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634142
大小:34.69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4-09-04
《安徽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高一历史试题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有学者指出,二里头文化有多个组成部分,“其主体内容是继承河南龙山文化和新砦期遗存的器物;还有源自西北地区的制铜工艺;源于良渚文化中的玉镯、玉柱状饰;源自海岱地区的黑色陶和黑皮陶”。这一现象可以用来佐证()A.夏朝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B.二里头文化时期手工业技术发达C.中原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D.中华早期文明在交流交融中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早期中国。据题意可知,二里头文化的内容受到多种文化的影响,体现了文化的交流交融与发展,因此说明中华早期文明在交流交融中发展,D项正确;材料内容只能说明二里头文化受到多种文化的影响,并不能说明夏朝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二里头文化时期手工业技术发达和中原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排除BC项。故选D项。2.春秋时期,秦武公曾攻取邦、冀戎,并在其地设县;晋侯也曾以“瓜衍之县”“先茅之县”赏赐有功者。其他诸侯国的县也由君主委派官员进行直接管理,“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这反映出()A.中央集权制度取代了分封制B.官僚政治的发展趋向C.西周政治传统遭到完全破坏D.各国变法的成效显著【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的社会处于动荡状态,西周的各种制度在春秋时期逐渐遭到破坏,一些诸侯国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县、郡,委派官吏管理,职位也不再世袭,由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说明官僚政治在形成之中,B项正确;秦朝建立后中央集权制度取代分封制,与材料时空不符,排除A项;春秋时期尚未“完全破坏”,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各国变法的效果,排除D项。故选B项。3.下表为汉代刺史迁任统计。这体现了汉代刺史制度() 官员俸禄(石)掌职迁任人数县令500-1000县内政务15人公国相2000公国大小事务1人侍御史600接受公卿奏事,举劾非法等10人谏议大夫600掌顾问应对,皇帝谋事3人A.以卑制高的政治理念B.以中央官员为主要来源C.旨在打击豪强的势力D.注重官员基层治理经验【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早汉代刺史来源的品级上,品级在500到1000石的县令和600石的侍御史占据了绝大对数,结合所写知识可知,刺史作为监察官员,品级较低,却可以监察品级较高的地方郡国长官,反映了以卑制高的政治理念,A项正确;据材料可知,县令在刺史来源中最多,县令并非中央官员,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刺史的目的,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刺史的主要职能是监察地方郡国长官,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并非打击豪强势力,排除C项;在汉代御史来源中占据较多比例的侍御史为中央官员,没有基层治理经验,排除D项。故选A项。4.东晋以来,由于北民南渡,建置了许多侨郡。南朝以来为了招抚屯聚于江汉流域的诸州蛮部,又在侨郡的邻近地区设置了许多左郡。以致荆、郢等地形成了侨郡、左郡夹杂交错的局面。据此可知,侨郡、左郡的设置()A.促进了民族的交流交融B.强化了对少数民族的管理C.稳定了北方的社会秩序D.完善了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答案】A【解析】【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晋南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结论是:侨郡、左郡的设置是为了招抚流民,这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A项正确;材料中的流民并不是少数民族,排除B项;侨郡、左郡的设置是在南方,排除C项;料中的侨郡、左郡的设置并不能说明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完善,排除D项。故选A项。5.下表是关于唐代中后期部分地区农民家庭生产生活情况的记述。据此可知()记述出处“唐咸通中,岳州有村人,涸湖池取鱼,获龟犹倍多,悉剜其肉截龟板,至江陵鬻之,厚得金帛。”《太平广记》‘饶阳因富得州名,不独农桑别有营。日暖提筐依茗树,天阴把酒入地坑。”章孝标《送张使君赴饶州》A.经济重心南移推动区域开发B.农村经济结构发生重大调整C.农业生产出现商品化的现象D.丝绸之路繁荣促进商业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朝中后期,岳州、饶阳等地的农民并不完全依赖农桑生产,还从事渔业、茶叶种植等经济作物的养殖与生产,这说明农业生产出现商品化现象,C项正确;材料反映部分地区农民家庭生产情况,未涉及经济重心南移,材料也无法体现区域开发,排除A项;材料没有前后对比,无法得出重大调整,排除B项;材料反映农业生产情况,与商业发展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6.在北宋政治结构里“中书、枢密、三司各不相涉”,“宰相亦不独置,或两相三参,或三相两参”,甚至更有台谏制度以相制衡。这体现出北宋()A.宰相权力的分散B.封建君主专制的强化C.行政效率的提高D.中枢权力体系的完善【答案】B【解析】【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宰相权力的分散且被牵制,加强了君权,B项正确;A项是对材料的概括,排除A项;分割宰相权力,加强了君权,但与行政效率高低无关,排除C项。材料是分散宰相权力,不能得出中枢权力体系的完善,排除D项。故选B项。7.柳永的词在形式、语言和用典上都一改文人词的创作路数,变“雅”为“俗”。《四库全书总目·东坡词提要》称:“词自晚唐五代以来,以清切婉丽为宗,至柳永而一变,如诗家之有白居易。”据此可知,柳永的词()A.迎合了儒学复兴的潮流B.折射了崇文抑武的国策C.契合了市民阶层的需求D.体现了选官制度的变革【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柳永的词……变‘雅’为“俗””“词自晚唐五代以来,以清切婉丽为宗,至柳永而一变,如诗家之有白居易”可知,柳永的词更加通俗易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词是娱乐场所用于演唱的歌词,体现了市民阶层的需求,词本身通俗易懂,更能够适应这种市民阶层的需求,C项正确;词的通俗易懂主要受到商品经济发展、市民基层兴起的影响,如儒学的发展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词在形式、语言和用典上的通俗化,没有涉及“抑武”,排除B项;宋朝选官制度仍旧是科举制,且宋词主要用于娱乐场所的演唱,与选官制度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8.明末清初,伴随着传教士来华,西学也随之传入中国。下表是徐光启与外国学者合译著作统计。徐光启的学术研究()中方译者外方译者合译著作所属学科徐光启利玛窦《几何原本(前6卷)》《测量法义》《测量义同》《勾股义》数学熊三拔《简平仪说》《崇祯历书》等历局集体译书成果共135卷天文、历法汤若望等《泰西水法》水利A.彰显了经世致用的治学态度B.体现了中体西用的思想C.颠覆了士人传统的夷夏观念D.助推了西方的文化侵略【答案】A【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影响题,时空是明末清初。根据材料“徐光启与外国学者合译的著作统计”及所学可知,明后期的部分科技著作中引进西方的科技内容,其中涉及数学、天文历法、水利技术以及地理学等领域,这体现了经世致用的治学态度,A项正确;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士人传统的夷夏观念被颠覆的相关信息,表述有误,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西方文化侵略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9.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被认为是“用夷变夏”,威胁了清朝的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遭到士大夫阶层的强烈抨击。由此可知()A.士大夫阶层从麻木与愚昧中觉醒B.鸦片战争对民族觉醒的影响有限C.顽固派势力过于强大阻碍变法开展D.主流知识分子坚持闭关锁国的政策【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鸦片战争后(中国)。据本题材料“遭到士大夫阶层的强烈抨击”可知,林则徐、魏源等人开眼看世界受到士大夫的抨击,说明鸦片战争后大部分传统士大夫仍然沉浸于天朝上国的美梦,对民族觉醒影响有限,B项正确;材料中士大夫强烈抨击林则徐、魏源等人,说明士大夫阶层并未觉醒,排除A项;维新变法时期顽固派势力过于强大阻碍变法开展,排除C项;材料只提到主流知识分子沉浸于天朝上国的美梦,无法说明其坚持闭关锁国的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10.有学者指出《天朝田亩制度》是往后看,试图按照理想中的古代大同模式来改造中国社会,《资政新篇》是向前看,试图通过效法西方,使中国走上近代化的发展道路。据此可知,该学者意在强调太平天国运动()A.全面实施了革命纲领B.致力于国家出路的探索C.成功突破了阶级局限D.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前期和后期分别提出了不同的纲领,《天朝田亩制度》试图按照理想中的古代大同模式来改造中国社会,而《资政新篇》则试图通过效法西方,使中国走上近代化的发展道路,这体现了在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的背景下,太平天国致力于国家出路的探索,B项正确;太平天国的两个纲领都未能真正实施,排除A项;太平天国运动并未突破农民阶级的局限,且最终因其阶级局限性而失败,排除C项;《资政新篇》是先进中国人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并未实行,无法推动资本主义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11.1904年,清廷接连颁布两道谕旨,令铁良南下勘查江南制造局新厂址、清查财政及考察军队。对此《东方杂志》指出其意无非“欲聚各省之财权”“收集各省之兵权”,归于政府。据此可知,清政府意在()A.加强中央集权以维护统治B.为推行新政做必要准备C.削弱地方督抚的政治权力D.防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是1904年的中国。根据材料“令铁良南下勘查江南制造局新厂址、清查财政及考察军队”“欲聚各省之财权”“收集各省之兵权”及所学可知,新政时期,清王朝试图加强中央对地方军事及财政的控制,其意在维护封建统治秩序,A项正确;1901年,在慈禧太后的默许下,清政府进行新政改革,改革内容多与戊戌变法近似,但比戊戌变法更广更深,改革涵盖了政治制度、经济政策、教育制度、司法制度等各个层面。选项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削弱地方督抚的政治权力”属于加强中央集权的范畴,不符合主旨,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12.民国初年,政府多次颁布“剪发令”,社会对此存在不同反应:政府官员、革命党人和知识分子主动剪辫;部分普通民众在政府的高压政策下被动剪辫;一部分清朝遗老、保守士绅、偏远乡村的人们反对剪辫。上述现象从侧面反映了()A.习俗变迁存在地区差异B.北洋政府力主社会变革C.移风易俗获得民众支持D.近代社会转型艰难曲折【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民国初年中国。据材料,民国初年,政府多次颁布“剪发令”,但仍然有不少人不愿甚至反对剪辫,新社会风尚在推行过程中面临的困难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代社会转型艰难曲折,D项正确;材料反映不同阶层和人群,而非不同地区习俗变迁存在差异,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剪发令”是北洋政府颁布的,且社会变革不仅包括社会习俗,还包括经济、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等方面,仅凭“剪发令”不足以断定北洋政府力主社会变革,排除B项;当时仍然有不少人不愿甚至反对剪辫,“获得民众支持”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3.梁启超在戊戌维新后呼吁:“以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陈独秀也认为:“盖一国人民之智力,不能建设共和,也未必宜于君主立宪,以其为代议制则一也。”二者都认为()A.传统伦理束缚了国人B.思想启蒙势在必行 C.西方代议制存在弊端D.共和制优于立宪制【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梁启超强调“维新吾民”,陈独秀则认为,一个国家的人民如果没有足够的智力,不仅难以建立共和制度,连君主立宪制也可能不适合,两者都认为思想启蒙势在必行,B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梁启超和陈独秀都认为思想启蒙很重要,传统伦理束缚了国人、西方代议制存在弊端及共和制优于立宪制均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CD项。故选B项。14.抗战期间,国民政府放宽对外国在华媒体新闻报道的审查,并为其提供各种便利。军政要员还经常接见外国记者,发表具有权威性的谈话和战况报告。据此可知,国民政府()A.借助外媒以获得国际的支持B.宣传了全面抗战路线C.为统一战线建立作舆论准备D.沿袭了不抵抗的政策【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抗战时期(中国)。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对外国媒体政策转变有利于外国媒体对中国抗战的报道,从而获得国际支持,A项正确;国民政府实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中共实行全面抗战,并且材料未涉及全面抗战路线,排除B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在1937年9月,但材料未涉及,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国民政府对日抵抗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15.1948年6月,毛泽东代表中央专门发出《各中央局、分局、前委应向中央报告的事项》,要求地方在原有基础上向中央报告包括税收、财政预算等18个事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土地改革等方面。这一规定()A.加强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B.实现了农村生产关系变革C.适应了革命战争形势的发展D.建立了地方请示报告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据材料“1948年6月”“要求地方在原有基础上向中央报告包括税收、财政预算等18个事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土地改革等方面”及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期正处于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前夕,此时期中央要求地方报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土地改革等方面,有利于中央整体对各地方的协调,更好的发动战略决战,所以这一规定适应了革命战争形势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并非党和军队的关系,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期农村尚未完成生产关系的变革,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中央要求地方上报,没有涉及地方的请示,排除D项。故选C项。16.1950年代到1960年代初,新中国的主要工业企业基本设在东北和华北地区。1964年,党中央提出要在西南和西北地区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并将大批沿海工厂企业、科研单位向西部转移。党中央的做法()A.有利于国家工业布局的调整B.解决了西部的就业压力C.实现了东西部地区均衡发展D.消除了外部的军事威胁【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964年(中国)。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964年中共中央在西南和西北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这一时期的三线建设有利于国家工业布局的调整,A项正确;三线建设是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国防建设的需要,与西部就业无关,排除B项;“实现了”说法绝对,排除C项;“消除了”说法绝对,这一时期中国仍面临外部资本主义国家的敌视封锁,排除D项。故选A项。第Ⅱ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张骞通西域后,汉中央政府在酒泉、玉门盐泽(今新疆罗布泊)一线“列邮置于要害之路,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两千年后,在距敦煌64公里处发掘出“丝绸之路”上唯一的驿站遗址——悬泉置遗址,出土了大量关于西域诸国向汉朝进贡马匹、骆驼的简牍,甚至还有涉及远途奢侈品贸易的简文。——摘编自汪受宽《丝绸之路上的汉代邮驿》材料二清朝后期,邮驿制度弊端丛生,驿律废弛,徇私枉法现象屡屡出现。鸦片战争后,建立在火车、轮船等近代运输工具基础上的新式邮政业务被列强带入中国,使中国邮驿制度发生深刻变化。在正式建立近代邮政前,除驿站外,有商营的民信局和侨批局,有帝国主义者的客邮,还曾经历过一段海关兼办邮政的过程。1896清廷谕令开办国家邮政官局——大清邮政局,派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兼领邮政司,掌管全国邮政,这是我国新式邮政的开端。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改邮传部为交通部,同时改大清邮政局为中华邮政局。进入民国以后,民众办理邮政需求增加,邮政局所随之增多,邮政业务逐渐多样化,除函件和包裹的寄送,还出现了汇兑业务。——摘编自潘雨朦《民国南京邮政研究(1912—1937)》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汉设置邮驿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邮政事业发展的特点和背景。【答案】17.推动了丝绸之路繁荣;为汉朝与西域诸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加强了汉朝的军事防御能力。18.特点:起步晚但发展较快;被外国人控制,半殖民地化色彩明显;具有传统与现代结合的特点;逐渐成为相对独立完善的系统。背景:近代交通运输工具的传入;西学东渐的推动;政府主导并发挥主导作用;列强的侵略以及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变迁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为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古代中国。由材料一中“两千年后,在距敦煌64公里处发掘出‘丝绸之路’上唯一的驿站遗址——悬泉置遗址”可知,推动了丝绸之路的繁荣;由“出土了大量关于西域诸国向汉朝进贡马匹、骆驼的简牍,甚至还有涉及远途奢侈品贸易的简文”可知,为汉朝与西域诸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结合所学可知,邮驿的设置有助于汉朝政府及时了解边疆地区的动态,提高了军事情报的传递速度,从而加强了汉朝在西北边疆的军事防御能力。【小问2详解】本题为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近代中国。特点:由材料二中“鸦片战争后……新式邮政业务被列强带入中国”及“进入民国以后,民众办理邮政需求增加,邮政局所随之增多”可知,起步晚但发展较快;由“派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兼领邮政司,掌管全国邮政”可知,被外国人控制,半殖民地化色彩明显;由“在正式建立近代邮政前,除驿站外,有商营的民信局和侨批局,有帝国主义者的客邮,还曾经历过一段海关兼办邮政的过程”可知,具有传统与现代结合的特点;由“进入民国以后,民众办理邮政需求增加,邮政局所随之增多,邮政业务逐渐多样化,除函件和包裹的寄送,还出现了汇兑业务”可知,逐渐成为相对独立完善的系统。背景:由材料二中“建立在火车、轮船等近代运输工具基础上的新式邮政业务被列强带入中国”可知,近代交通运输工具的传入;由“1896清廷谕令开办国家邮政官局”可知,政府主导并发挥主导作用;还可以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分析,如政治上,列强的侵略;经济上,商品经济的发展;思想文化上,西学东渐的推动;社会生活的变迁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红船”见证了中国共产党诞生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为内涵的“红船精神”,成为中国人心中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不畏艰难,开拓进取,领导中国革命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在那段峥嵘岁月中形成了众多不同内涵的“革命精神”,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革命精神”也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摘编自郭立等《从“红船精神”到“伟大建党精神”》根据材料并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红色记忆永不褪色”这一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答案】论点:“红船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阐述:1921年,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大会最后一天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后称“红船”)上举行,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大会通过了党纲、确定了党的名称和奋斗目标、决定了今后党的中心工作、成立了党的中央机构中央局。“红船见证了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成为中国革命源头的象征。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适应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近代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红船”点燃了中国革命火种,并向中国大地广泛播撒,“红船精神”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行而发展为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等“红色精神”,激励着我们党带领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红船”标志着共产党人的信念之坚定,创业之艰难,在新时代坚持和弘扬“红船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解析】【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近代的中国。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必须要理清思路。首先,审设问,明方向。本题设问为:根据材料并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红色记忆永不褪色”这一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其次,读材料,提观点。根据材料可知,红色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的总称,是中国共产党发展的经验总结和精神财富。材料中列举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一系红色精神,而这些红色精神都是在“红船精神”的引领下创造的,由此可拟定论题为:“红船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再次,引史实,展论述。围绕“红色记忆永不褪色”这一主题,进行论述,注意史论结合,史实准确。可以这样阐述:1921年,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大会最后一天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后称“红船”)上举行,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大会通过了党纲、确定了党的名称和奋斗目标、决定了今后党的中心工作、成立了党的中央机构中央局。“红船见证了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成为中国革命源头的象征。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适应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近代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 最后,总结论,拔高度。对论述部分进行总结,注意呼应观点,对主题进行一定的升华。“红船”点燃了中国革命火种,并向中国大地广泛播撒,“红船精神”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行而发展为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等“红色精神”,激励着我们党带领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红船”标志着共产党人的信念之坚定,创业之艰难,在新时代坚持和弘扬“红船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先秦诸子对劳动教育有着深刻的理解。《论语·子路》中说,“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春秋时期的敬姜教育子弟“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墨子教育子弟“故圣人作诲男耕稼树艺,以为民食”。孟子说:“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摘编自何杨勇《先秦儒道墨三家的劳动教育思想与启示》材料二1949年新政协通过的《共同纲领》指出:“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国民的公德。”将“爱劳动”列为国民五项公德之一。……1954年,因轻视体力劳动的思想仍普遍存在,部分小学和初中毕业生不愿毕业后成为劳动者,对无法如愿升学产生不满。在此背景下,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的文件,提出要加强劳动教育,提高生产技术水平。……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要克服教育工作中的右倾思想和教条主义,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摘编自刘向兵《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论纲》(1)根据材料一,概括先秦时期的劳动教育思想。(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劳动教育的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答案】19.强调劳动的重要性;劳动是创造财富的根本途径;劳动塑造善良品质;劳动无贵贱20.背景:中国经济落后,需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社会上存在轻视劳动的思想。影响:有利于扭转歧视体力劳动者的观念;有利于树立劳动光荣和吃苦耐劳的时代精神;有利于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有利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多的技术人才。【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可知强调劳动的重要性;根据材料“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可知劳动是创造财富的根本途径;根据材料“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可知劳动塑造善良品质;根据材料“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可知劳动无贵贱。【小问2详解】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