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7795131
大小:16.82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3-29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朗读指导.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八、静夜思学习古诗,重在朗读。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每一次朗读,都指向不同的目标。首先,读正确,读的一字不差。在朗读指导时,引导学生注意诗句之间的停顿,可一句句语标出并示范朗读: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特别要注意的是,“╱”帮助学生合理停顿,但不能机械操作,否则,反而束缚学生的朗读。其次,读出诗歌的节奏。教师可引导学生借助图画,初步了解诗意,读出诗歌的节奏。如:第二行写了银白色的月光洒在地面上,像铺了一层冰冷的霜,由此,引发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情感,可以引导学生想象着画面来朗读,第四行诗人借明月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在朗诵
2、时可放慢节奏。然后,熟读成诵。老师范读,也可以请班上的“朗读能手”来朗读,通过音乐的烘托,图画的感染,让诗中中描绘的景象留在学生的脑海。在有层次,有梯度朗读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发现本首诗第一、二、四行最后一个字都是“ang”韵,这样读起来朗朗上口,感觉特别有味道。九、夜色要巩固朗读“一”的音变,“天一黑”中念第四声,“一看,一样”中念第二声。指导学生读好带有轻声的词语,如“胆子,晚上”。《夜色》这样富有情趣的儿童诗,内容非常贴近儿童生活。在课堂上,教师要减少烦琐的分析,放手让学生自主朗读。像“很小很小”读的轻,表演出“我”的胆怯;”天一黑就不敢往外瞧”可以缩着脑
3、袋读,有种巴不得把自己藏起来的感觉;“微笑、睡觉”可以面带微笑读的轻轻的,甜甜的,表现夜晚的美好;“再黑再黑”可以读的响亮些,表现“我”的勇敢。这样,就能读出儿童诗想象奇特、富有情趣的独特韵味。对学生在此过程中的创造性朗读,教师要给与充分鼓励。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在朗读儿童诗的时候,很容易出现一字一顿的现象。当老师提醒“要连起来读”的时候,学生往往会一连到底,因此,在教学中,要适时提出“词语连读”的要求;学生一连到底或胡乱停停顿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句子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准确地停顿。如“我从前╱胆子很小很小,天一黑╱就不敢往外瞧”“爸爸╱晚上╱偏要拉我去散步,原来花
4、草╱都像白天一样╱微笑……”学生要初步感知长句子的停顿,读懂这些句子的意思,为后面课文的长句朗读作铺垫。十、端午粽“一”的变调在前面的课文已经出现多次,在这篇课文中出现频次还是很高,需要巩固读法。本课的朗读主要有两个重点:一是初读时注意短语“()的()”的朗读。我们可以采用“拆分法”,分步呈现,帮助学生读好短语。读得更柔和,更好听,更有节奏感,也为后面读好长句子作好铺垫。另一个朗读的重点是学习读好长句子,这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教学时可以采用“内容分解法”,引导学生对长句的内容进行分解,明白了句子所表达的内容,再运用各种方式练读,巩固,并在其他长句子朗读中加以运用。如
5、,第二自然段中:“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这个长长的句子由外及里介绍了关于粽子样子的3个方面内容。我们可以让学生分步读好:1、读一读,想一想,这句话写了粽子的哪些特征,找一找相关的事物,(粽叶包着的,里面有糯米,中间有),2、引导学生说一说这些事物分别是怎样的,(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这些短语在前面“()的()”朗读指导中已经有一定的基础,这里再让学生美美地读一读。3、引导学生关注作者介绍的顺序,从而发现句子由外及里描写了粽子样子,抓住“里面、中间”这几个方位的词,把停顿读正确。在朗读时,还可以借助停顿符号,
6、训练学生朗读长句子的能力。在反复朗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长句子的朗读切忌一直进行机械化的,整齐划一的齐读训练,应在学生理解的意思基础上,用朗读的方式来学习读好长句子。十一、彩虹第一,带有“的”字的复杂短语,比如,“你系在门前树上的秋千”“梳头用的那面镜”。朗读指导时,可以先从较短的短语朗读,读出事物的特点。在逐层展开读,比如:“树上的秋千”——“门前树上的秋千”——“系在门前树上的秋千”——“你系在门前树上的秋千”逐层指导,把词组读正确,读明白。第二,长句子的朗读指导。1、巩固方法。这篇课文中长句子较多,前一课已经学习了如何读好长句子,在本课朗读教学中要对方法进行巩
7、固和练习,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握好长句子的正确停顿;2、读好多个分句组成的长句子。如“提着它”“走到桥上’”把水洒下来”是三个连续的动作,通过朗读,感知”我”动作的先后顺序,在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训练朗读,在反复朗读中加深理解;3、读好长的问句。本课的长句子还以反问句的形式出现,引导学生在读好长句子的基础上读好问句,如“如果我提着它,走到桥上,把水洒下来,那不就是我在下雨吗?”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