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647757
大小:5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5-04
《先秦哲学中的经济哲学思想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先秦哲学中的经济哲学思想探究先秦哲学中的经济哲学思想探究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动的时期。随着井田制的衰落,个体经营的经济形式开始出现,生产方式也发生改变。经济状况的变化带来政治结构和思想意识的巨大变化。春秋末期,贵族阶级没落,士阶层兴起;战国之际,百家争鸣格局逐渐形成,而其中又以儒、墨为显学;战国中期,道家学说盛行;战国末期,法家受到统治者的青睐。这些流派关于经济、社会、人的思考,有许多内涵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探索。本文中将主要对道家老子,儒家孔、孟、荀,法家韩非子和墨家墨子的经济哲学思想进行探讨。 一、老子的经济哲学思想
2、老子历来主张剔除物质欲望。名利地位,声色欲望,奇技淫巧,老子是持否定态度的。在他看来,经济利益以及其伴生物都不是人性中自然的东西。人性本纯粹质朴,却往往因追逐这些外在之物,心神动荡不安,被物质欲望和纷扰所玷污,背离自然真性。因此,他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修养方法。头脑要排除利害、技巧这些东西,涤除玄鉴,保持灵性,有独立清净的思考空间。并要培养宁静、平和的心境,排除物欲引起的思虑纷扰,随时注意并排斥追逐外物的、利欲争斗等引起的心思起伏,回归人的古朴本性。他的这一自然之道也体现在他对于国家治理的看法中。 老子的治国方略主张自然无为,无为而治,百
3、姓生活无需经济、政治、道德的约束,一切顺从于人本性之中的无既可。春秋末期,贵族阶级生活奢靡;欲望膨胀;人与人、国与国之间冲突不休。老子提出,五色使人目盲,五色使人目盲五音使人耳聋(十二章),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五十七章),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七十五章)社会的一切混乱动荡,皆是因为其上之有为,因此才会难治。他甚至主张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社会的不稳定反而是因为大力发展经济导致的,摆脱经济发展的桎梏,人民反而能安定。因而他极力推崇无为的做法,少私寡欲,知足不争,让社会归于宁静。无要使民之生活自由自在无所压迫,减轻赋税,使社会按自然的状
4、态发展。由此,他进一步提出了小国寡民的治国理想。在这种国家里,生产力水平不高,物质刚足够生活所需,虽有舟舆,无所乘之;人们的生活自由自在,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没有来往,当然也不会相争,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本文由.L.收集整理死不相往来。这样一个自给自足、封闭隔绝的小国,人民的生活想来可能是很幸福的。但很显然地,这样的一种理想只能是空想。只要人们进行生产,便一定会形成某种生产关系,并且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生产关系便会不断扩大。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也会带来需求的增多,自给自足之外的经济形态也会随之出现。
5、在全球化的今天,一味固步自封只会导致落后和灭亡,不断进步和发展才能立于世界。老子的国家理想是静止不变的,与外界完全隔绝的,无论在哪个现实的社会之中都无法真正实现。 但在某些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老子的无为思想能够实现一定的效用。汉初在经历大动乱之后,实行无为而治经济政策,确实起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的效果。与老子的自然无为的经济思想有所不同,儒家孔子等人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哲学思考则显的入世了许多。 二、儒家孔子、孟子、荀子的经济哲学思想 在孔子那里,他不像老子那样对物质财富持全盘否定,而是认为富可求。在生产上,他注重民生问题,认为应当积极
6、追求物质利益的丰富,藏富于民,由此才能使民富而后教。他主张勿远农时,使百姓的粮食充足,民有所养。在财富的分配问题上,他主张不患寡而患不均。孔子是有着明显的等级观念的,这均不是指每个人都相同的平均主义,而是根据每个人在社会中不同的地位和职务进行财富的合理分配。在税收问题上,孔子主张薄敛,对于他的弟子为他国君主敛财伤民的行为,他极为不赞成。他甚至认为只要统治者注重修养自己的德性,国家也自然就可以得到治理,反对上位者通过压榨百姓获得财富。 孔子的儒家哲学建立在仁的道德基础上,经济思想的出发点也不例外。孔子虽不排斥物质财富,但认为求利必须取之有道
7、,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通过不符合道德要求的方式求财富,他是极为鄙视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义与利冲突时,他显然崇尚择义而弃利,并批评见利忘义的行为,仁人君子必定是喻于义而轻视利益得失的。在消费观念上,孔子主张节俭朴素。他对颜回一旦食一瓢饮的清简生活大加赞赏,并认为这样的清贫之中仍能够保持安乐之心,方是君子的人格修养。真正的君子不因贫穷而内心不安疏忽修养,也不会因富贵而沾沾自喜看轻他人。真正的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追求人格提升。当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他认为也是可以追求生活质量的
8、,食不厌精。不过,物质财富始终是在道德品格之下的。 孟子发展和创新了孔子的部分经济治国思想,认为统治者应当实行仁政,首先解决民生问题,并首次明确提出为民制产的观点:明君制民之产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