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7795335
大小:60.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3-29
《初中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探究.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初中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探究教师困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的问题意识淡薄。本文着重阐述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问题意识缺失的原因及培养策略,旨在引导学生想问、敢问、善问。长期以来,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的旧有观念的朿缚,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落后,教师仍沿袭“复习、引入、讲授、巩固、作业”五段模式,以教师讲授、强化记忆为主耍教学方式,重“教”不重“学”,重“学”不重“问”,重灌输轻思考,重记忆轻互动,学生的问题意识淡薄,不能主动地提出问题,影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1•践行生本理念,促进学生快乐成长。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知识
2、的主动建构者,学生有了问题意识,才会打破被动接受的地位,避免盲目接受知识。教师要创设民主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不唯上、不唯书,鼓励学生发表观点、大胆提问、大胆质疑。2•建构知识体系,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单纯的演算练习,可能会提高考分,但无益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也无益于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教师不能简单地将知识传递给学生,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领学生发现、想象、概括、推理、归纳屮建构知识体系,提高思维能力。3•转变学习方式,从模仿疋向探究。长期的应试教育催生模仿型的学生,他们如同生产线上的“合格产品”,千人一面,缺少个性。问题意识的培养,使学生不迷信书木,不盲从
3、权威,从接受式学习走向发现式学习,从模仿走向探究,形成健全的人格、探索的精神。二、当前我国初中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缺失的原因分析1•政策导向。教育主管部门将升学率、优秀率、及格率、人均分等作为考核指标,最终压力转换到教师身上,家长、学校、教师对考分的“迷恋”,谁又愿意花费时间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面对学生的质疑,也大多采用冷处理的方法,有老师甚至认为学生在钻牛角尖。2•认识不足。受教材至上、教师权威的影响,学生唯上、唯书的观念尚未革除,问题意识长期被压抑,教师仍沿袭凯洛夫的教学五环节,即使新的教学模式也未对自己的观念产生冲击,满足于现状,不想改变也不愿改变,仍采用
4、注入式的教学方式。3•利益驱动。考试成为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升学成为成变命运的最好途径,考分高、考得多能给学校、教师带来诸多利益。于是不少学校加快进度、加大难度,采用题海战术提高学生考分,久而久之,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也没有提问的兴趣。4•认知差异。由于学生的学习背景、基础水平、兴趣爱好不同,他们的思维习惯、发现与提问能力也不尽可同,有的学生提问能击中要害,有的非常肤浅。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因材施教,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三、初中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1•营造民主氛围,建立新型师牛关系。教师要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爱护、尊重学生,消除学生的焦虑、自卑
5、感,鼓励他们大胆发现、敢于提问、敢于质疑,帮助打破惯性思维,提高问题意识。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说、多思、多问,不要任意打断学生的提问,也不必怒斥错误的提问,要呵护学生的提问,要在关键处、疑惑时点拨,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如让学生在猜想的基础上描述“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时,有学生总结为: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和,这个三角形就是直角三角形。教者并不急于指出错误,而让学生讨论这个定理的科学性,学生在讨论交流的皋础上一致认为:还未判断出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就不能用“直角边…斜边”等专用名词。2•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运用能力。数学源于生活,教师
6、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亲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加以解释、应用的过程,从而提高思维能力,以及应用数学的能力。数学建模教学需经历循序渐进、逐层深入的过程,教师从简单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站在数学的视角理解生活中的问题,掌握构造的方法,提高创造的意识。如“教室的门松动了,老师用一根木条斜着针上去,门就不动了,这是什么道理?”学生从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四边形不具有稳定性的数学知识入手,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将四边形转化为三角形,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解决问题。3.丰富活动形式,提高学生操作能力。传统教学过分依赖于机械模仿、枯燥记忆等方式,学生缺少探索发现、
7、尝试错误的机会,以致学习活动变得单调乏味。教师要丰富活动形式,留有让学生思考的时间与空间,提供给他们参与学生的舞台,引导他们质疑提问。如在“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教学中,教者让学一在纸上画一个圆,将笔作为一条直线,在纸上移动笔的过程中,观察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有几种?学生在演示实验、观察、感性、理解认识的过程中,引出直线与圆的相离、相切、相离三种位置关系。教者接着引导学生探索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与圆的半径的关系,学生通过猜想、测量、分析、推理得出“d>r时直线与圆相离,d二r时直线与圆相切,d"时直线与圆相交”的结论。总Z,教师要树立生本观念,运用教学智慧、丰富
8、教学形式,挖掘学生的问题意识,启发学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