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986434
大小:149.50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8-04-14
《从先秦哲学到魏晋玄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中国哲学史第二讲先秦儒家哲学一,孔子:生平简历:齐鲁夹谷之会(齐景公:前547~前490)P42:孔子最大的贡献就是创造性地奠定了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核心价值观.(一)天命论:“获罪于天,无所祷也”“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五十而知天命”“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P25:修正了周代关于天帝、天命只于天子、诸侯、大夫等贵族阶级有关的看法,而是每一君子直接的面对天帝,在人生的道路上有“畏天命”进而“知天命”,肯定了个人所具有的宗教性要求。P25:孔子为什么要反复申言对天的信仰和
2、对天命的敬畏?在这里,“天”关涉到人的类本质和嘞特性,首先是宗教性。…………(此说应加:①天,天命观念是当时社会流行的观念和思想资源,孔子易受时代的影响;②孔子从更高的层次上去体验和解释“天”“天命”。参见教材P25《》。)“天生德于予,桓其如予何?”“文王既殁,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人其如予何?”“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P26:“天”的内涵,----------超越之天,道德之天,自然之天,偶然命运之天。(二)“仁”学的意涵:(参见《讲义》中论“仁”的部分)1..以
3、“爱人”为仁:爱人,同情人,关切人(包括下层百姓)。有差等的爱:“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中庸》)2..以“克己复礼”为“仁”:(外在化之“礼”为内在之“德”)P29:礼乐形式的背后是生命的感通。人内在的真情实感和道德自觉。3..“忠”“恕”近“仁”:4..“仁”是人文主义价值理想:5..“仁”的不同层次:圣人,成人(贤人),君子。(三)方法论:人性修养方法,教育方法,思想方法,方法论诸原则。1..人性修养方法:①“性相近也,习相远也”②“生而知之这,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固而学之,又其次也;固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4、我非生而知之者,好股,敏以求之也”④“六言六蔽”2..教育方法: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③“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④“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⑤“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3..思想方法;①”子之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②“中庸之为德也,其王矣乎!民鲜久也”(“过犹不及”“文质彬彬”“乐不淫,伤不哀”“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③“礼之用,和为贵。………….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④“扣其两端而竭焉”附:彭自强主编《中国哲学史教程
5、》论孔子思想:1..“仁2..“礼3..“中庸”4..“生而知之”与“学而知之”5..“敬鬼神而远之《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论孔子思想:1..天命2..仁3..礼4..中庸5..忠恕6..义利7..正名二,子思子:①1973年,长沙马王退帛书中有《五行》;4600余字有经有说②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竹简有《五行》,1200余字,有经有说;以竹简探讨子思的材料③《荀子*非十二子》:“案王旧造说,谓之五行………..是则子思,孟轲之罪”第一节P64:五德行于内,德气流于外;仁义礼智圣P65“仁义礼智圣”通过身体力行,道德实践,这些道
6、德意识返流之于内心,成为君子的内在德性。P66楚简中“仁”字。喻身心合一,感同身受。“仁之思”的特点------精细:德气充盈,流行。“玉色”“智之思”的特点------长久“圣之思”的特点------轻盈“玉音”P67“中心”与“外心”(参见P67教材)第二节P68:李翱,诸家都有独立研究《中庸》的书。P69“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性:是一切物得以生存,存在的创造性的原理;“率性之谓道”:一切任务都欧式自然地循当时之法制而活动,循性而行,即是道。一般人因气质的障蔽,不能循道而行,所以须先明道,才能行道。“修道之谓
7、教”:使人能明道的,是教化的作用。一般人要通过修道名善的功夫,才能使本有之性实现出来。三,孟子P72:孟子乃鲁国孟孙氏的之后。母亲仉氏。P72:《孟子》一书经东汉赵岐删定为七篇(一)性善论(二)仁政学说(三)人格修养论四,《易传》(一)生生之德,变易之道(二)继性成善,崇德广业P72:“修人道以证天。”“明天道以弘人道”继性成善:人的善性源自天道,源自宇宙生生之德;同时又强调人的后天努力,效法天道,扩大其性的双重含义五,荀子:1..生平:(一)性伪论:“不可学,不可事之在天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
8、也”“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纹理隆盛也。无性则伪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圣人化性而起伪…….圣人之所以同于众,其不异于众者,性也,所以异于众者,伪也”“凡人之性者,尧舜之与桀跖,其性一也;君子之于小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