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传承、决裂与重构(下)——《德意志意识形态》创作前史研究

思想的传承、决裂与重构(下)——《德意志意识形态》创作前史研究

ID:9628354

大小:61.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5-04

思想的传承、决裂与重构(下)——《德意志意识形态》创作前史研究_第1页
思想的传承、决裂与重构(下)——《德意志意识形态》创作前史研究_第2页
思想的传承、决裂与重构(下)——《德意志意识形态》创作前史研究_第3页
思想的传承、决裂与重构(下)——《德意志意识形态》创作前史研究_第4页
思想的传承、决裂与重构(下)——《德意志意识形态》创作前史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思想的传承、决裂与重构(下)——《德意志意识形态》创作前史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思想的传承、决裂与重构(下)——《德意志意识形态》创作前史研究【内容提要】《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显示出马克思的思想达到的新高度,这是他多年思考、探索的结果,也是一个艰难的剥离与建构过程的完成。本文以(八)《神圣家族》:青年黑格尔派部分成员的思想清理1844年8月,恩格斯于返回德国途中,在巴黎再次拜会了马克思。通过交谈,他们发现彼此之间在一切理论领域中都显出完全一致的意见,从此就开始了他们的合作。当时,鲍威尔等人在柏林附近的沙格顿堡创办了德文月刊《文学总汇报》(AllgenmEineLiteratur-ZEItung),与马克思和卢格所办的《

2、德法年鉴》相对抗,发表文章攻击马克思背叛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基本原则,反对马克思对当时社会状况及其变革出路的看法。这使马克思认识到,曾一度对他的思想发展起过促进作用的青年黑格尔派哲学已经完全走向了反面。所以,只有彻底清算其理论,才能为革命思想的发展和传播扫清道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序言中,马克思就表示了准备对以鲍威尔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进行总清算的意愿。在恩格斯逗留巴黎的十天中,他们共同拟定了全书的大纲,并合写了序言。恩格斯完成了他所承担的部分,马克思则承担了该书主要部分的写作任务。1845年2月在茵河畔的法兰克福问世的这部著作,就

3、是著名的《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驳布鲁诺·鲍威尔及其伙伴》。“神圣家族”是对鲍威尔兄弟及其纠集在《文学总汇报》周围的追随者们的一种诙谐的称呼。马克思、恩格斯在全书《序言》的一开始指出,“在德国,对真正的人道主义说来,没有比唯灵论即思辨唯心主义更危险的敌人了。它用‘自我意识’即‘精神’代替现实的个体的人,并且同福音传播者一道教诲说:‘精神创造众生,肉体则软弱无能’。显而易见,这种超脱肉体的精神只是在自己的想象中才具有精神力量。鲍威尔的批判中为我们所驳斥的东西,正是以漫画的形式再现出来的思辨。我们认为这种思辨是基督教德意志原则的最完

4、备的表现,这种原则的最终目的就是要通过变‘批判’本身为某种超经验的力量的办法使自己得以确立。”[3](P7)马克思还特别指出,鲍威尔思想的症结在于,“批判是他手中的武器,他用这个武器把在无限的自我意识之外还以有限的物质存在自居的一切,都变成单纯的假象和纯粹的思想。”[3](P180)青年黑格尔派思辨唯心主义的直接来源是黑格尔哲学。马克思指出:“施特劳斯和鲍威尔关于实体和自我意识的争论,是在黑格尔的思辨范围之内的争论。在黑格尔的体系中有三个因素:斯宾诺莎的实体,费希特的自我意识以及前两个因素在黑格尔那里的必然的矛盾的统一,即绝对精神。第一个因素

5、是形而上学地改了装的、脱离人的自然。第二个因素是形而上学地改了装的、脱离自然的精神。第三个因素是形而上学地改了装的以上两个因素的统一,即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人类。”[3](P176—177)“费尔巴哈把形而上学的绝对精神归结为‘以自然为基础的现实的人’,从而完成了对宗教的批判。同时也巧妙地拟定了对黑格尔的思辨以及一切形而上学的批判的基本要点。”[3](P177)鲍威尔由于否定实体而否定整个现实世界,否定了存在于人之外的自然界。马克思写到:“在实体中,他驳斥的不是形而上学的幻觉,而是它的世俗的内核——自然,他攻击存在于人之外的自然,也攻击作为自然存

6、在物的人本身。”[3](P180)这就是说,自我意识成了唯一的实在和唯一的创造主体。黑格尔说,绝对精神是历史的创造者,鲍威尔则把这种说法加以绝对化,从而把历史的发展变成了自我意识的独立的活动。“于是,自我意识就从人的属性变成了独立的主体。这是一幅讽刺人脱离自然的形而上学的神学漫画。因此,这种自我意识的本质不是人,而是理念,因为理念的现实存在就是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人化了的理念,因而它是无限的。人的一切属性就这样神秘地变成了想象的‘无限的自我意识’的属性。”[3](175—176)鲍威尔把作为物质事物的总和的实体归结为单纯的假象,把精神反对实体

7、的斗争归结为普遍的自我意识和作为无精神的物质之总和的群众之间的冲突。自我意识既然脱离开世界并且把自己同“群众”对立起来,就变成了不仅隔绝于社会、而且隔绝于自然界的无内容的东西;而批判的批判,作为自我意识的化身,具有了神的本质——批判家不能生活在他所批判的那个社会中,不应当把自己同社会混淆起来。马克思讽刺说:“因此,他为自己建立起一个神圣家族,正像孤独的上帝渴望在神圣家族里消除他同整个社会相隔绝这种苦闷一样。”[3](P205)马克思在揭露“批判的批判”历史观的思辨性质时,通过具体历史事实的分析发展了唯物主义历史观。例如,鲍威尔把法国革命的不成

8、功解释为这次革命所产生的思想没有超出革命所推翻了的那个制度的范围,而马克思则与此相反,认为在任何情况下思想都只能超出旧秩序的思想范围,而不能超出这种旧秩序本身的范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