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和对策探究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和对策探究

ID:5626086

大小:34.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7-12-20

上传者:U-3335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和对策探究_第1页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和对策探究_第2页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和对策探究_第3页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和对策探究_第4页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和对策探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和对策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和对策探究  摘要:通过对贵州省某高职院校学生进行就业心理问卷调查,分析出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心理情况,针对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结合学生对高职院校发出的内心声音,对高职教育进行拷问和再审视,从而提出深度解决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的相应建议与措施。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心理;对策作者简介:刘菊(1984-),女,山东济宁人,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讲师;樊黔江(1955-),男,贵州铜仁人,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贵州铜仁554300)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贵州省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科学重点课题“高职院校教学名师研究”(课题编号:tzjy-018)的研究成果。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5-0250-03《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11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和对策探究  摘要:通过对贵州省某高职院校学生进行就业心理问卷调查,分析出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心理情况,针对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结合学生对高职院校发出的内心声音,对高职教育进行拷问和再审视,从而提出深度解决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的相应建议与措施。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心理;对策作者简介:刘菊(1984-),女,山东济宁人,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讲师;樊黔江(1955-),男,贵州铜仁人,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贵州铜仁554300)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贵州省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科学重点课题“高职院校教学名师研究”(课题编号:tzjy-018)的研究成果。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5-0250-03《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11 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教学〔2003〕6号)文件,提出坚持学校办学“三个适度挂钩”的要求,即将就业工作与院校的事业发展、专业设置、评估结论相挂钩,推动高等职业院校以就业为导向,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工作关系到其生存与发展,是高职院校开展其他工作的中心工作。而要做好此项工作,研究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心理、倾听他们对高职院校的建议十分重要。鉴于此,本文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心理进行实证研究,问卷采用封闭性问题与开放性问题相结合的方式,以贵州省某高职院校5个典型专业的学生随机抽取的313人为样本,针对其就业趋向、就业压力源、对学院的建议等进行调查。并且在对高职学生就业心理进行分析的同时,对高职院校进行再审视,因为就业问题不仅仅是就业机构或部门的事情,而是整个高职教育系统高职教育人的事情。一、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1.部分高职学生专业学习兴趣相对较低调查样本中,在回答“你是否喜欢现在所学专业?”的问题时,选择“喜欢和很喜欢”的人数比例为41.38%;选择“一般”的人数比例是27.59%;选择“不喜欢和很不喜欢”的人数比例是31.03%。这说明部分高职学生学习兴趣相对较低。11 通过分析发现,高职院校学生在选择专业时,有的是基于兴趣爱好,有的是因为高考分数低的原因,只能选择所剩专业,还有的是因为考虑到所选专业就业前景好,而不是基于自身兴趣爱好。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兴趣也是会变化的。影响高职院校学生专业兴趣的因素很多:第一,专业在所在系甚至整个学院所有专业中的地位,即专业建设和发展综合实力的排名影响高职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兴趣,如专业实力较强的医学系和护理系的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明显高于专业实力排名靠后的人文社科系学生,而且医学系和护理系相关专业学生表现出较高的优越感。第二,专业课程内容的安排和专业培养方案是否合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是否有用,是否符合社会和职业岗位的需要等,都会影响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第三,专业课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模式。专业课教师专业水平的高低和教学方式直接影响高职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如果缺少专业课教师或者专业课教师本身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较低,会严重打击高职院校学生学习专业的积极性。第四,专业就业前景影响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第五,专业实训实习环境,以及高职学院领导或教师是否科学引导学生就业、介绍相关就业单位等就业服务质量,都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开放性问题——对高职院校的建议的回答上,高职院校学生表达了以上几个方面的现状和忧虑。2.多数高职生职业发展规划和就业意识明确性相对较低11 高职院校学生在回答“你有没有确定自己的大学目标或未来的人生规划?”时,回答“有个比较模糊的目标,但不知道怎么实施”的人数比例为48.28%;回答“有明确的目标,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的人数比例为24.14%;回答“还没有目标,正在努力寻找中”的人数比例是13.79%;选择“没有目标,混日子挺好的”人数比例为13.79%。这些数字显示,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目标模糊,不知道怎么实施自己的目标和人生规划。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意识不强,没有就业规划,成为其就业的瓶颈。“就业意识是一名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就业目标、就业道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信念、职业发展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是对自己将来所从事的职业形成的认识、理解、情感与态度,它是心理素质与思想素质的综合,并为将来的就业竞争做好充足的就业心理准备。”[1]高职院校学生绝大部分不了解自己的长处及专业优势,不清楚就业的前景及压力,在调查中,高职院校学生在回答“你有没有考虑以后的就业?”问题时,选择“不了解自己的长处及专业优势,不清楚就业的前景及压力”的人数占58.62%,选择“其他:想过,不清楚怎么做;就业之路很迷茫”的人数占17.24%,而选择“有,觉得自己的就业前景比较光明”的人数比例仅为13.79%。因此,需要一对一帮助发现他们的能力优势和个人性格特点,适合选择什么样的工作环境和职业岗位。要培养高职学生就业能力,使其能够思考自己的就业目标、就业道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信念、职业发展,认清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和压力。3.就业趋向总体分布相对平衡,大多学生能够积极面对压力11 高职院校学生在回答“你自己设想的就业趋向是什么地方?为什么?”问题时,选择“大城市的人数比例是24.14%,主要是因为开眼界或者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或者学的东西多、就业机会多”;选择“中型城市”的人数比例为20.69%,主要原因是工作需要等;选择“边远山区”的人数比例也约为20.69%,主要原因是喜欢安静,想做养殖业,或者是想帮助山区的儿童,或者是山区需要自己;选择“小型城市”和“农村”的人数比例都约是17.24%,选择“小型城市”的原因主要是压力小,稳定,选择“农村”的主要原因是自己能力有限,服务农村。结果显示,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趋向选择多样,虽然选择大城市的比例高些,但是总体来讲,就业趋向的分布比较平衡,表现出一定的就业理性。11   同时,高职学生在回答“家里人或自己有没有给你很大的压力?”的问题时,31.03%的学生认为家里人给的压力比较大,51.72%的学生认为给自己的压力比较大,13.79%的学生社会压力比较大,3.45%的学生认为通常没感觉什么压力,调查结果表明,高职院校学生普遍感觉到压力,主要是来自自己的压力,其次是家人的压力和社会压力。在调查怎么看待就业压力方面,51.72%的学生选择“积极面对,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解决”,31.03%的学生感觉“想行动又觉得力不从心,不知道从何下手”,13.79%的学生认为“船到桥头自然直,走一步算一步”,综合来看,有将近一半的高职学生不知如何面对压力或者选择逃避压力或者在无可奈何中强作宽慰,而且,调查中有68.97%的学生最大的担心和困惑是毕业后的就业问题。这需要高职院校领导和教师高度重视。4.缺乏提高就业能力的意识和自我发展的信心与锻炼高职院校学生比较散漫,将大学美好的时光大多花在玩的上面,缺乏寻求自我发展和提升自我就业能力的意识,如他们在回答“除了上课时间,你通常做什么”问题时,65.52%的学生选择四处游玩或打游戏或上网聊天或在宿舍玩、睡觉;只有34.48%的学生选择学习或参加社团活动。同时,高职院校为学生提供的锻炼的机会较少,没有营造一种学习技能和学生表现能力的良好氛围,因此很多学生感觉大学生活不充实。在调查中,只有10.34%的学生感觉大学生活充实,48.28%的学生感觉一般,还有27.59%的学生感觉不充实,13.79%的学生没有太多感觉。二、建议与措施《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指出,11 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办学目标。因此,解决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和就业相关的内心需要问题,就要首先拷问高职院校贯彻“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精神的力度如何,其次是应该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方面的心理问题,结合学生对高职院校办学、就业方面发出的内心声音,采取有效对策,笔者建议如下:1.科学引导高职学生选择兴趣专业,提高专业内涵建设11 首先,高职院校应在针对学生在大学初期调换专业的需求,对这些学生进行气质、性格、兴趣与职业趋向等方面的测试,根据测试结果,提供一定数量调换专业的机会。其次,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内心声音的呼唤之一——“应该对我们的专业关注,而且平等对待”等,高职院校在调整和设置专业时,要认真开展市场调研,准确把握市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情况,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同时,应该为每个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发展的机会,不能只重视重点专业的发展,甚至牺牲其他专业发展的空间、时间等机会来发展重点专业,应该对每个专业的学生负责,对非重点专业学生的人生发展负责。再次,建设符合社会需要的专业后,专业内涵建设十分重要。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对问卷中开放性试题的回答,显示其内心声音的呼唤之二——应配备齐全的专业课教师,专业课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要提高。在专业内涵建设中,高水平的专兼职教师是核心,只有高水平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而学生对专业有兴趣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课教师的水平,因为,专业课教师队伍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计划、课程建设方案、教学模式、专业就业教育等一系列环节的优劣。最后,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在教学时,要以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如:现场教学和案例教学)将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精髓传授给学生,培养高职学生对专业的直接兴趣;还应重视在教学中渗透本专业就业前景、职业素养等方面的教育,加强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养成教育,让学生感受到所学内容对自己未来就业的意义,培养他们对所学专业的间接兴趣。2.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的全程服务体系服务力度,解除就业压力11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意识不强,没有就业目标和规划,成为其就业的瓶颈,以及高职院校学生对问卷中开放性试题的回答,显示其内心声音的呼唤之三——“希望学校帮助推荐好的工作”;“希望老师能够指引学生走上成功之路”;“希望领导和老师能够多多指导和引导学生就业,同时,为学生多介绍一些好的单位或部门”;“就业压力大,希望学院领导能够多给我们意见”;“希望学院能够给毕业学生介绍合适的工作”。对高职院校建议是:第一,在学生入学初期对学生进行气质、性格、职业趋向的一系列测验,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气质类型、性格特征、适合的职业领域等,同时,为学生提供其所学专业对应的行业群、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等,以及就业前景和社会背景相关的讲座;第二,在以上自我认识、职业认识和社会认识的基础上,帮助高职院校学生制定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第三,为每个学生建立“职业生涯档案袋”,指导学生如何进一步发展自己的优势,不断弥补自身的不足,从而在大学期间实现一系列发展目标。成功教育是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内涵,为每位学生提供舒心的就业心理辅导,“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发展自己个性的长处,发现个性与即将从事的职业对从业者素质相符之处,提高在职业生活中能够得到发展的自信,另一方面要找到自身素质与即将从事的职业对从业者要求的差距,明确努力的具体方向,并帮助学生理解‘兴趣可以培养,性格可以调适、能力可以提高’引导学生树立通过努力可以胜任即将从事的职业的自信”。[2]第四,分阶段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竞赛,发动每个学生参与。职业生涯规划竞赛能够让学生清楚自己的职业选择,不断完善学生职业生涯档案,这些甚至会延伸到毕业之后的就业选择。第五,积极贯彻教育部就业文件精神,对就业形势不好的专业,学校应在学生毕业前半年,及时为学生调整专业方向,补充相关课程,强化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就业。对于毕业时未能落实工作单位的学生,在学生自愿的前提下,学校应在毕业后一段时间内对其组织职业技能培训,使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总之,切实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的全程服务体系服务力度,自然破解高职学生的就业压力。  3.打造良好的校园就业文化氛围和满足学生锻炼、实习实训的条件11 根据调查结果中高职院校学生比较散漫,将大学美好的时光大多花在玩的上面,缺乏寻求自我发展和提升自我就业能力的意识,以及感觉大学生活不充实的情况,以及学生发出的内心声音之四——学校要在学生评价上改变,不要仅仅注重分数,忽视素质和道德;希望老师能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让学生不感觉孤独;希望老师能够公平对待每位学生;希望学院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让学生又一个全面的发展。建议如下:第一,建设良好的就业文化内容:自信文化、毅力文化、礼仪文化、创新文化、创业文化、管理文化、沟通文化等。第二,发挥全院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师生共创校园就业文化。第三,开发动态的就业文化载体——社团、各种技能竞赛等,高职院校领导、教师应科学引导校园各种社团发展,并给与一定的支持。开展生动活泼的技能能竞赛活动和就业模拟演练活动等。第四,公平对待每位学生,重视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和专业、职业素养的提高,并且将学生在平时的社会活动和各种就业技能活动中的表现作为评估学生的一个重要指标。第五,高职院校要特别重视实习实训条件的建设。参与制定本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整体建设规划,并努力推进教育行政部门认真落实规划内容。不断更新教学设施和仪器设备,保证学生有足够时间的、高质量的实际动手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满足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第六,借鉴“预就业”模式,即可以自高职院校学生入学后起每次寒暑假都选派合适的学生进入相应单位进行实习,在此期间,表现优秀者可在第二个暑假继续在该单位进行实习,被淘汰者可于第二年重新竞聘至别家单位进行实习培训。以此类推,工作表现一直优秀者于毕业时可直接在该单位上岗,享受正式工的待遇。[3]最后,积极开设“辅修专业”、“第二专业”或“双专业”以及系列实用课程等,允许学生在相关专业领域自主选择学习,以灵活的专业和课程设置,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职业技术人才。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学校应开设创业课程,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为学生自主创业提供实际锻炼的平台,并在管理制度等方面创造条件,促进他们成功创业。参考文献:[1]顾明亮.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形成[J].继续教育研究,2011,(10):125.[2]黄尧.职业教育学——原理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662.[3]王志贤,宋丽娜.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困境的预防——以江苏技术师范学院“预就”模式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2,(20):63.(责任编辑:刘辉)11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