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论先秦儒家政治哲学思想

浅析论先秦儒家政治哲学思想

ID:23013648

大小:66.0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8-11-02

浅析论先秦儒家政治哲学思想_第1页
浅析论先秦儒家政治哲学思想_第2页
浅析论先秦儒家政治哲学思想_第3页
浅析论先秦儒家政治哲学思想_第4页
浅析论先秦儒家政治哲学思想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析论先秦儒家政治哲学思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析论先秦儒家政治哲学思想论先秦儒家政治哲学思想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论先秦儒家政治哲学思想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孟子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治哲学思想由优秀站.zbjy.提供,助您写好论文.想  1006-723X(2013)02-0001-05  孔、孟、荀代表的先秦儒家“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汉书·艺文志》),“略于天道,详于人道”(P26),注重人的心性修养和社会群体的礼乐教化,提倡“德治”、“仁政”,认为“为政在人”、“为政以德”,倡导以道德的方式解决人际和摘要:孔、孟、荀代表的先秦儒家,力倡修身为政、

2、民为邦本、选贤使能、富民强国、礼主刑辅等方面为主要内容的政治哲学思想。自汉武帝以后,这一儒家政治思想便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政体的主体意识和人们社会生活的主导思想,深刻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两千余年。其所蕴含的丰富合理内涵和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至今仍有超越时空的价值。  关键词:先秦儒家;为政以德;仁政德治;哲学思论先秦儒家政治哲学思想由优秀站.zbjy.提供,助您写好论文.想  1006-723X(2013)02-0001-05  孔、孟、荀代表的先秦儒家“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汉书·艺文志》),“略于天道,详于人道”[1](P26),注重人

3、的心性修养和社会群体的礼乐教化,提倡“德治”、“仁政”,认为“为政在人”、“为政以德”,倡导以道德的方式解决人际和社会政治理由,从而形成独具仁政德治特色的政治哲学思想。对此,学界很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视角给予专题性探讨①,却少有较全面的论述,故本文尝试对此做整体性的梳理和解读,展开对其所蕴含的丰富合理内涵和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的诠释,以求教于方家。  一、修身为政,政者正也  先秦儒家强调修身,认为修身是和睦家庭成员关系的必备条件,是立身处世参与社会管理的前提基础;认为为政在人,提倡为政以德;认为为政者的道德素质关系政治得失成败、国家兴衰治

4、乱。如《大学》开篇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朱熹认为“大学者,大人之学也。”[2](P3)即是说,“大学”就是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问。故“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2](P4)如《中庸》也说:“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2](P29)  孔子把修齐治平作为毕生孜孜以求的目标,非常注重修身与治国关系的探讨。如子路问怎样才能成为君子,孔子给予三问三答,即“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这三答都冠以“修己”。然而,怎样修己?达

5、到怎样的人格标准和人生目标?对此,孔子提出了“仁”这一哲学性质的范畴,视“仁”为普遍的伦理原则,修己为政的最高理想境界。孔子提倡“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要求人们克制自身的私欲,积极向人格的最高标准“仁”靠近。具体就是一言一行都要“约之以礼”(《论语·颜渊》),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但这是远远不够的,关键需要把礼的外在行为规范内化为人的内心道德自觉,即要有一颗“仁爱”之心。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如此,才能建立一个充满仁爱而和谐有序的社会,才

6、能转变“礼坏乐崩”的社会现实。  孟子发展了孔子“修己”思想,提出“修身”说。他认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上》)。同时从人性的高度强调修身的必要性。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孟子·离娄下》)认为人与禽兽区别的一点就是“德性”,也就是人的社会性。所以人一定要明德、修身。否则,人就与动物没有什么区别了。其次,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提出“仁政”学说。认为“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

7、不仁,不保四体”(《孟子·离娄上》)。但是“如施仁政于民……故曰:‘仁者无敌。’”否则,“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甚至“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力而为之后必有灾。”(《孟子·梁惠王上》)不行仁政,犹缘木求鱼,以致会出现“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的结果或灾难。  荀子认为修身就是治国,就等于治国。他说:“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荀子·君道》)这已超越了孟子的修身是治国根本之说。关于修身的必定性,荀子是从人性恶的角度进行论证说明的。认为人有“性伪之分”,他说:“不可

8、学,不可事之在天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荀子·性恶》)为此,“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同时进一步解释说:“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