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6112751
大小:36.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6-19
《评课稿--程耀林--线段长短比较2.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线段的长短比较评课稿------------挖掘教材内涵,凸现数学本质一、汇报磨课的细节(一)关于情境的创设:第一次设计:1、复习回顾:比较两条线段的大小,你有哪些方法?(叠合法和度量法)2、你会选择哪一条路?第二次设计:1、比较如图两条线段a与b的大小,你有哪些方法?2、你会选择哪一条路?研讨过程:要不要复习比较两条线段的大小这个环节呢?我们想:如果去掉复习这个环节,直接出现情境你会选择哪一条路?课堂的感觉会更自然,但联系到(1)(2)两节课的关系,以及本节课线段长短比较的需要,还是选择了复习引入的情境。考虑到直观比较线段a与b的大小更容易让学生回答,选择了设计二。(二)关
2、于教材的整合第一次设计:按照教材的编排,由中点的概念到线段中点的画法及线段中点的简单运用例3,再到线段公理的得出,觉得课堂前重后轻,也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第二次设计:先得出线段公理及两点间距离概念,再到简单的实际应用;先学习中点的概念,再到线段中点的画法及线段中点的简单运用例3,以及拓展延伸。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研讨过程:用教材教,改变教材的编排顺序,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规律出发,对教材进行整合。4(三)关于难点的处理第一次设计:学习中点的概念后直接出示例3,部分学生对于线段AB上出现了中点和三等分点后,对于部分线段与线段AB之间的关系不明确,对
3、解决例3出现了较大的困难。第二次设计:由学生通过画一画线段AB的中点和三等分点,直观的体会部分线段与线段AB之间的关系,降低了难度,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在学生画图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一:已知线段AB=9,求CP的长,进而提出问题二:已知CP=1.5,求AB的长。在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中提出问题,降低了学生理解题意的难度,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研讨过程:把学习的过程给学生,不能用教师的教替代学生的学,通过学生动手,动脑与小组交流中突破难点,教师真正是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四)关于拓展延伸第一次设计:选择了一只昆虫要从正方体的一个顶点通过正方体表面爬到相距它最远的另一个顶点,
4、哪条路径最短,为什么?第二次设计:我们认为,把立体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学生在认知上有较大的困难,在没有学习勾股定理的前提下,学生求不出最短的路程,而且对以后的学习会造成误会,如:把立方体变成长方体后需要计算每条线段的长,才能求出最短路程。于是把线段的延长线与反向延长线的应用与例3中线段的和差相结合,与考试要求相结合,提高了学习效率。一、关于这节课的感想1、让数学课的“数学味”更浓如:在线段公理的实际运用中,老师精心设计了在四边形边上任取四点,连成一个新的四边形,比较这两个四边形周长的大小;再如:4在例3的处理上,教师独具匠心,通过画一画中点和三等分点,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分散了
5、学生学习的难点;通过铺垫的问题一,帮助学生理清部分线段与线段AB的关系,对突破学生学习例3的难点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第三、在拓展延伸上,去掉了华而不实的正方体问题,选择了线段延长线与反向延长问题,从特殊到一般,把线段的延长线与反向延长线的应用与例3中线段的和差相结合,与考试要求相结合,提高了学习效率。关于概念教学中点的概念和两点间的距离的概念教学,教师从引入概念——理解概念——辨析概念——运用概念的模式进行课堂教学,尤其在运用反例、错解等进行辨析,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概念,效果明显。老师不是马上归纳,而是设计了一种判断题让学生错其所错然后抓住时机对症下药:在讲解两点间的距离定义中,
6、抓住“线段”讲清两点间的距离与两点间的路程的区别,抓住“长度”讲清距离是数,从数与形的区别与联系中理解概念。体现了几何语言的严谨性3、教学策略的使用(1)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能说的让学生说,学生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去解决,老师只是引导者、合作者。如例3的处理由学生通过画一画线段AB的中点和三等分点,切身感受中点和三等分点的概念及其相关线段的位置和数量关系,同时为下面问题的解决做好铺垫。在学生画图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已知线段AB=9,求CP的长”。.与课本比较,增加该设计的意图是,由于该题是利用中点和分点概念通过顺势思维解答,难度小,也便于巩固新学概念。,进而给出例3:已知CP=1
7、.5,求AB的长。在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中提出问题,降低了学生理解题意的难度,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预设:学生中可能会出现算数和方程两种解法,引导学生对两种方法作评价,渗透方程思想,慢慢完成由算数向代数的过度。(2)以培养能力为核心。本节课的教学已较好地体现了方程思想、同时,通过变式练习分散了学生的思维,使探究教学落到实处。(3)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与经验,准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选取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的素材作为问题情境,学生就学得投入,课堂就会生动活泼。4本节课的核心环节例3均由学生在动手、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