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米卡芬净治疗血液病并发ifi病儿15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米卡芬净治疗血液病并发IFI病儿15例 随着临床上细胞毒性药物、免疫抑制剂及广谱抗生素等广泛应用及真菌感染诊断水平不断提高,儿童血液病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IFI病死率高,早期诊断及有效治疗成为影响其预后的关键。米卡芬净(MCM)是一种新型棘白菌素类广谱抗真菌药物,对由念珠菌及曲霉菌所致IFI具有抗菌作用。2012年1月2013年7月,我科应用MCM治疗血液病并发IFI病儿15例,本文就其疗效及安全性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血液病并发IFI病儿15例,男9例,女6例;年龄1~13岁,中位
2、年龄5岁。基础疾病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10例,其中造血干细胞移植后1例,诱导期4例,强化期3例,维持期2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3例;实体瘤2例,其中恶性淋巴瘤1例,神经母细胞瘤(NB)1例。按照文献诊断标准,将IFI分为确诊、临床诊断及拟诊,其中确诊1例,临床诊断5例,拟诊9例。真菌感染的部位:肺部感染13例,肺部感染合并血液感染1例,血液感染1例。 1例病儿无血培养及影像学阳性结果,但联合应用美罗培南和万古霉素6d仍然高热,加用MCM后2d热退,故拟诊真菌血液感染。15例病儿并发IFI时中性粒细胞(ANC)低于0.510
3、9/L者6例,(0.5~1.0)109/L者3例。1例病儿病原学(血培养)检出假丝酵母菌,该例病儿于本院两次皮肤活检,结果为慢性炎症改变,停止抗感染治疗后6个月于外院行肺组织活检,检出真菌孢子及菌丝。 14例病儿行G试验检测,阳性4例;3例病儿行GM试验检测,阳性2例。见表1。 1.2治疗方法 1.2.1基础病治疗 ALL治疗按照2008年中国儿童白血病协作组制定的CCLG-ALL2008方案,急性髓系白血病治疗按照2006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血液组制定的急性髓系白血病诊疗建议,淋巴瘤治疗按照2011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血液组制定的非霍
4、奇金淋巴瘤诊疗建议,神经母细胞瘤治疗按照上海医学儿科研究所制定的神经母细胞瘤协作诊疗方案。 1.2.2抗感染治疗 15例病儿按照文献的建议给予经验抗感染治疗,采用广谱抗生素治疗5~7d效果不佳,结合临床表现及G试验、GM试验、血培养、胸部CT检查结果,诊断为真菌感染,加用MCM治疗。MCM的使用方法:3~4mgkg-1d-1,每天1次,疗程2周~1月。症状控制后,改用伏立康唑序贯治疗。 1.3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根据卫生部1993年颁发的抗菌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按痊愈、显效、进步、无效4级进行疗效评价,痊愈和显效合计为有效。应用MCM过程中
5、注意观察病儿有无呼吸困难、肝肾功能异常、溶血、皮疹、面部肿胀、电解质紊乱、头痛、血栓性静脉炎等不良反应,同时监测血常规(每2d查1次)、血生化(每周1次)、胸部CT(用药后7~15d复查)等。 2、结果 2.1疗效分析 确诊1例,治疗无效;临床诊断5例,痊愈1例,显效1例,进步1例,无效2例;拟诊9例,痊愈1例,显效7例,进步1例;总体有效率为66.67%。无效3例,其中1例为确诊病儿,血培养出假丝酵母菌,对伏立康唑及氟康唑耐药,仅对二性霉素B敏感,未做MCM药敏,药敏报告前曾应用MCM无效,因当时不能获得二性霉素B及家长对副作用的担忧,未应
6、用该药,停用广谱抗生素后热退,病灶逐渐减小;另外2例例儿为用药3d后,体温未下降,改用伏立康唑,3d后体温降至正常。 2.2起效时间 IFI前期以持续高热为主要临床表现者12例,10例应用MCM治疗有效,退热时间2~5d;以持续咳嗽、咳痰为主要临床表现者3例,应用MCM治疗后咳嗽、咳痰消失时间为8~13d。14例肺部感染病儿应用MCM后7~15d复查肺CT,肺部感染灶均有明显吸收。 2.3不良反应本组1例病儿于用药第4天出现皮疹,给予氯雷他定治疗,皮疹消失。 1例病儿出现腹泻,给予保护胃肠道黏膜及调节胃肠道菌群药物后,腹泻消失。这2例病儿均
7、为1岁左右。 3、讨论 IFI是急性白血病、淋巴瘤、造血干细胞移植及器官移植病儿死亡的主要病因之一,是非常棘手的问题。有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血液病并发IFI感染部位多为呼吸道、泌尿道、消化道、皮肤软组织及血液等。本组15例中肺部感染14例(其中1例合并血液感染),占93.3%,与上述报道相一致。 IFI的临床表现不典型,其确诊主要依靠侵入性操作取组织标本及血液、体液标本培养病原菌,由于儿童特点及病情严重程度所限,组织标本获得困难,以及体液标本病原菌的检出率低,导致儿童真菌感染的确诊困难。本研究仅1例血液标本分离出假丝酵母菌,占6.6%,这与国内
8、外报道的IFI病原菌检出率有一定的差距,主要原因是组织标本、肺泡灌洗液等标本的缺少。因此,近年来非侵袭性诊断实验技术越来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