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534362
大小:603.0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9-08-27
《先秦和两汉的哲学思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先秦和两汉的哲学思想复习研究课知识目标百家争鸣董仲舒儒学王充的唯物思想能力目标整理知识体系,对基础知识进行比较研究思想教育目标儒法两家就“德治”和“法治”的争论,对我们今天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有何启发教学目标知识结构一先秦:百家争鸣(儒墨道法)秦朝:重法坑儒两汉:董仲舒儒学和王充的唯物思想按历史时期划分儒家: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墨家:墨子道家:老子、庄子法家:韩非子唯物思想:王充按流派划分知识结构二知识结构三唯物主义:荀子、王充唯心主义: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董仲舒兼而有之:墨子、韩非子按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划分知识结构四战国时期大多采用
2、法家思想秦朝采用法家思想西汉初期采用道家思想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按被统治者采用划分先秦儒学法家道家王充唯物思想董仲舒儒学加以发挥尊儒尚法取而代之截然不同知识结构五按知识间的联系划分思考1、董仲舒以后的儒学与先秦儒学有何不同(1)先秦儒学只是百家之一,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被当成真理而独尊。(2)先秦儒学谈论现实问题(四大问题),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谈论神学。(3)先秦儒学是对“真理”的追求,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则成为儒者的“政治敲门砖”。(4)先秦儒学处于充实发展中,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则被当作“圣经”。——翦伯赞《秦汉历史上的若干问题》2、韩非子与董
3、仲舒思想主张有何异同相同点:(1)都主张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2)都顺应了历史向统一发展的趋势。不同点:韩非子主张法治,用严刑镇压人民反抗;董仲舒强调用儒家思想统治天下,提出用“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道德体系来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思考思考3、汉武帝时统治政策的指导思想与西汉初期有何不同?不同的原因是什么?西汉初期:以道家“无为”思想为特征的黄老政治汉武帝时:尊儒尚法,提倡大一统原因主观上,吸取秦亡教训,缓和阶级矛盾客观上,社会贫困,国力不强原因主观上,加强中央集权和解决社会问题客观上,国家实力雄厚。思考4、董仲舒的儒学和王充的唯物
4、思想,反映了两汉时期两种截然不同的哲学观点。王充哲学思想的锋芒所向是什么?你如何看待这两种思想的历史影响?锋芒所向:董仲舒“天人感应”的神学理论。历史影响:董仲舒儒学有顺应历史发展要求的一面(加强中央集权),也有毒害麻醉人民的一面(神学理论助长封建迷信,“三纲五常”给人民套上精神枷锁);王充猛烈批判“天人感应”和封建迷信思想,是具有进步意义的先进理论。背景材料2001年2月9日,《光明日报》发表了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王伟《论以德治国》的长篇文章,文章指出,“以德治国”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我国经济发展步入
5、21世纪的新的发展时期所制定的重要治国方略,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重大发展。联系实际回顾秦汉时期的这段思想史,谈一谈儒法两家就“德治”和“法治”的争论,对我们今天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有何启示?(一)德治、法治理论差异的原因深层次的原因是人性之争:儒家在其主流思想上认为人性是善的(荀子除外),因而认为人是可以教化和必须教化,“德治”思想不过是人性本善思想的自然延伸;法家在其主流思想上认为人性是恶的,因而认为人是不可教化和不须教化,重刑轻德思想不过是人性本恶思想的逻辑结论。都有绝对化的倾向,将道德和法律割裂开来:秦朝法治绝对化的
6、结果导致严刑峻法;而德治的绝对化又会导致人治。(二)秦汉时期德治、法治实践的不足之处(三)我们今天如何处理好“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1)德治、法治一起抓(目的、经济基础、调节对象相同,调节的依据相互渗透)。(2)法治需要德治的支持和配合(道德是立法、执法、守法的基础)。(3)德治需要法治的保障和辅助(法律是道德的后盾,是道德的底线)。(4)在道德能起作用时,必须强调德教为先;在道德失范时,则必须强调法制为本。江泽民同志指出:“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两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
7、,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我们应始终注意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