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形象探究 巧解地理疑难.doc

运用形象探究 巧解地理疑难.doc

ID:61654459

大小:158.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1-03-06

运用形象探究 巧解地理疑难.doc_第1页
运用形象探究 巧解地理疑难.doc_第2页
资源描述:

《运用形象探究 巧解地理疑难.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运用形象探究 巧解地理疑难七年级上学期地理教材中经纬网、东西半球、等高线、地表形状等涉及空间概念的知识点,对于刚进入初中而缺乏空间体验和空间思维能力的学生来说,确实是个难点,再加上实际教学课时的限制,使学生的接受理解难度更大,这些知识在后来的地理教学中也会经常出现,突破这些难点的必要性就不言而喻了。我在平常的地理教学中试图不断寻求一些直观的教学方法,探索突破难点的途径。——贴上字条解疑“点”  上学期在七年级一个班上人教版《地理》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我出了这么一道题来检查学生对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等知识的掌握情况:  地球上有一个点,北侧

2、是北半球,南侧是南半球,东侧是西半球,西侧是东半球,该点的经纬度是    A、0°,20°W     B、0°,180°C、0°,20°E     D、0°,160°E对于这个问题,百分之六七十的学生选B项,小部分学生选D。我要同学们先找选错的原因,再想出避免出错的方法,经过同学们的讨论,有人说原因是对东西半球的划分,以及东西半球的东边、西边这些方位给弄糊涂了。又有同学建议方法:要是像中药店柜上贴上药名,像超市里货柜上给商品贴上标签一样,用纸条写上东半球、西半球、赤道、西经20°和东经160°等经线(如下图),分别贴在自己的小地球仪相应的部位上。

3、凭着这些字条,同学们对东西半球和它们的“东边”、“西边”等空间方位就有了明确的印象,可能就好记了。全班的同学采纳这种方法写出字条,用透明胶带粘在小地球仪上。原来答错的学生都高兴地说出“因为东经160°经线的东边是西半球了,西边才是东半球,那是D,是D”。见此情景,我又将上述题目的后半题的条件换成:“……它的东侧是东半球,西侧是西半球”要求学生回答。学生对照自己的地球仪,都高兴地答出:“西经20°经线的东边是东半球,以西是西半球,那是A点。”——“十”字画定等高线  教材第一章第三节《地图》中《地形图的判读》框题下《图1.18等高线示意图》,乍看起

4、来比较直观,但学生对于立体感不强的等高距分层“地形”,也不容易与等高线联系起来,考虑到这种可能性后,我在课前让同学们找到一些白色泡沫板和红色泡沫纸,做成厚度大致相同而面积大小不一的五层泡沫块,大块在下小块在上,重叠在一起,固定好,用刀削成一边坡陡,一边坡缓的小山的模型(如图)。为确保等高线地形图绘制的可操作性和准确性,我选用“十字固定法”,即先在制作好的模型的山顶上用红色笔往上下、左右画上“十”字,从山顶向各块的山坡下延伸。上课时,学生先阅读课文,了解到等高线、等高线地形图等知识和识读《等高线示意》图后,再画模型的等高线图。在画图前,还要在要画的

5、黑板或者纸上,再画出一个稍微明显的“十”字,画等高线地形图时,先拿模型最下面的大块,将模型块上四周的的红色线与黑板的“十”字对准,然后用粉笔沿模型块的边缘画出模型的轮廓,这样依次画出各模型块的轮廓后,就形成了这座模型山的等高线地形图。这样,学生对地形与等高线的关系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再训练通过等高线对地形的判读题目,学生的回答则是不假思索了。——小旗插上泡沫“山”  用等高线图表现各种地形部位,既是教学难点,又是对学生考核中出现频率较高的知识点,历来经常受到关注,尤其是山脊、山谷、陡坡、陡崖等处的等高线形状特点,学生看图虽能识别,但缺乏实感,只是

6、靠背、记来掌握,效果不是很好。为解决此难题,在课前我建议同学们从商店买来红白两色的泡沫纸板,或者是橡皮泥,按1:6的块数比例重叠在一起,先将其固定,再把它削成偎依在一起的两座山峰,削好后,白色的山体、红色的等高线鲜艳夺目,高耸的山峰、凹陷的鞍部格外明显,夸张的山脊、阴郁的山谷轮廓分明。上课时,学生读完教材上《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米)形态示意》,从理论上了解不同地形部位的名称、部位及等高线特点,再对照自己手中的模型,同学们都非常高兴,老师说到哪个地形部位,同学们都能说出其地形部位名称及等高线特点,我准备的带有大头针写着各种地形部位名称的小旗,出示

7、一个学生站起来都能准确地插到他们的模型相应位置,我由此问到:从哪里攀登比较省力?如果上山累渴了在哪个部位容易找到水喝?等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分析,学生都会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加以解决,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说:“等高线稀的那个坡缓和些,攀登起来要省力,那个等高线密集的坡陡些,要是攀上去就很累,山上的水一般会在山谷地带出现,因为那些地方低洼些,容易汇集水,也容易出现山泉,所以要喝水,就得往山谷里去找”。此时,我又拿出瓶盖上有许多小孔,装有半瓶清水的饮料瓶,倒过来,再用力一捏,“雨雾”就“下”到模型上,很快“山谷”地带就出现“小河”、“瀑布”。学生看

8、后很是高兴,笑中记住了各地形部位名称。看到贴有字条的地球仪和同学们自制的一件件地形模型,许多年轻的教师都感到好奇和喜爱,听到同学们的介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