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宝山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一模)语文Word版含解析

上海市宝山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一模)语文Word版含解析

ID:83368848

大小:46.02 KB

页数:20页

时间:2023-07-19

上传者:老李
上海市宝山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一模)语文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上海市宝山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一模)语文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上海市宝山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一模)语文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上海市宝山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一模)语文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上海市宝山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一模)语文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上海市宝山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一模)语文Word版含解析_第6页
上海市宝山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一模)语文Word版含解析_第7页
上海市宝山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一模)语文Word版含解析_第8页
上海市宝山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一模)语文Word版含解析_第9页
上海市宝山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一模)语文Word版含解析_第10页
资源描述:

《上海市宝山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一模)语文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22学年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积累运用1.按要求填空。(1)不失其所者久,_______________。(老子《四章》)(2)_______________,渺沧海之一粟。(苏轼《________》)(3)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宇宙浩大、万物丰盛的景象。【答案】①.死而不亡者寿②.寄蜉蝣于天地③.赤壁赋④.仰观宇宙之大⑤.俯察品类之盛【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容易写错的字:蜉、蝣、仰、俯、察。2.按要求选择。(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人工智能依托大数据,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和舒适的代价,却是不可避免地扼杀了信息不对称的随机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个固化了的信息不对称的经济体里,是没有公平可言的。①毫无议价能力的数据提供方②信息优势自然集中到了政府和商业巨鳄等强势集团手里③公众和弱势群体就成了透明体④智能时代因为高端技术对人力、物力和政治力量的依赖A.③④①②B.④③②①C.④②③①D.③①④②(2)下列句子中最能体现“差序格局”的一项是()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C.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D.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答案】(1)C(2)D

1【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衔接与排序的能力。根据“因为”“自然”这一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及②④句句意可知,④应在②前。而③“公众和弱势群体就成了透明体”则是②“集中到了政府和商业巨鳄等强势集团手里”对照和进一步结果,因此③应在②后。而①“毫无议价能力的数据提供方”和③中“透明体”都是“公众和弱势群体”这一类人的共同特点,故应为③①。故选C。【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念内涵,概括要点的能力。“差序格局”简要解释就是每个人以自己为中心,由亲到疏或由近及远,向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人群发挥影响,越往外影响越小。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这与“差序格局”中以自己为中心的特色相反。B.“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意思是: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坏别人的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这里包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不符合“差序格局”的亲疏之分。D.“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意思是:不分别关系的亲疏,不区分地位的尊卑,一切用法律来判断。完全违背“差序格局”的原则。D.“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意思是: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这体现了“差序格局”的含义“每个人以自己为中心,由亲到疏或由近及远,向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人群发挥影响”。故选D。二、阅读(一)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①最近就有人把“艺术”预先定义为“与文学音乐绘画之类一样”,再将建筑套进去,发现原来建筑“其实就是‘非艺术’”这样的讨论,就正如把黑马、黄马预先定义为马,再将白马套进去,发现白马“其实并不是马”一样的不足为训。要判断建筑的艺术属性,并不能简单地就此得出结论,它其实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

2②首先,要给“建筑”作一个概括的说明,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我想,“建筑艺术”一词所指的“建筑”,一个最基本的判断应该是对象除了具有物质性以外,还具有一定分量的精神性。这就是建筑复杂性的第一个表现,即所谓“建筑”的双重性。③问题的复杂性还体现在这种双重性之不能一概而论上,例如低标准公寓楼、仓库、车库和水塔,物质性特强,精神性趋近于无;一般的学校、医院、商店和办公楼,精神性就有所升高;博物馆、美术馆等则处于高段;至于宫殿、寺庙、园林和纪念堂更高;而凯旋门、塔和纪念塔等,就已经没有什么物质性功能要求,精神性则特别高扬,可以认为和纯艺术已没有太大的质的区别了。当然,这整个分解也只是一个模糊的、相对的概念。④建筑复杂性的第三个表现是建筑精神属性的层级性。大致有三个层级:最低的与物质功能紧密相关,体现为充分的安全感与舒适感,并上升为美感。建筑精神属性的中间层级与物质性因素相距稍远,体现为进一步运用所谓“形式美规律”如比例、对称、对比、对位、尺度、虚实、明暗、色彩、质感等一系列手法,对建筑的一种纯形式美处理。建筑精神属性的最高层级离物质性因素更远,要求创造出某种富于深层文化意味的情绪氛围,进而表现出一种情趣,一种思想性,富有表情和感染力,以陶冶和震撼人的心灵,如亲切或雄伟、幽雅或壮丽、精致或粗犷,在有必要的时候,甚至表现神秘、不安或恐怖,达到渲染某种强烈情感的效果。⑤前两个层级的要求较低,所得出的结果就是“美观”,重在“悦目”。最后一个层级的要求较高,除了一般悦目之美的意义外,更重在“赏心”。就其精神性价值而言,其中很大一部分并不在最杰出的纯艺术作品之下,而且不能为后者所替代。材料二:①建筑设计本身创造的是什么样的东西,我认为,从低到高有三种境界。第一是创造使用价值,追求的是结实,以碉堡为代表。第二是创造价值,比如说你的设计卖出钱了。这两个价值,对应的是生存和发展的价值。在这之上,人类到了第三个境界,创造自我实现价值,称为意义价值。②我们早期农业社会的建筑标准是建立在结实基础上的。那个时候只要有条件,用的材料是非常耗能的。工业社会把重点放在价值和形式上,也是耗能的。但是只有到了符号世界,才开始意识到,有更重要的东西,就是作为人的本性的目的,以及情感和体验都可以归为意义。当意义重要的时候,质料变得不重要了。也就是说,我可能穿一个材料很结实的衣服,穿一百年也不坏,但是如果我的重心放在符号意义上,我用报纸作为时装材料也一样可以,为什么非得把几百年不腐朽的金缕玉衣穿在身上?只要我高兴,什么质料都可以。所以我认为低碳的意义,在于质料背后,有没有设计,是否追求美好生活本身;而不是为低碳而低碳。

3③在低碳理念背后是这样的价值观:质料不重要了,比它更重要的是生活的意义和快乐。只要我能够更加快乐,我用什么质料都可以,就好比点石成金,随便拿什么东西一比画都是艺术品。我认为在有德行、有磁力的艺术家手里,什么东画都可以当质料。低碳设计只不过在使用材料的观念上,正好结合了这个社会现在发展的建材潮流。它使低碳设计既创造了意义,也创造了价值,这是我的核心观点。3.材料一第①段有人得出建筑是“非艺术”错误结论,下列归因正确的一项是()。A.滑坡论证B.前提为假C.因果倒置D.自相矛盾4.根据材料一第③段,建筑的精神性由低到高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A.悉尼歌剧院——紫禁城——人民英雄纪念碑B.人民英雄纪念碑——悉尼歌剧院——紫禁城C.人民英雄纪念碑——紫禁城——悉尼歌剧院D.紫禁城——人民英雄纪念碑——悉尼歌剧院5.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依据材料一,因为建筑具有精神性,所以它是艺术。B.依据材料一,普通建筑重在物质性,几乎没有艺术性。C.依据材料二,建筑的三种境界是不同历史阶段的产物。D.依据材料二,低碳设计应该体现人们的绿色环保意识。6.两则材料立论角度与结论都不同,你认为评判建筑设计价值应该是“精神性价值”,还是“意义价值”?请简述理由。7.列举你所熟悉的一栋建筑,写出其中蕴含的“精神性价值”或者“意义价值”。【答案】3.B4.A5.D6.我认为应该是“精神性价值”。首先,建筑设计应该符合社会、市场的需要,不应该满足设计者个人的“追求美好生活”,脱离实际的自我实现价值终究是孤芳自赏;其次,建筑设计还包括很多社会公共建筑,更重视建筑的社会价值、特定意义,而不是私人化的“追求美好生活”。(如果选择“意义价值”,或者认为两者本质上是一致的,只要自圆其说即可)7.示例:如“人民英雄纪念碑”,碑身长14多米,纪念碑总高度37米以上,高大挺拔,庄严肃穆,表达对人民英雄的崇敬之情;简短的碑文概述了近现代史上人民英雄的奋斗历史,体现“缅怀死者,激励生者”的主题;碑座四周镶嵌了鸦片战争到胜利渡江等十幅大型浮雕,艺术地再现了革命斗争历史场景,富有感染力。【解析】【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逻辑推理的能力。

4文中说有人把“艺术”预先定义为“与文学音乐绘画之类一样”,“艺术”的界定范围过窄,所以此前提错误,有错误的前提自然就会退出错误的结论:建筑“其实就是‘非艺术’”。故推理错误归因为“前提为假”。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结合“建筑精神属性的最高层级离物质性因素更远,要求创造出某种富于深层文化意味的情绪氛围,进而表现出一种情趣,一种思想性,富有表情和感染力,以陶冶和震撼人的心灵”,分析,————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为纪念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革命烈士而修建的纪念碑。它的精神属性距离物质性因素最远,应排在最后。其次是紫禁城,它曾经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是有过实用的物质价值的,如今作为历史文物存在。悉尼歌剧院的精神属性离物质性因素最近,首先它是作为歌剧院的作用而存在,同时具有一定的形式美。故选A。【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判断推理的能力。D.“低碳设计应该体现人们的绿色环保意识”错误,结合“我认为低碳的意义,在于质料背后,有没有设计,是否追求美好生活本身;而不是为低碳而低碳……低碳设计只不过在使用材料的观念上,正好结合了这个社会现在发展的建材潮流。它使低碳设计既创造了意义,也创造了价值”分析,低碳设计首先体现的是追求美好生活的理念。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观点,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本题是开放性试题,选择“精神性价值”或“意义价值”,或者认为两者本质上是一致的都可以,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如果选择“精神性价值”,结合“我们早期农业社会的建筑标准是建立在结实基础上的。那个时候只要有条件,用的材料是非常耗能的。工业社会把重点放在价值和形式上,也是耗能的”分析,建筑设计是为社会、民众服务的,应该符合社会、市场的需要,不应该满足设计者个人的“追求美好生活”,脱离实际的自我实现价值终究是孤芳自赏;结合“学校、医院、商店和办公楼”“博物馆、美术馆”“宫殿、寺庙、园林和纪念堂……凯旋门、塔和纪念塔”等建筑可知,建筑设计还包括很多社会公共建筑,所以更应重视建筑的社会价值、特定意义,而不是私人化的“追求美好生活”。【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5“精神性价值”指建筑富有深层文化意味,能表现出一种情趣,一种思想性,富有表情和感染力,以陶冶和震撼人的心灵,或达到渲染某种强烈情感的效果,既“悦目”又“赏心”。“意义价值”即建筑本身体现的是自我实现价值,体现追求美好生活本身的理念。据此选择相关建筑进行阐释即可。比如“人民英雄纪念碑”,它主要体现的是“精神性价值”。要详细介绍相关组成蕴含的精神意义。人民英雄纪念碑是新中国成立后首个国家级公共艺术工程,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纪念碑。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设不仅聚集了当时的能工巧匠,其碑石石料的采集场面也颇为宏大。纪念碑由17000块花岗石和汉白玉砌成,其中采自青岛浮山的纪念碑碑心石是建碑中最主要的大石料,是中国建筑史上极为罕见的完整花岗石,其石坯长14.4米,宽2.72米,厚3米,重达320吨以上,采运工作历时7个半月,于1953年4月1日动工至10月16日大石料运抵天安门广场工地,从开采到运输共计7116名工人参与其中。人民英雄纪念碑平面呈长方形,顶为盝顶。碑身用413块花岗石分32层垒砌而成。正面(北面)碑心是一整块石材,长14.7米、宽2.9米、厚1米、重103吨,镌刻着毛泽东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鎏金大字。背面碑心由7块石材构成,内容为毛主席起草、周总理书写的碑文,共150字,其文如下: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的折叠碑身由两层须弥座承托。上层小须弥座的四面刻牡丹、荷花、菊花、垂幔等拼成的八个花环,以示对烈士的崇敬之情。下层大须弥座的束腰部镶嵌着十幅巨大的汉白玉浮雕,其中八幅作品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革命事件,按东南西北的顺序依次为“虎门销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和“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此外,在北面正中“胜利渡长江”的两侧还有两幅装饰性作品“支援前线”和“欢迎人民解放军”。这十座浮雕的高度均为2米,宽2至6.4米,总长40.68米,一共雕刻了180个人物。整合概括以上信息即可。(二)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清明、朱雀与家乡叶开①清明节,在我的记忆中,是一个快乐的日子。②清明不只有上坟,也有踏青,也有放风筝,有吃各种春天的糕点。③那时,孩子最盼望的是清明节。

6④清明节有三天假期,全家出城返乡,到祖坟所在地。大人们洒扫,上坟,祭祖。孩子呢,主要是可以在墓园周边的草地上撒欢,打滚,完整地过童年的欢脱生活。对于孩子来说,清明节完全就是自我的解放。⑤我小时候对学习记忆不深,念小学时,一半时间是学农种地,一半时间是胡乱上课。反正我们龙平小学啊,老师都凑不齐,连杀猪的刘老师都当上了我们的班主任了,你还能盼望些什么?记得有一位女知青老师,身材颀长,表情忧郁,穿着的确良衬衫,拖着一条长辫子,隐约在我的记忆中。在我们学校暮色四合时,孑孓然走过台湾相思树下,到偏隅处宿舍就淡去了。好像不爱说话,也不当着人吃饭。她像个仙子一样,在人间飘着。⑥后来三年级时,她不知道去哪里了。我还好一阵惆怅。不是小孩子开窍早,而是对美好事物消逝的叹惋。⑦我对清明节的记忆主要是美好。⑧那美好是一上路就浑身敲了车铃般兴奋。清明时节,我们广东雷州半岛已经暑热纷纷了,常常上午焦晒,下午雷阵雨,让你觉得老天是很够意思的。⑨我特别爱的活动,是去老家九岭那里上坟。⑩我们家住在坡脊镇,距离老家九岭好像不到十里路,可是当时都是黄泥道,骑自行车常常会陷入沙道中,前后进退不得,有时干脆僵住不动,骑车的大姐,前面横杠打横的我,后面车架叠坐的弟弟和哥哥,一伙四人,都囫囵地倒在黄泥道上。一阵灰一阵沙,免不了是很愉快的。⑪父亲在前头,自行车驮着各样各色祭品,主要有白煮鸡一只,白煮鸭一只,煮熟的猪肉若干条,米饭几大碗。南方天热,肉类都要加盐煮了才能保鲜。这些祭品各处转悠,让祖先们享用过几遍后,因为天热,已经有些不够新鲜了。我个人常常认为,我们应该及时就近把鸡鸭撕开吃了,但没有一次如愿。父亲还是要带回家,上汤锅煮开(为了杀菌),取出,以刀砍块,上盘之后,才能满足我的饕餮之欲。⑫我们乡村的生与死隔得不远,死去的祖先就像活着一样,没那么多讲究,也没有那么多可怕。据说,唯有内心纯洁的孩子,才能看见祖宗的影迹。⑬我父亲说,弟弟能看见,因为他那时只有五六岁。⑭有一次,弟弟看见在某个祖坟旁有一只鹌鹑,不怎么慌忙地走出来。⑮父亲说,这就是我们的祖先。⑯可是,我从来没有看见过。不敢怀疑弟弟的纯洁,觉得自己内心太复杂,不配见到鹌鹑。祖宗化成鹌鹑,这件事情我从来没有怀疑过。他们为何不能变成鹌鹑呢?⑰我老家的春天,跟夏天差不多。没有江南这么繁复,这么做作,因此,也就没有江南这么多事,没有江南这么多诗。我们老家,自古以来就是不被说起的喑哑的。

7⑱后来读《东坡志林》,书中提到在我老家经过,取道徐闻去海南,让我非常兴奋。觉得我自己如果算是有那么点才华,一定是因为东坡先生先于我,走过我走过的路,留下一点什么遗风。东坡先生后来遇救,从儋州北返,要经廉州去合浦,不料大雨泛滥,又耽搁在我老家附近好多天,期间以松树生火祛湿,取暖,颇为流连,并作了一首诗。⑲终于读到了美国汉学大家薛爱华教授的历史巨著《朱雀:唐代的南方意象》的中译本,这本书里,出现了我的家乡雷州半岛,说唐代时,孔雀的主要产地就是雷州半岛。⑳我一直到十八岁考上大学离开家乡,从未在雷州半岛见过一只孔雀。离开家乡二十几年后,因薛爱华教授在书里提到,凭空激动了好一阵。我自己都不知道家乡有什么珍贵的特产,有什么文化遗述。记忆中的家乡,是一片荒芜,文化沙漠,空白,空白,空白。但从薛爱华教授著作里知道,唐代的雷州半岛照样是有人烟的,而且颇为繁盛。只是,不被以中原为视角的史官记录,于是就沉寂,一直被沉寂着。㉑朱雀,是那么神秘,那么灿烂,与孕有释迦牟尼佛的孔雀大明王是一家人。那样,我们的家乡,又有了佛性。8.第⑤⑥段的插叙内容与上下文毫无关联,分析这样写的用意。9.弟弟能看见祖宗的影迹,有人说体现了农民的迷信愚昧,也有人说这样写富有乡土气息,你怎么看?10.结合语境,从语言表现力的角度,赏析画线部分的加点词语(任选其二)。11.结尾部分提到东坡、朱雀等历史,分析这些内容在全文中的作用。【答案】8.示例:一半时间学农种地、一半时间胡乱上课、杀猪的刘老师当上班主任,这些都反映童年时期家乡文化的落后状态。一位女知青老师像个仙子一样美好形象令人印象深刻,最后女知青老师又不知所终,象征着美好事物极度稀缺,又难以挽留。所以,这段文字尽管与清明节无关,但是与落后的家乡文化生活主旨有着内在的一致性。9.示例:很有乡土气息,父亲认为祖宗化成鹌鹑,纯洁的小孩才能看到祖宗;“我”信以为真还感叹自己内心太复杂;体现父亲的淳朴可笑、“我”的天真幼稚,写出了独特的乡村生活与乡村人的心理特点,显得真实而又亲切。10.示例:都是运用拟人化的词语,将江南春天的季节特征鲜明、景物变化多彩看作是“做作”,又将江南的“多诗”与“多事”等同起来,贬义色彩的词语表达了对美好江南的嫉妒与不满,又是对家乡匮乏的自然人文景观的消极回护。“喑哑”往往指哑巴不能发声,将自己家乡名声不显比作哑巴不能发声,内心充满了心酸、痛苦之情。这样的词语增强了形象感,更能表达作者独特的情感。11.示例:记忆中的家乡一片荒芜,是文化沙漠,自古以来不被提起,而《东坡志林》的记载与教授的历史著作,展示了家乡在历史上曾经拥有的华彩,使“我”对家乡有了新的认识,内心涌动着激动与自豪。前后对比,拓展了写作思路,丰富了文章的意蕴。

8【解析】【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第⑤⑥段中,“念小学时,一半时间是学农种地,一半时间是胡乱上课。反正我们龙平小学啊,老师都凑不齐,连杀猪的刘老师都当上了我们的班主任了,你还能盼望些什么?”是对小时候家乡落后情况的一个具体生动的描写,而那个“像个仙子一样,在人间飘着”的女知青老师让“我”印象深刻,使我们感受到稀缺的美好事物,但最终她“不知道去哪里了”,说明在我们当时那个落后的地方,美好的事物是那么稀缺,又是那么难以挽留。这充分映照了后文“我们老家,自古以来就是不被说起的喑哑的”“我自己都不知道家乡有什么珍贵的特产,有什么文化遗述。记忆中的家乡,是一片荒芜,文化沙漠,空白,空白,空白”所说的我们老家的落后。【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进行个性化阅读能力。根据文章整体中作者对家乡的情感态度,以及原文“我们乡村的生与死隔得不远,死去的祖先就像活着一样,没那么多讲究,也没有那么多可怕”可知,作者之所以要写弟弟能看见祖宗的影迹,并不是为了展现乡村的愚昧,而是想要以此事为代表,展现乡下人的淳朴,增添文章的乡土气息。“据说,唯有内心纯洁的孩子,才能看见祖宗的影迹”“有一次,弟弟看见在某个祖坟旁有一只鹌鹑,不怎么慌忙地走出来”直接印证这一传说,而对此父亲的态度是“我父亲说,弟弟能看见,因为他那时只有五六岁”“父亲说,这就是我们的祖先”,“我”的态度是“不敢怀疑弟弟的纯洁,觉得自己内心太复杂,不配见到鹌鹑。祖宗化成鹌鹑,这件事情我从来没有怀疑过。他们为何不能变成鹌鹑呢?”这既体现身为乡下人的父亲的淳朴可笑、“我”的天真幼稚,也为读者展现了独特的乡村生活与乡村人的心理特点,显得真实而又亲切。【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的能力。“做作”指故意做出某种不自然的表情、架势、腔调等,这是对人类才会有的情感和行为的贬义评价,而作者在这里用来形容江南这一地区的特色,这是运用拟人化的词语,将江南春天季节特征鲜明、景物变化多彩这一本该是积极意义的特色看作是贬义的“做作”。而根据“因此,也就没有……”可知,江南的“多诗”与“多事”都是“做作”的消极结果,而“多诗”同时也正是“多事”的结果。这都体现了作者对江南的贬义评价。

9而在外人眼里如此美丽动人的江南,却被作者如此批判,作者之所以这么反常地表现,根据后文“我们老家,自古以来就是不被说起的喑哑的”可知,是想借此表达对美好江南的嫉妒与不满,和对家乡匮乏的自然人文景观的消极回护。而作者虽如此回护自己的家乡,却也只能用“喑哑”这一指哑巴不能发声的词语来进行类比评价,将自己家乡名声不显比作哑巴不能发声,足可见作者内心充满了心酸、痛苦之情。【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作者在结尾部分提到东坡、朱雀时说“后来读《东坡志林》,书中提到在我老家经过,取道徐闻去海南,让我非常兴奋。觉得我自己如果算是有那么点才华,一定是因为东坡先生先于我,走过我走过的路,留下一点什么遗风”“终于读到了美国汉学大家薛爱华教授的历史巨著《朱雀:唐代的南方意象》的中译本,这本书里,出现了我的家乡雷州半岛,说唐代时,孔雀的主要产地就是雷州半岛”“我自己都不知道家乡有什么珍贵的特产,有什么文化遗述。记忆中的家乡,是一片荒芜,文化沙漠,空白,空白,空白。但从薛爱华教授著作里知道,唐代的雷州半岛照样是有人烟的,而且颇为繁盛”“朱雀,是那么神秘,那么灿烂,与孕有释迦牟尼佛的孔雀大明王是一家人。那样,我们的家乡,又有了佛性”。《东坡志林》的记载与教授的历史著作都充分表现了“我”的家乡实际上并不如史书记载和外人以为的那么荒芜、落后,而同样有丰富的物产,有文化遗风,甚至还有佛性。这与前文“我”原先对家乡的回忆“我们老家,自古以来就是不被说起的喑哑的”截然相反。这说明,家乡在历史上曾经拥有的华彩,使“我”对家乡有了新的认识,内心涌动着激动与自豪。作者这一前后对比,既拓展了写作思路,也丰富了文章作者感怀故土、赞扬家乡的意蕴。(三)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渡河北(南北朝)王褒①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常山临代郡,亭障②绕黄河。心悲异方乐③,肠断陇头歌④。薄暮临征马,失道北山阿⑤。【注释】①王褒出生于南朝世家大族,梁战败后被押送至长安。从此羁留北方至死。这首诗是他北渡黄河时所作。②亭障:指北朝筑构的防御工事。③异方乐:异域音乐。④陇头歌:北朝乐府曲名,内容多写征人的艰辛。⑤失道:迷路。山阿:山的拐弯处。12.以下古代诗歌选集中,可能收录本诗的一项是()。A.《古诗源》B.《汉乐府》C.《唐宋近体诗选》D.《历代长短句》13.以下对本诗风格评价贴切的一项是()。A.恬淡悠远B.明丽清新C.雄伟壮阔D.苍劲悲凉

1014.有人认为诗歌起首两句“起调甚高”,结合全诗,赏析这两句诗的艺术特色。【答案】12.A13.D14.示例:开头暗扣题目,表明所写之景为渡河所见。化用楚辞《九歌·湘夫人》中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借景抒情,以秋风落叶,河水滔滔,表现自己漂泊零落、起伏不定的心理。且“还似”一词由眼前的黄河自然地联想到江南故国的洞庭波涛(虚实结合也可),充满了思乡之情,去国之悲。起首两句为全诗奠定了悲凉的气氛,接下来的所见、所闻都笼罩了悲凉之情,结尾的“失道”与开头的“还似”相呼应,进一步抒发了迷茫惆怅之情。起首两句蕴蓄着丰富的情感,所以说“起调甚高”。【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掌握诗歌体裁知识的能力。本诗共8句,每句5个字,但不是五言律诗,因为该诗的写作时间是南北朝,而近体诗指的是隋唐以后的律诗和绝句,不是汉乐府诗,也不是词,因此本诗属于五言古诗,可以收录在《古诗源》中。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诗的首二句写眼前秋景仿佛洞庭之畔,流露出思乡之情;次二句一转至现实的北方黄河之景;五、六两句进一步写“心悲”“肠断”的内在感受;最后二句以薄暮失道来描写诗人迷茫怅惘、恍惚痛苦的情形。全诗层层深入,写情真切,笼罩着慷慨悲凉的气氛,颇具苍劲、雄健的风格。故选D。【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的能力。“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二句从眼前所见的秋风吹起,木叶纷落于黄河波上,暗暗照应诗歌标题,表明诗人所见是河北之景。结合注释“羁留北方至死”可知,此时诗人北渡黄河,羁留他乡,眼见落叶飘飞,河水滔滔,更加引起了自己的思乡之情。下句由实入虚,由眼前秋风木叶,即刻联想到有似昔日的南国风景,就径直领出旧土之思的发端,并且暗用屈子《楚辞·九歌·湘夫人》“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意境,平添出一层烟雾般轻蒙柔曼的忧郁情味来,使之拥载了更丰厚的涵纳,更给人无限悲凉之感。诗歌次二句一转至现实的北方黄河之景;五、六两句进一步写“心悲”“肠断”的内在感受——听到北方的音乐,令人心伤,听到陇头的歌曲,令人肠断。最后二句以薄暮失道来描写诗人内心迷茫怅惘、恍惚痛苦的心理。从中可以看出,诗歌的开头两句就蕴含着诗人的情感,为全诗奠定情感基调,可谓“起调甚高”。

11(四)阅读《国语》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小题。一孔丘非难季康子以田赋季康子欲以田赋,使冉有①访诸仲尼。仲尼不对,私于冉有曰:“求来!女不闻乎?先王制土,籍田以力②,而砥其远迩;赋里以入③,而量其有无;任力以夫④,而议其老幼。于是乎有鳏寡孤疾有军旅之出则征之无则已。其岁⑥,收田一井,出稯禾、秉芻、缶米⑤,不是过也。先王以为是。若子季孙欲其法也,则有周公之籍矣;若欲犯法,则苟而赋,又何访焉!”二公父文伯卒其母戒其妾公父文伯卒,其母戒其妾曰:“吾闻之:好内⑦,女死之;好外,士死之。今吾子夭死,吾恶其以好内闻也。二三妇之辱共先者祀,请无瘠色,无洵涕,搯膺⑧,无忧容,有降服⑨,无加服。从礼而静,是昭吾子也。”仲尼闻之曰:“女知莫若妇,男知莫若夫。公父氏之妇智也夫!欲明其子之令德。”【注释】①冉有,名求,孔子学生,季康子家臣。②籍田以力:以劳力收田税。砥:平,均衡。③赋里以入:按照收入征收商税。④任力以夫:以男丁数分派劳役。⑤稯、秉、缶,都是计量单位。⑥其岁,指战时。⑦好内,宠爱妻妄。⑧瘠,指悲伤憔悴。洵涕:默默流泪。搯膺:捶胸。⑨降服,丧服要降等。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女不闻乎()(2)吾恶其以好内闻也()16.为下列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使冉有访诸仲尼()A.各个B.之于C.之乎D.这件事17.为下列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是昭吾子也()A.遵照B.尊重C.明亮D.彰显18.把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女知莫若妇,男知莫若夫。公父氏之妇智也夫!欲明其子之令德。19.找出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A.于是乎有鳏寡孤疾/有军旅之出则征之/无则已。B.于是乎有鳏寡孤疾/有军旅之出/则征之无则已。C.于是乎有鳏寡/孤疾有军旅之出/则征之无/则已。D.于是乎有鰥寡/孤疾有军旅之/出则征之/无则已。

1220.分析孔子一开始“不对”,随后却又对冉有说出一番话的原因。21.从孔子对季康子与公父文伯之母的褒贬中,概括孔子的思想。【答案】15.①.你②.厌恶,讨厌16.B17.D18.女孩子的智慧不如成年妇人,男孩子的智慧不如成年男子。公父家的妇人真是明智啊,她想彰显儿子的美德。19.A20.冉有是季康子的家臣,代表季康子出场,如果当面表示反对季康子的做法不合礼仪。孔子与冉有进行私下交谈,这是老师对学生交谈,所以孔子能够直接表明态度,希望通过冉有来改变季康子的做法。21.体现孔子仁政思想,效法“三代”之法,主张以礼治国;同时孔子认为个人应该克己复礼,应该节制自己的行为,成人之美,符合礼仪规范。【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1)“女”:通假字,通“汝”,你。句意:你没听说吗?(2)“恶”:厌恶,讨厌。句意:我厌恶他死后有宠爱妻妾的名声。【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使冉有访诸仲尼”的“诸”解释为:兼词,相当于“之于”。句意:派冉有到孔子那儿征求他的意见。故选B。【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能力。“是昭吾子也”的“昭”解释为:彰显。句意:这样才能彰显我儿子的美德。故选D。【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赋分点:“知”,通“智”智慧;“夫”,成年男子;“明”,彰明;“令”,美好的。【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于是就有了鳏、寡、孤、疾的名称,有战事时才征召他们,无战事时就免除。“鳏寡孤疾”为四个并列名称,共同作“有”的宾语,不能拆开,据此排除CD;“征”作谓语,“之”作宾语,其后应断开,排除BC。故选A。

13【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概括和分析能力。依据原文“仲尼不对,私于冉有曰:……”可知,孔子并不是对“季康子欲以田赋”这件事没有不同见解,而是因为从礼法上来说,冉有是季康子的家臣,虽然他也是孔子的学生,但此刻冉有代表的身份是季康子,季康子作为鲁国的正卿,身份非同一般,如果当面表示反对季康子的做法,在孔子看来不合礼仪。孔子随后又对冉有说出一番反对此举的话,是因为他选择了私下交谈的方式,这样他们二人的身份就仅仅是普通的老师与学生,这种交流不关乎政治和礼法,可以畅所欲言的表达自己的看法,同时孔子教化了冉有,让冉有认同自己,那么冉有作为季康子的家臣,也一定会对他进行劝解。【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探究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依据文段《孔丘非难季康子以田赋》“是乎有鳏、寡、孤、疾,有军旅之出则征之,无则已”等内容可知,孔子反对季康子打算按田亩增收田赋的做法,认为“若子季孙欲其法也,则有周公之籍矣;若欲犯法,则苟而赋,又何访焉”,孔子主张效法先王之法,要按法来办,这体现了孔子以礼治国的主张,体现孔子主张仁政的思想。依据文段《公父文伯卒其母戒其妾》中公父文伯母亲的这段话“吾闻之:好内,女死之;好外,士死之。今吾子夭死,吾恶其以好内闻也。二三妇之辱共先者祀,请无瘠色,无洵涕,搯膺,无忧容,有降服,无加服。从礼而静,是昭吾子也”可知,她要求儿子的妻妾在供奉亡夫的祭祀仪式上要委屈一下,不要面露憔悴之色,不要默默地流泪,不要捶胸顿足号啕大哭,不要有忧愁的面容,穿戴丧服要降一等,不要随便提高丧服的等级,要遵守礼节静静地完成祭祀。这体现了孔子克己复礼的思想:应该节制自己的行为,成人之美,符合礼仪规范。参考译文:一孔丘非难季康子以田赋季康子打算按田亩增收田赋,派冉有征求孔子的意见。孔子不作正式答复,私下对冉有说:“冉有,你没听说吗?先王按照土地的肥瘠分配土地,按照劳力的强弱征收田赋,而且根据土地的远近来对田赋加以调整;征收商税按照商人的利润收入,而且估量其财产的多少来对商税加以调整;分派劳役则按照各家男丁的数目,而且要照顾那些年老和幼小的男子。于是就有了鳏、寡、孤、疾的名称,有战事时才征召他们,无战事时就免除。有战事的这年,每一井田要出一稯粮、一秉禾草、一缶米,不超过这个标准。先王认为这样就足够用了。如果季康子想按法办,那已有周公的田赋法了;如果要不顾法规办事,就随意赋税好了,又何必来征求我的意见呢?”二公父文伯卒其母戒其妾

14公父文伯病死了,他的母亲告诫他的妻妾说:“我听说:宠爱内室的人,妻妾甘愿为他而死。热心国家大事的人,士甘愿为他而死。如今我儿子不幸早死,我厌恶他死后有宠爱妻妾的名声。你们在供奉亡夫的祭祀仪式上要委屈一下,请不要面露憔悴之色,不要默默地流泪,不要捶胸顿足号啕大哭,不要有忧愁的面容,穿戴丧服要降一等,不要随便提高丧服的等级。要遵守礼节静静地完成祭祀,这样才能昭明我儿子的美德。”孔子听到这件事以后说:“女孩子的见识不及妇人,男孩子的见识不及成年男子。公父家的妇人明智能胜过大丈夫!她这样做是为了彰显她儿子的美德。”(五)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太平州新学记【宋】王安石①太平新学在子城东南,治平三年,司农少卿建安李侯某仲卿所作。侯之为州也,宽而有制,静而有谋,故不大罚戮,而州既治。于是大姓相劝出钱,造侯之廷,愿兴学以称侯意。侯为相地迁之,为屋若干间,为防①环之,以待水患。而为田若干顷,以食学者。自门徂堂,闳壮丽密,而所以祭养之器具。盖往来之人,皆莫知其经始②,而特见其成。既成矣,而侯罢去,州人善侯无穷也,乃来求文以识其功。②嗟乎!学之不可以已也久矣。世之为吏者或不足以知此,而李侯知以为先,又能不费财伤民,而使其自劝以成之,岂不贤□!然世之为士者知学矣,而或不知所以学,故余于其求文而因以告焉。③盖继道莫如善,守善莫如仁,仁之施自父子始。积善而充之,以至于圣而不可知之谓神。推仁而上之,以至于圣人之于天道,此学者之所当以为事也,昔之造书者实告之矣。有闻于上,无闻于下,有见于初,无见于终,此道之所以散、百家之所以盛、学者之所以讼也。学乎学,将以一天下之学者,至于无讼而止。游于斯,餔于斯,而余说之不知,则是美食逸居而已者也。李侯之为是也,岂为士之美食逸居而已哉?【注释】①防:堤岸。②经始:开始筹划营建。22.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一项是()A.焉B.矣C.哉D.也23.对第①段兴建学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仲卿治理有方,百姓在他的劝说下纷纷捐资兴学。B.李仲卿亲自择地,又筑堤岸拨农田,办事细密周详。C.自门到堂的建筑雄丽紧凑,用以摆放祭祀养生器物。D.往来者不知何时动工,只见它落成,突出速度之快。24.分析本文三段文字的行文思路。25.概述本文写作的针对性。

15【答案】22.C23.A24.第①段讲述李仲卿兴办学堂的事例,因为有这样的功德,所以第②段赞颂他的贤能;又从反面提出社会中还有不懂为学之道的士子,交代写作目的;第③段紧承上文的写作目的,具体阐述作者的为学之道,告诫士子当孜孜以求圣人之道,不可贪求美食逸居。25.针对当世有些官吏不懂学而不已的现实,赞扬李仲卿教育为先、为政以德的贤明之举;针对当世学者道散多讼的现实,勉励学子推行仁义到达圣人境界的为学之道。【解析】【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意思的理解能力。“岂”是难道的意思,表示反问,而“岂……哉”在文言中是固定句式,表反问语气,译为“难道……吗”。“岂不贤哉”翻译为:难道不是贤明之举吗?“也”“焉”“矣”如出现句末,一般表示陈述语气。故排除ABD三项。故选C。【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百姓在他的劝说下纷纷捐资兴学”理解错误。原文为“于是大姓相劝出钱,造侯之廷,愿兴学以称侯意”,是豪门大族彼此相劝勉拿出钱财,李侯并没有劝说他们捐资兴学。故选A。【2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作者在第一段首先讲述李仲卿兴办学堂的事例,“太平新学在子城东南,治平三年,司农少卿建安李侯某仲卿所作”“既成矣,而侯罢去,州人善侯无穷也,乃来求文以识其功”,李仲卿治理地方有法,豪门大族自愿捐资办学,这些都是李仲卿的功德。第二段则是承接上段,“学之不可以已也久矣。世之为吏者或不足以知此,而李侯知以为先,又能不费财伤民,而使其自劝以成之,岂不贤哉”,这里作者赞颂李侯的贤能。接着,作者从反面提出社会中还有不懂为学之道的士子,“然世之为士者知学矣,而或不知所以学,故余于其求文而因以告焉”,作者指出自己写作此文的目的,就是要告诉这些不懂为学之道的人,应该如何学习。第三段则是阐述作者的为学之道,“推仁而上之,以至于圣人之于天道,此学者之所当以为事也”“游于斯,餔于斯,而余说之不知,则是美食逸居而已者也”,此处作者告诫士子当孜孜以求圣人之道,不可贪求美食逸居。【25题详解】

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作者在第一段首先赞扬李仲卿“侯之为州也,宽而有制,静而有谋,故不大罚戮,而州既治”“大姓相劝出钱,造侯之廷,愿兴学以称侯意”,李仲卿教育为先、为政以德的贤明之举,让作者甚为佩服。接着,第二段中作者指出“然世之为士者知学矣,而或不知所以学,故余于其求文而因以告焉”,从中可见,作者借赞扬李仲卿指出当时当世有些官吏不懂学而不已的现实,作者写作此文所针对的就是有些官吏不懂学而不已的现实。第三段中,作者指出“闻于上,无闻于下,有见于初,无见于终,此道之所以散、百家之所以盛、学者之所以讼也”,这是当时当世学者道散多讼的现实,作者针对这种现象,指出“盖继道莫如善,守善莫如仁,仁之施自父子始。积善而充之,以至于圣而不可知之谓神。推仁而上之,以至于圣人之于天道,此学者之所当以为事也,昔之造书者实告之矣”,应该“学乎学,将以一天下之学者,至于无讼而止”,作者勉励学子推行仁义到达圣人境界的为学之道,以改变学者道散多讼的现实。参考译文:太平州新建的学校在子城东南,治平三年,由司农少卿建安人李侯仲卿主持修建。李侯担任知州,政令宽简却很有章法,安静不扰却心有安排,所以没有大肆责罚杀戮,而州中的治安非常好。于是豪门大族彼此相劝勉拿出钱财,来到李侯的厅堂,表示愿意捐钱兴建学校以完成李侯的心愿。李侯为此亲自划拨土地将旧学迁到新址,修建了房屋若干间,其形制如同一个圆环,以这种方式防备水灾。又划出田地若干顷,以满足求学者的口粮之需。从大门直到正堂,雄丽壮观而又紧凑,用来祭祀先圣和养育弟子的一应设施都已具备。南来北往的人都不知道这项工程何时开始,而只见到它的落成。学校刚刚建成,李侯就任满离开了,全州百姓都对李侯的善举有着不尽的怀念,于是前来请求王某写一篇记述文字以便后人了解李侯当时所付出的功劳。啊,学校不能让它停止的这种认识由来已久了。世上那些当官的人有的还不懂的学校的重要性,而李侯却深知学校教育为先,又能做到不费民财不伤害百姓,而是使他们自己劝勉自觉出力来建成此学,难道不是贤明之举吗?然而当今世上的士子虽然都明白应该学习,但有人还不懂得学什么、怎么学,所以我想借该州来人请我做记的机会讲讲这个问题。

17继承圣道没有比守善更重要的,恪守善心没有比仁义更重要的。仁义所施要从父慈子孝的伦理开始。积蓄善心并不断地丰富它,从而达到圣人的境界而不可自知那就可以称之为神了。推行仁义并使之及于天下社稷,从而达到圣人对天道的理解高度,这才是学者应该终生孜孜以求的事业,早在圣贤造字的时候就已经实实在在地告诉了人们这些道理。一切听从君上的旨意,不去听闻下面百姓的声音,初学之时有些心得,却不能将大道贯穿起来理解,这是圣人之道发生歧义、百家之说能够盛行、学者之间有所争论的原因。学习所以称为学习,最终是要使天下的学者达到思想认识的高度统一,而不再有什么可以争论的问题才停止。游学在那里,饮食在那里,而却不知道我上面所说的那些内容,那还仅仅是享受可口之食、安逸之居而已。李侯之所以这样,难道仅仅是给士子可口之食、安逸之居就算达到目的了吗?三、写作26.写作。我们知道理解一个人很难,误解却相当普遍,但是我们仍然希望被人理解。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思辨性材料作文题。材料中看似给出了两个不同的话题:理解一个人;误解一个人。但理解和误解本身,其实都表示的是人的认知和客观世界的差异性。如果误解的本身是对于客观世界的事实增添上了错误的因果,那么理解的本质就是我们用一种相对来说与亲历者更加一致的视角和体验来对于一件事情进行归因。在我们的世界里,误解本身来说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因为我们根本就不需要对于外界进行证实与证伪,但是理解缺很难,因为正确的因果获得本身确实是需要时间和精力的投入的。但是材料借“我们需要被人理解”展现了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一种诉求。这种诉求就是我们被人理解的需求,当我们被理解之后,我们才能让自己产生足够的归属感,而归属感本身本来说,能够让我们获得一种被共情后的喜悦。因此,我们渴望被理解,但是误解却普遍存在,理解缺很难,所以我们渴求于理解,但是理解缺很难被必然发生,我们要做的,是不对理解产生过分的渴望,而同时,也尽自己的能力,避免于误解的产生。

18写作时,可以首先指出追求理解本身具有合理性的态度,并说明原因:理解能够让我们获得同理心与共识,让我们能够让自己获得某些情境之中的正确对待。而正确与公正的对待本身是我们作为个体对于世界的普遍诉求。其次,指出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但是这个世界本身来说,普遍存在着实行者和旁观者之间的归因偏差。也正是因为这样一种归因偏差,所以导致了我们这个世界,彻底的理解是很难发生的,误会是必然存在的客观事实。所以既然这个世界误会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所以我们就很难以对于这个世界尽心改变,也就意味着,我们就很难以获得他人的理解。如果我们希望在这个世界中被绝对的公正的对待,那么我们一定会因此而产生失望的情绪。随后,则可展开本体论的认知:我们对于这个世界来说,要有自己内在的认同感,不要过度地被外界所影响,而应该将自己的视野看到内在。不要过度追求印证,而要有对于自己生命的独立主见。在此基础上,行文最后还可针对方法论展开适当论述——在接受理解与误解的同时,我们也有义务对于误解进行物理隔绝——我们要学会物理隔绝于误会,这个时候,端正这样一种品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通过端正这样一个做法,来让自己尽可能隔绝于误会,这样的话才能让我们获得更好的避免于误会。最后,则可适当总结全文,收束主题:我们要学会避免误会,同时我们也要学会不过度追求渴求理解,建立自我的内在理解,这样才能让我们更好的生存。立意:1.建立自我认同,忽视外在误解。2.以理解之心认同他人,消除误解。3.不苛求理解,不害怕误解。

19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