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243141
大小:41.49 KB
页数:23页
时间:2018-04-25
《古代汉语重点整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古代汉语重点整理一、文化常识历法部分:年、岁:年和岁有不同的意思。年相当于我们今天的阴历年,一年12或13个月,354或384日。岁相当于今天的阳历年,一年12个月,365或366日。“岁”的意义来源于岁星(即木星)。岁星在天空运行一周的时间约等于人间谷物成熟十二次,于是把岁星运行一周的十二分之一称为一岁。岁也就是现代天文学所谓回归年,又叫太阳年。三正:春秋战国时代有夏历、殷历、周历三种历法。三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岁首月建不同。“建”指“斗建”,即北斗所指的时辰,由子至亥,每月迁移一辰。“正”即“正月”,岁首之月。因三种历法的正月不同,所以叫“三正”。夏历正月北斗指寅,周历北斗指子,以
2、此类推得出其它月份。诗经中(一之日,二之日等)用的是周历,现在用的农历都是夏历。四时:又叫“四季”。因气温、雨雪情况依次冠以春、夏、秋、冬四个名称。后来依夏历以正月、二月、三月为春,分别称为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分别称为孟夏、仲夏、季夏;以七月、八月、九月为秋,分别称为孟秋、仲秋、季秋;以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为冬,分别称为孟冬、仲冬、季冬。分至和气:分至就是二分二至,即冬至、春分、夏至、秋分,以此将一回归年的长度划为四等分。划为二十四气是包括分至在内在二十四个历法术语,用它们把一回归年等分。朔望、弦晦和时辰:一月之中有几日分别叫做朔、上弦、望、下弦、晦。这是根据
3、太阳、地球、月亮运行的不同角度而定的。初一日叫“朔”,取日月合朔后的第一日之义,即月亮居中三个天体成180°;十五或十六日叫“望”。三十或二十九日为晦,一个月的最后一天,取义于月光隐去。周以前的文献中从朔到上弦叫“初吉”,从上弦到望叫“既生魄”(魄有时写为霸),从望到下弦叫“既望”,从下弦到晦叫“既死魄”。姓名部分:姓、氏:姓是族号,氏是姓的分支。姓的作用是:明血缘、别婚姻、崇恩爱、厚亲亲。同姓者不可通婚。到春秋战国时期,依旧只有贵族有姓而平民,因此姓也成为了区分阶级的一个标志。氏的确立:以受封的邑为氏,例如解狐;以所居住的地名为氏,例如西门豹,百里奚;以官名为氏,例如卜偃,史墨;
4、以祖先的字或谥号为氏:孔丘、庄骄。女子出嫁的称呼:未出嫁时,一般都在姓之前加上排行,如孟姬、仲姜、季姒之类。或在姓前加上自己所自出的国名,如秦嬴、齐姜、褒姒之类。出嫁之后,则在姓前加上丈夫的国名或氏,如孔姬、棠姜、息妫之类。死后,加配偶或者自己的谥号,如文姜、武姜、穆姜、齐姜之类。名、字:名是“生孩三月,择吉命名“,就是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命名。字是男二十,女十五要取字。名、字的联系:同义:宰予字子我,诸葛亮字孔明,张辽字文远,陆游字务观反义:曾皙字点,韩愈字退之,许退字进之连义:司马牛字耕,赵云字子龙,苏轼字子瞻,类统:孔鲤字伯鱼,周鼎字伯器萧珪字君玉,郑樵字渔仲。男子的称呼:
5、男子的称呼第一个字表长序;第二个表字,第三个表性别,用父、甫或子。如:仲尼父。一般用简称:如伯禽、叔向。上古时期,名和字连着说的时候,通常是先称字,再称名。汉代以后,则往往先名后字。号:号是自取的。可以根据1、身份:杜甫号少陵布衣2、居处:朱熹号晦庵;杨万里号诚斋。对人称字或号都表示尊敬。二、训诂部分1、释义术语:(1)曰、为、谓之这三个术语是用来释义的,而且还用来区分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被释词一般放在“曰”、“为”、“谓之”的后面,可译作“叫”、“叫做”等。(2)谓“谓”和“谓之”不同,注解中用“谓”时,被释词放在前面,解释语放在后面,常以具体释抽象,以分体释总体。“谓
6、”常用来解说词语意义的范围或比喻映射的事物。可译为“是指、指的是”。(3)貌、之貌这两个术语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表示某种情态,被释词多是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的形容词。相当于“……的样子”。(4)犹、犹言用“犹”、“犹言”注释时,一般是用近义词作注,或者是引申义训解本文。被解词与注解词语之间意义相近。“犹”大体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等于”或“等于说”2.声训术语(1)之言、之为言使用这两个术语时,一般是用音义相通词语来训释,被释词与用来解释的词在声音上相同或相近,在意义上相通,即所谓“声训”(依据读音线索来探求词语的含义)。(2)之犹言“之犹言”作用与“之言”、“之为言”同。3.注
7、音术语(1)读为、读曰一般是用本字来说明通假字,点明通假现象。段玉裁《说文注》:“凡传注言‘读为’者,皆易其字也。”又:“‘读为’亦言‘读曰’。”(2)读若、读如这两个术语主要是用来注音的,但有时也用来注明假借字。例: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凡言‘读若’者,皆拟其音也。”又《周礼汉读考·序》:“‘读如’、‘读若’者,拟其音也。古无反语,故为比方之词。”三、音韵部分1、叶音说:后人在阅读古代的诗歌等韵文时,原来押韵的诗文,由于语音的变化发展不押韵了,为了押韵,后人往往临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