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782258
大小:5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5-09
《论宋代中秋词中的嫦娥与桂花意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论宋代中秋词中的嫦娥与桂花意象论宋代中秋词中的嫦娥与桂花意象 与元宵词、端午.L.词、清明词大量的民俗描写和生活场景再现不同的是,中秋词是宋代节序词中最具文人特征的一个。因为中秋节是以赏月为中心的节俗,月意象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很早便具有了深刻的内涵,使得跟月有关的文学作品披上了浓厚的士大夫色彩。而以月为重要意象的中秋词便往往被当做主观抒情的载体,更接近一种私人化的写作。在中秋词中,嫦娥和桂花也是两个十分常见的意象,它们与月意象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虽然嫦娥常常作为月亮的代称而出现,如料嫦娥此夜,殷勤遍照,知
2、人在、千山里(叶梦得《水龙吟•舵楼横笛孤吹》)、娥不怕离人怨,有甚心情独自圆(石孝友《鹧鸪天•旅中中秋》)、西湖旧时花草,会遣霜娥重识(李曾伯《喜迁莺•轻云暮卷》),但更多的时候,嫦娥还是作为一个神话传说中的原型出现在宋代中秋词中的。 嫦娥,在诗词中又称娥、素娥、霜娥、婵娟,《搜神记》载有:羿请无死之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之以奔月。①传说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因后羿射日而同被罚下凡间。这位天生丽质难自弃的仙女,思念天宫,不愿与丈夫共患难,遂偷服灵药,私自飞升了,酿成独守月宫而夜夜悔恨的
3、悲剧。因为这个神话,后人遂将月与嫦娥合而为一。又因相传嫦娥奔月后化为蟾蜍,而称月为圆蟾、玉蟾。我国古典诗词中的月意象,大多可从嫦娥奔月这个古老的神话中,找到原型性的象征意义。 原型批评理论大师弗莱说:原型是一些联想群。在既定的语境之中,它们常常有大量特别的已知联想物,这些联想物都是可交际传播的,因而特定文化中的大多数人都很熟悉它们。②从以上对原型概念的阐释中,我们可以这么理解:由于嫦娥具有了原型意义,即约定性的象征意义,那么它就能使人产生约定性的语义联想。这种联想因嫦娥孤守冷寂的月宫而得,因而是闺怨和思乡(
4、闺怨是从女子的角度出发,思乡则是对在外的游子而言)。 荣格更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揭示原型的意义,他认为:伟大的艺术之所以感人就在于能藉激活的古老原型而发出一千个人的声音,而艺术的社会功能也就是从无意识的深渊中把浸透着远古人类深沉情感的原型重新发掘出来。这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人有了某种情感体验,需要通过一个人们熟悉的意象,来作为这种特殊情感体验的具象,以便用经济的文字表达丰富的情感内容。 嫦娥形象既然来源于偷药奔月、独守月宫的神话故事,那么这个形象从一开始就是孤寂的、哀怨的。在唐代诗歌中,嫦娥基本是作为一个美
5、貌的怨妇形象出现的,伴随着她的是离别、孤独与惆怅。唐代陆龟蒙有一首《月成弦》:孤光照还没,转益伤离别。妾若是嫦娥,长圆不教缺。用假设的方式反衬了女主角与丈夫或恋人的离愁别恨。罗隐的《咏月》有嫦娥老大应惆怅,倚泣苍苍桂一轮句,将嫦娥老大而独守空闺的无限怅恨写得深致哀婉。李白《把酒问月》:白兔捣药秋复,嫦娥孤栖与谁邻则直接点出了嫦娥的孤凄落寞。在唐诗中最著名的还是李商隐的《常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常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在奔月之后夜夜悔恨的无尽心事被作者用凝练的笔触无限放大,从此,嫦娥
6、的怨妇形象便成了文学史上的经典而深入人心。 到了宋代,嫦娥的形象有了进一步的拓展,不再仅仅是单纯的怨妇,而染上了更多文人化的色彩。宋代文人在词中透露出的女性化意识和身世漂泊之感使他们在嫦娥的形象中找到了精神的契合。 来源于农耕文明的中国文化本身是一种崇拜母性神月神的阴性文化,以静为主,以柔为美,从文化气质上说本身偏于女性化。朱光潜《诗论•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谈到:西方诗人所爱好的自然是大海,是狂风暴雨,是峭壁,是日景。中国诗人所爱好的是明溪疏柳,是微风细雨,是湖光山色,是月景。③ 词体文学兴
7、于晚唐,盛于两宋,刚刚出现不久便被定下了词为艳科的本色。尽管苏轼以诗入词、辛弃疾以文为词大大丰富了词的内容,但在两宋时期,词的社会容量仍远远低于诗,大多数还停留在词言情的范围内。因此,宋代文人在词中常常或多或少带有一些偏于女性化的潜意识。虽有苏、辛为代表人物的豪放词风,但词坛的主流始终是婉约、阴柔,集中反映出两宋文人士大夫与唐人大不相同的心境和意绪。生活比起文学来,是第一性的东西,它必然会影响到第二性的文学作品中去。④宋代政治、经济之重心,较汉唐已大大向东南偏移,这也势必会影响到文化重心的逐步南移。南方秀丽、
8、清.L.新的自然风貌,南方城市绮靡奢华的生活给词人的心理以潜移默化的影响。鲁迅就曾说过:我不爱江南。秀气是秀气,但小气,满洲人住江南二百年,便连马也不会骑了,整天坐茶馆。⑤这当然是一种幽默语,但却深刻地揭示了一个道理:比起北国骏马秋风的阔大气象来,江南的杏花春雨风光毕竟显得纤弱。故而后者虽对造就作家和作品的细腻、委婉的气质和风格方面有所滋养和帮助,但对造就另一种恢弘、刚强的气度和风格方面却又起着限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