内部余气赶净;吹扫和置换煤气设施内部的煤气,应用蒸汽、氮气或烟气为置换介质。吹扫或引气过程中,严禁在煤气设施上挂拉电焊线,煤气设施40m以内严禁火源。   炉子点火时,炉子燃烧系统应具有一定的负压,点火程序必须是先点燃火种,后给煤气,严禁先给煤气后点火。凡送煤气前已烘炉的炉子,其炉膛温度超过800℃时,可不点火直接送煤气,但应严密监视其是否燃烧。   送煤气时不着火或着火后又熄灭,应立即关闭阀门。查清原因,排净炉内混合气体后,再按规定程序重新点火。   凡强制送风的炉子,点火时应先开鼓风机,但不送风,待点火煤气烧着后,再逐步增大供风量和煤气量。停煤气时,应先关所有的烧嘴,然后停鼓风机。   进行煤气设施操作时,要注意风向,必须两人在场,以防煤气泄漏中毒。对煤气压所有可能泄漏煤气的地方,均应挂提醒人们注意的警告标志。送煤气时,应注意检查所有连接部位和隔断装置是否泄漏煤气。  B煤气设施的检修252    煤气设施停煤气检修时必须可靠切断煤气源,并将内部煤气赶净。长期检修或停用的煤气设施,必须打开上下人孔、放散管等,保持实施内部自然通风。进入设备内工作时,应取设备内空气样做CO含量分析。CO含量为50mg/m3时,在设备内连续工作不得超过lh,在CO含量为100mg/m3时,在设备内连续工作不得超过0.5h,200mg/m3时,在设备内工作不得超过15~20min。工作人员在每次进入设备内部工作时间间隔至少在2h以上。   对设备内安全分析空气取样的时间不得早于动火前30min,检修动火工作中每隔2h必须重新分析。工作中断恢复工作前0.5h也要重新分析。取样要有代表性,防止死角,注意煤气密度,在适当位置取样。   若要带煤气作业或在煤气设备上动火,必须要有操作方案和安全措施,并要取得煤气防护站和安全主管部门的批准和煤气防护站人员在场监护。   4.氮气知识及使用氮气的安全注意事项   氮气存在空气中,含量约占78%,是在制氧过程中分离出来的。氮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为1.251kg/m3,比空气略轻。氮气本身无毒,不着火,也不助燃。氮气作为一种化学反应呈惰性的气体,在喷煤系统的生产过程中主要用于磨制和喷吹烟煤时冲淡和降低气氛中含氧量,防止发生爆炸事故。氮气对人体有窒息作用,能使人缺氧而死亡。因此,掌握氮气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A氮气中毒和救护   氮气是一种单纯性窒息气体,氮气进入人的肺部后造成人体缺氧,轻者使人呼吸困难,重者使人神志不清直至死亡。有资料介绍,空气中含氮量最低不能小于18%,氮气的比例不能大于81%。   如果发生氮气窒息,凡参加抢救人员应立即戴好空气呼吸器,迅速将中毒者抬到空气新鲜的地方,并立即通知卫生所医护人员赶到现场急救。如果需要送医院急救,必须经医务人员的同意。运送应注意方法,不能用人背,只能用担架或汽车运送。在护送的途中,必须要有医生和带有氧气呼吸器护送。   B使用氮气的安全注意事项   所有氮气装置(管道、气包等)都要严密无泄漏,并涂成黄色。装有氮气管的工作场所要求通风良好,通风困难的场所要装排气风扇。   在有氮气装置的场所检修时,要至少两人以上,并尽可能站在上风一侧。在检修无人室内氮气装置时,首先对室内空气含氧量进行测定分析,当含O2<18%时。检修人员要配戴氧气呼吸器和有专人监护下进行检修。   严禁用氮气吹扫卫生。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炉缸热制度?影响热制度的因素有哪些?2什么是送风制度?影响理论燃烧温度的因素有哪些?3调节送风制度主要通过哪些参数?4什么是装料制度?影响炉料分布的因素有哪些?5无料钟布料有何特征?6影响批重的因素有哪些?7对造渣制度有何要求?8炉前操作平台包括哪几部分?252 9确定出铁次数的原则是什么?10打开出铁口有哪些方法?11出铁操作有哪些安全注意事项?12放渣操作是怎样进行的?13热风炉的主要燃料有哪些?14影响热风温度的因素有哪些?15热风炉操作有哪些特点?燃烧制度和送风制度分为哪些种类?16煤的基本组成是什么?17对高炉喷吹用煤的性能有何要求?18高炉喷吹系统的组成是怎样的?19喷吹工艺流程有哪些种类?各有何特点?20喷煤正常工作状态的标志是什么?21喷煤罐向高炉喷煤程序是怎样的?22喷吹烟煤操作要点是什么? 252 第五章高炉炉况判断及炉况异常的处理【本章学习要点】本章学习炉况判断方法,包括直接观察法和间接判断法,正常炉况的标志,炉况异常的类型、标志及处理方法,失常炉况的标志及处理。 第一节高炉炉况判断 要保持高炉优质、高产、低耗、长寿,首先就是维持高炉炉况的稳定顺行。从操作方面来看,维持高炉炉况的稳定顺行主要是协调好各种操作制度的关系,做好日常调剂。正确判断各种操作制度是否合理,并准确地进行调剂,掌握综合判断高炉行程的方法与调剂规律,显得尤为重要。观察炉况的内容主要就是判断高炉炉况变化的方向与变化的幅度。这两者相比,首先要掌握变化的方向,使调剂不发生方向性的差错。其次,要掌握各种参数波动的幅度。只有正确掌握高炉炉况变化的方向和各种数据,调剂才能恰如其分。常见的炉况判断方法有直接判断法和利用仪器仪表进行判断。一.直接观测法   高炉炉况的直接判断包括看出铁、看渣、看风口、看料速和探尺运动状态等,这是判断炉况的主要手段之一,尤其是对监测仪表不足的小型高炉更为重要。虽然直接判断法缺乏全面性,并且在时间上有一定的滞后性,但由于其具有直观和可靠的特点,因此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观察方法,也是高炉工长必须掌握的技能。(一)看出铁   主要看铁中含硅与含硫情况,它的变化能反映炉缸热制度、造渣制度、送风制度、装料制度的变化情况。判断生铁含硅高低,主要以铁水流动过程中火花大小、多少,以及试样冷却后的断口颜色为依据。   铁水含硅低时,在出铁过程中,火花矮而多;铁水流动性好,不粘铁沟,铁样断口为白色。随着铁水含硅量的提高,火花逐渐变大、变少,当含硅量超过3.0%时就没有火花了,同时铁水流动性也越来越差,粘铁沟现象越来越严重,铁样断口逐渐由白变灰,结晶颗粒加粗。   看火花估计含硅量要综合看出铁的全过程。既要看主沟火花的多少,又要看小坑出口及其他地方的火花情况,同时还要注意铁水的流速对火花的影响,一般流速快时火花多,这要与硅过低的情况区分开来。目前大型高炉铁沟都加沟盖,很难通过看火花来判断含硅量,这时可以通过看铁样断口来判断炉温。   看生铁含硫情况是以铁水表面“油皮”多少和凝固过程中表面裂纹的变化及铁样断口来观察。铁水表面“油皮”多,凝固时表面颤动,裂纹大,形成凸起状,并有一层黑皮,铁样断口为白色,呈放射状针形结晶,铁样质脆易断时生铁含硫高。随着生铁“油皮”减少,凝固时裂纹变小,形状下凹,铁质坚硬,断口白色减少则生铁含硫降低。高硅高硫时铁样断口虽然是灰色的,但布满白色星点。生铁含硅含硫量直接反映了炉缸热制度与造渣制度是否合理。高炉炉温充足时,生铁中[Si]升高而[S]降低。炉凉时,生铁中[Si]降低而[S]升高;当炉缸温度发生变化时,生铁中[S]的波动幅度比[Si]大。在炉渣成分基本不变的条件下,生铁含[Si]量增加,炉缸温度也相应增加。因此,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可以用生铁含[Si]量来判断炉缸温度,生铁中含[S]量的变动成为判断炉缸温度变化趋势的标志。  1.看火花判断含硅量   (1)冶炼铸造生铁。   当[Si]大于2.5%时,铁水流动时没有火花飞溅;252    当[Si]为2.5%~l.5%时,铁水流动时出现火花,但数量少,火花呈球状;   当[Si]小于1.5%时,铁水流动时出现的火花较多,跳跃高度降低,呈绒球状火花。   (2)冶炼炼钢生铁。   当[Si]为1.0%~0.7%时,铁水流动时火花急剧增多,跳跃高度较低;   当[Si]小于0.7%时,铁水表面分布着密集的针状火花束,非常多而跳得很低,可从铁口一直延伸到铁水罐。   目前,高炉主要以冶炼低硅生铁为主,硅含量一般在0.3%~0.6%之间,应掌握这个区间内火花的变化情况。2.看试样断口及凝固状态判断含硅量(1)看断口。   1)冶炼铸造铁:   当[Si]为1.5%~2.5%时,模样断口为灰色,晶粒较细;   当[Si]大于2.5%时,断口表面晶粒变粗,呈黑灰色;   当[Si]大于3.5%时,断口逐渐变为灰色,晶粒又开始变细。   2)冶炼炼钢生铁:   当[Si]小于l.0%时,断口边沿有白边;   当[Si]小于0.5%时,断口呈全白色;   当[Si]为0.5%~l.0%时,为过渡状态,中心灰白,[Si]越低,白边越宽。(2)看凝固状态。   铁水注入模内,待冷凝后,可以根据铁模样的表面情况来判断。   当[Si]小于1.0%时,冷却后中心下凹,生铁含[Si]越低,下凹程度越大;   当[Si]为1.0%~l.5%时,中心略有凹陷;   当[Si]为1.5%~2.0%时,表面较平;   当[si]大于2.0%以后,随着[Si]的升高,模样表面鼓起程度越大。3.用铁水流动性判断含硅量   在生铁含[S]合格的情况下,可以根据铁水的流动性来判断炉温。   (1)冶炼铸造生铁。   当[Si]为1.5%~2.0%时,铁水流动性良好,但比炼钢铁黏些;   当[Si]大于2.5%时,铁水变黏,流动性变差,随着[Si]的升高黏度增大。   (2)冶炼炼钢生铁。铁水流动性良好,不粘沟。4.生铁含[S]的判断(1)看铁水凝固速度及状态。   1)当[S]小于0.04%时,铁水很快凝固;   2)当[S]在0.04%~0.06%时,稍过一会儿铁水即凝固,生铁含[S]越高,凝固越慢,含[S]越低,凝固越快;   3)当[S]在0.03%以下时,铁水凝固后表面很光滑;   4)当[S]在0.05%~0.07%时,铁水凝固后表面出现斑痕,但不多;   5)当[S]大于0.1%时,表面斑痕增多,[S]越高,表面斑痕越多。(2)看铁水表面油皮及样模断口。   1)当[S]小于0.03%时,铁水流动时表面没有油皮;   2)当[S]大于0.05%时,表面出油皮;   3)当[S]大于0.1%时,铁水表面完全被油皮覆盖。(3)将铁水注入铁模,并急剧冷却,打开断口观察。   1)当[S]大于0.08%时,断口呈灰色,边沿呈白色;   2)当[S]大于0.1%时,断口为白口,冷却后表面粗糙,如铁水注入铁模,缓慢冷却,则边沿呈黑色。252 出铁过程中前后期铁水成分变化不大,一般说明炉缸工作均匀,炉况正常。若相差较大,说明炉温向某个方向发展,据此可掌握炉况发展的趋势。 (二)看炉渣   炉渣是高炉冶炼的副产品,它反映高炉冶炼的结果,可以用炉渣外观和温度来判断炉渣成分及炉缸温度。   “炼好铁必须先炼好渣”,只有炉渣温度和成分适当,高炉生产才会正常。渣是直接判断炉况的重要手段。一看渣碱度,二看渣温,三看渣的流动性及出渣过程中的变化。1.用炉渣判断炉缸温度   炉缸温度通常是指炉渣与铁水的温度水平。炉热时,渣温充足,光亮夺目。在正常碱度时,炉渣流动性良好,不易粘沟。上下渣温基本一致。渣中不带铁,上渣口出渣时有大量煤气喷出,渣流动时,表面有小火焰。冲水渣时,呈大的白色泡沫浮在水面。   炉凉时,渣温逐渐下降,渣的颜色变为暗红,流动性差,易粘沟,渣口易被凝渣堵塞,打不开;上渣带铁多,渣口易烧坏,喷出的煤气量少,渣面起泡,渣流动时,表面有铁花飞溅。冲水渣时,冲不开,大量黑色硬块沉于渣池。2.用上下渣判断炉缸工作状态   炉缸工作均匀时,上下渣温基本一致。当炉缸中心堆积时,上渣热而下渣凉。放上渣时,开始炉渣温度高而后温度低;边沿堆积时,上渣凉而下渣热,有时渣口打不开,放上渣时,炉渣开始温度低而后温度升高。当炉缸圆周工作不均匀时,各渣口渣温和上、下渣温相差较大。高炉偏料或产生管道时,低料面一侧或接近管道处的渣口比另一侧渣口温度低。3.用渣样判断炉缸温度及碱度   用样勺取样,待冷凝后,观察断口状况,可用来判断炉缸温度及炉渣碱度。   (1)当炉温和碱度高时,渣样断口呈蓝白色,这时炉渣二元碱度为1.2~1.3左右。     (2)若断口呈褐色玻璃状并夹有石头斑点,表明炉温较高,其二元碱度为l.10~1.20左右。   (3)如果断口边沿呈褐色玻璃状,中心呈石头状,一般称之为灰心玻璃渣,表明炉温中等,碱度为1.0~1.1左右。   (4)如果二元碱度为1.3以上时,冷却后,表面出现灰色粉状风化物。   (5)当碱度小于1.0时,将逐渐失去光泽,变成不透明的暗褐色玻璃状渣,易脆。   (6)低温炉渣,其断面为黑色,并随着渣中FeO增加而加深,一般渣中FeO大于2%渣就变黑了。   (7)严重炉凉时,渣会变得像沥青样。   (8)渣中含MnO多时,渣呈豆绿色。   (9)渣含Mg0较多时,渣呈浅蓝色;MgO再增加时,渣逐渐变成淡黄色石状渣,如MgO大于l0%,炉渣断面为淡黄色石状渣。   (10)在酸性渣范围内,渣表面由粗糙变为光滑而有光泽时,说明碱度由高到低,渣易拉丝,渣呈酸性;在碱性渣范围内的炉渣断口呈石头状,表面粗糙。   此外,在看渣时,还应注意比较上渣与下渣的渣温和碱度是否均匀。出渣时前后渣温变化预示着炉况凉热的趋势,这对全面掌握炉缸工作状态和炉缸温度水平都有很大益处。(三)看风口   高炉风口,不仅能反映炉缸热制度,也能反映送风与炉料下降的情况。炉热时,风口明亮,焦炭活跃,无大块生降;炉凉时风口发暗,生降多,甚至某些风口出现涌渣、挂渣。在观察风口时,应注意煤气流分布情况,边缘发展时风口明亮但炉温不高。在喷煤高炉看风口时,还应注意风口前煤粉的燃烧情况,防止煤粉喷吹在圆周方向上不均匀。   风口区是高炉内温度最高的区域。通过观看焦炭在风口区的运动状态和明亮程度,可以判断炉缸圆周各点的工作情况、温度和顺行情况。经常观察风口可以为操作者提供较早的炉况变化情况,能够做出及时的调节,确保高炉稳定顺行。252 1.用风口判断炉缸工作状态   炉缸状态均匀、活跃是高炉顺行的一个重要标志。   (1)各风口明亮均匀,说明炉缸圆周各点温度均匀。   (2)各风口焦炭运动活跃均匀,则炉缸圆周各点鼓风动能适当。   风口明亮均匀、焦炭运动活跃均匀说明炉缸圆周各点工作正常。2.用风口判断炉缸温度   高炉炉况正常,炉温充足时,风口明亮,无生降,不挂渣。在生产中可以通过风口的变化来判断炉况的变化:   (1)炉温下降时,风口亮度也随之变暗,有生降出现,风口同时挂渣。   (2)在炉缸大凉时,风口挂渣、涌渣、甚至灌渣。   (3)炉缸冻结时,大部分风口会灌渣。   (4)如果炉温充足时风口挂渣,说明炉渣碱度可能过高。   (5)炉温不足时,风口周围挂渣。(6)风口破损时,局部挂渣。   在观察风口时,以上几种情况应进行区别,防止调剂手段失当。3.用风口判断顺行情况   高炉顺行时各风口明亮但不耀眼,而且均匀活跃。每小时料批数均匀稳定,风口前无生降,不挂渣,风口破损少。   高炉难行时,风口前焦炭运动呆滞。悬料时,风口焦炭运动微弱,严重时停滞。   当高炉崩料时,如果属于上部崩料,风口没有什么反映。若是下部成渣区崩料很深时,在崩料前,风口表现非常活跃,而崩料后,焦炭运动呆滞。   高炉发生管道行程时,正对管道方向。在管道形成初期风口很活跃,循环区也很深,但风口不明亮;当管道崩溃后,焦炭运动呆滞,有生料在风口前堆积。炉凉若发生管道崩溃,则风口灌渣。冶炼铸造生铁时这种现象较少,而冶炼炼钢生铁时较多。当高炉热行时,风口光亮夺目,焦炭循环区较浅,运动缓慢。   如果发生偏料时,低料面一侧风口发暗,有生料和挂渣。炉凉时则涌渣、灌渣。4.用风口判断大小套漏水情况   当风口小套烧坏漏水时,风口将挂渣,发暗,并且水管出水不均匀,夹有气泡,出水温度差升高。由于各风口对炉况的反应不可能同样灵敏,要着重看反应灵敏的风口,并与其他风口的情况相结合。(四)看料速和探尺运动状态   高炉下料速度受风量大小、批重及其他因素的影响。看料速主要是比较下料快慢及均匀性,看每小时下料批数和两批料的间隔时间。探尺运动状态直接表示炉料的运动状态,真实反映下料情况。   炉况正常时,探尺均匀下降,没有停滞和陷落现象;炉温向凉时,每小时料批数增加;而向热时,料批数减少;难行时,探尺呆滞。   探尺突然下降300mm以上时,称崩料;如果探尺不动时间较长称为悬料;如探尺间经常性地相差大于300mm时,称为偏料(可结合炉缸炉温来判断),偏料属于不正常炉况。如两探尺距离相差很大,若装完一批料后,距离缩小很多时,一般由管道引起。   在送风量及矿石批重不变的情况下,探尺下降速度间接地表示炉缸温度变化的动向及炉况的顺行情况。   通过炉顶摄像装置观看炉顶料流轨迹和料面形状,中心气流和边沿气流的分布情况,还能看到管道、塌料、坐料和料面偏斜等炉内现象。观察时要注意安装位置的对应关系,保证采取的布料措施合适。直接观测法的经验需要在长期生产中实践,不断总结,通过可靠的观察,判断炉况波动。 252 二.仪器仪表监测(间接观察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炉监测范围越来越广,精度越来越高,已成为判断炉况的主要手段。监测高炉生产的主要仪器仪表,按测量对象可分为以下几类:   压力计类:有热风压力计、炉顶煤气压力计、炉身静压力计、压差计等。   温度计类:有热风温度计、炉顶温度计、炉喉十字温度计、炉墙温度计、炉基温度计、冷却水温度计和风口内温度计、炉喉热成像仪等。  流量计类:有风量计、氧量计、冷却水流量计等。   此外还有炉喉煤气分析、荒煤气分析等。   在这些仪表中反映炉况变化最灵敏的是炉体各部静压力计、压差计。高炉可视为上升煤气与下降炉料的逆流容器。搞好顺行的重要环节,就是减少料柱对上升煤气的阻力或上升煤气对料柱的浮力。反映这一相对运动情况的重要指标是上升煤气在各部位的压头损失。不论是原燃料质量变化,送风制度、装料制度的变化,还是热制度与造渣制度变化,所产生的煤气体积变化或通道透气性变化,都先反映到这些仪表上。实践中体会到,它比风压、顶压等仪表反映早,并且它安装的层次多,各方向都有,能确切地指示出妨碍顺行的部位与方向。目前使用的各种仪表中,能反映炉内透气性比较灵敏的仪表是透气性指数,它不仅反映整个高炉的压差变化,还反映压差与风量之间的关系;它不仅是良好的判断炉况的仪表,还能很好地指导高炉操作,每座高炉都有自己不同条件的顺行、难行、管道、悬料等透气性指数范围。(一)利用CO2曲线判断高炉炉况1.炉剖面变化与炉缸工作状态同CO2曲线的关系   炉况正常时,在焦炭、矿石粒度不均匀的条件下,有较发展的两道煤气流,即高炉边沿与中心的气流都比中间环圈内的气流相对发展,这有利于顺行,同时也有利于煤气能量的利用(如果高炉原燃料质量好,粒度均匀,可以使这两道煤气流弱一些)。这种情况下形成边沿与中心两点CO2含量低,而最高点在第三点的双峰式曲线。如果边沿与中心两点CO2含量差值不大于2%,这时炉况顺行,整个炉缸工作均匀、活跃,其曲线呈平峰式。如果高炉煤气流分布失常,炉况难行,可以从煤气曲线中显示出来,其曲线的特征是: (1)炉缸中心堆积时,中心气流微弱,边沿气流发展,这时边沿第一点与中心点CO2差值大于2%(针对某些工厂的高炉而言,下同),有时边沿很低,最高点移向第四点,严重时移向中心,其CO2曲线呈馒头状。   (2)炉缸边沿气流不足,而中心气流过分发展时,由于中心气流过多,而使中心气流的CO2%值为曲线的最低点,而最高点移向第二点,严重时移向第一点,边沿与中心CO2%差值大于2%,其曲线呈“V”形。   (3)高炉结瘤时,使第一点的CO2值升高,炉瘤越大,CO2值越高,甚至第二点、第三点也升高,而炉瘤表面上方的那一点CO2值最低。如果一侧结瘤时,则一侧煤气曲线失常;圆周结瘤时,CO2曲线全部失常。   (4)高炉产生管道行程时,管道方向第一、第二点CO2值下降,其他点则正常,管道方向最高点移向第四点。   高炉崩料、悬料时,曲线紊乱,无一定规则形式,曲线多数表示平坦,边沿与中心气流都不发展。2.炉温与CO2曲线的关系   CO2曲线也可用来预测炉温发展趋势。当CO2曲线各点CO2值普遍下降时,或边沿一、二、三点显著下降,表明炉内直接还原度增加,或边沿气流发展,预示炉温向凉。同时,混合煤气中CO2值也下降。煤气曲线由正常变为边沿气流发展,预示在负荷不变的条件下炉温趋势向凉,煤气利用程度降低。   当边沿一、二、三点普遍上升,中心也上升时,则表示在负荷不变的条件下,煤气利用程度改善,间接还原增加,预示炉温向热。同时,混合煤气中CO2值也将升高,把两者结合起来判断,可以为操作者指出调节的方向。3.炉况与混合煤气成分的关系252    利用CO和CO2含量的比例能反映高炉冶炼过程中的还原度和煤气能量利用状况。   一般在焦炭负荷不变的情况下CO/CO2值升高,说明煤气能量利用变差,预示高炉向凉;CO/CO2值降低,则说明煤气能量利用改善,预示炉子热行。(二)利用热风压力、煤气压力、压差判断炉况   煤气产生于炉缸,煤气压力接近于热风压力。热风压力计安装在热风总管上。热风压力可反映出炉内煤气压力与炉料相适应的情况,并能准确及时地说明炉况的稳定程度,是判断炉况最重要的仪表之一。因为热风压力与炉料粉末的多少、焦炭强度、风量、炉温、喷吹燃料量以及炉缸渣铁量等因素有关。可以说高炉各基本制度的变化均能从热风压力表上看出征兆。在一定的冶炼条件下,风量与风压成一定的比例关系,每座高炉适宜的风压水平可通过生产实践去摸索。   炉顶煤气压力计安装在炉顶煤气上升管上,它代表煤气在上升过程中克服料柱阻力而到达炉顶时的煤气压力,简称炉顶煤气压力。常压高炉的炉顶煤气压力对判断炉况有一定的作用,常压高炉炉况正常时,煤气压力稳定(大钟打开向炉喉布料时炉顶煤气压力出现周期性瞬时下降,属正常情况。)若炉顶压力经常出现向上或向下的波动,表示煤气流分布不稳或发生管道和崩料。悬料时,由于炉内不易接受风量,产生的煤气量少,炉顶煤气压力明显降低。在看炉顶煤气压力表数值时,应防止假象(如测量元件堵塞时,则读数很小或为零;当煤气清洗系统积灰时,则压力较高),应与风量、热风压力表结合起来观察与判断(因为它还与风量、炉顶煤气放散阀开度以及炉况波动等因素有关)。   热风压力与炉顶压力的差值近似于煤气在料柱中的压头损失,称为压差。热风压力计更多地反映出高炉下部料柱透气性的变化,在炉顶煤气压力变化不大时,也表示整个料柱透气性的变化;而炉顶煤气压力计能更多地反映高炉上部料柱透气性的变化。   当炉温向热时,由于炉内煤气体积膨胀,风压缓慢上升,压差也随之升高,炉顶煤气压力则很少变化,高压炉顶操作时更是如此。   当炉温向凉时,由于煤气体积缩小而风压下降,压差也降低,炉顶压力变化不大或稍有升高(常压炉顶操作)。   煤气流失常时,下料不顺,热风压力剧烈波动。   高炉顺行时,热风压力相对稳定,炉顶压力也相应稳定,因此,压差只在一个小范围内波动。   高炉难行时,由于料柱透气性相对变差,使热风压力升高,而炉顶压力降低,因此压差升高;高压炉顶操作时虽然炉顶煤气压力不变,因热风压力的升高,压差也是增加的。高炉崩料前热风压力下降,崩料后转为上升,这是由于崩料前高炉料柱产生明显的管道,而崩料后料柱压缩,透气性变坏。   高炉悬料时,料柱透气性恶化,热风压力升高,压差也随之升高。(三)利用冷风流量计判断炉况   冷风流量计安装在放风阀与热风炉之间的冷风管道上,是判断炉况的重要仪表之一。它与风压变化相对应。在正常操作中,增加风量,热风压力随之上升。   在判断炉况时,必须把风量与风压结合起来考虑。当料柱透气性恶化时,风压升高,风量相应自动减少;当料柱透气性改善时,风压降低,而风量自动增加。炉热时,风压升高而风量降低;炉温向凉时,则相反。(四)利用炉顶、炉喉、炉身温度判断炉况   (1)利用炉顶温度判断炉况。炉顶温度系指煤气离开炉喉料面时的温度,它可以用来判断煤气热能利用程度;也用来判断炉内煤气的分布。测定炉顶煤气温度的热电偶一般装在煤气上升管根部或煤气封盖上,其曲线呈“波浪”形。   正常炉况时,煤气利用好,各点温差不大于50℃(对某些高炉而言),而且相互交叉。   炉缸中心堆积时,各点温差大于50℃(对某些高炉而言,下同),甚至有时达l00℃左右,曲线分散,而且各点温度水平普遍升高。   (2)利用十字测温判断炉况。252    (3)利用炉身温度判断炉况。(五)利用透气性指数指导高炉操作   (1)指导选择变动风压风量的时机,掌握变动效果。透气性指数在炉况正常时稳定,增加风量后,风压相应增加,透气性指数仍稳定在炉况正常区。其值变化很小或稍有增加,则表示选择的加风时机好,炉况接受所增加的风量。若增加风量后,风压上升过多,透气性指数下降,则表示选择的加风时机不太好。当透气性指数下降到正常炉况的边缘时,应立即减风。否则,强行加风,势必破坏炉况顺行。   (2)可观察变动风温、喷煤量的时机与幅度是否合适。当调剂的时机与幅度恰当时,表现调剂后透气性指数变化不大。若调剂不当,在不需要提炉温时,增加风温、喷煤量或者提风温加煤量过多时,必然逐渐影响炉内煤气体积增加,透气性指数下降。反之,需要提炉温,而调剂措施不够时,炉温继续向凉,透气性指数增加。若不注意这些变化并作相应调整,都会破坏炉况顺行。   (3)指导高炉的高压与常压的转换操作。高压改常压,煤气体积大量增加,应先减少风量,为了不破坏高炉顺行,减少风量的标准是保持在常压下的透气性指数仍在正常炉况区间。常压改高压,煤气体积缩小,可以增加风量,其增加量也是要使透气性指数稳定在正常炉况区。(4)指导悬料处理与休风后的复风。悬料后要坐料,而坐料后回多少风压、风量比较合适,休风后复风要多少风压、风量都要注意透气性指数的情况。当不在正常炉况区时,说明回风的风压不合适,风压高,风量大,炉内透气性接受不了,必须立即调整。而回风后稳定在正常炉况区即便料线暂时还没有自由活动,只要透气性指数稳定,探尺很快就会自由活动的。其他各种仪表,在各个高炉上,在一定条件下,都有自己合理的范围,应在实践中摸索。以上各仪表的变化都反应了一定的炉况变化,其变化规律将在炉况失常及事故章节中描述。(六)利用光谱分析、铁水红外测温技术测定铁水温度   (1)炼铁高炉炉前铁水光谱分析技术。攀钢研制成功的炼铁高炉炉前铁水光谱分析技术成功应用于攀钢钒钛磁铁矿的理化检验生产。攀钢炼铁因原料主要为高钛型钒钛磁铁矿,其产品钒钛生铁普遍存在铁水温度低、流动性差的特点,虽可以使用化学方法分析,但分析速度和精度无法满足现代高炉冶炼需要。攀钢用该方法所取试样无裂纹、无杂质、无气孔、白口化好,取样合格率由不足70%达到96%以上,报告发出时间由以前平均约20min降低到12min左右,大大缩短了分析时问,极大地提高了攀钢炉前生铁试样分析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同时,试样精密度、分析准确度、层析情况等都已达到国家相关标准的要求。该项技术的成功开发和应用进一步强化了化检验对炼铁生产的指导作用,为攀钢高炉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2)济钢高炉采用铁水红外测温技术。济钢l号高炉采用铁水红外测温技术,可准确测量铁水温度,减少了炉温波动,炉温稳定指数由使用前的0.1192降为0.1073,[Si]含量由原来的0.521%降为0.485%。 三、炉况综合判断   炉况综合判断并非把所观察到的各种现象机械地综合在一起,而是要分析各种炉况的主要特征。每种失常炉况,都有一个或几个现象是主要的,例如判断是否悬料,决定性质的反映是探尺停滞,其他如风压升高,风量降低,透气性指数下降等都是判断的补充条件。炉热、严重炉冷也有风压升高,风量降低,透气性指数下降的现象。而决定悬料是否在上部时,除探尺停滞还要观察上部压差是否升高。决定边缘煤气轻重的主要是炉喉煤气CO2曲线和炉顶十字测温,判断炉墙结厚的主要是热流强度和水温差。  第二节高炉炉况失常及处理    原燃料的物理及化学性能的变化、高炉操作条件的改变、操作的失误等,都会使高炉原有的煤气分布、高炉炉缸的工作状态、炉料的下降状况等发生改变,使高炉顺行遭到破坏,导致炉况波动或失常。由于高炉的冶炼周期长、热惯性大,高炉由顺行变为失常的过程也是逐渐发生的,252 失常前往往有一些征兆可以通过高炉操作参数的变化判断出来。只要及时发现和抓住这些变化,果断采取相应措施,就可以避免高炉失常或减轻高炉失常的程度。当高炉操作参数发生变化时,应首先检查显示和记录数据的仪表设备是否发生故障,并对高炉操作参数和其他变化进行综合分析,做出正确判断,采取相应的措施。一、正常炉况标志   正常炉况的标志为:   (1)风口明亮、风口前焦炭活跃、圆周工作均匀,无生降,不挂渣,风口烧坏少。   (2)炉渣热量充沛,渣温合适,流动性良好,渣中不带铁,上、下渣温度相近,渣中FeO含量低于0.5%,渣口破损少。   (3)铁水温度合适,前后变化不大,流动性良好,化学成分相对稳定。   (4)风压、风量和透气性指数平稳,无锯齿状。   (5)高炉炉顶煤气压力曲线平稳,没有较大的上下尖峰。   (6)炉顶温度曲线呈规则的波浪形,炉顶煤气温度一般为150~350℃,炉顶煤气四点温度相差不大。   (7)炉喉、炉身温度各点接近,并稳定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   (8)炉料下降均匀、顺畅,没有停滞和崩落的现象,探尺记录倾角比较固定,不偏料。   (9)炉喉煤气CO2曲线呈对称的双峰型,尖峰位置在第二点或第三点,边缘CO2与中心相近或高一些;混合煤气中CO2/CO的比值稳定,煤气利用良好。曲线无拐点。   (10)炉腹、炉腰和炉身各处温度稳定,炉喉十字测温温度规律性强,稳定性好。冷却水温差符合规定要求。二、异常炉况标志与调节   由于影响高炉冶炼进程的因素错综复杂,所以炉况总是处于不断的波动中,一旦处理不及时或方向性错误,就会引起炉况失常。炉况失常的原因很多,失常的表现也是各种各样的,但基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煤气流分布失常;另一类是热制度失常。前者表现为边缘气流或中心气流过分发展,以致出现炉料偏行或管道行程等。而后者表现为炉凉或炉热等。一般情况下,炉况失常多始于煤气流分布失常,失常轻会引起炉温变化或下料不顺,严重时就会出现炉凉,甚至造成顽固悬料、炉缸冻结或结瘤等重大事故。   与正常炉况相比,炉温波动较大,煤气流分布稍见失常,采用一般调剂手段,在短期内可以恢复的炉况,称为非正常炉况或异常炉况。(一)炉温向热1.炉温向热的标志   (1)热风压力缓慢升高。   (2)冷风流量相应降低。   (3)透气性指数相对降低。   (4)下料速度缓慢。   (5)风口明亮。   (6)炉渣流动良好、断口发白。   (7)铁水明亮,火花减少。2.炉温向热的调节   首先分析炉温向热原因,然后采取相应的调节措施:   (1)向热料慢时,首先减煤,减煤量应根据高炉炉容的大小和炉热的程度而定;如风压平稳可少量加风。   (2)减煤后炉料仍慢,富氧鼓风的高炉可增加氧量0.5%~l%。   (3)炉温超规定水平,顺行欠佳时可适当撤风温。   (4)采取上述措施后,如风压平稳,可加风,加风数量应根据高炉的大小和炉热的程度而定。252    (5)料速正常后,炉温仍高于正常水平,可根据高炉炉容的大小和炉热的程度适当调整焦炭负荷。   (6)如果是原、燃料质量改变而导致的炉温向热,且是较长期影响因素,应根据情况相应调整焦炭负荷。   (7)如果高炉原、燃料称量设备出现误差,应迅速调回到正常水平。(二)炉温向凉  1.炉温向凉的标志   (1)热风压力缓慢下降。   (2)冷风流量相应增加。   (3)透气性指数相对升高。   (4)下料速度加快。   (5)风口暗淡,有生降。   (6)炉渣流动性恶化,颜色变黑。   (7)铁水暗淡。2.炉温向凉的调节   首先分析向凉原因,然后采取相应调节措施:   (1)下料速度加快,炉温向凉时,增加煤粉喷吹量,适当减风。(2)煤粉喷吹量增加后,料速仍然较快,富氧鼓风的高炉可适当减氧。   (3)如风温有余,顺行良好,可适当提高风温,加风温应考虑接受高炉的能力,防止由于加风温而导致高炉难行。   (4)采取上述措施,料速仍然较快,可再减风,直至料速恢复正常水平。   (5)料速正常后,炉温仍低于正常水平,可适当减负荷。   (6)如果是原、燃料质量改变而导致的炉温向凉,且是较长期影响因素,应根据情况相应调整焦炭负荷。   (7)如原燃料称量误差,应迅速调回正常水平。   (8)如果是风口漏水应及时更换,冷却设备漏水,根据第9章有关内容进行调整。(三)管道行程   管道行程是高炉横截面某一局部区域气流过分发展的表现。它的形成主要原因是原燃料强度降低、粉末增多,风量与料柱透气性不相适应。此外,低料线作业、布料不合理、风口进风不均及操作炉型不规则等也会造成管道行程。   1.管道行程标志   (1)管道行程时,风压趋低,风量和透气性指数相对增大。管道堵塞后风压回升,风量锐减,风量与风压呈锯齿状反复波动。   (2)管道部位炉顶温度和炉喉温度升高。高炉中心出现管道时,炉顶四点煤气温度成重合,炉喉十字测温中心温度升高。      (3)炉顶煤气压力出现较大的高压尖峰,管道部位炉身静压力降低。   (4)管道部位炉身水温差略有升高。   (5)下料不均匀,时快时慢。   (6)风口工作不均匀,管道方位风口忽明忽暗,出现生降现象。   (7)渣铁温度波动较大。   (8)管道严重时,管道方向的上升管时常发生炉料撞击声音。   2.管道行程调节(1)当出现明显的风压下降,风量上升,且下料缓慢的不正常现象,应及时减风。(2)富氧鼓风高炉应适当减氧或停氧,并相应减煤或停煤,如炉温较高可撤风温50~100℃。   (3)当探尺出现连续滑落,风量风压剧烈波动时应转常压操作并相应减风。252    (4)出现中心管道时,钟式高炉可临时改若干批双装,无钟高炉临时装若干批ac>ao的料或增加内环的矿石布料份数。   (5)若出现边缘管道时,可临时装入若干批正双装,无钟高炉可在管道部位采用扇形布料或定点布料装若干批炉料。   (6)管道行程严重时要加净焦若干批,以疏松料柱,防止炉冷。   (7)采取上述措施无效时,可放风坐料,并适当加净焦,恢复时压差要相应降低0.01~0.02MPa。   (8)如管道行程长期不能得到处理,应考虑休风堵部分风口,然后再逐渐恢复炉况。(四)边缘气流发展及中心堆积   高炉上下部调节不相适应、鼓风动能偏低、旋转溜槽磨漏等,都会造成边缘气流发展及中心堆积。1.边缘气流发展的标志   (1)风压偏低,风量和透气性指数相应增大,风压易突然升高而造成悬料。   (2)炉顶和炉喉温度升高,波动范围增大,曲线变宽。   (3)炉顶压力频繁出现高压尖峰,炉身静压升高,料速不均,边缘下料快。   (4)炉喉煤气CO2曲线边缘降低,中心升高,曲线最高点向中心移动,混合煤气CO2降低,炉喉十字测温边缘升高,中心降低。   (5)炉腰、炉身冷却设备水温差升高。   (6)风口明亮,个别风口时有大块生降,严重时风口有涌渣现象或自动灌渣。   (7)渣铁温度不足,上渣热,下渣偏凉。   (8)铁水温度先凉后热,铁水成分高硅高硫。2.边缘气流发展的调节   (1)采取加重边缘,疏通中心的装料制度。钟式高炉可适当增加正装料比例,无钟高炉可增加外环布矿份数,或减少外环布焦份数。   (2)批重过大时可适当缩小矿石批重,控制料层厚度。   (3)炉况顺行时可适当增加风量和喷煤量,但压差不得超过规定范围。   (4)炉况不顺时可临时堵1~2个风口,或缩小风口直径。   (5)检查大钟和旋转溜槽是否有磨漏现象,若已磨漏应及时更换。(五)边缘气流不足及中心过分发展1.边缘气流不足的标志   (1)风压偏高,风量和透气性指数相应降低,出铁前风压升高,出铁后风压降低。   (2)炉顶和炉喉温度降低,波动减少,曲线变窄。   (3)炉顶煤气压力不稳,出现高压尖峰,炉身静压力降低。   (4)炉喉煤气CO2曲线边缘升高,中心降低,曲线最高点向边缘移动,综合煤气CO2升高,炉喉十字测温边缘降低,中心升高。   (5)料速不均,中心下料快。   (6)炉腰炉身冷却设备水温差降低。   (7)风口暗淡不均显凉,有时出现涌渣现象,但不易灌渣。   (8)上渣带铁多,铁水物理热不足,生铁成分低硅高硫。2.边缘气流不足的调节   (1)采取减轻边缘、加重中心的装料制度,钟式高炉可适当增加倒装比例,无钟高炉可适当减少边缘布矿份数,或增加布焦份数,并相应减轻焦炭负荷。   (2)批重小时可适当增加矿石批重,但不宜影响顺行太大。   (3)料线低时可适当提高料线。   (4)鼓风动能高时可适当减少风量和喷煤量,但压差不宜低于正常范围的下限水平。   (5)炉况顺行时可考虑适当扩大风口直径,但鼓风动能不得低于正常水平。(6)炉况不顺时可考虑采取洗炉措施,炉渣碱度可适当降低,维持正常碱度的下限水平。252  三、失常炉况的标志及处理   由于某种原因造成的炉况波动,调节得不及时、不准确和不到位,就会造成炉况失常,甚至导致事故产生。采用一般常规调节方法,很难使炉况恢复,必须采用一些特殊手段,才能逐渐恢复正常生产。   炉况失常原因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基本操作制度不相适应。送风制度、装料制度、热制度和造渣制度不相适应时,将破坏高炉的顺行,使炉况失常。   (2)原燃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发生大的波动,尤其是这种波动不为操作人员所得知时,影响就更为严重。此种类型的失常是经常性的,只有按精料方针加强原燃料入炉前的准备与处理,才能根本解决问题。   (3)分析与判断的失误,导致调整方向的错误。同一种失常征兆,其发展方向和程度,往往不易把握,所以分析问题要把握住本质,防止做出错误的判断,导致操作失误,造成严重后果。   操作失误包括对炉况发展的方向、发展的程度的判断不够正确与及时。这类失误往往是操作者操作水平、工作责任心等主观因素造成,属于经常性的主观因素。只有加强技术培训,提高操作水平,严格按高炉操作标准化操作,才可逐渐减少失误。   (4)意外事故。包括设备事故与有关环节的误操作两个方面。这类事故来得突然,带有偶然性。消除这类事故在于加强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严格按条例办事。   失常炉况包括低料线、悬料、炉墙结厚、炉缸堆积、炉冷、炉缸冻结、高炉结瘤等。(一)低料线   高炉用料不能及时加入到炉内,致使高炉实际料线比正常料线低0.5m或更低时,即称低料线。低料线作业对高炉冶炼危害很大,它打乱了炉料在炉内的正常分布位置,改变了煤气的正常分布,使炉料得不到充分的预热与还原,引起炉凉和炉况不顺,诱发管道行程。严重时由于上部高温区的温度大幅波动,容易造成炉墙结厚或结瘤,顶温控制不好还会烧坏炉顶设备。料面愈低,时间愈长,其危害性愈大。1.低料线的原因   (1)上料设备及炉顶装料设备发生故障。   (2)原燃料无法正常供应。   (3)崩料、坐料后的深料线。2.低料线的危害   (1)破坏炉料的分布,恶化了炉料的透气性,导致炉况不顺。   (2)炉料分布被破坏,引起煤气流分布失常,煤气的热能和化学能利用变差,导致炉凉。   (3)低料线过深,矿石得不到正常预热,为补足热量损失。势必降低焦炭负荷,使焦比升高。   (4)炉缸热量受到影响,极易发生炉冷,风口灌渣等现象,严重时会造成炉缸冻结。   (5)炉顶温度升高,超过正常规定,烧坏炉顶设备。(6)损坏高炉炉衬,剧烈的气流波动会引起炉墙结厚,甚至结瘤现象发生。   (7)低料线时,必然采取赶料线措施,使供料系统负担加重,操作紧张。3.低料线的处理      当引起低料线的情况发生后,要迅速了解低料线产生的原因,判断处理失常所需时间的长短。根据时间的长短,采取控制风量或停风的措施,尽量减少低料线的深度。   (1)由于上料设备系统故障不能拉料,引起顶温高(无料钟炉顶大于250℃,小高炉钟式炉顶大于500℃,液压炉顶大于400℃,开炉顶喷水或炉顶蒸汽控制顶温,必要时减风(顶温小于l50℃后应及时关闭炉顶喷水),减风的标准以风口不灌渣和保持炉顶温度不超过规定为准则。   (2)不能上料时间较长,要果断停风。造成的深料线(大于4m),可在炉喉通蒸汽情况下在送风前加料到4m以上。   (3)由于冶炼原因造成低料线时,要酌情减风,防止炉凉和炉况不顺。252    (4)低料线1h以内应减轻综合负荷5%~l0%。若低料线lh以上和料线超过3m在减风同时,应补加净焦或减轻焦炭负荷,以补偿低料线所造成的热量损失。冶炼强度越高,煤气利用越好,低料线的危害就越大,所需减轻负荷的量也要相应增加。   (5)当装矿石系统或装焦炭系统发生故障时,为减少低料线,在处理故障的同时,可灵活地先上焦炭或矿石,但不宜加入过多。一般而言集中加焦不能大于4批;集中加矿不能大于2批,而后再补回大部分矿石或焦炭。当低料线因素消除后应尽快把料线补上。   (6)赶料线期间一般不控制加料,并且采取疏导边沿煤气的装料制度。当料线赶到3m以上后、逐步回风。当料线赶到2.5m以上后,根据压量关系情况可适当控制加料,以防悬料。   (7)低料线期间加的炉料到达软熔带位置时,要注意炉温的稳定和炉况的顺行。   (8)当低料线不可避免时,一定要果断减风,减风的幅度要取得尽量降低低料线的效果,必要时甚至停风。4.操作实例   马钢2500m3高炉长时间I临时休风的炉况恢复。   马钢2500m3高炉采用PW型中罐无料钟炉顶、皮带上料。l995年12月4日因主皮带纵向撕裂,在料线亏至9m,在休风料没有进入炉腰的情况下,非计划临时休风118.5h。主皮带突发故障后,由于采取一系列措施,使高炉在复风后一天半时间内炉况恢复正常。这次事故处理及炉况恢复是在无前例可参考的情况下进行的,有一定教训和经验值得总结。   (二)悬料   炉料停止下降,延续超过正常装入两批料的时间,即为悬料;经过3次以上坐料未下,称顽固悬料。1.悬料的原因   悬料主要原因是炉料透气性与煤气流运动不相适应。它可以按部位分为上部悬料、下部悬料;还可以按形成原因分为炉凉、炉热、原燃料粉末多、煤气流失常等引起的悬料。2.悬料主要征兆  (1)悬料初期风压缓慢上升,风量逐渐减少,探尺活动缓慢。  (2)发生悬料时炉料停滞不动。  (3)风压急剧升高,风量随之自动减少。  (4)顶压降低,炉顶温度上升且波动范围缩小甚至相重叠。(5)上部悬料时上部压差过高,下部悬料时下部压差过高。  在处理悬料过程中要注意,当风压、风量、顶压、顶温、风口工作及上下部压差都正常,只黾探尺停滞时,应首先考虑探尺是否有故障。3.悬料的预防  (1)低料线、净焦下到成渣区域,可以适当减风或撤风温,绝对不能加风或提高风温。  (2)原燃料质量恶化时,应适当降低冶炼强度,禁止采取强化措施。  (3)渣铁出不净时,不允许加风。     (4)恢复风温时,幅度不超过50℃/h,加风时每次不大于150m3/min。  (5)炉温向热料慢加风困难时,可酌情降低煤量或适当撤风温。4.悬料处理  悬料如果处理不当,会使高炉炉况出现大的波动,甚至造成炉冷事故。一旦发现悬料现象必须立即处理。在处理悬料的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若采用等型垄戛处理悬料时应避免出铁前进行,防止风口灌渣,造成更大事故。在坐料过程中必须确保风口不灌渣,一般可在坐料前打开渣口,可以防止风口灌渣。   (1)出现上部悬料征兆时,可立即用改常压(不减风)操作;出现下部悬料征兆时,应立即减风处理。252    (2)炉热有悬料征兆时,立即停氧、停煤或适当撤风温,及时控制风压;炉凉有悬料征兆时应适当减风。   (3)探尺不动同时压差增大,透气性下洚,应立即停止喷吹,改常压放风坐料。坐料后恢复风压要低于原来压力。   (4)当连续悬料时,应缩小料批,适当发展边沿及中心,集中加净焦或减轻焦炭负荷。   (5)坐料后如探尺仍不动,应把料加到正常料线后不久进行第二次坐料。第二次坐料应进行彻底放风。   (6)如悬料坐不下来可进行休风坐料。  (7)每次坐料后,应按指定热风压力进行操作,恢复风量应谨慎。     (8)热悬料可临时撤风温处理,降风温幅度可大些。坐料后料动,先恢复风量、后恢复风温,但需注意调剂量和作用时间,防炉凉。   (9)冷悬料难于处理,每次坐料后都应采取低风压、小风量、高风温恢复,并适当加净焦。转热后应小幅度恢复风量,注意顺行和炉温,防热悬料和炉温反复。严重冷悬料,避免连续坐料,只有等净焦下达后方能好转,此时应及时改为全焦操作。   (10)连续悬料不好恢复,可以停风临时堵风口。      (11)连续悬料坐料,炉温要控制高些。   (12)坐料前应观察风口,防止灌渣与烧穿,悬料坐料期间应积极做好出渣出铁工作。   (13)严重悬料(指炉顶无煤气,风口不进风等),则应喷吹铁口后再坐料。   (14)悬料消除,炉料下降正常后,应首先恢复风量到正常水平,然后根据情况,恢复风温、喷煤及负荷。(三)连续塌料   探尺停滞不动,然后又突然下落,称为塌料。连续停滞、塌料称为连续塌料。连续塌料会影响矿石预热和还原,特别是下部连续塌料,能使炉缸急剧向凉,甚至造成炉缸冻结事故,必须及时果断处理。1.连续塌料的征兆   (1)探尺连续出现停滞和塌落现象。   (2)风压、风量不稳,剧烈波动,风量接受能力变差。   (3)顶压出现向上尖峰,并且剧烈波动,顶压逐渐变小。   (4)风口工作不均,部分风口有生降和涌渣现象,严重时自动灌渣。   (5)炉温波动,严重时铁水温度显著下降,放渣困难。2.处理方法   (1)立即减风到能够制止崩料的程度,使风压、风量达到平稳。   (2)适当减轻焦炭负荷,严重时加入适量净焦。   (3)临时缩小矿批,减轻焦炭负荷,采用疏导边缘和中心的装料或酌情疏导边缘。   (4)出铁后彻底放风坐料,回风压力应低于放风前压力,争取探尺自由活动。   (5)只有炉况转为顺行,炉温回升时才能逐步恢复风量。(6)减氧或停氧。 (四)炉缸堆积1.炉缸堆积的原因   (1)原、燃料质量差,强度低,粉末过多,特别是焦炭强度降低影响更大。   (2)操作制度不合理。主要包括:   a长期边缘过分发展,鼓风动能过小,或长期减风,易形成中心堆积;   b长期边缘过重或鼓风动能过大,中心煤气过度发展,易形成边缘堆积;   c长期冶炼高标号铸造生铁,或长期高炉温、高碱度操作;   d造渣制度不合理,Al2O3和MgO含量过高,炉渣粘度过大;   e长期过量喷吹。252 (1) 冷却强度过大,或设备漏水,造成边缘局部堆积。炉缸堆积分为炉缸中心堆积和边缘堆积两种,见表4—28。                           表4—28高炉炉缸堆积对比表2.炉缸堆积征兆   (1)接受风量能力变坏,热风压力较正常升高,透气性指数降低。   (2)中心堆积上渣率显著增加,出铁后,放上渣时间间隔变短。   (3)放渣出铁前憋风、难行、料慢,放渣出铁时料速显著变快,憋风现象暂时消除。   (4)风口下部不活跃,易涌渣、灌渣。   (5)渣口难开,带铁,伴随渣口烧坏多。   (6)铁口深度容易维护,打泥量减少,严重时铁门难开。   (7)风口大量破损,多坏在下部。   (8)边缘堆积一般先坏风口,后坏渣口;中心堆积一般先坏渣口,后坏风口。   (9)边缘结厚部位水箱温度下降。3.炉缸堆积处理   (1)改善原、燃料质量,提高强度,筛除粉末。   (2)边缘过轻则适当调整装料制度,若需长期减风操作,可缩小风口面积、改用长风口或临时选择堵塞部分风口。   (3)边缘过重,除适当调整布料外,可根据炉温减轻负荷,扩大风口。   (4)改变冶炼铁种。冶炼铸造铁时,改炼炼钢生铁;冶炼炼钢生铁时,加均热炉渣、锰矿洗炉。降低炉渣碱度,改变原料配比,调整炉渣成分。   (5)减少喷吹量,提高焦比,既避免热补偿不足,又改善料柱透气性。   (6)适当减小冷却强度。加强冷却设备的检查,防止冷却水漏入炉内。252    (7)保持炉缸热量充沛,风、渣口烧坏较多时,可增加出铁次数、临时堵塞烧坏次数较多的风口。渣口严重带铁时,出铁后应打开渣口喷吹,连续烧坏应暂停放渣。   (8)若因护炉引起,应视炉缸水温差的降低,减少含钛炉料的用量,改善渣铁流动性。(9)处理炉缸中心堆积,上部调整装料顺序和批重,以减轻中心部位的矿石分布量。   (10)若因长期边重,引起炉缸边缘堆积,上部调整装料,适当疏松边缘。另外,在保持中心气流畅通的情况下,适当扩大风口面积。 (五)炉冷   炉冷是指炉缸热量严重不足,不能正常送风,渣铁流动性不好,可能导致出格铁、大灌渣、悬料、结厚、炉缸冻结等恶性事故。1.炉冷发生的原因   (1)冷却设备大量漏水未及时发现和处理,停风时炉顶打开水未关。   (2)缺乏准备的长期停风之后的送风。   (3)长时间计量和装料错误,使实际焦炭负荷或综合负荷过重,或煤气利用严重恶化,未能及时纠正。   (4)连续塌料或严重管道行程,未得到及时制止。   (5)长期低料线作业,处理不当。   (6)边缘气流过分发展、炉瘤、渣皮脱落以及人为操作错误等。2.炉冷征兆炉冷分初期向凉与严重炉冷。它们的征兆分别为:   A初期向凉征兆   (1)风口向凉。   (2)风压逐渐降低,风量自动升高。   (3)在不增加风量的情况下,下料速度自动加快。   (4)炉渣变黑,渣中FeO含量升高,炉渣温度降低。   (5)容易接受提温措施。   (6)顶温、炉喉温度降低。   (7)压差降低,透气性指数提高,下部静压力降低。   (8)生铁含硅降低,含硫升高,铁水温度不足。   B严重炉冷征兆   (1)风压、风量不稳,两曲线向相反方向剧烈波动。   (2)炉料难行,有停滞塌陷现象。   (3)顶压波动,悬料后顶压下降。   (4)下部压差由低变高,下部静压力变低,上部压差下降。   (5)风口发红,出现生料,有涌渣、挂渣现象。 (6)炉渣变黑,渣铁温度急剧下降,生铁含硫升高。3.处理方法   (1)必须抓住初期征兆,及时增加燃料喷吹量,提高风温,必要时减少风量,控制料速,使料速与风量相适应。   (2)要及时检查炉冷的原因,如果炉冷因素是长期性的,应减轻焦炭负荷。   (3)严重炉凉且风口涌渣时,风量应减少到风口不灌渣的最低程度。为防止提温造成悬料,可临时改为按风压操作,保持顺行。   (4)炉冷时除采取减少风量、提高风温、增加燃料喷吹量等提温的措施外,上部应加入净焦和减轻焦炭负荷。   (5)组织好炉前工作。当风口涌渣时,及时排放渣铁,防止自动灌渣,烧坏风口。   (6)严重炉冷且风口涌渣,又已悬料时,只有在出渣出铁后才允许坐料。放风时,当个别风口进渣时,可加风吹回(不宜过多)并立即往吹管打水,不急于放风,防止大灌渣。252 (7)若高炉只是一侧炉凉时,首先应检查冷却设备是否漏水发现漏水后及时切断漏水水源。若不是漏水造成的经常性偏炉凉,应将此部位的风口直径缩小。(六)炉缸冻结   由于炉温大幅度下降导致渣铁不能从铁口自动流出时,就表明炉缸已处于冻结状态。1.炉缸冻结的原因   (1)高炉长时间连续塌料、悬料、发生管道且未能有效制止。   (2)由于外围影响造成长期低料线。   (3)上料系统称量有误差或装料有误,造成焦炭负荷过重。   (4)冷却器损坏大量漏水流入炉内,没有及时发现和处理。   (5)无计划的突然长期休风。(6)装料制度有误,导致煤气利用严重恶化,没有及时发现和处理。   (7)炉凉时处理失当。如果在高炉日常生产操作中,出现以上情况,高炉操作者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避免炉缸冻结事故的发生。2.炉缸冻结的处理   (1)果断采取加净焦的措施,并大幅度减轻焦炭负荷,净焦数量和随后的轻料可参照新开炉的填充料来确定。炉子冻结严重时,集中加焦量应比新开炉多些,冻结轻时则少些。同时应停煤、停氧把风温用到炉况能接受的最高水平。   (2)堵死其他方位风口,仅用铁口上方少数风口送风,用氧气或氧枪加热铁口,尽力争取从铁口排出渣铁。铁口角度要尽量减小,烧氧气时,角度也应尽量减小。   (3)尽量避免风口灌渣及烧出情况发生,杜绝临时紧急休风,尽力增加出铁次数,千方百计及时排净渣铁。   (4)加强冷却设备检查,坚决杜绝向炉内漏水。   (5)如铁口不能出铁说明冻结比较严重,应及早休风准备用渣口出铁、保持渣口上方两个风口送风,其余全部堵死。送风前渣口小套、三套取下,并将渣口与风口间用氧气烧通,并见到红焦炭。烧通后将用炭砖加工成外形和渣口三套一样、内径和渣口小套内径相当的砖套装于渣口三套位置,外面用钢板固结在大套上。送风后风压不大于0.03MPa,堵铁口时减风到底或休风。   (6)如渣口也出不来铁,说明炉缸冻结相当严重,可转入风口出铁,即用渣口上方两个风口,一个送风,一个出铁,其余全部堵死。休风期间将两个风口问烧通,并将备用出铁的风口和二套取出,内部用耐火砖砌筑,深度与二套齐,大套表面也砌筑耐火砖,并用炮泥和沟泥捣固并烘干,外表面用钢板固结在大套上。出铁的风口与平台间安装临时出铁沟,并与渣沟相连,准备流铁。送风后风压不大于0.03MPa,处理铁口时尽量用钢钎打开,堵口时要低压至零或休风,尽量增加出铁次数,及时出净渣铁。(7)采用风口出铁次数不能太多,防止烧损大套。风口出铁顺利以后,迅速转为备用渣口出铁,渣口出铁次数也不能太多,砖套烧损应及时更换,防止烧坏渣口二套和大套。渣口出铁正常后,逐渐向铁口方向开风口,开风口速度与出铁能力相适应,不能操之过急,造成风口灌渣。开风口过程要进行烧铁口,铁口出铁后问题得到基本解决,之后再逐渐开风口直至正常。(七)炉墙结厚   炉墙结厚分为上部结厚和下部结厚。上部结厚主要是由于对边缘管道行程处理不当,原燃料含钾、钠高或粉末多,低料线作业,炉内高温区上移且不稳定等因素造成的。下部结厚多是炉温、炉渣碱度大幅波动,长期边缘气流不足,炉况长期失常,冷却强度过大,以及冷却设备漏水,长期堵风口等因素造成的。 复习思考题 1高炉炉况判断的方法有哪些?直接观测法主要观测哪些内容?252 2炉温与CO2曲线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3正常炉况的标志是怎样的?4如何调节炉温向凉?5什么是管道行程?如何调节?6炉况失常的原因有哪些? 252 第六章高炉技术的发展【本章学习要点】本章学习高炉强化冶炼和冶炼低硅生铁的技术措施,了解高炉大型化、自动化及非高炉炼铁的发展情况。新技术革命的浪潮,带来一个新的信息,似乎化工材料或新型材料将取代传统的金属材料,钢铁工业已是“夕阳工业”。这对一些发达国家而言,也许是事实。因为在这些国家,钢铁工业已获得长足的发展,它经历了发展、成熟和衰减阶段,转而向高级、精密、尖端、智能方向发展,以获取更大的利润。但是,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只处于工业化的初始阶段,具有与发达国家完全不同的特点,发展包括钢铁在内的原材料工业,已成为国家中长期经济发展规划的内容。对于新型材料的发明研制,需要一定的技术基础,其广泛应用,更需要其他各种技术的协调,尽管我国某些技术已居于世界前列,但总的技术状况还是比较落后的,因此开发应用各种新型材料还有一个过程,即使研究出具有钢铁性能的新材料,但要完全取代钢铁是很难做到的。因此,在相当一段时期内,高炉炼铁仍将是钢铁生产中的主要手段,而且必须加快炼铁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总的发展方向是:节约能源、资源,提高设备效率,实现全方位自动化,加强环境保护,实行综合治理。第一节炼铁新技术一、冶炼低硅生铁与高炉强化冶炼的技术随着炼钢技术的发展,生铁中的硅作为发热剂的意义早已不很重要,为了满足无渣或少渣炼钢的需要,炼钢生铁含硅量逐渐降低。同时,低硅生铁对于铁水炉外预处理(脱磷、脱硫)是有益的。再者,冶炼低硅生铁对降低焦比提高产量也是很有益的。一般生铁中硅(Si)每降低1%,焦比降低4~7kg/t铁。最近l0年来,国内外高炉冶炼低硅生铁有新的进展和突破。我国炼钢生铁含硅量在20世纪70年代ω(Si)为0.8%左右,现在也降低到0.6%左右,有些厂高炉铁水含硅量已降低到规(Si)为0.2%~0.4%。为了降低生铁含硅量,降低焦比,提高生铁产量,可以采取以下途径:1.降低焦比和渣量降低焦比和渣量,也就是减少SiO2的来源,抑制硅的还原反应,从而降低[Si]含量。同时,降低焦比,使软熔带下移,滴落带缩小,因而不利于硅的还原。2.提高烧结矿和球团矿的碱度及MgO含量烧结矿和球团矿的碱度及MgO含量会影响熔滴温度和硅的还原,从而影响到[Si]含量。碱度和MgO愈高,则烧结矿和球团矿的熔滴温度愈高,软熔带位置愈低,于是滴落区间愈小,不利于硅的还原;同时碱度和MgO愈高,SiO2在滴落带的反应性降低,也不利于硅的还原,因此,高碱度和高MgO烧结矿及球团矿有利于冶炼低硅生铁。3.适当提高炉渣的二元和三元碱度炉渣的二元碱度指m(Cao)/m(SiO2),三元碱度指m(CaO+MgO)/m(SiO2)。提高炉渣的二元和三元碱度,可降低炉渣中SiO2的反应性,从而可以抑制硅的还原。如杭钢和唐钢的高炉冶炼,MgO含量分别为13%和l5%.三元碱度分别为l.55和1.45。4.精料精料水平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熟料率;(2)矿石品位;(3)矿石的高温冶金性能;(4)合理的炉料结构;(5)原料成分的稳定;(6)粒度合适且均匀。5.提高风温和富氧鼓风252 提高风温和富氧鼓风虽然有促使炉缸温度升高,促进硅还原和[Si]升高的作用,但由于使焦比降低和使软熔带下移,又有抑制硅还原和使[Si]降低的作用;同时,富氧鼓风使煤气中CO分压pco升高,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抑制硅还原的作用。所以,提高风温和富氧鼓风不仅有利于冶炼高温生铁,而且也有利于冶炼低硅生铁。高炉富氧鼓风是提高产量和提高喷吹量降低焦比以提高综合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因此富氧鼓风得到了国内外高炉普遍应用。1)高炉富氧鼓风冶炼特点高炉富氧鼓风冶炼的特点如下:(1)理论燃烧温度升高。富氧鼓风理论燃烧温度升高,炉身和炉顶温度降低。如氧量超过一定限度,由于t理过高,导致高炉不顺。富氧鼓风必须与喷吹燃料配合,控制适当的t理,才能发挥富氧鼓风的最佳效果。(2)煤气量减少。富氧鼓风由于氧浓度提高,N2量降低,单位生铁的煤气量减少,因而允许提高冶炼强度,增加产量。但是,如果冶炼强度不变,由于风量减少,影响风口前焦炭回旋区缩小,从而导致边缘气流发展。(3)间接还原基本不变。富氧鼓风因N2量降低,炉内煤气CO浓度增加,在一定范围内有利于间接还原反应进行。但是CO浓度对氧化铁还原的影响是递减的,而且在焦比接近于不变的情况下,富氧并没有增加单位被还原Fe的CO量,所以有利于间接还原的影响是有限的;而且富氧后由于温度场分布的改变,间接还原进行的温度带高度缩小,富氧后因产量提高使炉料在间接还原区停留时间缩短,这两方面都不利于间接还原的进行。所以间接还原基本上维持原来不富氧时的水平。在富氧量超过一定限度,风量降低幅度太大,鼓风带入炉内热量相对减少,影响炉料加热和还原,将使焦比升高。(4)煤气发热量提高。富氧鼓风由于N2量减少,煤气发热量相应提高。根据鞍钢2号高炉试验数据,富氧1%,煤气发热量提高3.4%。2)富氧鼓风冶炼操作富氧鼓风冶炼操作的调整如下:(1)富氧鼓风煤气体积减少,要相应缩小风口面积,富氧1%,风口面积缩小l%~1.4%,控制炉腹煤气速度接近或略高于富氧前水平。(2)富氧鼓风t理提高,要相应增加喷煤量。(3)高炉操作上,原则固定氧量,调整风量。(4)炉况不顺,特别连续崩悬料时,要首先停氧停煤,并相应减轻焦炭负荷。(5)高炉临时故障放风至80%以下,或鼓风机突然停风时,要迅速关闭快速切断阀,然后切断氧气来源。(6)在氧气分配上,风温低或风机能力不足的高炉,可优先供氧。相反,喷煤量较少,风温较高的高炉,应减少氧量或停止富氧。(7)富氧鼓风炉缸、炉腹部位冷却设备水温差稍有升高,炉身降低,注意冷却水量调整。6.高压操作炉顶煤气压力越高,则煤气中C0分压pco越高,越不利于硅的还原。因此,高压操作在一定程度上有降低[Si]的作用,有利于冶炼低硅生铁。在高炉的净煤气管道上设置调压阀组,依据阀组阀门关闭的程度来升高和调控炉顶压力,一般认为高炉炉顶压力为0.03MPa以上,叫高压操作。目前,高压操作在我国已经非常普遍。部分小型高炉的顶压已达到0.08MPa左右,甚至达到0.10MPa,大型高炉顶压达到0.2~0.3Pa,是强化高炉冶炼、提高产量、降低焦比的重大措施。随着炉顶压力提高,高炉冶炼进程和炉前工作节奏加快,必须采取一系列适应措施,才能保证高压操作顺利进行。1) 高压操作冶炼特征高压操作冶炼的特征如下:252 (1)压头损失降低。提高炉顶压力,在冶炼强度不变的情况下,总压头损失降低,但沿高度方向各部位降低幅度并不一致。下部风口至炉腰间增加,炉腰以上降低幅度较大。因此,生产过程产生的难行或悬料多发生在炉子下部。故高压操作时如何采取措施减少下部压头损失,对充分发挥高压效果具有重要意义。(2)边缘气流发展。提高炉顶压力,煤气速度降低,特别是边缘降低幅度较大,据有关高炉测定,炉顶压力每提高0.01MPa,炉喉煤气速度降低5.6%,从而促进边缘气流发展。所以,高压操作必须相应加风,特别是炉顶压力增加幅度较大时,应适当减小风口面积。(3)煤气停留时间延长。提高炉顶压力,煤气在炉内停留时间延长,有利于还原反应进行,也有利于焦比降低。(4)有利稳定顺行。提高炉顶压力,由于压头损失降低,流速减慢,作用于炉料的浮力也相应降低,炉料比较容易下降,因而有利于炉况稳定顺行。(5)除尘器瓦斯灰量减少。高炉炉顶压力由常压转为0.08MPa时,炉尘量降低20%~50%,现代高炉炉顶压力提高到0.15~0.25mPa,炉尘量常低于10kg/t。2)高压效果各高炉由于冶炼条件和操作指导方针不同,高压实际增产效果差别很大。一般高炉每提高顶压0.01MPa,增产率为2%~3%,且随顶压提高增产率递减。在现代高炉上,顶压每提高0.01MPa,增产率降为l.1±0.2%。高压操作可降低焦比,其主要原因有:(1)提高炉顶压力,则煤气体积缩小,在风量大致不变的情况下,煤气在炉内停留时间延长,增加了矿石与煤气的接触时间,有利于矿石还原。(2)由于现在使用的球团矿和烧结矿都具有微孔隙和小孔隙,存在着大量的内表面,高压加快了气体在这些微小孔隙内的扩散速度。(3)气体扩散速度加快使得矿石还原速度加快,并且提高炉顶压力后,加速了CO分解(2CO=CO2+C)反应,分解出碳存在于矿石之间,也能加速矿石还原反应。(4)提高炉顶压力后瓦斯灰吹出量降低,吹出的碳量也相应减少。在现代高炉上炉顶压力提高到0.15—0.25MPa时,每提高顶压0.01MPa,降低焦比的幅度不到l%。提高炉顶压力,对硅还原反应不利(SiO2+2C=[Si]十2CO),因而高压操作有利于降低生铁含硅量,有利于获得低硅生铁。7.喷吹燃料喷吹燃料,尤其是喷吹天然气和重油,由于可以大幅度降低焦比和渣量,降低燃烧温度,因此可以减少SiO2的来源和抑制硅的还原。同时,炉缸内活跃,热状态稳定,高炉的硫负荷低,生铁成分波动小,因而生铁的[Si]可以控制在下限水平。所以,喷吹燃料有利于冶炼低硅生铁。综上所述,一切有利于改善高炉冶炼条件的途径,均有利于降低生铁含硅量。此外,国外一些高炉采用喷脱硅剂进行炉内铁水预脱硅试验,主要喷吹石灰石粉,铁鳞和炉尘等。还有新近发展起来的铁水炉外脱硅技术。二、高炉大型化和自动化钢铁生产设备的大型化、高效化、自动化是现代国内外钢铁工业发展的总趋势。1.高炉大型化目前,世界高炉大型化、现代化的趋势和水平可以概括为:高炉容积4000~5000m3,日产生铁能力1.0~1.3万t,年产规模300~400万t,焦比由过去的(700~800)kg/t降低到(240~300)kg/t,重油比(80~120)kg/t铁,或天然气l50m3/t铁,或煤比(150~200)kg/t铁,有的已突破250kg/t铁,富氧25%~40%,风温l300~1400℃;高压250~300kPa,渣量由过去的(700~1000)kg/t铁,降低到(150~300)kg/t铁,熟料率80%~l00%,利用系数(2.3~3.0)t/(m3·d),生铁含硅<0.5%,含硫<0.03%,我国现有l000m3252 高炉30多座,最大的为宝钢的高炉,为、4063m3。国外最大的高炉为5580m3。2.高炉自动化随着高炉检测技术和计算机的发展,在高炉大型化的要求和推动下,高炉的自动化有了迅猛的发展,以计算机的广泛运用为其主要标志。1)高炉检测技术的发展现代高炉检测技术的发展集中表现在:开发更多的检测项目;使用微型计算机运算和补正以提高检测精度;开发设备诊断技术。主要有:(1)料面形状测量。采用辐射线或超声波式料面仪测料面形状(如图6—1所示)。(2)煤气流分布测量。测定方法是把热电偶直接通电,使测温点加热到规定温度,停止通电后,煤气流将测温点冷却,测定其冷却速度并补正煤气成分、温度和压力的影响,就可得出煤气流速。将探针在炉喉半径各点上进行测量后,便得出煤气流分布情况。所有这些操作和处理均由计算机来执行(如图6—2所示)。图6-1测量料面形状的几种方法a)机械式,测量l0点,时间60s,精度±-50mm;b)微波式,测量时间l20s,精度±l30mm径向各点C)激光式,测量料面一部分,时间20s,精度±50mm(3)炉顶煤气成分分析。主要包括:除尘器后总的煤气成分分析和炉喉两垂直径向上各点煤气分析。使用固定探针,一次取样,然后依次自动分析各个样品。分析仪器采用带微型计算机的色谱仪和质谱仪。(4)软熔带的测量。测量方法有:在炉身静压力计测量数据的基础上推算的方法;以炉喉煤气流分布为基础,划分为多个同心圆模型推算的方法;从炉顶插入特殊导线,以其残存长度直接测定的方法;从炉顶插入热电偶,以其长度和测得的温度进行推算的方法;插入垂直或倾斜探测器测量的方法;在炉料中装入示踪原子的方法等。(5)炉料下降速度的测量。最近开发的炉料下降速度测量方法有电磁法和电阻法。日本新日铁公司利用磁场原理,用传感器测量料层下降。传感器安装在炉身各层及各个方向耐火砖内,利用下降的矿石和焦炭二者导磁率的不同,测定炉料下降速度。电阻式传感器是用测量料层的电阻确定焦、矿层的下降速度。(6)风口前的检测。主要有:用工业电视测量风口前焦炭回旋区的状况,焦炭粒度和温度水平等;测量炉内微压变化,了解悬料、崩料、管道行程等炉况,并可推断焦炭回旋区状况;测量各风口的风量和风口前端的温度等。252 图6-2某高炉煤气流分布测定系统1—探针;2—卷扬电动机;3—补偿导线;4—计算机;5—加热用可变电阻;6—加热用变压器;7—探针位置指示器;8—煤气流速计;9—温度计;10—开关;11—控制盘;12—加热用导线(7)设备诊断。主要包括风口破损的诊断;炉身冷却系统破损的诊断;耐火材料烧损的诊断。(8)焦炭水分测量。目前常用中子水分计测量焦炭水分。所用的中子源为Cf-252射源,其中子与γ射线平均能量为2MeV,水分测量为0~15%,密度为(0~1)g/m3。除了上述各种检测技术外,还有煤粉喷吹量测量和渣、铁水测温等新技术。2)高炉生产过程的部分自动控制国内外先进高炉的部分生产过程,如鼓风机、热风炉、炉顶煤气压力调节,装料和喷吹燃料等系统,已采用计算机实现了自动控制。(1)热风炉的自动控制。计算机控制热风炉的主要内容是确定最佳的燃烧制度,根据燃烧废气成分分析、废气温度和炉顶燃烧温度等参数,自动调节助燃空气和煤气量,自动确定换炉时间和进行换炉。以及自动显示和打印各种参数及报表。与人工操作相比较,自动控制能节省燃料,保持送风温度、风量和风压稳定,安全可靠,充分发挥热风炉的能力和提高热风炉的寿命。(2)装料系统的自动控制。它主要包括装料设备的顺序控制和焦炭、铁矿石及其他原料的自动称量、装料顺序控制。相应的控制系统由两部分组成,即高炉自动操作所必须的基本功能环节和由于添加计算机而具有的附加功能。(3)高炉的自动控制。高炉冶炼过程进行着复杂的传质、传热和传动量过程,影响因素多,采用电子计算机实现高炉冶炼过程的自动控制十分困难。尽管如此,高炉上采用电子计算机控制,经过30年的研究和探索,现在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高炉的自动控制方法有两大类:一为前馈控制,二为反馈控制。控制高炉的一般方案如图6—3所示。前馈控制就是控制输入参数(炉料和鼓风),使首尾一致,尽量减少输入参数的波动。对于高炉来说,前馈控制尤为重要。因为高炉的纯时延和时间常数很长,如果输入参数波动很大,为了校正高炉的偏离而采取的措施,尚未产生全部效应之时,可能遇到新的变化,使措施无效,甚至造成更大困难。252 图6-3一般高炉控制方案反馈控制就是根据输出参数,如铁水成分、铁水温度、煤气成分、料柱透气性等偏离预定标准值的程度,改变输入参数以消除波动。以上两种控制方法,前馈控制是基础,反馈控制也是必不可少的,但后者只有在前者的基础上才能发挥作用。利用计算机模拟高炉的操作系统称为高炉的数学模型。高炉数学模型是高炉计算机系统的灵魂。它是比较完整的数学表达式,每一个高炉计算机系统都必须由若干数学模型支持其工作。功能越完备的系统,其数学模型的构成就越齐全和完善。高炉数学模型的种类很多,按使用目的划分,有控制模型和解析模型;按模型构造方法划分,有统计模型、物料及热平衡模型,反应工程学模型和控制论模型。目前,高炉计算机控制领域里还有大量的课题亟待研究和解决,主要是:高炉冶炼过程规律性的深入研究,探索和建立更完善的数学模型;高炉检测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为计算机提供更准确可靠的检测参数和信息;高炉的各种操作,必须逐步完善,由性能良好适合于自动控制的机械所代替。高炉自动化的发展是实现全面自动化,但要达到这一目标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三、高炉喷吹还原气体高炉在风口喷吹含碳氢化合物高的辅助燃料,会产生理论燃烧温度降低等不良影响。若将重油和天然气等辅助燃料转化为还原气体(CO、H2)再喷入高炉内,就可以避免辅助燃料直接喷入时的不利影响,取得更好的喷吹效果。高炉喷吹还原气体的研究工作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60~70年代进入工业性试验,目前仍在进行广泛的研究和实验。1.还原气体的制取方法高炉喷吹还原气体中的CO和H2的含量应在90%以上,温度应高于1000℃。目前制取还原气体的主要方法是重油和天然气的裂化转化法,其次还有高炉煤气清洗转化法等。2.还原气体喷入高炉的方法关于还原气体喷入高炉的方法,目前尚无定论。喷入还原气体的目的在于,提高炉内煤气中还原气氛的浓度,从而发展间接还原,降低直接还原度。因此,最好是从间接还原进行最激烈的区域喷入,即从炉身下部、炉腰或炉腹处喷入。若喷人位置过高,则还原气体与炉料的接触时间短,同时温度太低,还原气体分布不均,难以吹透炉子中心,因而不利于还原气体参加还原,使还原气体的利用率降低。若喷入位置太低,比如从风口喷入,则因还原气体的温度不高,将会使炉缸温度降低,同时将使炉缸煤气量增大,对顺行不利。但是,正在研究的还原鼓风新工艺,却采用还原气体从风口喷入的方法。252 高炉喷吹还原气体的工艺是可行的,是高炉炼铁的一项新技术。但目前这一工艺仍然处于试验研究阶段,尚有许多课题有待研究和解决。关键在于寻求更经济合理的制取还原气体的方法,其次在于探索更有效的喷吹方法和制度。四、高炉使用金属化炉料高炉使用金属化炉料(或称为预还原炉料),是将铁矿石的部分还原任务移出或提前到生产烧结矿或球团矿阶段进行。这样可以减少铁矿石在高炉内还原消耗的碳量,即减少焦炭的消耗量。此外,金属化炉料的冷强度高。由于金属化炉料基本不含Fe2O3,相当一部分FeO已还原为金属铁,如果还原过程中膨胀减小,避免了异常膨胀,因而大大提高了烧结矿和球团矿的热强度,减少了高炉内还原过程中的破碎,改善了料柱的透气性。再有,金属铁的存在能明显提高炉料传热能力,加速炉内热交换过程。由于金属化炉料的上述特点,高炉使用金属化炉料后,焦比将大幅度降低,生产率大幅度提高。但由于迄今为止制取金属化炉料的成本较高,高炉冶炼所能节约的费用通常还不能补偿生产金属化炉料的费用,因此高炉使用金属化炉料暂时还不经济。但可以预料,随着直接还原炼铁方法的完善和发展,供高炉冶炼的金属化铁矿原料的数量势必增加,因而高炉使用金属化炉料这一新技术也将得到发展。五、原子能在炼铁中的应用近20年来,由于原子能工业迅速发展,工业发达国家对在黑色冶金工业的各个环节中,特别是在炼铁中运用原子能表现出极大兴趣。随着原子动力技术的发展和原子反应堆功率的增大,生产的热能和电能的价格逐渐降低,逐渐接近甚至低于由矿物燃料(煤、石油、天然气)生产的热能和电能的价格。由原子能装置所生产的无论是电能还是热能,在黑色冶金工业中都可以利用。加热鼓风是高炉生产中利用原子能最简单的方式,在原子反应堆冷却剂的温度为1200℃的条件下,原子热能可以直接用来加热鼓风。若利用原子反应堆的热能直接炼铁,则原子反应堆的类型取决于还原所必须的温度。上述各种在炼铁中运用原子能的途径,有的仅是一种设想。但可以预料,随着原子能和钢铁冶金工业以及整个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炼铁中运用原子能的技术也必将得到发展。六、等离子体炼铁等离子体是一种新的能源技术,其实质是将工作气体(氧化性、还原性、中性均可)通过等离子发生器(等离子枪)的电弧,使之电离,成为等离子体。这时的气体不是分子结构,而是由带电的正离子和电子组成。显然,等离子体在总体上是电中性的,所以有人称它为物质的第四态。这种等离子体是一种具有极高温度(可达3700~4700℃,甚至更高)的热源。它与常规电弧比较,不但有较高的电热转换效率,还有较高的传热效率。等离子体用于炼铁过程,将极大地加速其物理化学过程,成倍地提高生产率。目前,等离子体主要用于直接还原和熔融还原。第一节非高炉炼铁通常钢铁企业的炼铁工艺由焦化、烧结、高炉冶炼几个工序共同来完成。总的来看,铁矿资源蕴藏量极大,而炼焦用煤日渐短缺,传统的钢铁工业是严重的污染源。近十几年来,从根本上解决不用炼焦煤炼铁的非高炉炼铁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一、电炉炼铁高炉炼铁法主要是靠焦炭在风口前的燃烧热及鼓风显热为其热源。而电炉法则是用电阻发热值为主要热源,固体的炭质材料主要起还原剂和增碳剂的作用。252 电炉炼铁法的优点除了不用焦炭或用少量焦粉外,由于炉体矮,高度仅数米,因而不要求像高炉那样的原料强度,故原料的选择范围宽。但由于电耗高,电炉炼铁法的采用一直局限在像水能资源丰富或电价低廉的地方。若能靠原子能发电得到廉价电力,那么电炉炼铁法也是可供选择的工艺之一。二、直接还原炼铁直接还原是一种不用焦炭的非高炉炼铁方法。其产品为海绵铁,主要用于电炉炼钢。直接还原炼铁方法已有30多种。但按燃料和还原剂种类可分为气体还原剂法和固体还原剂法两大类。按还原器的类型可分为流化床、竖炉、反应罐和回转窑四大类。图6-4为几种直接还原方法的工艺流程示意图。图6-4主要直接还原工艺流程示意图三、熔融还原熔融还原法是除了电炉炼铁和直接还原法以外的另一类非高炉炼铁法。熔融还原的方法种类繁多,曾先后提出过90余种,但只有少数通过了实验,进入半工业试验阶段。预还原的装置多为流化床或竖炉,终还原装置有转炉型、竖炉型和电炉型3大类。表6—1为熔融还原的几种代表性方法。252 表6-1熔融还原的代表性方法熔融还原法的优点是解决了气体直接还原法中的制气问题,不用天然气和重油;可生产与高炉法一样的铁水,避免了高炉软熔带对冶炼的不利影响;有利于喷射冶金、等离子体冶金、复合吹炼、铁水预处理和炉外精炼等现代冶金技术的综合运用。熔融还原处于半工业试验阶段,但可以预料,熔融还原是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和竞争力的新炼铁方法,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复习思考题1.降低生铁含硅量的途径有哪些?2.高炉大型化和自动化有何特点?3.简述原子能在炼铁中的应用。4.简述非高炉炼铁工艺流程和特点。252 第七章炼钢的原材料【本章学习要点】本章学习炼钢金属原料的种类及对铁水、废钢、铁合金的要求,常用的铁合金的作用,非金属料的种类、作用及其要求。     原材料的质量和供应条件直接影响炼钢的技术经济指标。保证原材料的质量,既指保证原材料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满足技术要求,还指原材料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保持稳定,这是达到优质、高产、低耗的前提条件。炼钢原材料可分为金属料和非金属料两大类。 第一节 金 属 料    炼钢用的金属料主要有铁水、废钢、生铁、原料纯铁、海绵铁、中间合金材料和铁合金。   一、铁水   铁水是转炉炼钢最主要的金属料,一般占转炉金属料70%以上。铁水的成分、温度是否适当和稳定,对简化、稳定转炉操作,保证冶炼顺行以及获得良好的技术经济指标都十分重要。   转炉炼钢对铁水有如下要求:   1)温度:温度是铁水带入炉内物理热多少的标志,是转炉炼钢热量的重要来源之一。铁水温度过低,将造成炉内热量不足,影响熔池升温和元素的氧化过程,不利于化渣和去除杂质,还容易导致喷溅。一般要求入炉铁水温度不低于l250℃,而且要稳定。   2)硅:铁水中硅的氧化能放出大量的热量,生成的Si02是渣中主要的酸性成分,是影响熔渣碱度和石灰消耗量的关键因素。铁水含硅高,则转炉可以多加废钢、矿石,提高钢水收得率,但铁水含硅量过高,会因石灰消耗量的增大而使渣量过大,易产生喷溅并加剧对炉衬的侵蚀,影响石灰熔化,从而影响脱磷、脱硫。如果铁水含硅量过低,则不易成渣,对脱磷、脱硫也不利。因此,要求铁水含硅质量分数在0.2%~0.6%。   3)锰:锰是钢中有益元素,对化渣、脱硫以及提高炉龄都是有益的。但冶炼高锰生铁将使高炉焦比升高,为了节约锰矿资源和降低炼铁焦比,一般采用低锰铁水,锰质量分数为0.2%~0.4%。   4)磷:磷是一个强发热元素。一般讲磷是有害元素,但高炉冶炼中无法去除磷。因此,只能要求进入转炉的铁水含磷量尽量稳定,且铁水含磷越低越好。   5)硫:硫也是有害元素。炼钢过程虽然可以去硫,但会降低炉子生产率,增加原材料消耗。因此,希望铁水含硫量越低越好,一般要求铁水含硫质量分数小于0.04%。   二、废钢   废钢是电炉炼钢最主要的金属料,其用量约占金属料的70%~90%。氧气转炉炼钢时,由于热量富裕,可以加入多达30%的废钢,作为调整吹炼温度的冷却剂。采用废钢冷却,可以降低铁水量、造渣材料和氧气的消耗,而且比用铁矿石冷却的效果稳定,喷溅少。   按来源,废钢分为返回废钢、拆旧废钢、加工工业的边角余料及垃圾废钢等。返回废钢属于优质炉料。它是在炼钢、轧钢与锻压或精整过程中产生的,如炼钢车间的短尺、废锭、汤道、注余和轧钢或锻压车间的切头、切尾及其他形式的废品等。返回废钢的加工准备工作量小,并均按元素及其含量的多少分类分组保管,因此可随时随地回炉使用。在电炉钢生产上,使用返回废钢具有很大的经济意义,这是因为利用返回废钢作为炉料,可采用不氧化法或返吹法进行冶炼,不仅能够大量地回收贵重合金元素,而且也能降低成本、缩短冶炼时间,进而提高电炉的生产率。返回废钢的种类繁多,各个厂家根据钢种、成分、用途等均进行严格252 的分类分组。从合理使用的角度出发,分得越细越好,这样才能保证冶炼能够顺利的进行。拆除各种废旧机器、汽车、轮船、报废的钢轨与建筑物的构件、各种废旧武器及工具等所获的废钢称为拆旧废钢。工业越高度发达的国家或地区,拆旧废钢占废钢总量的比例越大,然而它的返回周期较长,往往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回炉使用。在钢铁制品的制造过程中,产生的各种边角余料、车屑及料头等,也是废钢的主要来源之一。除车屑外,加工工业的废钢如果没有混入其他杂质及有害元素,只要经过简单的打包、压块等处理,就可很快的回炉使用。垃圾废钢主要是从城市的垃圾中回收罐头筒轻薄料,它们之中含有较高的Sn或Zn;在使用前须将其分离。   废钢按形状、尺寸和对它的成分及密度的要求,可粗略地分为重型废钢、中型废钢、小型废钢、轻型废钢、渣钢和车屑等类。   不同性质的废钢应分类存放。为了准确掌握外来废钢的化学成分。通常是采用多点取样进行分析,并以分析的平均成分作为配料计算的依据。试样的分析方法有火花鉴别和手提光谱仪及化学分析等多种。对于没有经过挑选或化学成分不清的外来废钢,切忌直接卸在料槽或料筐中使用,防止在冶炼过程中出现意外的困难或事故、贵重元素损失和造成熔炼废品。性质相近或成分相克与表面相似或难以区别的废钢不能相邻堆放。如含镍废钢和含钨废钢,因镍和钨这两个元素在冶炼时不能或较难去除,而同时含有这两个元素的钢种又很少,所以含镍和含钨的废钢不能相邻运输与堆放,以免配料或装料时混淆而给冶炼带来困难。又如lCrl8Ni9Ti钢,在冶炼时需要严格控制吸入的氮气,以免生成氮化钛(TiN)夹杂,而铬锰氮钢中,氮是其中的合金元素,含量为0.20%~0.30%,如果混入,就会给JCrl8Ni9Ti带来大量的氮化钛夹杂,且这两种钢的外表颇为相似,都不易生锈和没有磁性,因此极易混淆,所以不能相邻堆放。还有高速钢的切头与Crl2切头,由于它们的锻造性能都很差,切头呈开花形状,外表不易区别,为了避免混淆,也不能相邻堆放。废钢入炉前应仔细检查与挑选,严禁混入封闭器皿、爆炸物和毒品,各种废旧武器及枪炮弹等必须拆除信管、导火索及未爆炸的弹药等,防止在熔化过程中发生爆炸。废钢中严防混入钢种成分限制的元素和Cu、Pb、Zn、Sn等有色金属。Zn的熔点低,极易挥发,氧化产物氧化锌侵蚀炉盖耐火材料,尤其是对硅砖炉盖的危害更大;Pb的熔点更低,且密度大、易挥发,很难溶于钢中,因此如果炉料混有Pb时,不仅能毒化污染空气,也极易毁坏炉底;Cu和Sn使钢产生热脆。废钢应清洁干燥、少锈,应尽量避免带入泥土、沙石、油污、耐火材料和炉渣等杂质。否则不能准确地确定金属液的重量,而于冶炼过程中因钢液重量不准而影响化学成分的准确控制;浇注时,因钢液重量不足,容易造成短尺废品;电炉炼钢用不氧化冶炼时,易增加合金元素的烧损。此外,铁锈还能使钢中的氢含量增加。某些重要的特殊废钢,还要经过酸洗,以便去除氧化铁皮及表面杂质。废钢应有合适的外形尺寸和单重。轻薄料经分选去杂后采用打包、压块,对切屑采用装桶或冷、热压块的办法使之密实,如果利用切屑获得高质量的炉料,也可先将切屑熔化成料锭,但该法成本较高,在生产中并不常用,以便一次装入炉内,缩短装料时间;重型废钢应预先进行切割、冷剪、落锤、爆破解体,解体和切割,以保证顺利装料,既不撞伤炉体又有利于加速废钢熔化。电炉炼钢废钢越密实越好,炉料的最大块度和重量随炉子大小及装料方法而定,采用炉顶装料的块度可比炉门装料的大一些;炉门装料最大允许的块度随炉门大小而定,另外,对于人工装料还要有合适的重量。为了保证电炉冶炼操作顺利进行,轻、中、重型废钢的装料比例要合适,最大块度的钢铁料每炉不能装得过多。电炉钢炉料的合适尺寸见表7—1。表7—1 电炉炼钢对炉料尺寸的一般要求252     三、生铁生铁在电炉炼钢中,一般被用来提高炉料或钢中的碳含量,并可解决废钢或重料来源不足的困难。严格说来,电炉炼钢用的生铁应分为配料生铁及增碳生铁两种。由于生铁中含碳及杂质较高,故电炉钢炉料中的生铁配比不能过高,通常为10%~25%,最高不超过30%,如果配比再高,将会引起全熔碳过高,而延长冶炼时间,不仅增加电耗.也降低炉衬的使用寿命。电炉炼钢对生铁的质量要求较高,一般S、P含量要低,Mn不能高于2.5%,Si不能高于l.2%。如果硅含量过高将会侵蚀炉衬或延缓熔池的氧化沸腾时间。用于还原期增碳的生铁必须选用无锈及S、P含量均小于0.05%的优质生铁。通常炼钢生铁的碳含量不小于2.75%,一般在3%~4%之间,在生铁成分表中不列出碳含量。电炉炼钢用生铁的化学成分应符合GB717—82规定。由于生铁的C、Si、Mn含量的变化较宽,为了便于炼钢工调整成分使用,增碳生铁的C、Si、Mn、S、P等含量应提供准确的成分。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可用返回废铁代替配料生铁。返回废铁主要是经加工破碎的钢锭模、中注管、底盘、帽口壳、铸铁轧辊以及其他各种废铸铁机件或制品等。返回废铁因多锈及S、P杂质含量较高,故不适用于还原期调整碳的成分。除此以外,低磷、低硫生铁可作为冷却剂用。当铁水不足时,可用生铁作为辅助金属料。四、原料纯铁原料纯铁主要用于电炉炼钢不氧化法或返吹法冶炼低碳钢或超低碳高合金钢的配料中,也可作为永磁合金、精密合金、电工合金等重熔合金及粉末冶金的用料。原料纯铁中的C、P及其他杂质的含量非常低,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一种特殊钢,因此又称为软钢。原料纯铁的冶炼比较困难,成本较高。原料纯铁的熔点高、不易熔化,所以使用时不仅要求成分准确、表面清洁且块度要小。原料纯铁的牌号与化学成分见GB9971~88。    五、海绵铁   海绵铁是用氢气或其他还原性气体还原精铁矿而得。一般是将铁矿石装入反应器中,通入氢气或C0气体,也有的使用固体还原剂,在低于铁矿石软化点以下的温度范围(500~1000℃)内反应,不生成铁水,也没有熔渣,整个还原过程中矿石保持原状,仅把氧化铁中的氧脱掉,从而获得多孔性的金属铁即是海绵铁。   海绵铁在电炉炼钢中可代替废钢铁料使用,解决废钢铁料供应不足的实际困难。海绵铁中金属铁含量较高,S、P含量较低,杂质较少。电炉炼钢直接采用海绵铁可大大缩短冶炼时间,进而提高了电炉钢的生产率。另外,以海绵铁为炉料还可减少钢中的非金属夹杂物以及氮含量。海绵铁质轻、疏松多孔、在空气中具有较强的吸水能力,所以使用前应保持干燥或以红热状态入炉。   六、中间合金材料中间合金材料是高质量的特殊专用料,它是通过合金元素配料重熔后制得,常作为冶炼高温合金或精密合金的炉料,有的也能用于钢液的脱氧。对于那些易氧化或密度较小的元素,当冶炼要求含量较高时,是很难直接加入到钢液中去的,又由于回收率不准而影响252 化学成分的准确控制。因此,往往利用合金配料重熔后得到的中间合金材料作为炉料进行冶炼。所以在中间合金材料中,易氧化或密度较小的元素(A1、Ti、Si、B、Mg、Ca等)含量较高或种类较多。特殊的中间合金料经粉碎后,可用于钢液的脱氧。合金元素的重熔过程也是合金的提纯过程,因此中间合金材料中的杂质及气体含量较少。不难看出,利用中间合金材料为炉料进行冶炼,化学成分稳定,且纯洁度较高,但成本比较昂贵。中间合金材料应按炉分别存放与运输。目前,中间合金材料尚无统一标准,各个厂家均是根据本单位的生产条件或用途等自定。    七、铁合金铁合金是脱氧及合金化材料。用于钢液脱氧的铁合金叫做脱氧剂;用于调整钢液成分的铁合金叫做合金剂。炼钢常用的铁合金有:1.硅铁。硅铁主要用于脱氧剂和合金化。硅铁的牌号及化学成分见GB2272--87。硅铁中的杂质为P、Al等,它们含量的多少对硅铁的粉化有很大的影响。在冶炼后期大量加入硅铁时,要考虑钢液中磷含量的变化,硅铁中的氢含量也较高,因此硅铁必须烤红并经恒温脱氢处理后使用。2.硅铁粉。硅铁粉是一种价格较为便宜的优质脱氧剂。常用的有含Si75%和含Si45%的两种,由相应成分的硅铁块粉碎而成。硅铁粉的密度稍大,渣况不良时,约有部分能与钢液直接接触而降低钢液的纯洁度。此外,硅铁粉加入后易使熔池平静而吸气。硅铁粉的使用粒度一般小于lmm,水分小于0.5%,干燥温度为100~150℃,时间大于8h。   3.锰铁。锰铁主要用于钢液的脱氧和合金化。锰铁可由高炉或电炉生产,但高炉只能炼制碳素锰铁。此外,还有电硅热法及电解法生产的金属锰。高炉炼制的锰铁牌号及化学成分见GB4007─83。电炉炼制的锰铁牌号及化学成分见GB3795─87。电硅热法生产的金属锰牌号及化学成分见GB2774─87。电解法生产的金属锰牌号及化学成分见GB3418─87。锰铁中的有害杂质是磷,除金属锰外,一般锰铁中磷含量均较高,特别是高炉锰铁中磷含量更高,因此冶炼高锰钢时,要采取一切措施尽量降低钢液中的磷含量。锰铁中碳含量越高,磷含量就越高,价格也就越便宜。因此,在钢种的C、P规格成分允许时,应尽量使用高碳锰铁。金属锰在铁合金领域内属于C、P及其他杂质含量均很低的精炼产品。其中,电硅热法生产的杂质略多些,而电解法生产的杂质较少些,但氢的含量却很高,这对冶炼白点敏感性强的钢号是很不利的。因此,电解金属锰应于净化去氢后使用。   4.锰硅合金。锰硅合金又称硅锰合金,是炼钢常用的复合脱氧剂,主要用于钢液的直接预脱氧。在脱氧过程中,生成的脱氧产物互相接近,易于集结且熔点低、颗粒大、容易上浮,有利于纯洁钢液。有时也用于调整锰的成分,使之满足于成品钢的规格要求。这种合金的硅含量通常小于28%,且碳含量也较低。锰硅合金的牌号及化学成分见GB4008--87。5.硅钙合金。硅钙合金是强脱氧剂和除气剂,在冶炼不锈钢、优质结构钢及特殊性能合金时使用。硅钙合金的牌号及化学成分见GB3419─82。硅与钙生成很多的硅化物,如硅化二钙(Ca2Si)、硅化钙(CaSi)和二硅化钙(CaSi2),其中以CaSi为最稳定,CaSi的熔点为1245℃。硅和钙对氧的亲和力都很大,其脱氧产物呈球状,颗粒也较大,容易上浮,而钙在炼钢的温度下易挥发.有利于除气和减少钢中发纹等缺陷,因此用硅钙合金脱氧的钢液比较纯净。如前所述,硅钙合金中的钙与硫能够形成稳定的化合物且不溶于钢中,因此硅钙合金也是良好的脱硫剂。块状的硅钙合金密度小,在潮湿的空气下,容易吸收水分而粉化,所以应放在干燥的条件下保管。252 6.硅钙粉。硅钙粉也是一种优质脱氧剂,成分与硅钙合金略同,但密度较小。它在冶炼低碳高级结构钢或含钛、含硼等钢以及喷粉上获得了应用。硅钙粉中的钙与钢液中的硫容易形成稳定的化合物CaS且不溶于钢中,因此它是一种很好的除硫剂。在电炉钢冶炼的还原期,除喷粉的外,一般是硅钙粉与硅铁粉搭配使用。硅钙粉与硅铁粉难于分辨,保管和使用时要防止混淆。硅钙粉的使用粒度小于lmm,水分小于0.5%,干燥温度为100~150℃,时间大于8h。用于炉外喷粉精炼特制的硅钙粉,要求粒度小于0.6mm,水分小于0.1%。   7.硅锆合金。硅锆合金属于强复合脱氧剂,具有脱硫、脱氮和脱氢的作用。此外,锆有细化钢的奥氏体晶粒以及减少夹杂物偏析的倾向。但由于锆在钢中溶解度很小,硅锆合金生产困难,价格昂贵,目前在一般钢中很少应用,多用于特殊的用途中。硅锆合金含有20%~50%的锆和30%~50%的硅。8.硅铬合金。硅铬合金是Si、Cr和Fe的合金。其中硅含量大于35%,铬含量大于30%,硫、磷含量低且稳定,常用于炼钢的脱氧和合金化。随着吹氧炼钢技术的发展,硅铬合金不仅能够还原熔渣中的铬,而且也能补加钢中部分的铬,使之满足钢种规格的要求,因此目前它已获得日益广泛地应用。硅铬合金的牌号及化学成分见GB4009─83。   9.铬铁。根据铬铁中碳含量的不同,铬铁可分为高碳铬铁、中碳铬铁、低碳铬铁、微碳铬铁。此外,还有金属铬及真空法微碳铬。通常铬铁中的铬含量都不小于50%,硫、磷含量波动不大,但硅含量较高,因此在冶炼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控制硅铁粉的用量,以免硅超格。一般铬铁的牌号及化学成分见GB5687─87。金属铬的牌号及化学成分见GB3211─87。真空法微碳铬铁简称真空铬,牌号及化学成分见GB5684─87。铬铁中的碳含量越低,熔点越高,炼制时所消耗的电能也越多,价格也就越贵,因此,在条件允许时,应尽量使用廉价的高碳铬铁或中碳铬铁。因铬铁中的氢含量较高,所以在使用前应烘烤并作恒温处理,充分脱氢。真空铬不仅含氢、氮较高,而且还含有3%~5%的铬与硅等的氧化物夹杂,此外,如用煤气烘烤或随炉料装入炉中,它还会产生严重的吸氮现象。因此,真空铬一般在150℃温度下长期干燥后即可使用。但冶炼高铬钢或不含钛的奥氏体不锈钢时,如果在冶炼后期加入,真空铬应在大于800℃的温度下烘烤且保持恒温3h,以便于吸氮,从而有助于形成和稳定钢的奥氏体组织。   10.钨铁。钨铁主要用于工具钢及一些结构钢的合金化。钨铁的牌号及化学成分见GB3648--87。钨铁的密度大,熔点高,且钨含量越高,密度越大,熔点也越高。如含W80%钨铁的密度约为16.5t/m3,熔点大于2000℃,因此在还原期加入钨铁的块度不应太大,一般为l0~130mm。由于工具钢中锰和硅的含量较低,而钨铁中锰和硅的含量较高,在大量使用钨铁时,应控制钢液中锰和硅的成分,计算钢的化学成分时,也应考虑钨铁所带入的锰及硅的含量,以避免这两种元素的含量超格。为了节约钨铁合金,冶炼有时也用钨酸钙或钨砂矿直接加入炉内还原,来达到钢液钨合金化的目的。   11.钼铁。钼铁用于冶炼某些含钼结构钢、工具钢、不锈钢以及要求特殊物化性能的金属材料上。钼铁的牌号及化学成分见GB3649─87。钼铁也是难熔合金,所以使用钼铁时应早期加入。由于钼对氧的亲和力小于铁,因此炼钢用的钼铁往往在装料时或在熔化期加入。冶炼后期补加钼铁的块度不宜过大,一般为l0~150mm,且需较长的熔化时间。在熔池平静的熔化末期或氧化期加入钼铁,熔池中有激烈沸腾的现象,这可能是由于钼的熔点较高,熔化过程中需要很大的热量,而使钢液的局部温度迅速降低,这样就破坏了原有的碳氧平衡,使碳氧反应发生与进行并排除C0气泡;钼铁在熔化过程中还有钼氧化物的升华与挥发,两者综合作用的结果就使熔池产生沸腾。钼铁极易生锈,保管时应保持干燥。钼在400℃以下是稳定的,当温度高于400℃时氧化,氧化物在600℃以上时容易挥发,因此钼铁不适于高温加热烘烤。在冶炼过程中,有时利用钼酸钙或钼砂代替钼铁进行钼钢的合金化。252 钼酸钙为自色粉末,容易吸水,因此于加入前须经长时间的焙烧以去除水分。钼酸钙和钼砂的价格比较便宜,但硫、磷含量较高,故只在含钢小于l%的钢中使用。使用时,钼砂常用粘结剂粘结成块加入炉中,使用效果也很理想,这就是所说的氧化钼块。氧化钼块的牌号及化学成分见GB5064--87。   12.钒铁。在冶炼模具钢、低合金工具钢和某些结构钢及一些代用钢上,常常使用钒铁。钒铁的牌号及化学成分见GB4139--87。钒铁中的磷含量较高,冶炼后期加入时必须考虑对钢中磷含量的影响。钒铁在使用前应在150℃左右的温度下烘烤,因它在500℃以上时发生激烈的氧化生成V205,而V2O5的熔点很低,仅为675℃。此外,钒铁随着烘烤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加长将吸收空气中的氮,氮进入钢中将出现氮化物夹杂,所以钒铁严禁长时间的加热与高温烘烤。通常钒铁以块状加入,小于l0mm×10mm的粉碎状钒铁应装桶,并最好用于单渣法的冶炼上。除此之外,在炼钢上还可将V2O5与还原剂(硅或铝、硅钙或硅铝等)压制成块后,直接投入钢液中,或者使用金属热法还原钒氧化物的钒铝合金。钒铝合金的牌号及化学成分见GB5063--87。   13.钛铁。在冶炼重要的结构钢或不锈钢时往往使用钛铁。钛铁既可作为钢的合金化材料,又是一种良好的脱氧除气剂,但在冶炼不锈钢时,钛铁中的Si、C、Al能促使钢生成两相组织。钛铁的牌号及化学成分见GB3282--87。钛铁易破碎,红热钛铁锭冷却时部分自行碎裂。此外,它同钒铁一样,随着烘烤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加长将吸收空气中的氮,因此钛铁一般需在低温的条件下长时间干燥。   14.铌铁。铌铁多用于不锈钢及高温合金中,也常用于不锈钢电焊条的涂料。铌铁的牌号及化学成分见GB7737--87。铌铁于使用前不能烘烤,这是因为铌在空气中稳定,当温度在于200~400℃之间时生成Nb0及Nb02,高于400℃生成白色粉末的Nb2O5且呈酸性危害较大。使用时铌铁以块状加入,为了加速熔化,块度应略小为宜。目前,世界上铌元素十分稀少,价格也相当昂贵,要注意节约使用。   15.硼铁。硼在常温下是不活泼元素,然而当高温加热时,它的化学活动性迅速增加,因此硼铁在使用前不准高温加热烘烤。硼与氧、氮的亲和力很强,为了确保钢中的硼含量,硼铁在加入前,钢液必须经过充分的脱氧和脱氮。硼铁按碳含量不同分为两类,牌号及化学成分见GB5682--87。16.磷铁。磷对大多数钢而言是有害的元素。但在某些情况下,它有特殊作用,如冶炼轧辊钢加入的磷达到0.4%~0.5%,可改善流动性,避免表面裂纹;货车的闸瓦和钢轨中加入一定量的磷能提高耐磨性能。此外,还可提高和改善钢的切削性能。因此,在炼钢及铸钢生产中作为磷的加入剂常常使用磷铁。磷铁的牌号及化学成分见GB3210--82。17.中间合金粉。中间合金粉中含有较高的Al、Ti、Si、Ca、Mg、B等易氧化元素,可用于钢液的喷粉或间接脱氧。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合金粉是强复合脱氧剂,但因生产加工困难,成本较高,所以在冶炼一般合金钢时很少使用。中间合金粉的使用粒度一般小于2mm,水分小于0.5%,并于室温密封保存。   18.镍。镍广泛地用于合金结构钢、不锈钢及高温与精密合金中。镍根据制取的方法不同分为板状电解镍和粒状火炼镍。电解镍中杂质少,表面结瘤,切面越疏松多孔,氢含量越高,因此电解镍在使用前需在大于800℃的高温下退火以达到充分去氢的目的。火炼镍因在水中粒化,所以含有较多的水分,氢含量大约为0.02%。这种镍杂质含量较高,不适于在冶炼后期加入。冶炼含镍高的钢时,产生有害作用的元素是硫,因为镍易与硫化合,在晶界上形成低熔点NiS的网状组织而使钢产生热脆,所以在冶炼过程中,不仅要尽量降低钢中的硫含量,还应注意金属镍中的硫含量。对于其他杂质的含量如Pb、As、Zn等也要严加限制。为了减少镍中的气体和有害的杂质含量,可将它在电炉中重熔或炼制中间合金材料后使用。电解镍的品号及化学成分见GB6516—86。252    19.钴。钴是非常稀有的贵金属,资源缺乏,价格高,只在冶炼某些高速钢、永磁合金及高温强度钢时使用。钴有粒状和片状两种。粒状钴中氢含量较高,在冶炼后期加入时,需预先经长期高温烘烤,片状钴只经低温干燥即可。钴的牌号及化学成分见GB6517---86。20.铝。铝与氧的亲和力很强,在炼钢过程中,主要用于钢液的脱氧和合金化。钢液的脱氧用铝,多是将纯铝预制成铝饼、铝丸后使用,但也有的以铝铁(A120%~55%)的形式加入,作为钢液合金化用铝,多是直接使用铝锭。纯铝的密度较小,为2.7g/cm。,熔点约为660℃。纯铝的强度也低,但塑性较高。高纯铝σb=50MPa,δ=50%,而铝合金钢强度可达980MPa,因此铝合金钢的强度与密度的比值较高。凡是要求减轻结构重量的地方,如飞机的结构件等,铝钢及铝的合金应用较多。纯铝分为高纯度铝及工业标准纯铝两大类。前者供科研用,纯度可达Al99.98%~99.996%;后者用于一般工业和配制合金,纯度为Al98.0%~99.7%。铝锭的牌号及化学成分见GBll96—88。21.铝粉。铝粉是很强的脱氧剂,主要用于冶炼低碳不锈钢或某些低碳结构钢上,以提高合金元素的收得率和缩短还原时间。加入铝粉时,应注意它对钢液中硅含量的影响。此外,铝粉燃烧火焰大、温度高,加入时应注意安全。铝粉的使用粒度一般小于2mm;水分小于0.5%,并于室温密封保存。22.铜。铜通常作为合金化材料加入钢中,以便改善钢的相关性能。铜的牌号及化学成分见GB466─82。23.稀土合金。在钢的生产中添加稀土合金,可以改善钢的性能。常用的有稀土硅铁与铈镧合金等。炼钢对铁合金的要求是:1)为保证炼钢能够顺利地进行,专职人员应根据每日的生产计划,将所用铁合金提前备好,并保持有20%以上的贮存,以便超产及应付临时非计划改钢的需要。2)验收人员对于进入车间的铁合金材料,应根据标准和质量保证书仔细复验材料的种类、化学成分及数量等,不符合交货状态的不经批准一律不许入库。炼钢常用铁合金材料的交接货状态及一般要求详见表7—2。表7一2 常用铁合金材料的交接货状态及一般要求序号品   名交接货状态一 般 要 求1硅铁呈块状 硅75、硅90块度小于20mm×20mm的数量不得超过该批总重量的l0%硅75的厚度不得超过100mm,硅的偏析不大于4%硅45块度小于20mm×20mm的数量不得超过该批总重量的l5% 2锰 铁电炉锰铁呈块状碳素锰铁块度范围20~250mm,块度小于20mm×20mm的数量不得超过该批总重量的8%中低碳素锰铁块度小于20mm×20mm的数量不得超过该批总重量的l0% 高炉锰铁呈块状最大块度应小于20kg,块度小于20mm×20mm的数量不得超过该批总重量的8%,表面和内部均不得带有显著的夹杂物 252 金属锰呈块状装箱最大块度应不超过10kg,小于10mm×10mm的数量不得超过该批总重量的5% 3硅锰合金呈块状块度范围为20~300mm,块度小于20mm×20mm的数量不得超过该批总重量的5% 4硅钙合金呈块状最大块度不得超过10kg,块度小于5mm×15mm的数量不得超过该批总重量的10% 5硅铬合金呈块状每块最大尺寸为200mm×200mm,小于20mm×20mm的数量不得超过该批总重量的10% 6铬铁微碳铬铁以炉为批号呈块状每块重量不得超过l5kg,块度小于20mm×20mm的数量不得超过该批总重的5%,表面及内部不得带有显著夹杂,平均试样中夹杂重量不得超过总熏量的0.5%其他铬铁呈块状金属铬呈块状 最大块度为150mm×150mm,块度小于10mm×10mm的数量不得超过该批总重量的l0%。小于3mm×3mm的碎末不得交货,断面致密无气孔,金属铬的表面应清洁呈现铬的本色序号品   名交接货状态一 般 要 求7钨铁以炉为批号呈块状 块度范围为10~130mm,小于1Omm×10mm的数量不应超过该批总重量的5%8钼铁以炉为批号呈块状块度范围为l0~150mm,小于10mm×10mm的数量不得超过该批总重量的5%9钒铁以炉为批号呈块状每块重量不得超过8kg,块度小于lOmm×l0mm的数量不得超过该批总重量的3%10钛铁以炉为批号呈块状块度范围为20~150mm,块度小于10mm×10mm的数量不得超过该批总重量的8%11铌铁呈块状每块重量不得超过8kg,块度小于20mm×20mm的数量不碍超过总重量的5%12硼铁呈块状桶装每块最大尺寸为100mm×1OOmm,小于lOmm×lOmm,大于5mm×5mm的数量不得超过该批总重的10%,5mm×5mm以下的不得装入桶中。表面和断面处不得有肉眼可见的炉渣和非金属夹杂物13磷铁呈块状每块重量不超过30kg,块度小于20mm×20mm的数量不得超过该批总重量的10%252 14铝呈锭型表现清洁、无央渣按牌号验收、归堆存放、严防混号15镍散装包装各品号镍应充分洗净板面及夹层内的电解液。镍板平均厚度不大于2mm特号镍和一号镍应切除边部的树枝状结粒及密集气孔特号镍和一号镍的剪切尺寸,宽度不大于500mm特号镶和一号镍不得有直径太于2mm的密集气孔,0.5mm以下的气孔不作报废的依据,0.5~2mm的密集气孔不得超过镍板单面面积的10%特号镍不得有高度大于2mm的密集结粒,一号镍不得超过镍板单面面积的l0%16钴包装一号钴以整块的或分切的阴极板供应,二号钴以阴极板或钴锭供应,三号及四号钴以锭状供应电解钴板各边厚度不小于lmm,不附吊耳,不得有夹杂物及附着物。板面不得有高于5mm的结粒存在,密集结粒部分不得多于钴板单面面积的l0%,高度在2mm以下的结粒不作报废依据电解钴板面密集气孔部分不得超过钴板单面面积的l0%,直径在0.5mm以下的气孔不作报废的依据一只电解钴板各边不得有树枝状结粒及直径大于2mm的气孔钴锭表面不得有熔渣及外来夹杂物。每锭重量应不超过25kg18稀土浸在煤油壁或石蜡灌注按牌号验收、分别单独保管 3)入厍的铁合金材料要按种类、批号及成分的不同,分别归堆存放。做到成分清楚、标签明显、井然有序、堆放分明。为了避免混淆,对于颜色断面相似难以分辨的铁合金不能相邻堆放。高碳锰铁和硅锰合金、低碳铬铁和微碳铬铁、硅90和硅75、还有硅铁粉和硅钙粉、中碳锰铁和低钒铁如若不注意极易弄混。它们不仅表面相似,而且有的物理性能也相似,如低碳铬铁和微碳铬铁的密度就很相近。中碳锰铁和低钒铁、高钒铁和金属铬经煤气烘烤后更难以分辨,因此在烘烤、搬运及使用过程中,一定要标签明确清楚。为了避免混淆,以上五组合金中每两种都应分别隔开保管。上述易混合金可依照表7—3中的方法进行区分。     表7-3 易混合金区分方法表252  名称颜   色形状密   度晶   粒其他物理性能断面色外观色硅铁粉 硅钙粉─浅灰色粉末掺杂略亮颗粒深灰色粉末掺杂略亮粉末─重(铁含量高) 轻(铁含量低)──中碳锰铁 低钒铁─暗淡 掺杂红绿色──细小 粗大易碎碰撞有火花 质硬碰撞无火花低碳铬铁 微碳铬铁暗淡 很亮───细小 粗大粗大 含碳高质脆、易敲碎较韧、不易敲碎 硅90 硅75─青灰色 银灰色─轻(铁含量低) 重(铁含量高)──高碳锰铁 硅锰合金 有时灰色 有时银白无圆角 有圆角重 轻粗大(柱状晶多)细小碰撞有火花 碰撞无火花 4)对于易潮、易氧化及其他贵重合金材料,必须按有关规定进行特殊的保管与贮存。如稀土合金材料应浸在煤油里或用石蜡灌注,与空气隔离,从而减少元素的氧化损失;铝粉一般应密封保存,以防止表面氧化。5)要选用适当牌号的铁合金,以降低钢的成本。因为同一类合金的不同牌号中,合金元素含量越高,C、P等杂质含量越低,价格越高。6)铁合金的入炉块度应根据种类、熔点、烧损与加入方法、用量及炉子的容量等因素综合决定。对于熔点高、密度大、不易烧损、人工加入、用量多、炉体容量小等,一般说来均采用块度较小的材料。以减少烧损和保证其全部熔化,使钢的成分均匀。7)铁合金使用前均应在合适的温度下经过一定时间的干燥或烘烤,以便去除材料中的气体含量和粘附水分,另外也为材料的快速熔化和不过多地降低熔池温度及保证冶炼顺利进行创造条件。铁合金材料的干燥、烘烤制度主要根据材料的熔点、化学性质、用处、气体含量等因素来制定。通常采用高温退火、高温烘烤及低温干燥三种。铁合金材料的干燥、烘烤制度及块度要求见表7一4。252 表7—4 合金材料的干燥、烘烤制度及块度要求 注:通过高位料仓或钢液经真空处理所加入的合金,不必烘烤,只保持长时间干燥即可。8)为便于经营核算,合金材料入库、出库的重量,按品种要准确上帐,炉前返回的合金仍按类、按牌号归堆存放,严禁混乱。 第二节          非 金 属 料 炼钢用的非金属料主要有造渣材料、氧化剂、配碳剂、增碳剂、冷却剂。一、造渣材料252 在炼钢过程中,碱性造渣材料主要有石灰、萤石、白云石和火砖块,酸性造渣材料主要有硅石和石英砂,还原造渣材料主要有电石块、电石粉和碳化硅粉。1.    石灰石灰是炼钢主要的造渣材料,主要成分为Ca0。它由石灰石煅烧而成。其来源广、价廉、有相当强的脱磷和脱硫能力,不危害炉衬。炼钢对石灰的要求是:1)Ca0含量高,Si02和S含量尽可能低。Si02消耗石灰中的Ca0,降低石灰的有效Ca0含量;S能进入钢中,增加炼钢脱硫负担。石灰中杂质越多,石灰的使用效率越低。2)应具有合适的块度。转炉石灰的块度以5~40mm为宜;电炉石灰的化学成分及块度要求见表7—5。块度过大,石灰熔化缓慢,不能及时成渣并发挥作用;块度过小或粉末过多,容易被炉气带走,还会降低电炉砖砌炉盖的使用寿命。表7—5 电炉石灰的成分及块度要求 3)石灰在空气中长期存放易吸收水分成为粉末,而粉末状的石灰又极易吸水形成Ca(OH)2,它在507℃时吸热分解成Ca0和H2O,加入炉中造成炉气中氢的分压增高,使氢在钢液中的溶解度增加而影响钢的质量,所以应使用新烧石灰并限制存放时间。石灰的烧减率应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4%~7%),避免造成炉子热效率降低。   4)活性度高。活性度是衡量石灰与炉渣的反应能力,即石灰在炉渣中溶解速度的指标。活性度高,则石灰熔化快,成渣迅速,反应能力强。   研究表明,石灰的熔化是一个复杂的多相反应,石灰本身的物理性质对熔化速度有重要影响。煅烧石灰必须选择优质石灰石原料,低硫、低灰分燃料,合适的煅烧温度以及先进的煅烧设备,如回转窑、气烧窑等。   石灰石在煅烧过程中的分解反应为:CaC03=Ca0+C02CaC03的分解温度为880~910℃,而煅烧温度应控制在1050~11500C的范围。   根据煅烧温度和时间的不同,石灰可分以下几种:   (1)生烧石灰。煅烧温度过低或煅烧时间过短,含有较多未分解的CaC03的石灰称为生烧石灰;   (2)过烧石灰。煅烧温度过高或煅烧时间过长而获得的晶粒大、气孔率低以及体积密度大的石灰称为过烧石灰;   (3)软烧石灰。煅烧温度在1100℃左右而获得的晶粒小、气孔率高、体积密度小、反应能力高的石灰称为软烧石灰或活性石灰。生烧和过烧石灰的反应性差,成渣也慢。活性石灰是优质冶金石灰,它有利于提高炼钢生产能力,减少造渣材料消耗,提高脱磷、脱硫效果并能减少炉内热量消耗。2.    萤石   萤石是由萤石矿直接开采而得,主要成分为CaF2,它的熔点很低(约930℃)。它能使CaO和阻碍石灰溶解的2Ca0·Si02外壳的熔点显著降低,而且作用迅速,是改善碱性熔渣流动性且又不降低碱度的稀释剂,所以又称252 助熔造渣剂。萤石在造渣初期加入可协助化渣,但这种助熔化渣作用,随着氟的挥发而逐渐消失。萤石还能增强渣钢间的界面反应能力,这对脱磷、脱硫十分有利。大量使用萤石会增加转炉喷溅,加剧对炉衬的侵蚀。   炼钢使用的萤石要求CaF2的含量越高越好,而Si02的含量要适当,其他杂质如S、Fe等含量要尽量低。如果萤石中的Si02的含量大于l2%,会形成玻璃状熔渣;但含量太少,萤石的熔点升高而熔化困难,延长萤石的熔化时间,使很多氟挥发掉,而达不到快速稀释助熔的目的。含Si02少而CaF2高的萤石呈鲜绿色,而微微带白色的萤石的Si02的含量适中。萤石中往往还混有硫化物夹杂,如FeS、ZnS、PbS等,最好将其挑出,这种萤石表面有光泽的条纹或黑斑,在冶炼高标准结构钢或特殊合金时应绝对禁用。   萤石中容易混入泥砂、粉末,运往车间前应经冲洗和筛选。加入炉中的萤石块度要合适,并且干燥清洁。冶炼优质钢用的萤石使用前要在60~100℃低温下烘烤8h以上,以便去除吸附的水分,而高温烘烤将会使萤石崩裂。造渣时,配比、用量要合适,如果加入量过少,起不到稀释与助熔的作用;如果加入量过多将使熔渣过稀,对渣线侵蚀严重。另外,过稀的熔渣的渣面不起泡沫,既浪费了热量也降低了炉衬的使用寿命。由于萤石价格贵而且供应不足,寻求其代用品的研究相当活跃。我国许多厂家使用铁钒土和氧化铁皮作为萤石代用品,但它们的助熔比萤石慢,而且消耗的热量也比萤石多。   3.白云石   白云石的主要成分是CaC03.MgC03,其熔点比石灰低,属于镁质造渣剂。镁质造渣剂是指Mg0含量比通常的造渣剂高。   配加部分自云石造渣,增加造渣料中Mg0含量,可以减少炉衬中的Mg0向炉渣中转移,而且还能加速石灰熔化,促进前期化渣,减少萤石用量和稠化终渣,减轻炉渣对炉衬的侵蚀,延长炉衬寿命。炼钢用白云石,除应含有一定量的Mg0外,要求杂质少,块度合适。4.硅石与石英砂    硅石与石英砂是酸性炉炼钢的主要造渣材料。在碱性电炉炼钢过程中,硅石和石英砂主要用于还原期调整中性渣的成分。在碱性炉中,大量加入硅石和石英砂,易造成炉衬渣线侵蚀严重,所以应控制硅石和石英砂的用量及在炉内的滞留时间。   硅石中的主要成分是Si02,含量约在90%以上,FeO<0.5%,并要求表面清洁,块度一般为15~50mm,使用前须在100~200℃温度下干燥4h,以便去除水分。石英砂中的主要成分也是Si02,含量大于95%,FeO<0.5%,水分小于0.5%,粒度一般为1~3mm,使用前应在400℃左右的温度下进行长时间的烘烤。5.电石块。电石的主要成分为CaC2,是由石灰和焦炭在高温下炼制的暗灰色不规则的块状固体。纯CaC2的熔点高达2300℃,但CaC2与Ca0的共晶温度为l640℃,工业上所用的电石块一般含CaC2约为70%,含CaO约在25%以上,其他为杂质,因此电石的熔点约为l620℃。在电炉钢的冶炼过程中,电石块常用作造还原渣,并兼有脱硫作用。电石块在空气中极易潮解变为灰白色粉末,因此需应放在密封的容器内保存,在使用前需经高温烘烤。电石块遇水即发热分解放出乙炔气体,具有难闻气味,与火焰接触即可燃烧,温度可达3000℃,所以又常用于金属切割。6.电石粉。电石粉主要用于喷粉精炼过程中,它是一种良好的脱氧除硫剂,在特定的条件下还可脱磷,但它直接与钢液接触能使钢液略有增碳现象。电石粉的使用粒度一般小于0.6mm,水分小于0.1%,贮存与运输要封闭,注意隔绝空气防止潮解,喷吹前需筛分。252 7.碳化硅粉。碳化硅粉主要用于钢液的间接脱氧,它具有脱氧迅速,熔渣活跃,渣白快等较好的冶金效果。碳化硅粉的使用粒度一般小于3mm,水分小于0.5%,干燥温度为100~150℃,时间大于8h。用于炉外喷粉精炼特制的碳化硅,要求粒度小于0.6mm,水分小于0.1%。   目前,除使用上述造渣材料外,许多厂家还使用合成造渣剂。它是把石灰和熔剂预先在炉外混合而制成的造渣材料。具有熔点低、碱度高、颗粒小、成分均匀的特点,而且在高温下容易破碎,是效果良好的成渣料。   二、氧化剂   炼钢用的氧化剂主要有氧气、铁矿石、氧化铁皮等。1. 氧气炼钢过程中,一切元素的氧化都是直接或间接与氧作用的结果,氧气已成为各种炼钢方法中氧的主要来源。转炉吹氧使吹炼时间大大缩短,生产率提高;电炉熔化期使用氧气能加速炉料的熔化;电炉钢返吹法冶炼利用氧气能够回收返回废钢中的贵重合金元素;用氧代替铁矿石作氧化剂,由于氧气泡在钢液中的流动,对排除钢中气体和非金属夹杂物特别有利;用氧作氧化剂能使熔池温度迅速提高以及缩短各种杂质的氧化时间,这对改善炼钢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有利。吹氧炼钢时成品钢中的氮含量与氧气纯度有关,氧气纯度低时,会显著增加钢中的氮含量,使钢的质量下降。因此,对氧气的主要要求是:氧气纯度应达到或超过99.5%,数量充足,氧压稳定且安全可靠。2.铁矿石铁矿石中铁的氧化物存在形式是Fe203、Fe304和Fe0,其含氧量分别为30.06%、27.64%和22.28%。在炼钢温度下,Fe304和Fe0是稳定的,而Fe203不稳定。铁矿石是电炉炼钢的主要氧化剂,它能创造高氧化性的熔渣,从而有利于脱磷。另外,铁矿石在熔化、分解过程中要吸热,进而引起熔池内温度的降低,起冷却剂的作用,但在氧化过程中,它却有利于各种放热反应的顺利进行,分解出来的铁可以增加金属收得率。   对铁矿石的要求是铁含量要高、密度要大、杂质要少。铁矿石中的杂质是指S、P、Cu和Si02,它们影响钢中杂质的去除及钢的热加工性能。如Si02会降低碱度,改变熔渣的组成,这对脱磷及提高炉衬的使用寿命不利。因此,作为氧化剂的铁矿石,对成分应有严格的要求。有关天然富铁矿的化学成分及块度要求见表7—6。表7—6 天然富铁矿成分及使用块度要求铁矿石应在800℃以上的高温下烘烤4h后使用。这样不仅能够去除矿石表面的吸附水分和内部的结晶水,进而提高铁矿石中铁含量的品位,同时也有助于防止钢液中氢含量的增加,且又不过多的降低熔池温度。3.氧化铁皮氧化铁皮又称铁鳞,是钢锭(坯)加热和轧制中产生的。特点是铁含量高、杂质少,密度小、不易下沉,利用它主要用来调整炉渣的化学成份、提高炉渣的Fe0含量、降低熔渣的熔点、改善炉渣的流动性。在炉渣碱度合适情况下,采用氧化铁皮能提高去磷数果。另外,氧化铁皮还有冷却作用。炼钢要求氧化铁皮不含油污和水分,使用前需在大于500℃的温度下烘烤4h,保持干燥。炼钢对氧化铁皮的化学成分要求见表7—7。252 表7—7 氧化铁皮成分要求 4.其他氧化剂电炉在冶炼某些合金钢时,为了降低铁合金的消耗,有时利用它们的矿石或精矿代替部分相应的铁合金,如锰矿、铬矿、氧化镍、钨砂、钼砂等,这些矿石或精矿在使钢液合金化的同时,也具有氧化剂的作用。三、配碳剂在电炉钢的冶炼过程中,为了弥补废钢中碳含量的不足,除用生铁配碳外,也经常用炭素材料如天然石墨、电极块、焦炭等配碳,这些材料统称为配碳剂。电炉常用的配碳剂有:1)天然石墨。天然石墨的真密度约为1.9~2.1t/m3,碳含量因产地不同而不同,一般为60%~80%,最高可达95%。电炉炼钢的配碳应选用碳含量高,S、P及其他杂质如SiO2等含量低,灰分也低,且使用块度为40~70mm的石墨。利用石墨配碳,收得率不稳定,且与所炼钢种及用氧强度有关,一般波动在50%~70%之间。2)电极块。电极块是由废电极破碎而成,碳含量约为93%~98%,灰分小于0.5%,硫含量也低,真密度为2.2t/m3,是较为理想的配碳材料,多用于返吹法冶炼的高级优质钢上。使用块度为20~50mm,在低碳钢上的收得率一般按65%考虑。   3)焦炭。焦炭根据使用原料的不同,分为石油焦、冶金焦、沥青焦多种。其中冶金焦最常见,也最廉价,如果不作特殊说明,通常所说的焦炭就是指冶金焦而言的。焦炭是把粉煤或几种粉煤的混合物,装在炼焦炉内,隔绝空气加热到950~1000℃,实行干馏后残留下来的多孔块状产物。焦炭的真密度为l.8~2.Ot/m3,质轻多孔易吸收水分,且S、P等杂质含量也高,因此只能用于氧化法冶炼的配碳,收得率约为30%。这三种配碳剂,因密度小,多于装料前装入炉内,以利于钢液的吸收。也可将它们制成粉剂,利用喷粉设备喷入钢液中。    四、增碳剂   在电炉钢的冶炼过程中,由于配料或装料不当以及脱碳过量等原因,有时造成钢中的碳含量没有达到预想的要求,这时要向钢液中增碳。常用的增碳剂包括:   1)增碳生铁。增碳生铁要求表面清洁、无锈,且硫、碳含量低,使用前应进行烘烤,避免将表面粘附的水分带入钢中,并防止加入时引起熔渣喷溅伤人。与其他增碳剂比较,生铁的含碳较低,约有4%左右,因此利用生铁增碳时,增碳量不宜过大,以避免钢水量增加过多而引起其他元素成分发生波动。另外,生铁远不如钢液纯洁,加入量过大会使钢中夹杂物含量增加而不利于提高钢的质量。因此,用生铁增碳一般不超过0.05%。利用生铁增碳时,碳在钢液中的收得率为100%。   2)电极。电极的碳含量较高、硫含量和灰分较低,用于钢液的增碳时收得率比较稳定,因此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增碳剂。252    3)石油焦。石油焦中灰分极少,含硫也少,用于钢液的增碳效果也比较理想,但价格较高。   4)木炭。木炭中的灰分和硫含量虽然很低,但密度小,用于钢液的增碳时收得率低且价格较贵,目前已很少使用。5)焦炭。焦炭是由冶金焦磨制而成,价格低廉,制取容易,是最常见的增碳剂。但灰分和硫含量较高,增碳作用不如电极粉好。由于粉末状的炭素材料吸水性很强,且含有较高的氮,因此使用前需在60~100℃的温度下干燥8h以上,并要求残留水分不大于0.5%。一些炭素增碳剂的化学组成、粒度要求及收得率见表7—8。表7—8 炭素增碳剂的化学组成粒度要求及收得率   注:表中喷粉增碳的收得率适用于碳含量小于0.70%以下的钢种,当碳含量大于0.70%时,收碍率还要低。转炉炼钢中有时为了调整冶炼终点的含碳量,也需要加入一些炭素增碳剂。五、冷却剂炼钢过程中,有时需要加入冷却剂来平衡热量。常用的冷却剂有:废钢、氧化铁皮、烧结矿、球团矿、铁矿石等。 复习思考题 1.炼钢常用的原材料有哪些?2.炼钢对铁水和废钢有哪些要求? 3.常用的铁合金有哪些?对铁合金有哪些要求? 4.炼钢常用的非金属材料有哪些? 5.炼钢对石灰和萤石有哪些要求?6.常用的增碳剂有哪些? 252 第八章炼钢基本原理【本章学习要点】本章学习炼钢炉渣的来源、组成和作用,钢中元素氧化的规律及铁、硅、锰的氧化情况,硫对钢性能的影响,炉渣脱硫的基本反应和条件,氧在钢中的危害及脱氧的任务,元素的脱氧能力及各种脱氧方法的的特点,钢中气体、夹杂物对钢性能的影响,减少钢中气体和减少钢中夹杂物的途径。 第一节炼钢炉渣    一、炉渣的来源、组成和作用   1.炉渣的来源   炉渣又叫熔渣,是炼钢过程中产生的。炉渣的主要来源有:   1)由造渣材料或炉料带入的物质。如加入石灰、白云石、萤石等,金属材料中的泥沙或铁锈,也将使炉渣中含有(FeO)、(SiO2)等。这是炉渣的主要来源。   2)元素的氧化产物。含铁原料中的部分元素如Si、Mn、P、Fe等氧化后生成的氧化物,如Si02、Mn0、Fe0、P205等。3)炉衬的侵蚀和剥落材料。由于高温、化学侵蚀、机械冲刷等方面原因使炉衬剥落,则耐火材料进入渣中。4)合金元素脱氧产物及炉渣脱硫产物。如用Al脱氧化生成的(Al2O3),用Si脱氧生成的(SiO2),以及脱硫产物(CaS)等。   2.炉渣的组成                    化学分析表明,炼钢炉渣的主要成分是:Ca0、Si02、Fe203、Fe0、Mg0、P205、Mn0、CaS等,这些物质在炉渣中能以多种形式存在,除了上面所说的简单分子化合物以外,还能形成复杂的复合化合物,如2Fe0·Si02、2Ca0·Si02、4Ca0·P205等。   3.炉渣的作用   炼钢过程中熔渣的主要作用可归纳成如下几点:   1)通过调整炉渣的成分、性质和数量,来控制钢液中各元素的氧化还原反应过程,如脱碳、脱磷、脱氧、脱硫等;   2)吸收金属液中的非金属夹杂物;   3)覆盖在钢液上面,可减少热损失,防止钢液吸收气体;   4)能吸收铁的蒸发物,能吸收转炉氧流下的反射铁粒,可稳定电弧炉的电弧;   5)冲刷和侵蚀炉衬,好的炉渣能减轻这种不良影响,延长炉衬寿命。   由此可以看出:造好渣是实现炼钢生产优质、高产、低消耗的重要保证。因此实际生产中常讲:炼钢就是炼渣。   二、炉渣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熔渣的化学性质主要是指熔渣的碱度、氧化性和还原性。   熔渣的物理性质主要是指炉渣的熔点和黏度。   为了准确描述反应物和产物所处的环境,规定用“[ ]”表示其中的物质在金属液中,“( )”表示在渣液中,“{ }”表示在气相中。   1.炉渣的化学性质   (1)熔渣的碱度 炉渣中常见的氧化物有酸、碱性之分,其分类如下: 252     碱度是指炉渣中碱性氧化物与酸性氧化物浓度的比值,用“R”来表示。   碱度是判断熔渣碱性强弱的指标。去磷、去硫以及防止金属液吸收气体等都和熔渣的碱度有关,因此碱度是影响渣、钢反应的重要因素。   由于熔渣中Ca0和Si02的数量最多,约为渣量的60%以上,所以在熔渣含磷不高时,常以Ca0与Si02浓度之比表示熔渣的碱度,即:R   若炉渣中含磷量较高,也可以表示为:R   根据碱度高低,熔渣可分为三类:1)R<1酸性渣    2)R=1 中性渣                   R<1.5低碱度渣   3)R>1碱性渣   R=1.8~2.2 中碱度渣                   R>2.5高碱度渣   (2)熔渣的氧化性 炉渣的氧化性是指熔渣所具备的氧化能力的大小。它对炼钢过程中的成渣速度、去磷、去硫、喷溅、金属收得率和终点钢水含氧量等均有重大影响。   根据炉渣的分子理论,Fe0能同时存在于渣—钢之中,并在渣—钢之间建立一种平衡(FeO)/[FeO],所以一般认为渣中的氧是通过Fe0传递到钢液中的。因而熔渣中的FeO含量便可代表熔渣所具备的氧化能力的大小,即熔渣的氧化性通常用渣中氧化亚铁总量乏(Fe0)表示。   渣中氧化铁含量即渣的氧化性,它对熔渣的反应能力及物理性能有重要的影响。转炉熔渣Fe0过低,造渣困难,炉渣的反应能力低。熔渣Fe0过高,又会造成喷溅,增加金属损失及炉衬侵蚀。因此,渣中氧化铁的含量应适当,在转炉冶炼过程中,一般控制在10%~20%为好。   (3)熔渣的还原性 熔渣的还原性和氧化性是炉渣的同一种化学性质的两种不同说法。   在碱性电弧炉还原期操作中,要求炉渣具有高碱度、低氧化性、流动性好的特点,以达到钢液脱氧、去硫和减少合金元素烧损的目的。所以应降低渣中的Fe0,提高渣的还原性。   电弧炉还原期出钢时,一般要求渣中的Fe0质量分数应小于0.5%,以满足出钢时对渣还原性的要求。2.熔渣的物理性质(1)熔渣的黏度 黏度是表示熔渣内部各部分质点间移动时的内摩擦力的大小。黏度的单位是泊(P),1P=0.1Pa·S(帕·秒)。   黏度与流动性正好相反,黏度低则流动性好。   冶炼时,若熔渣的黏度过大,则物质在钢液及熔渣之间的传递缓慢,不利于炼钢反应的迅速进行;但若黏度过小,又会加剧炉衬的侵蚀。所以在炼钢时,希望获得适当黏度的炉渣。252 影响熔渣黏度的主要因素是熔渣成分和温度。凡是能降低炉渣熔点的成分均可以改善熔渣的流动性,降低渣的黏度;熔池温度越高,渣的黏度越小,流动性越好。实际操作中,黏度的调节主要是靠控制渣中的Fe0、碱度和加入萤石等来实现的。(2)熔渣的熔点  熔渣是多元组成物,成分复杂,当它由固相转变成液相时,是逐渐进行的,不存在明显的熔点,其熔化过程有一个温度范围。通常熔渣的熔点是指炉渣完全转变成均匀液体状态时的温度。 不同的氧化物和复合氧化物的熔点是不同的,炉渣中各种氧化物的熔点见表8—1。                   表8—1 炉渣中各种氧化物的熔点 炉渣中最常见的氧化物大部分都有很高的熔点。炼钢温度下,这些氧化物很难熔化。但实际上,它们相互作用生成了各种复杂化合物,这些化合物的熔点低于原氧化物的熔点,从而降低了熔渣的熔点。降低炉渣熔点的主要措施是:加入一定的助熔剂,如矿石(Fe203)、萤石(CaF2)等,以便形成低熔点的多元系化合物。 第二节 铁、硅、锰的氧化    在炼钢过程中,氧供入金属熔池后,元素随即开始氧化。无论是氧气顶吹转炉或是其它炼钢方法,元素的氧化速度可以不同,但都是按一定的次序进行的。一般地讲,硅、锰最先被大量氧化,而碳随后被迅速氧化,磷的氧化基本上可与碳同时进行。元素氧化具有不同次序的原因,是由于各元素与氧的亲和力不同,与氧亲和力强的元素可以夺取更多的氧,首先开始大量氧化;反之,与氧亲和力弱的元素则夺得较小的氧,它的氧化就慢些。1、当温度T<1400℃时,元素的氧化顺序是:      Si Mn C P Fe   2、当1400℃<T<1530℃时元素的氧化顺序是:      Si C Mn P Fe   3、当T>1530℃时,元素的氧化顺序是:      C Si Mn P Fe铁和氧的亲和力小于Si、Mn、P与氧的亲和力,但由于金属液中铁的浓度最大,质量分数为90%以上,所以铁最先被氧化,生成大量的Fe0,并通过Fe0使其与氧亲和力大的Si、Mn、P等被迅速氧化。   在转炉中,Si、Mn、P、Fe在冶炼初期的大量氧化,使熔池温度迅速上升,为碳的迅速氧化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也对炉渣的碱度和流动性等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一、铁的氧化   铁的氧化反应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氧化反应,它是其他元素进行氧化反应的基础。向金属液供氧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直接供氧,即吹入氧气;二是间接供氧,且加入矿石。因此铁的氧化方式也有两种:直接氧化和间接氧化。252    直接氧化是指钢液中的元素直接和氧分子进行接触,而被氧化的反应,如:   间接氧化反应是指金属液中的元素直接和氧原子或Fe0接触而被氧化的反应,如:[Fe]+[O]=[FeO]   (放热)   铁被氧化后,其反应产物Fe0一部分进入炉渣,一部分继续存留在金属液中,并在金属液—熔渣之间建立动态平衡,它应服从分配定律,即    在一定温度下,为一常数,称为氧在炉渣和金属液中的分配系数。   二、硅的氧化   1.硅的氧化反应式   在碱性炼钢法中,Si的氧化对成渣过程、炉衬的侵蚀等都有重要的影响。   理论上Si的氧化反应也有直接氧化和间接氧化之分,但实际上,金属液中的Si、Mn元素很难直接与气态氧反应,所以金属液中Si、Mn、P元素的氧化均以间接氧化反应为主。   硅的间接氧化反应式如下:   Si的氧化产物只溶于渣,不溶于钢液。   2.Si氧化反应的主要特点   Si氧化反应的主要特点如下:   1)由于Si与氧的亲和力很强,所以在冶炼初期,金属液中的Si便已基本氧化完毕。例如:转炉吹氧3min后,Si基本上全被氧化。同时,由于Si的氧化产物Si02,在炉渣中完全被碱性氧化物如Ca0等结合,无法被还原出来,因此硅的氧化是十分完全彻底的,最后只有微量的硅残留在钢液中。   2)Si氧化反应是一个强烈的放热反应,低温有利于Si氧化反应的迅速进行。Si是转炉吹炼过程中重要的发热元素。目前在转炉生产中,为了减少渣量,降低热损失,并提高金属收得率,已在广泛推广使用低Si铁水(叫[Si]<0.3%),由降低铁水[Si]所失去的部分化学热,正在靠其他方法来解决,如提高铁水温度等。   三、锰的氧化   1.Mn的间接氧化反应式[Mn]+(FeO)=(MnO)+(Fe) 放热[Mn]+[FeO]=(MnO)+[Fe]   放热   Mn的氧化产物只溶于渣,不溶于钢液。   2.Mn氧化的特点   Mn氧化有以下特点:   1)Mn的氧化反应是放热反应,低温有利于Mn的氧化,故Mn的氧化主要在冶炼前期进行。   2)由于氧化产物Mn0是碱性氧化物,故碱性渣中不利于Mn的氧化。因此Mn不可能向Si那样完全被氧化。3)当熔池温度升高后,Mn的氧化反应会逆向进行,发生Mn的还原,即产生“回锰”现象,使钢液中的“余锰”增加。 252 第二节          碳的氧化    碳的氧化反应是贯穿整个炼钢过程的一个最重要的反应,它是完成诸多炼钢任务的一个重要手段。   一、碳的氧化反应   1.氧气流股与金属液间的C—O反应该反应放出大量的热,是转炉炼钢的重要热源。在转炉炼钢的氧流冲击区及电炉、平炉炼钢采用氧管插入钢液吹氧脱碳时,氧气流股直接作用于钢液,均会发生此类反应。脱碳示意图分别如图8—1和图8—2所示。流股中的气体氧{02}与钢液中的碳原子[C]直接接触,反应生成气体产物一氧化碳{CO},脱碳速度受供氧强度的直接影响,供氧强度越大,脱碳速度越快。图8—1 熔池吹氧示意图(吹氧脱碳操作)图8—2 氧气顶吹转炉氧射流与熔池相互作用示意图2.金属熔池内部的C—O反应[C]+[FeO]={CO}+[Fe]   +7600J   该反应为弱放热反应,温度降低有利于反应的进行。在转炉和电炉炼钢吹氧脱碳时,气体氧{02}会使金属熔池内铁原子[Fe]大量氧化成[FeO],金属液中的[C]与[FeO]接触反应,从而起到间接脱碳的作用。   3.金属液与渣液界面的C—O反应   在转炉泡沫渣和采用矿石脱碳的电炉渣内均含有大量的(Fe0),渣中的(FeO)通过渣—钢接触界面向钢液中扩散,然后与钢液中的碳原子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气体。反应式如下:[C]+(FeO)={CO}+[Fe]   -75100J   所谓泡沫渣是转炉炼钢吹氧脱碳时钢液—熔渣—炉气三相物质混合乳化而形成的乳浊液。在泡沫渣中,钢液被粉碎成很细小的小液滴,使钢—渣的接触界面积大大增加,这是泡沫渣中脱碳速度很快的原因。   电炉采用矿石脱碳的基本条件是:   1)Fe0要多,以满足氧化性要求。即必须保证一定的矿石加入量;   2)熔池温度要高,因为矿石熔化及(FeO)进入钢液中是强吸热反应;   3)炉渣流动性要好,以满足扩散要求;252    4)炉底要经常维护,以便于C0气泡在粗糙的炉底和炉壁处形成。   二、碳氧反应在炼钢过程中的作用   把钢液中的碳含量氧化降低到所炼钢号的规格内。这是炼钢的任务之一。   碳氧反应时产生大量的C0气泡,这些气泡从钢液中排出时,对熔池有一种强烈的搅拌作用,它均匀了钢液的成分和温度,改善了各种化学反应的动力学条件,有利于炼钢中各种化学反应的进行。碳氧反应产物C0气泡,对于钢液中的N、H相当于一个小真空室,钢液中的气体很容易扩散到这些上浮的C0气泡中,并随之排除到大气之中,所以脱碳反应是去除钢中气体所必需的手段之一。   非金属夹杂物上浮的速度主要取决于非金属夹杂物的大小。碳氧反应对熔池的搅拌作用促进了非金属夹杂物的碰撞长大,从而显著地提高了上浮速度。另外,C0气泡表面也可粘附一部分非金属夹杂物使其上浮入渣。所以,碳氧反应是去除钢中夹杂物所必需的手段之一。碳的氧化反应放出大量的热,是氧气转炉炼钢的重要热源。同时,由于C0气泡的大量产生,使转炉内产生大量的泡沫渣,增加了钢—渣接触面积,有助于反应速度的提高。 第四节 脱 磷    一、磷对钢性能的影响   磷在钢中以磷化铁的形式存在,一般用[P]表示。它对钢性能的具体影响是:   1)能恶化钢的焊接性能;   2)降低钢的塑性和韧性,使钢产生冷脆性,即在低温条件下钢的冲击韧性明显降低;   3)能提高易切削钢的切削性能;   4)能改善钢液的流动性,提高钢液的铸造性能;   5)能提高合金钢耐大气和海水的腐蚀能力;   6)能提高电工用硅钢的导磁率。   对绝大多数钢种而言,[P]是一种有害元素。   二、脱磷反应的基本条件和方法   将钢中的磷脱除到要求的范围内,是炼钢的任务之一。   1.脱磷的基本反应2[P]+5(FeO)+4(CaO)=(4CaO·P2O5)+5[Fe]    放热   从反应式中可以看出:较低的温度、高(FeO)、高(CaO)有利于脱磷反应的进行。   2.脱磷的基本条件和方法   1)炉渣的碱度要适当高,流动性要好。研究结果认为,脱磷时的炉渣碱度控制在2.5~3最好。   2)适当提高炉渣的氧化性,即渣中的氧化铁要高。   3)适当的温度。尽管低温有利于放热反应的进行,但低温不利于石灰的熔化,不利于扩散反应的进行,从而最终还将影响到脱磷反应速度。所以,为了获得最佳的脱磷效果,熔池应有适当的温度,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   4)大渣量是提高脱磷效果的有效方法之一。对于电炉来说,采用自动流渣的方法,放旧渣、造新渣就是大渣量的另一种操作形式。   三、回磷   回磷是指冶炼后期钢液中磷含量比中期有所回升,以及成品钢中的含磷量比冶炼终点钢水含磷量高的现象。   1.回磷的原因   1)炉温过高会使脱磷反应逆向进行。2)冶炼终了以及出钢时,向炉内或钢包内加入铁合金等脱氧,会使渣中的  ∑(FeO)大大降低,同时,脱氧产物如等也会使炉渣碱度大大降低,使脱磷反应逆向进行。252    3)铁合金本身带入一定数量的磷。   在上述几种原因中,以∑(FeO)的降低对回磷影响最为显著,而碱度和温度的影响要小些。   2.防止回磷的办法   对于电炉而言,防止还原期回磷的主要措施是扒净氧化渣。   对于转炉而言,防止钢包回磷的主要措施是防止下渣,即防止炉渣进入到钢包中。生产中常用的办法是:   1)出钢前向炉内加入石灰稠化终渣,同时,进行挡渣出钢。2)出钢过程中,向钢包内投入少量石灰粉,稠化钢包内的渣,保持碱度。 第五节 脱 硫    一、硫对钢性能的影响   硫在钢中多以硫化物形式存在,如FeS、MnS等,硫对钢性能产生以下影响:   1)使钢产生热脆现象。所谓热脆现象是指钢坯或钢锭在高温条件下(如1100℃)进行轧制时,会产生断裂的现象。   2)对钢的力学性能产生不利影响。3)使钢的焊接性能降低。4)能改善易切削钢的切削性能。5)使钢的耐腐蚀性能降低。由于硫对绝大多数钢种而言是有害的,所以脱硫是炼钢的主要任务之一。    二、炉渣脱硫   1.炉渣脱硫的基本反应式           [FeS]=(FeS)+)   (CaO)+(FeS)=(CaS)+(FeO)(CaO)+[FeS]=(CaS)+(FeO)     (吸热)      从反应式中可以看出,脱硫的基本条件是:高碱度、高温、低氧化性。   2.影响脱硫反应的基本条件分析   (1)炉渣碱度研究结果表明:炉渣碱度在3.0~3.5之间最好,过高会使黏度增加,不利硫在钢—渣之间的扩散,过低则不符合脱硫要求。   (2)氧化性炉渣氧化性对脱硫的影响较为复杂,从脱硫反应式中可以看出,渣中的还原性越强,即∑(FeO)越低越有利于脱硫反应。但实际生产中氧气转炉的氧化渣中也能去除一部分硫,其主要原因是:∑(FeO)的存在改善了渣的流动性,能促进石灰的熔化,有利于高碱度渣的形成,从而部分改善了脱硫条件。   尽管氧化渣中也能脱硫,但在其他条件如搅拌、温度、碱度等完全相同的条件下,氧化渣的去硫效果还是远远低于还原渣的。   (3)温度  高温有利于吸热反应的进行,即有利于去硫反应的顺利进行。(4)钢—渣搅拌情况 去硫是钢—渣界面反应,加强钢—渣搅拌扩大反应界面积有利于去硫。例如电炉(还原期)出钢时,采用钢—渣混出的方法,使钢液和炉渣强烈混合,钢—渣界面大大增加,充分发挥了电炉还原渣的脱硫能力,使脱硫反应能够迅速进行。   (5)渣量 增加渣量可以减少(CaS)的相对浓度,可促进去硫反应。   三、气化去硫   根据硫的平衡及炉气分析得知,氧气转炉炼钢过程中钢液的硫一部分是以气体状态去除的,其去硫量一般占总去硫量的10%~40%。252    由于硫和氧的亲和力比碳、硅和氧的亲和力都低,在金属液中有碳存在时,硫的直接氧化的可能性很小,所以气化去硫是通过炉渣进行的。气化去硫的反应式如下:   从上式也可以看出:硫必须首先从钢液中进入熔渣,才有可能气化去除。所以钢—渣间的去硫反应是气化去硫的基础。另外还可以看出:高碱度渣对气化去硫不利。实践证明:只要造成流动性良好的碱性渣,就会有一定的气化去硫效果。实践操作还表明:炉渣氧化性增大,能强化气化去硫。 第六节   脱氧    一、脱氧的原理和任务   1.氧的危害   各种炼钢方法中,都是利用氧化法来去除钢中的大部分杂质元素和有害物质。这就使氧化后期钢中溶入了过量的氧。例如氧气转炉终点ω[C]<0.1%时,钢中氧ω[O]一般为0.035%~0.069%,而此成分下固体钢中最多只能溶解0.003%的氧。这些多余的氧在钢液凝固时将逐渐从钢液中析出,形成夹杂物或气泡,严重影响钢的性能,其具体表现是:   1)严重降低钢的力学性能,尤其是塑性和韧性。   2)大量气泡的产生影响浇注的正常进行,将会破坏锭或坯的合理结构,严重影响钢锭质量,甚至造成废品。   3)钢中的氧能加剧硫的热脆危害。   2.脱氧的原理和任务   炼钢过程中脱氧的原理是:利用对氧的亲和力比Fe大的元素,如Mn、Si、Al等,把钢液中的氧夺走,形成不残留在钢液中的脱氧产物如Mn0、、等并上浮到渣中。能用来对钢液脱氧的元素或合金叫脱氧剂。   脱氧的目的在于降低钢中的氧含量,脱氧的任务是:1)降低钢液中溶解的氧,把氧转变成难溶于钢液的氧化物如Mn0、等。2)将脱氧产物排出钢液之外。否则钢液中的氧只是改变了存在形式,总含氧量并没有降低,氧对钢的危害依然存在。   3)脱氧时还要完成调整钢液成分和合金化的任务。   二、各种元素的脱氧能力   1.对脱氧元素的要求   1)脱氧元素与氧的亲和力应大于Fe与氧的亲和力,即脱氧产物(MeO)在钢液中应比FeO稳定。2)脱氧产物MeO在钢液中溶解度应非常低,否则便以另一种形式保留在钢中,未达到脱氧的目的。   3)脱氧产物的密度应小于钢液密度,且熔点应较低,在钢液中应以液态形式存在,这样脱氧产物才容易集聚长大,并能迅速地上浮到熔渣中,完成脱氧任务。   4)未与氧结合的剩余脱氧元素,应该对钢的性能无不良影响,甚至还应产生有利影响。   2.元素的脱氧能力   元素的脱氧能力是指在一定温度和一定浓度的脱氧元素呈平衡的钢中溶解的氧含量。显然和一定浓度的脱氧元素呈平衡的氧含量越低,这种元素的脱氧能力越强。在1600℃时,252 元素的脱氧能力按以下顺序增强:Cr、Mn、V、P、Si、C、B、Ti、Al、Mg、Ca。其中最常用的是Mn、Si、Al。   3.常用的脱氧剂   (1)Mn 它的脱氧能力较低,但几乎所有的钢都用Mn来脱氧,因为它可以增加Si和A1的脱氧作用。此外(MnO)可以与其他的脱氧产物如等形成低熔点化合物,有利于从钢液中排出。冶炼沸腾钢时,只用锰脱氧。   (2)Si Si是一种较强的脱氧元素,它是镇静钢中不可缺少的脱氧元素之一。Si的脱氧能力高于Mn。   Si的脱氧能力受温度影响而发生变化,温度越高,Si的脱氧能力越弱。   Si的脱氧产物熔点高(1700度),不易从钢液中上浮排出,所以应与Mn一起使用。   (3)A1 A1是钢中常用的而且是非常强的脱氧元素,它是镇静钢中不可缺少的脱氧元素之一。   A1的脱氧产物熔点很高(2050℃),形成很细小的固体颗粒,颗粒表面与钢液间界面张力大,易于上浮,所以常用来做终脱氧剂。   目前炼钢生产中常用的块状脱氧剂有:锰铁、硅铁、铝、硅锰合金等。电弧炉还原期炉渣脱氧时常用的粉状脱氧剂有:碳粉、碳化硅粉、硅铁粉等。真空脱碳时,钢液中[C]是脱氧剂。   使用块状脱氧剂时,一般用复合脱氧剂最好,因为复合脱氧剂的脱氧能力以及脱氧产物的上浮能力都很强。若无复合脱氧剂而单独使用各脱氧剂时,应注意脱氧剂的加入顺序,一般情况是先弱后强,即先用锰铁脱氧,再用硅铁脱氧,最后用铝脱氧。因为先加锰铁后形成的Mn0可提高Si、Al的脱氧效果,同时也有利于几种脱氧产物形成低熔点化合物,从而有利于脱氧产物的上浮。   三、脱氧方法   钢液的脱氧方法有三种:沉淀脱氧法、炉渣脱氧法和真空脱氧法。   1.沉淀脱氧法   沉淀脱氧法又叫强制脱氧法或直接脱氧法。它是把块状脱氧剂,如锰铁、硅铁和铝饼等加入钢液内,直接使钢液脱氧。其反应式可表示为:[FeO]+[Me]=[Fe]+[MeO][MeO]=(MeO)式中 Me——脱氧元素;    Me0——脱氧产物。这种脱氧方法的优点是操作简便,脱氧速度快,节省时间,成本低。其缺点是部分脱氧产物来不及上浮而进入熔渣中,残留在钢液内污染了钢液,影响了钢液的纯净度,使提高钢的质量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假若不采取炉外精炼等其他措施,靠这种方法脱氧的转炉就不能生产某些质量要求很严格的钢种,而只能生产一些常用钢种。   转炉多采用沉淀脱氧法。   2.炉渣脱氧法   炉渣脱氧法习惯上又叫扩散脱氧。它是把粉状脱氧剂,如碳粉、碳化硅或硅铁粉撒在渣液面上,形成还原渣间接使钢液脱氧。其反应式可表示为:(FeO)+[Me]=[Fe]+(MeO)[FeO]=(FeO)   由于在一定温度下,,为一常数,(FeO)的降低必然引起钢液中的[FeO]向渣中扩散转移,从而间接地使钢液脱氧。由于[O]的扩散速度比较慢,在实际生产中氧在渣252 —钢间的这一分配过程并未达到平衡。但这种方法仍可将钢中的[O]的质量分数降至0.005%~0.01%的水平。   扩散脱氧法明显的优势是钢液不易被脱氧产物所玷污,能提高钢的纯洁度。其缺点是脱氧过程慢,还原时间长。   碱性电弧炉炼钢的还原期多采用扩散脱氧法。   3.真空脱氧法所谓真空脱氧法是指将已炼成的钢液,置于真空条件下,打破原有的[C]、[O]平衡关系,使碳氧反应继续进行,利用钢液中[C]进行脱氧。反应式可表示为:                          [FeO]+[C]=[Fe]+{CO}   在真空中,由于C0分压的降低,打破了[C]与[0]的平衡关系,引起碳脱氧能力的急剧增强,甚至可以超过硅和铝,真空脱氧能力随着真空度的增加而增加。   对于低碳钢,[O]的质量分数可降至0.003%~0.015%;而高碳钢,[O]的质量分数可降至0.0007%--0.002%。与此同时,钢中碳的质量分数相应下降了0.003%~0.007%。   真空脱氧法的最大特点是它的产物C0不留在钢液中,不玷污钢液,而且C0上浮的过程中还有去气体和去非金属夹杂物的作用。   生产实践表明,真空处理能显著地提高钢的质量,除一些必要的设备投资外,工艺并不十分复杂,故这种方法在许多合金钢的生产中已被广泛采用。真空脱氧多作为转炉和电炉的炉外精炼手段,以进一步提高钢的质量。 第七节 钢中的气体    本节所指的气体是指能溶解于钢中的氢和氮。   一、钢中气体对钢性能的影响   1.氢对钢性能的影响   氢在钢中基本上有害无利。随着钢的强度的提高,氢对钢的危害性则更为严重。但在一般情况下,要完全除去钢中的氢几乎是不可能的。氢在钢中的不良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使钢产生“氢脆”。氢能使钢的塑性和韧性明显降低,即产生“氢脆”现象。对于高强度钢来讲,“氢脆”的影响更严重。   钢中的“氢脆”属于滞后破坏。表现在应力作用下,经过一段时间钢突然发生脆断。   2)使钢产生“白点”。所谓“白点”是指在钢材断面上呈银白色的斑点。其实质是一个有锯齿形边缘的微小气泡,又叫发裂。它的产生与氢脆不同,它是钢从高温冷却到室温时产生的。“白点”也使钢的塑性和韧性明显降低。   3)产生石板断口。其主要原因是:氢含量高的地方会出气泡,在气泡的周围易出现C、P、S和夹杂物的偏析,这些缺陷在钢材热加工时被拉长,但不能焊合,于是形成石板断口。   4)产生氢腐蚀。在高温高压作用下,钢中的氢即高压氢会使钢产生网络状裂纹,严重时还可以鼓泡,这种现象称氢腐蚀。   2.氮对钢性能的影响   氮对钢的性能有利有弊。氮对钢的不良影响是:   1)引起钢的时效硬化。在低碳钢中,氮能引起钢的时效硬化现象,表现为钢的强度、硬度随时间的推移而增大,而塑性则有所下降。只有当[N]的质量分数小于0.0006%时,才能免除时效硬化的可能。   2)氮会使钢产生“蓝脆”。淬火钢在250~400℃回火后,塑韧性不仅不增大,反而下降,这个温度范围的钢呈蓝色,故叫“蓝脆”。   3)氮和氢综合作用使钢产生缺陷。氮和氢的综合作用会使镇静钢锭产生结疤和皮下气泡,使轧钢生产中出现裂纹和发纹,影响钢的质量。   氮对钢有益的一面是:252    1)钢中的氮能和Al、Ti等形成A1N、TiN等高熔点的细小颗粒。均匀弥散分布的AlN、TiN等能细化晶粒,从而提高钢的强度和塑性,对改善焊接性能也有良好作用。   2)能提高钢的强度和耐磨性。实际生产中常用渗氮的方法来改善钢表面的耐磨性,同时也能使钢表面的抗蚀性和疲劳强度有所改善。   二、钢中气体的来源   钢中的氢来自原料、耐火材料、炉气和空气中的潮气以及金属料中的铁锈(铁锈是含有结晶水的氧化铁)。   钢中的氮来自铁水、氧气和炉气。   三、减少钢中气体的基本途径   减少钢中气体含量一是减少钢液吸进去的气体;二是增加排出去的气体。   1.减少钢液吸气的基本途径:   1)原材料如石灰、矿石、铁合金、耐火材料等必须进行烘烤或干燥。金属料中的铁锈要少。   2)熔炼过程中,钢液温度不宜过高,因为氢和氮在钢液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同时应尽量减少钢液裸露的时间,防止钢液从炉气中吸收氢、氮。   3)应尽量提高氧气的纯度,防止或减少吹氧时由于氧的不纯给金属液中带入氮。   4)钢水包要烘烤,钢液流经的地方要烘干和密封(如Ar气密封)保护。   2.增加排气的措施1)氧化熔炼过程中,钢液要进行良好的沸腾去气。2)采用钢液吹氩,真空处理和真空浇注降低钢液中的气体。 第八节 钢中的非金属夹杂物    在冶炼或浇注过程中产生于或混入钢液中,而在其后的热加工过程中分散在钢材中的类似于炉渣的非金属物质叫非金属夹杂物。   它的主要来源是:   1)与生铁、废钢等一起进入炉内的非金属物质。   2)从入炉到浇注的整个过程中,与钢液相接触并卷入钢液的耐火材料。   3)在炉内、盛钢桶内和钢锭模内脱氧过程中所产生的脱氧产物。   一、非金属夹杂物的分类   1.按照化学成分分类(1)氧化物夹杂 简单氧化物,如Fe0、Mn0、、等。   复杂氧化物,如Fe0·、Mn0·、Mg0·等。   硅酸盐,如2Fe0·、2Mn0·、3Mn0··2等。   (2)硫化物 主要是FeS、MnS、(Fe·Mn)S和CaS等。   (3)氮化物 若钢中有与氮亲和力大的元素时,会形成氮化物,如AlN、TiN、BN、ZrN等。   2.按照夹杂物的来源分类   (1)外来夹杂物 这类夹杂物是从冶炼到浇注过程中进入钢液的耐火材料或熔渣,滞留在钢中而造成的。一般外来夹杂物的特征是外形不规则,尺寸比较大和分布不均匀。   (2)内生夹杂物(见图8—3) 这类夹杂物是在液态或固态钢内,由于脱氧或凝固过程中进行的物理化学反应而生成的。钢中大部分夹杂物属于这一类。内生夹杂物的颗粒比较小,分布也比较均匀。 252 图8-3脱氧严物型夹杂物(a)石英;(b)石英和硅酸盐;(c)大型硅酸盐颗粒(复合)   3.按照变形性能分类(见图8—4)   (1)脆性夹杂物 指完全不具有塑性的夹杂物。当钢进行热加工时不会变形,但夹杂物会沿加工方向破碎成串。如Al2O3、Cr2O3、TiN、ZrN等就属于这一类。   (2)塑性夹杂物  塑性夹杂物即热加工时能沿加工方向延伸成条带状的夹杂物,如MnS、FeS等。(3)点状不变形夹杂物 呈点状的、不随加工变形而变形的夹杂物叫点状不变形夹杂物。属于这一类的有石英玻璃(Si02)和含Si02较高((Si02)>7%)的硅酸盐等。         图8—4锻压延伸的夹杂物、夹渣(a)点状氧化铝,铝酸盐;(b)变形硫化物;(C)变形的复合夹杂物  4.按尺寸大小分类(1)超显微类夹杂物 即小于lμm的夹杂物。这类夹杂物都是内生夹杂物。(2)显微夹杂物  即小于l00μm的夹杂物,又称微观夹杂物。它们以内生夹杂物为主。   (3)大型夹杂物  即大于l00μm的夹杂物,也称宏观夹杂物,它们多为外来夹杂物。   二、非金属夹杂物对钢性能的影响钢中的非金属夹杂物破坏了金属基体的连续性,使钢的塑性、韧性和疲劳强度降低,也使钢的冷、热加工性能变坏。但某些特殊场合下,夹杂物也能起到好的作用。如细小的Al2O3夹杂能细化晶粒,硫化物夹杂能改善钢的切削性能等。252    三、降低钢中非金属夹杂物的途径   降低钢中非金属夹杂物有以下途径:   1)使用洁净的炉料,钢液接触和流经的地方也要洁净;   2)提高耐火材料的材质,减少其侵蚀损坏而混入钢液;   3)氧化熔炼过程中,钢液应进行良好的沸腾,以清除钢液中的非金属夹杂物;   4)采用正确的脱氧操作方法,使脱氧产物易于上浮入渣;   5)浇注前钢液在钢包中镇静适当的时间,以利非金属夹杂物充分上浮;   6)采用钢液吹氩,真空处理和真空浇注,减少钢液中的非金属夹杂物。    复习思考题 1.炼钢炉渣的来源是什么?2.炼钢炉渣的组成和作用是什么?3.什么是炉渣碱度、炉渣氧化性?4.什么是直接传氧?什么是间接传氧?5.锰的氧化有何特点?6.碳氧反应的作用是什么?7.写出脱磷反应式及脱磷的条件。8.“回磷”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防止回磷?9.硫对钢性能有何影响?10.写出脱硫反应式及脱硫的条件。11.氧对钢性能有何影响?脱氧的任务是什么?12.什么是沉淀脱氧法、扩散脱氧法和真空脱氧法?各有什么特点?13.钢中气体对钢性能有何影响?14.钢中气体的来源是什么?如何减少钢中气体?15.钢中夹杂物对钢性能有何影响?16.非金属夹杂物可以如何分类?17.降低钢中非金属夹杂物的途径有哪些? 252 第九章铁水预处理【本章学习要点】本章学习铁水预处理脱硫的优点,常用脱硫剂种类及其反应特点,脱硫生产指标,KR法脱硫的生产工艺流程和脱硫的基本操作,混铁车喷吹脱硫的工艺特点和工艺操作。  第一节   铁水预脱硫的概念和优点 铁水预处理,炼钢生产中主要是指铁水在进入转炉之前的脱硫处理。广义的铁水预处理是指包括对铁水脱硫、脱硅、脱磷的三脱处理,另外还有特殊铁水的预处理,如含V铁水的提V等。铁水脱硫是二十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铁水处理工艺技术,它已成为现代钢铁企业优化工艺流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铁水脱硫的主要优点如下:1.铁水中含有大量的硅、碳和锰等还原性的元素,在使用各种脱硫剂时,脱硫剂的烧损少,利用率高,有利于脱硫。2.铁水中的碳、硅能大大提高铁水中硫的活度系数,改善脱硫的热力学条件,使硫较易脱致较低的水平。3.铁水中含氧量较低,提高渣铁中硫的分配系数,有利于脱硫。4.铁水处理温度低,使耐火材料及处理装置的寿命比较高。5.铁水脱硫的费用低,如在高炉、转炉、炉外精炼装置中脱除一公斤硫,其费用分别是铁水脱硫的2.6、16.9和6.1倍。6.铁水炉外脱硫的过程中铁水成份的变化,比炼钢或钢水炉外处理过程中钢水成份的变化对最终的钢种成份影响小。采用铁水脱硫,不仅可以减轻高炉负担,降低焦比,减少渣量和提高生产率,也使转炉也不必为脱硫而采取大渣量高碱度操作,因为在转炉高氧化性炉渣条件下脱硫是相当困难的。因此铁水脱硫已成为现代钢铁工业优化工艺流程的重要手段,是提高钢质量、扩大品种的主要措施。早期的铁水脱硫方法有很多种:如将脱硫剂直接加在铁水罐罐底,靠出铁铁流的冲击形成混合而脱硫的铺撒法。也有将脱硫剂加入装有铁水的铁水罐中,然后将铁水罐偏心旋转或正向反向交换旋转的摇包法。之后逐步发展至今天采用的KR搅拌法及喷枪插入铁水中的喷吹法。 第二节常用脱硫剂及脱硫指标 一、常用脱硫剂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目前选用作为铁水脱硫剂的主要是Ca、Mg、Na等元素的单质或化合物,常用的脱硫剂主要有:Ca系:电石粉(CaC2)、石灰(CaO)、石灰石(CaCO3)等Mg系:金属Mg粉Na系:苏打(Na2CO3) 二、常用脱硫剂反应特点1.电石粉碳化钙脱硫反应为252 用CaC2脱硫有如下特点:1)在高碳系铁水中,CaC2分解出的Ca离子与铁水中的硫有极强的亲和力。因此CaC2有很强的脱硫能力,在一定的铁水条件下,用CaC2脱硫,脱硫反应的平衡常数可达6.9×105,反应达到平衡时,铁水中硫含量可达4.9×10-7。2)用CaC2脱硫,其脱硫反应是放热反应,有利于减少铁水的温降。3)脱硫产物CaS,其熔点24500C,因此脱硫后,在铁水面上形成疏松的固体渣,有利于防止回硫,且对混铁车内衬浸蚀较轻,扒渣作业方便。4)由于电石粉脱硫能力强,故用量少,渣量也较少。5)电石粉易吸潮,吸潮时产生如下反应:CaC2+H2O=CaO+C2H2CaC2+2H2O=Ca(OH)2+C2H2这个反应会大大降低电石的脱硫能力,而且放出的C2H2是属易爆气体,因此在运输和保存电石粉时要采用氮气密封,储料罐必须安装乙炔检测等安全装置,以防爆炸等事故。6)用电石粉脱硫生成的碳除饱和溶解于铁水外,其余以石墨态析出,喷吹过程中随喷吹气体有少量的电石粉带出,同时还有少量的C2H2产生,这些都会对环境产生污染,故必须有除尘设备。2.石灰粉脱硫石灰脱硫的反应式为:用脱硫有如下特点:1)在高C和一定含硅量的铁水中,有较强的脱硫能力,在1350℃时,用脱硫,反应达平衡时,铁水中硫含量可达,比的脱硫能力要弱得多。2)脱硫渣为固体渣,扒渣方便,对铁水缶、混铁车侵蚀较小,但用量较大,故形成的渣量也大,铁损也较高,铁水温降也较大。3)石灰粉资源广、价格低、易加工,使用安全。4)石灰粉流动性差、在输送中易堵塞、在料罐中也可能会“架桥”而堵料,且石灰易吸潮,吸潮后其流动性大大恶化,吸潮后会生成,不仅影响脱硫效果,而且会污染环境,因此,石灰的加工运输和贮存都要在干燥条件下进行,一般也采用氮气密封和输送。3.用Mg粉脱硫用Mg粉脱硫,其反应式为:镁粉脱硫有如下特点:1)Mg有很强的铁水脱硫能力,13500C时,用Mg粉脱硫,反应的平衡常数为3.17×105,反应达到平衡时,铁水中含硫量可达l.6×10-7,大大高于Ca0的脱硫能力。2)Mg的沸点为ll070C,Mg加入铁水后,变成Mg蒸气,形成气泡,使Mg的脱硫反应在气液相界面上进行,另外由于金属Mg变成Mg蒸气.使得反应区附近的流体搅拌良好,大大增强Mg的脱硫效果。252 3)Mg在铁水中有一定的溶解度,铁水经过Mg饱和后能防止回硫,这部份饱和的Mg在铁水处理后的运送过程中仍能起到脱硫作用。4)由于Mg进入铁水后就会气化,反应非常强烈,因此一般不使用纯Mg,而与其他材料混合一起喷入,目前多与Ca0一起混合后作成混合脱硫剂。5)Mg的价格昂贵,但因Mg混合脱硫剂只要配比合适,也会使其用量少,而且铁水温降小,渣量少,铁损也少等特点,其综合成本也不一定高,而且由于用量少,处理周期也短,对高节奏的转炉也是有利的,因此Mg脱硫剂已越来越多被采用。其他脱硫剂,像石灰石(CaCO3)因脱硫效果差而且铁水温降太大,而像苏打(Na2CO3)由于资源短缺,而且脱硫产物呈液态对罐衬侵蚀严重,降温也大,因此这些在铁水脱硫生产中已较少采用。 三、脱硫生产指标对一种脱硫工艺方法或脱硫剂的脱硫效果的评定,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全面的指标来反映,但在实际生产中仍可根据以下指标来评价其脱硫效果。1.脱硫效率()   式中:——处理前铁水原始含硫量,%——处理后铁水成品含硫量,%此值反映脱硫工艺对铁水脱硫的直接影响,是工艺操作中很重要的工艺参数,值较大,说明此工艺的脱硫效果越好,当然值的大小与原始含硫量有关,如脱硫前原始硫很高,即使值较大,也不能说明成品硫就很低。此外由于公式中无脱硫剂的使用量,因此该公式并未反映出脱硫剂的脱硫效果。 2.脱硫剂效率(Ks)式中:w—脱硫剂的消耗量,kg/t铁假设在脱硫反应过程中,脱硫剂的效率不变,则:脱硫剂效率Ks的意义是单位脱硫剂的脱硫量,此值虽不能准确地描述脱硫剂的脱硫能力,但在生产操作中有实际意义。当掌握了一定工艺条件下的经验脱硫数据后,就可以根据要求的脱硫量控制加入脱硫剂的数量。    3.脱硫剂的反应率ηM脱硫剂加入铁水后,并非全部脱硫剂都参与了脱硫反应而起到了脱硫作用,为比较脱硫工艺中脱硫剂参与脱硫反应的程度,可用脱硫剂的理论消耗量和实际消耗量的比值来表示脱硫剂的反应率式中:——脱硫剂的理论消耗量,kg/t铁252          ——脱硫剂的实际消耗量,kg/t铁例如:用电石粉的脱硫剂的反应率式中:64—的分子量32—S的分子量—电石粉的单耗,kg/t铁—电石粉中的含量,%一般来说脱硫剂的反应率都不高,电石粉的反应率为20~40%,而石灰粉的反应率仅5~10%。4.脱硫分配比脱硫的产物必须进入渣中,从而使钢中的硫减少,其反应式简化为:。炉渣的脱硫能力,通常用硫在渣—铁中的分配比的大小来表示,=(      S  ) /   [S]式中:—硫在渣—铁中分配比         (S)—渣中硫的含量,%         [S]—铁中硫的含量,%值越大,说明炉渣的脱硫能力越强,一般而言,象高炉渣由于FeO低,可达100,电炉还原期可达30~50,而转炉渣仅为5~10。   第三节  常用脱硫方法及其操作 一、铁水罐搅拌法脱硫(KR法)搅拌法是铁水脱硫技术的重要进展,它放弃了传动的容器运动方式,通过搅动来使液体金属与脱硫剂混合接触达到脱硫目的。 搅拌法分为两种形式即莱茵法和KR法。                                      a-- 莱茵法           b-- KR法252 图9—1 搅拌法脱硫 两种方法的最大区别是搅拌器插入铁水深度不同,莱茵法搅拌器只是部分地插入铁水内部,通过搅拌使罐上部的铁水和脱硫剂形成涡流搅动,互相混合接触,同时通过循环流动使整个罐内铁水都能达到上层脱硫区域段实现脱硫,KR法是将搅拌器沉浸到铁水内部而不是在铁水和脱硫剂之间的界面上通过搅拌形成铁水运动旋涡使脱硫剂撒开并混入铁水内部,加速脱硫过程。武钢二炼钢KR法是利用机械搅拌作用使脱硫剂与铁水混匀达到脱硫目的,因此,脱硫剂利用率高,消耗较低,目前武钢二炼钢KR铁水脱硫的脱硫剂消耗达到5.0kg/t.Fe(CaO基)左右,搅拌器寿命达到700余次,耐材消耗0.02kg/吨,脱硫效果[S]可以达到0.001%,脱硫效率≥90%,可以生产和满足不同低硫品种的需求。    1.KR铁水脱硫工艺流程      机械搅拌法脱硫就是将耐火材料制成的搅拌器插入铁水罐液面下一定深处,并使之旋转。当搅拌器旋转时,铁水液面形成“V”形旋涡(中心低,四周高),此时加入脱硫剂后,脱硫剂微粒在浆叶端部区域内由于湍动而分散,并沿着半径方向“吐出”,然后悬浮,绕轴心旋转和上浮于铁水中,也就是说,借这种机械搅拌作用使脱硫剂卷入铁水中并与接触,混合、搅动,从而进行脱硫反应。当搅拌器开动时,在液面上看不到脱硫剂,停止搅拌后,所生成的干稠状渣浮到铁水面上,扒渣后即达到脱硫的目的。     脱硫前,铁水缶中若有高炉渣,应先扒渣,即脱硫前后要二次扒渣。    下图KR专用罐工艺流程(图9—2):图9—2KR专用罐工艺流程 高炉铁水罐直接KR法脱硫工艺流程: 图9—3高炉铁水罐直接KR法脱硫工艺流程 2.原料要求1)高炉铁水条件铁水温度:T≥l2500C铁水硫含量:[S]≤0.060%渣层厚度:处理铁水量:Q=80~90吨/罐·次2)脱硫剂(KC—2#)(1)重量配比: 活性石灰:88—90%252 萤石:12—10%(2)粒度要求:                          表9—1 脱硫剂粒度要求 粒度 ≤0.1mm 0.1-0.6mm 0.1-1.0mm ≥1.0mm 比例 <5% ≥60% ≥30% ≤5%    (3)要求新鲜、干净、干燥、不混有杂质、不粉化变质。   3)镁质复合脱硫剂(试行)(1)重量配比:活性石灰75~80%萤石:15~10%Mg粉:≥10%(2)粒度要求(活性石灰、萤石同KC—2#脱硫剂)(3)Mg:阻燃时间,闪点:6150C左右   3.KR铁水脱硫的基本操作1)扒渣操作:(1)脱硫铁水罐由牵引车运载至扒渣位置后,由主控台将罐倾斜至扒渣角度(以铁水不能溢出为准),然后进行扒渣操作。(2)扒渣机在运转前接通电源并选择好手动或自动操作方法(扭动转换操作手柄),要确认清楚手动(ISW)或自动(3PL)灯光显示和紧急停车手动按钮的位置。(3)要确认压缩空气的入口压力达到0.6~0.8MPa,操作压力>0.45MPa。(4)扒渣机运转前,小车的前进端极限应设在零位,后退端极限应设在拾位上,否则不允许运转。(5)扒渣机的前后行程5-6米,高度为0.9米,左右旋转角度为12.50。(6)当罐内铁水中带有大于600kg的渣块时原则不能强行扒渣,应将铁水返回到混铁炉。   (7)铁水在搅拌前后都要进行扒渣,罐内渣子扒到铁水裸露。2)卷扬操作(1)运行前必须检查主操作台电源转换开关、确认钢丝绳及抱闸正常,进行试运转后方能使用。   (2)铁水罐必须对准扒渣的中心线,方可进行倾翻铁水罐操作。(3)机旁操作卷扬时,只许挂脱勾操作,倾斜操作应在主控制台进行。    3)搅拌操作   (1)首先试灯检查,确认操作台上的所有工作信号是否正常。(2)确认铁水缶中心线对准搅拌器中心线,正负误差。(3)准确测铁水液面高度,并对搅拌器进行预烘烤3—5分钟(新搅拌器在使用前50次在予烘烤后进行浸泡烧结5—10分钟)。搅拌器浸入铁水深度350~600mm搅拌时间为3-9分钟,转速80~120转/分。  (4)铁水液面在3000~3700间可方可拉钟操作,搅拌过程中注意观察电流及转速波动情况和相关信号反应,并在搅拌结束前3分钟实施必要的均匀减速,但减速后下限转速应≥78转/分。252 (5)加入脱硫剂时转速比所需速应低2—5转,距投料剩余100kg时,均匀增速达所需速度,并依据火花飞溅及亮度情况,进行适当的减速调节。 (6)每处理一罐要对搅拌器进行确认,搅拌器耐火材料损坏或脱落≥50mm时或有槽沟、孔眼凹坑情况必须进行热修补后才能使用。  (7)处理硫含量超过标准时,当铁水后温≥1250℃时,经厂调同意可进行二次脱硫。 二、混铁车喷粉脱硫武钢三炼钢厂的铁水脱硫设备是在混铁车内喷粉脱硫设备,于1996年投产。1、混铁车喷吹脱硫的工艺特点   三炼钢是250t转炉配板坯铸机的全连铸厂,由于转炉吨位大,每炉需要铁水量大,因此采用混铁车运输铁水,采用鱼雷缶式混铁车运输铁水有如下优点:   (1)混铁车一罐可存放运输300t铁水,比用铁水罐运输,保温性能好,运输量大。   (2)鱼雷罐式混铁车的稳定性好,在铁路上运输比铁水罐安全。   由于三炼钢铁水运输距离长,所以从保温和安全出发,选用混铁车运输。   铁水脱硫方案的选择,一是脱硫方法,二是脱硫容器的选择。   关于脱硫方法,从铁水处理规模大,脱硫成本低,铁水温降小及脱硫效果能达到产品要求等各方面综合考虑,选择喷吹脱硫的方法。   其二是确定喷粉脱硫工艺,可以在混铁车及转炉铁水罐内脱硫两种选择,一种直接在混铁车内喷粉脱硫,脱硫完后再翻至转炉铁水罐,另一种方法是混铁车将铁水翻至将转炉铁水罐,在铁水罐内喷粉脱硫,这两种工艺的特点比较如下:   (1)从工序时间上用混铁车直接脱硫,不必倒罐铁水温度高,脱硫喷吹的反应空间比铁水罐大,因此可以用较高的喷粉速度,喷吹时间短,而用铁水罐脱硫,铁水要倒一次罐,温度要低40~500C,因此反应速度要慢,则铁水罐为防喷溅,喷粉速度不可能太快,因此喷粉时间长。   (2)布置方式,混铁车脱硫可以单独布置一座厂房,两座脱硫站平行布置,与转炉不干扰,而且两座脱硫站也互不干扰,而用铁水罐脱硫,必须布置在转炉跨中。两个工位的粉料贮存、铁水罐倒罐、扒渣、喷粉等都集中在转炉装料跨,吊车作业频繁,并与转炉作业干扰,脱硫各工序也互相干扰因此作业率也低。   (3)基造费用,混铁车脱硫虽然单独脱硫间,但吊车吨位少,厂房标高低,造价低,而铁水缶处理必须占用450t/30t兑铁水吊车,因此,厂房高,基造费用也高。   (4)脱硫剂效率,混铁车扒渣困难,喷粉脱硫时渣量大,因此脱硫剂耗量要大,同时混铁车较长,脱硫的动力学条件较差,混铁车内铁水称量难以准确,不能准确计算出脱硫剂用量,最终硫含量不能准确控制,而铁水缶脱硫,扒渣容易,在脱前和脱后都进行扒渣,脱硫剂利用率高,可以精确控制脱硫后的硫含量,脱硫的动力学条件较好,因此,采用铁水罐脱硫的脱硫效率高,而且可以根据不同钢种要求控制脱硫率。   (5)环保,混铁车脱硫在独立车间,设置除尘没备方便,不影响其它工序,除尘效果也较好.而铁水罐脱硫布置在主厂房内,除尘没备布置困难,因此效果也较差。   综合上述各种因素,还是选择混铁车内喷粉脱硫工艺较好。2、混铁车喷粉脱硫工艺操作   混铁车喷粉脱硫与铁水罐喷粉系统有些类似.脱硫剂经槽罐车运输至贮料罐贮存,采用氮气输送将脱硫剂从槽罐卸到贮罐内,贮罐下部有流态化床。根据需要的用量,将脱硫剂从贮料罐输送到喷粉缶,完成脱硫剂的准备。铁水脱硫操作,见图(9—4),机车将装有铁水的混铁车先送到破渣位破渣,使铁水上部的渣层不至结渣,然后再送到喷吹位落下防溅罩,先下测温取样枪测温取样,再下喷枪喷粉脱硫,根据化验结果确定喷吹脱硫剂数量,喷吹完成后再测温取样,然后提起防溅罩,机车将混铁车送至主厂房的铁水倒罐站,由混铁车将低硫铁水倒入铁水坑内称量台车上的铁水罐里,在铁水罐取样测温后将铁水罐吊至扒渣站扒渣,经扒渣后的铁水再兑入转炉。252 混铁车翻完铁后,再用于装铁。但每送2次脱硫铁水后,必须到混铁车倒渣间倒出贱存的脱硫渣和残余铁水。在脱硫站的一边设有专门倒渣间,在混铁车倒铁嘴下方设有渣罐台车,台车上装有渣罐和残铁罐,混铁车由机车送往倒渣间,混铁车倾翻先将残铁倒入残铁罐中,然后再将脱硫残渣倒入渣罐中。 图9—4 鱼雷车铁水脱硫处理示意图 与铁水罐喷粉脱硫工艺相比,主要是喷吹脱硫的容器不同,从工艺流程来看,混铁车脱硫的主要缺点是脱硫前不能扒渣,而这些高炉渣的硫含量较高,因此会对脱硫操作带来不利影响。3、混铁车喷粉脱硫设备1)混铁车:是贮存和运输铁水及进行铁水脱硫的容器,该车是属铁路特种专用车辆,车子上部为一个中间圆柱形,两端带有一定锥度的封闭形罐体,罐体的两端,支承在两组铁路车轮组的心盘上,由于罐体形状像鱼雷,因此也称作鱼雷罐式混铁车,在灌车的一端装有罐体倾翻装置,由电机驱动,罐体可翻转3600。罐体中央上部有一个圆形的出铁—受铁口,喷粉也是从这个口上操作,罐体内衬耐火砖。混铁车装载吨位:320t。2)脱硫剂贮料罐,贮罐容积l00M3,每个罐有3个料位指示器,一个上料位指示器,一个中料位指示器,一个低料位指示器,顶部装有布袋除尘及过压保护装置,对于存放电石的贮料罐.还装有乙炔报井装置及防爆阀,一旦罐内存放电石受潮,水与碳化钙反应会生产爆炸性气体乙炔当乙炔含量达2.3%时就会产生爆炸,当乙炔报警器检测到乙炔气体含量达到0.5%,就会发生信号,这时会自动打开安全防爆阀,同时向罐内补充氮气,将乙炔排放,以确保安全,对于采用电石为脱硫剂的脱硫装段,乙炔报井安全系统是必不可少的。3)喷粉罐,由于混铁车铁水量大.每次脱硫喷吹量大,故喷粉罐的容积为4M3整套粉料贮存,气动输送,喷吹系统的基本组成部份与铁水罐喷粉系统相同,只是容积不同。   4)脱硫喷枪,是内部为钢管外衬耐火材料,固定在喷枪升降支架上,可以上下升降插入混铁车内脱硫,喷枪孔为倒“T”型,喷孔方向与枪体垂直,喷枪垂直插入混铁车时,喷枪孔的方向正好与鱼雷罐的中心一致。   5)测温取样枪和破渣枪,由于混铁车的铁水经过长距离运输,周转时间长,到脱硫间时,往往上面渣子结壳,因此设有专门的破渣枪。破渣枪和测温取样枪分别有各自的框架,两个框架装在一根旋转轴上一同旋转,各自独立升降,完成破渣、测温取样的功能。   6)混铁车倒渣间,布置在铁水脱硫间东侧,经翻完铁后的混铁车到倒渣间将残留的铁水及大量的脱硫残渣倒出,倒渣间的主要设备有鱼雷罐车自动接电系统,残铁缶残渣罐运输车,残铁残渣罐修砌设备,鱼雷罐口清理设备等。此外还有喷枪存放装置,除尘系统,氮气介质、电气控制等。4、脱硫剂及脱硫效果   1)脱硫剂种类的确定252    脱硫剂是决定脱硫率和脱硫成本的主要因素之一,选择脱硫剂主要以其脱硫能力,成本、资源、环境保护、对混铁车耐材的浸浊,脱硫渣的性质与状态及操作的安全等因素综合考虑。脱硫剂都是从电石、Ca0、Mg粉等几种中选择,而武钢三炼钢在设计时,国内用Mg粉脱硫的工艺尚不成熟,也无镁粉的产品,如果选用Mg作脱硫剂还必须要考虑进口脱硫剂的问题,这在脱硫成本是不合算的,所以考虑选用电石和石灰粉作脱硫剂,为确保安全生产,贮缶系统已考虑到存放电石的安全措施。   2)脱硫剂的配比   脱硫剂组成配比的决定,应根据铁水条件,脱硫要求作适当调正,其原则是既要满足脱硫的要求又要尽量降低脱硫的成本。三炼钢要求铁水全部经过脱硫处理,但根据钢种要求分为浅处理和深处理两种:   一般钢种要求铁水S<0.Ol5%,则采用浅脱硫操作,仅采用Ca0为基的复合脱硫剂。   优质钢则要求铁水S<0.005%,则采用深脱硫操作,即先用Ca0为基的复合脱硫剂浅脱硫,进而采用CaC2进行深脱硫。也可以全部采用CaC2进行深脱硫。   武钢三炼钢是采取以“浅脱硫” 为主的铁水脱硫作业。深脱硫仅占处理量的20%,也可以全部采用CaC2进行深脱。Ca0基的复合脱硫剂的配比为:   其中Ca0,采用活性石灰,采用活性石灰的优点是CaO的活性大,脱硫效果好,但是活性石灰在加工中易吸潮,吸潮的石灰粉输送起来困难,有时会堵塞喷枪。为此,有的工厂的CaO采用死烧石灰,即将石灰窑温度烧到l400~15000C,使石灰不再是多孔疏松的活性石灰而烧成气孔率很少,含水量<0.2%的死烧石灰,这种石灰的优点是易保存吸潮小,但是这种石灰脱硫效率较差,而且烧成成本也略高,所以,武钢公司选择CaO脱硫剂时都选用活性石灰。5、影响脱硫效果的因素1)脱硫剂种类,CaC2的脱硫效果明显优于Ca0基脱硫剂,其对比试验见下表:表9—2 CaC2和Ca0脱硫效果比较脱硫剂脱硫(%)处理时间                                                                                                                                                                                                                                                                                                                                                                                                                                                                                                                                                                                                                                      (min)温降(0C)脱硫剂耗量(kg/t铁)喷吹速度(kg/min)原始S处理后脱硫率20.937252 Ca0基粉剂0.0190.00576.4510.8150CaC2粉剂0.0220.00675.315.1254.380 可见,CaC2的脱硫能力比Ca0基强,而且温降也小,处理时间也缩短,因此,如果要求铁水硫要<0.010,则都要使用一部份CaC2,因为单纯使用Ca0基,虽然用量加大也可以达到0.005%的水平,但结果是铁水温降太大,处理时间太长,这是与转炉冶炼不相适应的,所以对用Ca0基处理仅用于浅脱硫,用量一般在7kg/t铁,对深脱硫,一般要采用Ca0基再加CaC2进行深脱或全部采用CaC2进行深脱。2)粒度,对混铁车喷吹脱硫剂的粒度选定为0.1~lmm。3)喷吹气体流量及喷粉速度,由于混铁车铁水量大,从生产节凑考虑喷粉速度控制在80~150kg/min,为达到这高的喷粉速度,其喷吹的氮气流量应达到200~260NM3/h,较好。4)喷枪的插入方式和插入深度。由于混铁车是平放的园柱体,水平方向较长,因此喷枪插入喷吹时,混铁事的铁水不易搅拌均匀,容易出现死角,因此从喷枪的插入角度和喷枪口型的设计上尽量使铁水和脱硫剂得到均匀的搅拌。喷枪的插入方式可分为垂直插入和倾斜插入,从水力模型试验中可得出结论,倾斜插入的喷枪搅拌区偏向一边,另一边有死角,而喷枪垂直插入但喷口横吹的方式,其搅拌比较均匀,故混铁车一般都采用垂直插入方式。喷枪横吹,其喷枪口型式有倒T型和倒Y型,这两种的搅拌都能使脱硫剂和气泡在脱离了喷口后才分离,喷出具有一定的动能,但以倒T型效果效好,因为这种喷口正好是水平方向,水平方向动能较大,而倒Y型与水平有一夹角,水平方向动能要小一些,因此对混铁车的两端的搅拌要差一些,而且倒T型喷枪,使用维护都较方便,因此应选用倒T型喷枪。关于喷枪插入深度,过浅则脱硫剂在铁水中停留的有效时间短,使脱硫剂难以发挥作用,但插入过深,则一方面喷枪寿命下降,而且对混铁车的耐材浸蚀也增加,另一方面也会使混铁车的振动加剧,影响到操作的安全。因此脱硫喷枪的插入深度控制在1000~1500mm较好。总之,混铁车喷粉脱硫与铁水缶喷粉腔硫的工艺有很多相同之处,但由于混铁车在由高炉出铁后直接送到脱硫站,脱硫前不扒渣,由于高炉渣含硫量较高的影响,其脱硫率特别是脱硫剂的效率比铁水缶喷粉脱硫要低一点,但铁水温度高,生产节奏能满足大吨位转炉的要求又是铁水缶脱硫工艺无法做到的,因此,这两种方法各有利弊,根据前后工艺的要求选定脱硫工艺后,就要根据工艺特点控制好参数,使之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这些设备的作用。 复习思考题 1.铁水预脱硫有什么优点?2.常用的脱硫剂有哪些?石灰粉和电石粉作为脱硫剂各有什么特点?3.什么是脱硫效率?什么是脱硫剂效率?什么是脱硫剂的反应率?4.KR法脱硫的生产工艺流程是怎样的?5.KR法脱硫的扒渣操作是怎样的?6.在混铁车和转炉兑铁缶内脱硫二种工艺方法各有何优缺点?252  252 第十章转炉炼钢工艺【本章学习要点】本章学习转炉炼钢的装入制度、供氧制度、造渣制度、温度制度及其操作,终点控制及出钢,脱氧及合金化,转炉吹损与喷溅,顶底复合吹炼,转炉操作事故及处理。 第一节   转炉冶炼过程概述 氧气顶吹转炉炼钢过程,主要是降碳、升温、脱磷、脱硫以及脱氧和合金化等高温物理化学反应的过程,其工艺操作则是控制装料、供氧、造渣、温度及加入合金材料等,以获得所要求的钢液,并浇成合格钢锭或铸坯。从装料起到出完钢、倒完渣为止,转炉一炉钢的冶炼过程包括装料、吹炼、脱氧出钢、溅渣护炉、倒渣等几个阶段。一炉钢的吹氧时间通常为l2~18min,冶炼周期(相邻两炉之间的间隔时间,即从装料开始到装料开始或者从出钢毕到出钢毕)通常为30~40min。表10—1为氧气顶吹转炉生产一炉钢的操作过程,图10—1为转炉吹炼一炉钢过程中金属和炉渣成分的变化。吹炼的前l/3—1/4时间,硅、锰迅速氧化到很低的含量。在碱性操作时,硅氧化较彻底,锰在吹炼后期有回升现象;当硅、锰氧化的同时,碳也被氧化。当硅、锰氧化基本结束后,随着熔池温度升高,碳的氧化速度迅速提高。碳含量<0.15%以后,脱碳速度又趋下降。在开吹后不久,随着硅的降低,磷被大量氧化,但在吹炼中后期磷下降速度趋缓慢,甚至有回升现象。硫在开吹后下降不明显,吹炼后期去除速度加快。熔渣成分与钢中元素氧化、成渣情况有关。渣中CaO含量、碱度随冶炼时间延长逐渐提高,中期提高速度稍慢些;渣中氧化铁含量前后期较高,中期随脱碳速度提高而降低;渣中Si02,Mn0,P205含量取决于钢中Si,Mn,P氧化的数量和熔渣中其他组分含量的变化。在吹炼过程中金属熔池升温大致分三阶段:第一阶段升温速度很快,第二阶段升温速度趋缓慢,第三阶段升温速度又加快。熔池中熔渣温度比金属温度约高20-1000C。根据熔体成分和温度的变化,吹炼可分为三期:硅锰氧化期(吹炼前期)、碳氧化期(吹炼中期)、碳氧化末期(吹炼末期)。                                                                                                                                                                                                                                                                                       表10—1   氧气顶吹转炉一炉钢的操作                                                                                                                                                                                             252                                                                                                                                                                                                                                                                                                                                                                                                                                                                                                                                                                                                                                                                                                                                                                                                                                                                                                                                                                                                                                                                                                                                                                                                                                                                                                                                                                                                                                                                                                                                                                                                                                                                                                                                                                                                                                                                                                                                                                                                                                                                                                  工艺操作 (出钢倒渣完毕)加废钢,兑铁水下氧枪,点火吹炼从高位料仓加熔剂(造渣料)吹炼过程加熔剂、调整枪位控制炉渣副枪测量或倒炉取样测温 动态控制氧枪停止供                      氧(拉碳)终点副枪测量或倒炉测温取样出钢加合金 (出尽钢水)溅渣 倒 渣供氧时间%   1~3 20~70 ~80  ~l00 ~l00                                                                                                                                                                                                                                                                                                                                                                                                                                                                                                                                                                                                                                                                                                                                                                                                                                                                                                                                                                                                            252                               吹炼时间%图10—1 转炉吹炼一炉钢过程中金属和炉渣成分的变化   第二节  装入制度与装入操作 一、装入量装入量指炼一炉钢时铁水和废钢的装入数量,它是决定转炉产量、炉龄及其他技术经济指标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转炉炉役期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合理装入量。对于公称容量一定的转炉,金属装入量在一定范围内变化。转炉公称容量有三种表示方法:平均炉金属料(铁水和废钢)装入量,平均炉产良锭(坯)量,平均炉产钢水量。这三种表示方法因出发点不同而各有特点,均被采用,其中以炉产钢水量使用较多。用铁水和废钢的平均炉装入量表示公称容量,便于做物料平衡与热平衡计算。装入量中铁水和废钢配比是根据热平衡计算确定的。通常,铁水配比为70%~90%,其值取决于铁水温度和成分、炉容量、冶炼钢种、原材料质量和操作水平等。在确定装入量时,必须考虑以下因素:1.要保证合适的炉容比。炉容比是指转炉内自由空间的容积(V)与金属装入量(t)之比(V/t,m3/t)。它通常波动在0.7~1.0。我国转炉炉容比一般不小于0.5。合适的炉容比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它与铁水成分、冷却剂类型、氧枪喷头结构和供氧强度等因素有关,应视具体条件加以确定。表10—2列出了我国一些钢厂转炉的炉容比。表10-2 一些钢厂转炉的炉容比厂名宝钢一炼钢武钢三炼钢鞍钢三炼钢攀钢武钢二炼钢太钢二炼钢天钢二炼钢252 吨位300250150120805020炉容比m3/t0.880.870.860.900.710.970.85 2.要有合适的熔池深度。合适的熔池深度应大于顶枪氧气射流对熔池的最大穿透深度的一定尺寸,以保证生产安全、炉底寿命和冶炼效果。表10—3为一些大、中型氧气顶吹转炉的熔池深度。表10—3  一些大、中型转炉的熔池深度装入量(t)5080100200300熔池深度(mm)10501190125016501900 3.应与钢包容量、浇铸吊车起重能力、转炉倾动力矩大小、铸机拉速及模铸锭重等相适应。二、装入制度装入制度是指一个炉役期中装入量的安排。装入制度有三种:定量装入、定深装入和分阶段定量装入法。1.定量装入 定量装入是指在整个炉役期间,保持每炉的金属装入量不变。优点是生产组织简便,操作稳定,有利于实现过程自动控制,多为大型钢厂采用。缺点是容易造成炉役前期装入量偏大而熔池偏深,炉役后期装入量偏小而熔池偏浅。2.定深装入 定深装入是:指在整个炉役期间,保持每炉的金属熔池深度不变。优点是氧枪操作稳定,有利于提高供氧强度和减少喷溅,不必当心氧气射流冲击炉底,可以充分发挥转炉的生产能力。但它使装人量和出钢量变化较频繁,给组织生产带来困难。3.分阶段定量装入 分阶段定量装入是指在一个炉役期中,按炉膛扩大的程度划分为若干阶段,每个阶段实行定量装入。它兼有前两者的优点,是生产中最常见的装入制度。三、装入操作上炉出钢完毕,溅渣护炉后,炼钢工检查炉衬情况,若各部位完好,便可以组织装料,继续炼钢。装料的程序一般是先加废钢,后兑铁水。1.加废钢由于顶吹转炉主要靠铁水的物理热和化学热来炼钢,为了合适地掌握冶炼过程和终点温度,根据铁水条件需配加一定数量的废钢作为冷却剂。加废钢一般由炉前摇炉工指挥,转炉向前倾30°至45°指挥天车对正转炉,将废钢料槽的前沿落在转炉的炉口上。然后指挥天车起付钩将废钢倒入转炉。2.兑铁水混铁炉工将本炉所要铁水跟随天车送至炉前,为了节约时间,应在上一炉出钢前就把铁水准备好。炉前工指挥天车的位置应转炉的侧面,在天车工和摇炉工都能看见的地方,哨音和手势要清楚。向转炉兑铁前应指挥天车对正转炉。转炉应向前倾+30°左右,指挥天车高度适宜后,缓慢向炉内兑铁水。随着天车小钩的上升,缓慢向下摇炉至+60°左右结束。在兑铁水时要防止洒铁。3.废钢比252 废钢装入量和总装入量之比称为废钢比。增加废钢比可以降低铁水消耗,降低转炉生产成本,还可以降低散状料的加入量,减少渣量,从而降低炉渣对炉衬的机械冲刷。转炉炼钢厂根据各自的铁水条件和冶炼品种来确定废钢比,一般在10%-15%。 第三节供氧制度与供氧操作 氧气顶吹转炉在一炉钢的吹炼过程中,元素的氧化,造渣去除磷硫,熔池升温等主要任务都是通过氧气流股与金属熔池的作用——供氧来完成的。通过供氧制度可以控制熔池元素氧化速度,控制造渣和炉渣的氧化性,所以供氧制度对造渣去除硫磷,喷溅量、以及炉衬寿命等均有直接影响。供氧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合理确定喷头结构、供氧压力、供氧强度、喷枪高度以及在吹炼中如何调节枪位。一、氧射流及其与熔池的相互作用1.氧气射流无论对哪一种转炉,顶部氧流都是最重要的供氧渠道。顶氧射流是从出口马赫数远大于l的喷头中喷出的超音速射流。它由超音速段、音速段和亚音速段组成,其射程随出口气流马赫数增大而延长。除超音速段外,射流断面不断扩大。与自由射流相比,喷入炉膛的氧射流与炉内介质存在温度差、浓度差和密度差,此外还存在反向流动介质和化学反应。炉膛内的氧射流实质上是一种复杂的扩张流,是具有化学反应的逆向流中的非等温超音速湍流射流。氧射流的能量主要用于搅动熔池,克服阻力及能量损失。研究表明,用于搅动熔池的能量约占射流初始能量的20%,克服浮力的能量约占5%~l0%,非弹性碰撞的能量损失约占70%~80%。多孔喷头的设计是基于分散氧流,增加它与熔池的接触面积,使吹炼更趋平稳;它对熔池搅拌力减小,但使成渣速度加快。2.氧射流与熔池的相互作用。氧射流与熔池接触时在液面上形成冲击区——凹坑,凹坑实际上是高温反应区。热模拟实验表明,高温反应区呈火焰状,亦称火点。它由光亮较强的中心(一次反应区)和光亮软弱的狭窄的外围(二次反应区)所构成。据测定,反应区的温度在2000~27000C之间。通常,一次反应区直接氧化反应优先得到发展,二次反应区间接氧化反应得到发展。穿透深度和冲击面积是凹坑特征的主要标志,弗林等人在0.05~90t转炉上得出了确定穿透深度的公式。实验条件下发现,驱动压力对冲击面积的影响不明显。当冲击速度增加到一定值后,冲击面积随驱动压力的升高而增加,但在高于设计压力的附近变化平缓;无论是多孔喷头还是单孔喷头,枪位对冲击面积的影响规律相同。冲击面积随枪位的变化,对应于不同的冲击速度存在一个最佳位置,对应于最大冲击面积下的枪位可由公式来确定。熔池的搅拌程度与氧射流的冲击强度密切相关。氧射流冲击力大(硬吹),则射流的穿透深度大,冲击面积小,对熔池的搅拌强烈;反之(软吹),则射流的穿透深度小,冲击面积大,对熔池搅拌弱。在氧射流的作用下,熔池将受到搅拌,产生环流、喷溅、振荡等复杂运动在不同的吹炼方式下,熔池的化学反应形式也不同。硬吹时,载氧射流大量进入钢中,碳的氧化反应激烈,而熔渣氧化性弱;反之,则进入钢中氧少,熔渣氧化性提高。定性得到证实的元素氧化机理为:第一,当C,Mn,Si,P等元素含量大于0.1%—0.3%时,它们优先在金属—气体界面上氧化,此时氧由气相内部向金属表面的传质是反应过程的限制环节。第二,在上述条件下可以进行下述一系列反应:252 铁的氧化反应的发展程度取决于C,Mn,Si的浓度。第三,当这些元素的含量高时,其氧化速度很少与温度有关。碳和锰的反应主要受氧的传质控制,其活化能为16.8~18.9kJ/mol。硅的氧化则可能不仅如此,它的活化能为25.0~33.5kJ/mol,这说明硅的氧化不是在纯外部扩散状态下进行,而是在外部和内部扩散之间的某种过渡状态下进行。这是由于在金属表面上形成的硅质炉渣、对氧向液体金属界面的扩散造成附加阻力所致。第四,元素的氧化次序取决于化学反应自由能变化的比值,还与该元素在钢中的浓度及其氧化物在渣中或气相中浓度有关,而与元素的表面活性关系不大。研究表明,氧射流能量如果全部用于搅拌熔池,仅仅是C0搅拌能量的10%~20%。因此,顶吹转炉的缺点之一就是吹炼前、末期搅拌不足,因为此时产生C0气泡数量有限。3.乳化和泡沫现象。由于氧射流对熔池的强烈冲击和C0气泡的沸腾作用,使熔池上部金属、熔渣和气体三相剧烈混合,形成了转炉内发达的乳化和泡沫状态。冶金中准确的乳化概念是金属液滴或气泡弥散在炉渣中,若液滴或气泡量较小而且在炉渣中可以自由运动,则该现象叫渣钢或渣气乳化;若炉渣中仅有气泡,而且数量多或气泡大,气泡无法自由运动,则该现象叫炉渣泡沫化。可见,炉渣泡沫化是渣气乳化体系的一种特例。由于渣滴或气泡也能进入到金属熔体中,因此转炉中还存在金属熔体中的乳化体系。渣钢乳化是冲击坑上沿流动的钢液被射流撕裂成金属滴所造成的。如图10—2所示,液滴形成由下述关系所决定: 图10—2 液滴生成示意图第一,如果在相界面上液滴的惯性力大于表面力和浮力的总和时,在金属液层上缘形成滴。第二,形成液滴所需要的力是由流动钢液的动能转化而来。252 吹炼时金属和炉渣紧密相混,仅把冲击坑表面看成氧气—金属接触面是不适宜的。通过估算,lOOt转炉吹炼时的凹坑体积约10L,表面积约为0.1m2,而反应区内液滴的总表面积却超过lm2,至少比凹坑表面积大一个数量级。巴普基兹曼斯基曾用不同方法对金属与炉渣的总接触面积进行估算,有意义的是估算结果相差不大,即金属和炉渣的接触面积约为30~60m2/t金属。显然,它为熔池内各界面反应的快速进行创造了有利条件。二、氧枪和喷头特点1.氧枪结构氧枪又称吹氧管或喷枪,它是氧气顶吹转炉炼钢过程中向熔池供氧的主要设备。氧枪是由喷头,枪身和枪尾三部分组成。枪身由直径不同的三根无缝的钢管同心套装在一起,内层管又叫中心氧管,是氧气的通道,中层管和外层管分别叫中层套管和外层套管,中心氧管和中套管之间形成的环缝为冷却水通道,中层套管和外层套管之间形成的环缝为冷却水的回水通道、喷头用紫铜锻造后切削加工而成或铸造成型。枪尾结构由包括氧气及冷却水的进出水管接头、吊环、法兰盘和高压软管组成。喷枪结构如图10—3所示。2.喷头类型及特点喷头又称枪头或喷嘴。高压氧气在输氧管道中的流动速度较低,一般在60m/s下。氧气流通过喷头后,形成超音速的氧射流,流速为500—600m/s,为音速二倍左右。喷头能最大限度地将氧气的压力能转化为动能获得超音速流股,借此向熔池供氧并搅动金属熔池以达到吹炼目的,采用合理的喷头结构是氧气顶吹转炉炼钢的关键问题之一。            图10—3直型氧枪示意图 252 目前国内外氧气顶吹转炉所采用的喷头类型是多种多样的。按喷头形状和特点可分为拉瓦尔型、直简型、及螺芯型等。按喷头孔数可分为单孔及多孔喷头;按吹入物质可分为氧气喷头、氧—燃喷头及喷粉料的喷头。各种喷头结构如图10—4、10—5、10—6、10—7、10—8、10—9、10—10所示。拉瓦尔型喷头由收缩段,喉口和扩张段三部分组成,如图10—5所示。喉口位于收缩段和扩张段的交界处。喉口截面积最小,通常称为临界截面,而喉口直径又称临界直径。一般喉口长度为直径的1/2—1/3。            图10—4拉瓦尔喷头结构         图10—5三孔拉瓦尔型喷头示意图         图10—6 单三式喷头结构示意图       图10—7 三喉式喷头结构示 单孔拉瓦尔型喷头是氧气顶吹转炉早期使用的一种喷头,现在小炉子仍然使用。大中型氧气顶吹转炉一般采用多孔喷头。氧、油、燃喷头适用于废钢比大的转炉。 252                     图10—8  三孔直筒型喷头示意图                  图10—9 长喉氧—石灰喷头                   图10—10  氧、油、燃喷头示意图  三、枪位对吹炼过程的影响生产中通过变化氧枪高度,即改变喷头与熔池液面间的距离,或者调节供氧压力大小的方式来改变氧气、炉渣、金属液三者的相对运动状态,以达到控制炉内反应的目的。1.枪位与熔池搅拌的关系252 从氧气流股与金属熔池的相互作用可知,在氧气顶吹转炉中熔池搅拌的推动力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氧枪吹入的氧气流股穿入金属溶池内,使炉渣、金属液被击碎并搅动熔池,另一个是由于炉内碳的氧化所产生的C0气泡,在上浮过程中对熔池的搅拌成为熔池搅动的巨大推动力,这些气泡大大地强化了熔池的搅拌作用,促使熔池内金属液进行强烈的循环运动。当采用“硬吹”时,即枪位较低或供氧压力较高时,氧气流股对熔池的冲击力量较大,形成了较深的冲击深度,同样产生的小液滴和小气泡的数量也多,炉内的化学反应速度快,特别是脱碳速度的加快,大量的C0气体排出,使熔池得到充分搅动,也就是说,枪位越低,熔池搅拌得越充分。应当注意,这里所述枪位越低的波动范围,是在所选用的枪位下限不足以损坏炉底的前提下调节的。当采用“软吹”时,即枪位较高或供氧压力较低时,氧气流股对熔池的冲击力量减小,反射流股的数量增加,冲击面积加大,对熔池液面的搅动有所增强,对熔池内部的搅动相应减弱了。如果枪位过高,或氧压很低时,氧气流股的动能低到根本不能吹开熔池液面,只是从表面掠过,这时反射气流也起不到搅动熔池液面的作用。如果长时间采用过高枪位吹炼容易产生爆发性喷溅,具有很大危害,所以应该加以避免。综上所述,枪位在适当的范围内变化,有利于调节熔池表面和内部的搅动作用。如果短时间内采用高低枪位交替操作有利于消除炉内出现的“死角”,有利于化渣。2.枪位与(FeO)的关系渣中(FeO)含量与吹炼的关系极为密切,它不仅关系着成渣速度,而且是转炉的各元素氧化反应的参加者,如脱磷、脱碳都与(FeO)有直接关系。另外,渣中(FeO)的含量对炉龄、喷溅铁损失等都有重要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氧气顶吹转炉炼钢的氧枪操作主要是通过枪位的变化来调节和控制炉渣中有合适的(FeO)含量,以满足吹炼过程各期的需要。如果(FeO)控制不当,会给吹炼带来困难,如化渣太晚,严重“返干”,或化渣太早,喷溅厉害。氧气流股与熔池接触后,除反射气流外,被金属液直接溶解氧的数量是很有限的。绝大多数氧都与铁、硅、锰、磷等元素发生反应,生成许多氧化物进入炉渣。Fe0是比较特殊的氧化物,它不全部进入炉渣,当与金属液接触时,还能氧化其它元素(如硅、锰、磷、碳),使其本身还原,在转炉吹炼过程中,不断向炉内供氧,Fe0不断的生成,并在熔池内上浮过程中不断的消耗,只有来不及消耗的Fe0才能进入渣中,因而Fe0成了氧的“传递者”。枪位不仅影响着FeO的生成速度,同时地关系着Fe0的消耗速度,在低枪位操作时,直接传氧的方式占了主导地位,炉内各元素的氧化反应激烈的进行着,如果低枪位操作一段时间后,Fe0消耗速度大大增加。当枪位低到一定程度,或长时间使用某一低枪位吹炼,这时FeO消耗速度可以超过Fe0生成速度,因此,炉渣中的(FeO)数量不仅不会增加,甚至会减少。当高枪位操作时,由于氧气流股的动能减少,熔池内的化学反应速度缓慢了,(FeO)的消耗速度减少得比较明显,这时才有可能使FeO在渣中积聚起来,起到提高渣中Fe0含量的作用因此,在吹炼中为了提高渣中(FeO)含量,往往适当地提高氧枪高度、为了降低渣中(FeO)含量,则采用低枪位操作。由于枪位不同则吹氧时间不同,同时吹炼各期渣中含量不同。在同一枪位下,整个过程渣中含量的变化趋势取决于熔池中各元素的氧化速度,且主要取决于碳的氧化速度。3.枪位与熔池温度的关系氧气顶吹转炉熔池温度主要取决于热收入与热支出差值的大小,转炉的热收入主要是铁水的物理热和化学热。热支出的主要部分为:把钢水加热到出钢温度所需要的物理热,加热炉渣和炉气需要的热量,除此之外,还有从炉口、炉壳、喷枪冷却水等处的热损失等。前几项热支出如果条件一定时,变化不大,但后部分的热支出与吹炼时间密切相关。如果吹炼时间延长,这项热损失就会加大,造成熔池温度下降。252 实际上枪位对熔池温度的影响是通过炉内化学反应速度来体现的。枪位低时,对熔池搅拌作用强烈,氧气、炉渣、金属液接触密切,化学反应速度快,冶炼时间短,热损失部分减少,则熔池升温速度加快,温度较高。枪位高时,反应速度缓慢,冶炼时间延长,热损失部分增加,因而熔池升温速度缓慢,温度偏低。因此,在铁水温度低时,可适当采用低枪位操作,以利于溶池迅升温。四、供氧参数从氧气流股与金属熔池间的作用规律可知,为控制硫和磷杂质的去除、炉渣形成的速度、喷溅大小、吹炼时间长短、以及提高喷嘴及炉衬寿命,必须正确地控制供氧操作中的主要参数,其实质在于获得合适的冲击深度和冲击面积。1.氧气流量与供氧强度氧气流量指单位时间内向熔池的供氧量,其单位为Nm3/min或Nm3/h。氧气流量=单位金属的需氧量(Nm3/t)×金属装入量(t)÷供氧时间(min)。供氧强度指单位时间内每吨金属的供氧量,其单位为Nm3/t·min。供氧强度=氧气流量(Nm3/min)÷金属装入量(t)   供氧强度一般波动在2.5~4.0Nm3/t·min之间,少数转炉控制在4.0Nm3/t·min以上。2.供氧压力与氧枪高度氧压是供氧操作的一个重要参数,氧压就是指测定点的压力或称氧压P用,单位为Pa。它并非喷头出口压力或喷头前压力,在实际生产中,氧压的测定点与喷头前有一定的距离,所以有一定的压力损失,一般允许P用偏离设计氧压±20%,目前国内一些小型转炉的工作氧压约为0.5~0.8MPa,一些大型转炉则为0.85~1.2MPa。对于同一氧枪调节使用压力,就是改变氧气流量,改变氧气流股对溶池的冲击力,从而影响吹炼过程的进行。生产实践中,往往采用提高氧气压力来增大氧气流量,以达到缩短吹炼时间,同时增加对熔池的搅拌,但必须指出,在枪高一定时,过分增大氧气压力,产生冲击压力过大,并由此产生冲击深度过大易引起穿透炉底的危险,同时还将引起严重的喷溅。此外,还必须考虑与炉渣形成及杂质去除速度相协调。如果氧压过低则熔池搅拌能力弱,氧的利用率低,渣中(FeO)含量高,也会引起喷溅。所谓氧枪高度(即枪位)就是指氧枪喷头出口端距离静止金属液面的高度,单位为cm或mm。氧枪高度合适与否,直接影响熔池的搅拌、化渣、渣中含量,喷溅,吹炼时间,及炉龄等各个方面。确定合适的氧枪高度主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使流股有一定的冲击面积,二是要在保证炉底不被冲刷损坏的条件下,使流股对金属熔池有一定的冲击深度。生产上氧枪高度的确定,一般先根据经验公式计算确定一个控制范围,然后根据生产实际中操作效果加以校正。氧枪高度范围的经验公式为:   H=(25-55)d喉      式中   H—喷头距熔池液面的高度,cm;           d喉—喷头喉口直径,cm;氧枪高度范围确定后,常用流股的穿透深度来核算一下所确定的氧枪高度。为了保证炉底不受损坏,要求氧气流股的穿透深度(h穿)与熔池深度(h熔)之比要小于一定的比值。对单孔喷枪h穿/h熔≤0.70对多孔喷枪h穿/h熔≤0.25~O.40五、供氧操作供氧操作是指调节氧压或者枪位,达到调节氧气流量、喷头出口气流压力及射流与熔池的相互作用程度,以控制化学反应进程的操作。供氧操作分为恒压变枪、恒枪变压和分阶段恒压变枪几种方法。1.几种供氧操作特点252 恒压变枪供氧操作是指在一炉钢吹炼过程中氧气压力保持不变,通过改变氧枪高度来调节氧气流对熔池的穿透深度和冲击面积,以控制吹炼过程顺利进行。我国目前普遍采用这种操作。也有的采用分阶段恒压变枪操作,即随炉役期的变化,采用分阶段恒压变枪的供氧操作。生产实践证明,这种供氧操作可根据一炉钢吹炼各期特点,易做到较为灵活的控制,吹炼较稳定,造渣去除硫,磷效果良好,吹损较少。恒枪变压的供氧操作是指一炉钢吹炼过程中氧枪高度保持不变,仅调节氧气压力来控制吹炼过程,氧气压力可根据各阶段熔池反应的需要氧气情况加以调节。这种供氧操作在吹炼条件比较稳定的情况下较为有效,可简化操作,但调节氧压不如调节枪位灵活、效果明显,如果大幅度降低氧压则会延长吹炼时间,因而在吹炼条件多变的情况下,不采用这种供氧操作。变压变枪供氧操作不但可以使化渣迅速,而且还可以提高吹炼前期和吹炼后期的供氧强度,缩短吹氧时间,但变压与变枪其效果相互影响,操作中不易做到正确地控制。2.供氧操作及其分析(恒压变枪)(1)吹炼前期枪位的调节和控制开吹前操作人员应详细了解以下情况:a.喷头的结构、氧气压力情况;b.铁水成分,主要是硅、硫、磷的含量;c.铁水温度;d.炉子情况,是新炉还是老炉,是否补炉,相应的装入量是多少,炉内是否有剩余钢水和渣;e.吹炼的钢种及其对造渣、温度控制的要求;f.上一班或上一炉操作情况。对上述情况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前期调节和控制的原则是早化渣、化好渣、以利最大限度的去除硫、磷。吹炼前期的特点是硅、锰迅速氧化、渣中Si02浓度大,熔池温度不高,此时要求将加入炉内的石灰尽快地化好,以便形成碱度≮1.5~1.7的活跃炉渣,以减轻酸性渣对炉衬的侵蚀,并增加吹炼前期的脱硫与脱磷率。为此,除应适当地加入萤石或氧化铁皮助熔外,还应采用较高的枪位,如果枪位过低,不仅因渣中(FeO)低会在石灰表面形成高熔点而且致密的2Ca0·Si02,阻碍石灰的溶解,还会由于炉渣未能很好地覆盖熔池表面而产生飞溅,当然,前期枪位也不宜过高,以免发生严重喷溅。加入的石灰化完后,如果不继续加入石灰就应当适当降枪,以便降低∑(FeO),以免在硅锰氧化结束和熔池温度升高后强烈脱碳时发生严重喷溅,前期枪位可参照以下各因素进行考虑a.铁水成分 如果铁水含硅量高(≥1.0%)时,往往配加的石灰和冷却剂的数量较大,前期为了迅速化渣,枪位可先调节得稍低一点,待温度逐渐上升后再逐渐调节枪位高一点,锰高时由于MnO有助熔作用,则应适当降低枪位。反之,如果铁水含硅很低(<0.3%),则枪位可适当采用低枪位操作。b.铁水温度 在铁水温度低时,可先加入少量头批渣料,采用低枪点火延续吹一个短时间,然后加入剩余的头批料,待熔池温度上升后,提枪放在正常吹炼位置上吹炼,如果铁水温度高则可适当采用高枪位操作。c.装入量 装入量过大,熔池液面较高,如果不相应提高枪位,渣子不易化好而且喷溅严重,还可能造成粘枪或烧枪事故。装入量过小,熔池液面较低,熔池搅拌不好,化渣困难,对去除硫,磷十分不利,可采用高低枪位交替操作。在生产中应严格控制好装入数量。d.渣料情况 铁水中硫磷含量高,或吹炼低硫钢,或石灰质量差,加入量大时,由于渣量大使熔池液面显著上升,且化渣较困难,化渣时枪位应相应提高些。相反,铁水中的硫、磷含量很低,加入的渣料少,以及在采用活性石灰或合成渣料等情况下,化渣时枪位可适当降低一些。e.炉龄 开新炉时,开吹后应先压枪提温,然后提枪化渣,以免使渣中∑(FeO)过多而导致强烈脱碳时发生喷溅。新炉阶段枪位可适当低一些,老炉阶段枪位可采用高低枪位交替保证熔池有良好的搅动促进化渣。f.溶地深度 252 溶池越深,相应渣层越厚,吹炼过程中熔池面上涨严重,故应在不致引起喷溅的前提下。适当地采用高枪位,以免化渣困难。凡是影响熔池深度的各种因素发生变化时,都应相应地改变枪位。通常在其他条件不变时,随着炉龄的增长,熔池变浅,枪位应该相应降低。在发现炉底有烧损或喷头粘钢严重时,应适当提高枪位。g.喷头结构在一定的供氧量下,增加喷孔数目,使射流分散,穿透深度减小,冲击面积相应增大,因而枪位应相应降低。(2)吹炼过程的枪位控制吹炼过程枪位控制的基本原则是:继续化好渣、化透渣、快速脱碳、不喷溅、熔池均匀升温。吹炼中期的特点是强烈脱碳,在这个阶段中,不仅吹入的氧气全部用于碳的氧化,而且渣中的氧化铁也大量被消耗。渣中∑(FeO)的降低将使炉渣的熔点上升,流动性下降,还会使炉渣出现“返干”现象,影响硫,磷的去除甚至于发生回磷现象,飞溅也严重,为了防止中期炉渣返干,应该适当提枪,使渣中∑(FeO)保持在10~15%的范围内。(3)吹炼后期的枪位控制吹炼后期脱碳反应已经减弱.产生喷溅的可能性不大。这一阶段的基本任务是进一步凋整好炉渣的氧化性和流动性,继续去除硫、磷、使熔池钢液成分和温度均匀,稳定火焰,便于准确地控制终点。吹炼硅钢等含碳很低的钢种时,还应注意加强熔池搅拌以加速后期脱碳,均匀熔池的温度和成分以及降低终渣的∑(FeO)含量。为此在过程化渣不太好,或者中期炉渣返干较严重时,后期应首先适当提枪化渣,而在接近终点时,再适当降枪,以加强熔池搅拌,使熔池的温度和成分均匀化,降低镇静钢和低碳钢的终点∑(FeO),提高金属和合金收得率并减轻对炉衬的侵蚀。吹炼沸腾钢时,则应按要求控制终渣的(FeO)含量,当温度高时,可采用缩短最后的降枪时间,即降枪晚一点的办法。反之,当温度低时,可适当延长终点降枪操作时间。终上所述,氧气顶吹转炉吹炼过程中的供氧操作是吹炼工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吹炼过程中能够调节的供氧参数是枪位与工作氧压,在目前国内生产实践中普遍采用分阶段恒压变枪操作,因此,氧气顶吹转炉炼钢供氧操作的关键是掌握枪位的调节与控制。 第四节 造渣制度 造渣是转炉炼钢的一项重要操作。由于转炉冶炼时间短,必须快速成渣,才能满足冶炼进程和强化冶炼的要求。控制成渣过程的目的是:快速成渣,使炉渣具有一定的碱度,以便尽快将金属中硫、磷等杂质去除到所炼钢种规格要求的范围以内。并尽可能避免喷溅,减少金属损失和提高炉村寿命。造渣制度就是要确定造渣方法,渣料的加入数量和时间,以及如何快速成渣。一、成渣过程及造渣途径1.转炉炼钢对炉渣要求转炉冶炼各期,都要求炉渣具有一定的碱度、合适的氧化性和流动性、适度泡沫化。在吹炼初期,要保持炉渣具有较高的氧气性,以促进石灰熔化,迅速提高炉渣碱度,尽量提高前期去磷去硫率和避免酸性渣侵蚀炉村;吹炼中期,炉渣氧化性不得过低(通常含Fe0不低于8%~9%),以避免炉渣返干;吹炼末期,要保证去除P,S所需的炉渣高碱度,同时要控制好终渣氧化性。对冶炼含碳量≥0.10%的镇静钢,终渣(FeO)通常应控制不大于l5%~20%,在保证去P的前提下,渣中(FeO)尽可能控制在低限;冶炼沸腾钢,终渣(FeO)通常应不大于l2%,需避免终渣氧化性过弱或过强。炉渣粘度和泡沫化程度亦应满足冶炼过程需要。前期要防止炉渣过稀,中期渣粘度要适宜,末期渣要化透作粘。炉渣泡沫化不足,将显著降低金属脱磷率;炉渣过泡,容易导致剧烈溢渣和喷溅,增加吹损,降低炉子寿命。2.转炉成渣过程吹炼初期,液态炉渣主要来自铁水中Si,Mn,Fe的氧化产物。加入炉内的大量石灰块,由于温度低表面形成冷凝外壳,造成熔化滞止期,对于块度为40mm左右的石灰,渣壳熔化约需数十秒(<50s)。由于Fe的氧化和温度升高,促进了石灰的熔化,使碱度很低的炉渣碱度逐渐提高。开吹时渣量的增加主要来源于Si,Mn,Fe的氧化产物,而随后则主要来源于石灰的熔化。252 吹炼中期,由于炉温升高,石灰进一步熔化,同时因为脱碳速度加快而导致渣中(FeO)逐渐降低,使石灰熔化速度有所减缓。随着脱碳反应进行,炉渣泡沫化程度迅速提高。由于脱碳反应大量消耗渣中(FeO),以及有时得不到超过渣系液相线的正常过热温度,使化渣条件恶化,引起炉渣异相化,并可能出现返干。吹炼末期,脱碳速度下降,渣中(Fe())量再次增高,石灰继续熔化并加快了熔化速度。同时,熔池中乳化和泡沫现象趋于减弱和消失。初期渣的主要矿物为钙镁橄榄石m[(Fe·Mn·Mg·Ca)Si04]和玻璃体(Si02)。钙镁橄榄石是锰橄榄石(2Mn0·Si02)、铁橄榄石(2Fe0·Si02)和硅酸二钙(2Ca0·Si02)的混合晶体,当(MnO)高时,钙镁橄榄石以2Fe0·Si02和2Mn0·Si02为主,通常玻璃体不超过7%—8%,渣中含自由氧化物(RO)相很少。随着炉渣碱度的提高,由于Ca0与Si02的亲合力比其他氧化物大,Ca0逐渐取代钙镁橄榄石中的其他氧化物,在石灰表面生成高熔点的坚硬致密的2Ca0·Si02壳层,阻碍了新鲜炉渣向石灰块内部的渗入,导致石灰熔解速度下降。石灰与钙镁橄榄石和玻璃体Si02作用时,生成Ca0·Si02,3Ca0·2Si02,2Ca0·Si02和3Ca0·Si02等产物、其中最可能和最稳定的乃是熔点为21030C的2Ca0·SiO2。在吹炼末期,RO相急剧增加,生成的3Ca0·Si02也能分解为2Ca0·Si02和Ca0,并有2Ca0·Fe203生成。3.石灰熔化石灰熔化是复杂的多相反应,其过程可分为:第一步,液相炉渣经过石灰块外部扩散边界层向反应区扩散,并沿气孔向石灰块内部迁移;第二步,炉渣与石灰在反应区进行化学反应并形成新相,反应不仅在石灰块外表面上进行,而且在内部气孔表面上进行:第三步,反应产物离开反应区向炉渣熔体中转移。从炉渣下层取出未熔石灰块,观察其断面并分析从外到内各层的化学成分可知,炉渣由表及里向石灰块内部渗透,表面有反应产物形成。显然,加速石灰熔化的关键是克服石灰熔化的限制环节。首先应极力避免形成高熔点坚硬致密的2Ca0·Si02壳层,当其产生后,应该设法迅速破坏掉这一阻碍石灰熔化的壳层,以保证炉渣组分能够迅速不断地向石灰表面和内部渗入。转炉条件下石灰熔化速度Vcao的近似方程式为:式中 k——系数;     T——温度,K;     Vc——脱碳速度;     G——石灰重量。可见,影响石灰熔化速度的主要因素有:参与熔化反应的组分的浓度,与流体力学有关的传质、熔池温度、反应面积、用活化能表示的能量因素的石灰质量等等。4.转炉快速造渣在转炉吹炼过程中,由于熔池温度和金属成分不断变化、以及加入石灰等多种造渣材料,因而炉渣成分和性质也不断变化。为了尽快得到具有一定性能的炉渣,需要选择合理的造渣途径。转炉快速造渣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1)采用具有高反应能力的活性石灰:(2)在有条件时,采用粉状石灰增加石灰颗粒的比表面积;(3)采用锰矿、白云石做助熔剂;(4)采用自熔合成渣;(5)改善和加强熔池搅拌;(6)适当提高熔池温度和保持炉渣的过热度;(7)合理控制炉渣氧化性和碳氧化速度;(8)采用兑铁水前预加石灰和留渣操作工艺等。 252 二、造渣方法根据铁水成分和冶炼钢种的要求,氧气顶吹转炉常用的造渣方法有三种,即单渣法、双渣法和双渣留渣法。1.几种造渣方法及特点(1)单渣操作单渣操作就是在冶炼过程中只造一次渣,中途不倒渣,不扒渣,直到终点出钢。当铁水含硅、磷、硫较低(P<0.20%,S<0.055%,Si<1.0%)时,或钢种对磷、硫要求不高时,或者吹炼低碳钢时,都可以采用单渣操作。在实际生产中为了促进早化渣,渣料是分批加入的(可分二、三批加入)。单渣操作工艺比较简单,冶炼时间短,劳动条件好。单渣操作的脱磷效率在90%左右。脱硫效率在30-40%左右。(2)双渣操作双渣操作是在吹炼中途倒出或扒出部分(约l/2或2/3)的炉渣,然后加造渣材料造新渣的方法。根据铁水成分和所炼钢种的要求,也可以多次倒炉倒渣造新渣。在铁水含硅较高,或含磷大于0.5%,或含硫并不高而吹炼优质钢,或吹炼中,高碳钢种时,都可以采用双渣操作。采用双渣操作,中途倒渣的好处是:a.由于去除磷、硫的数量大,或因铁水si高,加入的渣料多,因此形成的渣量大。倒渣可以消除过大渣量引起的喷溅。b.吹炼前期炉渣碱度低,磷、硅极大量的氧化进入渣中,倒渣能达到较高的去磷效果。同时初期酸性渣倒出后,可以减轻对炉衬的侵蚀,并且减少石灰的消耗量。采用双渣操作,可以在转炉内保持最小的渣量,同时又能达到最高的去除磷硫效率。倒渣的时间过早或过晚都不好。应该选择在渣中含磷量最高,含铁量最低的时刻倒渣较好。能达到脱磷效率最高,铁的损失最小的良好效果。(3)双渣留渣操作留渣操作就是将上炉终点渣的一部分或全部留在炉内,然后在吹炼第一期结束时倒出来,重新造渣。这种采用双渣法的终渣,一般有高的碱度和比较高的∑(FeO)含量,它对铁水具有一定的去磷和去硫能力,且本身还含有大量的物理热,将这种炉渣部分地甚至全部留在炉内可以显著加速下一炉初期渣的成渣过程,提高吹炼前期去磷和去硫率节省石灰用量和提高炉子的热效率。在留渣法中,必须特别注意防止兑铁水时产生严重喷溅。如上一炉终点碳过低,一般不宜留渣。根据以上的分析比较可知,单渣操作是比较简单稳定的,有利于炼钢过程的自动控制。但对于含硅、硫、磷高的铁水,最好是预先处理。使其进入转炉前符合炼钢要求。这样生产才能稳定,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过程自动控制。2.渣料加入量石灰加入量 石灰加入量主要根据铁水中硅、磷含量和炉渣碱度确定。在铁水含磷量较低(P<0.30%),采用单渣操作和用废钢做冷却剂时,石灰加入量X可如下计算:X={2.14[%Si]·R·1000}/(%CaO)有效,kg/t金属料   式中:(%CaO)有效——石灰中的有效Ca0含量=(%CaO)石灰—R·(%Si02)石灰;2.14——MSi02/MSi,即Si02与Si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R=(%CaO)/(%Si02)——碱度。 当铁水中含磷较高并假定金属料中含磷量的90%氧化进入炉渣,则石灰量X可按下式计算:X={(2.14[%Si]+1.31[%P])·R·1000}/%(CaO)有效,kg/t金属料式中:R=(%CaO)/{(%Si02)+0.634(%P205)};1.31=(0.634×0.90)×142/62;252 142/62为P205质量与P2相对分子质量之比。 第五节温度制度 温度制度指转炉吹炼过程温度和终点温度的控制制度。它对转炉的化学反应方向、反应程度、各元素间的相对反应速度及熔池的传质传热都有重大影响。温度制度的目标是希望吹炼过程均衡升温,终点时钢水温度和化学成分同时命中钢种要求的范围。一、出钢温度的确定确定出钢温度的出发点是保证正常浇注出铸坯或钢锭,出钢温度t出可按下式确定:T出=T液十△tl十△t2   式中: T液——所浇钢种的液相线温度;△tl——浇注过程中钢水的温降;△t2——从出钢、钢水精炼到开浇时钢水的温降。 1.T液决定于钢液成分。钢种不同或者同一钢种成分有差异时,其液相线温度也不同。在计算T液时,通常是将钢中每一种元素的影响值相加。下式是推荐的计算T液的公式之一。T液=15380C—[88%C+8%Si+5%Mn+30%P+25%S+5%Cu+4%Ni+2%Mo+2%V+1.5%cr]   2.它是钢水浇注过程中的温降,即钢水开浇时必须保持的过热温度。合适的开浇温度主要由生产条件和浇注质量所决定。模注钢水过热度一般为50--1000C;对于连铸,过热度通常为5—300C.内部质量要求严格的钢以过热度偏低为好,表面质量要求严格的钢以过热度偏高为好。3.其值随生产条件不同而异,通常由实测或经验确定。它与出钢时间、钢流状态、盛钢桶大小、桶衬温度、加入铁合金状况、镇静时间等有关,一般为30~800C。对于连铸,由于增加了中间包热损失,中间包水口小,浇注时间长,因此钢水温度要比模铸高20~500C,对于有精炼工序的车间,还必须考虑精炼过程中钢水温度的升降。需要指出,为了提高炉龄和钢质量及其他技术经济指标;应使出钢温度尽可能降低。二、冷却剂及其加入量确定 通常,转炉获得的热量除用于各项必要支出外,尚有大量富裕热量,雷加入一定数量的冷却剂。要准确控制熔池温度,用废钢作冷却剂效果最好,但为了促进化渣,也可以搭配一部分铁矿石或氧化铁皮。目前。主要采用的有定废钢调矿石或定矿石调废钢等冷却方式。冷却剂的冷却效果,是冷却剂被加热到一定温度所消耗的物理热和冷却剂发生化学反应消耗的化学热之和。若把普通低碳钢的冷却效果当做l,则常用冷却剂的冷却效果对比见表10—4。表10—4不同冷却剂的冷却效果冷 却 剂与废钢相比的冷却效果加入l%冷却的金属温度降低值,K废 钢18.5~9.5铁矿石、铁皮(90%作用)4~4.535~40石 灰 石~4.2534~38如果富余热量Q余已知,用废钢作冷却剂时废钢加入量G废钢为:G废钢=Q余/q废钢,kg   如果用矿石作冷却剂,由于矿石中含Si02,为了保证炉渣达到预定的碱度,需要补加石灰。三、吹炼过程的温度控制252 温度控制的办法主要是适时加入需要数量的冷却剂,以控制好过程温度,并为直接命中终点温度提供保证。冷却剂的加入时间因条件不同而异。由于废钢在吹炼时加入不方便,通常是在开吹前加入。利用矿石或铁皮做冷却剂时,由于它们同时又是化渣剂,加入时间往往与造渣同时考虑,多采用分批加入方式。影响冷却剂用量的主要因素包括:①铁水条件(成分、温度);②铁水比;③钢种(终点成分和温度要求);④供氧条件;⑤空炉时间;⑥喷溅;⑦石灰用量;⑧炉龄;⑨造渣方法。 第六节终点控制和出钢 一、终点控制 终点控制是转炉吹炼末期的重要操作。由于脱磷、脱硫比脱碳操作复杂,因此总是尽可能提前让磷、硫去除到终点要求的范围。这样。终点控制便简化为脱碳和钢水温度控制,所以把停止吹氧又俗称“拉碳”。从广义上讲。终点控制应包括所有影响钢质量的终点操作和工艺因素控制。二、终点碳控制的方法转炉的终点控制可以达到准确控制吹炼过程和终点的目的,具有较高的终点命中率。终点控制通常采用“拉碳”和“增碳”两种操作方法。拉碳法是在熔池金属液含碳量达到出钢要求时停止吹氧,即吹炼终点时,不但熔池的硫、磷和温度符合出钢要求,而且熔池中的碳加上铁合金带入的碳也能符合所炼钢种的规格,不需要再专门向金属液中追加增碳剂增碳。增碳法是在吹炼平均含碳量≥0.08%的钢种时,都采取吹到0.05~0.06%时停吹,然后按照所炼钢种的规格,在钢包内加增碳剂进行增碳。拉碳法具有终点钢水氧含量和终渣(FeO)较低、终点钢水含锰量较高、氧气消耗量较少等优点;增碳法省去补吹时间,生产率高,终渣(FeO)较高,去磷率高,热量收入较多,有利于增加废钢用量。三、终点碳和温度的判断 1.终点碳的判断终点含碳量的判断目前有以下主要方法:炉口火焰和火花观察法、样模大样判断法、高拉补吹法、结晶定碳法、耗氧量参考判断法,并有副枪结合过程计算机动态控制等。(1)炉口火焰和火花观察法火焰和火花观察法是现场生产实践经验的积累,它是从炉口火焰和火花的变化,判断炉内钢水含碳量,决定吹炼终点,然后在停吹后取样观察钢水样的火花和钢样外观,进一步判断钢中含碳量,采用这种方法判断含碳为0.40—0.20%的钢水比较有效。依据火焰及火花的变化确定钢中碳含量并且在实际生产中去判断是按以下规律进行的。转炉从炉口喷出的火焰是由可燃性气体燃烧形成的。在转炉吹炼过程中,由于碳氧化生成大量的C0气体,高温的C0气体,从炉口排出时,与周围的空气相遇,立即氧化燃烧,形成了火焰。在一定温度下,火焰的长度和亮度决定于火焰中C0和CO2的数量,而火焰中C0和C0的数量又间接地反映了钢液中碳氧化的数量,炉口火焰的颜色、亮度、形状、长度等,是熔池温度和单位时间内C0排出量的标志,而C0排出量又直接与熔池脱碳速度有关。当碳在熔池开始剧烈氧化时,火焰伸长,逐渐发亮,随着碳的氧化,火焰也越来越浓厚发亮,显得有力,但这时对熔池含碳量进行判断是不太容易的,当碳继续氧化,降低到一定范围(0.2%)内由于炉内碳氧反应速度明显变慢,产生的C0气体显著减少,造成火焰明显收缩,火焰发淡,若再继续吹炼,火焰萎缩变短,摇晃无力,表明熔池内碳已很低了。若其它条件具备,即可提枪倒炉出钢,这是吹炼低碳钢种时拉碳的主要方法之一。影响观察火焰的判断主要因素有以下几方面。a.温度252 熔池温度高时,碳氧化反应速度快,火焰明亮有劲,看起来碳好象还高,实际上已经不高了,这时应比火焰正常时早拉一点碳,肉眼判定的碳含量一般地实际碳含量高0.010~0.020%。熔池温度低时,碳氧化反应速度慢,火焰发软、颜色淡青,火焰收缩较早,看上去碳好象不太高,实际上碳较高,因此应比火焰正常时稍晚一点拉碳,肉眼判定的碳含量比实际碳含量低0.01~O.02%。b.炉渣吹炼过程中,如果渣子不化,则火焰发冲,这时应早拉碳,如果渣子过稀、过泡则火焰发软并且摇晃,应晚拉碳。c.炉役期炉役前期炉膛小,氧气流股对熔池的搅拌力强,炉内化学度应速度快,炉口较小。因此火焰较冲,要防止碳拉得偏低,应早点拉碳。炉役后期炉瞠大,氧气流股对溶池的搅拌力弱,火焰显得较软弱,火焰收缩早,应注意晚点拉碳。d.枪位、氧压枪位高或氧压不足时,熔池搅拌力弱,火焰发软,应晚拉碳。枪位低或氧压大时,溶池搅拌力强,碳的氧化反应速度快,火焰有力,应早拉碳。c.氧枪枪孔变形后,冲击力小,搅拌力弱,火焰软,应晚拉碳。喷嘴蚀损后,多孔作用降低,火焰冲,应早拉碳。(2)样模大样判断法从炉内取出钢水样,不用铝脱氧,倒入样模,对于不同含碳量的钢水,样模内的外观和凝固过程其现象是不同的。采用这种方法判断含碳为<0.20%的钢水比较有效。 ≤0.04,表面凸起,光滑发亮。 0.04~0.06,表面凸起,微见细小颗粒,表面发亮。 0.06~0.08,颗粒较明显,表面开始粗糙。 0.08~0.10.颗粒多而较致密,表面粗糙。 0.10~0.12,表面凹凸不明显,颗粒较粗。 0.12~0.14,表面微下凹,点粗而多,但不成瘤。 0.14~0.15,表面凹入,光滑发黑。 0.15~0.16,表面凸起,点少。 0.16~0.17,表面凹凸各半,凹入处有点。 0.17~0.18,表面凸起点多,均匀有规律。由于锰高影响着碳,所以在看钢样时,锰和碳要同时看,钢水余锰高,钢水发粘,结膜时间短。钢水在样模内凝固后,要注意区分碳疙瘩与锰疙瘩、表面四周凸起的扁而发兰色的斑点、疙瘩愈多,则表示余锰量越多。判断终点碳的钢样,要做到取钢样要取深取满、取稳,并且要渣层覆盖,倒样速度要合适,观察时要注意排除一些假象。(3)高拉碳补吹法所谓高拉碳补吹法,也是根据观察炉口火焰和碳火花情况,并考虑到炉役期,结合供氧时间和耗氧量,按所炼钢种规格要求稍高一些进行拉碳快速分析后,再按这一含碳量范围内的降碳速度补吹一段时间,这种方法即称为高拉碳补吹法。(4)结晶定碳采用高拉碳补吹法吹炼中、高碳钢时,一般在停吹后,总是要在得到碳的分析结果后才能出钢。因此化验分析速度成为一个限制环节。采用高拉补吹法时,终点可用结晶定碳判断。速度快而准确,其工作原理简述如下:252 当液体的纯金属缓慢地冷却到一定温度时,会结晶成固体,而且从开始结晶到结晶完了保持在一个固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就是结晶温度,结晶过程保持恒温,纯金属的冷却曲线如图10—11所示。图10—11  纯金属结晶过程的冷却曲线 可见钢水在连续冷凝过程中,当达到由液相变为固相的结晶温度时,在温度时间记录曲线上就必然会出现明显的拐点。拐点即表示结晶的温度,不同含碳量的钢水所表示的结晶温度也是不同的。因此,利用结晶温度的不同可测定出钢水的含碳量。操作时,可将钢液倒入样模内,此模子下面装有一个“定碳头”,其中装有快速热电偶,偶丝经补偿导丝连接至电子电位差计,自动记录下钢水结晶过程的冷却曲线,根据曲线上出现的拐点的电势值折换成温度值,即可按予先制定的表格换算成一定的含碳量。(5)耗氧量和供氧时间生产实践中,可参考耗氧量和供氧时间拉碳。耗氧量主要决定于吹炼过程铁水中诸元素的氧化量,氧利用系数和铁水重量。此外。还与供氧制度、渣料、冷却剂、提温剂等类型和数量有关。由此可见。吹炼过程中,若仅碳氧化量改变,其它条件不变,则碳氧化量越多,耗氧量随之增加,供氧时间随之延长,可以根据上几炉生产条件相同炉次的供氧时间和耗氧量,作为本炉拉碳的参考。2.终点温度的判断终点温度常用的判断方法有:火焰判断、取样判断、喷枪冷却水进出水温差判断和热电偶测定,并有副枪测量结合过程计算机动态预测。(1)火焰判断在吹炼过程中炉口火焰是熔池温度状况的标志。熔池温度高时,炉口喷出的火焰白亮而浓厚有力,并由于铁的蒸发较大,火焰四周带有红焰或白烟。熔池温度低时,炉口喷出的火焰透明淡薄红烟少,火焰整个形状不圆,带刺,边上有火花反应,颜色发暗,呈青灰色,喷出的渣子发红,常伴有未熔化的石灰粒。(2)取样判断取样判断一般分为两种,即脱氧前的取样与脱氧后的取样。a.脱氧前的取样主要观察钢水表面以判断钢水温度。当钢水温度高时,用木板拨开样勺之上覆盖的渣层时很顺利,即渣子和钢水很容易分并。样勺内的钢水白亮、活跃,倒入样模后开始均匀的沸腾,结膜时间比较长;当钢水温度低时,样勺内渣层与钢水不容易拨开,钢水颜色发暗,钢水混浊发粘,倒入样模后沸腾微弱,结膜时间短。另外,还可以用秒表计算钢水在样勺中结膜时间来判断钢水的温度。钢水结膜时间长,则表示温度高。反之则表示温度低。  b.脱氧后的取样这部分钢样大多是从钢包中取出的。当钢水温度高,脱氧好时,样勺内钢水白亮平静,边缘上有少量的白膜游动,倒入样模内很快地结成一层白膜,但局部几处表面钢水还在游动不凝结,凝结后表面中心稍向下凹。当钢水温度高,脱氧不好时,钢水白亮发青色,在样勺内表现微微跳动,钢水倒入样模内表面不结膜,而由样模边缘向中心逐渐凝结,未凝固部分似乎还在游动。最后中心冒起一块。252 当钢水温度低,脱氧好时,钢水未倒入样模内表面就有白膜出现,稍有凝固现象,倒出钢水时很粘,在样模内马上凝固。当钢水温度低,脱氧不好时,钢水在样勺内呈青色,表面不结膜,倒入样模后一部分很快凝固,另一部分有钢水游动,最后冒出来一块。(3)利用喷枪冷却水进出水温差判断喷枪冷却水进出水温差也能反映熔池温度状况,所以在转炉吹炼过程中,则可根据喷枪冷却水进出水温差判断炉内温度高低。(4)热电偶测定目前我国各钢厂普遍采用的是一种铂—铂铑浸入式热电偶测温、终点倒炉时直接插入熔池钢液中,并由电子电位差计上得到温度的读数,此法迅速可靠。(5)炉况判断炉温摇炉倒渣取样时,可以观察炉祝判断炉温炉膛白亮有泡沫渣涌出时表明温度高,如果炉口没有泡沫渣涌出,渣子发死,炉膛不白亮,则表明温度低。在出钢过程中,还可以用肉眼观察出钢时的钢流,来判断温度的高低,如果钢流白亮刺眼,钢流边缘有火舌则说明温度高。如果钢流发散,钢流有红烟,靠出钢口附近处火星多,钢流呈桔黄色,不刺眼,表明钢水温度低。四、副枪所谓副枪是相对于氧枪(主枪)而言的,它是设置在氧枪旁边的另一支水冷枪。副枪目前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固定式的适于大型转炉和新建的炼钢厂采用,另一种为旋转式,这种因枪占用空间小,特别是高度方向,故便于安装在旧的转炉上,它有利于旧厂的改造。副枪由枪体和插接杆两部分组成。枪体与喷枪的枪身类似,由三层无缝钢管套装而成,中心管为导线和压缩空气通道,第二、三层则为冷却水进退水管路。副枪插接杆上装插接杆与内管导线连接,通过联接不同功能的接头,可以实现各种测量功能,即钢水液面测量,钢水温度测量,钢水含碳量测量、钢水含氧量测量以及取钢样。副枪基本上集上述各项测量技术的大成,根据不同工艺阶段的需要,进行不同的测量参数组合。在转炉炼钢过程中根据工艺要求可以组成下列几种探头:1.钢水液面和铁水温度探头(T型)这种探头主要用于转炉兑入铁水以后的测量,因为在开始送氧吹炼之前,需要知道铁水在炉内的液面高度,以便决定氧枪开吹位置。同时铁水温度是推断吹炼过程与终点温度的重要因素,此时不需定碳、定氧、也不需取样。2.测温、定碳探头(TS型)在吹炼过程中,为了及时掌握脱碳速度和钢水温度,需测温和定碳。3.测温、定碳、取样探头(TSC型)这种探头主要用于终点前2~3min时的测量,以便掌握钢水温度和碳含量,为转炉动态控制提供主要参数。4.测温、定氧、取样探头(TS0型)该探头的功能主要是用于终点温度、终点氧(碳)的测量,该探头提供的钢样可用于全分析。副枪的作用就是在不倒炉的情况下,快速准确、间断地检测吹炼过程中熔池内钢水的温度、碳含量、液面高度、氧含量等,是用于转炉吹炼计算机动态控制必不可少的设备。通过副枪可以有效地提高吹炼终点命中率,从而提高钢的质量、产量,提高炉龄以及降低钢铁料消耗,劳动条件可以大为改善。252  五、出钢转炉出钢时间一般为3~8min,应采用红包出钢和挡渣出钢法。自1970年日本发明挡渣球法挡渣出钢后,先后又出现了多种档渣出钢方式。图10—12为挡渣棒法、吹气法、带抑制涡流作用的挡渣装置和带避渣罩防止涡流卷渣的挡渣法的示意图。 图10—12    挡渣出钢装置示意图(a) 挡渣棒法 (b)一避渣罩法 (c)一吹气法 (d)一挡渣器法 第七节  脱氧和合金化一、脱氧向钢中加入一种或几种与氧亲合力比铁与氧亲合力大的元素,夺取钢中多余氧的操作称为脱氧。炼钢是氧化精炼过程,冶炼终点钢中氧含量较高(0.02%~0.08%),为了保证钢的质量和顺利浇注,冶炼终点钢必须脱氧。通常,镇静钢允许氧含量≤0.002%~0.007%,沸腾钢约为0.01%~0.045%,半镇静钢约为0.005%~0.02%。脱氧的目的是把氧含量脱除到钢种要求范围,排除脱氧产物和减少钢中非金属夹杂数量,以及改善钢中非金属夹杂的分布和形态;此外,还要考虑细化钢的晶粒。1.脱氧方法252 脱氧方法有三种:沉淀脱氧、扩散脱氧和真空脱氧。转炉炼钢厂常用的脱氧方法有沉淀脱氧和真空脱氧。(1)沉淀脱氧 沉淀脱氧是把块状脱氧剂加入钢中的一种脱氧方法。选择脱氧剂除考虑脱氧能力外,应考虑脱氧产物尽量不溶于钢中和易于排除,即使滞留钢中,其危害应尽可能小。此外,脱氧剂应该来源广,价格便宜。常用脱氧剂主要为Mn,Si,Al等,而且多以铁合金形式使用。复合脱氧剂会使脱氧常数下降,因而脱氧能力提高,同时脱氧产物的熔点比单一氧化物低。常使用的如Si—Mn,Si—Ca,Si—Al,Si—Mn—Al,Al—Si—Ca,Si—Al—BaFe,FeAl等。(2)真空脱氧 真空脱氧是指低压下使钢液中碳氧反应更加完全而降低氧的操作,反应产物为气体,不形成钢中非金属夹杂物。同时,C0气泡的上浮有利于金属去气和排除夹杂。2.脱氧剂加入的原则(1)脱氧剂加入的顺序,一般先加脱氧能力弱的,后加脱氧能力强的,这样生成的脱氧产物较易上浮。也可先加脱氧能力强的,后加脱氧能力弱的,这样硅、锰收得率高且较稳定,给精炼带来方便,其脱氧产物经过钢包吹氩搅拌,上浮也很充分。(2)以脱氧为目的元素先加,合金化元素后加。(3)易氧化的贵重元素应在脱氧良好的情况下加入,如钒铁、铌铁等合金应在硅铁、锰铁、铝等脱氧剂全部加完以后再加入,以提高其收得率。(4)难熔的、不易氧化的合金,如铜、镍、钨铁、钼铁等,应加在炉内。脱氧剂收得率受钢水和炉渣氧化性、钢水温度、出钢的下渣状况、脱氧剂块度和比重、加入时间和地点、加入次序等多方面影响。镇静钢主要采用炉内预脱氧—钢包内补充脱氧或全部脱氧剂加入钢包内的脱氧方法。沸腾钢主要采用Fe—Mn脱氧,脱氧剂全部加入钢包内,出钢时加少量铝调整钢水氧化性。二、合金化向钢中加入一种或几种合金元素,使其达到成品钢成分要求的操作称为合金化。实际上,脱氧和合金化大多同时进行。 1.合金加入量计算各种脱氧合金的加入量可按以下公式进行计算:合金加入量=(钢种规格中限%—终点残余成分%)÷(铁合金的合金元素含量%×合金元素收得率%)×1000×钢水量  (kg)   例:冶炼某钢种,其成分是C0.12~0.18%、Mn1.0~1.5%、Si0.2~0.6%。采用Mn-Fe合金化,其含Mn68.5%,Mn的收得率85%,冶炼终点钢水残锰0.15%。出钢量为120吨。求该炉钢Mn-Fe合金的加入量是多少?解:                  [%Mn]目标中限-[%Mn]残   Mn-Fe合金加入量=                        ×1000×出钢量                         [%Mn]合金×η                     1.25%-0.15%                 =               ×1000×120                      68.5%×85%                  =2267(Kg)答:Mn-Fe合金加入量是2267Kg。 2.合金元素收得率及其影响因素252 合金元素被钢水吸收的部分与加入总量之比称为合金元素收得率。生产实践表明,准确判断和控制合金元素的收得率,是达到预期的脱氧程度和提高成品钢成分命中率的关键。影响合金元素收得率的因素包括:a.钢水氧化性;b.终渣的∑(FeO)含量;c.合金脱氧能力;d.合金加入顺序;e.合金加入量;f.出钢下渣状况;g.合金块度。等等。 第八节 转炉吹损与喷溅 一、吹损氧气顶吹转炉的出钢量比装入量少,这说明在吹炼过程中有一部分金属消耗掉了,这部分消耗的数量就是吹损。一般用其占装入量的百分比来表示。吹损=(装入量—出钢量)÷装入量×l00%氧气顶吹转炉主要是以铁水为原料。把铁水吹炼成钢,要去除碳、硅、锰、磷、硫等杂质;另外,还有一部分铁被氧化。铁被氧化生成的氧化铁,一部分随炉气排走,另一部分留在炉渣中。吹炼过程中金属和炉渣的喷溅也损失一部分金属。吹损就是由这些部分组成的二、喷溅控制与预防金属喷溅、泡沫喷溅和爆发喷溅,是顶吹转炉操作中几种常见的现象,在吹炼过程中常常遇到在加入第一批料及第二批料后,不一会儿就有强烈的喷溅发生,以第二次更为猛烈,待吹炼结束时又急剧下降。有时在铁水温度较高,含Mn、Si量较高时吹炼过程的温度也很高的情况下,或采用过高的炉渣碱度,过高的枪位。吹炼后期(14~15min)也易发生喷溅。为了减少喷溅,我们必须按喷溅的各种现象连贯起来进行系统分析,弄清产生喷溅的根本原因,并掌握其规律性。1.喷溅产生的原因铁水比重很大,约为7.15t/m3,炉渣的比重约为3.0~3.5t/m3,如果没有足够的力量,要想把金属和炉渣吹出炉外是不可能的。顶吹转炉炼钢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供氧强度大,一是脱碳反应激烈,速度快。因此促使喷溅的力量不外乎是氧气流股的冲击力量和碳的激烈氧化形成的大量的C0气体排出时的推动力。但两者中任何一种单独的力量都不能产生喷溅。例如有些研究资料证明,如果当氧压为0.75~1.0Mpa,流量为2100~2700Nm3/h,金属和炉渣的喷溅高度也不过是1.5m左右;一般30t顶吹转炉从液面到炉口相距4m左右,可见单独的氧气流股冲击能量是不致引起喷溅的。若碳的氧化反应均衡地进行,所产生的C0气体的推动力也不会引起喷溅。氧气顶吹转炉产生喷溅的原因是:(1)加第二批料后操作不正常引起严重喷溅。此时Si、Mn氧化已结束,脱碳反应正在进行,如果前期操作温度不高,又因第二批料加入后使熔池温渡停滞上升,甚至下降,那么脱碳反应必暂时受到抑制不能顺利进行,但此时供氧仍在不断进行,钢中及渣中将积累较多的氧.同时熔池中碳的浓度也较高,一旦熔池温度升高后,在氧气流股对渣及钢液的冲击之下,便产生激烈的碳氧反应,在极短的瞬间产生大量的C0气体由熔池排出,如同小型爆炸一样而引起激烈喷溅,通常称爆发喷溅,特别是前期渣子化得不好时金属喷溅尤为严重。(2)造渣操作不当往往引起喷溅有时因操作不当二批料加入过早,这样便引起熔池温度下降,C的氧化不能顺利进行,如上述的道理一样易发生喷溅。相反有时二批料加入太晚,此时熔池温度已很高,C的氧化正高速进行,渣中氧化铁低。一批料加入后渣子不易化,不能很好地覆盖金属表面,氧气流股直接冲击金属液面后,使为数较多的小铁粒在C0排出时的强大力作用下喷出炉外,形成强烈的金属喷溅。(3)炉渣组成和金属喷溅的关系也较密切252 当渣中有一定的(FeO)积聚,并且温度恰好提高到C开始剧烈氧化前易引起大喷;或者当炉渣碱度较低,渣中(Si02)、(FeO)较高时,有利于泡沫渣的形成,从而使C0气泡的排除暂时受到阻碍,待积聚一定数量后就导致连续喷溅的发生。(4)喷枪操作不当会引起喷溅在吹炼过程中常常由于未及时降枪,长时间地采取高枪位操作,致使渣中(FeO)含量较多,而产生激烈的喷溅。(5)炉渣返干易产生喷溅在吹炼中期,由于脱碳反应猛烈,致使渣中(FeO)降低。炉渣的熔化温度相应提高,这样液体渣中将有一部分固体物析出,使炉渣粘度增高了,出现所谓“返干”现象,若不及时适当降枪,以增加渣中(FeO)含量,以及配加萤石,降低炉渣粘度,那么,炉内气体不易排出,于是产生较为严重的泡沫现象而引起泡沫喷溅。2.喷溅预防与控制:通过分析喷溅产生的原因,要想防止喷溅就要采取措施促使脱C反应在吹炼时问内均匀地进行,减轻熔池的泡沫化,降低吹炼过程中的液面高度及其波动。具体措施如下:(1)炉型要合理。如应有适当的高度和炉容比,采用对称的炉口和接近于球状的炉型。(2)限制液面高度。在炉容比一定的条件下,应限制渣量和造渣材料的加入量,尽量降低渣层厚度。可加入防喷剂或采用其它方法破坏泡沫渣,也可以在吹炼中期倒渣,还应避免转炉的过分超装。(3)加入散状材料要增多批数,减少数量,尤其是铁矿石,不仅要分批加入而且应限制其用量。用废钢作冷却剂可使吹炼过程比铁矿石平稳。(4)正确地控制前期温度。如果前期温度低,炉渣中积累起大量的氧化铁,随后在元素氧化,熔池被加热时,往往突然引起碳的激烈氧化,容易造成爆发性喷溅。(5)减少炉渣的泡沫化程度,将泡沫化高峰前移,尽量移至吹炼前期,可采用快速造渣和渣中加入氧化锰等使泡沫渣的稳定性降低。(6)在发生喷溅时,加入散状材料(如石灰)可以抑制喷溅。如在强烈脱碳时发生喷溅还可以暂时降低供氧强度,随后再逐渐恢复正常供氧(7)在炉渣严重泡沫化时,短时间提高枪位,使氧枪超过泡沫的熔池面,用氧气射流的冲击破坏泡沫,减少喷溅。 第九节 操作事故与处理 一、常见事故产生的原因1.低温钢从热平衡计算可知,氧气顶吹转炉炼钢过程有较多的富余热量,但在生产中往往由于操作不合理,判断失误,因而出现低温钢,其主要原因有:(1)吹炼过程中操作者不注意温度的合理控制,在到达终点时,火焰不清晰,判断不准确或所使用的铁水含磷、硫量高,在吹炼过程中多次进行倒炉倒渣、反复加石灰,致使熔池热量大量损失,钢水温度下降。(2)新炉阶段炉温低,炉衬吸热多,到达终点对出钢温度虽然可以,但因出钢口小或等待出钢时间过长,钢水温度下降较多造成。老炉阶段由于熔池搅拌不良,使金属液温度、成分出现不均匀现象,而取样及热电偶测量的温度多在熔池上部,往往高于实际温度,其结果不具有代表性,致使判断失误。(3)出钢时钢水温度合适,由于使用凉包或包内粘有冷钢,造成钢水温度下降;或出钢时铁合金加入过早,堆集在包底,使钢水温度降低;或出钢后由于设备故障不能及时到达精炼站进行处理所致。252 (4)吹炼过程从火焰判断及测量钢水温度来看,似乎温度足够,但实际上熔池内尚有大量废钢未完全熔化,或石灰结坨尚未成渣及至终点时,废钢或渣坨突然熔化,大量吸收熔池热量,致使熔池温度降低。2.高温钢吹炼过程中由于过程温度控制过高,造成终点温度过高而又未加以合理调整所致。3.喷枪粘钢(1)吹炼过程喷枪操作不合理,同时又未做到及时调整好枪位;或吹炼中所使用的喷头结构不合理所致。(2)铁水装入量过大,枪位控制过低,炉渣化得不好,流动性差,金属喷溅厉害。(3)吹炼过程轻烧加入数量及加入时间不妥,炉渣粘度增大,流动性差所致。4.化学成分不合格(1)碳不合格目前国内大多数氧气顶吹转炉炼钢厂都是通过经验进行终点碳的判断。由于炉前操作人员经验不足;或操作时精力不集中,或枪位操作不合理,造成误差致使碳不合格。(2)锰不合格;①合金计量出现差错,或计算加入量时出现差错,或铁合金混杂堆放,将硅锰合金误认为锰铁使用造成废品。②铁水装入量不准,或波动较大造成出钢量估计不准,或铁水锰含量发生变化,到达终点时对钢水余锰量估计不准。或因出钢口过大,出钢时下渣过多,包内钢水大翻,对合金元素收得率发生变化估计不足,同时又未及时加以调整合金加入量,或对于因钢水温度和氧化性的变化导致的合金元素收得率的变化估计不足。③设备运转失灵,使合金部分或全部加在包外,而又未及时发现及时调整。(3)磷不合格①出钢口过大,出钢过程下渣过多,或出钢时合金加得不当。或终渣碱度低,出钢温度高,出钢后钢水在精炼处理时间比较长。或包内不清洁,粘渣太多,或化验分析误差,造成判断失误。或所取钢样不具有代表性、判断失误所致。②终点控制拉碳时磷已不合格,或虽然进行了补吹,但补吹时控制不当。(4)硫不合格①吹炼操作不正常,炉渣碱度低,过程和终点温度低,或吹炼后期渣子化得不好,渣子粘稠,炉渣产生返干现象,流动性差,没有起到脱硫作用。②合金中含硫量高,或由于终点碳含量低,采用碳粉或生铁块增碳,由于本身合硫量高而造成。或吹炼中所使用的铁水、石灰、铁矿石等原材料合硫量突然增加,炉前操作人员不知道,又未能采取相应措施。或吹炼过程炉渣数量太小,而且炉温较低导致硫高。③废钢硫含量波动大,硫含量高的废钢使用量偏大。5.回炉钢。(1)吹炼过程由于操作人员操作不当,使出钢后的钢水温度、成分不合格而造成回炉。(2)由于设备出现故障不进行精炼处理或浇钢使包内钢水温度迅速下降。二、处理方法1.低温钢在生产中要避免产生低温钢,操作人员就要根据具体原因,采取相应处理方法及时处(1)吹炼过程合理控制炉温,避免石灰结坨,石灰结坨时可从炉口火焰或炉膛响声发现,要及时处理,不要等到吹炼终点时再处理。(2)加入大块重型废钢进行吹炼时,过程温度控制应适当偏高些。吹炼末期特别是老炉阶段,氧枪位置要低些。一方面可以适当降低渣中氧化铁含量,另一方面还可以加强熔池搅拌,均匀熔池温度。(3)出钢口修补时不要口径过小,以免出钢时间长,降低钢水温度。吹炼过程尽量缩短辅助时间、终点判断合格后要及时组织出钢。252 (4)吹炼过程若温度过低,可采取调温措施。通常的办法是向炉内加硅铁、铝,并降低枪位,加速反应提高温度。若出钢后发现温度低要慎重处理,可调运至CAS--OB或LF炉加热升温,不能加热则组织回炉,切不可勉强进行浇注。2.高温钢 (1)出钢前发现炉温过高,可适当加入炉料冷却熔池,并采用点吹使熔池温度、成分均匀,测温合格后即可出钢;出钢过程中也可向包中加入量适量的清洁小废钢或生铁块,若出钢温度高出不多时,可适当加大出钢过程底吹气量,降低钢水温度。(2)吹炼过程中发现温度过高,要及时采取降温措施,可向炉内加入氧化铁皮或铁矿石,应分批加入,注意用量。3.氧枪粘钢(1)氧枪粘钢少时,一般在吹炼后期用渣子涮枪,要求炉温要高,碱度要低,萤石可适当多加一些,在保证炉渣化透情况下有较厚渣层,枪位稍低些,这样氧枪粘钢很容易处理。(2)氧枪粘钢严重时,停吹后操作人员用大锤击打钎子,将氧枪粘的钢、渣打下来,如果实在打不下来、只好更换氧枪。4.化学成分不合格(1)硫不合格吹炼过程注意化好渣,保证炉渣流动性要好,碱度要高,渣量相应大些,炉温适当高些。同时注意观察了解所用原料含硫量的变化,采用出钢挡渣技术,严禁出钢下渣。(2)磷不合格①认真修补好出钢口,采用出钢挡渣技术,尽量减少出钢时带渣现象。控制合适炉渣碱度及终点温度,出钢时或出钢后投加石灰稠化炉渣。②第一次拉碳合格后,若碳高需补吹则要根据温度、碱度等酌情补加石灰,调整好枪位进行补吹。(3)锰不合格。①认真计算合金加入量,坚持验秤制度,合金要分类按规定堆放,铁水装入量要准确,准确判断终点碳,注意合金加入顺序及收得率变化,准确判断余猛量。②采用出钢挡渣技术,严禁出钢下渣。5.回炉钢。(1)钢水全部回炉时,可一次或分两次处理后加入转炉吹炼。根据回炉钢水温度、成分,适当配加一定数量硅铁,并加入一定数量石灰,枪位控制要合理,保证化好渣、防止烧枪事故。(2)加入合金时,应注意回炉钢终点残余成份,以及钢水氧化性对元素收得率变化的影响。 第十节 转炉复吹工艺 一、转炉复吹分类按照吹炼目的,转炉复吹分为加强搅拌型、强化冶炼型和增加废钢用量型三类。加强搅拌型的复吹转炉顶吹氧,底吹Ar、N2或C02弱氧化性气体,供气强度大致在0.3m3/(t·min)以下;强化冶炼型的顶吹氧,底吹氧或氧和熔剂,底吹氧量为顶吹氧量的5%~40%(0.2~1.5m3/(t·min));增加废钢用量型顶吹氧,底吹氧或侧吹氧、喷加燃料等。按照底部供气元件结构,复吹法分喷管型、透气砖型和细金属管多孔塞型三类。按照底部供气种类,分为惰性气体(Ar)或N2型、空气(或空气加N2型)、二氧化碳(或C02+O2)型、吹氧(或加可燃气)型、一氧化碳型等。二、底气种类底气种类可归纳为N2/Ar型、C0型、02+C02型、O2/CXHY型等。N2,Ar气是底吹气体的常用气源。氮气价廉,易于制取,吹炼中极少增氮,但生产低氮钢时吹炼末期要切换成Ar气。氩气适用性强,对纯净钢质有利,但为了降低成本,多用于终吹前后的搅拌。底气用O2、C0类氧化性气体,当[C]>0.2%时,它们几乎全部与碳反应,生成气体产物量为原气体量的2倍,搅拌能力明显大于N2,Ar。但是,随着熔池碳含量下降,02252 和C0的脱碳效率明显下降,在含碳量为0.04%~0.06%时,其搅拌作用与N2,Ar相当。而在碳更低时,氧搅拌作用小于N2,Ar,其原因是部分O2与铁反应生成Fe0,使气态C0急剧减少。C0做底气搅拌效果与Ar相同,但冷却能力比Ar大20%,为了保护喷嘴和炉底衬砖,它需要与C02同时用,C02不超过C0含量的10%。采用C0做底气需注意安全问题。三、底部供气元件炉底供气元件的类型有钢管型、砖型和两者相结合的细金属管多孔塞型三类。(1)钢管型供气元件它有单管、双层套管、环缝管或双槽式等。单管式为圆形等截面钢管,适用于喷吹Ar,N2等气体,由于流量调节范围小和易烧损,已很少使用;双层套管式中心管通氧,内外管间环缝通碳氢化合物保护介质,或者内管和环缝均通Ar、N2、                                                                                                                                         C02等相同介质,但压力和流量不同;环缝式喷管是将内管用泥料堵塞、环缝通气,最大限度的扩大双层套管枪的内外压差。图10—13  供气元件的演变过程图10—12为供气元件的演变过程。需要指出,由于冷却介质流量不足、冷却过度、管堵塞和气流的“后坐”现象等,喷管式供气元件有时存在烧坏和结瘤现象,应该从冷却介质工艺上加以改进,以保证喷管的正常使用。使用碳氢化合物做氧气喷嘴的冷却介质,在喷嘴出口周围可以形成蘑菇头(凝结层),对喷嘴有保护作用,也保护喷嘴周围耐火材料不受损害。蘑菇头大小取决于所吹气体的冷却能力和单位时间的吹入量。目前,靠向底气中引入一定浓度的氧气,可以有效控制蘑菇头尺寸和通气性,从而可以消除炉底上涨和结壳影响,是保证喷嘴畅通的好办法。(2)砖型供气元件砖型供气元件包括弥散型透气砖、砖缝组合型和直孔型透气砖三类。弥散型透气砖适于喷吹Ar、N2搅拌气体,气体阻力大、透气量小,不能喷吹氧化性气体;砖缝组合型供气阻力小,适用于喷吹惰性气体,但容易漏气而且各缝隙气流不均;直孔型透气砖透气阻力小而且气流分布较均匀,不容易漏气。252 (3)多微孔透气塞式供气元件它是钢管型和砖型供气元件两者的结合,微管直径早期为1.5mm左右,现增大到3~4mm。微管的合理排布方式是保证管上形成的蘑菇头连接起来,因此管距应在设定蘑菇头半径的2倍以内。这样即使气体流量小蘑菇头也能连接起来,以防喷头烧损。这种供气元件气流阻力小。气体流量调节范围大,同时气密性好。四、复吹转炉工艺(1)顶吹终点前后的底吹复吹法它是在顶吹氧到终点后,底吹氩、氮等非氧化性或弱氧化性气体C02的吹炼法,此法实质上是把钢包吹气的方法移植到顶吹转炉中。该法底部采用多孔透气砖。为了减小钢渣间的温度差和促进脱磷,该法供气强度采用0.01~0.1m3/(t·min),时间<5min足够了,但要达到降低渣中(FeO)的目的,则需要采用合适的供气时间和供气强度。            图10—14 供气模式与钢中[C]、渣中[TFe]的关系复吹的效果,关键看终渣的(TFe)。终吹前开始的大气量搅拌,特别是在氧由氧化碳开始转向氧化铁的临界碳含量,即脱碳速度明显下降的碳含量(在0.5%左右)之前开始搅拌,并适当延长搅拌时间,将取得较好的搅拌效果。否则,即使用0.2m3/(min·t)的供气强度,降低(TFe)的效果也不明显。图10—14为日本川崎公司的研究结果,说明不同供气模式与钢中碳含量和停吹时(TFe)的关系。从图10—14可见,在临界碳含量到达之前施以中等程度的搅拌,并适当延长搅拌时间,渣中(TFe)就可以明显降低(图中B供气模式)。所以,有了通畅性良好、寿命长和能大幅度可调气量的供气元件,还必须有合适的供气制度,才能取得良好的冶金效果。按照日本的经验,在熔池含碳量较低时搅拌期加入0.2kg/t焦炭,将取得较好的搅拌效果,通常可以把(TFe)降低到10%以下。终点前后底吹的复吹法的缺点是降低炉子的生产率和炉龄。顶吹终点时熔池温度要高100C左右,以补偿底部搅拌的温降。此外,它不能降低顶吹的烟尘和喷溅量,不能用于吹炼超低碳钢和不锈钢。(2)顶吹氧同时底吹非氧化性气体的复吹法该法关键是控制底气量、顶枪枪位和供氧强度,以达到控制渣中氧化铁的目的。252 随着底气量的增加,渣中氧化铁将下降,当底气量增至氧气量的l/10时,渣中氧化铁将接近氧气底吹转炉的水平。此外,对于钢管型喷嘴还要考虑受结瘤的限制,通常底气量不过分增长。在强烈脱碳期,由于熔池搅拌强烈渣中氧化铁已下降,此时无需底部吹气搅拌,底气量一般控制在不烧枪和钢水不灌枪的最低水平上。在吹炼时间的后1/3内,以上限吹氩,到取样出钢时Ar气量仍减至最小。图10—15为武钢开发的三种典型的复吹供气曲线。这三种供气曲线,在复吹的前期和脱碳期基本一致,其差别是吹炼末期和后搅期,根据熔池中[C]的不同范围,采用不同的供气强度和后搅时间,以提高熔池的搅拌强度,使钢渣氧化性得到有效图10—15 复吹供气曲线目前有的工厂因无氩而全程吹氮,这对要求含氮较低的许多钢种是不合适的。采用2/3时间吹氮,后l/3时间吹氩,这样既节约氮气又可使钢中氮含量明显减少。(3)顶底同时吹氧的复吹法调节顶吹氧和底吹氧的流量比是该法操作的关键。当底吹氧量由极小值逐渐向上调时,炉内冶金特征便由LD法向底吹法过渡。当底吹氧气比达到40%~50%时,冶金特征实际上与氧气底吹转炉无明显差异。因此,在顶底同时吹氧的复吹转炉中,底吹氧气比通常控制在5%~40%范围内。(4)随底吹氧气喷吹粉剂的复吹法喷吹石灰粉,通常混有一定数量的铁精矿粉和萤石粉,以降低石灰熔点和补充脱磷所需氧化铁。由于粉剂迅速熔化成液滴,使脱磷和脱硫速度明显提高。粉剂中Ca0以70%~90%为宜,氧化铁配比以TFe为30%~5%为宜。(5)大范围调节底气流量的高压复吹法气量可调幅度对复吹关系重大,调气量范围大才能按钢种要求的供气模式供气。早期的复吹法,也想加大后期熔池的搅拌程度,然而受前期化渣及元件可调气量幅度限制,气量只能控制在约0.05m3/(min·t)水平上。直孔型透气砖、环缝式喷嘴、多微孔透气塞具有气量可调幅度大(10倍)的优点,但若进一步增加调节幅度,在常压范围内仅凭改进元件结构很难实现。1985年,日本川崎公司开发出高压复吹技术LD—KGC,供气压力高达4.0~5.0MPa,气量调节幅度达到0.01~0.2Nm3/(min·t),获得了20倍的气体调节量。这样,即减小了元件尺寸并提高了畅通性,还可以按要求模式供气,降低渣中的TFe,并可按喷溅预报调节大气量压喷。我国南京钢厂也开发成功气量范围达到0.01—0.20m3/(min·t)的高压复吹方法(LD—NGF)。五、复吹转炉的冶金特征252 顶吹转炉实践表明,它操作灵活,可以控制脱碳、脱硫反应同时进行,容易拉碳炼中、高碳钢,熔渣氧化性高,成渣条件好;缺点是熔池搅拌差,熔池成分、温度不均匀性大,同时钢渣容易过氧化,容易产生喷溅和金属损失。底吹法熔池搅拌强烈,可以避免过氧化,吹炼平稳,金属损失少,有利于炼低碳钢;缺点是成渣慢,若在吹炼中脱磷需喷石灰粉。C0燃烧成C02数量少,废钢用量比LD法少。复吹法兼有这两者的优点,同时避免了两者的缺点,因此其机能和适应性都增强了。 图10—16 各种复吹方法的渣中全铁量范围复吹法的主要冶金特征表现在以下方面:(1)炉渣氧化性明显降低。图10—16为各种复吹方法的渣中全铁量范围。复吹法炉渣氧化性介于纯顶吹和纯底吹之间。(2)钢液中残锰量明显提高。(3)熔池搅拌条件好,化渣快。(4)脱碳、脱磷和脱硫反应非常接近平衡,有较高的磷和硫的分配系数。(5)吹炼平衡、喷溅量少,金属收得率提高。 第十一节  开新炉操作 开新炉操作好坏对转炉炉衬寿命有很大影响。生产实践表明,新炉子炉衬的侵蚀速度,一般比炉子的中、后期要大得多,开新炉操作不当,还会发生炉衬塌落现象,严重影响着炉衬寿命及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因此,对开新炉的要求是,在保证烘烤、烧结好炉衬的基础上,同时要炼出合格的钢水。一、开炉前准备及炉衬烧结过程1.开炉前的准备工作为了顺利的炼好第一炉钢,在开炉前就要作好一切准备工作。开炉前应有专人负责对转炉砌筑质量和系统设备做全面检查。(1)认真检查炉衬的修砌质量,如果采用下修法时,要特别注意检查炉底与炉身接缝处是否严密,否则开炉后容易发生漏钢事故。(2)检查转炉倾动机构是否能正常倾动;氧枪升降机构是否能正常升降,氧枪提升事故手柄应处于备用状态。有副枪的要检查副枪的升降、旋转和联接偶头等动作。(3)检查散状料、合金料的各料仓及上料皮带机是否正常,开炉用料是否备好,检查其加系统设备是否正常。(4)确认炉下车辆是否正常,开动灵活,炉前、炉后挡火板、吹氩装置等设备运转是否正常。252 (5)检查烟气净化回收系统的风机、可调文氏管,汽化冷却设备等是否能够正常运行。(6)检查供水系统、氧枪、水冷炉口、烟罩、炉前、炉后挡火板、烟气净化系统等所用冷却水的压力和流量应符合要求,所有管路应畅通无阻塞。(7)检查炉前所用的测试控制仪表工作正常可靠。(8)炉前所用的各种工具及材料准备齐全。在试车运转确认正常后,准备工作一切就绪,使设备处于运转或备用状态。2.炉衬的烧结过程。开新炉炉衬烧结的操作方法有多种,归纳后可分为炉衬预热烘烤和不预热烘烤两类。国内转炉大多采用不预热烘烤的方法,即铁水—焦炭法。也有的采用全铁水正常吹炼。大型转炉多采用预热烘烤的方法。(1)铁水—焦炭烘炉法及焦炭烘炉法 ①焦炭烘炉法焦炭烘炉法,是在转炉兑铁水炼钢之前,首先用焦炭烘炉。一般先加入一部分焦炭引燃,然后吹氧燃烧,在烘烤过程中所需要的焦炭由料仓经溜槽加入炉内,当炉衬烧结达到要求时,再装入铁水炼钢。采用焦炭烘炉操作时,主要应控制好氧压、枪位、底焦、批焦加入的数量及时间,炉衬烘烤温度、烘烤时间等。A.氧压及枪高氧压:开始烘炉点燃焦炭、待焦炭火焰上来后,并随炉温升高,氧压逐渐增大,这样有利于炉衬快速烧结。枪高:枪高时,氧流与焦炭层相遇,接触面积大,可使焦炭燃烧情况好,有利于炉衬快速烧结。但是枪位过高时,可引起氧流冲刷炉衬,相反,过低又易引起氧流冲刷炉底,甚至发生凹坑现象,使炉衬寿命降低。B.底焦及批焦的数量焦炭是该法烘炉过程中唯一提供热量的来源,其数量的确定,应从满足炉衬烘烤过程加热及升温速度、炉衬烧结厚度的需要。底焦数量,应满足铺满炉底,并保持适当的厚度,以防止烘炉过程氧流直接冲刷炉底,产生凹坑现象。批焦数量,通常按批焦间隔时间内在氧压及喷枪一定条件下,所能提供的氧量来确定批焦重量,即此氧量所能燃烧的焦炭量即为批焦的重量。如果焦炭燃烧完全些,则一定氧气量燃烧的焦炭量少些;相反时,一定氧气量燃烧的焦炭量多些。因此,批焦的间隔时间及批焦的重量,应随氧压的提高相应均衡地调整;有利于炉衬的良好烧结。C.炉衬的烘烤温度及烘烤时间 炉衬的烘烤温度应满足炼钢的需要,同时还必须有足够的烧结层厚度。②铁水—焦炭烘炉法焦炭烘炉法由于焦炭燃烧慢、温度低、高温快速烘炉受到了限制,为了快速升温烧结护衬,我国首先采用了铁水—焦炭烘炉法,即采用新炉冷炉直接装入铁水进行吹炼的方法,将烘炉与吹炼合为一体。这种烘炉方法的特点是吹炼时供氧强度大,铁水中各元素氧化发热量大,温度高,炉内温度上升快。因此,炉衬烧结得快,特别是熔池部分与铁水直接接触,可以确保其烧结质量。同时,由于焦炭消耗量减少,开炉时间大大缩短,因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铁水—焦炭烘炉法操作情况如下:先兑入铁水,装入量基本符合炉子的公称吨位。不加任何冷却剂,根据炉子吨位大小、铁水成分配加渣料,并可加一定量的增温剂,加入足够的焦炭,可以在开吹前一次加入,也可以分数批加入,维持较长的吹炼时间,一般是正常次炼时间的一倍,中途不要动炉,到达终点及时组织出钢。二、开新炉吹炼操作开新炉吹炼操作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尽量利用高温低磷、硫铁水,使造渣材料用量降至较低限度。252 2.铁水含硅量保证在0.5%左右。铁水含硅量过低,吹炼热量不足,炼钢困难,必然延长后吹时间,使未经烧结的炉衬在高氧化铁炉渣的冲刷下很快侵蚀,被侵蚀的炉衬又大量吸热,使提温更加困难,造成恶性循环。因此,在铁水含硅量过低时,应向炉内加入硅铁。铁水含硅量过高,炉渣碱度偏低,也会加速炉衬侵蚀,被侵蚀的炉衬大量吸热抵制了硅氧化放出的热量,提温还是不能得到保证。3.吹炼时要抓紧快炼,以减少热损失和炉衬侵蚀。4.为了防止吹炼后期因金属液磷含量高而后吹,渣料中应适当配加萤石帮助化渣,枪位控制在合适位置,供氧压力及供氧强度要适当,以化好渣为目的,充分利用铁水化学热。5.开新炉时操作人员不要在炉口附近停留,要确保安全,以免发生炉衬塌落,造成人身事故。复习思考题 1.转炉冶炼过程可分为哪几阶段?吹氧时间一般为多长?2.什么是装入量?影响装入量的因素有哪些?3.转炉的装入制度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4.什么是枪位?枪位对熔池的影响是怎样的?5.什么是供氧强度?供氧压力?6.什么是恒压变枪操作?什么是恒枪变压操作?什么是变压变枪?各有何特点?7.氧枪喷头结构是怎样的?有何特点?8.转炉炼钢造渣的内容是什么?对炉渣有何要求?9.转炉造渣有哪些方法?各用在什么情况?10.如何确定出钢温度和过程温度?11.终点碳控制通常采用哪些方法?12.终点碳的判断方法有哪些?13.副枪的作用是什么?14.脱氧剂加入的原则是什么?15.影响合金元素收得率的因素有哪些?16.什么是吹损?预防喷溅的措施有哪些?17.如何处理低温钢?18.如何处理氧枪粘钢?19.复吹转炉有哪些类型?20.复吹转炉有哪些冶金特性?   21.35钢的熔点是1503℃,出钢和镇静过程温降是60℃,其过热度为80℃。求出钢温度为多少?22.吹炼16Mn钢种,其成分是C 0.14~0.2%、Mn 1.2~1.6%、Si 0.2~0.6%。采用Mn-Fe合金,其含Mn 68.5%,Mn的收得率85%,钢种残锰0.16%,求Mn-Fe合金的加入量是多少? 252 第十一章转炉炉衬材料及维护【本章学习要点】本章学习转炉炉衬结构及损毁机理,转炉炉衬耐火材料及炉衬的修补,溅渣护炉的技术特点及其操作等。 从氧气转炉诞生之日起,转炉炉衬的耐火材料及其寿命,就是工程技术人员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最初的炉衬寿命只有一百多次,甚至几十次,是妨碍氧气转炉炼钢技术发展的主要障碍。经过几十年的开发研究,现在的炉衬寿命已经达到了成千上万次,炉衬耐火材料的单位消耗降到了2~0.38kg/t钢,应该说已经达到了一种技术水平高、应用效果稳定的状态。这主要受益于耐火材料新品种的开发,冶炼技术、造渣技术的进步,炼钢过程的稳定操作,溅渣护炉技术等。 第一节炉衬耐火材料损毁机理 炉衬耐火材料的损毁机理与耐火材料的化学成分、矿物结构,炼钢工艺过程等一些十分复杂的因素有密切关系,因此要在理论上完全说清楚几乎是不可能的。几十年来,人们对炼钢熔体与耐火材料之间的高温物理化学反应做过大量的研究,但是现在所能作出的结论,也还只是宏观的或是经验性的。归纳起来炉衬损毁的原因大致分成四类:①机械冲击和磨损;②耐火材料高温溶解;③高温溶液渗透;④高温下气相挥发;其中以②,③两项被认为是最基本的损毁原因,所做的研究工作也最多。转炉渣的成分主要为CaO,SiO2,FeO等,当炉渣碱度偏低时,对以CaO,MgO为主要成分的炉衬耐火材料侵蚀严重,炉衬寿命降低;相反,当炉渣碱度较高时,对炉衬的侵蚀则较轻微,炉衬寿命也相对有所提高。这导致炼钢工艺中造渣技术的变革,采用轻烧白云石造渣,结果炉衬寿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炉渣中含有氟离子、金属锰离子等时,或者熔池温度升高到l700℃以上,溶液的粘度会急骤下降,炉衬的损毁速度加快,寿命大幅度降低。所以转炉钢水温度偏高,会使炉衬寿命相应降低。溶液渗入耐火材料内部的成分包括:渣中的CaO、SiO2、FeO;钢液中的Fe、Si、Al、Mn、C,甚至还包括金属蒸气、CO气体等。这些渗入成分沉集在耐火材料的毛细孔道中,造成耐火材料工作面的物理化学性能与原耐火材料基体的不连续性,在转炉操作的温度急变下,出现裂纹、剥落和结构疏松,严格地说这个损毁过程要比溶解损毁过程严重得多。因此,要降低溶液对耐火材料的渗透,措施有:a.应降低炉衬耐火材料的气孔率和气孔的孔径;b.在耐火材料中加入与溶液不易润湿的材料,如石墨、碳素等;c.严格控制溶液的粘度,即控制冶炼强度、控制出钢温度等。由炉衬材料的抗渣侵蚀性试验,可得出镁碳砖的渣浸蚀过程为:石墨氧化→方镁石相被渣中SiO2、Fe2O3侵蚀→反应生成的低熔物被熔失。在含碳炉衬的耐火材料中,随着碳含量的增加抗渣侵蚀性会有提高,但不是碳含量越高越好,因为碳含量越高,氧化失碳后炉衬耐火材料的结构越疏松,使用效果会变差。通过从大量的抗渣试验研究和转炉实际操作可以得出一些炉衬耐火材料抗侵蚀性的认识:(1)铁水成分对炉衬耐火材料寿命有显著影响,特别是硅、磷、硫的含量。(2)转炉终点温度过高将导致炉衬寿命降低,特别是当终点温度在1700℃以上,每提高10℃,炉衬耐火材料的侵蚀速率都会有显著增加。252    (3)提高炉渣碱度有利于降低炉渣对碱性耐火材料的侵蚀。   (4)提高渣中MgO含量,可以降低炉渣对炉衬耐火材料的侵蚀。   (5)提高渣中FeO含量会导致炉衬耐火材料侵蚀加剧。   (6)转炉吹炼初期,渣碱度比较低,对炉衬侵蚀严重,应采用白云石造渣,使渣中MgO含量接近饱和状态。   (7)萤石对炉衬也有侵蚀,因此应尽量降低萤石的加入量。   (8)白云石、镁白云石耐火材料中,MgO的抗渣侵蚀性要优于CaO,但是有CaO存在可以提高耐火材料的高温热塑性和抗渣渗透性。(9)要求炉衬耐火材料的原料有较高的纯度,如镁白云石砂要求杂质总量SiO2+A12O3+FeO小于3%;其他如电熔镁砂、石墨等也有类似要求。 第二节 转炉炉衬结构    转炉耐火材料炉衬结构可以分成炉底、熔池、炉壁、炉帽、渣线、耳轴、炉口、出钢口、底吹供气砖几部分。   1.永久层   永久层是从安全角度考虑设置的,很少出现损坏现象,在砌筑新的炉衬时,这一层是不需要拆除的。永久层厚度一般为230mm左右,用烧结镁砖砌筑,需要指出的是,砌筑时应使用有较好粘接性的镁质火泥;砌筑后永久层有非常好的整体性,在以后反复拆除工作层时,永久层会保持较为完整。2.综合砌炉在拆除使用后的炉衬时发现,损坏是由个别侵蚀严重的部位不能使用造成的,而其余相当多的部位虽然仍可以使用,可是为了砌筑新的炉衬而不得不废弃。这就使人们提出一个综合砌炉、均衡炉衬的概念。针对炉衬不同部位的侵蚀状态选择不同质量的炉衬砖。渣线、耳轴区是转炉炉衬中使用条件最苛刻的部位,受到钢液、炉渣的冲刷、侵蚀以及炉内气体的冲刷作用,要求使用抗侵蚀性最好的砖砌筑。   炉帽区主要受炉内气体的冲刷作用,以及吹炼时炉渣的喷溅作用,这部分衬砖的主要问题是剥落和掉砖。炉帽区的衬砖大都处于一种悬臂状态,加之炉体的经常摇动,反复的加料、出钢时的机械碰撞等原因造成了掉砖现象。解决掉砖的方法有几种:①将这部分衬砖的外面包装铁皮,高温下铁皮熔结在一起,使炉帽区的衬砖整体性更好;②在铁皮的外侧焊接绞链并将绞链同炉壳连接在一起;③在砌筑炉帽区衬砖时,背部使用以树脂为结合剂的粘接泥料,使炉衬有更好的整体性。炉壁区的衬砖,特别是装料侧的炉衬砖,受到钢水、炉渣的冲刷作用,要求具有较高的高温强度。   熔池和炉底的衬砖主要受到钢液的侵蚀,应具有很好的抗侵蚀性。   炉衬砖的长度为500~800mm,个别部位的砖长度在lm以上,这种砖有很大的生产难度,一般要用高吨位真空压砖机成型。   转炉炉衬砖都采用干砌法,不希望砌得过分紧密,甚至还在砖缝中夹一些纸板。目前的衬砖大多是镁碳砖,或者泥砌一些含碳的镁白云石砖。这些砖在高温下均有不同程度的膨胀,砌筑过分紧密会因为膨胀产生剪切应力,容易造成衬砖断裂,破坏炉衬的整体性。   综合砌炉,应根据不同厂家的具体情况,选择3~6个不同档次的砖种,分别砌筑在渣线、耳轴、炉壁、熔池等部位,以求获得最好的经济效益。3.底吹供气砖在转炉炉衬中底吹供气砖是一个具有特殊地位的砖种。在顶底复合吹炼中,底吹Ar,CO2,N2  就是通过这块砖吹入炉内的,严格地讲,底吹供气砖已经脱离了原有耐火砖的概念,而具有一定的功能特征。因此,一般定义这类耐火材料为功能性耐火材料。252    最初的底吹供气砖是单管式或狭缝式的,由于难于满足顶底复合吹炼工艺的要求,现在都已弃用,而改用技术更先进的直通孔式供气砖。   直通孔式供气砖是由不锈钢管埋设在镁碳质耐火材料中构成的,不锈钢管焊接在均压气室上。不锈钢管内经1~2mm,外径2.0~2.5mm,一支供气砖需要埋设几十根不锈钢管。   直通孔式供气砖生产技术难度较大,以高纯电熔镁砂、高纯石墨、酚酣树脂结合剂为原料,添加高效抗氧化剂,用等静压机成型。   通过供气砖向炉内吹入CO2、N2、Ar,在钢水中形成大量气泡、搅动钢水,使供气砖及其周边的炉底衬砖受到严重冲刷和侵蚀。尽管采用的是优质镁碳质耐火材料,但还是难以达到与整个炉衬同步损毁的目的。因此,如果炉衬寿命在几千上万次时,中途则要更换供气砖。   技术水平要求高的供气砖则装有预警装置,当损耗达到一定程度后,会发出警报,提醒更换供气砖。更换供气砖是连同一小块炉底衬砖一起更换。在转炉钢壳外装置成一小块活动炉底,更换时拆下炉底,将损坏的供气砖连同周边的炉衬砖一起取下来,再将预先砌好的带有供气砖的小炉底装上去。接缝处压入镁碳质压人料,更换即完成,更换约需7~8h。一个新的炉衬当使用到l000~1200炉时,则需要更换供气砖了,新更换的供气砖可以使用500~700次:   4.出钢口在转炉炉衬中,出钢口砖是另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砖种。大型转炉出钢口由于通钢量大,受到钢液的冲刷,使用条件十分苛刻,一般寿命都比较短,远远不能与炉衬同步使用,只有100次左右。所以要经常更换出钢口砖,每换一次约需2~4h。出钢口砖从样式上分,可以分成整体式和分段组装式;从材质上分,可以分成镁碳质和烧成镁质。目前认为镁碳质整体出钢口使用效果比较好,寿命长,更换方便。这种砖是以高纯原料等静压机成型的。 第三节 转炉炉衬耐火材料 50年代氧气转炉初创时期,炉衬沿用了平炉、电炉使用的镁砖、沥青白云石砖;经过几次更新换代,炉衬寿命有了大幅度提高。以下是几十年来曾经使用过以及目前正在使用的转炉炉衬耐火材料。1.焦油白云石砖焦油白云石砖是我国应用时间最长,使用量最大的一种炉衬耐火材料。将天然白云石和焦油混合配料,投入煅烧白云石砂,其理化指标为:Ca055%~60%,MgO32%~36%、杂质总量(Si02+Fe203+A12O3)4%~7%,体积密度2.95~3.05g/cm3。白云石砂预热300~600℃,加入结合剂焦油沥青混料,振动成型或机压成型,生产出焦油白云石炉衬砖。这种砖的优点是生产成本低,但炉衬寿命也比较低,现在已很少使用。 2.二步料白云石砖用二步煅烧法生产白云石砂或镁白云石砂。将天然白云石在900℃下轻烧,加水消化,细磨,同时加入轻烧MgO粉,调节MgO含量,压球或机压成坯,在1650℃以上煅烧成二步白云石砂或镁白云石砂。同竖窑煅烧的白云石砂相比,杂质含量低,烧结程度好,抗水化性能优,制砖后炉衬寿命也较高。3.镁白云石碳砖以优质白云石砂、镁白云石砂为基本原料,添加优质石墨,以焦油沥青或树脂为结合剂,机压成型生产炉衬砖。由于添加石墨,这种砖的抗侵蚀性有大幅度提高。4.镁碳砖以优质烧结镁砂、电熔镁砂为基本原料,添加优质石墨,以焦油沥青或树脂为结合剂混料,高吨位压砖机成型。这是目前使用效果很好的炉衬砖。252    5.抗氧化镁碳砖   在生产镁碳砖的配料中,加入金属Al、Mg、Si粉,或Mg—Al、Al—Si合金粉,可以提高镁碳砖的抗氧化性和高温强度,它是价格最昂贵的炉衬砖。   6.油浸砖将成型后的炉衬砖,包裹在焦炭粉中或在还原气氛下,在600~900℃轻烧;轻烧后置于真空加压罐内浸渍焦油沥青。经油浸处理的炉衬砖,气孔率降低、透气性降低,残碳量增加,高温强度提高。相应抗侵蚀性提高,炉衬寿命也有所提高。 第四节 转炉炉衬的修补    转炉炉衬的修补是延长炉衬寿命、均衡炉衬损毁、降低生产成本的有力措施。由于转炉操作的不稳定因素,炉衬某些部位会出现过早地损毁,这时修补就应该开始,而且这种修补要维持到炉衬寿命中止。到炉衬使用的后期,修补量会不断增加,修补所用的时间也不断延长,已经影响到转炉的稳定操作,这时炉衬寿命就应该中止了。在整个炉衬耐火材料消耗量中,修补耐火材料的用料量占l/3~1/2被认为是比较合理的修补量。   1.投补   将投补料从炉口投入炉内,摇动炉体。投补料在炉内余热的作用下,出现流动性并铺展在炉衬的蚀损部位。投补料应具有以下工艺性能:   1)投补料在转炉炉衬的余热温度下(800~1200℃)有很好的铺展性;   2)投补料在铺展后能很快固化;   3)固体后的投补料与原炉衬材料有较好的粘结性;   4)投补料自身应有很好的抗侵蚀性。   投补料以镁砂、镁白云石砂为基本原料,工艺性能则主要决定于结合剂。常用的结合剂是沥青、树脂,或两者的混合物。由于价格便宜,应用方便,我国钢厂实际使用的投补料是以沥青为结合剂的。  2.半干法喷补  半干法喷补实施喷补作业的喷补机包括贮料罐、压缩空气输运机构、喷嘴;贮料罐中的喷补料经压缩空气送到喷嘴,混入适量水分(10%~l8%),在空气压力下以一定速度喷射到炉衬工作面上,喷补料最后粘结固化。影响喷补效果的工艺因素有:   (1)炉衬喷补是在热态下进行的,工作面的残余温度对喷补效果有明显影响,一般认为800~1000℃比较好;   (2)喷补料的颗料组成、结合剂、加水量、空气压力等对喷补料的附着率有重要影响。   喷补料的基本原料是镁砂和镁白云石砂,结合剂则主要是粉状硅酸钠、磷酸钠,及钙、钾的磷酸盐、铬酸盐等。结合剂的作用是使喷补料有粘附性,能有效地附着在炉衬工作面上;另一个作用是在高温下能形成高温矿物相,使喷补料不但能与炉衬工作面牢固地烧结成一个整体,而且使自身有很好的抗侵蚀性。形成的高锰矿物相为Mg2Ca4(P04)SiO4,熔点1735℃。可以看出,在喷补料组分中,含有一定量CaO是必要的。喷补料的有效性用附着率和使用次数来衡量,一般附着率要求大于85%。使用次数为3~5次。  3.火焰喷补火焰喷补最先应用于焦炉的修补,后来扩展到转炉炉衬上,是一项技术难度较大的新技术。对于转炉炉衬,半干法喷补是既简单又方便的方法。但是它有致命的弱点,即在喷补过程中加入水分,这些水分在接触到修补工作面时,由于残余热量的作用,会产生大量蒸汽.并会蓄集一定的蒸汽压,给喷补料和工作面的粘结以及喷补料的使用留下隐患。但火焰喷补不添加水分,而是配入可燃性物料,可燃性气体和氧气,喷补料在喷射过程中燃烧发热,一部分物料成熔融态,接触到有相当高温度的工作面时,会马上熔融烧结成一个整体。   配入的可燃性物料和可燃性气体包括焦炭粉、煤粉、丙烷、甲烷、氧气等。252    火焰喷补多在转炉出钢后的作业间隙中进行,喷补时间很短,炉衬残余温度比较高,粘附效果好,因此使用寿命比较长,一般l0~20次。由于火焰喷补技术比较复杂,目前在国内外转炉厂采用的较少。4.转炉炉衬的溅渣维护采用激光测厚技术精确地测定出炉衬的残余厚度,运用溅渣技术维护炉衬,使转炉炉衬延长使用长寿,这是转炉护炉技术的重大进步。 第五节 镁碳砖    镁碳砖是70年代初出现的,先是在超高功率电炉,接着在转炉、炉外精炼炉上使用,获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由此,人们才认识到石墨、碳素材料和高温耐火氧化物之间结合所产生的作用。断裂韧性差、高温剥落、抗渣渗透性差,这是高温烧成耐火制品的致命缺点,含碳耐火制品的出现突破了这些弱点。在镁碳砖中氧化镁和石墨之间彼此相互包裹,不存在传统概念中的所谓烧结;石墨具有热传导系数高,弹性模量低,热膨胀系数小,不容易被熔渣浸润等优点,因此,由于石黑的引入,使炉衬耐火制品的断裂韧性和抗渣渗透性有本质的改善。镁碳砖的主要特征是在微观结构上形成碳的结合物,这种结合是由有机结合剂在高温下结焦碳化形成的。   镁碳砖是一种不烧制品,其理化指标为:MgO70~85%,Cl0~20%,显气孔率≤3%,体积密度2.87g/cm3,耐压强度40~50MPa,1400℃抗折强度l0~15MPa。   影响镁碳砖性能的工艺因素主要有原料、结合剂、添加剂等。   1.镁砂   国外最初生产镁碳砖时采用的是高纯烧结镁砂,随着对镁碳砖使用过程的深入研究发现,高温下有如下反应:   MgO+C→Mg↑+CO↑这个反应一般在1650℃开始,到l750℃时反应加剧,这是镁碳砖使用过程中损耗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镁碳砖在1700℃以上使用损耗明显加剧的原因。镁砂中的杂质SiO2,Fe2O3等对上述反应有促进作用,因此,希望镁砂有较高的纯度。电熔镁砂相对烧结镁砂来说,结晶结构更完整,对碳的还原作用也更稳定,特别是大结晶电熔镁砂这些特征表现得更为突出,所以镁碳砖的生产开始转向使用电熔镁砂。考虑到碳的结合状态和结合剂的浸润性,也可以电熔镁砂烧结镁砂混合使用。我国的镁碳砖基本上是使用电熔镁砂。 镁碳砖的使用结果表明,用MgO含量高、方镁石相结晶颗粒大、钙硅比大于2的镁砂,生产镁碳砖效果最好。   2.石墨   石墨是镁碳砖中另一个基本组分。石墨具有很好的耐火材料基本特性,主要理化指标:固定碳85%~98%,灰分13%~2%(主要成分SiO2,Al2O3等),相对密度2.09~2.23,熔点3640K(挥发)。由于石墨非常容易被氧化,所以长期以来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镁碳砖使用过程中,石墨的氧化有三种原因:   (1)空气中氧对石墨的氧化;   (2)渣中氧化物对石墨的氧化;   (3)石墨本身所含杂质氧化物对石墨的氧化。   这些氧化物主要指SiO2和Fe2O3。   镁碳砖中杂质氧化物和石墨反应后,造成砖体结构疏松,透气性增大、强度下降,这是镁碳砖损毁的内因。因此,生产镁碳砖大都选用纯度高、磷片结晶大的石墨。   3.结合剂   结合剂对镁碳砖及其他含碳耐火制品来说,作用至关重要。石墨和耐火氧化物之间没有互溶关系,也不可能相互烧结,常温下他们要靠结合剂粘接固化。高温下,结合剂则要结焦碳化,和石墨形成碳结合,一般这种结合剂是指树脂类、沥青类等有机物。252 结合剂高温结焦碳化后形成约3%左右的碳,这个量虽然不多,但在镁碳砖或其他含碳制品中却是最具有活力的组成部分,对制品的高温性能有重要影响。我国镁碳砖或其他含碳制品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不够稳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结合剂不稳定造成的。   镁碳砖结合剂大体可以分三种类型:酚醛树脂类、改性沥青类、石油裂解副产品类,其中使用效果最好、用量最多的是酚醛树脂类。   4.添加物   在镁碳砖的损毁过程中,石墨的氧化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由于氧化失碳,致使砖体结构疏松,强度下降。损毁过程遵循氧化失碳→结构疏松→侵蚀→冲刷溶损的路途。为了提高镁碳砖的抗氧化性,可以加入一定量的添加物,包括硅粉、铝粉、FeSi合金、CaSi合金、SiC,Si3N4,B4C等。添加物的另一个作用是在耐火氧化物和石墨之间“搭桥”,使石墨和耐火氧化物形成牢固的结合,这种作用是由于添加物在一定温度下形成新的矿物相促成的。   我国生产镁碳砖及其他含磷耐火制品,最常用的添加物是铝粉、硅粉和SiC粉。  第六节 镁钙碳砖 我国镁白云石、白云石资源相当丰富,几乎每个省都发现有白云石资源,是一种大量存在的耐火原料。特别是在缺乏菱镁矿资源的我国东南、西南地区,也都蕴藏有质地优良的镁白云石、白云石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这些资源,缓解对镁砂资源的依赖性,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含CaO的炉衬耐火材料,高温热机械性能、高温塑性都比较稳定。CaO对改善钢中夹杂物性质,以及对脱硅、脱硫、脱磷都有利。因此,镁自云石、白云石质耐火材料在冶炼纯净钢方面将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我国在开发应用镁白云石、白云石质耐火材料方面有很好的基础,竖窑煅烧白云石砂、焦油沥青振动大砖、烧成油浸白云石砖等在我国钢铁发展过程中都起到过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由于大量使用MgO-C砖,才使这些已有的工艺生产线闲置起来。不少学者呼吁,一味追求镁碳砖的做法并不见得合理,我国炼钢炉衬材料应走一条镁质、镁钙质并举的技术路线。1.镁钙砂优质镁钙砂是生产含CaO炉衬耐火材料的基础。在开发MgO--CaO系耐火材料过程中,主要工作有两个方面:第一,提高镁钙砂的烧砂质量,包括化学纯度、体积密度。第二,提高MgO--CaO系耐火制品的抗水化性能。2.镁钙砖、镁钙碳砖在镁钙砖、镁钙碳砖生产过程中,水化问题是一个关键。一般要采用无水结合剂,成品还要进行防水处理。处理的方法有涂层、浸清焦油沥青、真空铝箔包装等,保存期为6个月到一年,在这个期间砖的理化指标不应有明显的下降。 第七节 溅渣护炉 一、溅渣护炉技术的发展和特点   1.发展概况   炉龄是转炉炼钢一项综合性技术经济指标。提高炉龄不仅可以降低耐火材料消耗,提高作业率、降低生产成本,而且有利于均衡组织生产,促进生产的良性循环。所以,大幅度提高转炉炉龄是炼钢工作者多年追求的目标。   转炉炉衬工作在高温、高氧化性条件下,通常以0.2~0.8mm/炉的速度被侵蚀。为保证转炉正常生产和提高炉衬寿命,我国冶金工作者做了许多工作,如采用焦油白云石砖、轻烧油浸白云石砖,贴补、喷补、摇炉挂渣等措施,使炉龄逐步提高到1000炉以上;进入80年代,转炉普遍采用镁碳砖,综合砌炉,使用活性石灰造渣,改进操作,采用挂渣、喷补相结合的护炉方法,使转炉炉龄又有明显提高。252    溅渣护炉是近年来开发的一项提高炉龄的新技术。该技术最先是在美国共和钢公司的大湖分厂,由普莱克斯气体有限公司开发的,在大湖分厂和格棱那也特市分厂实施后,并没有得到推广。l991年,美国LTV公司的印地安那哈鲍厂(1ndianaHabor)用溅渣作为全面护炉的一部分。1994年9月该厂232t顶吹转炉的炉衬寿命达到15658炉,喷补料消耗降到0.38kg/t钢,喷补料成本节省66%,转炉作业率由l984年的78%提高到l994年的97%。之后,美国有15家以上钢厂采用该技术,美国内陆钢公司炉龄已超过20000炉。加拿大、英国、日本等也已相继投入试验和应用。  我国从l994年开始转炉溅渣护炉试验,采用和发展的速度很快。鞍钢、首钢、宝钢、武钢、太钢等一些转炉厂采用溅渣护护技术,炉龄大幅度提高,取得了明显效果。其中,宝钢、武钢、首钢炉龄已逾万炉。2003年武钢二炼钢创造了30368炉的转炉炉龄记录。   溅渣护炉是转炉护炉技术的重大进步,这项能够大幅度提高转炉炉龄、降低耐火材料消耗的技术,在我国展示了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2.技术特点溅渣护炉的技术特点有:(1)操作简便 根据炉渣粘稠程度调整成分后,利用氧枪和自动控制系统,改供氧气为供氮气,即可降枪进行溅渣操作;   (2)成本低 充分利用了转炉高碱度终渣和制氧厂副产品氮气,加少量调渣剂(如菱镁球、终渣改性料、轻烧白云石等)就可实现溅渣,还可以降低吨钢石灰消耗;   (3)时间短 一般只需3~4min即可完成溅渣护炉操作,不影响正常生产;   (4)溅渣均匀覆盖在整个炉膛内壁上,基本上不改变炉膛形状;   (5)工人劳动强度低,无环境污染;(6)炉膛温度较稳定,炉衬砖无急冷急热的变化;(7)由于炉龄提高,节省修砌炉时间,对提高钢产量和平衡、协调生产组织有利;(8)由于转炉作业率和单炉产量提高,为转炉实现“二吹二”或“一吹一”生产模式创造了条件。二、溅渣护炉工艺和实践1.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溅渣补炉的基本原理是在转炉出钢后,调整终渣成分,并通过喷枪向渣中吹氮气,使炉渣溅起并附着在炉衬上,形成对炉衬的保护层,减轻炼钢过程对炉衬的机械冲刷和化学侵蚀,从而达到保护炉衬、提高炉龄的目的。图11—1为某厂50t转炉溅渣与未溅渣时残留炉衬对比图,两者炉龄分别为4409和1196次。按该钢厂的三段溅渣法(前期不溅,中期间隔溅,后期炉溅),溅渣时炉衬最大平均侵蚀速度为0.095mm/炉,相当于不溅渣时侵蚀速度的1/3。有些厂侵蚀速度还要小,几乎趋向“零”侵蚀。溅渣后消除了渣线、耳轴部位的严重侵蚀现象,各部位侵蚀均匀,炉衬残留厚度基本接近。(a)252 (b)图11—1溅渣(a)与未溅渣(b)时残留炉衬比较溅渣护炉操作步骤如下:  (1)将钢出尽后留下全部或部分炉渣;  (2)观察炉渣稀稠、温度高低,决定是否加入调渣剂,并观察炉衬侵蚀情况;  (3)摇动炉子使炉渣涂挂到前后侧大面上;  (4)下枪到预定高度,开始吹氮、溅渣,使炉衬全面挂上渣后,将枪停留在某一位置上,对特殊需要溅渣的地方进行溅渣;(5)溅渣到所需时间后,停止吹氮,移开喷枪;(6)检查炉衬溅渣情况,是否尚需局部喷补,如已达到要求,即可将渣出到渣罐中,溅渣操作结束。   如何有效地利用高速氮气射流将炉渣均匀地喷溅在炉衬表面,是溅渣护炉的技术关键,其效果取决于:   ——熔池内留渣量和渣层厚度;   ——熔渣的物化性质,包括成分、熔点、过热度、表面张力和粘度;   ——溅渣气体的动力学参数,包括喷吹压力和流量,枪位及喷枪孔数和夹角等。   2.基本工艺参数   1)熔池内的合适渣量   按照国内几家钢厂溅渣实践和效果表明,渣量在100kg/t较为合适。   2)炉渣性质   (1)渣成分 目前,转炉大都使用镁碳砖作为炉衬,减少炉衬侵蚀的重要措施是提高渣中MgO含量。当渣中MgO达到饱和时,炉衬中MgO溶解量就会减少,从而提高了炉衬寿命。渣中MgO含量与炉渣碱度有关,有的厂在终渣碱度(CaO/SiO2%)为3左右、MgO含量在8%左右就可以保证MgO达到炮和。国内外转炉溅渣的MgO含量一般控制在8%~l4%。   渣中FeO含量高低对炉衬侵蚀和溅渣效果有很大影响。渣中FeO的矿物组成大多为各类低熔点铁酸盐,熔点远低于出钢温度,而且FeO含量越高,铁酸盐就越多,渣流动性就越好,对炉衬侵蚀作用加大且不容易附着在炉衬上。如果渣中FeO含量过低,又会造成转炉造渣和去除P、S困难。因此操作中必须严格控制渣中FeO含量。   (2)炉渣粘度 若炉渣粘度大,则渣稠不易溅起,溅渣量迅速下降,为了保持溅渣量,需要消耗更多的射流冲击能。此外,稠渣则在炉衬上的附着力差;粘度小,渣稀,溅渣覆盖较易,但覆盖层较薄。摇炉有挂渣流落现象,需加渣料调整,以保证炉渣粘度适当。252    (3)调渣剂 溅渣层抗侵蚀能力是影响护炉效果的重要因素。抗侵蚀能力差,需要每炉溅渣,不仅增加氮气用量而且也延长冶炼周期。为此,有必要提高渣的熔化温度,以利于提高护护效果。为此,需加入调渣剂,使炉渣改质,以满足提高熔化温度的需要。   调渣剂不仅具有提高溅渣熔点的作用,还有使炉渣更容易溅起而改善溅渣的动力学条件。此外,在渣中能产生弥散固相质点,从而提高了渣与炉衬的结合能力。   3)氮气压力和流量   高压氮气是溅渣的动力,其压力、流量直接影响溅渣效果。按照各厂溅渣经验,氮气压力一般与氧气压力接近时,可取得较好效果。由于转炉公称容量不同,所以溅渣的氮气压力、流量存在差异。   4)顶吹喷枪工艺参数   (1)枪位枪位对溅渣高度有明显影响,最佳枪位应根据自身条件在实践中确定。枪位过高或过低都使溅渣量减少。较低枪位有利于转炉下部溅渣;反之对上部溅渣有利。   (2)喷枪夹角l2°喷孔夹角喷枪溅渣效果优于l4.5°夹角喷枪。喷孔夹角为12°喷枪射流与熔池接触面积小,形成冲击力大,同时产生的反向射流与水平面的夹角也大,这都有利于增加溅渣的有效覆盖面积。   5)复吹转炉底气对溅渣的影响溅渣护炉存在的问题之一是炉底上涨、底吹喷孔堵塞。这一问题在国内外均未得到很好解决。武钢、鞍钢在采用适当的操作工艺参数后较好地解决了炉底上涨问题。使溅渣下复吹比达到50%以上,说明采用该技术可以实现高复吹比。6)溅渣时间溅渣时间通常是根据炉子吨位、供气量、炉内渣量、炉渣状况及生产节奏等因素综合考虑,目前我国各钢厂一般吹氮时间为3~5min。   吹氮的目的是提供溅渣的动力,此外它还有冷却炉渣的作用。一般在吹氮的前2min时间内主要是冷却炉渣,因为在这段时间内炉渣还比较稀,即使溅到炉壁上也附挂不好。当吹氮到2min以上时,炉渣才开始大量溅起,可喷溅到炉帽处,倒炉观察时炉衬挂渣情况良好。实践中发现,溅渣时间越长,炉衬挂渣越多,但时间过长会造成炉底、熔池炉壁沾挂渣过多,造成炉底上涨,同时。溅渣时间过长会影响生产节奏。因此,溅渣时间要根据自身具体条件加以确定。   3.溅渣护炉和冶炼工艺的相互影响   1)溅渣护炉对冶炼工艺的影响   (1)对冶炼操作的影响   实践得知,由于溅渣炉底会有上涨现象,因此枪位控制要比未溅渣炉役相应提高,以避免造成喷溅、炉渣返干和增加氧气消耗量。   (2)对钢中氮含量和质量的影响   吹氮溅渣后,主要是防止阀门漏气造成吹炼终点氮含量高。通过对未装溅渣护炉设备和装溅渣护炉设备炉次的终点钢样分析,[N]分别为21.0×10-6和21.5×10-6,两者氮含量水平相当。   通过对采用溅渣工艺前后轧后废品分析比较表明,用氮气溅渣对钢质量没有影响。对冶炼过程脱硫、脱磷情况抽样统计,没有发现对脱硫、磷有明显影响。2)冶炼对溅渣的影响(1)冶炼终点温度对溅渣覆盖层的影响冶炼终点温度对溅渣覆盖层有较大的影响。温度高对溅渣不利。据统计,采用溅渣护炉技术后出钢温度每降低l℃,转炉炉龄可提高l20炉。   (2)炉渣氧化性的影响   终渣氧化性对溅渣覆盖层也有较大的影响。把终渣FeO控制在低限,对保护炉衬有利。   (3)炉渣粘度   渣稀侵蚀严重,渣偏稠不侵蚀而且容易挂上炉壁。   (4)炉渣成分252    为提高溅渣护炉效果,应在适当的范围内,尽量提高MgO含量及终渣碱度。   3)提高溅渣效果的途径   目前对溅渣层与炉衬结合机理研究还很不够,对两者间是化学结合还是物理结合,或是两者都存在的看法不一,但是对进一步提高溅渣效果的途径,普遍认为:   (1)采用溅渣护护技术后,炉衬材质的性能不应降低。耐火材料成分对溅渣护炉有一定影响,其中碳含量不宜过高,对现场使用的含碳l4%~20%的镁碳砖,碳含量宜控制在下限。   (2)进一步控制和降低渣中(FeO)含量。   (3)合理调整渣中(MgO)含量。   (4)提高溅渣层熔化性温度,以降低炉渣过热度。(5)降低出钢温度,提高终点命中率减少一次倒炉到出钢的时间,合理匹配转炉操作工序。三、 溅渣护炉带来的问题   溅渣护炉带来的问题包括炉龄的稳定、炉底上涨、炉底透气砖寿命、喷枪粘结、设备维修、经济炉龄等,应通过采取不同的措施加以妥善解决。1.炉底上涨炉渣在炉底停留的时间越长,粘结在炉底的就越多,导致炉底上涨。炉底上涨将影响正常操作,堵塞底气喷孔。因此,要控制好溅渣时间、渣量、氮气压力和流量,尽量减少炉底上涨。在停吹后要尽快将渣出尽。在复吹转炉上,要尽量控制好底气压力和流量,减少炉底上炉渣的停留和粘结量。在炉底上涨太多时,可向炉底吹氧,将上涨部分侵蚀掉。   2.喷枪粘结   溅渣时喷枪头部有时粘结有炉渣,需要及时清理。当冷却水足够,冷却强度大时,喷枪不易结渣,即使有粘渣,移出喷枪喷水冷却,粘渣就会掉落。由于喷枪水冷强度不够,或炉温过高有热枪的情况则应更换喷枪,用预备的冷枪进行溅渣操作,冷枪上粘结的炉渣并不牢固,冷却后易脱落。如果炉内有残留钢液,则会使喷枪表面粘钢,这时,粘结的炉渣在冷却后不易脱落,故炉内要尽量不留钢液,这样对提高钢水收得率也有利。   3.设备维修问题   随着炉衬寿命的延长,原来更换炉衬时维修的项目如水冷烟罩、管道的清理维修、转炉驱动装置、冷却系统、除尘系统、盛钢桶车、吊车等都有相应延长服役时间问题,现在一些钢厂采用不同炉龄段计划维修的办法,既解决了设备影响炉龄的问题,又满足了溅渣护炉的需要,是个好办法。当然,对于设备的大、中修不应包含在此范围。  4.经济炉龄问题  经济炉龄与炉龄和原料价格有关。通常,每个转炉厂不同阶段都有一个经济炉龄区,即吨钢成本最低,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炉龄区。经济分析表明,炉衬砖和修砌费的成本与炉龄成反比关系,而氮气、补炉料、稠渣剂等的费用随炉龄增长而消耗量增加,对降低成本的负效应也越大。当然,随着冶炼和溅渣护炉工艺水平的提高,最经济的炉龄区要相应增高。但是,是炉龄越高经济效果越好,还是在一个适当的炉龄区经济效果最好?对此,还需要进一步加以研究。   5.经济效益的计算问题采用溅渣护炉技术,能大幅度提高炉龄和降低耐火材料消耗,减少砌炉次数,提高转炉作业率,提高钢产量,对炼钢生产有较大的正面效益。但溅渣护炉造成炉底上涨,转炉复吹效果变差,钢水终点氧含量升高,合金消耗增加,此外还产生设备上的一些问题,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溅渣护炉经济效益的计算还有待商榷。 复习思考题 1.简述炉衬损坏的原因。2.氧气转炉炉衬耐火材料有哪些?3.转炉炉衬的修补方法有哪些?4.溅渣护炉的技术特点有哪些?252 5.溅渣护炉的基本原理是什么?6.溅渣护炉的基本工艺参数有哪些?7.溅渣护炉对冶炼操作影响如何?8.采用哪些方法可提高溅渣效果? 252 第十二章电炉冶炼工艺【本章学习要点】本章学习电炉炼钢的配料计算,装料方法及操作,电炉熔化期、氧化期、还原期的任务及其操作,出钢操作等。   电炉炼钢,主要是指电弧炉炼钢,是目前国内外生产特殊钢的主要方法。目前,世界上90%以上的电炉钢是电弧炉生产的,还有少量电炉钢是由感应炉、电渣炉等生产的。通常所说的电弧炉,是指碱性电弧炉。电弧炉主要是利用电极与炉料之间放电产生电弧发出的热量来炼钢。其优点是:(1)热效率高,废气带走的热量相对较少,其热效率可达65%以上。(2)温度高,电弧区温度高达3000℃以上,可以快速熔化各种炉料。(3)温度容易调整和控制,可以满足冶炼不同钢种的要求。(4)炉内气氛可以控制,可去磷、硫,还可脱氧。(5)设备简单,占地少,投资省。 第一节          冶炼方法的分类    根据炉料的入炉状态分,有热装和冷装两种。热装没有熔化期,冶炼时间短,生产率高,但需转炉或其他形式的混铁炉配合;冷装主要使用固体钢铁料或海绵铁等。根据冶炼过程中的造渣次数分,有单渣法和双渣法。根据冶炼过程中用氧与不用氧来分,有氧化法和不氧化法。氧化法多采用双渣冶炼,但也有采用单渣冶炼的,如电炉钢的快速冶炼,而不氧化法均采用单渣冶炼。此外,还有返回吹氧法。根据氧化期供氧方式的不同,有矿石氧化法、氧气氧化法和矿、氧综合氧化法及氩氧混吹法。   冶炼方法的确定主要取决于炉料的组成以及对成品钢的质量要求,下面我们扼要介绍几种冶炼方法:   (1)氧化法。氧化法冶炼的特点是有氧化期,在冶炼过程中采用氧化剂用来氧化钢液中的Si、Mn、P等超规格的元素及其他杂质。因此,该法虽是采用粗料却能冶炼出高级优质钢,所以应用极为广泛。缺点是冶炼时间长,易氧化元素烧损大。   (2)不氧化法。不氧化法冶炼的特点是没有氧化期,一般全用精料,如本钢种或类似本钢种返回废钢以及软钢等,要求磷及其他杂质含量越低越好,配入的合金元素含量应进入或接近于成品钢规格的中限或下限。不氧化法冶炼可回收大量贵重合金元素和缩短冶炼时间。在缺少本钢种或类似本钢种返回废钢时,炉料中可配入铁合金,这种冶炼方法又叫做装入法,用“入”字表示,多用于冶炼高合金钢等钢种上。   不氧化法冶炼如果不采取其他有效措施相配合,则成品钢中的氢、氮含量容易偏高。为了消除这种缺点,从而出现了返回吹氧法。   (3)返回吹氧法。返回吹氧法简称返吹法,用“返”字表示。该法主要使用返回废钢并在冶炼过程中用氧气进行稍许的氧化沸腾,既可有利于回收贵重的合金元素,又能降低钢中氢、氮及其他杂质的含量。因此,该法多用于冶炼铬镍钨或铬镍不锈钢等钢种。   (4)氩氧混吹法。炉料全熔后,按比例将混合好的氩、氧气体从炉门或从炉底吹入,即相当于一台电炉又带一台AOD精炼炉。该法主要用于不锈钢的冶炼上,特点是铬的回收率高,成本低,操作灵活简便,且钢的质量好。 第二节 配   料    配料的首要任务是保证冶炼的顺利进行。科学的配料既要准确,又要合理地使用钢铁料,同时还要确保缩短冶炼时间、节约合金材料并降低金属及其他辅助材料的消耗。252    一、对配料的基本要求   1.准确配料   一般是根据冶炼的钢种、设备条件、现有的原材料和不同的冶炼方法进行配料。配料的准确性包括炉料重量及配料成分两个方面。配料重量不准,容易导致冶炼过程化学成分控制不当或造成钢锭缺支短尺废品,也可能出现过量的注余增加消耗。炉料化学成分配得不准,会给冶炼操作带来极大的困难,严重时将使冶炼无法进行。以氧化法冶炼为例,如配碳量过高,会增加矿石用量或延长用氧时间;配碳量过低,熔清后势必进行增碳;配入不氧化元素的含量如果高于冶炼钢种的规格,需加入其他金属料撤掉多余的含量或进行改钢处理,既延长了冶炼时间,降低了炉衬的使用寿命,增加了各种原材料的消耗,又影响钢的质量,如果配得过高而又无其他钢种可更改时,只有终止冶炼。为了杜绝以上情况的发生,配料前掌握有关钢铁料及铁合金的化学成分是十分必要的。实际上,影响配料准确性的因素较多,除与计划、计算及计量有关外,还与收得率、炉体情况、钢铁料及铁合金的科学管理、装料工和炼钢工的操作水平等有关。2.钢铁料的使用原则钢铁料的使用原则主要应考虑冶炼方法、装料方法、钢种的化学成分以及产品对质量的要求等。根据冶炼方法的不同特点使用钢铁料,钢铁料的化学成分必须符合冶炼钢种的需要。氧化法有较好的脱磷、去气、除夹杂的能力,应多使用普通的粗料;返吹法和不氧化法因脱磷、去气、除夹杂能力不强,但能回收贵重的合金元素,所以应尽量使用优质的返回精料。由于对轴承钢、曲轴钢以及高标准的结构钢等的质量与使用性能要求较高,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冶炼,最好多用一些精料。此外,在配料时,还应预先掌握钢铁料的块度和单位体积重量。一般炉料中应配入大块料30%~40%、中块料40%~50%、小块料或轻薄铁15%~25%。当然,料源不好或采用炉外精炼时,轻薄杂铁也可多配。人工装料时,钢铁料的块度及重量必须与炉门的尺寸和人力相适应,轻薄料也不宜过多,以免延长装料时间。炉顶机械装料时,由于采用机械设备且能充分利用熔炼室空间,可使用较大的重料及较多的轻薄料。 表l2-1常见钢种的密度系数 二、配料计算公式1.炉料成分的配定原则配料过程中,炉料化学成分的配定主要考虑钢种规格成分、冶炼方法、元素特性及工艺的具体要求等。具体为:252 (1)碳的配定。炉料中碳的配定主要考虑钢种规格成分、熔化期碳的烧损及氧化期的脱碳量,还应考虑还原期补加合金和造渣制度对钢液的增碳。熔化期碳元素的烧损与助熔方式有关,可根据实际生产的具体条件,总结固有规律,一般波动在0.60%左右。氧化期的脱碳量应根据工艺的具体要求而定,对于新炉时的第一炉,脱碳量应大于0.40%。不氧化法碳的配定应保证全熔碳位于钢种规格要求的下限附近。(2)硅的配定。在一般情况下,氧化法冶炼钢铁料的硅主要是由生铁和废钢带入,全熔后的硅不应大于0.30%,以免延缓熔池的沸腾时间。返吹法冶炼为了提高合金元素的收得率,根据工艺要求可配入硅废钢或硅铁,但也不宜超过1.0%以上,对于特殊情况也可不配。(3)锰的配定。用氧化法冶炼的钢种,如锰的规格含量较高,配料时一般不予以考虑;如锰的规格含量较低,配料时应严格控制,尽量避免炼钢工进行脱锰操作。对于一些用途重要的钢种,为了使钢中的非金属夹杂物能够充分上浮,熔清后钢液中的锰含量不应低于0.20%,但也不宜过高,以免影响熔池的沸腾及脱磷。由于不氧化法或返吹法冶炼脱锰操作困难,因此配锰量不得超过钢种规格的中限。高速钢中锰影响钢的晶粒度,配入量应越低越好。   (4)铬的配定。用氧化法冶炼的钢种,钢中的铬含量应尽可能的低。冶炼高铬钢时,配铬量不氧化法按出钢量的中下限控制,返吹法则低于下限。   (5)镍、钼元素的配定。钢中镍、钼含量较高时,镍、钼含量按钢种规格的中下限配入,并同炉料一起装炉。冶炼无镍钢时,钢铁料中的镍含量应低于该钢种规定的残余成分。高速钢中的镍对硬度有害无利,因此要求残余含量越低越好。   (6)钨的配定。钨是弱还原剂,在钢的冶炼过程中,因用氧方式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损失。矿石法冶炼,任何钢种均不人为配钨,且要求残余钨越低越好。不氧化法和返吹法冶炼时,应按钢种规格含量的中下限配入,并同炉料一起装炉。许多钨钢中的钼在成分上可代替部分钨,配料过程中应严加注意。   (7)刷锅钢种炉料成分的配定原则。在电炉炼钢车间,在冶炼含Cr、Ni、M0、W或Mn等高合金钢结束后,接着需冶炼l~2炉含同种元素含量相应较低的合金钢,对上一炉使用的炉衬和钢包进行清洗,这样的钢种被称为刷锅钢种。刷锅钢种如采用返吹法冶炼,被刷元素的含量应低于该钢种规格下限的0.20%~0.50%;如用氧化法冶炼,被刷元素的含量还要低一些。另外,出钢温度越高的钢种,被刷元素的含量应配得越低。   (8)磷、硫的配定。除磷、硫钢外,一般钢中的磷、硫含量均是配得越低越好,但顾及钢铁料的实际情况,在配料过程中,磷、硫含量的配定小于工艺或规程要求所允许的值即可。   (9)铝、钛的配定。在电炉钢冶炼中,除镍基合金外,铝、钛元素的烧损均较大,因此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冶炼,一般都不人为配入。(10)铜的配定。在钢的冶炼过程中,铜无法去除,且钢中的铜在氧化气氛中加热时存在着选择性的氧化,影响钢的热加工质量,因此一般钢中的铜含量应配得越低越好,而铜钢中的铜多随用随加。 2.配料计算公式   出钢量   出钢量=产量+汤道量+中注管钢量+注余量   产量=标准钢锭(钢坯)单重×支数×相对密度系数   汤道量=标准汤道单重×根数×相对密度系数   中注管钢量=标准中注管单重×根数×相对密度系数   注余量是浇注帽口充填后的剩余钢水量,一般为出钢量的0.5%~l.5%。对于容量小、浇注盘数多、生产小锭时,取上限值;反之取下限值。配料过程中,不可不考虑钢的相对密度系数。 装入量252 炉料综合收得率是根据炉料中杂质和元素烧损的总量而确定的,烧损越大,配比越高,综合收得率越低。   炉料综合收得率=∑各种钢铁料配料比×各种钢铁料收得率+∑各种铁合金加入比例×各种铁合金收得率钢铁料的收得率一般分为三级。一级钢铁料的收得率按98%考虑,主要包括返回废钢、软钢、平钢、洗炉钢、锻头、生铁以及中间合余料等,这级钢铁料表面无锈或少锈。二级钢铁料的收得率按94%考虑,主要包括低质钢、铁路建筑废器材、弹簧钢、车轮等。三级钢铁料的收得率波动较大,一般按85%~90%考虑,主要包括轻薄杂铁、链板、渣钢铁等,这级钢铁料表面锈蚀严重,灰尘杂质较多。对于新炉衬(第一炉),因镁质耐火材料吸附铁的能力较强,钢铁料的收得率更低,一般还需多配装入量的l%左右。配料量配料量=装入量—铁合金总补加量—矿石进铁量矿石进铁量=矿石加入量×矿石含铁量×铁的收得率矿石的加入量一般按出钢量的4%算,如果铁合金的总补加量较大,需在出钢量中扣除铁合金的总补加量,然后再计算矿石进铁量。矿石中的铁含量约为50%~60%,铁的收得率按80%考虑,非氧化法冶炼因不用矿石,故无此项。各种材料配料量各种材料配料量=配料量×各种材料配料比    三、配料计算举例   例1 用矿石氧化法冶炼38CrMoAl钢,浇注一盘3.2t钢锭6支,每根汤道重20kg,中注管钢重l20kg,注余重l50kg,其他已知条件如下:   炉中残余锰量为0.10%,残余铬量为0.15%,残余钼量为0.01%。   控制规格成分:C0.38%、Mn0.45%、Crl.55%、M00.20%、Al0.90%。   铬铁含铬量为65%,收得率为96%;锰铁含锰量为60%,收得率为98%;钼铁含钼量为70%,收得率为98%;铝锭含铝量为98%,收得率为75%。   C生为4.00%,C返为0.30%,C杂为0.10%,炉料综合收得率为96%,38CrMoAl的相对密度系数为0.9872,矿石的铁含量为60%。当配碳量为0.80%时,求配料量和配料组成?   解:(1)出钢量=(3200×6+20×6+120+150)×0.9872=19339.25(kg)(2)(kg)(3)配料量:(kg)(kg)(kg)252 (kg)铁合金总补加量=115.11+433.89+53.56+236.81=839.37(kg)矿石进铁量=(19339.25-839.37)×4%×60%×80%=355.20(kg).配料量=20145.O5=839.37—355.20=18950.48(kg)   (4)配料组成:   令杂铁配比为20%,则:   杂铁配入量=l8950.48×20%=3790.10(kg) =2765.5(kg)返回废钢配入量=l8950.48-3790.10-2765.75=12394.63(kg) 第三节  装料方法及操作 装料操作是电炉冶炼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它对炉料的熔化、合金元素的烧损以及炉衬的使用寿命等都有很大的影响。   一、装料方法电炉炼钢最常见的是冷装料,而冷装按钢铁料的入炉方式不同可分为人工装料和机械装料;机械装料因采用设备不同又分为料槽、料斗、料筐装料等多种。目前,广泛采用的还是料筐顶装料。其装料过程是:将炉料按一定要求装在用铁链销住底部的料筐中。装料时,先抬起炉盖,并将其旋转到炉子的后侧或将炉体开出;然后再用天车将料筐从炉顶吊入炉内,而后拉开销子卸料入炉。   人工装料多用于公称容量小于3t的电炉,缺点是装料时间长,生产率低,热量损失大,电能消耗高,劳动强度大且炉料的块度和单重受炉门尺寸及人的体力限制。料槽或料斗装料虽能减轻劳动强度,能弥补人工装料的一些缺点,但装料时间仍较长,且易剐碰炉门。料筐顶装料是目前最理想的装料方法,炉料入炉速度快,只需3~5min就可完成,热量损失小,节约电能,能提高炉衬的使用寿命,还能充分利用熔炼室的空间。另外,料筐中的料可在原料跨间或贮料场上提前装好,时间充裕、布料合理,装入炉内的炉料仍能保持它在料筐中的布料位置,如炉料质量好,一次即可完成装料。   二、对装料的要求为了缩短时间,保证合金元素的收得率,降低电耗和提高炉衬的使用寿命,装料时要求做到:准确无误、快速入炉、装得致密、布料合理。操作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防止错装。首先是原料工段装料时,要严格按配料单进行装料,严禁装错炉料;其次是炉前吊筐时,要认真检查随料筐单的炉号、冶炼钢种及冶炼方法等与炉前的生产计划单是否相符,防止吊错料筐。   (2)快速装料。刚出完钢时,炉膛温度高达1500℃以上,但此时散热很快,几分钟内便可降到800℃以下。因此应预先做好装料前的准备工作,进行必要的补炉之后快速将炉料装入炉内,以便充分利用炉内的余热,这对于加速炉料熔化、降低电耗等有很大意义。   (3)合理布料。合理布料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含义:252    首先,各种炉料的搭配要合理。装入炉内的炉料要足够密实,以保证一次装完;同时,增加炉料的导电性,以加速熔化。为此,必须大、中、小料合理搭配。一般料块重量小于lOkg的为小料,l0~25kg的为中料,大于50kg而小于炉料总重五十分之一的为大料。根据生产经验,合理的配比是小料占l5%~20%,中料占40%~50%,大料占40%。   其次,各种炉料的分布要合理。根据电炉内温度分布的特点,各种炉料在炉内亦即筐内的合理位置是:底部装一些小料,用量为小料总量的一半,以缓冲装料时对炉底的冲击,同时有利于尽早在炉底形成熔池;然后在料筐的下部中心装全部大料,此处温度高,有利于大料的熔化,同时还可防止电极在炉底尚未积存足够深的钢液前降至炉底而烧坏炉衬;在大料之间填充小料,以保证炉料密实;中型炉料装在大料的上面及四周;最上面放上剩余的小料,以便送电后电极能很快“穿井”,埋弧于炉料之中,减轻电弧对炉盖的热辐射。如果炉料中配有生铁,应装在大料的上面或电极下面,以便利用它的渗碳作用降低大料的熔点,加速其熔化。若炉料中配有合金,熔点高的钨铁、钼铁等应装在电弧周围的高温区,但不能在电弧的正下方;高温下易挥发的铁合金如锰铁、镍板等应装在高温区以外,即靠近炉坡处,以减少其挥发损失;容易增碳的铬铁合金也不要直接放在电极下面。   (4)保护炉衬。装料时,还应尽量减轻炉料对炉衬的损害。为此,装料前,在炉底上先铺一层为炉料重量l.5%~2.0%的石灰,以缓解炉料的冲击;同时,炉底铺石灰还可以提前造渣,有利于早期去磷、加速升温和钢液的吸气等。卸料时,料筐的底部与炉底的距离在满足操作的条件下尽量小些,一般为200~300mm左右。 第四节 炉料入炉与送电    一、炉料入炉   料筐顶装料要有专人指挥,抽炉或旋转炉盖时,炉盖要完全抬起,电极要升到顶点且下端脱离炉膛、以防剐坏炉盖或电极,同时又要求电极下端不许超出炉盖的水冷圈或绝缘圈,避免摇晃摆动时将电极折断而滚落到它处砸坏设备或砸伤人。炉膛裸露后,应迅速将料筐吊入炉内的中心位置,不得过高、过偏与过低。过高容易砸坏炉底,且吊车震动大;过偏将使炉料在炉中布局偏倚,抬料筐时也容易带剐炉壁;过低易粘坏料筐的链板。   采用留钢留渣操作时,装料时应多垫些杂铁,并允许料筐抬得略高些。对于多次装料,每次均要切电,因炉内存有大量的钢液,料筐应抬得再高些,这样既可避免粘坏料筐,又可减少火焰与钢液的任意喷射与飞溅,同时还要防止爆炸,潮湿的炉料严禁装入多次装料的料筐中。   炉料入炉后,对于过高的炉料应压平或吊出,以免影响抽炉或炉盖的旋转与扣合。   二、送电   炉料入炉后并在送电前,电炉炼钢工和设备维护人员应对炉盖、电极、水冷系统、机械传动系统、电气设备等进行检查,如发现故障要及时处理,以免在冶炼过程中造成停工;还应检查炉料与炉门或水冷系统是否接触,如有接触要立即排除,以免送电后被击穿。如电极不够长时,最好在送电前更换,以利于一次穿井成功。在冶炼低碳高合金钢时应注意电极的接尾或接头,如发现不牢固或有毛刺要打掉,避免冶炼过程中增碳。新换电极下端应无泥土或其他绝缘物质,以免影响起弧。当完成上述工作并确认无误后,方可正常送电转入熔化期。  第五节熔化期及其操作    熔化期的主要任务是在保证炉体寿命的前提下,以最少的电耗将固体炉料迅速熔化为均匀的液体。在这同时,炉中还伴随着发生一些物化反应,如去除钢液中的大部分磷和其他杂质以及减少或限制钢液的吸气与元素的挥发等。此外,有目的的升高熔池温度,为下一阶段冶炼的顺利进行创造条件,也是熔化期的另一重要任务。252 传统的电炉炼钢熔化期约占全炉冶炼时间的一半,电能消耗占总电耗的50%~60%。因此,快速化料,缩短冶炼时间,对改善电炉炼钢的技术经济指标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这也是电炉炼钢工作者长期研究的又一课题。   一、 炉料的熔化过程送电开始后,就是熔化期的开始,炉料的熔化过程大体上分为如图12—1所示的四个阶段。     图12─1 炉料熔化过程示意图a-起弧阶段;b-穿井阶段;c-电极回升阶段;d-低温区炉料熔化阶段   第一阶段:起弧阶段。送电后,电极下降,当电极端部距炉料有一定的距离时,由于强大电流的作用,中间的空气被电离成离子,并放出大量的电子而形成导电的电弧,随之产生大量的光和热。起弧阶段的时间较短,约为3~5min,但常出现瞬时短路电流,所以电流一般不稳定并造成了对电网的冲击,从而产生了灯光闪烁或电视图像干扰等现象。   第二阶段:穿井阶段。起弧后,在电弧的作用下,电极下的炉料首先熔化,随着炉料的熔化,电极逐渐下降并到达它的最低位置,这就是穿井阶段。一般说来,极心圆较大的电炉往往在炉料中央部位,电极把炉料穿成比电极直径大30%~40%的三口小井,而极心圆较小的电炉三相电极间的炉料几乎同时熔化,一开始便容易形成一口大井。在穿井阶段,电极下熔化的金属液滴顺着料块间隙向下流动,开始时炉温较低,液滴边流动边凝结在冷料上,当炉温升高后,熔化的液滴便落在炉底上积存下来形成熔池并逐渐扩大。   第三阶段:电极回升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熔化电极周围的炉料,并逐渐向外扩大。随着熔化继续的进行,中央部分的炉料跟着熔化,三口小井汇合成一口大井,熔池面不断扩大上升,电极也相应向上抬起,这就是电极回升阶段。在电极回升过程中,周围炉料被熔化。当炉内只剩下炉坡、渣线和其他低温区附近的炉料时,该阶段即告结束。   第四阶段:熔化低温区炉料阶段。三相电弧近似于点热源,各相的热辐射不均匀,所以炉内的温度分布也不均匀。一般情况,在电极下边和靠2#电极热点区的炉料熔化较快,而炉门、出钢口两侧及靠l#炉壁处低温区的炉料熔化较慢,第四阶段主要是熔化这些部位的炉料。在此过程中,电极虽然也继续稍有回升,但不明显。   二、影响炉料熔化的主要因素   电炉炼钢的能源主要是把电能转换成热能,目前发展趋势之一是加大电炉输入功率,从而有利于炉料的熔化,因此一些高功率、超高功率电炉相继投入生产;其次是利用外界辅助热源,如炉料预热、氧气及氧—燃烧嘴等助熔。据资料介绍,废钢铁料入炉前的预热温度为500℃时,可节省电能l/4,而温度为600~700℃时,可节省电能l/3,如果温度达到900℃,只需冷装料时的l/2左右的电能。这就意味着,变压器输入功率不变,熔化期将按相应的比例缩短。此外,热的炉料入炉还可增加电弧的稳定性和提前吹氧助熔,也促使熔化期的缩短。为了减少电能消耗和加速废钢铁料的熔化,在炉内除及时合理地吹氧助熔外,就是利用氧—燃烧嘴加热。氧—燃烧嘴是用氧气助燃,燃烧天然气或轻油,也有的使用煤粉,一般多用于炉内低温区的死角部位或炉温不高的熔化开始阶段。熔化期的长短不仅与热源有直接关系,而且还取决于电力使用制度、装料方法、布料情况、炉料的化学成分、冶炼工艺、造渣制度及炉体的设计参数等。变压器的有用功率越大,炉子的热损失越小,熔化期就越短。在熔化初期,由于冷料能够吸收大量的热量,因此在252 穿井和电极回升阶段,使用大电流和最高级电压是有利的。当炉中塌铁后,弧光不能被炉料包围,这时应更换2#电压较为合适(对备有4~6个常用的次级电压的普通功率变压器而言),因2#电压的弧光较l#电压的短,短的弧光容易被熔渣包围,这样就减少了热辐射造成的热耗,同时也有利于熔池内的热传导,从而缩短了炉料的熔化时间。快速装料能减少热损失,充分利用炉中的余热来加热炉料。如果等料、人工装料或因设备坏等原因不能及时装料,势必延长熔化时间。合理的布料也是缩短熔化期的有效措施之一。如炉料装得疏松或在上部装入大块难熔的低碳废钢等,在熔化时炉内容易形成料桥,极易延长熔化时间,如再出现塌铁而把电极打断,更拖延了熔化时间。熔化速度也取决于炉料的化学成分。碳含量为0.20%碳素钢的电阻是铜的电阻的6倍,而碳含量为0.90%碳素钢的电阻是铜的l4倍;炉料可看成是电流的二次线路,根据焦耳定律:Q=I2Rt                      炉料的电阻越大,电流通过时所产生的热量越多。更何况高碳钢的熔点比低碳钢的熔点低,所以高碳料比低碳料熔化得快。另外,炉料中含Si、Al、P等易氧化元素能与氧发生放热反应,反应热可看成是炉料熔化的辅助热源,因此炉料中含有易氧化元素的含量越高越有利于炉料的熔化。金属炉料的合理扩装也可缩短炉料熔化时间。早期造渣有助于炉料的熔化。早期造渣不仅可以防止钢液的吸气,同时也能减少热量的散失,如果采用泡沫渣埋弧操作,不仅可以减轻弧光对炉壁的热辐射,而且更有利于熔池的加热与升温。采用留钢留渣操作,在装料后就可吹氧助熔,也可使熔化期明显缩短。炉体的设计参数对炉料的熔化也有直接的影响。当炉膛的直径与极心圆直径之比较大时,炉料熔化得较慢;如炉膛的直径与极心圆直径之比较小时,炉料熔化得就快。对于熔池较深,炉膛直径略小的炉体,因散热面小,电极所走的行程长,炉料的熔化速度也是比较快的。三、熔化期的物化反应炉料熔化的同时,熔池中也发生各种各样的物化反应,主要有元素的挥发和氧化、钢液的吸气、热量的传递与散失以及夹杂物的上浮等。1.元素的挥发炉料熔化的同时,伴随着元素的部分挥发。挥发有直接挥发和间接挥发两种形式。直接挥发是因温度超过元素的沸点而产生的。电弧的温度高达4000~6000℃,而最难熔元素W的沸点也仅为5900℃,至于低沸点的Zn、Pb等就更容易挥发了。间接挥发是通过元素的氧化物进行的,即先形成氧化物,然后氧化物在高温下挥发逸出。一般说来,多数金属氧化物的沸点低于该金属的沸点,如M0的沸点为4800℃,而M003。的沸点仅为ll00℃,因此许多金属氧化物的挥发往往先于该元素的直接挥发。熔化期从炉门或电极孔逸出的烟尘中含有许多金属氧化物,其中最多的还是Fe203,这是因为铁在炉料中占的比例最大,液态铁的蒸气压也较大,所以熔化期逸出的烟尘多为棕红色。2.元素的氧化炉料熔化时,除产生元素的挥发外,还存在着元素的氧化。这是因炉中存在着氧的来源:一是炉料的表面铁锈;二是炉气;三是为了脱磷而加入的矿石或为了助熔而引入的氧等。在炉料熔化过程中,元素氧化损失量与元素的特性、含量、冶炼方法、炉料表面质量及吹氧强度(压力、流量、时间)等因素有关。Fe、C、Mn的氧化损失量在氧化法和返吹法中基本相似。在一般情况下,Al、Ti、Si元素在氧化法中几乎全部氧化掉,P只能大部分氧化,但这些元素在返吹法中,因不使用矿石助熔,氧化损失略少些,而在不氧化法中为最少。在冶炼高合金钢时,如炉料的配Si量大于1.0%,Si的氧化损失量约为50%~70%。铁的氧化损失通常为2%~6%。废钢质量越差,熔化时间越长,吹氧强度越大,铁的氧化损失也越大。碳的氧化损失量一般为0.60%,但不用氧时碳的损失不太大。而用氧时,碳的变化与钢液中的碳含量、吹氧强度有关。当炉料中的配碳量小于0.30%时,碳的氧化损失不大,并可为电极增碳所弥补;配碳大于0.30%时,碳的氧化损失要多些。吹氧助熔的氧气压力越大、流量越多、吹氧时间越长,碳的损失也越多。碳的氧化损失还随炉料中硅含量的增高而降低,这是因为硅同氧的亲和力在1530252 ℃以下时大于碳的缘故。炉料熔化过程中,有时因塌铁而引起熔池沸腾,也会使碳的氧化损失增加,这主要是由于熔池中的金属液无熔渣覆盖,液面富集大量的Fe0与碳反应的结果。3.钢液的吸气在一般情况下,气体在钢液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被高温电弧分解出的氢和氮会因温度的升高直接或通过渣层溶解于钢液中。在熔化期,钢液具有较好的吸气条件,这是因为除大气外,炉料中还含有一定的水分。而且熔化初期的钢液液滴向下移动时是裸露的,而初期的熔池有时又无熔渣覆盖,液滴直接与炉气接触。为了减少钢液的吸气量,应尽早造好熔化渣。熔化期合理的吹氧助熔也能降低钢中的气体含量。  4.热量的传递与散失   热量的传递与散失属于物理过程。熔化期熔池中主要进行着热传导。炉料除了吸收炉衬的余热外,绝大部分热量是从电弧获取的,在起弧和穿井阶段热量由上向下传递;当熔池有熔渣覆盖后,热量通过熔渣传给钢液,这时的热量仍是由上向下传递,一般说来,熔渣的温度高于钢液的温度。当然,在炉中还有热量的辐射与反射,但不是主要的。关于辅助热源,由于提供的方式不同,传递方向也不同。熔池出现后,初期如无熔渣覆盖或熔渣较少,热量散失严重。为了减少散热,应尽早造好熔化渣。   5.熔化期非金属夹杂物的上浮熔池出现后,钢液中就存在着内在夹杂和外在夹杂,随着熔池的扩大,这些夹杂物也就有不同程度的上浮,它们是熔化渣的来源之一。实践证明,合理的吹氧助熔和尽早造好熔化渣能促使夹杂充分上浮。吹氧后,由于氧气流的作用,造成熔池局部沸腾,进而有助于夹杂物的碰撞和上浮;理想的熔化渣不仅对脱磷有利,而且还能很好地捕捉、吸附非金属夹杂物。 四、熔化期脱磷操作熔化期的正确操作,可以把钢中的磷去除50%~70%,剩余的残存磷在氧化期借助于渣钢间的界面反应、自动流渣、补造新渣或采用喷粉脱磷等办法继续去除。因此,一个成熟的电炉炼钢工,应在熔化期紧紧地抓住脱磷操作。      熔化期提前造好熔化渣,并使之具有适当的碱度和较好的流动性,能为前期脱磷创造有利的条件。另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除加入助熔矿石外,还可在大半熔时分批加入料重l%的氧化铁皮或矿石粉,或在垫炉底灰的同时装入少量的铁矿石等,从中提高熔化渣的氧化能力;在炉料大半熔或全熔后扒除部分熔化渣,对于高磷炉料或磷规格要求较严的钢种,也可全部扒除,然后重造新渣,更是强化脱磷的行之有效的好办法,此时去磷效率可达50%~70%,而钢液中的剩余磷移到氧化初期去继续处理。   五、熔化期操作     送电后应紧闭炉门,堵好出钢口,扣严炉盖与炉壁的接合处及加料孔等,以防冷空气进入炉内。在起弧阶段结束后,还要调放电极长度,使一次穿井成功并能保证全炉冶炼的需要。备有氧—燃烧嘴装置的炉子也应适时点燃,以使炉料能够同步熔化。需多次装料时,在炉料每次塌铁后,熔炼室能容纳下一料筐中的料时再装入。在炉料熔化过程中,还应适时地进行吹氧、推铁或加矿助熔及早期造渣与脱磷等操作。熔化末期如果发现全熔碳不能满足工艺要求,一般应先进行增碳操作。熔化渣的渣量一般为料重的2%~3%,电炉功率越高越取上限值。炉料全熔并经搅拌后,取全分析样,然后扒除部分熔化渣,补造新渣。如果认为脱磷困难或发现熔渣中含有大量的Mg0,也可进行全扒渣,重新造渣。当熔池温度升到符合工艺要求时,方可转入下一阶段的冶炼。 第五节          氧化期及其操作252     目前,氧化期主要是以控制冶炼温度为主,并以供氧和脱碳为手段,促进熔池激烈沸腾,迅速完成所指定的各项任务。在这同时,也为还原精炼创造有利的条件。   不配备炉外精炼的电炉氧化期的主要任务如下:   (1)继续并最终完成钢液的脱磷任务,使钢中磷降到规程规定的允许含量范围内;   (2)去除钢液中的气体;   (3)去除钢液中的非金属夹杂物;(4)加热并均匀钢液温度,使之满足工艺要求,一般是达到或高于出钢温度,为钢液的精炼创造条件。   在上述任务完成的同时,钢液中的C、Si、Mn、Cr等元素及其他杂质也发生不同程度的氧化。配备炉外精炼装置的冶炼,电炉只是一个高效率的熔化、脱磷与升温的工具。在这种条件下,钢液中的气体及非金属夹杂物的去除等,均移至炉外进行,而氧化期的任务也就得以减轻。一、氧化方法   1.矿石氧化法   矿石氧化法属于间接方式的供氧,它主要是利用铁矿石或其他金属化矿石中的氧通过扩散转移来实现钢液中的C、Si、Mn等元素及其他杂质的氧化。   该法的特点是渣中(FeO)浓度高,脱磷效果好。碳和[FeO]的反应是脱碳过程的主要反应,但[FeO]必须通过(FeO)的扩散转移来实现,因此脱碳速度慢,氧化时间长。而铁矿石的分解是吸热反应,会降低熔池温度,所以矿石加入前炉中应具有足够高的冶炼温度。矿石氧化法的钢液中容易带进其他夹杂。因渣中(FeO)含量高,所以熔渣的流动性较好。2.氧气氧化法氧气氧化法又称纯氧氧化法。它主要是利用氧气和钢中的C、Si、Mn等元素及其他杂质的直接作用来完成钢液的氧化。除此之外,吹氧后,熔池中还发生下述反应:O2+2[Fe]=2[FeO]             [FeO]=(FeO)                    氧气氧化和矿石氧化存在着本质的不同。氧气氧化时,由于纯氧对钢液的直接作用,各元素氧化的动力学条件好,在供氧强度较高的情况下,更有利于低碳钢或超低碳钢的冶炼。   氧气氧化属于放热反应,进而也有利于提高和均匀熔池温度而减少电能消耗。此外,氧气氧化后,钢液纯洁,带进其他杂质少,且吹氧后,钢液中的氧含量也少,所以又有利于后步钢液的脱氧。但由于(FeO)含量不高,因此脱磷效果差,熔渣的流动性也差。3.矿、氧综合氧化法在电炉钢生产过程中,矿石氧化和氧气氧化经常交替穿插或同时并用,这就是所谓的矿、氧综合氧化。其特点是脱碳、升温速度快,既不影响钢液的脱磷,又能显著缩短冶炼时间。但该法如不熟练,难以准确地控制终脱碳。二、脱碳操作   1.钢液的加矿脱碳   由于矿石的熔化与分解及Fe0的扩散转移均吸热,所以脱碳反应的总过程是吸热。钢液的加矿脱碳开始时必须要有足够高的温度,一般应大于1530℃252 。为了避免熔池急剧降温,矿石应分批加入,每批的加入量约为钢液重量的1.0%~l.5%,而在前一批矿石反应开始减弱时,再加下一批矿石,间隔时间为5~7min。熔池的均匀激烈沸腾主要通过对矿石的加入速度和保持合适的间隔时间来控制,当熔池温度较高时,矿石的加入速度也不能太快,如在炉门及电极孔冒出猛烈的火焰,则应停止加矿,以避免发生喷溅或跑钢事故。   钢液的加矿脱碳原则上是在高温、薄渣下进行。但考虑到钢液的继续脱磷与升温,温度控制是先慢后快,渣量是先大后薄,且还要有足够的碱度及良好的流动性。粘稠的熔渣不仅不利于脱磷,也不利于(FeO)的扩散及CO气泡的排除,特别是在钢液温度不太高的情况下,熔池容易出现“寂静”的现象,加矿后熔池不沸腾,这时应立即停止加矿,而要用萤石调整熔渣的流动性并升温。   脱碳初期,流动性良好的熔渣在C0气泡的作用下呈泡沫状,并经炉门能自动流出,如不能流出应进行调整,否则以后也难以作到高温、薄渣脱碳。为了加速矿石的熔化与分解,且又不过多地降低熔池温度,当条件允许时,矿石应预先在大于800℃的高温下烘烤4h后使用。矿石的加入量由脱碳量决定,理论计算及经验告诉我们,每氧化C0.01%,每吨钢液约用矿石lkg。理想的全熔碳应满足工艺的要求,但因装料贻误或助熔不当,有时出现脱碳量过大或不足。脱碳量过大不仅增加了各种原材料的消耗,而且也延长冶炼时间,脱碳量不足需进行增碳,这两种情况对操作不利,应尽量避免。   2.钢液的吹氧脱碳   钢液的吹氧脱碳有碳的直接氧化和碳的间接氧化两种情况。吹入钢液中的氧直接与钢液中的碳发生反应属于碳的直接氧化,而吹入钢液中的氧先与钢液中的铁反应,然后生成的[Fe0]再与钢液中的碳进行反应,属于碳的间接氧化。   吹入钢液中的高压氧气流以大量弥散的气泡形式在钢液中捕捉气泡周围的碳,并在气泡表面进行反应。与此同时,氧气泡周围形成的[FeO]与钢液中的碳作用,反应产物也进入气泡中。而[Fe0]的出现与扩散,又提高了钢液中的氧含量,因此碳的氧化不仅可以在直接吹氧的地方进行,而且也能在熔池中的其他部位进行。吹氧脱碳最大的特点是脱碳速度快,一般约为(0.03~0.05)%/min,而且钢液温度越高、供氧量越大、钢中的碳含量越高,脱碳速度越快。   当钢液中的碳含量降低到0.10%以下时,钢液中所需与碳平衡的氧量将急剧上升,而与钢液中碳平衡所需渣中的氧量也是上升的,这时要保持脱碳速度,就必须增加供氧量,加矿脱碳受到炉温下降的影响,一次不能加得太多,且渣中(FeO)向钢中的扩散转移又是限制环节,而吹氧脱碳不受这种限制,因此当钢液中的碳含量降到0.10%以下时,吹氧脱碳优于加矿脱碳,且两者的速度也有显著的差别。生产实践也证明,在冶炼低碳或超低碳钢时,吹氧容易把碳很快降到很低,而且合金元素的氧化损失比矿石氧化要少,这使得利用返吹法冶炼高合金钢并回收炉料中的贵重合金元素成为可能。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吹氧脱碳和加矿脱碳相比,渣中(FeO)的含量少,且钢液中[FeO]的最终含量也少,这样可减轻钢液精炼的脱氧负担。然而脱磷条件却恶化了,所以脱磷任务必须在熔化末期或氧化初期且当钢液的温度处于不太高的情况下就已完成。吹氧脱碳冶炼时间短,可提高产量20%以上,电耗降低l5%~30%,电极消耗降低l5%~30%,总成本约降低6%~8%,且钢的质量也大有改善。吹氧降碳时,最好选用较高的氧压。因为氧压高,氧气流在钢液内可吹入到更深的部位,并能分裂成更多的小气泡,从而提高氧的利用率。此外,氧压高还可减少氧管的消耗,这是由于提高了脱碳速度,缩短了吹氧时间,提高了氧的流速,强化了对管壁端的冷却作用。3.钢液的矿、氧综合脱碳 矿、氧综合脱碳加大了向熔池供氧的速度,扩大了矿氧反应区,同时也减少了钢中氧向渣中的转移,又由于氧气流的搅动作用,使FeO的扩散速度加快,所以这种脱碳方法能使钢液的脱碳速度成倍的高于单独加矿或吹氧的脱碳速度。在操作过程中,矿石的加入是分批进行,且先多后少,最后全用氧气。吹氧停止后,再进行清洁沸腾或保持锰等操作。   4.碳含量的经验判断   钢液的碳含量主要依靠化学分析、光谱分析及其他仪器来确定。但在实际操作中,为了缩短冶炼时间,电炉炼钢工也常用经验进行准确的判断,方法介绍如下:252   (1)根据用氧参数来估计钢中的碳含量。在冶炼过程中,依据吹氧时间、吹氧压力、氧管插入深度、耗氧量或矿石的加入量、钢液温度、全熔碳含量等,先估算lmin或一段时间内的脱碳量,然后再估计钢中的碳含量。因这个办法使用方便,所以应用的时候较多。  (2)根据吹氧时炉内冒出的黄烟多少来估计钢中的碳含量。炉内冒出的黄烟浓、多,说明碳含量高,反之较低。当碳含量小于0.30%时,黄烟相当淡了。这个办法只能大概地估计钢中碳含量,难以作到准确的判断。  (3)根据吹氧时炉门口喷出的火星估计钢中的碳含量。吹氧时炉门口喷出的火星粗密且分叉多则碳高,反之则低。  (4)根据吹氧时电极孔冒出的火焰状况判断钢中的碳含量。常用于返吹法冶炼高合金钢上。一般是碳含量高则火焰长,反之则火焰短。当棕白色的火焰收缩,且熔渣与渣线接触部分有一沸腾圈,这时的碳含量一般小于0.10%。在返吹法冶炼铬镍不锈钢时,当棕白色的火焰收缩并带有紫红色火焰冒出且炉膛中烟气不大,可见到渣面沸腾微弱,这时的碳含量约为0.06%~0.08%;如果熔渣突然变稀,这是过吹的象征,碳含量一般小于0.03%。碳低熔渣变稀,这种现象在冶炼超低碳钢时经常遇到。   (5)根据表面张力的大小进行粗略的判断。当碳含量位于0.30%~0.40%和碳含量小于0.10%时,钢的表面张力较大,取样时,样勺的背面在钢液面上打滑。   (6)根据试样断口的特征判断钢中的碳含量。这种方法是把钢液不经脱氧倒入长方形样模内,凝固后取出放入水中冷却,然后再打断,我们可利用试样断口的结晶大小和气泡形状来估计钢中的碳含量。   (7)根据钢饼表面特征估计钢中的碳含量。这种方法主要用于低碳钢的冶炼上。一般是舀取钢液不经脱氧即轻轻倒在铁板上,然后根据形成钢饼的表面特征来估计碳含量。  (8)根据火花的特征鉴别钢中的碳含量。利用火花的特征鉴别钢中的碳含量应具备砂轮机一台,但该法偏差大,这主要是砂轮打磨出的火花与砂轮机的转数及砂轮的砂粒粗细等有关,在炉前并不常用。   (9)根据碳花的特征判断钢中的碳含量,该法简称碳花观察法。由于该法简便、迅速、准确,因此获得普遍的应用。   未经脱氧的钢液在样勺内冷却时,能够继续进行碳氧反应,当气泡逸出时,表面附有一薄层钢液的液衣,宛如空心钢珠,这就是火星。又因为气泡是连续逸出的,所以迸发出来的火星往往形成火线。如果钢中的游离碳较多,有时在火星的表面上还附有碳粒。当气泡的压力较大而珠壁的强度不足时,迸发出来的火星破裂,进而形成所谓的碳花。然而,CO气泡压力随钢液碳含量的降低而降低,碳花的数目和大小也依次递减,火星的迸发力量也是由强到弱。有经验的炼钢工可根据火星(碳花)的数量、大小与破裂情况及迸发力量的强弱、火线的断续情况或发出的声音等进行判断,碳含量越低判断得越准确,误差常常只有±0.01%~0.02%,而碳含量越高,碳花越大,分叉越多,跳跃越猛烈,也越缺乏规律性,因此碳含量很高时难以准确的判断。当碳含量超过0.80%以上时,碳花在跳跃破裂过程中还发出吱吱的响声。碳花的具体观察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直接观察从勺内迸发出来的火星(碳花)情况;另一种是观察火星(碳花)落地后的破裂情况。一般碳钢的碳含量与碳花特征的关系见表12—2。 表12-2碳钢的碳含量与碳花特征的关系  碳含量/%火星或碳花的颜色 火星与碳花的多少等迸发力量或破裂的情况备注  0.O5~0.10 棕白色全是火星构成的火线无花迸发无力火线稀疏时有时无 0.1~0.20 白色火星构成的火线中略有小花迸发无力火线稀疏时有时无252  0.3~0.40 带红火星2/3,小花1/3迸发稍有力火线细而稍密0.50~0.60红色火线2/3,小花1/3间带2~3朵大花迸发有力火线粗而密0.70~0.80红色火线l/3,小花2/3大花3~5朵迸发有力,花内分叉,呈现二次破裂 0.90~1.O0红色火星少,小花多,大花7~10朵迸发有力、很强,花有圈呈现三次破裂碳含量大于0.08%以上时,碳花在跳跃破裂过程中有吱的响声 1.1~1.20红色大花很多、很乱略有火星花跳跃频繁有力,花有圈呈现三次破裂 1.30~1.40红色大花l/3,紫花2/3花跳跃短而有力,多次破裂 1.50~1.80红色几乎全是紫花花跳跃短雨有力,多次破裂     利用碳花的特征判断钢中的碳含量,还应考虑以下一些因素的影响。温度过低,容易低看,而实际碳含量不是那么低;温度过高,容易高看,而实际碳含量又没有那么高。合金钢的碳花与碳钢基本相似,但形状因其他元素的影响而有所不同。与碳含量相同的碳钢比较:当Mn、Cr、V等元素含量较高时,碳花较大、分叉又多,容易估的偏高;当W、Ni、Si、Mo等元素含量较高时,碳花分叉较少,容易估的偏低。除此之外,如钢中的氧含量低于碳氧的平衡值时,碳花较少或无碳花,如经脱氧或真空处理的钢液就是如此。    三、铁、硅、锰、铬等元素的氧化   在脱磷、脱碳反应进行的同时,钢液中其他元素和杂质也发生氧化。这些元素的氧化及氧化程度取决于:与铁比较该元素对氧的亲和力大小、该元素在钢液中的浓度、熔渣组成与该元素氧化物的化学性质(酸性或碱性)及冶炼温度等。除此之外,在实际冶炼中,钢液中各元素的氧化程度还受各元素氧化反应速度的影响,而这速度又与熔渣的物理性质(粘度、表面张力)及熔池的物理状态有关。   铝对氧的亲和力很强,钛次之,钢液经熔化和氧化后,它们几乎全部氧化掉,而Fe、Si、Mn、Cr等元素与铝和钛的情况不一样。下面我们分别进行介绍。   1.铁的氧化   铁与氧的亲和力比其他元素(Cu、Ni、CO除外)小,只要有别的元素存在,它就很难与氧结合,但在铁基钢液中,由于铁的浓度最大,所以它还是首先被氧化。当钢中的C、Si、Mn、P等元素进行氧化反应时,氧的主要来源是FeO,因此铁的氧化能为其他元素的氧化贮存氧,这也说明FeO对氧的传递起着重要作用。252    2.硅的氧化   Si与O的亲和力较大,但次于Al和Ti,而强于V、Mn、Cr。因此,钢液中的Si在熔化期将被氧化掉70%,少量的残余Si在氧化初期也能降低到最低限度。硅的氧化反应式如下:   [Si]+2(FeO)=(SiO2)+2[Fe]      [Si]+O2=SiO2(固)      硅的氧化是放热反应,并随着温度的升高氧化程度减弱,且在碱性渣下比在酸性渣下氧化完全。在冶炼高铬不锈钢或返吹其他钢种时,炉料中往往配入一定量的硅,以保证钢液的快速升温及减少铬的烧损。反应生成物SiO2不溶于钢液中,除一部分能上浮到渣中外,还有一部分呈细小颗粒夹杂悬浮于钢液中,SiO2可与其他夹杂物结合生成硅酸盐,如果去除不当而残留在钢中能成为夹杂。   在熔渣中,(SiO2)与(FeO)发生下述反应:   (SiO2)+2(FeO)=(2FeO·SiO2)       在碱性渣中,(FeO)能被更强的碱性氧化物(CaO)从硅酸铁中置换出来,即:    由于生成的正硅酸钙(2CaO·SiO2)是稳定的化合物,使Si02分解压力变得更低,渣中a(SiO2)变得更小,所以在碱性渣下,硅的氧化较完全。3.锰的氧化锰与氧的亲和力比硅小,到了熔化末期锰大约烧损50%左右。如果熔化期渣中(FeO)含量和碱度较低时,烧损可能还要少些。   在氧化期,钢液中的锰继续氧化,锰的氧化反应如下:   锰的氧化也是放热反应,且随着温度的升高氧化程度减弱。当钢液的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锰的氧化反应趋于平衡。因此,全熔后钢液中的锰含量较高时,可在氧化初期在较低的温度下进行氧化,并采取自动流渣或换渣的方式去除。   通常在电炉钢的实际冶炼过程中,锰含量的变化被看成是钢液温度高低的标志。这是因为熔池温度升高后,由于碳的氧化反应使渣中的(FeO)含量不断降低,溶于熔渣中呈游离状态的(MnO)就要参与碳的氧化反应,这时已趋于平衡的锰的氧化反应被破坏,而转变为锰的还原,反应式如下:   如果氧化末期钢液中的锰含量比前期高或氧化过程中锰元素没有损失,说明氧化沸腾是在高温下进行的。如果氧化末期钢液中的锰含量损失较多,说明氧化沸腾有可能是在较低的温度下进行的。   锰的氧化反应生成物(MnO)在钢液中的溶解度很小,将上浮进入渣中,其中一部分在上浮途中与悬浮在钢液中的细小不易上浮的Si02、Al2O3结合成硅酸锰和铝酸锰即:252    这些硅酸锰和铝酸锰属于颗粒大、熔点低并易于上浮的化合物。为了更好地去除钢中夹杂,在冶炼用途重要或碳含量较低的钢种时,在氧化末期建立了保持锰的工艺制度。当熔渣具有足够的碱度时,(CaO)能将(MnO)从硅酸锰或铝酸锰中置换出来而形成比较稳定不易分解的复合化合物,即:4.铬的氧化Cr比Fe易氧化,但不如Al、Ti、Si等,铬的氧化反应式如下:   在碱性渣下的氧化,第二个反应是主要的。该反应式也表明了渣中(FeO)能使铬的收得率降低,且当炉料中的铬含量很高时,转入熔渣中的铬损失也多。高铬的熔渣很粘,能影响其他元素氧化反应(如脱磷)的正常进行。因此,为了减少铬的损失及保证冶炼的正常进行,矿石法氧化不宜使用含高铬的炉料。     铬的氧化也能放出大量的热,而铬的氧化损失又与温度有关。除此之外,在高温时还将发生下述反应:   高温下脱碳能抑制铬的氧化损失,这一点对于采用返吹法冶炼低碳高铬钢具有极其特殊的意义。换言之,高温不利于铬的氧化,所以为了降低钢中的铬含量,一般均采用偏低的温度并选用矿石氧化的方式进行。5.钒的氧化钒对氧的亲和力较大,当熔池中(FeO)的含量很高时,它几乎全部氧化。钒的氧化也是放热反应,因此偏低的氧化温度可使钒的氧化损失增加。反应式如下:   温度升高后,由于碳的激烈氧化夺取了大量的(FeO),从而也能抑制钒的氧化。钒既易氧化,产物(V2O3)、(V2O5)也极易还原。如果炉中剩留的含钒氧化渣较多,或炉壁和炉盖处悬挂的含钒氧化渣较多,在电炉炼钢的还原气氛下,将有一部分的钒被还原回钢中。这种情况在利用含钒炉料冶炼钒钢时尤要注意,以避免钒的成分超出规格。6.钨的氧化钨是一种弱还原剂,它比铁容易氧化。在电炉钢的氧化过程中,当(FeO)的含量很高时,钨的氧化烧损也很严重。反应式如下:   其中,WO3为酸性氧化物,除有一部分能被还原外,当渣中碱度达到足够高时,又能发生下述反应:   因此,相对比较而言,酸性熔炼钨几乎不受损失,而碱性熔炼损失较大。此外(WO3)的沸点约为1850℃,所以还有一部分的(WO3)可能在电弧的光柱下升华而使钨挥发。不难得出,矿石法氧化能使钢液中的钨蒙受损失,且碱性熔炼损失更大。因钨铁的生产比较困难,252 价格较高,所以矿石法冶炼不应使用含钨的炉料。然而钨的熔点高,密度大,易沉积炉底,如果[FeO]的含量不高时,钨的氧化损失也是有限的,这样就为我们利用装入法或返吹法冶炼高钨钢提供了可能。   7.钼、镍、钴、铜等元素的氧化钼对氧的亲和力几乎与铁一样,在电炉钢的冶炼过程中,如含量不高,它的氧化损失很微小,一般可忽略不计。但在冶炼高钼钢(Mo>4%以上)时,氧化损失必须予以考虑,这是因为钼的氧化与氧化程度是随钢中钼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即钼的氧化损失与钼在钢液中的浓度有关。Ni、CO、Cu对氧的亲和力比铁小很多,在炼钢条件下不会被氧化,但Ni有时也有损失,那是在电弧高温区挥发的结果。通过氧化方式,As、Sb、Sn元素在氧化期一般是很难去除的。 四、冶炼温度制度的制订和钢液的升温   电炉炼钢十分讲究冶炼温度,因为它规定和影响着反应的方向与限度,直接关系到钢的质量、产量及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因此,正确掌握冶炼温度历来都是电炉炼钢工操作的一项主要任务。1.冶炼温度制度的制订   由于温度对电炉炼钢的影响很大,因此它是冶炼工艺中的一个重要的参数。为了确保冶炼的顺利进行,针对具体情况制订合适的冶炼温度制度是十分必要的。温度制度的制订主要应考虑以下诸因素:   (1)掌握钢的熔点与钢液的粘度。大量的科学试验和生产实践证明,只有冶炼温度超过熔点的一定范围时,渣钢间的各种物化反应才能得以充分进行,因此钢的熔点是制订冶炼温度制度的基础。而冶炼过程中钢液的成分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在制订冶炼温度制度时,必须依据不同时期的钢液成分,并运用有关的经验式对熔点进行近似计算。不同的钢种在相同的温度下粘度相差较大,如l8CrMnTi和12CrNi3A的熔点均为1510℃,但当温度升高100℃时,l2CrNi3A的粘度变化不大,而18CrMnTi的粘度却降低33%。由于在相同的温度下,钢液的粘度不同,元素的扩散与传质及各种物化反应速度等也不同,因此为了保证冶金过程的顺利进行,在制订冶炼温度制度时就必须考虑钢液粘度的影响。   (2)熟知各种物化反应的温度范围。冶炼温度制度的制订除了要掌握钢的熔点和钢液的粘度外,就是要熟知各种物化反应的温度范围。例如,氧化期的脱磷和脱碳:前期主要是脱磷,温度应中等偏低;后期主要是脱碳,温度应逐渐升高。另外,钢的熔点因碳的氧化而逐渐上升,氧化期的脱碳量一般大于0.30%,对于碳含量小于1.0%的钢液,熔点相应提高20℃以上,因此氧化后期的温度应更高些。电炉炼钢的还原期主要进行脱氧、脱硫反应,其中脱氧是关键,考虑脱氧工艺特点及钢中原始硫含量,冶炼应在较高的温度下进行。但是,钢液还原后,由于大量脱氧剂和合金元素的不断引入,钢的熔点是降低的,因而还原期的冶炼温度又理应是由高逐渐降低的。如ZGMn13的熔点低,流动性较好,但当冶炼温度在1600℃以上时,钢中的锰将与耐火材料中的SiO2发生反应,易使炉衬损坏严重或造成漏炉事故,所以在制订ZGMn13钢冶炼温度制度时,不可不考虑这一特殊反应的温度范围。   (3)了解钢种的特性和易产生的冶金缺陷。不同的钢种有不同的特性,易产生不同的冶金缺陷,对冶炼温度的要求也不一样。一般对于碳含量低、熔点高、粘度大的钢种,确定的冶炼温度要略高一些,而对于含碳或含硅或含锰高、流动性好的钢种应稍低些。对于252 白点、偏析、层状断口敏感的钢种,确定的冶炼温度要适当低一些,而对于要求检查发纹的钢种要适当高一些。   (4)考虑冶炼过程中的各种生成热和温度降。冶炼温度制度的制订应考虑冶炼过程中的各种生成热。如熔化期的吹氧助熔或C、Si、Mn等元素的氧化,均使熔池的温度升高;还原期许多脱氧元素与氧发生的反应也是放热反应,当用量较多时,如果不考虑,容易出现高温钢并浪费大量的热量。此外,在制订冶炼温度制度时,还应考虑冶炼过程中的各种温度降,如氧化末期的全扒渣降温、造渣材料和各种铁合金从常温加热到熔点,再由固态转变为液态的吸热降温、中间出钢法的降温、出钢过程及包中精炼或采用固体合成渣的降温,镇静与浇注过程的降温等,如果忽视,易使冶炼出现低温钢或后升温。     2.钢液的升温由于脱磷,熔化末期至氧化前期,钢液的温度多是中等偏低的。但为了保证熔池的激烈沸腾,脱碳反应在高温下进行,矿石的熔化也需要消耗一定是热量,随着碳含量的降低而钢的熔点提高,要求氧化期的钢液必须不断地进行升温。此外,氧化期钢液的升温也为还原期造渣、脱氧、脱硫及合金化等创造了有利条件。   从熔体的加热条件上分析,氧化期钢液的升温比还原期有利,这是因为激烈的碳氧反应引起的沸腾火舌加速了热量的传递,可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钢液温度以及使钢液温度变得更加均匀。而还原期的熔池比较平静,钢液中因合金元素与脱氧剂的引入,粘度增加,不利于分子的热振动或自由电子的穿过。另外,还原性钢液和氧化性钢液及还原渣和氧化渣的热导率不一样。在还原性钢液中,合金元素和杂质的总含量比氧化性钢液中的高,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还原性钢液的热导率不如氧化性钢液的高。同理,还原渣的导热能力也不如氧化渣的好。一般说来,静止熔渣的热导率要比沸腾熔渣的热导率低20~40倍。电炉炼钢的弧光热是通过熔渣传给钢液的,尽管还原期引入了大量的合金元素与脱氧剂,钢的熔点虽然下降了,但总的情况仍然是不利于钢液的升温与加热。   钢液在还原后期的升温俗称后升温。由于熔体的导热性能不好,后升温的速度极为缓慢且熔池中温度分布也不均匀,既延长了还原时间,又往往造成脱氧效果差,进而使钢中气体和夹杂物含量增加,也降低炉衬的使用寿命。既不利于操作,又影响钢的质量。因此,在冶炼过程中要求氧化末期钢液的温度要高于或至少应等于出钢温度。然而,钢液的升温又不能无止境的过高,因过高的冶炼温度不仅浪费大量的原材料与电能,而且侵蚀炉衬严重,对于容量大的电炉炉台,由于热焓高,降温困难,易出现高温钢或影响还原操作及钢的浇注。 五、全扒渣与增碳    1.全扒渣   全扒渣就是将熔融炉渣全部扒除。氧化结束后,熔池即将转入还原期,但为了迅速克服炉内的氧化状态以及防止熔渣中有害杂质的还原,需将氧化渣全部扒除。全扒渣是氧化与还原的分界线。熔化末期为了脱磷或去铬,出钢前为了脱硫或降温或使某些易氧化元素收得率高且又稳定,有时也需要进行全扒渣,我们这里指的是氧化末期的全扒渣。   A.氧化末期的全扒渣条件   氧化期各项任务完成后,钢液需要继续留在炉内进行精炼,这时只有具备下述条件方可进行全扒渣操作:252    (1)足够高的扒渣温度。氧化末期钢液温度一般均高于出钢温度20~30℃,至少也应等于出钢温度(稀薄渣下加入大量铁合金的例外),这主要是考虑到扒渣时和扒渣后加入大量的造渣材料与铁合金以及抬电报扒渣等都会降低钢液温度。此外,为了尽快形成稀薄渣和防止还原期后升温及保证脱氧、脱硫等冶金反应的顺利进行,也要求钢液要有足够高的扒渣温度。(2)合适的化学成分。钢中的碳含量应达到所需要的范围:一般碳素钢应达到规格下限附近;碳素工具钢应达到规格的中下限,合金钢全扒渣的碳含量应加上铁合金带入的碳含量、再加上造渣材料和脱氧工艺的增碳量达到规格下限附近。磷含量在还原期只能增加,不能降低,这是由于全扒渣不彻底或飞扬悬挂在炉壁、炉盖处的渣中磷发生还原所致。另外,加入铁合金中的磷也被带入钢中。因此,氧化末期全扒渣前钢液中的磷含量应越低越好。一般扒渣前对各种规格的磷含量应符合表表l2—3中的规定。对于锰含量,在冶炼含锰低的钢种(如Tl0等钢)时,全扒渣前的锰含量应按表12—4的要求控制。对于用途重要的高级结构钢或碳含量低于0.20%的钢液,在氧化末期应保持锰,并将锰的含量调到0.20%以上。对于含Ni、Mo、W的钢种应将成分调到规格下限或中下限附近,其他残余元素的含量也应符合规格要求。  表l2—3氧化末期全扒渣前钢中磷含量的规定表12—4氧化末期全扒渣前的锰含量控制   (3)调整好熔渣的流动性。扒渣前要调整好熔渣的流动性。因过稀的熔渣会从耙头两侧溜开,也容易带出钢水;过稠的熔渣操作费力,也不易扒出。两者都延长扒渣时间,且又不易扒净。因此,扒渣前调整好熔渣的流动性也是十分必要的。   B.氧化末期对全扒渣的要求及操作   因为氧化渣中(FeO)和磷含量很高,如果不扒净,还原期脱氧困难,脱氧剂用量增加,脱氧时间延长,同时钢中也回磷,所以氧化末期的全扒渣要求干净彻底,又因为扒渣过程中,钢水裸露,钢液急剧降温且吸气严重,所以又要求扒渣迅速。为此,扒渣前要撬掉炉门残渣并垫好炉门(中小型炉台的除渣一般都通过炉门),提前准备好耙子和渣罐等。   扒渣多用木制或水冷的耙子。扒时应首先带电扒去大部分,然后方可略抬电极进行,以免钢液降温太多。也可根据需要向炉门一侧倾动炉体,以利于熔渣的快速扒除。此外,在装有电磁搅拌的大型炉台上,可利用搅拌作用,把熔渣聚集到炉门中处,使扒渣操作易于进行。   2.增碳   增碳多是脱碳量不足或终脱碳过低所致,它是一种不正常的操作。因为增碳过程易使钢中气体和夹杂含量增加,既浪费原材料,又延长冶炼时间,所以应尽量避免。   常见的增碳方法有四种:   (1)补加生铁增碳。由于该法降低钢液温度且又要求装入量在熔池允许的条件下进行,因此增碳量受到了限制,一般不大于0.05%。252    (2)停电下电极增碳,但增加电极消耗,一般不提倡。   (3)扒渣增碳。该法虽然收得率不够准确,但经济方便,因而比较多见。   (4)喷粉增碳。该法操作迅速、简便,且准确而又不降低熔池温度,所以是目前最理想的增碳方法。   增碳应考虑加入铁含量带入的碳量以及还原工艺的增碳量(如电石渣)。常用的增碳剂除生铁外,还有电极粉或焦炭粉等 ,它们的收得率不仅与增碳剂的质量和增碳数量及增碳方法有关,而且与所炼钢种、冶炼方法、钢液温度和炉龄情况有关.一般电极粉比焦炭粉收得率高;增碳量越多收得率越低;中碳钢比高碳钢和低碳钢的收得率要高;氧化法比不氧化法收得率要高;炉龄中期比炉龄初期和末期要低一些;钢液温度越高收得率越高;喷粉增碳的收得率比扒渣增碳高。   对于扒渣增碳,为了稳定增碳剂的收得率,必须将熔渣扒净,增碳剂加入后要用耙子在钢液面上进行充分地推擀,促进钢液对炭粉的吸收,然后加入造渣材料。扒渣增碳过程中,为了减少吸气和避免增碳剂的回收不准,最好不通电。    六、氧化期操作1.判断氧化期进行程度的主要标志对于不配备炉外精炼的电炉炼钢,为了更好地去除钢中的气体和非金属夹杂物,氧化期必须保证熔池要有一定的激烈沸腾时间,因此在脱碳过程中要求要有一定的脱碳量和脱碳速度。从现象上看,脱碳量、脱碳速度、激烈沸腾时间就是判断氧化期进行程度的主要标志。      (1)脱碳量   在电炉钢生产过程中,氧化期的脱碳量是根据所炼钢种和技术条件的要求,冶炼方法和炉料的质量等因素来确定。一般说来,炉料质量越差或对钢的质量要求越严,要求脱碳量要相应高些。   生产实践证明,脱碳量过少,达不到去除钢中一定量气体和夹杂物的目的;而脱碳量过大,对钢的质量并没有明显的改善,相反会延长冶炼时间及加重对炉衬的侵蚀,浪费人力物力,因此脱碳量过大也是没有必要的。一般认为,氧化法冶炼的脱碳量为0.20%~0.40%,返吹法则要求大于0.10%,而小炉台因脱碳速度快,可规定略高一些。   (2)脱碳速度   生产实践证明,脱碳速度过慢,熔池沸腾缓慢,起不到充分去气除夹杂的作用;而脱碳速度过快,在短时间内结束脱碳,必然造成熔池猛烈的沸腾,易使钢液裸露,吸气严重,且对炉衬侵蚀加重,这不仅对去气除夹杂不利,还会造成喷溅、跑钢等事故。所以,电炉炼钢的脱碳要求要有一定的速度。合适的脱碳速度应保证单位时间内钢液的去气量大于吸气量,并能使夹杂物充分排出。一般正常的矿石脱碳速度要求为0.008~0.015%/min,而吹氧脱碳速度要求为0.03~0.05%/min。   (3)激烈沸腾时间   氧化期的脱碳量和脱碳速度往往还不能真实地反映钢液沸腾的好坏,必须再考虑熔池的激烈沸腾时间,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表明钢中去气除夹杂及钢液温度的均匀情况等。然而熔池的激烈沸腾时间取决于氧化的开始温度、渣况及供氧速度等,即熔池的激烈沸腾时间与脱碳量和脱碳速度有直接关系。但即使上述因素不完全具备,电炉炼钢工也可通过直接向熔池吹入氩气或CO气体等,保证熔池具有足够的激烈沸腾时间。这里必须指出,向熔池中吹入氩气或CO252 气体,虽能制造良好的激烈沸腾,但它不能解决钢中杂质的氧化,而许多杂质的氧化是离不开氧的。因此,在氧化期如果不向熔池中供氧,单凭吹氩或吹CO气体,最终也不能获得较为理想的纯净钢液。   在电炉钢生产过程中,氧化期熔池的激烈沸腾时间不应过短或过长,一般约在15~20min就可满足要求。2.氧化期操作(1)氧化期操作的原则氧化期的各项任务主要是通过脱碳来完成。单就脱磷和脱碳来说,两者均要求熔渣具有较强的氧化能力,可是脱磷要求中等偏低的温度、大渣量且流动性良好,而脱碳要求高温、薄渣,所以熔池的温度是逐渐上升的,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将氧化期总的操作原则归纳如下:   在氧化顺序上,先磷后碳;在温度控制上,先慢后快;在造渣上,先大渣量去磷,后薄渣脱碳;在供氧上,可先进行矿石或综合氧化,最后以吹氧为主。   (2)氧化期的一般操作   炉料全熔经搅拌后,取样分析C、Mn、S、P、Ni、Cr、Si、Cu,如钢中含有MO、W等元素也要进行分析。然后扒渣并补造新渣,使氧化渣的渣量达到料重的3%~4%。为了加速造渣材料的熔化可用氧气吹拂渣层,流动性不好时要用萤石调整,当温度达到l530℃以上开始用矿石氧化。在氧化过程中,应控制脱碳速度,并掌握熔池的激烈沸腾时间;脱碳量要满足工艺要求,如果不足应选择适当时机进行增碳。在氧化过程中,最好能够做到自动流渣,这样既有利于脱磷,又有利于后期的薄渣降碳。为了掌握脱碳、脱磷情况及准确地知道不氧化元素的成分,在氧化中途还应分析有关的含量。当加完矿或停吹后,熔池进入清洁沸腾,有的还要保持锰,在这同时,根据需要还要调整一些不氧化元素的成分,如Ni、MO等,使之达到规格的中下限,然后再取样分析C、Mn、P等及其他有关元素的成分。当熔池具备扒渣条件时,即可进行全扒渣操作,而后转入还原期。   在氧化过程中,应正确控制熔渣的成分、流动性和渣量,无论是脱磷还是脱碳,都要求熔渣具有较高的氧化能力和良好的流动性。理想的脱磷碱度应保持为2.5~3.0,而脱碳的碱度为2.0左右。在冶炼过程中,有的因炉壁倒塌或炉底大块镁砂上浮,使氧化渣的流动性变坏,这时应及时地扒出。   良好的氧化渣应是泡沫渣,可包围住弧光,从而有利于钢液的升温和保护炉衬,冷却后表面呈油黑色,断口致密而松脱,这表明(FeO)含量较高、碱度合适。氧化末期有时氧化渣发稠,这主要是炉衬粉化的镁砂和大量的非金属夹杂物上浮造成的。冶炼高碳钢时,如熔渣发干,表面粗糙且呈浅棕色,表明(FeO)含量低,氧化性能差,这种现象在返吹法冶炼或纯氧氧化时出现较多。冶炼低碳钢时,如氧化渣表面呈黑亮色,渣又很薄,表明(FeO)含量高,碱度低,这时应补加石灰。   (3)氧化期常见的几种典型操作   氧化期是在确知熔清成分和温度合适的条件下开始的,但有时熔清成分不是那么理想,常见的有碳高、磷高;碳高、磷低;碳低、磷高;碳低、磷低等几种典型情况,现分述如下:   a.碳高、磷高。此时应在氧化初期,利用熔池温度偏低的机会集中力量脱磷,并在脱磷过程中,逐渐升温,为后期脱碳创造条件。具体操作是:全熔扒渣后制造较大的渣量,可吹氧化渣并升温,然后加入矿石粉或氧化铁皮及适量的矿石,以利于脱磷。在这同时,要保证熔渣流动性良好,当温度合适后,再分批加入矿石制造脱碳沸腾,并自动流渣,补充新渣或进行换渣操作,这样很快就能使磷满足扒渣的许可条件。如果全熔换渣后改用喷粉脱磷效果更好。252 在碳高、磷高的情况下,氧化前期的操作以脱磷为主,后期以脱碳为主。当然,高水平的操作也可两者兼顾,直至全面满足工艺要求为止。  b.碳高、磷低。如果没有满足扒渣的许可条件,这时的操作除采用喷粉脱磷外,还可利用脱碳沸腾,并在脱碳过程中去磷。具体操作是:全熔扒渣后制造较大的渣量,用氧气化渣升温,当温度合适后开始降碳,并适时地加入矿石或氧化铁皮等,使其自动流渣、并补选新渣,这样很快就能将磷降到扒渣许可的条件,最后采用高温、薄渣脱碳直至满足工艺要求为止。   如果已满足扒渣的许可条件,这时的操作主要是制造熔池沸腾和降碳,与此同时升温。具体操作是:全熔扒渣后制造合适的渣量,用氧气快速化渣与升温,当温度合适后,可采用矿氧并用或纯氧脱碳,直至满足工艺要求为止。   c.碳低、磷高。这时应集中力量去磷,然后增碳,当温度上来后,再制造脱碳沸腾直至满足工艺要求为止。   d.碳低、磷低。这时的操作主要是增碳,然后再脱碳激烈沸腾,与此同时快速升温。如果炉料质量较好,即杂质较少,而激烈沸腾时间不够时,也可借助于直接吹入氩气或吹CO气体来弥补熔池的沸腾,以满足工艺要求。  第七节 还原期精炼操作   还原精炼的具体任务是:   (1)尽可能脱除钢液中的氧;   (2)脱除钢液中的硫;   (3)最终调整钢液的化学成分,使之满足规格要求;   (4)调整钢液温度,并为钢的正常浇注创造条件。   上述任务的完成是相互联系、同时进行的。钢液脱氧好,有利于脱硫,且化学成分稳定,合金元素的收得率也高,因此脱氧是还原精炼操作的关键环节。   一、脱氧   1.脱氧产物的形成与排除  (1)脱氧产物的形成   电炉炼钢常用的脱氧剂有C、Mn、Si、Al及钙系合金等,其中除碳与氧反应生成CO气体逸出外,其他各种元素在钢液中的脱氧产物主要是以硅酸盐或铝酸盐形式存在,因此这里所叙述的脱氧产物主要是指钢中的氧化系夹杂。   脱氧产物形成是由成核和长大两个环节组成,这也是脱氧过程的首要步骤。对于脱氧能力很强的Al、Zr、Ti元素,由于在微观体积内具有较大的过饱和度和能量起伏,所以均相成核的机率性较大。而对于脱氧能力较弱的Si、Mn元素,有可能依附在熔体内的现成基体上成核,这样的基体在钢液中总是存在的,如夹杂或其他原子集团或浓度差及其他不同的界面等,因此脱氧产物在熔池中的成核一般是比较容易的。   成核一旦发生,周围的脱氧剂和氧的浓度就立刻降低,为保持浓度的平衡,这些元素将不断地从远处扩散过来,从而引起核的长大。有人曾计算溶解氧从0.06%降到0.01%的硅脱氧,最终半径为2.5um的脱氧产物,长大到最终半径的90%只需0.2s,最终半径为2252 0um的脱氧产物长大到90%也只需12.8s,可见脱氧产物的长大也是很快的。形成的脱氧产物因比钢轻及在界面张力或搅拌等因素的作用下必然引起上浮,从而有可能排除。  (2)脱氧产物的排除及其影响因素   脱氧产物从钢中的去除程度主要取决于它们在钢液中的上浮速度,而上浮速度又与脱氧产物的组成、形状、大小、熔点、密度以及界面张力、钢液的粘度与搅拌等诸因素有关,并大致服从斯托克斯公式:式中v——脱氧产物颗粒夹杂上浮速度,cm/s;   r——颗粒夹杂半径,cm;   g——重力加速度,cm/s2;    ρ/——钢液密度,g/cm3;    ρ——脱氧产物密度,g/cm3;    η——钢液粘度,Pa·S;    K——常数,脱氧产物在钢液中上浮时可选用K=1。由式中可看出,降低钢液粘度有利于颗粒夹杂的上浮。但钢液的粘度与成分、温度有关,依靠调整成分来降低钢液的粘度是有限的,而钢液的粘度随着温度的变化不大,例如30钢当温度由1535℃升至l610℃时,粘度仅降低0.00055Pa·s。通过计算可知,对于化学成分一定的钢种,提高温度改善钢液的流动性,在最理想的条件下,上浮速度只能增加3倍左右。从式中还可看出,密度差越大,越有利于颗粒夹杂的上浮,但钢液内不同氧化物的密度变化范围较小,依靠改变颗粒密度至多能将上浮速度提高2~3倍。因此,要去除钢中氧化系夹杂,主要是依靠增加它的半径。此时,斯托克斯公式可简写成下式:                               v=Kr2      上式表明,v与r的平方成正比。因此,脱氧产物的颗粒半径越大,上浮速度越快,例如在同一条件下的钢液中,当夹杂物颗粒半径r由20um增加到40um时,上浮速度提高4倍。上述讨论由于没有考虑脱氧产物的物化性质、界面张力以及钢液温度的不均匀性,也没有考虑熔体所处的各种动力学条件等,因此计算结果与实际观察约小2~4个数量级。所以,斯托克斯公式只能定性的估计脱氧产物半径的增大对上浮速度的影响,而用于计算有局限性。   悬浮于钢液内氧化物夹杂的聚集、长大过程称为聚结过程。聚结过程是自发的,并通过降低表面自由能所产生的聚合力来完成。然而液态的、粘性小的脱氧产物比固态的、粘性大的颗粒聚结上浮更容易,这是由它们各自不同的物理特性决定的。因此,脱氧方法和脱氧剂的选择是这样考虑的:最大限度地降低钢中溶解氧的浓度,并生成低熔点、流动性好的脱氧产物。然而,尽管固态的、粘性大的脱氧产物聚结比较困难,但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有机会接触碰撞且通过表面自由能的降低,也会越聚越大,并加速上浮。   既然钢液中呈液态的脱氧产物易于聚结上浮,那么什么样的脱氧产物呈液态呢?各种元素的单独脱氧产物的熔点都高于炼钢温度,且元素的脱氧能力越强,脱氧产物的熔点越高,如Al2O3、TiO2、SiO2等。类似这样的脱氧产物在炼钢温度下都以固体颗粒状态存在。而复合脱氧剂或同时加入几种单元素的脱氧剂,在脱氧过程中易于生成低熔点的液态脱氧产物,252 如Mn0·SiO2、2MnO·SiO2、MnO·Al2O3等。由此不难看出,脱氧产物的熔点对其从钢中的排除也有很大的影响。   脱氧产物与钢液间的界面张力大小对脱氧产物的上浮与排除也有很大的影响。另外,因脱氧产物的组成不同,它们与钢液间的界面张力不同,所以也影响上浮与排除。例如,低碳钢的夹杂物中,大约含有95%的FeO和MnO的液态夹杂,它们与钢液间的界面张力实测为0.175~0.3N/m,当向此熔体中加入Al2O3时,界面张力约能激增到l.2N/m。夹杂物中Al2O3。的含量越少,界面张力越低,它们也就越不易排除。现已研究证明,脱氧产物的化学键越强,熔点越高,聚合力也越大,它们同钢液的化学作用也就越弱。因此,即使难熔的固体颗粒只要具有足够的界面张力,也能够以很快的速度从钢中上浮到渣层,也就是说,有许多强脱氧剂的脱氧产物也容易上浮与排除。如冶炼轴承钢,当用铝量由0...22kg/t钢增至2kg/t钢,钢中氧化物夹杂量由0.011%瞬间降至0.004%,Al2O3能够很快的上浮与排除的原因主要是聚合力很大。   在化学成分一定的情况下,提高温度降低钢液粘度有利于脱氧产物的上浮。温度对脱氧产物上浮与排除的影响是很大的。当其他条件相同时,高温冶炼能够获得较纯净的钢。这是因为高温除能改善钢液的流动性外,还能使一些固态的颗粒状脱氧产物得到相应的液化,有利于聚结、上浮与排除。然而冶炼的温度又不能过高,因为过高的温度,不仅增加电耗,也影响浇注工作的顺利进行。此外,高温吸气及冲刷、侵蚀耐火材料严重,容易重新引进不必要的外来夹杂,进而又恶化了钢的质量。   搅拌可使钢液产生紊流运动,使脱氧产物的碰撞几率增多及聚结和上浮速度加快,从而有利于脱氧产物的排除。炉前除了采用人工搅拌、机械搅拌、电磁感应搅拌、气体搅拌外,目前在包中进行喷粉与吹氩冶炼也盛行起来,尤其是出钢后的喷粉操作,在进行脱氧、脱硫的同时,还可降低脱氧产物SiO2等的活度,更有助于它们的排除。   总之,钢中脱氧产物的排除程度,在冶炼过程中取决于脱氧产物的组成和性质,这与脱氧工艺有直接关系。脱氧产物的颗粒越大,或密度差越大,或熔点低呈液态并与钢液间的界面张力越大,排除程度越好。此外,控制合适的冶炼温度及加强不同形式的搅拌,也有利于脱氧产物的上浮与排除。   2.电炉炼钢的脱氧方法1)直接脱氧直接脱氧就是脱氧剂与钢液直接作用,它又分为沉淀脱氧和喷粉脱氧两种。扒净氧化渣后,迅速将块状脱氧剂,如锰铁、硅锰合金或铝块(饼)或其他多元素的脱氧剂,直接投入(插入)钢中或加到钢液的镜面上,然后造还原稀薄渣,这种脱氧方法称为钢液的沉淀脱氧。这个概念起源于沉淀反应,因凡从钢液中析出氧化物的过程多属于沉淀反应过程。钢液的沉淀脱氧的速度较快,可缩短还原时间,但脱氧产物易残留在钢中而成为夹杂。钢液的喷粉脱氧是将特制的脱氧粉剂,利用冶金喷射装置并以惰性气体(氩气)为载体输送到钢液中去。由于在喷吹的条件下,脱氧粉剂的比表面积(脱氧粉剂和钢液间的界面积与钢液的体积比)比静态渣钢界面的比表面积大几个数量级,以及在载流氩气的强烈搅拌作用下,增大了扩散传质系数和改善了反应的动力学条件,因此钢液的脱氧速度很快,即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可较好地完成脱氧任务,进而简化了冶炼工艺,缩短精炼时间,且又能降低各种消耗。另外,钢液的喷粉脱氧使密度小、沸点低或在炼钢温度下蒸气压很高的强脱氧剂(如Ca、Mg等)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同时又可改变钢中夹杂物的属性和形态、数量与分布等,从而使钢的力学性能及工艺性能得到了提高。   252 目前,钢液的喷粉脱氧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在炉内进行,另一种是在钢包中进行。炉内的喷粉脱氧因熔池浅,喷溅严重,脱氧粉剂容易随着载流气泡逸出并在渣面上燃烧,所以脱氧粉剂的利用率偏低,但最终脱氧效果还是强于钢液的沉淀脱氧,而不如钢包中的喷粉脱氧。包中的喷粉脱氧,由于粉剂运动的行程长,因此利用率很高。脱氧产物在氩气搅拌作用下,碰撞聚结几率大,易于上浮与排除,而少数夹杂物就是残留在钢中,也是细小、分散、均匀分布,或属性与形态发生了改变,因此对钢的危害也较小。此外,钢包中的喷粉脱氧无二次氧化。钢液的喷粉脱氧剂有多种,除钙系合金粉剂可用来脱氧外,还有铝粉、硅铁粉、钛铁粉、稀土等,也可喷吹渣粉,如Ca0粉或掺入少量的CaF2粉,也可喷吹渣粉和某些脱氧元素的混合剂。这些粉剂喷前需经严格烘烤、筛分,H2O≤0.1%。钢液的喷粉脱氧无论是在炉内进行,还是在钢包中进行,只是脱氧效果有差异,而反应基理不变。   喷吹渣粉(如喷吹85%CaO和15%CaF2)的脱氧,并不是渣粉与钢中氧直接作用,而是渣粉喷入后,降低了aSiO2,增强了硅的脱氧能力,从而降低了钢中的氧含量。也有人认为在喷吹条件下,渣粉在氩气泡表面熔化形成一层液体渣膜,使钢中硅和氧一齐向渣膜扩散,从而生成了活度低的脱氧产物并随同氩气泡排出,而使钢液中的氧得到了进一步的降低。因此,利用喷吹渣粉脱氧,钢液中必须含有足够的硅量。此外,该法温降大且增氢降硅,这在制定工艺制度时不可不考虑。在喷吹时,由于脱氧粉剂的比表面积大,有的还以气态与钢液接触,以及在氩气的搅拌作用下,扩散传质好,因此,钢液的喷粉脱氧有它自己独特的动力学条件。尤其是钢包中喷粉脱氧,准确的操作可将钢中氧降到20×10—4%以下。   影响钢液喷粉脱氧的主要因素有:   (1)喷吹参数。喷枪插入的位置、深度及角度等有力地影响反应界面的大小和粉剂在钢液内的停留时间,直接影响脱氧效果。合适的喷粉强度和混合浓度能相应增加喷入量,提高渣钢的激烈搅拌程度。但过大的送粉速度也是不必要的。因为过大的送粉速度使脱氧粉剂难以和钢液充分作用而过早的逸出或使钢液裸露严重,因此应根据喷粉设备的固有特点选择最佳的喷粉工艺参数。   (2)脱氧粉剂喷入量和喷吹时间。一般是脱氧粉剂的喷入量越大,钢液中的最终氧含量越低;在喷吹强度一定的条件下,喷吹时间越长,脱氧效率越高。此外,喷后对钢液的吹氩洗涤时间不应过短,否则脱氧产物来不及排除,但喷吹和洗涤时间过长,易使包衬和喷枪侵蚀严重,且钢液又会重新氧化,因此过长的喷吹和洗涤时间也是不必要的。   (3)脱氧产物。钢液喷粉脱氧的产物对脱氧效果的影响很大。如果脱氧产物为大型球状易熔夹杂(如CaO—Al2O3),就能很快地上浮与排除。   (4)包衬材质。大量的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已经证明,在喷吹过程中,粘土砖包衬中的SiO2将与Ca和Al发生下述反应:   可以看出,粘土砖包衬在喷吹过程中侵蚀严重,且有大量的SiO2被还原而使钢中的Si含量增加,并影响Ca和Al的利用率,使钢液在浇注过程中氧含量略有回升。所以,粘土砖的包衬不能用来喷吹,尤其是采用钙系粉剂和铝质粉剂更不适用。目前,喷吹的包衬多是用高铝质或镁碳质的。   2)间接脱氧      还原稀薄渣造好后,将脱氧剂(一般以粉状脱氧剂为主)加在渣面上,通过降低渣中的氧含量来达到钢液的脱氧,这种脱氧方法称为间接脱氧。间接脱氧的理论根据是分配定律,即在一定的温度下,钢液中氧的活度与渣中(FeO)的活度之比是一个常数,表示为:252 式中L0——氧的分配系数。 将粉状脱氧剂加入渣中,渣中(FeO)的含量势必减少,氧在渣钢间的分配平衡遭到破坏,为了达到重新平衡,钢液中的氧就向渣中扩散或转移,由此不断地降低熔渣中的氧含量,就可使钢液中氧陆续得以脱除。因此,间接脱氧又称扩散脱氧。 3)综合脱氧综合脱氧的实质就是直接脱氧和间接脱氧的综合应用。在操作过程中,力求克服各自的缺点,集中优点来完成钢液的脱氧任务。该法脱氧既能保证钢的质量,又能缩短还原时间,因此目前在生产上比较常见。3.钢液的脱氧操作钢液除喷粉脱氧外,炉中脱氧还有多种,比较常见的有白渣法和电石渣法两种,它们的主要区别是:白渣中不含有CaC2,造渣时间短,适用于各类钢种;电石渣中含有CaC2,还原能力强,但冶炼时间长,在一般钢种上不使用。除此之外,还有中性渣等脱氧操作。(1)白渣脱氧操作扒净氧化渣后,要立即迅速加入稀薄渣料,尽量减少钢液的吸气与降温。稀薄渣料中石灰和萤石的体积比为3.5:1,对于中等容量的炉子,渣料的加入量一般为钢水量的3%~3.5%,小炉子可取上限值。为使渣料快速熔化形成渣液覆盖钢液,应用较大的功率供电及推渣搅拌,直至形成流动性良好的熔渣。稀薄渣最好一次造成,避免在还原过程中时而调稠、时而调稀,尽量做到造渣材料比及渣量准确,合理地使用电流电压等。   根据工艺要求,薄渣料加入前或随同薄渣料一起加入块状脱氧剂进行预脱氧。其中,使钢中锰(包括钢中残余锰含量)达到(接近)规格下限,硅达到0.10%~0.15%。薄渣形成后调入合金,然后按规程要求分批加入脱氧粉剂;第一批用量应多些,其他各批依次递减,每批间隔大于6min。作为脱氧剂加入的硅铁粉,大约有50%用于脱氧或烧损,余者进入钢液中,因此硅铁粉的总用量不能太多,一般为3~6kg/t钢。有的还使用硅钙粉或铝粉继续脱氧,这时更要控制硅铁粉的用量,以免钢中硅超出规格。第一批硅铁粉加入后,应加入0.3kg/t钢炭粉,其他各批根据渣况适量加入。炭粉和渣中的氧化物反应生成CO气体,能使炉内保持正压,进而防止还原渣被空气氧化。脱氧粉剂每批加入前,应对熔池进行充分的搅拌,加完后要紧闭炉门,密封电极孔和加料孔等,避免冷空气进入炉内而降低还原气氛。 高碱度还原性渣中(SiO2)和(MnO)的活度较低,在渣钢界面间可显著提高它们的脱氧能力。为使硅铁粉充分发挥脱氧作用,在加入的硅铁粉中应掺入适量的石灰,使渣中局部碱度增高,石灰的掺入量主要凭经验并根据熔渣的流动性而定。也可用碳化硅粉代替硅铁粉。但碳化硅粉加入时,熔池的温度一定要高一些。碳化硅粉的脱氧产物SiO2和碳化硅粉中的SiO2均能稀释熔渣,造稀薄渣时萤石的用量应酌减。碳化硅粉每批的加入量不能太多,因为加入太多,钢液易增碳;如果前期利用炭粉渣工艺脱氧或全扒渣时用炭粉大量增碳的钢液,不宜使用该种粉剂进行脱氧。此外,碳化硅的熔点很高(2450~2950℃),比较稳定,难熔化、分解,且碳化硅粉中的硅含量较低,收得率也低,因此在使用碳化硅粉脱氧时,钢液中的硅含量往往不能满足钢种的规格要求,这时就要利用硅铁调硅,或在碳化硅粉进行脱氧的同时补加硅铁。   在还原过程中,要控制好温度和加强搅拌,促使温度、化学成分均匀及脱氧产物充分上浮,并注意熔池内的化学反应与变化,保证有足够的碱度和合适的流动性,渣稠252 时应加入萤石或火砖块调整,渣稀时应补加石灰,如有大块镁砂浮起应立即扒出,严重时要换渣。一般还原期的总渣量为料重的4%~5%,小炉子取上限,大炉子取下限,而白渣的碱度应保持3.0左右。   还原期的熔渣初期含有大量的(FeO)和(MnO)而呈亮黑色,含有铬的氧化物呈绿色,随着脱氧反应的进行,这些氧化物的浓度不断降低,最后变为白色。流动性良好的白渣,活跃起泡沫,并能在耙杆上均匀沾粘2~3mm松而脆的渣层,冷却时很快破裂成白色片状,时间一长就散成白色粉末。这是因为渣中含有(2CaO·SiO2),在温度高于675℃时很稳定,当冷却至675℃以下时,会发生晶体转变,由β晶型变为γ晶型,致使体积增大而粉化。如果渣中(SiO2)含量低,而(MnO)含量高时,不易碎成粉末,这时应调整一下熔渣的成分。评定白渣的好坏,不但要看渣白的程度,还要看炉内渣色保持的时间。白渣颜色稳定,说明钢液间接脱氧好,如渣色反复变化,表明脱氧不良。当脱氧工艺完成后,渣况良好渣色变白,经充分搅拌后即可取样分析出钢成分。   白渣脱氧操作还有另外一种,就是当稀薄渣形成后,用炭粉和硅铁粉(或硅钙粉)混合物同时进行间接脱氧,这种操作俗称硅炭粉渣法。硅炭粉渣的第一批脱氧剂是由l~3kg/t钢炭粉和l~3kg/t钢硅铁粉(或硅钙粉)组成,加入炉中后保持l0~15min,渣变白后再分批加入硅铁粉等继续脱氧。实践证明,该法脱氧效果也很好,并在生产上获得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2)电石渣脱氧操作   扒净氧化渣后,根据工艺要求加入预脱氧剂,然后立即造稀薄渣,渣况稍稠一点,再加入炭粉l.5~3.0kg/t钢。为了加速电石渣的形成,炭粉加入后应紧闭炉门,封好电极孔和加料孔,并使用较大的功率,炭粉在高温区与氧化钙发生反应生成碳化钙: 这是个强吸热反应,因此必须使用较大的电流与电压,以保证炉内具有很高的温度。当有浓浓的黑烟或带黑烟的火焰从炉子的缝隙冒出时,标志着电石渣已形成。为了减少形成电石渣的时间,缩短还原期,也可往钢液面上或随稀薄渣料或稀薄渣形成后直接加入小块电石3~5kg/t钢,然后再调入少量炭粉使炉内保持正压进行脱氧,同样能得到相同的效果。碳化钙在渣中既能溶解又能扩散,脱氧反应如下:    在碳化钙进行脱氧的同时,为了保持正压而使用的炭粉在较低的温度区域内也能还原渣中的(FeO)和(MnO)。   电石渣是高碱性的还原熔渣,脱氧能力比白渣强。为使钢液充分脱氧,电石渣应保持20~30min。在电石渣下操作,除温度不好控制外,钢液还易增硅,大约增硅0.05%~0.15%/h,这是由于CaC2与渣中(SiO2)发生反应的结果,反应式如下:   此外,还易使钢液增碳,每小时约增碳0.05%~0.10%。如果采用电石渣出钢,渣中的游离碳也会使钢的成品碳增高。   电石渣因碳化钙含量不同分为弱电石渣(CaC21%~1.5%)和强电石渣(CaC22%~4%)。两者从现象上区分不太容易,只不过弱电石渣显灰黑色,强电石渣呈乌黑色,但它们和氧化渣有明显的区别,电石渣无光泽,而氧化渣呈亮黑色。另外,电石渣有时带有白色条纹,在空气中冷却会粉碎,放入水中能放出乙炔(C2H2)气体,并有强烈的刺激味,反应式如下:252    因为CaC2的熔点高,所以电石渣粘度大,并与钢液润湿好。从出钢到最终浇注,由于渣钢不易分离而易使钢中夹杂增加,因此一般均要求电石渣变成白渣后方能出钢。   电石渣的脱氧情况可根据熔渣颜色的变化来判断。最初,熔渣中(FeO)和(MnO)含量较高,渣呈亮黑色,随着渣中氧化物的减少,变成棕黑色。当脱氧比较好时,熔渣表面无光泽或带有白色条纹,渣色完全变白,说明脱氧良好。电石渣变白后,一般还要分批加入硅铁粉或硅钙粉继续脱氧,每批加入量为1~1.5kg/t钢,每隔6~7min加一批,加前要搅拌,并使白渣保持到出钢。   为使电石渣及时变白,除炭粉的用量要合适外,还要控制好电流和电压。如果一旦难以变白,说明渣中游离碳和碳化钙过多,这时应采取稀释或氧化掉渣中游离碳及碳化钙的办法:可向熔池中加入石灰、萤石进行稀释;也可打开炉门及加料孔,让空气穿膛而过,将渣中的游离碳和碳化钙氧化掉;迫不得已时,还可向渣面上吹入少量的氧或采取部分扒渣补换新渣等办法进行处理。   (3)中性渣脱氧操作   扒净氧化渣后,根据钢种的工艺要求加入预脱氧剂,然后造中性稀薄渣。中性渣的渣料主要由火砖块掺入适量的石灰和萤石组成,使渣中的(CaO)与(MgO)的含量之和几乎同(SiO2)的含量相当,(MgO)是由稀薄渣及高温长时间侵蚀炉衬而得。由于这种渣的主要成分为MgO和SiO2,所以又称为MgO—SiO2中性渣。   中性稀薄渣形成后,要立即分批加入脱氧粉剂进行间接脱氧,使用数量应参照钢液中的硅含量和熔渣中的碱性氧化物的数量而定。中性渣能稳定钢液中的碳,且电阻大,有利于钢液的加热和升温。另外,这种渣表面张力大,有利于弧光稳定。但该种渣对碱性炉衬侵蚀严重,所以造渣过程中,渣量不宜过大,一般约为钢水量的l%~2%。此外,这种渣没有脱硫能力,因此对炉料要求比较严格,除冶炼含硫易切削钢或某些不锈钢外,已很少采用。   4.钢液脱氧效果的检验   目前,钢液脱氧效果的检验虽然尚未制定统一的标准,但电炉炼钢工对于脱氧工艺简单或使用弱脱氧剂脱氧并用于浇注镇静钢的钢液,在脱氧操作结束后,一般仍要进行脱氧效果的检验。如果发现脱氧不良,就要立即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处理。钢液脱氧效果检验的方法较多,较为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经验判断法。有经验的电炉炼钢工从炉渣的颜色上可大概地判断出钢液脱氧的好坏:如果渣白且在炉中能保持长时间的稳定,而断口呈灰白并能在空气中粉化、碎裂,表明渣电(FeO)的含量较低,这时可判断为钢液脱氧良好。(2)脱氧杯观察法。脱氧杯观察法是判断钢液脱氧好坏比较原始的方法。脱氧结束后,将钢液轻轻地注入清洁、干燥、圆形的高筒杯内,凝固后表面平静或有不同程度的收缩,说明钢液脱氧良好(见图l2—2a);如凝固过程中冒出一束束火花或在凝固后不但不收缩,反而有上涨、突起现象,这可能是脱氧不好的标志(见图l2—2b)。252 图12—2利用脱氧杯观察脱氧a-脱氧良好的试样;b-脱氧不良的试样有时钢液脱氧良好,但因钢中的氢含量较高,也会引起上涨,鉴别方法如下:将钢液取出,插入少量的铝进行强制脱氧,然后再将钢液轻轻注入脱氧杯内,如不上涨,说明脱氧不良;如仍然上涨,说明钢中的氢含量较高。此外,经过充分脱氧的钢液,如果注入潮湿、不干净的脱氧杯中,或注入的钢水量太少或太猛,也容易引起上涨。因此,利用脱氧杯检验脱氧效果时,脱氧杯必须清洁、干燥,并将钢液轻轻地注入,钢水量最少也应超过脱氧杯高度的60%以上。对于经过充分脱氧,但温度高于l600℃,碳含量大于l%的高碳钢,如Tl2A等,当钢液在脱氧杯内凝固时,也往往冒出一束束火花,或有上涨并结成一层硬盖,给人一种似乎脱氧不良的假象。如将硬盖捅开,发现下面的收缩照样良好,表明该钢液脱氧仍然较好。这种假象的出现,可能是当温度高于1600℃时,钢中的渗碳体Fe3C发生分解,随着温度的降低,分解出来的游离碳与氧发生二次反应的结果。对于高钨钢,如3Cr2W8V等,有时也出现上述类似现象,原因可能是高钨钢的钢液,在凝固结晶过程中,随着温度的降低,首先析出的碳与氧继续发生反应,也有可能是含钨的渗碳体,如(Fe.W)3C或其他的复杂、低熔点的碳化物,如CrC6等较多,并在高温下分解而产生的游离碳与氧再次发生反应而造成的。一般温度越高,注速越快,上述假象越显著。(3)化学分析法。化学分析能够快速测出还原渣中(FeO)的含量。如果渣中(FeO)的含量小于0.5%,表明钢液的脱氧较好。(4)仪表测量法。目前,通过仪表可直接测出钢液中的氧含量。所用的仪表有快速定氧定碳仪、电子电位差计、浓差电池定氧仪,还有测温定氧仪等多种。这些仪表使用方便,快速准确,有的只需几秒钟就可确切知道钢中的氧含量,因此,已在许多炼钢单位得到了普遍的应用。5.钢液的终脱氧为了进一步降低钢中氧含量,根据工艺要求,在出钢前或往出钢槽、出钢流中,也可在钢包中或在浇注过程中加入脱氧能力更强的元素,即在凝固前对钢液进行最后一次直接脱氧,称为钢液的终脱氧。经过终脱氧的钢液,凝固后可获得理想的结晶组织,各种性能也得到了提高。   由于终脱氧剂的用量、种类或操作不同,对钢中夹杂物的含量、形状、大小与分布的影响也不同。常用的终脱氧剂有铝、钛、硅钙或铈铁等。   铝的终脱氧多用在出钢前2~3min插入钢中,一般用量:低碳钢为lkg/t钢,中碳钢为0.8kg/t钢,高碳钢和高硅钢为0.5kg/t钢,而工具钢为0. 5kg/t钢。目前出现的喂丝机,将制成的铝芯喂入钢中,可以节省铝的用量。用铝做终脱氧剂可控制钢液的二次氧化及减少钢锭产生气泡,同时又能防止Fe4N生成,避免钢产生老化。此外,铝和氮的结合能力较大,在脱氧良好的情况下,终脱氧铝和钢中的氮可生成氮化铝,并以高度弥散状态分布在252 钢中,在钢液结晶时可作为非自发核心而细化晶粒。对于晶粒度要求较高的钢种,残余全铝量保持在0.02%~0.05%范围内较为理想。终脱氧铝加入前,一般先铸成单重不大于3kg的均匀块体,然后根据用量的多少插入熔池中,插前最好先放在炉门上烘烤一下,插时要使铝块迅速穿过渣层进入钢中,稍化一会再活动耙杆,待铝块化后,拿出耙杆,为了扩大铝在熔池中的终脱氧范围,插后应进行搅拌。在钢包中用铝块进行终脱氧,会因铝的密度小,易飘浮,或脱氧产物Al2O3在钢中呈团絮状分布,在钢包水口的内壁上悬挂或堵塞汤道而影响钢的正常浇注。目前,已研制出一种喷射装置,将预先制备的铝丸喷射到钢液的深部,使其在钢中分布均匀,从而既满足冶炼工艺的要求,又提高终脱氧铝的利用率。在浇注过程中,通过中注管添加铝丸或铝丝也可对钢进行终脱氧。钛的氧化物和碳化物也能成为钢液结晶时的非自发核心,因此也有细化晶粒的作用。钛的脱氧产物TiO2对锰或铁硅酸盐有降低熔点的作用,可以促使硅酸盐夹杂物聚集上浮,结果使钢中的这类夹杂物含量显著减少。此外,钛也是形成TiN最强的元素,虽然可减轻氮对钢质量的危害程度,但总会有一部分残留在钢中而形成带棱角的夹杂物。终脱氧一般使用钛铁,用量不大,不计烧损。加入前应插铝lkg/t钢,以确保钛的终脱氧效果,加时最好推开渣面,使之与钢液直接接触,也可在出钢槽或出钢流中加入。作为终脱氧的硅钙能减少钢中Al2O3链状夹杂,增加球状夹杂,还能控制钢液的二次氧化、脱硫与除气,改善钢液的流动性和钢锭的表面质量及提高钢的冲击韧性等。终脱氧硅钙块的用量一般不大于lkg/t钢,出钢时直接投入钢流或钢包中。铈对钢的脱氧脱硫及除气与细化晶粒均有好处,还能减少钢液的二次氧化并能改善钢的力学性能等。铈铁的加入量一般为0.3~0.5kg/t钢,多直接投入钢流或钢包中,如在炉中使用,要用铁皮包好插入钢液中。   6.钢液的二次氧化与控制   在出钢和浇注过程中,脱氧良好的钢液,由于钢液的裸露并与空气直接接触,钢中某些元素有可能与空气中的氧或氮发生反应,生成二次氧化物及氮化物。此外,出钢后随着温度的降低,[O]在钢中的溶解度也降低,而这些元素与[O]的反应能力却增加,这样在新的条件下又要继续生成氧化物。类似这些现象统称为钢液的二次氧化。钢液的二次氧化使钢中夹杂物的总量明显增加,严重地影响成品钢的各种性能,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应尽量防止与避免。良好的终脱氧操作能将钢中的氧得到进一步地降低,从而可使钢液发生二次氧化的程度大大减少,尤其是用铝的终脱氧作用更大。此外,尽量缩短出钢时间,并采取大口喷吐、渣钢混出等,也能减少钢液的二次氧化。目前,比较盛行的真空冶炼或钢包喷粉是在出钢后进行脱氧,能使钢中的氧含量降到很低的水平,基本上可避免或消除钢液的二次氧化。除此之外,在浇注过程中,采用惰性气体、液渣、或石墨渣保护浇注及真空浇注等,也都是控制钢液二次氧化的有力措施。     二、还原期的脱硫   电炉炼钢的脱硫任务主要是在还原期或利用钢液的炉外精炼来完成,脱硫是还原精炼的重要内容之一。   碱性电炉炼钢的各个冶炼阶段都能脱硫。一般熔化期的LS可达3~4,氧化期的LS可达8~10,而还原期的LS可达50~80。由此可见,大部分的脱硫任务是在还原期进行的。以下介绍还原期和出钢过程脱硫操作的强化措施。   1.还原期脱硫操作的强化措施252    还原期脱硫操作的强化措施有:   (1)提高全扒渣温度。脱硫是吸热反应,提高全扒渣温度有利于反应的进行。此外,提高全扒渣温度还能使稀薄渣形成速度快,以及改善脱硫的动力学条件。   (2)提高还原渣的碱度。在渣量合适,流动性良好的情况下,渣的碱度R应保持在2.5~3.5之间,并在这个范围内尽量提高碱度,使脱硫反应朝有利的方向进行。   (3)加强直接预脱氧或采用强制性的脱氧工艺。在预脱氧剂的直接作用下,迅速降低钢中的氧含量,越低越好,可使钢中的硫脱除20%~30%左右。例如当碱度R=2.8~3.2,(FeO)<0.5%时,钢液的脱硫量可达40%以上,(FeO)=0.6%~l.0%时,钢液的脱硫量约为30%左右,而当(FeO)>1.0%时,钢液的脱硫量却很低。除此之外,碱性电炉炼钢的还原期如果采用电石渣等强制性的脱氧工艺,也有利于脱硫反应的进行。   (4)加强熔池的搅拌。加强熔池搅拌是强化脱硫的一项重要措施,特别是在还原的中后期,当钢液中的硫含量较低时,脱硫反应经常达不到平衡,通过搅拌强化硫的扩散,以改善脱硫的动力学条件。   (5)通过调整电流电压,改善脱硫速度。为了获得硫含量很低的钢液,在还原末期可采用低电压、大电流的办法进行脱硫。因低电压、大电流的弧光短,能吹动熔渣而活跃反应区域,进而有利于脱硫反应的进行。   (6)换渣操作。在脱硫困难的条件下,为了获得硫含量很低的钢液,在还原末期可采取部分扒渣或完全扒渣,然后按合适的配比加入石灰和萤石补造新渣,以此来达到扩大渣钢反应界面积和增大渣量,最终也能较好地完成钢液的脱硫任务。   2.出钢过程脱硫操作的强化措施   通常将出钢前钢液中硫含量与出钢后钢液中硫含量之比,称为出钢脱硫效率。以符号ηS。表示,则:     出钢过程脱硫操作的强化措施大体上有以下四项。   (1)保持还原渣的正常颜色。出钢前后还原渣中平均(FeO)含量降低越大,脱硫效率ηS提高得越大。出钢前还原渣为黄色,表明渣中(FeO)及(MnO)的含量较高,对出钢过程的脱硫不利。出钢前还原渣呈黑色或灰黑色,表明渣中游离碳较多或是电石渣,如果在该种渣下出钢,对脱硫有好处,但因熔渣与钢液润湿较好,出钢后渣钢不易分离,且又影响夹杂物的上浮,这也不是我们所希望的。绿色的还原渣中含Cr2O3较高,对脱硫略有好的影响。而亮黑色的氧化渣中(FeO)的含量高,对提高出钢脱硫效率ηS。极为不利。所以,保持还原渣的正常颜色(白渣或花白渣)是出钢过程强化脱硫操作的一项重要措施。   (2)保持还原渣的正常状态。这里主要是指熔渣的碱度与流动性,即出钢前要求还原渣要有合适的碱度和合适的流动性。碱度过高过低对出钢过程的脱硫均不利。当R=3.5~4.2时,出钢脱硫效率ηS最高。但原始硫含量[S]0越低,出钢脱硫效率ηS也越低。熔渣的碱度和流动性,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碱度过低影响脱硫反应的顺利进行,过高又破坏熔渣良好的流动性,阻碍硫在渣中的扩散与转移。所以,保持还原渣的合适碱度和良好的流动性是出钢过程强化脱硫操作的又一项措施。(3)强化终脱氧用铝。终脱氧用铝量由0.5kg/t钢增加到1kg/t钢时,钢中溶解氧降低,而出钢的脱硫效率也跟着提高,因此为了更好地脱硫,强化终脱氧用铝十分重要,在操作过程中用量一定要满足工艺要求。加252 入钢中的铝不能直接脱硫,只能协助脱硫,它的主要作用是为了降低钢中的氧含量。当钢中的[%Al]≥0.06%时,钢中的氧含量将明显增高,因此一般钢中均规定残余铝的含量为0.02%~0.05%。    (4)强化出钢方式。脱硫反应是界面反应,扩大反应界面有利于脱硫。如果在出钢过程中,利用渣钢的激烈搅混来扩大渣钢间的反应界面,可使脱硫反应条件得到显著的改善。一般规律是出钢脱硫效率将随混冲速度的提高、混冲高度的增加、渣量的加大、渣温的提高以及(FeO)含量的降低而提高。为了充分利用这样的机会,目前电炉炼钢工多采取渣钢混出、大口喷吐、快速有力的方式出钢,可继续脱硫30%~50%。为此,要求出钢口要大、出钢坑要深。对于高架式的电炉,要求平台的设计高度要高些。   三、钢液温度的调整与测量   1.温度对钢液精炼的影响   电炉钢冶炼温度的控制主要是在氧化期,还原期只是经常进行必要的调整。正确掌握还原期的温度能够很好地控制冶炼过程,这对提高钢的质量和产量及降低各种消耗等均有重要的作用。冶炼温度过高,电耗增加,还原渣易变稀变黄难以控制,同时也降低元素的脱氧能力,使钢液吸气严重或使钢中夹杂总量增加。另外,也降低炉衬的使用寿命,增加耐火材料消耗。如果出钢温度过高,容易蚀断塞棒,而塞棒一旦蚀断就必然影响注温注速的控制。过高温度的浇注极易造成跑钢、粘模,锭(件)还易产生皮下气泡、缩孔、热裂,在成品材上容易引起白点或碳化物不均匀等缺陷。低温冶炼熔体的粘度大,渣钢间的物化反应不能充分地进行,既延长了冶炼时间,也影响脱氧、脱硫效果以及夹杂物的上浮与排除,成品材还容易出现发纹或断口等缺陷。低温浇注又易使水口或中注管凝死而影响浇注的正常进行,严重的甚至造成缺支短锭废品,就是勉强注成的钢锭也容易出现翻皮、结疤、冷截或中心疏松等缺陷。浇注温度低,钢锭表面质量差,既增加了清理量,也浪费了人力物力。   2.钢液温度的调整   氧化期的温度制度为还原期冶炼创造了条件,还原期温度的调整是在氧化期温度的基础上,考虑钢种的特点、出钢温度、炉外精炼的特点以及浇注条件等而逐渐完成的。  (1)出钢温度的确定   出钢温度一般按下式确定:   出钢温度=开浇温度+出钢温降+精炼与镇静温降   不同的钢种具有不同的特点,也有不同的性能和质量检验标准,因而对出钢温度的要求也相应不同。大量的生产实践已总结出:高碳钢的熔点低、流动性好,出钢温度应低一些,低碳钢的出钢温度应高一些;粘度大的,如高铬钢等,出钢温度应高一些,而流动性较好或对耐火材料腐蚀作用大的,如高硅钢、高锰钢或高锰高硅钢,出钢温度应低一些;合金元素较多和杂质较多的高合金钢温度控制应高一些,而一般合金钢的温度控制相应要低一些;对发纹或断口等缺陷敏感性强的钢种温度控制应高一些,而对裂纹、缩孔、白点或碳化物不均匀等缺陷敏感性大的钢种温度控制应低一些;上注时的出钢温度应比下注时的低一些;多盘浇注的出钢温度应比单盘浇注的高一些,对于没有升温能力的炉外精炼或包中合金化或包中加固体合成渣的,出钢温度要求更高一些;一般夏季出钢温度要比冬季低一些;出钢量少的出钢温度应比出钢量多的高一些。  (2)钢液温度的调整252    因钢液在还原前已被加热到等于或稍高于出钢温度,而还原后钢的熔点是下降的,所以还原期温度的调整过程实际上就是使钢液温度保持或逐渐下降到出钢温度的过程。还原期温度的调整主要是靠灵活正确地使用电流与电压,一般是使冶炼温度由高逐渐降低并达到满足出钢温度的要求为止。全扒渣后,为了弥补扒渣时钢液热量的散失与造渣材料及合金熔化的耗热,应供给较大的功率,稀薄渣形成后再根据具体情况,合理地降低电压或减少电流,以避免在还原期后升温或停电急剧降温。还原期的停电降温大多是氧化末期冶炼温度过高所致,停电急剧降温会使熔池失去电弧搅拌的作用而影响钢液成分和温度的均匀,还会使熔渣突然变稠变坏而减弱炉中的还原气氛,降低渣钢间的各种物化反应如脱氧、脱硫等,同时因急冷也会给炉衬带来较大的损坏。所以,电炉炼钢工在控制冶炼温度时,应尽量避免还原期的停电急剧降温。   3.钢液温度的测量   还原期的熔池比较平静,各个区域的温度难以均匀。熔渣的温度电极底下最高,靠炉壁渣线附近的较低;钢液温度,上层比下层的高,普通功率电炉在没有搅拌时,上下温差可达50℃,搅拌得理想一些,还相差l0~20℃;渣线附近与中心部位钢液的温差约为30~40℃;熔渣温度一般高于钢液温度40~80℃。因此,为使还原期钢液的温度趋于均匀,应经常进行必要的搅拌,尤其是在测温之前这项操作更显得突出重要。   1)钢液温度的仪表测量   钢液温度的仪表测量有以下方法。   (1)光学高温计测温法。光学高温计又叫比色高温计。它的原理是将高温计的电阻丝通以电流后的颜色与钢液的颜色比较,当一致时,高温计的温度读数即是钢液的光学温度。此法测量简便,但误差大,测得结果也不是钢液的实际温度,一般钢液的光学温度比热电偶温度约低80~100℃。   (2)热电偶测温法。热电偶是利用不同的金属在不同的温度下具有不同的热电动势制成。热电偶的种类较多,然而根据使用方式不同分为点测和连测两种:点测多使用消耗型侵入式热电偶,而连测是将连续测温仪安放在炉体或钢包的某一部位上进行测量。热电偶测得的数值基本上能反映钢液的实际温度,因此目前获得了比较广泛的应用。但有一点需指出,点测热电偶测得的结果是在操作正常、炉况良好和充分搅拌的情况下才具有代表性,而当炉况坏、熔渣中MgO的含量较高或在后升温的情况下,熔渣的温度有时远远高于钢液的温度,这时热电偶所测的钢液温度也就往往低于熔渣温度许多,可是通过出钢过程的渣钢混冲,熔渣的热量就要传给钢液而使钢液的温度升高。这时候就会出现炉内测量的温度低,而出钢后钢包内钢液的实际温度却增高的现象。   2)钢液温度的经验判断   钢液的温度主要靠仪表来测量,除此之外,电炉炼钢工还经常利用下述经验进行判断:   (1)钢液结膜(静膜)判断法。不同钢种的钢液具有不同的表面结膜(静膜)温度。钢液的温度越高,下降到结膜(静膜)温度所需的时间越长,因此根据钢液的结膜(静膜)时间可以间接地判断钢液的温度。钢液的结膜(静膜)时间一般用秒计量。碳素结构钢和碳素工具钢以结膜为准,高铝或高铬钢等以静膜为准。钢液的结膜(静膜)秒数与相对应的大概温度参照关系见表l2—5。表12—5钢液结膜(静膜)秒数与钢液温度的参照关系252 注:此表适用于碳素结构钢、合金结构钢、碳素工具钢、舍金工具钢、弹簧钢。   利用钢液的结膜(静膜)时间来判断钢液温度的高低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在生产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该法往往受生产或外界条件的影响,有时也难以确切反映钢液的真实温度,如在冷空气流的作用下,或渣况不良渣色不正常,或操作不标准(如没有熔渣覆盖或钢水量少),钢液在勺内散热快,结膜(静膜)秒数看上去不高,而实际温度可能高,也有的将样勺反复多次粘渣或用红勺盛取高温钢液,或样勺容量尺寸超标准,结膜秒数很高,而实际温度可能不高,因此利用该法进行判断时,不要被这些假象所迷惑。由于样勺的容积大小、勺壁的厚度对钢液的结膜(静膜)时间有直接影响,因此选用标准的样勺是很重要的。目前,一般常用样勺的尺寸如图12—3所示,该种勺盛满钢液时的重量约为lkg左右。   图12—3样勺的尺寸(2)观察钢液颜色判断法。由于钢液在不同的温度下具有不同的颜色,我们可以根据钢液的颜色来判断温度的高低。该法熟练后比较有代表性。在样勺中观察钢液时:钢液呈红色或暗红色,温度很低,约为1550℃以下;钢液呈亮红色,温度约为1600℃;钢液呈青白色,液面带有烟苗,约为1620℃左右;钢液呈白色,冒浓烟,约在1650℃左右;钢液完全发白,在蓝眼镜下感到耀眼,且浓烟直冒,表明温度很高,约在1670℃以上。252    (3)钢液粘勺测温法。该法是用几个样勺盛取钢液,分别静置不同的秒数后将钢液倒出,观察钢液经过多少秒后开始粘勺,并以开始发生粘勺的秒数作为钢液温度的标志,称为粘勺秒数。此法经常用于含高铬、高铝、高钛的合金钢上。   (4)试样凝固状态判断法。一般是将钢液慢慢地注入试样碗内,如收缩很厉害,边缘呈尖薄,表示温度高;呈圆形温度中等;凸起则表明温度很低。   (5)钢液流动情况判断法。将钢液从10cm左右的高度上慢慢地浇在光滑、清洁的铁板上,钢液流动的距离越长,说明温度越高;如果将铁板焊住则表明温度更高。该法常用于熔点低或易氧化元素较多而用其他经验无法判断的高合金钢上。   (6)钢条熔蚀判断法。将10~12mm的钢条弯成钝角,插入样勺的钢液中来回搅动,5~8s后抽出检查。如果钢条断面细而尖,说明温度较高;平而粗糙表示温度一般;钢条表面粘有残钢则表明温度较低。   此外,还可从某些元素的成分上对钢液温度进行大概的判断:在操作正常的情况下,锰是钢液温度的标志,如果氧化末期钢中锰含量没有损失,表明钢液的实际温度较高;如果还原末期钢的脱硫量较大或硅粉用量正常,但收得率低,也说明钢液的实际温度较高。还可从还原气氛上进行判断:如果出钢前电极孔没有封闭死,或时出时缩突突地冒出火苗,有时熔池中还发出“嘎啦、嘎啦”的响声,表明钢液的实际温度不高;如果电极孔已自动封闭死,但却从炉门的边角缝处冒出滚滚的浓烟,或加硅粉时火焰大,说明温度较高。当然,还可从渣线附近是否沸腾进行判断:如果还原末期熔渣稀或渣线附近处有沸腾,说明钢液温度较高,否则只是一般。四、钢液成分的调整1.合金元素的加入原则及收得率合金元素的加入原则:(1)要使合金元素在钢液中快速熔化、分布均匀;(2)收得率要高,成本要低;(3)合金材料带入钢液中的杂质,如SiO2、Al2O3等能有机会去除;(4)加入的合金材料对熔池温度不要波动过大,即使波动较大,也应在炼钢工的掌握之中,否则将会影响操作的正常进行。  在冶炼过程中,为了满足上述的加入原则,应根据合金元素的物化性质、使用量和冶炼方法等来确定加入时机和加入方法。合金元素与氧的亲和力比铁小的,如镍等,大量使用时,应在装料或熔化期加入,少量使用时,应在氧化期或还原期调入。与氧的亲和力和铁比不相上下的合金元素,如钨等,如采用返吹法或不氧化法冶炼时,应在装料或熔化期加入,如采用矿氧法冶炼时,应在氧化末期或还原初期加入;与氧的亲和力比铁稍大一些的合金元素,如Cr、Mn等,应在全部扒除氧化渣后或还原期加入;与氧的亲和力比铁更大的易氧化元素,如Ti、B等,应在出钢前或出钢过程中加入。对于高熔点的难熔合金元素,在考虑其氧化性能的条件下,应尽早一些调入。对于采用返吹法或不氧化法冶炼的高合金钢,尽管有的合金元素与氧的亲和力比铁大,但它们也可随炉料一同装入,如铬铁等。为便于炉前操作,现将一些合金材料的加入时间、加入方法及其收得率详述如下:252    (1)镍。在炼钢条件下,镍实际上不氧化。大量使用时可随炉料一同装入,也可在熔化期或氧化期加入,这样经过氧化沸腾能使镍带入的气体得以较好的排除,而对于少量使用的镍一般在还原期调入。由于镍在电弧高温下有挥发损失,因此当随同炉料装入时,应装在远离电弧高温区的部位。一般冶炼低镍合金钢时,镍的收得率可按100%计算;而对于冶炼的镍基合金,挥发损失可达2%~3%。   (2)钴和铜。在炼钢条件下,钴和铜也是属于不氧化元素,既可随炉料一同装入,也可在还原期随用随调,收得率均按100%考虑。   (3)钼铁。钼铁的熔点高,密度大,MoO3易挥发。钼铁一般随炉料一同装入,也可在熔化末期或氧化末期或稀薄渣下加入。还原末期补调的钼铁应选用小块的并在出钢前15min加入。钼铁的收得率一般为95%~l00%,但当钢中钼含量大于4%以上时,收得率应取下限。(4)钼酸钙。冶炼钼含量小于1%的钼钢时,可用钼酸钙(CaMo04)代替钼铁。它或随炉料装入或在氧化期加入。在冶炼过程中,钼酸钙与铁和碳能发生如下反应:   由于钼酸钙中的钼还原很完全,因此熔渣中不存在钼的氧化物。但为了保证钢液的还原性能和钼含量的稳定,钼酸钙最好不要用于出钢前的补调成分。   (5)钨铁。钨和镍、钼相比,与氧的亲和力较大,当(FeO)的含量较高时,它有氧化损失。此外,钨的氧化物在高温下还要挥发。为了减少钨的损失,氧化法冶炼的钨钢,钨铁应在氧化末期或稀薄渣下加入。采用返吹法或不氧化法冶炼的钨钢,钨铁可随炉料一同装入,然后在氧化末期或稀薄渣下调整,还原末期补调的钨铁应在出钢前l5min加入。由于钨铁密度大,熔点高,易沉积炉底熔化慢,因此加入前要预热,加入后和出钢前要充分搅拌,以保证钢液中钨含量趋于均匀。钨的收得率一般约为85%~98%,且含量越高,收得率也越高。   (6)铌铁。铌与氧的亲和力大于铁。氧化法或返吹法冶炼时,铌铁在出钢前20~30min内加入,如果工艺的冶炼温度较低,则需40min以上,以使熔化完全。不氧化法冶炼时,铌铁可随炉料一同装炉,脱氧良好时,铌的收得率一般为95%~l00%。   (7)铬铁。铬与氧的亲和力大于铁。氧化法冶炼所用的铬铁在稀薄渣下加入;返吹法或不氧化冶炼的铬铁可随炉料一同装入;还原末期补调的铬铁在出钢前10min加入。容量小而在出钢前补加大量铬铁的炉子,要相应延长冶炼时间,以利于铬铁的熔化与熔池的升温。一般钢中铬铁的收得率约为95%~98%,而用返吹法冶炼高铬钢时,收得率约为80%~90%。   (8)锰铁。锰与氧的亲和力大于铁。锰铁应在稀薄渣形成后或随同渣料加入,还原末期调整的锰铁在出钢前10min加入。锰铁的收得率一般为95%~l00%。   (9)钒铁。钒易于氧化也易于还原,钒铁的加入时间应根据钢种而定。冶炼低钒钢(V≤0.30%)时,应在出钢前8~15min加入;冶炼中钒钢(V=0.30%~0.50%)时,应在出钢前20min加入;冶炼高钒钢(V=0.50%~l.00%)时,应在出钢前30min加入;炼制更高的钒钢(V>1%)时,钒铁可在出钢前40min加入并在出钢前进行补调。单渣法冶炼所用的钒铁也可于熔化末期分批加入。钒铁的收得率一般按95%~98%考虑。   (10)硅铁。硅和氧的亲和力较大。硅铁除镜面加入的外,一般均在脱氧良好的情况下加入。对于少量调入的硅铁应在出钢前10min加入,收得率按100%计算。冶炼硅钢时,硅铁应在出钢前l0~20min加入,与此同时还要补加适量的石灰,这时硅的收得率约为95%~98%。252    (11)钛铁。钛易氧化,但钛铁的价格也比较贵,所以它主要用于钢的合金化,并在钢液脱氧良好的情况下,在出钢前5~15min加入。钛铁的密度较小,加入后要用铁耙子压入钢液中,以增加钢液对钛的收得率。当大量加入钛铁时,如熔渣稀,温度高或钢中硅也高,应先扒出一部分熔渣后再加入,这样既可提高钛的收得率,又可防止硅超出规格。当然也可不扒渣,但钛铁加入后钢液增硅的现象不容忽视,这是因为钛铁中含有较高的铝和硅,而A1、Ti还会与渣中的(SiO2)发生反应使硅还原。炉中加入的钛铁的收得率与钢液的脱氧情况及钢中的钛含量有关。如果脱氧良好,即渣中(FeO)<0.5%,当钢中的钛含量小于或等于0.15%时,收得率约为30%~50%;、当钢中的钛含量为0.20%~0.80%时,收得率约为50%~65%;当钢中的钛含量大于0.80%时,收得率为70%~90%。   (12)铝锭。铝的合金化多用铝锭。一般在脱氧良好的情况下在出钢前8~15min扒出适量的还原渣并补造新渣后加入。为了提高铝锭的收得率,加入后应用铁耙子不断地拍打,使铝锭下沉并与钢液充分接触。炉中加入的铝锭的收得率与钢液的脱氧情况及钢中的铝含量有关。如脱氧良好,即渣中的(FeO)<0.50%:当铝含量为l%时,收得率为70~80%;当铝含量为2%时,收得率为80~85%;当铝含量为3%时,收得率为85~90%;当铝含量大于5%时,收得率为90~95%。铝锭加入前,要注意控制钢液的温度,既要为铝的脱氧产物Al2O3的上浮创造条件,进而有利于防止铝钢产生点状偏析和发纹及石板状断口等缺陷,同时也要避免出现无法浇注的高温钢。   (13)硼铁。硼与氧和氮的亲和力很强,硼铁加入前,钢液必须脱氧、脱氮良好,并在加前还要插铝lkg/t钢和加钛0.05%(不计烧损),以固定钢液中的氧和氮。硼铁既可在炉中加入,也可在包中使用。在炉中加入时,硼铁要用铝皮包住并插入钢液中,加入后3~5min内出钢。包中使用时,应先挡渣出钢,加完后方可渣钢混出。为了减少硼的损失,有的在出钢前加硅钙0.5~lkg/t钢。硼铁的收得率为30%~50%,如果采用喂丝机向钢液中喂硼,收得率可达90%。   (14)氮。氮易于扩散逸出,不能在氧化期加入。在返吹法冶炼中,搭用含氮返回料时氮的收得率也较低,一般为30%左右。当向钢液中吹入氮气时,虽然也能增加氮含量,但收得率较低且不稳定。在电炉炼钢上,作为合金化元素使用的氮,通常以氮锰合金或氮铬合金的形式在还原期加入,影响收得率的因素主要有合金中的氮含量、钢液的温度及钢中的化学成分等。一般是合金中的氮含量低(如l%左右)时,收得率可达100%;氮含量较高(如6%~7%)时,收得率较低。钢液的温度过高时,氮合金中的部分氮易挥发;而钢液的温度过低时,氮的溶解度下降,两者均影响收得率。当PN2=0.1MPa时,钢中的Mn、Cr、Mo元素在钢中现有的浓度下不会生成独立相的氮化物,但能显著地提高氮在钢液中的溶解度,而使收得率大为提高。因此,为了提高氮的收得率,在氮合金加入前,在钢种规格允许的范围内,尽量让钢液中先有足够的Mn、Cr或Mo。氧是钢液的强表面活性物质,当钢中的氧含量高时,也影响氮的溶解速率,所以氮合金尽量在脱氧良好的情况下加入。此外,氮的收得率还与冶炼方法有关,通常是不氧化法冶炼的收得率比氧化法或返吹法的高且又稳定。   (15)硫和磷。冶炼高硫钢,硫是以硫磺或片状硫化亚铁的形式加入。硫磺在全扒渣后加入,收得率为50%~70%;如用于包中喷粉,收得率更高;片状硫化亚铁在出钢前加入,收得率为l00%。冶炼磷钢,磷是以磷铁的形式在还原初期或还原末期加入,收得率为100%。为了保证硫、磷的回收,还原期应采用中性渣系冶炼。252    (16)稀土金属。稀土金属应在终脱氧后加入炉中效果较好,而且在炉内停留的时间越短,收得率越高,一般约为20%~40%,当然,包中加入也能获得较为满意的结果。   (17)稀土氧化物。稀土氧化物一般是与硝酸钠或硼钙或硅钙混合后加入包中,如钢中允许硼存在时才使用硼钙,收得率为30%~40%。稀土氧化物吸收氢的能力较强,用前切勿在空气中放置过久,以免将气体带入钢中。一些常用合金材料的加入时间和收得率见表12—6。                 表12—6常用合金材料的加入时间和收得率252       2.炉内钢液成分的控制与调整   化学成分对钢的质量和性能均有很大的影响。大量的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表明,一些钢种的化学成分除应符合技术条件的规定外,还要控制在某一更加严格的范围内,才能满足于对该钢种质量和性能的更高要求。对于没有特殊要求的钢种,成分一般按中下限控制,这样既可保证钢的质量和性能的要求,又能节约合金材料。   实际上,钢液化学成分的控制贯穿于一炉钢冶炼的始终:炉料入炉前,炼钢工首先核对料单,检查炉料的装入量,配碳量以及装入的合金材料的数量与成分是否合适,发现贻误应立即纠正。全熔分析结果报出后,要对照钢种的规格成分核对各元素的分析成分,对于残余元素的含量超过或接近最高许可值的结果,要反复核实验证,然后决定是否调整冶炼方案,252 绝不允许因残余元素含量不清、不准而轻易地终止一炉钢的冶炼。经验告诉我们,杂铁比越高,残余元素成分波动越大,越要谨慎小心。   氧化末期的钢液成分控制终脱碳是关键。在操作正常的情况下,应该是钢中的不足之碳从铁合金、电极或还原渣中吸收而得到弥补,无需增碳即可满足钢种规格要求。出钢前,如果碳含量低于控制规格,还可用低S、P的增碳生铁进行增碳,但增碳量最好不大于0.05%,以免带入过多的杂质而影响钢的质量。除此之外,还需考虑生铁带入的S、P值加上钢中的也不许超过钢种规格的含量。对于焦油打结的新炉衬或电石渣出钢及用焦油砖砌制的新包,出钢过程钢液容易进碳,且低碳钢较比高碳钢进的更容易。   钢中的磷由于补加合金所带入的和残留炉中氧化渣中的磷还原,在还原后期略有增加,但只要全扒渣时的磷含量符合规定的扒渣条件,一般不会超过钢种规格的许可值。钢中的硫在碱性渣操作正常的情况下,一般均能很顺利地降到所要求的范围内。此外,在出钢过程还能脱除许多。但在出钢前如果发现脱硫不好,应立即采取妥善的措施进行处理,切不可草率地决定超硫出钢。钢中的硅一般是通过间接脱氧所加入的硅粉获取,余者不足部分在出钢前可利用硅块补调。当然也可全部用硅块调入,这对扩大沉淀脱氧的快速炼钢来说,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钢中的锰,一般是在脱氧过程中,从加入的锰合金上获取,控制时要考虑钢中的残余锰量。对于高锰钢或高硅钢,在出钢前调整补加锰或硅时,一般均调到偏中上限。这是由于钢中的锰或硅含量很高,在出钢过程中氧化损失较多。对于高硅高锰钢,因硅对氧的亲和力强于锰,所以硅调到中上限,而锰调到中限即可。出钢前大量的加铝或加钛易使钢中的硅含量增加,因此对于这类钢种,在还原操作过程中,应控制钢中的硅及渣中Si02的含量。钢中的铬除返吹法或不氧化法的冶炼由专用料带入一部分外,其余的均从加入的铬铁中获取。对于镍、铝元素含量应见到两个分析结果相差不大,且与料单配入相符才能进行调整。如与料单配入的不一致应查清原因或经多次分析确认无误再调整。对于高熔点不易氧化元素的成分一般一次调入中下限或中限。对于易还原的合金元素一般调到下限或接近下限,不足的含量在出钢前补加。对于冶炼温度偏低、搅拌又不好或加入的时间较短就取样的铬钢等,成分分析往往偏高,而钢液中实际含量却没有那么高。合金化时,如加入的合金呈粉末状态的较多,成分分析又容易偏低,而钢液中的实际含量也确实较低,这时成分的调整应偏高一些。对于冶炼温度偏低,搅拌又不好且含有较高的高熔点元素的钢液,高熔点元素的成分分析有时偏低而实际含量可能不低,这时成分的调整应要谨慎小心。对于连续冶炼多炉的密度大、高熔点的高合金钢,第一炉的密度大、高熔点的合金元素应往中上限控制,其余各炉一般调入中下限即可。  除此之外,钢液成分的控制与调整还要了解上一炉钢的成分、残钢与残渣对这炉钢成分及钢液重量的影响。对于刷炉洗包的钢种,由于炉内或包中留有前炉冶炼的残钢残渣,其中合金元素的含量又很高,势必有部分要被回收,这时成分的控制与调整应以进入下限即可。上一炉的钢液有时翻不净就从事下一炉钢的冶炼,如果炉中剩余的残钢较多,势必影响下炉钢的钢液重量,在炉中调整成分时,如不考虑极易引起化学成分的脱格。多年的生产经验还得出,当计算成分与分析成分不一致时,应查清原因后再调整,否则也会造成化学成分的波动。对于采用留钢留渣的操作,钢液成分的控制与调整主要是在包中进行。  总之,钢液成分的控制与调整,必须全面分析、通盘考虑,一个好的电炉炼钢工应该通过长期的生产实践,积累丰富的经验,才能掌握这方面的技术。3.钢液成分的计算(1)钢液重量的校核252 在实际生产中,受计量不准或炉料质量波动较大或操作不当等因素的影响,极易出现钢液的实际重量与计划重量不符,而给化学成分的控制及钢的浇注造成困难。因此,校核钢液的实际重量在生产中偶尔也能遇到。因Ni、Mo元素在一般合金钢中的收得率比较稳定,所以可借调镍调钼的办法来校核钢液的重量,校核公式如下:式中P——钢液的实际重量,kg;   P0——原计划的钢液重量,kg;   △b——炉中分析的增镍或增钼量,%;   △b0——按P0计算的增镍或增钼量,%。   例1原计划钢液的重量为20t,加钼前钼的含量为0.16%,加钼后计算钼的含量为0.25%,实际分析为0.26%。求钢液的实际重量?    由例l可以看出,钢中钼的含量仅差0.01%,钢液的实际重量就与原计划直量相差2t,而化学分析往往容易出现±(0.0l%~0.03%)的偏差,这样就很难准确地校核判断钢液的实际重量。因此,上 式只适用于理论上的计算,而在实际冶炼过程中,钢液重量的校核一般均采用下式计算: 式中P——钢液的实际重量,kg;G——镍或钼铁的补加量,kg;C——镍或钼铁的成分,%;△b——炉中分析的增镍或增钼量,%。    例2往炉中加入钼铁15kg,钢液中的钼含量由0.20%增到0.25%,已知钼铁中钼的成分为60%,求炉中钢液的实际重量?   解:      例3冶炼20CrNiA钢,因电子秤临时出故障,装入的钢铁料没经称量,由装料工估算装料。求炉中钢液重量?   解:往炉中加入镍板100kg,钢液中的镍含量由0.90%增到1.20%,已知镍板的成分为99%,则:   252    对于不含镍或钼的钢液,重量的校核主要凭借经验。由于锰受冶炼温度及钢中的氧、硫含量的影响较大,因此利用锰元素来校核钢液的重量,只能在还原末期进行,而在氧化过程中或还原初期的准确性较差。   (2)单一合金元素的加入计算   计算公式为:                                 P=KQ   式中P——钢液重量,kg;   Q——装料量,kg;   K——炉料的综合收得率,%。                             式中G——铁合金加入量,kg;   a——合金元素控制规格成分,%;   b——炉中元素的分析成分,%;   c——铁合金中的元素成分,%;   f——合金元素的收得率,%。   当钢中元素的规格含量不高时,合金用量对钢液总重量的影响可忽略不计,即上式中分母的G略去,合金元素加入的计算公式可简化为:                                     上式适用于碳素钢或低合金钢合金元素的加入计算,即指单元合金元素含量小于3%或加上其他合金元素含量的总和小于3.5%的钢种。而钢中元素的含量越高,计算误差越偏大,但也不能脱出规格。   例4冶炼38CrMoAlA钢。已知装料量为20t,炉料烧损为4%,炉中分析铝含量为0.05%,铝的控制规格成分为0.95%,铝锭中铝的成分为98%,铝的收得率为75%。求铝锭加入量?   解:   第八节出 钢    一、电炉的出钢条件   出钢是炉前冶炼的最后一项操作,但必须具备出钢条件才能出钢,否则将会影响钢的质量和产量。传统电炉的出钢不包括留钢留渣操作,出钢条件如下:   (1)化学成分全部进入控制规格。出钢前,钢液的化学成分凡属炉前调整的必须全部进入规格,没进入控制规格或没有满足合同要求的不准出钢。   (2)出钢温度合乎要求。合适的出钢温度不仅是保证钢液质量的关键,而且也是保证浇注操作顺利进行的首要条件之一。因此,钢液的出钢温度必须满足所炼钢种的工艺要求,既要避免出温度过高的高温钢液,也不许出不能浇注或勉强维持浇注的低温钢。252    (3)钢液脱氧必须良好。为了降低钢中央杂物,尽量提高钢的纯洁度,防止帽口上涨、气泡和发纹等缺陷的产生,电炉钢脱氧不良的钢液不能用来浇注。因此,对于没有炉外脱氧手段的钢液,要求炉中必须脱氧良好,否则不能出钢。   (4)熔渣的流动性和碱度要合适。出钢前,熔渣的流动性要好,碱度也要合适。因粘稠的熔渣在出钢时会造成先出钢后出渣,或只出钢液不出渣或熔渣出得很少,易使钢液温度急剧下降,影响正常的镇静与注温注速的控制。此外,粘稠的熔渣在包中极易卡住塞杆而给浇注工作带来困难,而且混在钢中的粘渣不易上浮而影响钢的内在质量;过稀的熔渣也会使钢液降温快,并极易侵蚀包壁和塞杆,轻者降低钢包的使用寿命,重者蚀断塞杆影响浇钢操作的顺利进行。合适的碱度有利于降低钢中的氧含量,也能较好地去除钢中的硫。此外,碱度的高低还能改变渣中Si02的活度,这一点对于高硅钢和高铝钢的冶炼极为重要。因此,出钢前应针对具体情况,使熔渣要有合适的碱度是十分必要的。   (5)渣量和渣色要正常。出钢前,炉中的渣量和渣色要正常。如果炉中渣量少或翻入包中的渣量不够,易造成钢液裸露,不仅吸气严重,而且也极易降温或出现粘包底现象,更有甚者,因粘包底过多会使浇注量不足。渣量过大既会增加造渣材料的消耗,又影响钢水量的准确判断。   出钢时,一般要求白渣或花白渣,最忌讳电石渣或黄渣。因电石渣润湿较好,渣钢不易分离,影响非金属夹杂物的上浮与去除。而黄渣表明(FeO)或(MnO)含量较高。除此之外,提前备好钢包和浇注系统,保证设备运转正常,并使出钢口畅通、出钢槽平整、出钢坑清洁干燥,炉盖和出钢槽吹扫干净等,也是出钢前必须要做好的准备工作。   为使出钢操作有章可循,某厂根据多年积累的经验,总结出“五不出钢”的规定很值得借鉴,具体内容如下:   (1)出钢分析两个样的化学成分相差太大,没有查清原因及未经处理不准出钢;   (2)计算成分和分析成分不一致时,没查出原因不准出钢;   (3)化学成分的调整按计算或分析未进入厂控、内控规格或没有满足合同要求也不准出钢;   (4)渣子和温度未达到要求不准出钢;   (5)不经值班和监督人员的批准不准出钢。   二.电炉的出钢方式   传统电炉的出钢方式有三种:   (1)深坑、大口喷吐、渣钢混冲。这种出钢方式的优点是钢液能得到熔渣较好的保护,既减少了钢液的降温,又可控制钢液的二次氧化与吸气。此外,钢中悬浮的非金属夹杂物也能得到熔渣充分的洗涤,利于上浮与去除,大口喷吐还可进一步脱氧与脱硫。因此,该种出钢方式比较常见。   (2)先出钢液后出渣,又称挡渣出钢。这种出钢方式的优点主要是能提高某些包中合金化元素的收得率和稳定钢液的化学成分,缺点是钢液降温快,包中脱氧、脱硫能力差。   (3)是上述两种出钢方式的结合。一般先渣钢混中,大口喷吐一阵,然后再挡渣出钢,最后大量出渣;也可先挡渣出钢,然后渣钢混中,大口喷吐,炼钢工可根据需要随意选择。   三、电炉的出钢操作   传统电炉的出钢由于炉体倾动角度较大,因此出钢前首先要适当升高电极,特别是靠近出钢口处的电极尤要注意,电极过高渣液降温快不易流出,如采用吊车吊包出钢,影响吊车的运转;电极过低易使钢液增碳。然后切断电源,严禁带电出钢,以防短路。出钢口要掏大,为保证钢液的纯洁,堵塞物不准推进炉内。出钢时还要尽量缩短时间,以减少钢液的二次氧化与吸气。另外,也严防细流、散流、呛流出钢。因细流、散流出钢不仅能使钢液降温快,出钢动力学条件也不好,进而影响包中的脱氧、脱硫及非金属夹杂物的上浮与去除;呛流出钢容量造成渣钢横溢飞溅,从而增加了出钢后的清理量。除此之外,出钢过程中还要避免撞坏出钢槽或钢包、严防钢流冲击塞棒或包壁。252    根据冶炼工艺要求,有的钢种需在出钢过程中进行终脱氧或调整化学成分,如加入铝块、硅钙块或加入硼铁、稀土元素及其他合金等,这时要选择合适的时机和出钢方式。在出钢过程中,值班人员和炼钢工及浇注工应注意观察出钢温度,综合其他情况确定镇静时间。出完钢后,应往塞杆周围的渣面上加些碳化稻壳或草灰,也可加些炭粉(但不够经济),然后打砸这部分渣盖,使其蓬松,预防钢液在镇静过程中,渣子将塞杆卡住而影响启闭或造成弯曲。对于高温钢液或碱度低的稀渣,应往塞杆周围加些石灰等物,以降低这部分渣温或使其变稠。   四、出钢温度的经验判断   目前,钢包的连续测温既简便又准确,已为钢的浇注提供了重要的温度参数。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没有完全放弃出钢温度的经验判断,也就是说出钢温度的经验判断仍然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目测钢液的出钢温度。通常,出钢温度可在出钢过程并在有熔渣遮盖时,观察距出钢槽端部外1O0—200mm处的钢流颜色进行判断:   钢液呈暗红色,约在15500C以下;   钢液呈亮红色,约为16000C;   钢液呈青白色,约为16200C;   钢液呈青白色,出钢槽上部见白烟,约为l6300C;   钢液呈白色,出钢槽上部冒浓浓白烟,约为16500C;   钢液自炽耀眼,出钢槽上部白烟滚滚均在16700C以上。锰含量较高的钢种,在出钢过程中,因锰元素的大量氧化所产生的烟雾,影响视线,如不仔细分辨难以判断真实的颜色。高合金钢中由于含有较高的Cr、Ni、W、Mo等元素,在出钢过程中,也极易使人们产生错觉。此外,就是出钢温度的目测还受衬托熔渣温度的影响,一般规律为:衬托的熔渣温度越高,目测钢液的温度越显得偏低,如后升温的出钢温度;而衬托的熔渣温度越低,目测钢液的温度就越显得偏高,如出钢前的换渣或停电急剧降温等的出钢温度。对于装入量较多的大炉子,由于人口搅拌不好,在出钢过程中,钢液的颜色可能变换几次。这时应对前后不同的温度进行折算,不要用一时或一阵的钢液温度来代表全炉的出钢温度。   (2)利用包中熔渣的变化大概估计钢液的出钢温度。在出钢过程中,当钢液翻出一定量后,包中熔渣突然由稠变稀,说明出钢温度较高。如熔渣大有蚀断塞棒的趋势,说明出钢温度更高。当钢液出完后,包中熔渣稀稠的变化不大,说明出钢温度一般。(3)利用包壁与渣钢间的熔融圈来判断钢液的出钢温度。还原渣对包壁的耐火材料有侵蚀,温度越高,这种侵蚀越严重,而包壁与渣盖间的熔融圈反映了这种侵蚀的程度。因此,熔融圈的状态也就能粗略表示出钢温度的高低:如包壁与渣盖间没有熔融圈,出钢温度一般均小于l600℃;如包壁与渣盖间仅是冒泡,出钢温度约为1610℃;如包壁与渣盖间出现熔融圈,出钢温度约有l620℃以上,熔融圈越宽,出钢温度越高;如熔融圈翻滚沸腾,出钢温度约在1650℃以上。当然,这种熔融圈与包衬的材质及熔渣的碱度有关,上述的结论主要适用于粘土砖的包壁和中等碱度的熔渣。  复习思考题 1.电炉有哪些冶炼方法?2.电炉配料的基本要求是什么?3.电炉装料有哪些要求?4.炉料的熔化过程是怎样的?影响炉料熔化的因素有哪些?5.熔化期应怎样操作?6.氧化期的任务是什么?氧化期脱碳有哪几种操作方法?7.还原期精炼的任务是什么?8.还原期脱氧操作的方法有哪几种?脱硫操作的强化措施有哪些?252 9.还原期钢液温度如何调整?10.电炉出钢的条件是什么?有哪些出钢方法?如何操作出钢?11.往炉中加入钼铁18kg,钢液中的钼含量由0.22%增到0.28%,已知钼铁中钼的成分为60%,求炉中钢液的实际重量?12.冶炼38CrMoAlA钢。已知装料量为25t,炉料烧损为4%,炉中分析铝含量为0.05%,铝的控制规格成分为0.90%,铝锭中铝的成分为98%,铝的收得率为70%。求铝锭加入量? 252 第十三章炼钢技术的发展【本章学习要点】本章学习炼钢工艺方面和电炉炼钢方面的一些发展趋势。一、炼钢工艺方面1.铁水预处理铁水预处理主要是指铁水在进入炼钢炉冶炼之前,为适应对钢质量的更高要求,对铁水中的锰、磷、硫、氮进行处理,其中最常见的是铁水预脱硫。使脱硫剂中的有效成分与铁水中的硫作用,生成稳定的化合物而进入渣相,达到使铁水去硫的目的。常用脱硫剂主要有钙、镁、稀土金属以及苏打、镁焦、生石灰、活性石灰等。为提高脱硫效率,可用搅拌法进行有效的脱硫。(在第九章已作介绍)图13—1为铁水预脱硫方法示意图。图13—1铁水预脱硫方法示意图(a)铁流搅拌法;(b)喷气体搅拌法;(c)摇包脱硫法;(d)混铁车脱硫法;(e)机械搅拌法;(f)机械搅拌卷入法;(g)喷吹气体循环搅拌法;(h)搅拌式连续脱硫法2.转炉零能(或负能)炼钢顾名思义,转炉负能炼钢就是转炉(在冶炼工序)既炼出了钢,又没有额外消耗能量,反而输出或提供富余能量的一项工艺技术。衡量这项技术的标准是转炉炼钢的工序能耗。炼钢工序能耗包括消耗和回收能量两个方面。消耗有物料、电、水、气等,累计按热值折算为吨钢消耗掉的标准煤。回收有转炉煤气和蒸汽,也累计按热值折算为吨钢回收的标准煤。所以,在炼钢过程中,若出现回收的能量超过消耗掉的能量时,就是负能炼钢。转炉炼钢在吹炼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烟气(以煤气为主)。这种烟气温度高达1260℃252 左右,含CO约60%,具有很高的显热和潜热,热量总和超过104.6×104kJ/t钢。因此,回收这部分能量是转炉炼钢节能潜力最大的环节。不少技术先进的转炉,吨钢可以回收煤气lOOm3以上,可大部分抵消或超额抵消转炉炼钢耗能,实现零能或负能炼钢。早期在转炉烟罩上装设锅炉,使煤气中的C0强制燃烧,转而生产蒸气并回收利用,叫燃烧法。后来研究未燃法获得成功,至今日本吨钢回收煤气大都在100多立方米,而生产lt转炉钢约需71×104kJ热量,1981年全日本平均吨钢回收煤气量已达85m3,转炉煤气发热值按8820kJ/m3计算,则有75×104kJ。这样,回收煤气一项就已抵消生产lt转炉钢所消耗掉的热量,还有富余。所以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就已实现转炉零能或负能炼钢了。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宝钢也实现了转炉的负能炼钢,l994年武钢二炼钢厂转炉也实现了负能炼钢。我国转炉炼钢工序能耗还较高,目前在30kg标准煤/吨钢上下波动。这说明我国转炉容量偏小、装备水平较低、余热利用不够;另外炼钢原材料质量差、铁水大多无预处理,含硫高致使炼钢时加入石灰量大、渣量大,耗热及带走的热量和金属较多。同时也说明,离零能炼钢或负能炼钢不远了。3.多段炼钢少渣吹炼解决炼钢时炉内脱磷难的问题,将铁水预处理与转炉复合吹炼相结合,开发了多段炼钢少渣吹炼新工艺。所谓多段炼钢少渣吹炼,就是将炼钢过程分为3个独立的氧化阶段,分设于炼铁和浇注之间。第l阶段是铁水脱硅;第2阶段是铁水脱磷(同时脱硫);第3阶段是在转炉少渣吹炼时进行脱碳和提高温度。图l3—2为多段炼钢工艺流程示意图。由于渣量少(约相当于原工艺渣量的l/10)、氧的利用率高、碳的氧化速度快、铁的氧化率低、合金元素收得率高,同时由于基本上不加渣料,所以,钢中[H]含量低,可经济地生产低氢钢,终点碳容易控制,命中率高。总之,采用分段精炼少渣吹炼,可降低生产成本和改善操作。可以预计,此法很有发展前途。图13—2多段炼钢工艺流程示意图4.转炉溅渣护炉技术252 转炉溅渣护炉技术是美国LTV公司l991年开发的一项新技术,是在转炉出钢后留下部分终渣,将渣黏度和氧化镁含量调整到适当范围,用氧枪喷吹氮气,使炉渣溅到炉壁内衬上,达到补炉目的。该方法具有炉龄长、生产率高、节省耐火材料、操作简便等优点。LTV公司某厂的转炉炉龄,由溅渣护炉前的8000次提高到之后l994年的15658次。补炉材料消耗由1.2kg/t降低到0.37kg/t,炉子作业率由78%提高到97%,年停产检修时间仅有11天。这3项指标目前皆为世界纪录。转炉溅渣护炉采用氮气作为喷吹动力。高速氮气射流冲击炉渣,可使炉壁形成渣层,如图13—3所示。图13—3  LTV公司某厂转炉溅渣示意图溅渣护炉的炉渣应有合适的黏度,炉渣过稀或过稠都不利于挂渣。渣中的固相物质在溅渣层中起着“骨架”的作用,并且具有较高的耐火度,其组成为Mg0、Ca0与FeO形成的固溶体,也有由添加物形成的或渣中析出的Mg0、3Ca0·Si02、2Ca0·Si02等高熔点物质;渣中液相起着黏结剂的作用。炉渣被溅到炉衬表面并被氮气冷却而凝固,形成挂渣层。炉渣的快速凝结增加了挂渣层的致密性。目前我国钢厂普遍开展了溅渣护炉并起得了良好效果。(第十一已讲到)5.直接炼钢直接炼钢是指在1350~1500℃或更高温度条件下,利用煤粉及氧气对铁精矿粉进行高温熔融还原,直接获得铁水,然后连续精炼成钢的新工艺。目前仍处于试验和开发阶段。直接炼钢的优点是:直接应用铁精矿粉,省去了不必要的原料处理环节,不需造块(烧结、球团)及炼焦,因而生产成本低,环境污染小;反应器内的气氛容易控制,生产操作方便,生产规模可大可小,铁水量和煤气发生量可根据要求经济地调节。存在主要问题是:反应速度难于精确控制;还原过程机理和还原动力学、高温区耐火材料侵蚀、反应器内煤气合理利用等问题尚待研究解决。6.连续炼钢目前国内外所有的炼钢方法,都未摆脱一炉一炉间断的生产方法。为改变炼钢生产的间断性,世界各国进行了大量试验,研究了多种能使炼钢过程连续进行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该方法主要有3类:槽式法、喷雾法和泡沫法。(1)槽式法 槽式法是将铁水从长槽形熔池的一端流入,从另一端流出,供氧与渣料输入沿熔池长度方向均匀分配,因而沿熔池长度方向上出现成分浓度和温度的梯度,铁水在向前流动的过程中形成粗钢。(2)喷雾法 喷雾法是将冶炼过程沿高度方向上展开的一种方法,铁水从上面落下,受氧气射流不断冲击,将铁水冲散成细小液滴(或雾化),粉状渣料在铁水进口附近加入,当铁水落入氧气射流而被击散时,瞬间形成气—铁液—渣相三相高度接触表面,为杂质去除创造了最佳动力学条件,精炼效率高。252 (3)泡沫法泡沫法是铁水由反应器底部流入反应器,氧气和渣料从反应器上部用喷枪吹入,在反应器内形成气—铁液—渣相三相组成的泡沫,因此接触面大,反应速度快。经反应的泡沫从反应器流入分离器后,因密度不同而使渣、钢分离,渣从渣口溢出,钢液入储钢器经脱氧、合金化而成钢。连续炼钢的优点是:生产能力较大,工艺过程稳定;设备不间断使用,管理及操作简化;热损失较小,煤气回收充分,耐火材料消耗低;原材料和产品的运送、除尘等辅助工序的设备都可以相应简化,使厂房和附属设备结构简化,占地面积较少;建厂快,造价低,能耗低,生产成本低,劳动生产率高;有利于整个钢铁工业生产流程的连续化。二、电炉炼钢方面1.短流程工艺短流程工艺是相对于传统的长流程(学术上称为传统流程)而言的。传统的长流程是指高炉—转炉—连铸(或模铸)流程,见图13—4。图18—4高炉-转炉流程电炉短流程以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的电炉—薄板坯连铸流程为代表。自该流程投产以来,引起了世界钢铁界的重视。紧凑式电炉短流程是电炉短流程的典型代表,见图13—5所示。252 与传统流程相比,电炉短流程具有以下特点:1)投资比高炉—转炉流程减少l/2以上。如美国、日本等国的薄板坯电炉短流程,实际费用约为传统流程的l/4。2)生产成本低,劳动生产率高。钢铁联合企业从铁—焦—烧开始到热轧板卷为止,吨钢能耗一般为23kJ/t,而以废钢为原料的电炉钢厂短流程工艺生产的产品能耗接近10kJ/t,能耗降低60%左右。3)在世界每年废钢产量为3亿多吨的情况下,电炉短流程的发展对于促进环保,消化废钢,净化冶金工厂的环境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因此,发达国家把发展紧凑式电炉短流程作为重点。近些年,我国电炉流程的发展虽然受到重视,但发展电炉短流程应慎重一些,可以适当发展,不可盲目。因为在当前条件下,我国不具备电能和废钢方面的优势,即不具备成本优势。在江阴兴澄钢铁有限公司,已建成我国第一条四位一体的特殊钢短流程生产线,工艺流程为:100t直流电弧炉冶炼—LF、VD精炼—R=12m大方坯连铸—热送全连轧,全套全新设备从德国引进,能够开发生产合金结构钢、弹簧钢、齿轮钢、易切削钢、轴承钢、高压锅炉管坯钢等品种,将成为全国优质钢、特殊钢装备水平领先、能力超百万吨的企业。图13—5紧凑式电炉短流程2.电炉容量大型化由于大容量的炉子热效率高,可使每吨钢的电耗减少,同时,也使吨钢的平均设备投资也大大降低,钢的成本下降,劳动生产率提高。如一个容量为320t的炉子与一个l.5t的小炉子相比,生产率相差l00倍以上。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要求大量优质钢水时,只有采用大容量电弧炉才能满足要求。所以世界上许多国家采用大容量电弧炉。目前l80t以上的电弧炉有30座以上,其中最大的为400t。我国宝钢的电弧炉容量最大,为150t。3.超高功率电弧炉252 超高功率电弧炉是指单位时间输入到电炉中的能量比普通电弧炉大2~3倍。其主要优点是:大大缩短了熔化时间,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改善了热效率,进一步降低了电耗;使用大电流短电弧,热量集中,电弧稳定,对电网的影响小等。配套设备和相关技术有:采用大容量变压器,可在有载情况下变换电压;在炉体上大面积使用水冷炉壁和水冷炉盖;采用油一氧喷枪助熔死角冷区;使用计算机控制等。4.电弧炉偏心炉底出钢1979年德国首先将传统的50t超高功率电弧炉改为中心炉底出钢,后又将其改为更完善的偏心炉底出钢。偏心炉底出钢的最大特点是将出钢口移到炉壳外边,便于维修与检修。偏心炉底出钢与超高功率相匹配,近年来在发达国家发展及推广很快,特别是对于无渣操作的大型电弧炉,其优越性尤其明显,主要为:(1)熔池中可以保留98%以上的熔渣;(2)耐火材料消耗可降低25%左右;(3)出钢时钢水温度一般只下降25℃左右;(4)出钢时间短,60t电弧炉的出钢时间仅80s左右;(5)每吨钢电耗可下降20kW·h左右;(6)每吨钢电极消耗可降低0.5kg左右;(7)出钢口耐火材料内衬寿命可达250次左右。偏心炉底出钢的一个最大缺点是要求电弧炉为高架式结构。我国电弧炉结构多为地坑式,高架式较少,再加上炉容量较小、车间设备老化,改造困难,发展和推广偏心炉底出钢还将有一个长期的过程。图l3—6为偏心炉底出钢示意图。图13—6偏心炉底出钢示意图5.直流电弧炉1982年,世界上第一台用于实际生产的直流电弧炉在德国制造,其中心石墨电极作为阴极接入电路,底电极是阳极,由两块水平金属组成,金属板上装有导气冷却片,许多触针附在金属板上,触针之间筑入镁砂填充。电流经炉底水平金属板导入触针,然后通入熔池。直流电弧炉的操作与交流电弧炉差别不大,只是为保证炉料与底电极之间保持良好接触,出钢时要保留一部分钢水。若要更换钢种,必须将炉内钢水出净。252 对于直流电弧炉来说,偏心炉底出钢、水冷炉壁、水冷炉盖、氧-燃烧嘴、废钢预热等新技术,均比较合适,且效果较好。直流电弧炉主要优点是:电极消耗较低,只有三相交流电弧炉的一半左右;生产成本较低。但因其仍处于不断完善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底电极与炉料接触不良;钢棒式底电极产生氧化和产生沸腾;钢销式(针状)底电极维修困难;石墨—镁砖易增碳;炉内温度不均匀;底电极散热不良等。其缺点是电价较高时,地方成本较高。图13—7为直流电弧炉示意图。我国超大型直流电弧炉炼钢生产线于l996年9月在上海浦东钢铁(集团)公司建成并投产。该生产线由两座l00t超高功率电弧炉、两台LF在线钢包精炼炉、一台双工位真空冶炼炉和一台300mm×2000mm大板坯连铸机组成。并与该公司4200mm×3300mm双机架宽厚钢板生产线相匹配,组成一条国内外一流水平的电弧炉生产宽厚板短流程生产线,年生产能力80×104t。复习思考题1.在炼钢方面有哪些新技术及新的发展趋势?2.电炉炼钢方面有哪些新的发展?主要参考文献1、傅燕乐主编.高炉操作.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6.2、刘根来主编.炼钢原理与工艺.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4.3、王明海主编.钢铁冶金概论.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1.4、邱绍歧、祝桂华编.电炉炼钢原理与工艺.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1.5、武钢《炼钢》教材编写委员会编.炼钢.武汉:武钢教培中心发行,2000.6、李云祖主编.武钢生产概论.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25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